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非洲與中國歷史

非洲與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0 07:32:28

① 中國和非洲的關系

一、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雙方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沒有任何歷史恩怨,面臨著共同的發展任務,在國際事務中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1956年新中國與埃及建交,揭開了中國與非洲國家關系的開端,經過54個春秋的洗禮,中非友好關系在世紀之交愈發成熟、穩健,並繼續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

二、從中非關系開啟的1956年到1965年的十年,是非洲大陸覺醒和獨立的十年。在這十年裡有26個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使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翻了一番,其中17個事非洲國家。隨著中國與更多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外交關系的建立,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頻繁,互相支持。

三、中國支持非洲國家為了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斗爭。如從1967年開始,中國政府提供9.88億元人民幣的無息貸款,共發運各種設備材料近100萬噸,先後派遣工程技術人員近5萬人次,修築了東起坦尚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尚比亞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長1860公里的鐵路。至今仍然是中非友誼的見證。

四、非洲國家積極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高票通過阿爾巴尼亞和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出的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議案,支持中國的76票贊成國家中有26票來自非洲國家。毛澤東主席詼諧地說,「是非洲朋友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

五、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後,堅定地站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邊。在1982年的聯合國秘書長選舉期間,中國在聯合國連續16次投票支持坦尚尼亞外長薩里姆競選聯合國秘書長。最後薩里姆雖然沒有當選,來自另一個發展中國家秘魯的德奎利亞爾當選。1991年,中國積極支持非洲國家競選聯合國秘書長,最後埃及副總理加利當選為聯合國秘書長。

六、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進一步明確提出把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作為中國對外關系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努力探討同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雙邊互利合作的新途徑。1982年中國總理在訪問非洲期間提出了拓展與發展中國家經貿關系的四項原則,即「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

七、在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中國與非洲國家互相支持。在非洲國家的支持下,中國連續挫敗了西方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施壓,爭得和成功舉辦了2008年奧運會,贏得了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舉辦權。中國在國際上堅定地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維護包括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權利。

八、為了加強中非磋商與合作,共同應對新世紀挑戰,由一些非洲國家推動,中國倡議成立的中非合作論壇,成為探討和加強中非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新中國與非洲國家開啟外交關系50周年的2006年,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全面闡述了中國對非政策的目標及措施,表明了中國發展與非洲國家合作的決心和政策。

九、中非互利共贏的經濟合作在新世紀的不斷得到拓展。中國先後同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同40多個國家簽訂了《雙邊貿易協定》,與35個國家建立了雙邊經貿混(聯)委會機制,同28個非洲國家簽署了《雙邊鼓勵和保障投資協定》,與8個非洲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

十、在雙邊貿易高速增長的同時,投資方面也初見成效。中國在非設立各種企業800多家,投資項目遍布49個非洲國家,涉及貿易、生產加工、資源開發、交通運輸,通信、農業等多個領域,有力推動能夠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中國與非洲的經濟和貿易聯系日益緊密,中國已成為非洲第三大貿易夥伴。


(1)非洲與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一、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是於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上,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進行表決的決議。主要內容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它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投票結果: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這是世界進步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

二、提案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發起,故又稱為兩阿提案。贊成票: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厄瓜多、埃及、赤道幾內亞、衣索比亞、幾內亞、蓋亞那、馬里、茅利塔尼亞、墨西哥、蒙古、摩洛哥、尼泊爾、荷蘭、剛果、秘魯、波蘭、羅馬尼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坦尚尼亞等76國。

② 非洲的歷史

舊石器時代,阿爾及利亞出現陶瓷雕像。

前9000年,中部非洲出現定居型村落。

前31世紀,那爾邁統一上埃及與下埃及,成為首位法老。

前27世紀,埃及開始建造大金字塔。

前21世紀,埃及中王國時期開始。

前1350年,埃及法老阿肯納頓引入太陽崇拜。

前1085年,埃及新王國時期終結。

前814年,迦太基人建立腓尼基殖民地。

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前323年,埃及托勒密王朝建立。

前255年,羅馬帝國入侵非洲

前146年,羅馬征服迦太基。

前31年,克麗奧佩脫拉七世自盡,托勒密王朝覆滅,埃及並入羅馬帝國。

600年,迦納王國建立。

1067年,阿爾摩哈德人摧毀迦納。

1300年,貝南帝國(今奈及利亞)建立。

1340年,桑海帝國建立。

1390年,剛果王國建立。

1441年,葡萄牙開始從非洲西部出口奴隸,開啟奴隸貿易。

歐洲列強於非洲的殖民始於1415年,葡萄牙佔領的休達(歐洲國家仍占據非洲一些小島,例如法國的留尼汪島)。美國自身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後,也開始殖民其他弱勢國家與地區,包括非洲。

列強殖民非洲的高峰期約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約有95%非洲領土被列強侵佔,只有衣索比亞、賴比瑞亞仍然獨立。非洲殖民地於1947年開始陸續獨立,而非洲獨立年(1960年)則象徵非洲脫離列強統治,非洲殖民時代的結束。

(2)非洲與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非洲總面積約為三千萬平方公里,是全球僅次於亞洲的面積第二大洲。非洲還是唯一被赤道中分為二,又同時處在東、西、南、北半球的大洲,大洲最北端和最南端到赤道的距離幾乎相等。

非洲的東北端有163公里長的蘇伊士運河,使之與亞洲相隔(地緣政治學上,有時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埃及西奈半島也會被視為非洲的一部分);北面則是地中海和與其隔海相望的歐洲。

非洲3/4的面積都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更是穿其而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方約佔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區終年炎熱,有將近一半的地區有著炎熱的暖季和溫暖的涼季。氣候普遍暖熱,其特點是高溫、少雨、乾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

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衣索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年平均氣溫為34.5℃,是世界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之一。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齊濟耶,1922年9月13日測量氣溫高達57.8℃,為非洲極端最高氣溫。乞力馬扎羅山位赤道附近,但因海拔高,山頂終年積雪。

非洲人口約12億。目前生育率非常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出生率依然保持在4.6,聯合國和NGO都曾警告,再不控制人口成長,可能會在未來面臨極大的艱難處境。預測非洲人口到2100年至少將翻三番,達到31億,甚至57億人口。

③ 非洲和中國有什麼淵原

中國和非洲相距萬里,遠隔重洋,但中國和非洲之間的友好交往卻淵源流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

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的漢朝和非洲已開始相互了解,間接地交換各自的特產珍品。據說公元前一世紀時埃及女皇克里奧帕特拉所穿的御衣是用中國的絲織成的。自從漢朝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的黃金、絲綢就遠銷到地中海南岸。中國的唐朝不僅與當時統治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帝國開始正式直接交往,而且已有中國人踏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土地。非洲黑人的形象也開始出現唐朝的文化藝術之中,當時中國文人墨客筆下的非洲黑人都是技藝非凡、勇敢機智並具有俠義心腸的人,甚至敦煌壁畫也描繪了非洲黑人的形象。唐代與非洲北部和非洲東海岸進行了較多的物資交流,唐代的青白瓷器和錢幣在埃及、肯亞、桑給巴爾等地多有發現。宋朝航海業的發達使中非的人員和物產交流進一步發展,中國的產品不僅大量出現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沿海,而且還深入到辛巴威等非洲內陸地帶。宋代還出版了《諸蕃志》、《嶺外代答》等記載了非洲風土人情和地誌物產的書籍。

中國元朝與非洲的直接交往不斷增加。元世祖曾遣使臣到馬達加斯加「采訪異聞」,中國著名的旅遊大家汪大淵也足至桑給巴爾。中世紀世界四大旅行家之一、摩洛哥人拔圖塔也曾訪問中國南方的泉州、杭州和廣州等城市。我國元朝地理學家朱思本早在14世紀就在地圖上把非洲大陸標繪成一個向南伸展的三角形,而歐洲人到15世紀初對非洲大陸的走向仍模糊不清。已故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贊朱思本的非洲圖是一項「傑出成就」。

明代是中非古代交往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友好關系已發展到雙方官方代表相互訪問。我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幾次率領由數十艘大船組成的船隊,攜帶大量金銀緞匹和瓷器寶鈔,代表中國政府訪問了現今索馬里和肯亞一帶的東非港口。索馬里北部一個名為「鄭和屯」的村落就是為紀念鄭和訪問而命名的。好幾個非洲國家也曾先後派使者到中國訪問。東非麻林國(位於現肯亞境內)國王哇來訪問中國抵達福州時去世,被安葬在福建閩縣,中國皇帝贈給他以康靖的謚號。麻林國在1415年還直接遣使送來了一頭被中國人叫作麒麟的長頸鹿。它長期以來作為祥瑞的象徵成為中國詩人和畫家吟詠作畫的題材。明朝從非洲輸入了象牙、犀角、琥珀等珍貴產品和鴕鳥、斑馬、長頸鹿等珍禽異獸,中國的特產錦緞、絲綢、瓷器和漆器等珍品也不斷流向非洲。

15世紀西方殖民者開始侵入非洲,把非洲推入歷史上最黑暗的殖民統治時期。殖民主義者對非洲的征服和瓜分,迫使中非友好往來不得不停頓下來。中國在19世紀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後,中非人民不但被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剝奪了互相交往的權利,而且一同遭受西方壟斷資本集團的奴役和剝削。19世紀80年代後,西方列強把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強迫運到非洲修鐵路、開礦山、事農耕,西非達喀爾鐵路、剛果鐵路、南非的蘭德金礦等都滲透著大批華工的血汗。相同的不幸遭遇把中非人民緊緊地連結在一起。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和非洲國家相繼獨立,中國和非洲各國人民在互相支持中成為患難與共的朋友。中非友好合作關系也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考驗,得到全面的發展和鞏固。

在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時期,中國堅定地站在非洲人民一邊,全力支持非洲各國人民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斗爭,並在道義和物質上給予支持,為他們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做出了貢獻。

非洲國家與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密切合作。在恢復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挫敗「中國人權狀況」反華議案和「台灣參與聯合國提案」、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中國申辦奧運會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非洲絕大多數國家都給予中國有力的支持。中國也積極關注和支持非洲和平與發展問題,支持非洲國家成立非洲聯盟和實施「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並積極參與聯合國在非洲的維和行動。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

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你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人自己抓飯、吃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靜坐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馬里,雞大腿當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又如在波札那,在公眾大型宴會上,賓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食,不得混淆。隨鄉入俗,須了解為宜。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誇赤道,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非洲有將近700種語言,並且有多種信仰,因此,與之相適應的音樂樣式和一般文化特徵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黑人非洲音樂的多樣性決不會影響整個地區在音樂中的統一性。在音樂的社會功能及其運用方式、旋律和節奏的構成原理、樂器類型等音樂特徵方面,黑人非洲音樂文化區的音樂風格上的共同性顯而易見。

主要音樂體裁形式有:(1)民俗歌唱:在黑人非洲的社會里,歌唱成為從日常生活中涌現的自然行為。另外,擁有各種各樣的職業或半職業音樂家也成為黑人非洲的特徵之一。 (2)民俗舞蹈與歌舞、樂舞: 在黑人非洲的音樂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黑人非洲的舞蹈按其表現內容和運用場合來分類,大可以分為儀式性舞蹈和娛樂性舞蹈。從舞蹈表現手段的形式特點來看,黑人非洲的舞蹈大致可以分為:歌舞、樂舞、假面舞、高蹺舞等。

樂器與器樂: 在黑人非洲的樂器中,鼓和鼓樂是最具特色和最為重要的樂器和器樂,不僅種類多樣,節奏豐富,表現力強,而且被運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黑人非洲樂器的類別有:體鳴樂器、膜鳴樂器、弦鳴樂器、氣鳴樂器。
黑人非洲音樂的風格和審美特徵是講求打擊樂器節奏、音色變化的音樂美。在音樂形態方面有如下特點:(1)以鼓為代表的打擊樂器在黑人非洲音樂中具有重要位置。(2)復雜多樣的節奏。(3)音階、旋律和演唱形式特徵。(4)多聲部唱法.

④ 古代中國叫非洲為什麼古代中國管非洲叫什麼

我們古代只有對非洲國家的記載。記載最多是米昔兒,現在的英文也是借的這個音,就是埃及。。埃及最早的地理著作托勒密《地理》有關於中國的記載。大食是指阿拉伯帝國,據唐朝時到過大食的杜環《經行記》的記載,大食分為三個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綠衣大食,分別對應現代史學的概念及阿拉伯倭瑪亞王朝,阿拔斯王朝,與後倭瑪亞王朝。北非曾長期被阿拉伯帝國控制,算是大食的一部分。 關於昆侖,張星烺教授編著的《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二冊,第574頁-第582頁專門有一篇《昆侖與昆侖奴考》,大意如下:1.昆侖國所在,就唐宋各書所記,昆侖國當及暹羅國。2:昆侖奴卷發黑身,及非洲之黑色人種。3:昆侖奴是由阿拉伯人販賣到唐朝的。

⑤ 說出歷史上中國和非洲友好的事實

1,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2,20世紀50年代中期後,中國發展同非洲國家的友好關系,先後同20多個國家建
交.
3,1971年,非洲多數國家投票使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4,非洲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5中國幫助修坦贊鐵路以及給與非洲經濟等方面的支援.

⑥ 古代中國叫非洲為什麼

非洲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北部的古埃及王國、東部的庫施王國和阿克蘇姆國家、西部的迦納王國、馬里帝國和桑海帝國等一批獨立發展起來的文明古國。特別是人類文明搖籃之一的古埃及,遠在公元前5000—6000年就出現了農業,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農業文明發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代末,埃及人民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了國家,邁入了文明時代。古埃及人民創造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文字、藝術、天文、歷法、數學、醫學和建築等方面,都對人類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古代中國,非洲是人們已知的西方的終點,中國人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對非洲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中國與非洲古代文明之間的間接或直接接觸持續了幾個世紀,但這種接觸、交流和發生影響的程度與范圍都是很有限的,友好往來和相互支持始終是中非關系的顯著特徵。
在公元前二世紀,「黎軒善眩人」(即埃及亞歷山大的魔術師)輾轉來華揭開了古代非洲文明傳入中國的序幕[①]。中國的漢朝和非洲已經開始相互了解,間接地交換各自的特產珍品。據說公元前一世紀時埃及女皇克里奧帕特拉所穿的御衣是用中國的絲織成的。自從漢朝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的黃金、絲綢、磁器就遠銷到地中海南岸。
較之前代,唐朝人對非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准確。唐朝不僅與當時統治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帝國開始正式直接交往,而且已有中國人踏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土地,中國的船隻也遠航到了東非沿岸[②],與非洲國家建立了直接的貿易關系。非洲黑人的形象也開始出現唐朝的文化藝術之中,當時中國文人墨客筆下的非洲黑人都是技藝非凡、勇敢機智並具有俠義心腸的人,甚至敦煌壁畫也描繪了非洲黑人的形象。唐代與非洲北部和非洲東海岸進行了較多的物資交流,唐代的青白瓷器和錢幣在埃及、肯亞、桑給巴爾等地多有發現。
唐代中國的航海技術繼續發展,地理學家賈耽對當時海上交通航線有相當詳細的記載。賈耽在「廣州通海夷道」中,明確記述了由非洲東海岸向西北通往波斯灣的航線。這是一條從廣州出發,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再由印度駛向阿曼灣,最終抵達波斯灣頭的重要商埠巴士拉(今伊拉克境內)的海上航路。晚唐時期,絲綢、陶瓷就是通過這條海路遠銷到北非的埃及。從海路運到紅海各港口上岸,然後集中到埃及南郊的福斯塔特,再從這里轉運到亞歷山大港、摩洛哥及馬格裡布等地。杜佑在《通典》中記述唐代大秦國的情況時,附錄了杜環《經行記》中有關大秦的記載,並記錄了女國與摩鄰兩個國家。據記載,摩鄰國:「在秋薩羅國西南,渡太(大)磧,行二千里至其國。其人黑,其俗獷。少米麥,無草木,馬食干魚,人餐鶻莽。鶻莽即波斯棗也。瘴癘特甚諸國。」[③]「鶻莽」是中古波斯語gurman的譯音,指棗椰樹。摩鄰具體指哪個國家,分歧尚多[④]。但是綜合杜環記載的方位、膚色、風俗、物產等各方面的情況來看,摩鄰是當時非洲大陸的某個古代國家則是沒有疑問的。
除了賈耽、杜環的著作之外,唐代對非洲最詳盡的記載還有段成式的《酉陽雜俎》。
段成式(803—863年),字柯古,出生在世代官宦之家。父文昌,事穆、敬、文三朝(821—840年),出將入相20年,母親是憲宗朝宰相武元衡之女。段成式不僅家庭庋藏豐富,而且在任秘書省校書郎期間,廣泛閱讀了朝廷官方收藏的圖書,「秘閣書籍,披閱皆遍」,特殊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經歷使他接觸了大量常人無從見到的奇篇秘籍,並在此基礎上撰寫了以「奇詭譎怪」著稱的《酉陽雜俎》[⑤]。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的非洲國家主要有孝億國(Siut,埃及南部)、仍建國(Utica,北非突尼西亞沿海古城)、悉怛國(不詳,或指Sudan)、怛干國(DakhelOasis,撒哈剌沙漠中的沙島)勿斯離國(Misr,埃及)等國[⑥],其中以撥拔力的記載最稱完備:「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不食五穀,食肉而已。常針牛畜脈,取血和乳生食。無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婦人潔白端正,國人自掠賣與外國商人,其價數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波斯商人慾入此國,團集數千,賚彩布,沒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自古不屬外國,戰用象牙排、野牛角為槊,衣甲弓矢之器。步兵二十萬,大食頻討襲之[⑦]」。
一般認為,「西南海」就是東非沿海之亞丁灣,而撥拔力就是見於《諸蕃志》記載的「弼琶羅」,相當於現代索馬里的柏培拉(Berbera)港。但也有人持異議,指出弼琶羅與撥拔力對音相近,但在風俗、物產等方面差異顯著,不應同屬一地,認為從段成式記載的生活習俗和服飾而言,應該是指今東非肯亞和坦尚尼亞帶游牧的馬賽族人(Masai)[⑧]。無論以哪一說為准,從本段記載可知,最晚至9世紀上半葉,唐朝人已經對東非沿海某地的風俗、物產及其與大食的關系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
段成式對非洲諸國的記錄不僅遠遠超出了前代,而且在數量和內容上都大大多於現存的唐代官方載籍的記錄。即便考慮到段成式可以接觸到許多奇篇秘籍的因素在內,前代或唐代前期也並沒有多少有關非洲的現成文獻資料供他利用,《酉陽雜俎》有關東非沿海地區的記載,很可能來源於他親自對來唐的客使或商人的查訪。如撥拔力國的記載中特別提及波斯商人在那裡交易的情景,則有關撥拔力的記載就是來源於對波斯商賈的調查亦未可知。
除了以上諸國外,見於唐代載籍的非洲國家還有甘棠、殊奈等國。甘棠國在貞觀十年(636年)向唐朝入貢,據載,甘棠在「大海南」,今人認為應在「非洲東海岸」[⑨]。殊奈國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月余日」,被史家目為「絕遠」之地,殊奈國自古未通中國,在貞觀二年(628年)十月,首次遣使唐朝[⑩]。
唐宋以後,瓷器逐漸成為中國對外輸出的大宗貨物。瓷器被稱作「china」,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日益發揮出重要的作用。由於沉重易碎的瓷器經陸路運輸極易顛簸壞損,因此海運凸顯出其優越性。在公元九世紀至十世紀,中國已開始將指南針用於航海,造船與航海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也促使海路交通日益成為中西往來的主要途徑。宋朝航海業的發達使中非的人員和物產交流進一步發展,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不僅大量出現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沿海,而且還深入到辛巴威等非洲內陸地帶。最初中國的貨物主要運到埃及,再從埃及轉運到摩洛哥、努比亞甚至更遠的地方。隨著東非沿海地區的斯瓦希利文明興起,並與中國建立了直接的貿易關系,中國船直接到達非洲,運去瓷器和絲綢等中國貨物。南宋朝廷十分重視和鼓勵海外貿易,不僅在沿海各地陸續設置市舶司,而且還派人攜帶詔書和絲織品出海招徠外國商人來華貿易。有不少埃及、馬格裡布的商人前往中國經商。有些非洲人還在中國定居,如埃及大商人歐斯曼,南宋時來到中國,因為喜歡杭州的風景氣候,便在那裡落戶長久居住。當時抵達中國的非洲人不僅有商人、海員、旅行家,還有國家正式派遣的使者。1017年和1083年,東非的桑給巴爾使節兩次來中國訪問。大量中國貨物流入非洲各地,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隨著中國和東非貿易關系的發展,大量的中國宋代錢幣也涌現東非地區。錢幣大量流入東非,對當地貨幣經濟的產生與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民間商人活躍於海外各國港口,阿拉伯商人大批來華經商,中國對西方的了解也更加詳細。趙汝適《諸蕃志》一書記載了埃及的情況,信息很可能是到泉州貿易的埃及商人直接帶來的。宋代還出版了《嶺外代答》等記載了非洲風土人情和地誌物產的書籍。直到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入侵東非為止,中非之間的貿易往來一直十分頻繁。
到了元代,中西交通路線空前擴展與暢通,中國與非洲的交往更加密切。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派遣使臣到東非,其使節在訪問埃及時,曾將700匹織錦贈給馬木路克王朝的統治者。這是中國史籍中第一次關於中國使節正式訪問非洲國家的記載。馬八爾、俱藍兩國曾入貢。馬八爾即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俱藍似即努北阿(努比亞,今蘇丹)。另外,元世祖曾遣使臣到馬達加斯加「采訪異聞」,中國著名的旅遊家汪大淵也足至桑給巴爾,並撰寫了《島夷志略》一書,記載華商所到的東非國家和地區。中世紀世界四大旅行家之一、摩洛哥人拔圖塔也曾訪問中國南方的泉州、杭州和廣州等城市。摩洛哥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游歷中國後留下《伊本·白圖泰游記》,他的《游記》贊譽泉州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並介紹了中國與印度、阿拉伯半島以及波斯灣地區的海運貿易盛況,對於古代非洲和阿拉伯人民了解中國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國元朝地理學家朱思本早在14世紀就在地圖上把非洲大陸標繪成一個向南伸展的三角形,而歐洲人到15世紀初對非洲大陸的走向仍模糊不清。已故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贊朱思本的非洲圖是一項「傑出成就」。
在這個階段的中非友好交往中,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火器製造技術等重大發明傳入了非洲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大約在9世紀末,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埃及,此後,埃及本地造紙廠生產的紙張逐步取代了埃及數千年傳統使用的紙草紙,12世紀初,中國造紙術又從埃及傳到摩洛哥等地。與造紙術傳入埃及大致同時,中國的雕版印刷術也傳入埃及。火葯和火葯武器在13世紀中期傳入埃及,並在當地的經濟生活和軍事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明代是古代中非交往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友好關系已發展到雙方官方代表相互訪問。我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由數十艘大船組成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後四次都曾抵達東非海岸,到達慢八撒(今譯布臘瓦)、竹步(今譯朱巴)、木骨都束(今譯摩加迪沙)、麻林(今肯亞的馬林迪)等地,攜帶大量金銀緞匹和瓷器寶鈔,代表中國政府訪問了現今索馬里和肯亞一帶的東非港口,同那裡的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在肯亞拉木群島有一個帕泰島,當年,鄭和船隊的一艘船迷失方向,不幸觸礁下沉,船上數百人分乘小船劃向岸邊,用攜帶的瓷器和絲綢與當地人交換食物。一部分人到了帕泰村,260人北上去了西遊村,有人懷著回國的渴望沿東非海岸一路漂泊,當一切希望泡湯之後,他們逐漸與當地女子結婚成家。在馬林迪和蒙巴托,至今有他們的後裔。索馬里北部一個名為「鄭和屯」的村落就是為紀念鄭和訪問而命名的。好幾個非洲國家也曾先後派使者到中國訪問。東非麻林國(位於現肯亞境內)國王哇來訪問中國抵達福州時去世,被安葬在福建閩縣,中國皇帝贈給他以「康靖」的謚號。麻林國在1415年還直接遣使送來了一頭被中國人叫作麒麟的長頸鹿。它長期以來作為祥瑞的象徵成為中國詩人和畫家吟詠作畫的題材。明朝從非洲輸入了象牙、犀角、琥珀等珍貴產品和鴕鳥、斑馬、長頸鹿等珍禽異獸,中國的特產錦緞、絲綢、瓷器和漆器等珍品也不斷流向非洲。頻繁的人員往來,使中非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達到一個新高潮。
15世紀西方殖民者開始侵入非洲,把非洲推入歷史上最黑暗的殖民統治時期。殖民主義者對非洲的征服和瓜分,迫使中非友好往來不得不停頓下來。中國在19世紀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後,中非人民不但被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剝奪了互相交往的權利,而且一同遭受西方壟斷資本集團的奴役和剝削。19世紀80年代後,西方列強把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強迫運到非洲修鐵路、開礦山、事農耕,西非達喀爾鐵路、剛果鐵路、南非的蘭德金礦等都滲透著大批華工的血汗。相同的不幸遭遇把中非人民緊緊地連結在一起。

⑦ 中國與非洲最早在什麼時候開始交往的

1956年5月30日 埃及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成為非洲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揭開中非關系新篇章。

中國與非洲的關系大事記可以參見: http://www.china.org.cn

另:中國人比歐洲早100年發現非洲
在故宮珍藏了一幅明代的世界地圖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時朝廷專門繪制的世界地圖———《大明混一圖》,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大明混一圖》繪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長3.86米,寬4.75米,彩繪絹本,是我國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圖,當屬國寶級珍貴歷史文物。這幅明宮地圖,經我國政府批准,製成與原件同樣大小的復製件,曾於2002年11月時在南非首都開普敦參加「南非國民議會千年項目地圖展」。這是迄今為止非洲人見到的最早描繪非洲的世界地圖。

此處可參見: http://www.wsjk.com.cn

⑧ 中國和非洲之間有什麼故事

中國派出的維和部隊到衣索比亞,海地
促進發展的事例更加數不勝數:中國為非洲的發展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包括低息貸款,每年還大量的減免他們的債務

中國與非洲雖相距遙遠,但萬水千山並不能阻斷雙方的友誼與合作。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中非高層互訪達800多起。迄今,中國已同48個非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從1955年萬隆會議新中國領導人同非洲國家領導人第一次握手,到2005年紀念萬隆會議50周年會議中國和亞非國家共同推動建立亞非新型戰略夥伴關系;從中國幫助非洲培訓爭取民族解放的「自由戰士」,到非洲國家支持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從中非建設者們共同用血汗築就坦贊鐵路,到中非各領域務實合作不斷深化拓展;從中非共同建立中非合作論壇,到中非建立新型戰略夥伴關系……50年的歷史見證了中非友好的一座座里程碑。

50年來,中非在國際事務中相互支持。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決議,在76個投贊成票的國家中有26個是非洲國家。中國11次在聯合國人權會上挫敗反華提案,13次在聯合國大會上挫敗台灣「重返聯合國」圖謀,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界博覽會,無一不得到非洲國家的鼎力支持。與此同時,中國積極推動國際社會重視非洲的和平與發展,支持非洲國家平等參與國際事務。在聯合國改革問題上,中國支持優先增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在安理會的代表性。

50年來,中非雙方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進步的征程中攜手合作。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真心實意的幫助。它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急非洲朋友之所急,根據非洲國家的優先需要確定項目;第二是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以援助向非洲國家施壓。2000年,中非貿易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2005年又猛增到397億美元,同比增長35%。截至2005年年底,中國對非投資已達60多億美元,在非洲興辦了各類企業800多家,為促進非洲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論壇,現已成為中非集體對話的有效機制和務實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論壇框架內,中國免除了非洲31個國家欠華到期債務156筆,總金額約109億元人民幣;給予非洲一些最不發達國家190種輸華商品免關稅待遇;在3年前召開的第二屆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承諾為非洲培訓1萬名各類人才;16個非洲國家成為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目的地國。50年來,中國為非洲援建了近900個經濟和社會發展項目;向非洲47個國家派出了1.5萬多人次「白衣天使」,在非洲大陸救死扶傷;為非洲50個國家提供政府獎學金;共3000多名中國官兵先後前往非洲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成為非洲和平的「守護使者」。50年來,文化交流使中非關系更為豐富多彩,也增進了人民之間情感的交流與溝通。到2005年底,中國與非洲各國共簽訂了65個文化協定,已執行文化交流計劃151個。

大型文化活動也成為中非文化交流的新亮點。「中非文化主題年」活動於2004年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舉辦,非洲9個國家的藝術團和8個政府文化代表團來華訪問演出,中國也組織了4個藝術團和3個藝術展覽赴非洲16個國家和地區巡演、展覽,並在其中3個國家舉辦了中國藝術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50年來,真誠友好、平等互利、團結合作、共同發展成為中非交往與合作的原則,也是中非關系長盛不衰的動力。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向非洲提供援助的主要形式包括項目建設、提供實物以及派遣專家等。自1978年起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非洲國家也開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根據中非雙方各自情況出現的新變化,中國對非洲援助方式和項目形式開始出現多樣化,內容更加豐富,效果更加顯著。無償贈送、無息貸款、貼息貸款、技術援助、項目建設、直接建廠、專家指導、勞務服務、人員培養、技術培訓等逐漸成為援助或合作的方式。項目援助主體和操作方式逐步分離,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成為項目實施的重要角色。中非雙方更加重視援助的經濟效益、援助在加強雙方經貿聯系中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推動實現援助綜合目標和保障機制不斷完善和鞏固。尤其突出的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注重在技術管理指導、優惠貸款提供、投資貿易促進中心建設、重債窮國債務減免、經貿官員培訓、自然災害緊急救助等方面拓展內容和加大力度。

與國際援助相比較,中國對非洲援助的最大特色是無私真誠,不謀求任何私利,不以援助向非洲國家施壓,從不對非洲國家的內部事務說三道四。某些西方國家向非洲提供援助的目的在於宣揚自身政治價值觀,甚至試圖主導受援國的內政外交。另外,中國向非洲提供援助在運作模式上以非貨幣交付援助佔主體,而西方國家的援助主要是貨幣交付援助。實踐證明,中國實業、實物、實人交付操作方式更有利於緩解受援國的迫切需要和密切雙邊經貿關系。還有,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效益比較顯著,其原因在於中國的援助為對方所急需,援助手續也相對簡便,非洲受援國家普遍給予好評。自2003年以來,馬達加斯加、厄利垂亞、盧安達等多個非洲國家政府首腦在眾多場合對中國的援助表示感謝和贊賞,而對一些西方國傢具有附加條件的援助則頗有微詞,有的非洲國家領導人甚至呼籲拒絕這種援助。

「歷史上外國人在非洲修建鐵路,都是為掠奪非洲的財富,而中國人相反,是為了幫助我們發展民族經濟。」尚比亞前總統尼雷爾是這樣稱贊中國人給予他的祖國的援助的。「中國援建坦贊鐵路是對非洲人民的偉大貢獻。」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即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領導人就認識到了非洲國家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自安排下,中國從1956年開始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學習蘇聯的援助模式幫助一些友好國家建設工廠、醫院和學校等基礎設施,在這些援建的設施中,最為國人熟悉的莫過於坦贊鐵路。坦贊鐵路於1968年開始進行勘測設計,1970年正式開工,1976年全部建成移交,東起坦尚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尚比亞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長1860公里,是迄今中國最大的援外成套項目之一。該項目由中國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勘測、考察、設計並組織施工,鐵路穿越高山深谷、沼澤湖泊和茂密的原始森林,沿線許多地區荒無人煙、野獸出沒,全線工程浩大,技術復雜,施工條件困難。為建設這條鐵路,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發運各種設備材料近100萬噸,先後派遣工程技術人員近5萬人次,高峰時期在現場施工的中國員工隊伍多達1.6萬人,在工程修建及後來技術合作過程中,中方有64人為之獻出寶貴生命。

坦贊鐵路為尚比亞出口銅提供了一條可靠的出海通道,打破了當時南非種族主義政權的封鎖,成為坦贊兩國的主要交通干線。20多年來,坦贊鐵路促進了坦贊兩國經濟發展和城鄉物資交流,鐵路沿線涌現了不少新興城鎮,成為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卡翁達總統贊揚說:「患難知真友,當我們面臨最困難的時刻,是中國援助了我們。」坦贊兩國人民乃至整個非洲把坦贊鐵路譽之為「自由之路」、「南南合作的典範」。

幾乎在非洲的任何一個國家,人們都可以看到中國為非洲人民無私援建的基礎設施,許多中國的援建項目已經成為非洲一些國家最壯觀輝煌的標志性建築。

近50年來,中國向非洲大陸的53個國家提供了各種經濟援助,為非洲國家設計並負責建設900多個成套項目,目前已建成700個。中國在非洲的援建項目涉及農牧漁業、水利電力、交通運輸、廣播電視、文教衛生、食品加工等領域,為促進非洲國家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除提供成套項目援助外,中國還在援款項下向非洲國家提供了大量物資和技術援助,為非洲國家培訓了大批技術人員。1985年至1999年底,中國共培訓了來自非洲46個國家的905名技術人員,培訓專業涉及水稻種植、蔬菜栽培、綜合養魚、肉製品加工、中醫針灸、農業機械、太陽能及氣象預報等。2000年以來,中國更加重視對非洲的技術人員的培訓,中方設立了「非洲人力資源開發基金」,在華舉辦了形式多樣的對非人才培訓班,為非洲培訓各類人員近7000名。中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倡導設立的「非洲能力建設基金」捐資,用於在非洲建設技術援助中心,並在多邊技術培訓(TCDC)項下開辦了近20個專門面向非洲學員的專業技術培訓班。在中國接受培訓的技術人員回國後對於非洲建設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包括一些非洲國家領導人在內的許多高級人才都曾經在中國接受過培訓,在一些非洲國家,我們經常可以遇到能夠說簡單中國話的司局級政府官員。

自1995年中國對援外方式進行改革後,政府積極推行優惠貸款和援外合資合作方式,進一步放寬優惠貸款條件,完善新形勢下對非援助機制,包括通過項目合作和技術合作等形式提供無償援助、優惠貸款援助和無息貸款援助。中國政府不僅增加了對非洲援助總額,而且不斷增加無償援助的比重,擴大贈與成分,並利用這些援助幫助非洲國家建設道路、供水、醫院等非洲國家急需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項目。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所提供的援助數額雖然不大,但是由於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而且中國提供的援助是政府間合作方式,資金使用安排非常合理,因此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應。有些西方國家的專家認為,西方提供的援助數額要超過數倍,才能使援助效果達到中國的水平。

中非合作論壇召開後,中國開始減除非洲國家拖欠中國的債務,這些債務主要是過去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的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無息和低息貸款,盡管中國也是凈債務國,而且經濟建設中需要大量資金,但是為了幫助非洲國家減輕沉重的債務負擔,中方在首屆論壇會議上承諾在兩年時間內減免非洲重債貧困國和最不發達國家欠中國的到期債務100億元人民幣。中方重信守諾,在不到兩 年的時間內通過與非洲國家進行談判,減免了非洲31個國家對華債務105億元人民幣。中國對非洲國家減免債務的做法,讓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國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共同進步的決心,對於促進其他國家對非洲減債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

非洲國家是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和非洲遠隔千山萬水,雖然古代歷史上也有鄭和船隊靠岸索馬里的交流,但很久以來雙方之間的聯系非常稀少。近代以來,中國和非洲共同走過了一段遭受西方國家奴役的歷程,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的戰斗中相互支持、相互幫助,雙方之間結成了深厚的友誼,人民之間存在著普遍的好感和認同意識。對當前的中國而言,非洲在經濟上與中國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是中國市場多元化、開拓兩個市場和利用兩種資源的重要合作對象;在國際政治交往中,非洲國家長期以來與中國在許多國際事務中觀點相同或相近,是中國倡導的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堅定支持者;在外交上,對非工作是中國外交的重要基礎和立足點,非洲國家在台灣和人權等眾多涉及中國人民利益的問題上給予中國重要支持,加強與非洲國家的團結合作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

⑨ 中國古代與非洲的歷史文化聯系

中國有和非洲???古代的時候好像只和阿拉伯人吧。。。非洲。。。非洲都被拉去做奴隸了!!!要說現在還有問題說!

⑩ 非洲的詳細歷史

非洲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19世紀以來,考古學者在非洲陸續發現了許多上古人類化石,其中1974年在肯亞與衣索比亞交界地區發現的距今320萬年前的女性猿人化石,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走出熱帶森林、開始直立行走的女人的遺骸。一些人類學者利用遺傳學技術對人類的基因進行研究,認為全世界的民族共同起源於4-20萬年前的一個非洲原始部落。他們認為:400-600萬年前從猿分化出來的原始人類大都沒有留下後代,只有非洲的一個部落生存下來,在10萬前,這個部落開始走出非洲,遷到西亞,然後從西亞遷到世界各地,6萬年前進入亞洲內地,4-6萬年到達大洋洲,3.5萬年前到達歐洲,最後在3.5萬前跨越白令海峽抵達美洲。這些遷徙到世界各地的非洲部落的後裔最終形成了現代人類。
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會的地區之一。公元前5000年,尼羅河下游的古埃及居民就掌握了穀物栽培、修建水利工程的技術。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又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現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在此後近3000年的時間里,古埃及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建築了古代七大奇跡之一的金字塔。許多古埃及的國王(法老)東征西討,擴大古埃及的疆域,最盛時的埃及疆土,南到蘇丹,西到利比亞,北至小亞細亞,東及兩河上游。擴張的同時,古埃及文化也向四周傳播。埃及的象形文字傳入古希臘,衍變為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後來又衍變為現代西方拉丁文。強大的古埃及存在了近3000年,在此期間,埃及多次向外擴張,也受到四周強大民族的多次入侵。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了埃及。從此,埃及失去了獨立的地位,相繼被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奧斯曼土耳其人長期統治。

位於尼羅河上游的蘇丹是古埃及擴張的主要對象之一。當時,埃及人把蘇丹稱為努比亞。這一地區在公元前2000年就建立了國家。埃及的入侵給當地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公元前8世紀,蘇丹人爆發了規模宏大的反抗運動,趕跑了埃及人,建立了庫斯王國。公元前751年,庫斯王國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第25王朝。庫斯人在埃及的統治持續了88年。後來,庫斯王國遷都麥羅埃,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庫斯王國地處西亞、北非與非洲的交通要道,成為非洲東北部的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庫斯人掌握了冶鐵技術,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鐵中心。他們和埃及人一樣,曾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公元前350年,新興的阿克蘇姆王國征服了庫斯王國。

阿克蘇姆王國位於衣索比亞北部,建國於公元前。公元1世紀,阿克蘇姆王國開始向外擴張。到公元4世紀,阿克蘇姆相繼征服了衣索比亞南部、庫斯王國和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一些王國,達到了鼎盛時期。國家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並創造了現在仍然在使用的衣索比亞文字。阿克蘇姆的強盛局面持續了幾個世紀。公元570年,波斯人將阿克蘇姆人趕出了阿拉伯半島,隨後,阿拉伯人切斷了阿克蘇姆的海上貿易通道。公元7世紀,強大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使阿克蘇姆王國遭到了滅頂之災。衣索比亞人逐漸退居中央高原,一直保持獨立的地位。

衣索比亞以南為東非地區。北起索馬里半島,南至南非北部沿海的非洲東部沿海是非洲大陸和外界進行貿易交流的重要地區。從7世紀末開始,善於經商的阿拉伯人開始遷到東非沿海的各個城市居住。在長期的交往當中,阿拉伯人和當地非洲人通婚,產生了一個新的民族——斯瓦希里人。斯瓦希里人吸收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及東亞、東南亞文化,在當地文化的基礎之上,創造了具有鮮明商業城邦文明特徵的斯瓦希里文化。13-15世紀,斯瓦希里文明達到了鼎盛時期。中國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時,就曾多次到達非洲東海岸,與斯瓦希里人進行貿易。

在東非內陸地區,維多利亞湖的周圍,曾經出現過強大的王國,如布尼奧羅王國、布干達王國。它們都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是中央集權的國家。到19世紀,隨著內部矛盾的加劇和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這些大大小小的王國都退出了歷史舞台。

閱讀全文

與非洲與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