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飢荒時段是什麼時候
這點無從考證,因為哪朝哪代都有自然災害,以前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飯,一遇到災年都會流離失所,所以嚴重程度無法考證。
B. 為什麼中國古代飢荒那麼多
第一,農業水抄平不發達!第二,天襲災人禍比較多!最主要是人禍多!第三,古代有時候苛捐雜稅很嚴重!第四,古代沒有計劃生育,所以每一家孩子比較多,僧多粥少,所以難免有人會餓肚子!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時候沒有袁隆平!
C. 中國歷史上的飢荒是否特別多,多到超出平均數
中國的GDP一直被極少數人掌握著,到今天依然如此。所以餓肚子的中國人都是最版下層的權貧民百姓,上層從來不擔心會餓肚子。就算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而死的都是老百姓,其中99.9%是農民,這是因為在中國種地是要交租和各種稅,即便是建國後還有農業稅等其他稅的,用什麼來交租或者稅呢?答案是糧食。所以農民家中的糧食少得可憐,如果糧食一旦減產就面臨著挨餓的困境,餓死人就很可能了。一旦是絕產的話那就更可怕了。
D.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飢荒發生在哪年飢死多少人
1920-1921年華北四省區大飢荒:死1000多萬人,災民3000萬(一說5000萬)。
1925年川黔湘鄂贛五省大飢荒,死人數不詳。
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飢荒:死1300多萬人。這是一次以旱為主,蝗、風、雪、雹、水、疫並發的巨災,以陝西、甘肅為中心,遍及山西、綏遠、河北、察哈爾、熱河、河南八省,並波及魯、蘇、皖、鄂、湘、川、桂等省的一部或大部,災情從1928年延續到1930年,造成的逃荒人流無法數計,倒斃在荒原上的餓殍大約1000萬。陝西原有人口1300萬,在三年大荒中,淪為餓殍、死於疫病的300多萬人,流離失所者600多萬,兩者合計佔全省人口的70%。難民估計達五千萬左右。
1931年飢荒:長江1931-1949年發生水災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兩次水災死人都超過14萬人,1931年災民1億人,水災後因飢餓、瘟疫而死亡的人數達300萬人;
1934年全國大旱災,導致飢荒,餓死過600萬人。
1936年-1937年川甘大飢荒:成都盆地各縣外都是災區,受災大約3700餘萬人。1936年至1937年四川大災中餓死的人數,沒有精確統計的數字,只能從當時的報紙上略知一二:四川萬源縣人口驟減三分之一。甘肅死人數目亦不詳。
1941年廣東大飢荒,死人數不詳。
1942年中原大飢荒:僅河南一省就餓死300萬人。1942年,「水旱蝗湯」四大災害輪番襲擊中原地區的110個縣,1000萬眾的河南省,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天冷手僵從車頂上摔下來)軋而死者無數。婦女售價累跌至平時的十分之一,壯丁售價只及過去的三分之一。
1943年廣東大飢荒,300萬人凍餓而亡。
1945年東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東、浙江、福建、山西、廣東、安徽、廣西等省災民達一千九百萬人。
1946和1947南方大飢荒:兩年間僅粵桂湘三省就餓死了1750萬人。在湖南,1946年4-7月,飢荒遍及全省。飢民們始則挖草根、剝樹皮為食,繼以「觀音土」充飢。截至8月,湖南飢荒禍及400萬人,僅衡陽地區就餓死9萬餘人。
中國是飢荒之國,中國的災荒、飢荒發生之頻繁、為害之大為世界之最。由古至今,災害發生的次數越來越多,死亡的人數也直線上升。然而,沒有哪次飢荒像1959-1961年這次波及范圍廣、死人多。據統計,這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數很可能超過三千萬,相當於二戰中國死亡人數!對於這次大飢荒,1960年政府開始予以承認,並稱之為"三年困難時期",隨後又以"三年自然災害"來詮釋飢荒並一直沿用至今。
E. 歷史上飢荒的案例
中國歷史上飢荒復很多制,大多發生在一個朝代快要結束或者已經結束而新朝代還沒有產生的情況下,一一敘述就太多了,給你說一個時間最近且不太為人知的大飢荒案例吧:
時間:一九四二年
地點:中國河南省
原因:大旱,數月不降雨,以及當時政府救濟不力
影響:世界大國如美國,蘇聯以及歐洲一些國家都有力度很大的報道
災情:災民500~700萬,旱災+蝗災
嚴重程度:幾萬平方公里土地幾乎片片乾裂,易子而食現象非常普遍,可以說吃的是遍地白骨,糧價大漲,賣一個孩子換不回三斗米,最終餓死三百多萬農民
持續時間:一九四二年夏至一九四三年春
這個災情可以說是自然災害佔主導,人為災害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當時國民黨政府賑災數百萬元,可惜最後真正用在賑災上的只有百分之三左右,這可以說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悲慘的一次飢荒。
F. 中國各朝代大大小小的飢荒發生了多少次
您好,根據您復的問題制,中國歷史上的飢荒次數是數不勝數的,古時候由於生產力低下加之天災人禍,時常發生飢荒,尤其是遇到戰亂年代更甚。
古時候發生飢荒與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有很大的關系的,生產力低下,農民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遇到天災或者戰亂基本上都會發生飢荒。
至於多少次那是沒辦法進行統計的,畢竟只看史書上就是看不完的,何況還有多少沒被記錄下來的。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希望對您的問題有所幫助。
G. 在中國,從封建時代起,從未發生飢荒的地方都有哪裡
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沒有!中國的災荒、飢荒發生之頻繁、為害之大為世界之最。秦漢兩代自然災害375次,三國兩晉南北朝304次,隋唐515次,宋朝874次,元朝513次,明朝1011次,清朝1121次。
引: 中國歷代非戰爭性飢荒 食人事件
漢代:
「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謹,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
高祖二年(前205年),七月左右「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
武帝時(前140年-前87年)「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過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秋至今未復。」(《漢書·夏侯勝傳》)
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九月,關東郡國十一大水,飢,或人相食,轉旁郡錢、谷以相救。」
漢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六月,「關東飢,齊地人相食。」
新王莽天鳳元年(14年),「緣邊大飢,人相食。」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民飢餓,相食。」
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關中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
漢安帝永初三年(109年)三月,「京師大飢,民相食。」
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任城梁國飢,民相食。」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出現煌災,「六月,蝗蟲起,百姓大飢,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臭穢滿路。」
興平二年,董卓初死(195年),「三輔民尚數十萬戶。李榷、郭汜等放兵劫掠,加以飢饉,二年間民相食略盡」。(《資治通鑒》)
三國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太祖(曹操)軍乘氏(鉅野西南)。大飢,人相食。
西晉
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關西飢饉,白骨蔽野,民存者百無一二。」
東晉
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春,正月,前秦苻堅朝饗群臣,時長安飢,人相食,諸將歸,吐肉以飼妻子。
太元十年(385年)十月,「燕、秦相持經年,幽、 冀大飢,人相食,邑落蕭條,燕之軍士多餓死,燕王(慕容)垂禁民養蠶,以桑椹為食
南北朝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九江大飢,人相食者十四五」,建康城(南京)被侯景圍困,「數月之間,人至相食,猶不免餓死,存者百無一二。」
隋朝
隋煬帝大業十二年(616年),江淮飢饉,「始采樹皮葉,或搗槁為末,或煮土而食;諸物皆盡,乃自相食。」
唐朝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四月,關中飢饉,斗米三百,將幸東都(洛陽),留太子監國。」「五月,東都霖雨,乙卯,洛水溢,溺居民千餘家。關中先水後早蝗,繼以疾疫,米斗四百,兩京間死者相枕於路,人相食。」(《資治通鑒》)
宋朝
慶歷八年(1048年),「河北、京東西大水為災,人相食,流民入京東者不可勝數」(《續資治通鑒》卷50)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蘇轍《因旱乞許群臣面對言事剳子》:「臣伏見二年以來,民氣未和,天意未順,災沴薦至,非水即旱。淮南飢饉,人至相食。河北流移,道路不絕。京東困弊,盜賊群起。二聖遇災憂懼,頃發倉廩以救其乏絕,獨此三路所散,已僅三百萬斛矣!異時賑賉未見此比。然而民力已困,國用己竭,而旱勢未止,夏麥失望,秋稼未立,數月之後,公私無繼,群盜蜂起,勢有必至,臣未知朝廷何以待此?……」
遼天慶八年(宋重和元年,1118年),十二月,「寧昌軍(治懿州)節度使劉宏(無可考)以懿州(治寧昌,今阜新市東北之塔營子村)戶三千降金。時山前諸路(此指遼東,非燕山之南)大飢,乾(遼寧北鎮南)顯(北鎮北)宜(義縣)錦(錦州市)興中(朝陽市)等路,斗粟值數縑,民削榆皮食之,既而人相食。」(《遼史·卷二十八·天祚帝紀》)
甲辰宣和六年(1124年)時轉糧給燕山(府治北京西南)民力疲睏,重以鹽額科斂,加之連年凶荒,民食榆皮野菜不給,至自相食。於是飢民並起為盜。山東有張萬仙者,眾十萬,號敢熾。張迪者,眾五萬,圍濬州(濬州,平川軍,治滑州黎陽)五日而去。濬州去京纔一百六十里,而初不知。河北有高托山者,號三十萬。其餘一二萬者,不可勝計也。
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高宗即位南京,改元建炎。「汴京大飢,米升錢三百,一鼠直數百錢,人食水藻、椿槐葉、道殣,骼無餘胔。」(《宋史卷67
五行志》)
元朝
元朝末年,大飢,「淮右軍」軍隊開始吃人
明朝
正德三年(1508年),大旱、蝗災,民大飢,疫病流行,人相食。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是歲,淮揚飢,人相食。
嘉靖元年(1522年),韓邦靖「起山西左參政,分守大同。歲飢,人相食,奏請發帑,不許。復抗疏千餘言,不報。乞歸,不待命輒行。軍民遮道泣留,抵家病卒,年三十六。」(明史卷201)
嘉靖三年(1524年)「湖廣、河南、大名、臨清飢。南畿諸郡大飢,父子相食,道殣相望,臭彌千里。」(《明史·五行志》)
嘉靖九年(1630年):「畿內、河南、湖廣、山東、山西大飢。十五年(1536)湖廣大飢。」(明史卷30·五行志)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二月)「宣大二鎮大飢,人相食。」(《明史·五行志》)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京師大飢,人相食,米石二兩二錢。(《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引《金壘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遼東大飢,人相食。」(《明史,五行志》)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八月,以遼東連年飢饉,至有父食死子者,發銀糴粟賑之
萬曆十五、十六年(1587年-1588年)河北大飢,「七月,黃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蒲城、同官諸縣,有以石為糧者。」、「河南飢,民相食。」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兩畿飢。阜平縣(真定西北,鄰山西)有殺食其稚子者。」(《明史·五行志》)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以山東大飢,致母食死兒,夫食死妻,再振之。」(《中外歷史年表》)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連兩年山東大飢,蔡州有人肉市。
清皇太極之天聰元年,(1627年,天啟七年),「國中大飢,斗米價銀八兩(天啟時金一兩合銀十兩),人有相食者。
天啟辛酉,延安、慶陽、平涼旱,歲大飢。
崇禎六年(1633年),「河間大飢,人相食。」《明史·陳三接傳》
崇禎七年(1634年),「太原大飢,人相食。」(明史·五行志)
崇禎九年(1636年),「山西大飢,人相食。」(《明史·庄烈帝紀》)
崇禎十年(1637年),浙江鬧飢荒,父子、夫婦、兄弟相食。
崇禎十三年(1640年),全國有123州縣發生「人相食」,98州縣蝗災。崇禎十三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陝旱蝗,人相食。」,「北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浙江、三吳皆飢。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發痤胔以食。」
崇禎十四年(1641年),「浙江大旱,飛蝗蔽天,食草根幾盡,人飢且疫」。崇禎十四年二月,時山東荒旱,寇盜益熾,徐德(南端到北端)數千里白骨縱橫,父子相食,人跡斷絕。(彭貽孫《平寇志》)
明朝末年,四川大飢,
庚辰山西大飢,人相食,剖心,其竅多。寡不等。或無竅,或五六,其二、三竅為多,心大小各異。」(《棗林雜俎·和集》)
明朝崇禎末年,河南和山東發生飢荒和蝗災。
清朝
順治二年(1645年),耒陽、襄陽、光化、宜城大飢,人相食。」(《清史稿·災異志五》)
順治五年(1647年)春:廣州、鶴慶(大理,洱海之北)嵩明(昆明市東北)大飢,人相食。」(《清史稿·災異志三》)
康熙十八年(679年),山東「終年不雨,大飢,人相食。」(乾隆《青城(即今高青)縣志》卷10)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春:平定、樂平大飢,人相食。」(《清史稿·卷44災·異志五》)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夏:永年(邯鄲東北)、東明(大名府之南部,山東曹州西)飢。秋:沛縣、亳州、東阿、曲阜、蒲縣(屬隰州,非蒲城縣)、滕縣大飢。冬:汶上、沂州、莒州、兗州、東昌、鄆城大飢,人相食。(《清史稿·卷44災·異志五》)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泰安大飢,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東平大飢,人相食。武定(惠民)、濱州(武定東)、商河(武定西南)、陽信(武定北)、利津、沾化飢;兗州、登州大飢,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縣、高密、膠州大飢,人相食。(《清史稿·卷44災·異志五》)
道光十二年(1832),紫陽大飢,人相食。」(《清史稿·卷44·災異志五》)
同治七年(1868年),定西、通渭大旱,時逢戰亂,瘟疫並起,人相食
1920-1921年 華北四省區大飢荒:死1000多萬人,災民3000萬(一說5000萬)。
1925年
川黔湘鄂贛五省大飢荒,死人數不詳。
1928-1930年
北方八省大飢荒:死1300多萬人。這是一次以旱為主,蝗、風、雪、雹、水、疫並發的巨災,以陝西、甘肅為中心,遍及山西、綏遠、河北、察哈爾、熱河、河南八省,並波及魯、蘇、皖、鄂、湘、川、桂等省的一部或大部,災情從1928年延續到1930年,造成的逃荒人流無法數計,倒斃在荒原上的餓殍大約1000萬。陝西原有人口1300萬,在三年大荒中,淪為餓殍、死於疫病的300多萬人,流離失所者600多萬,兩者合計佔全省人口的70%。難民估計達五千萬左右。
1931年
飢荒:長江1931-1949年發生水災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兩次水災死人都超過14萬人,1931年災民1億人,水災後因飢餓、瘟疫而死亡的人數達300萬人;
1934年全國大旱災,導致飢荒,餓死過600萬人。
1936-1937年
川甘大飢荒:成都盆地各縣外都是災區,受災大約3700餘萬人。1936年至1937年四川大災中餓死的人數,沒有精確統計的數字,只能從當時的報紙上略知一二:四川萬源縣人口驟減三分之一。甘肅死人數目亦不詳。
1941年 廣東大飢荒,死人數不詳。
1942年
中原大飢荒:僅河南一省就餓死300萬人。1942年,「水旱蝗湯」四大災害輪番襲擊中原地區的110個縣,1000萬眾的河南省,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天冷手僵從車頂上摔下來)軋而死者無數。婦女售價累跌至平時的十分之一,壯丁售價只及過去的三分之一。
1943年 廣東大飢荒,300萬人凍餓而亡。
1945年
東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東﹑浙江﹑福建﹑山西﹑廣東﹑安徽﹑廣西等省災民達一千九百萬人。
1946和1947
南方大飢荒:兩年間僅粵桂湘三省就餓死了1750萬人。在湖南,1946年4-7月,飢荒遍及全省。飢民們始則挖草根、剝樹皮為食,繼以「觀音土」充飢。截至8月,湖南飢荒禍及400萬人,僅衡陽地區就餓死9萬餘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面臨的主要經濟問題,就是養活4.75億中國人。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預言,同歷屆中國政府一樣,.政權也將因無力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垮台。艾奇遜的話有一半說對了。歷史上的中國政府,成功地解決了吃飯問題的不多,民不聊生是王朝更迭的主要原因。
曾國藩的日記里,有一頁記的是太平天國戰爭時,安徽一帶的人肉價格表。人肉被擺到市面上公開按斤出售,一開始是80文,後來是120文。清人記載:「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新舊五代史上也曾記載:「人相食,析骨而焚;易子而食。」
中國是飢荒之國,中國的災荒、飢荒發生之頻繁、為害之大為世界之最。由古至今,災害發生的次數越來越多,死亡的人數也直線上升。
「吃人事件」在中國歷史上史不絕書,如「易子而食」、「人相食」,《史記》、《新唐書》、《資治通鑒》、《明史》等史書都有詳細記載。從西元前205年到1930年,正史記載中國歷史上共有118個時期發生過人相食的記載,這還不包括稗官野史的記載。
H.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飢荒時間
1959年至1961年期間由於大躍進運動以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短缺版和飢荒。
在農村,經權歷過這一時期的農民稱之為過苦日子,過糧食關,歉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則多稱其為三年自然災害,後改稱為三年困難時期。海外一些學者則稱之為三年大飢荒,西方學者也稱其為大躍進飢荒。
(8)中國歷史上的飢荒擴展閱讀:
1959—1961年我國經歷了「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根據對災情、受災面積等資料圖表的分析,證實這三年發生了持續的嚴重自然災害。
同時分析了各種決策錯誤帶來的不同影響,重點把糧食作為決定國家經濟興衰的生命線和因果關系鏈的比較指數,用計量方法分析當時農村因災減產、因決策錯誤減產、因高征購而減少糧食存量之間的比例狀況。
1959-1962年,是因旱災減產幅度嚴重的第一高峰期。以1952年以來的5年平均的人均口糧和減產常例計算。
在1959-1961年連續三年每年多減產糧食達838萬噸,減產幅度達15%,按以前口糧平均消耗水平,大約空缺了2800萬人口口糧。而這個減產幅度,是高於50年來同等受災率條件下的減產幅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