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近代歷史問題
1、「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日發射升空,1月16日返回,飛行7天。
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內船,技術狀態容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0日發射升空,1月16日返回,飛行7天。
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2.神舟載人宇宙飛船成功發射並安全返回是在2003年;我國首位航天員是楊立偉;他在太空呆了29小時32分;
3.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成功發射的重要意義:神舟五號是載人飛,中國是第三,這不僅僅是爭層外層空間的權力,還有一個巨大的商業潛力在後面,盡管商業利益要幾十年後才能出現,但爭奪早已展開了。
同時,國家發動的宇航事業,也推動了相關企業的技術進步,其中大部分可以在轉化成民用上取得商業利益。這些相關企業在國家需要的拉動下提高了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從軍事上看,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在升入太空過程中進行了擺動運動,走的不是直線,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軌跡,這標志著中國徹底突破美國的TMD(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政治上看,中國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神州五號成功發射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實力,社會主義是具有請大的生命力的.
Ⅱ 近代中國歷史問題
我來闡述我個人的看法,希望對你有用處。
在西方列強看來,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很大含蘊的國家,擁有很大的人口,想控制中國成為他們生產產品的銷售區和原料掠奪區的話,憑借他們自己的能力,這是很難做到的,尤其是因為西方列強之間對中國的市場和資源都垂涎的時候,他們必須依附和利用中國內部的代理人來完成他們之間的掠奪關系的協調。
更換代理的最大目的是使他們在中國的利益擴充到最大,因為不同時期,代理的能力范圍是不同德,比如說,在清末,西方國家希望控制滿清政府來瓜分在中國的資源,當清政府的能力下降時,他們選擇了支持各個軍閥來控制中國,當然每個國家的目的不一樣,所以他們控制軍閥的對象都不一樣了。
Ⅲ 中國近代史十條重大歷史事件並分析
1、鴉片戰爭開始和結束的標志:①1840年6月,英軍艦隊駛進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標志著鴉片戰爭的開始。②1842年8月,英軍駛抵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膝求和,標志著鴉片戰爭結束。
2、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引起了中國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國人民革命任務的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中國人民開始擔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3、《上海租地章程》的公布是中國境內第一塊租界出現的標志。
4、第二次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這是因為:中國在政治上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入到內地。
5、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六個標志:①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省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始。②1851年的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了政權。③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④西征和東征的勝利,標志著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⑤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軍事上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⑥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慘敗,標志著標榜「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的破產。
7、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大大程度加深了。因為《馬關條約》的內容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侵略中國的新階段和帝國主義宰割中國的同盟的形成。因為該政策在承認各國在華「勢力范圍」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要求「機會均等」、「利益均沾」,它得到了西方列強不同程度地贊同,使得列強在中國空前激烈的爭奪,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
2.1895年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思想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4.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變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最終確立。
5.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的標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20世紀初,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形勢的發展,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相繼建立,為後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奠定了階級基礎和組織基礎。
6.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此以後,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了統一的領袖、統一的綱領和統一的組織領導。
7.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同時又標志著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8.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並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五四運動比辛亥革命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五四運動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Ⅳ 中國近代史歷史問題
不同在於:
抗日復戰爭中實行地主減制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對地主不再實行十年對峙時期的消滅政策,改為實行減租政策維護地主的合法權力。
原因是:這一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十年對峙時期主要矛盾是國共之間的國內矛盾。 抗日戰爭時期主要矛盾轉變為中華民族與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國內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為了調動一切抗日力量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改變了土地政策。
Ⅳ 中國近現代歷史問題
1、洋務運動使古老的中國開始順應著世界潮流——在近代化(主要是近代工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請指出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洋務運動在近代化的領導者、進程、依靠力量方面的特點。並簡析其成因。
(解答前須明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近代化主要指工業革命,並需要知道西方近代化的領導、進程和依靠的力量,然後對比歸納)
(1)領導方面的特點及原因:西方近代化由資產階級領導完成,中國則由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中國由於受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又未經工業革命,沒有成熟的資產階級;而農民階級又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無力承擔實現近代化的使命;封建勢力中的頑固勢力更是不能擔當此任。於是開創近代化的使命便落到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派身上。
(2)進程方面的特點及原因:西方國家工業化進程一般是由輕工業到重工業,在民用工業發展基礎上建立軍事工業,中國恰相反。原因是當時清政府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打擊,外有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所以先軍事後民用,先重工業後輕工業。
(3)依靠力量方面的特點及原因:西方國家工業化一般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資本主義。而中國工業化則基本依靠政權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隨著社會條件的逐步成熟,才出現了官督商辦和商辦形式的企業。
2、概括歸納鴉片戰爭後,面對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思想特點,並分別分析造成這種特點的原因。
(答案包括三部分:政治力量;特點;原因)
(1)清政府:面對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協求和,另一方面頑固守舊,拒絕進行任何改革。這是由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後及滿洲貴族的階級立場決定的。
(2)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鴉片戰爭使民族面對加劇的背景下,開始拋棄夜郎自大觀念,「師夷長技以制夷」。
(3)農民階級領袖洪秀全:在鴉片戰爭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影響下,主張也絕對平均主義改造中國。
(4)農民階級知識分子洪仁玕:受鴉片戰爭後西學傳入的影響,主張學習並發展資本主義。
3、有人認為:「鴉片戰爭是在執行一種歷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來達到使中國向世界開放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試結合史實,分析評論這種觀點。
(答題關鍵:領會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觀目的和客觀效果。按題意,如果選擇正確,用其利於中國發展的客觀效果來說明;如果選擇不正確,則抓住英國發動戰爭的主觀目的和對中國的危害以證明。同時注意:「答案一」是常規答法,保險系數高,推薦。)
答案一: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但也有其合理性。
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是一場侵略性的掠奪戰爭。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被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加重了中國人民苦難。②客觀上,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走向近代化,並加速了中國內部變革。如經濟方面,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促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思想方面,先進知識分子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
可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但它是以中國人民的巨大民族犧牲為代價的,上述觀點沒有正確區分近代文明與殖民化的關系,是錯誤的。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作用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說明:「①」證明其錯誤性;「②」說明其合理性。)
答案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參考「①」)
答案三: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參考「②」)
4、比較經濟特區和特別行政區的異同。
相同點:①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域。②都享有國家賦予的某些特殊權力。
不同點:
①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特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②建立原因目的不同。前者是對外開放的產物,其目的是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促進經濟發展;後者是「一國兩制」的產物,主要為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
③許可權范圍不同。前者享有較大的經濟管理自主權和一系列優惠政策;後者擁有高度自治權,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此外,在國務院授權下還可以在經濟文化領域處理某些涉外事務。
5、19世紀末,中華民族面臨怎樣的危機?概述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在挽救民族危機方面所做的歷史貢獻。比較這兩次運動失敗原因的異同點,這兩次運動相繼失敗說明了什麼?
答案:
(1)危機: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2)貢獻: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起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社會上起思想啟蒙作用,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反帝愛國口號,英勇抗擊八國聯軍,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計劃,重創了清政府的發動統治。
(3)失敗原因:
相同點:反動勢力強大;將救亡的希望寄託在封建統治階級身上;結果都遭到關鍵頑固勢力鎮壓或參與鎮壓而失敗。
不同點: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勇氣,採取改良辦法,脫離了廣大群眾,把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義和團運動沒有統一領導,對清政府缺乏警覺,斗爭中存在嚴重的盲目性、自發性和分散性。
(4)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由於階級的局限性,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和農民階級自發的、盲目的反帝斗爭都不能成功。
6、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為什麼沒有在19世紀末而是在20世紀初成為中國革命的主流?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較之維新思想的進步性體現在哪裡?(提示:結合不同時期背景,主要從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社會矛盾方面對比回答)
19世紀末沒有成為主流的原因:①甲午戰爭後,中國又面臨瓜分狂潮,民族矛盾尖銳。②由於資產階級政治上欠成熟,尚不能認識清政府的反對本質。③資本主義發展有限,資產階未形成強大革命勢力,對封建勢力具有依賴性並抱幻想。
20世紀初成為主流的原因:20世紀初,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國內矛盾更顯突出;清政府鎮壓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反動性進一步暴露;民族資本主義繼續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增強。另外,隨著近代教育的發展,大批知識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
進步性:斗爭方式上主張以暴力推翻清朝專制統治;斗爭目標上,要求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Ⅵ 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件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日本發動的非正義侵略戰爭。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台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
Ⅶ 中國近代歷史問題,了解近代歷史的朋友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主持土改運動,並曾組織七千人大會、領導中央經濟改革,以糾正毛澤東三面紅旗錯誤,試圖扭轉國家形勢。引起毛的不滿。
彭1959年於廬山會議中批評毛澤東而被指是反黨份子,遭到罷免,後被軟禁,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殘酷迫害至死。
賀在文G之前一段時間和文G初期,曾負責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毛對賀一直也很信任。據說當年毛在延安與江的婚姻,除康生支持外,就只有賀支持,賀當時說:「堂堂一個大主席,討個女人有什麼了不起,誰再議論我槍斃了他!」。但賀龍對文革所持態度比較曖昧,又與羅瑞卿時有唱和,犯了林之大忌,林欲除之而後快;而毛急需林對文革的支持,遂同意以羅、賀,來換取林的支持。但林對賀的手段過於殘忍,是毛始料未及的。
1973年底,毛在軍委會上承認在對待賀的問題上「搞錯了」,並說「我聽了林一面之辭,所以我犯了錯誤」。1974年中央為賀平反,周在追悼會上連鞠7個躬。 1974年9月29日,中央發表了《關於為賀同志恢復名譽的通知》。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又作出了「為賀同志徹底平反的決定」。
Ⅷ 中國近代史問題。。
187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台灣的戰爭,迫使清王朝與之簽訂屈辱的《北京條約》,以五十萬兩白銀的賠款作為日軍退出台灣的條件。此後,日本逐漸形成以「征韓侵華」為核心的大陸政策。1876年強迫朝鮮訂立《江華條約》,攫取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等。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強迫清王朝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規定割佔中國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賠款白銀二億兩及開埠通商等特權,這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和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4年在美國支持下,日本發動日俄戰爭,大大擴展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范圍。1910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鮮,把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從此,日本帝國主義走上了與歐美列強爭奪世界霸權,首先是侵略中國稱霸亞洲的軍國主義道路。1927年,日本軍閥炮製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揚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廢帝溥儀為傀儡的偽「滿洲國」,把中國東北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後日本侵華步步深入,終於在1937年7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許多國家,並向太平洋擴張,與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氣,企圖重新瓜分世界,與全世界人民為敵,在中國人民、亞洲各國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聯合打擊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其間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從918事變開始長達15年的日本侵華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經濟社會和人民帶來的災難自不待言,對戰後至今甚至今後一、二十年的中日關系(尤其是中國人的對日觀)仍會帶來深遠的消極影響。
侵華戰爭為何發生?它既有帝國主義列強竟相分割世界的背景,又有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主導之內因。這場戰爭給21世紀中日留下的最大經驗教訓是:
在主權國家時代,每個國家都有尋求本國發展的權利,不應以犧牲別國利益為前提。追求一時得益而傷害其他民族對本國長期利益的損害遠大於一時的收益,實際上得不償失。孫中山先生在20世紀初主張在國際關繫上推行「王道」以取代西方的「霸道」,還主張亞洲各國平等聯合。這就是強調東方國家之間的關系要以德為上,互相留有餘地,不乘人之危、逼人到牆腳,不能套用西方列強和殖民主義者的做法。這一主張對21世紀的中日關系和亞太合作仍有啟示。
歷史問題迄今一直是影響中日的最大障礙。日本不能在徹底深刻地反省、總結近代侵華戰爭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來,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大遺憾。但受到損害最大的是日本自己。這成為日本與周圍各國建立互信的一條鴻溝,也使日本在成為「普通國家」、得到聯合國安理會 常任理事國席位、在世界上發揮其與經濟大國地位相稱的作用等問題上無法取得中國的由衷支持。
問題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應該怎樣中國和日本各應採取什麼措施以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
中國一直要求日本乾乾凈凈地解決歷史問題,除了感情因素外,可能主要還是出於對日本復活軍國主義的疑慮。此外,似乎還一種中國式「治病救人」的善良意識,期待日本能夠像德國那樣有大國胸懷,「盡快解脫歷史包袱」。軍國主義復活已幾乎不可能,對此國內現在有了一定的共識,對日本國內大部分國民要和平不要戰爭的意識及其社會狀況國內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開始意識到,經濟的高速發展應給中國帶來自信,帶來新的視角和更寬的視野,認識到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復活軍國主義的一大牽制。
而中國希望日本有德國那樣的表現,這本身是否可以說是期待過高?某一位駐日大使說過,日本歷史上沒有過真正的世界大國意識,總是跟著別的強國走。明治維新以前是跟中國,之後是「脫亞入歐」靠英國,二戰其間是有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才敢挑戰美蘇,戰後則奔走於美國的車前馬後。而德國的確是世界大國,不怕否定自己的過去以求得東山再起。對日德在歷史問題上表現的巨大差異,日本政學界有不少人以「中日兩國的歷史觀不同」「日本與德國情況不同」來搪塞。不管其辯解的內容如何,在有沒有大國心胸、大國戰略這一點上,他們也許是對的。或許可以說,期待日本痛痛快快地解決歷史問題然後「重做大國」,這是一個過於善良的美好的願望?既不可教也,奈何再三誨之?
關鍵是,什麼對中國最重要、最有利?與日本的經濟合作,對中國的現代化非常重要;與日本人民的相互信賴合作關系,真正有利於地區和平;與日本的政治外交合作,對中國維護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共同創建亞太新的合作機制、阻止唯一的超級大國在本地區為所欲為有決定性意義;與日本搞好關系,也是包抄了台獨勢力的後院。反之,如果中日交惡,對中國內政外交都沒有什麼益處,只有美國高興,日本右派高興,台獨高興。也許有人會說「寧失千金,要爭這口氣」,但中國現在有了比爭一口氣更高的目標。
我覺得,在內外形勢、內政外交的工作重點發生變化後,不管對方如何,「以我為主」地進行一些對日政策的調整,可以從解放戰爭中毛主席對滯留和離開陝北的兩次定位上得到一些啟示。1947年3月,胡宗南攻佔延安,毛帶著小部隊在陝北山區與之周旋,並宣布不收復延安就不離開此地。但到了48年3月,盡管延安尚未收復,毛帶領中央機關東渡黃河。前者著眼於把國民黨軍隊機動力量牽制在黃土高原,是正確的決策;而後者是因為全國戰局已發生了根本轉折,毛把目光放到了解放全中國這一更大的目標上,歷史證明,也是正確的決策。
概而言之,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權衡歷史問題與國家最高利益這兩者的關系。過去中國沒有精力和自信去放眼世界、展望未來,所以眼中更多的是盯住日本,必然重視歷史問題。但是中國的外交重點已轉為建立亞洲多邊合作、經濟共同體以及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那麼就必須對中日關系中的歷史問題重新定位,即如何不使歷史問題影響中國更遠大的國際戰略?
在靖國神社(主要是指日本政府領導人對A級戰犯牌位的參拜)問題上中國沒有什麼退路,讓中國人民在現在的狀況下忘記那場戰爭也不可能,所以必要的時候還是要抗議、反駁、批判,但不必把歷史問題當作整個中日關系的前提和基礎,而是把它當作一個部分,使之不影響其他方面的正常交往,並在擴大交流、爭取更多日本國民支持中日友好的過程中予以解決和超越。借用日語的說法,前者是「入口」解決法(即先解決歷史問題然後發展關系的思路),後者是「出口」解決法(主張在發展關系的過程中予以解決的思路),兩者都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意味著是單方面退讓,而是一種立足於現實的高層次思考,是要尋求一種既不迴避歷史問題又對中國國家利益最為有利的模式。
Ⅸ 中國近代史簡答題怎麼解答
學中國近代史主要要明確以下幾大主題:
一、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方面:回
1、以清朝及元世凱所簽訂答的幾大不平等條約(要記住時間以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不利影響,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帝國主義的刮分的對象)
2、中國人民的反侵略反帝國主義戰爭、事變等。明確它們的意見及時間
3、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是如何形成的。
等等
二、中國人民解決內部矛盾:各個時期人民反封建方面所做的努力。
平時經常把一些相關的事件自己總結出來,比較著背,就會容易一些,如各個條約的不同,二次鴉片戰爭的不同等等。
簡而言之,簡答題考的是你概拓歷史問題的能力;論述題考的是你論述歷史問題的能力;簡答題把知識點一條條列出來,論述題要求更詳細一些。
一般情況下,簡答題會出一些死記硬背的內容,所以得平時多下功夫!
Ⅹ 中國近現代歷史演變的經驗教訓
經驗:1農民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必須依靠農民才能取得中國 勝利。但是農民階級具有局限性,比如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就都失敗了,這說明農民階級不可能領到中國 取得勝利。
2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也不能領到中國 的勝利,近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雖然加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地主階級洋務派只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而不變革落後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而資產階級由於受本國封建勢力,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自然經濟的抵制,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戊戌變法和辛亥 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說明資產階級也也不可能領到中國 去得勝利。
3中國 黨有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認識到不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 就不能去得勝利。
教訓: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單只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技術不改變中國封建制度不能夠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2在維新運動中,維新派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少數帝黨官僚,沒有發動廣大群總。改革過程急躁,甚至對列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維新派無法戰勝一慈禧為首的強大的封建頑固勢力。
3在國民大 中,面對 發動的反 政變, 企圖以退讓拉住汪精衛,放棄了對 的領導權,結果汪精衛發動了7.15反 政變。 從此認識到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 的領導權,必須堅持武裝斗爭。自後,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 統治的第一槍,中國 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開始。
4秋收起義後, 領導 進攻長沙受挫,率部到達井岡山,開辟了一條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中國 黨人打破了對蘇聯經驗的迷信。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正確分析中國國情。中國農村廣大,有著眾多可以依靠的農民,而敵人力量薄弱。而在城市,敵人力量強大。此後,中國的 的星星之火,發展成為燎原之勢。而長征則使中國 轉危為安,中國 黨從實際出發,結束了左傾思想在 的統治。
5中國 要去得勝利,必須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