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怎麼治理蝗災的

中國歷史上怎麼治理蝗災的

發布時間:2021-03-10 07:39:58

『壹』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

我國古代對於蝗蟲的防治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將蝗蟲殺死。

其次還有用器具捕殺的方法。到了後期開始在農業上進行發展,培育特殊的種子來避免蝗蟲災害的發生。

還有一些地區採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來減少蝗蟲災害等。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政府的主要賦稅來源也來自農業,人民的生產生活也依靠農業。因此水災、旱災和蝗蟲並稱為我國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隨著華夏五千年的發展,蝗蟲曾多次威脅過華夏大地。為了戰勝這一災害,古人主要採取了政策+技術兩種措施來處理蝗災。

總結:

在我國古代,治理蝗蟲的方式有很多,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勞創造的結果,蝗蟲災害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我們不能夠過度開發破壞大自然,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

『貳』 建國後,困擾百姓數千年的蝗災是如何根治的

在古代,咱們中國長期屬於農業大國,糧食生產在國家經濟中至關重要。糧食豐產,基本上就能夠保證國泰民安。一旦鬧災荒,影響了糧食的種植和生產,老百姓沒有飯吃,流離失所,必然會引發天下動亂。

而在所有的這些災荒中,蝗災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又是非常大的。而且,蝗災一般都是伴隨乾旱發生的,可以說是災上加災,給老百姓帶來極為嚴重的危害。

(用農葯除蝗)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在治理蝗災方面,制定了一個“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針。

所謂“打旱”,就是知道蝗災往往發生在旱災之後。也就是說,每當遇到旱災,乃至於乾旱天氣太多的時候,就要開始預防蝗災。避免此後蝗災發生後,手忙腳亂。

所謂“打小”,就是在蝗蟲很小的時候,乃至還是蟲卵的時候,就要予以撲殺,絕對不能讓它們長成氣候了再動手。

所謂“打了”,就是要斬盡殺絕。蝗蟲一年會繁殖好幾代。而且蝗蟲的繁殖力驚人,一隻母蝗會產卵200粒以上。因此,如果不對蝗蟲進行斬盡殺絕,那麼夏蝗過了又是秋蝗。這些蝗蟲,會攆著季節走,吃了莊稼的葉後吃莊稼的桿,吃了莊稼的桿後,又吃莊稼的果。所以,要根據蝗蟲的生長情況,在各個季節,實行斬草除根,不能讓蝗災死灰復燃。

當然了,除了有好的原則外,還有好的辦法。就是通過人工除蝗、機械除蝗和葯物除蝗三位一體來完成。尤其是葯物除蝗,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當然了,過多地使用農葯,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破壞。這也是要一分為二看待的。

總之,因為有了好的原則和好的方法,建國後,嚴重的蝗災問題,得到了極好的解決。

『叄』 中國歷史上多次克服蝗災,中國人民們都是用了哪些方法

蝗災在中國古代並不罕見,中國隊蝗災的記載,從夏商時代就有了。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800多次蝗災。拿黃河流域頻發蝗災的現象分析,主要原因基本上是先發生旱災,使河床裸露,沒有水分,比較適合蝗蟲的繁殖,要是第二年多雨的話,蝗蟲卵大量繁殖,蝗災便形成。

1951年馬世俊回國 ,他和他的團隊小夥伴們,通過調研觀察,實驗,分析數據提出治蝗措施。他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改造生態結構,將結構轉化為不利於蝗蟲生長的形式,從根本出發去除蝗蟲,通過各種努力,最終蝗災得到徹底治理。

『肆』 古人是用什麼方法處理蝗災的

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在五千年燦爛歷史的背後,離不開每一代人的努力和貢獻,而在有史可查的近四千年內,也可謂是災害頻繁,其中最為頻繁的莫過於是水災、旱災和蝗災了。由於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留存下來的記載最為准確也數量最多,因此我們今日便以清代看蝗災。

據《清史稿》、《清實錄》記載,僅清朝一朝268年的歷史,便記錄了各類蟲災200餘次,可以說近乎是一年一次蟲災,而清朝的蝗災不僅頻次高,而且范圍大,危害強,常常一場災害覆蓋數個省區,呈現出極強的跨區域性,其中尤以乾隆年間最為嚴重,而這或許也是得益於乾隆朝對蝗災的重視以及相對積極迅速的抗災態度,所以對蝗災的記錄也尤為詳細。

撲殺蝗蟲,減少有生力量

01.器具捕殺

在農耕文明,雖然直接人力捕殺效率並不高,但是勝在比較直接方便。在清代《捕蝗要訣》一書中便介紹了幾種捕殺蝗蟲的方式:布圍式、魚箔式、合網式和抄袋式。

布圍式:用一塊長條型的粗布,兩頭各套一根木桿,遇蝗蟲來路,迎面插入土中,將其碰落予以捕殺。

抄袋式:用類似今天捕蟲網的小魚斗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蟲。

02.以火誘殺

古人在長時間的農耕生活中發現蝗蟲遇明火時容易撲火自焚,而這便是我們今日所說的飛蛾、蝗蟲等蟲內的趨光性。清代的人們為了以火滅蟲,通常會將器具捕殺、挖溝陷殺等方式與火相結合。即通過在地面挖溝,晚上之時燃火,蝗蟲見火自然便會撲入溝中,隨後再加草助旺火勢,最後用土掩埋,以此達到撲殺蝗蟲的效果。

『伍』 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發,古人面對蝗災如何治理

因為乾旱的環境適合蝗蟲的繁殖,所以蝗災的爆發一般伴隨著旱災,中國古代素有「旱極而蝗」的說法。古人認為,之所以有旱災,是因為一種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災,是因為「蝗神」在顯威。所以,當旱災和蝗災爆發的時候,百姓們一般會進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動,這種做法顯然不會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蟲把莊稼糟蹋完以後,自己遷徙到別處。
隨著經驗的增長,古人逐漸開始用一些積極的辦法對付蝗蟲,比如開元賢相姚崇,面對山東地區的大蝗災,就破除了迷信,用驅趕、抓捕焚燒,挖坑填埋的方式與蝗蟲對抗,效果頗為顯著;元朝的時候,人們在繼承前代治理蝗災的基礎上,開始思考預防蝗災的方法:初秋的時候,將藏在田地里的蝗蟲卵用鋤頭刨出來,趁著「秋老虎」的強烈日光將其曬死,此法對於預防蝗災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啟系統地總結了歷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並在《農政全書》中設《除蝗疏》專門記載除蝗方法。

清代張集馨《道咸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余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凈者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婦稚在內轟出,或售賣,或換料麥,悉聽民便。其在臨河亂石中藏匿者,多用石灰水煮之。在峭壁上長帚不及者,用噴筒仰轟。有蝗之地,如非沙板田地,將跳躍者撲畢,雇牛翻耕,將子撿出,蝗子與落花生形同,每甬百枚。蝗子撿盡,再用石滾將地壓平,後又用鐵鈀刨出,無不糜爛。前人成法,俱指平地而言,未曾議及山中。其平地用牛翻耕,用羊數百頭來片踐踏,頃刻如泥,試行已驗。
此為道光十七年(1837),張集馨做山西朔平知府時給上級上的摺子。他自己的記載是「月來撲捕甚力」,不過還是有很多蟲蛋,讓他很焦灼。從中可見,捉到的蝗蟲,可以賣錢。實際差不多是以工代賑~

『陸』 古人們治理蝗災時,都有過哪些令人稱贊的辦法呢

我國古代對於蝗蟲的防治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將蝗蟲殺死。其次還有用器具捕殺的方法。到了後期開始在農業上進行發展,培育特殊的種子來避免蝗蟲災害的發生。還有一些地區採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來減少蝗蟲災害等。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政府的主要賦稅來源也來自農業,人民的生產生活也依靠農業。因此水災、旱災和蝗蟲並稱為我國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隨著華夏五千年的發展,蝗蟲曾多次威脅過華夏大地。為了戰勝這一災害,古人主要採取了

政策+技術兩種措施來處理蝗災。

在我國古代,治理蝗蟲的方式有很多,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勞創造的結果,蝗蟲災害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我們不能夠過度開發破壞大自然,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

『柒』 蝗災在古代經常發生,古人是怎樣應對的

''朝飛蔽天不見日,若以萬布篩塵灰。

暮行嚙地赤千頃,積疊數尺交相埋。

樹皮竹顛盡剝枯,況又草谷之根荄。''

——宋·王令《夢蝗》

對全世界來說,2020年算是''噩夢''開年。先有新冠橫空出世席捲全球,盡管我國通過上下齊心已經將病毒基本扼殺,但在全世界范圍內至今未得到全面控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冠還沒搞定,糧食危機再度加劇。

三、 培養天敵

4、蝗蟲有天敵嗎?當然有,那些鴨子啊,鵝啊,甚至青蛙癩蛤蟆等,都是吃蝗蟲的。水田能夠遏制一部分蝗蟲,在水田裡飼養鴨子跟鵝,又能吃掉一部分蝗蟲;再加上水田容易引來青蛙、蛤蟆等生物,再吃一部分蝗蟲,積少成多,蝗蟲不就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捌』 歷史上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辦法1: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悠的滅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記載,這種方法,主要是由鄉民們用竹竿撐起八尺長的白布,以順風的方向三面圍追,把蝗蟲驅趕到一處後,再集中力量撲打。屬於自春秋戰國年間起,農民們迎戰蝗災的「白刃戰」。
這種方法雖說耗費體力,卻工具簡單方法簡便,且適合大批鄉民集體作戰。因此兩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及。
辦法2:壕塹掩埋法
人工撲打法雖說簡單,但畢竟人力體力消耗太大。於是到了漢朝年間,累壞了的國人們,也腦筋靈光一現:何必要和蝗蟲打白刃戰?給蝗蟲挖坑不就行了?於是「壕塹掩埋法」應運而生。
以東漢《論衡》等典籍介紹,這種方法,要先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以撲打等方法把蝗蟲引入坑裡,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這種辦法的「殲敵」效果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
《晉書》里記載,河東地區當時發生蝗災,人們採用「壕塹掩埋法」埋殺蝗蟲,熟料埋進土裡的蝗蟲,轉眼就飛出來,反而把莊稼啃了個光。
於是,一種更狠的辦法,唐朝時就普及了:篝火誘殺法。
辦法3:篝火誘殺法
其實,火燒蝗蟲的願望,在春秋戰國年間,就是十分強烈。《詩經》里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吶喊。到了唐朝時,這種「火燒蝗蟲」的操作,也終於成熟起來。
以《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里記載,要想「火燒蝗蟲」,就要在天黑時點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還要在蝗蟲密集的地區分路設燈,用密切配合的燈光,把大批蝗蟲吸引而來。然後被火燒到的蝗蟲,就會失去飛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機捕殺。還可以以將被殺的蝗蟲,在壕塹處集中掩埋。

唐朝開元年間,面對席捲中原的大蝗災,唐朝宰相姚崇果斷啟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里成功將大災撲滅!
而發展到農業科技更發達的宋代,大規模的滅蝗燒荒也被採用:將蝗蟲的滋生地一把火燒光,不但斷絕災難隱患,更可在燒荒處開荒種地,可謂一舉多得。
辦法4:據蟲除卵法
也同樣是在農業科技井噴的宋代,防災意識也深入人心:與其在大災時累死累活滅蝗,不如提前斬草除根。趁著冬天的機會,把蝗蟲的蟲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據蟲除卵法」。
以《宋史》的記載,宋代的農民們,就常在冬天尋找蝗蟲滋生地。《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鏟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葯」,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但這種找蟲卵的辦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說,簡直就是累斷腿。有時累死累活刨蟲卵,第二年蝗災還是洶涌而來。到了明朝年間,人們更明白一個事實:種地其實比找蟲卵更能杜絕隱患——墾荒除蝗法。
嚴格說來,墾荒除蝗法其實起於元代,以《農書》記載,元朝的農民們,就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發展到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里,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里,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對西方近代的病蟲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響。
但話說回來,上面這幾個辦法,雖說各個靠譜,可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這些辦法也只能做到緩解災情,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點。一直到現代社會,世界各國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才能夠勉強控制蝗災。叫這個可怕災害,看似離現代生活比較遠。某些「吃貨拯救蝗災」的調侃,更可以說是對病蟲害災難的嚴重無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條件有限的古代,堅強的中國人,依然世代更新著治蝗滅蝗的經驗,勇敢面對著每一次災難。這樣的智慧與勇敢,恰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玖』 中國歷史上蝗災爆發如此頻繁,那麼古人們是如何應對的呢

"朝飛蔽天不見日,若以萬布篩塵灰。暮行嚙地赤千頃,積疊數尺交相埋。樹皮竹顛盡剝枯,況又草谷之根。"——宋·王令《夢蝗》

對全世界來說,2020年算是"噩夢"開年。先有新冠橫空出世席捲全球,盡管我國通過上下齊心已經將病毒基本扼殺,但在全世界范圍內至今未得到全面控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冠還沒搞定,糧食危機再度加劇。

三、 培養天敵

4、蝗蟲有天敵嗎?當然有,那些鴨子啊,鵝啊,甚至青蛙癩蛤蟆等,都是吃蝗蟲的。水田能夠遏制一部分蝗蟲,在水田裡飼養鴨子跟鵝,又能吃掉一部分蝗蟲;再加上水田容易引來青蛙、蛤蟆等生物,再吃一部分蝗蟲,積少成多,蝗蟲不就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拾』 在中國古代,古人是如何對待蝗災問題的

今年年初東非跨印度的蝗災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恐慌,大范圍的蝗災讓人們急於保護莊家的同時,也迫切的尋找預防蝗災、消除蝗蟲的辦法,那麼縱觀人類的發展和進步,蝗災好像是從古至今都在探討和研究的問題,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們古人是如何對待蝗災的,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一看吧。


以上就是我們老祖宗對於蝗災問題的研究,直到今日我們還在吸取著前人的經驗。大家對於蝗災問題是如何對待的呢?歡迎給小編留言,大家一起分享吧。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怎麼治理蝗災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