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最高的建築是什麼
洛陽永寧寺塔
永寧寺塔為木塔,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原為九級,舉高九十丈(《水經注‧谷水》條又記為四十九丈),今僅留塔基。塔基夯築,平面略呈方形,分上下兩層。下層基座東西101米,南北98米,高度超過2.5米。在下層基座正中築上層基座,平面方形,邊長38.2米,高2.2米。台基四邊用青石壘砌壓邊,基座四面均設踏道。原來基座四周應繞置石欄,現僅在其附近散見一些石欄構件。
史料記載
北魏楊炫之著《永寧寺》文描述如下:
永寧寺①
永寧寺,熙平元年靈太後胡氏所立也②。在宮前閶闔門南一里御道西③。
其寺東有太尉府④,西對永康里⑤,南界昭玄曹⑥,北鄰御史台⑦。閶闔門前御道東有左衛府⑧,府南有司徒府⑨。司徒府南有國子學⑩,堂內有孔子像,顏淵問仁、子路問政在側(11)。國子學南有宗正寺(12),寺南有太廟(13),廟南有護軍府(14),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衛府(15),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將作曹(16),曹南有九級府(17),府南有太社(18),社南有凌陰里,即四朝時藏冰處也(19)。
中有九層浮圖一所(20),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21)。上有金剎(22),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初掘基至黃泉下(23),得金像三十軀,太後以為信法之徵(24),是以營建過度也。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斛(25)。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鐸(26)。復有鐵鏁四道(27),引剎向浮圖四角,鏁上亦有金鐸。鐸大小如一石瓮子(28)。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鐸。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29),戶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鈴(30),合有五千四百枚。復有金環鋪首(31),殫土木之工(32),窮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綉柱金鋪(33),駭人心目。至於高風永夜(34),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
浮圖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殿(35)。中有丈八金像一軀,中長金像十軀,綉珠像三軀,金織成像五軀,玉像二軀。作工奇巧,冠於當世。僧房樓觀一千餘間,雕梁粉壁,青璅綺疏(36),難得而言。栝柏椿松(37),扶疏檐溜(38)。叢竹香草,布護階墀(39)。是以常景碑雲"須彌寶殿(40),兜率凈宮(41),莫尚於斯"也(42)。
外國所獻經像,皆在此寺。寺院牆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宮牆也。四面各開一門。南門樓三重,通三閣道(43),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門(44)。圖以雲氣,畫彩仙靈,列錢青璅(45),赫奕華麗(46)。拱門有四力士、四師子(47),飾以金銀,加之珠玉,庄嚴煥炳(48),世所未聞。東西兩門亦皆如之,所可異者,唯樓兩重。北門一道,上不施屋,似烏頭門(49)。其四門外,皆樹以青槐,亘以綠水(50),京邑行人,多庇其下(51)。路斷飛塵(52),不由渰雲之潤(53);清風送涼,豈藉合歡之發(54)?
詔中書舍人常景為寺碑文(55)。景,字永昌,河內人也(56)。敏學博通,知名海內。太和十九年(57),為高祖所器(58),拔為律博士(59);刑法疑獄,多訪於景。正始初(60),詔刊律令(61),永作通式,敕景共治書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監王元龜、尚書郎祖瑩、員外散騎侍郎李琰之等撰集其事(62)。又詔太師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劉芳入預其議(63)。景討正科條(64),商榷古今,甚有倫序(65),見行於世,今律二十篇是也。又共芳造洛陽宮殿門閣之名,經途里邑之號。出除長安令(66),時人比之潘岳(67)。其後歷位中書舍人、黃門侍郎、秘書監、幽州刺史、儀同三司(68)。學徒以為榮焉。景入參近侍(69),出為侯牧(70),居室貧儉,事等農家,唯有經史,盈車滿架。所著文集數百餘篇,給事中封□伯作序(71),行於世。
裝飾畢功,明帝與太後共登之。視宮中如掌內,臨京師若家庭。以其目見宮中,禁人不聽升之(72)。
炫之嘗與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73),下臨雲雨,信哉不虛!
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74),波斯國胡人也(75)。起自荒裔(76),來游中土。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77),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自雲:"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78),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79)。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80),合掌連日。
至孝昌二年中(81),大風發屋拔樹,剎上寶瓶隨風而落,入地丈餘。復命工匠,更鑄新瓶
㈡ 有關神話傳說的中國古代建築如塔
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傳說是鎮壓白娘子的。
㈢ 中國古代塔的類型有那些各有什麼特點
塔的種類非常多,以樣式來區別,有:
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無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圓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寶塔、瑜只塔、寶篋印塔、五輪塔、卵塔、無縫塔、樓閣式塔、密檐塔、金剛寶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
1、覆缽式塔,又稱喇嘛塔。
是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的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與印度的窣堵波很相近。主要流傳於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區。
其主要特點:台基與塔剎造型講究,一個高大基座上安置一個巨大的圓形塔肚,其上豎立一根長長的塔頂。塔頂上刻有許多的圓輪,再安置華蓋和仰月寶珠。
覆缽式塔,還建造了造型獨特的塔門。隨著藏傳佛教的流行,覆缽式塔開始成為元代的主流。覆缽式塔的塔身和塔基座上雕刻的裝飾較少,主要有獅子、大象等。北京地區的藏傳佛塔主要用磚材建造,也有一部分用琉璃材料,外表十分美觀。大多數塔表面都塗飾白灰,成為白塔。
2、密檐塔。
密檐塔是在木質結構的樓閣式塔向磚石結構的轉化過程中出現的, 可以說密檐式塔是由樓閣式塔發展而來的。密檐塔最大的特點就是塔身上有層層的塔檐緊密相連,但塔檐和塔檐之間還設有佛龕,內供佛像。不過密檐塔的第一層塔身較高,除佛龕外,還辟有門窗,雕刻有花草等裝飾圖案。密檐塔的建塔材料大都為磚類。
密檐式石塔由塔基、佛龕式塔檐和寶瓶式塔剎所組成。北京唐代密檐式石塔的塔基非常簡單,只有兩層相疊的四方形石板組成,並且很矮小,很不顯眼。
檐與檐之間的塔身距離很短,各層檐下都不開門窗,有的只開一個小孔。塔身為佛龕式,在龕門的兩側各雕刻一尊護法金剛力士像,在塔身外側石壁上,鐫刻著碑文題記,這是唐代石刻的一大特點。
3、亭閣式塔。
亭閣式的塔基和塔身比分與密檐式相同,塔頂部分為歇山廡殿式,頂上分為四條垂脊,並雕刻瓦壟、勾頭、滴水等構件。塔檐下雕刻仿椽頭、角梁等。
遼金兩代類型比較豐富,不但有樓閣式、亭閣式、密檐式、花式塔,還有精幢式的石塔。在建築材料上廣泛使用磚、石、木等材料混合建造。唐代磚石結構的塔幾乎都是四方形,到了遼代由四方形發展到了六角形、八角形。
4、經塔。
「經」就是經文,經塔自然就是指藏經文的塔。不過,一般所說的經塔主要是指塔身雕刻經文的塔,而不是在塔身內藏經文或經書的塔,並且這種經塔多為經幢形式。在經幢的柱身上面雕刻有《陀羅尼經》或其他經文。唐代時,經幢的形體較為粗壯,裝飾也很簡單。宋代時,經幢的形體變得細長,裝飾也變得華麗、繁復。
5、木塔。
木塔是由木質材料建造的塔。在佛教剛傳入我國的東漢及其後的一段時期,中國的佛塔主要以木為材料建造,並且是印度佛塔與中國木質樓閣相結合的形式。
木塔既可以有樓閣的多樣裝飾與結構空靈等特徵,又有塔的高聳、直立的特點,非常優美。但是木質材料最大的缺點是容易被腐蝕、容易被火焚燒,所以現存的木塔實例已不多,其中最著名、最精彩的一座是山西省應縣木塔。
6、無縫塔。
無縫塔,僧死入葬,地上立一圓石作塔,沒有棱、縫、層級,故稱無縫塔。
7、樓閣式塔。
樓閣式塔的建築形式來源於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樓閣。樓閣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種古建築類型,早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的樓閣建築已經相當普遍。而所謂樓閣式塔則模仿樓閣的造型,將塔建成多層樓閣,內部設有樓梯和樓層,可以攀登,每一層外部設塔門和塔窗,相鄰兩層之間外部設腰檐,有的還有平座和欄桿,供人行走。
樓閣式塔是中國塔的發展主流,多見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北方相對少些。在中國最早的樓閣式塔是洛陽白馬寺中所建的四方形樓閣式塔。樓閣式塔可供奉佛像,並可供僧人等登臨之用。有的樓閣式塔還兼有軍事瞭望的功用,如北京良鄉的昊天塔。建築材料有木材或石磚,有的塔表面裝飾有石刻或琉璃。
在磚石砌成的樓閣式的基礎上,在塔身外面貼以琉璃磚,建造成新穎別致的樓閣式琉璃塔。
㈣ 中國古代建築了許多名塔,請你列舉兩個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中國西南地區著名佛塔。位於雲南大理縣西北原崇聖寺前。三座塔作三角形排列。大塔為千尋塔,建築年代有唐貞觀六年(632)、開元元年(713)與開成元年(836)諸說。但原崇聖寺銅鍾有「建級十二年建鑄」的紀年,可能建於南詔晚期。為密檐式空心磚塔,方形16層,高69.13米。塔身每層正面開券龕,內置石雕佛像,塔頂有銅制覆缽、相輪,塔剎在1925年地震時震落。南北兩座小塔建於五代。為10層八角實心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表面塗有一層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紋,各層分別有券龕、佛像、蓮花、瑞雲、花瓶等雕刻作裝飾,兩塔頂各有三個銅制葫蘆。1978年和1980年重修時,在塔中發現南詔、大理時期文物600餘件。 陝西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創於唐永徽三年(652),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初為仿西域建築形式的磚表土心5層方塔。武周長安(701~704)年間,由武則天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10層,後經兵火僅剩7層。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間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繕。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飾,留傳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後揣《大唐西域記》所記印度佛教傳說故事而名雁塔。至於稱大雁塔則是為與後建的薦福寺小雁塔相區別。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構。塔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均有拱門,可憑欄遠眺。塔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的說法圖,刻有當時的殿堂建築,是研究唐代建築、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㈤ 中國古代塔式建築的構成及功能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體系為主。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復雜的建築空間等。
不過中國古代建築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築和金屬建築,如《史記索隱》中稱:「石室金匱,皆為國家藏書之處。」;如《水經注》中有多處記載,《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磚石結構多用於塔式建築。金屬建築以銅為主,著名的銅建築實例有北京頤和園寶雲閣、湖北武當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宮金殿。
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採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梁、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三、五、七、九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十一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台基、屋身、屋頂。其中官式建築屋頂體型碩大、出挑深遠是建築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頂的形式按照等級分為單坡、平頂、硬山、懸山、廡殿、卷棚、攢尖、重檐等多種制式,又以重檐廡殿為最高等級。
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特異的外部輪廓:多層台基,色彩鮮艷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築群,展現廣闊空。兩千多年前漢墓磚畫上已經有院落建築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築群紫禁城,也採用的復雜的圍合形式。
㈥ 中國古代建了好多塔,這些塔的功能是什麼呢
「塔「分很多類,每一類塔都有著不一樣用途。
一類是寺廟中的建築,比如佛塔,主要用以體現佛的地位,如山西應縣木塔,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二類是高僧死後存放屍骨舍利,如少林寺的塔林;三類是燈塔,如泉州東西塔,石獅的姑嫂塔;四類是紀念意義的,如滕王閣。
塔原本產生於印度,是佛教的一種建築物,在傳入我國以後,塔又和我國原有的建築形式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民族傳統特色的新的建築類型。
(6)中國歷史高塔建築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塔
河北省南宮市有座舉世聞名的佛塔———普彤塔,它坐落在南宮市普彤寺內,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落成,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比河南洛陽白馬寺塔還早建一年。
此塔為八角實心磚塔,共9級,塔高33米,底層直徑5米,塔身每級出檐,檐下翹置斗拱。塔的須彌座正南面,有一門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磚井,磚井東、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3尊,這種佛龕營造方式,實屬罕見。
在風雨剝蝕的漫長歲月中,普彤塔經過魏(三國)、唐、宋等各朝的重修、維修。明嘉靖十五年維修時籌集資金甚多,動工規模較大,按明代建築風格修塔一新。
1966年邢台地震,塔頂震掉銅佛3尊,均為紅銅質菩薩像,最大的一尊是觀音菩薩,高41厘米,重8.25公斤,觀音菩薩安詳地坐於「海天佛國」(東海小島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經、口念經語、衣著佛珠、一足蹬著海岸,足下蹬蓮,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蓮一株,海水波濤滾滾,上浮海馬、魚、海螺等海生動物和佛經、元寶等物,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庄嚴形象栩栩如生。
背部刻有銘文:「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騰建竺法蘭大耳三藏公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建……」
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於佛經《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解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彤」為硃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塗硃色,叫「彤庭」,因為塔後普彤寺內供奉著菩薩,塔身及寺均為硃色,故取「彤」字,所以塔取名「普彤塔」。
參考資料:人民網-中國最早的塔———普彤塔
㈦ 中國古代塔有哪幾種形式舉例說明
1、以樣式來區別,有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無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等。
2、以所納藏的物品來區別,有舍利塔、發塔、爪塔、牙塔、衣塔、缽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會塔、三界萬靈塔、一字一石塔。
3、以建築材料來區別,則有磚塔、木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糞塔、鐵塔、銅塔、金塔、銀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寶塔、香塔。
4、以塔排列位置的樣態來區別,有孤立式塔、對立式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等。
部分形式的塔介紹:
1、覆缽式塔,又稱喇嘛塔,是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的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與印度的窣堵波很相近。主要流傳於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區。
其主要特點:台基與塔剎造型講究,一個高大基座上安置一個巨大的圓形塔肚,其上豎立一根長長的塔頂。塔頂上刻有許多的圓輪,再安置華蓋和仰月寶珠。
2、銅是金屬中便於鑄造、裝飾的材料,所造之塔漂亮美觀,但價值較貴,歷史上保存下來的不多。保存下來的有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銅塔、峨眉山上的華嚴銅塔、桂林銅塔、天寧寺寶塔等。
3、琉璃,是一種礦物質材料。半透明體,把它塗在陶質(坩子土)製成的筒瓦、板瓦、脊魯等構件表面,然後放至陶窯內用火燒成一層細密的彩色釉,使之成為一體的彩陶器物。釉在陶表面,有耐磨、結實、堅硬、美觀的優點,是中國富有民族色彩的建築構件材料。
4、舍利塔,是存放佛祖釋迦牟尼或後世高僧舍利子的塔,一種是存放舍利子和經書的塔,禮拜舍利寶塔是人們表達對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中國最大的舍利塔是五代時期建造的棲霞寺舍利塔。
5、金剛寶座塔是金剛寶座塔是佛教密宗的一種佛塔建築形式。起源於印度。現存年代最早的金剛寶座塔為印度菩提伽耶佛塔。金剛寶座塔建築樣式為方形的塔座(金剛寶座)加上部的五座塔構成。寶座上的塔有密檐式、樓閣式、覆缽式等多種,有的金剛寶座塔還建在佛教建築頂上。
㈧ 中國古代的塔一般是用什麼材料建造的,能抗多少年不倒
中國塔早期用木材建造木塔,同時也用磚建造塔,這兩項材料是同時運用的。用磚材最多能建造80多米高的塔。
由於中國早期建築材料簡單,一直延續七千多年,建築材料一直沒有發展,始終用所謂「秦磚漢瓦」,也就是土、木、磚、石,極少用金屬。就是用這些材料建成無數的各種式樣的宏大建築,這足以說明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中國古代的建築是運用土、木、磚、石四種基本的材料,而在大西北地區則用土建塔,至今還保留許多土塔。用木材造塔,十分困難,而且需要大量的木材,所以木塔不是很多的。而且木塔也不容易保護,木塔不防火,腐蝕之後易於倒塌。大量的塔是用磚建造的,磚塔堅固耐久,我國至今保存最多的還是磚塔,如果不遇上地震,磚塔是不會倒塌的。保留至今的磚塔,以河南登封縣嵩山嵩岳寺塔最為完好,至今有1500多年(圖4-14)。但是早期建塔,第,對地基不十分注意,有的地基用夯打實後,上面即造十數層的磚塔,地基完好而不會下沉;另外,中國建塔用磚砌築必然要用砂漿,早年沒有水泥,沒有粘性粘接材料,是以磨磚對縫砌築的,或用砂漿的塔,因為早期砂漿以粘土為主,夾雜少量石灰,還有的許多磚塔是用純粹的黃泥漿砌築的。唐代的塔砌磚全部用黃泥漿,沒有一點白灰,一直到宋代砌築磚塔時才用黃土中夾雜石灰漿,這樣的塔異常堅固,也不會自己倒塌。
有少量的塔才用鐵築稱為鐵塔,這是極其少量的。還有用琉璃貼面的塔,但是也基本上為磚塔,在磚塔上貼琉璃,以防雨水,增加美觀,使塔華麗,不過琉璃塔為數更少,也不過千分之一而已。
對於用這種材料建造的塔,壽命多少年。假如沒有地震發生的話,磚塔可抗到2000年,但是要有計劃的進行維護和保養,其次登塔的人不要太多,否則對塔有損壞,一旦發現局部破裂,就要隨時隨地進行維修。
㈨ 中國悠久歷史古建築中有三個塔的是什麼地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
千尋塔位於雲南大理縣城西北崇聖寺內,是崇聖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位於南北兩座小塔前方中間,所以又稱中塔。
南北二塔不但構造、外形、大部相同,做法有趣的是二塔相對而傾。
(9)中國歷史高塔建築擴展閱讀
1961年3月4日,崇聖寺三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聖寺三塔始建於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磚塔。稍後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
千尋塔的造型與結構是典型的唐代磚塔;塔上能見的文字資料,除佛教典籍常見的梵文外,基本全部是漢字。
參考資料:網路-崇聖寺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