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啟示

世界歷史啟示

發布時間:2021-02-05 21:11:53

A. 世界歷史理論對我國社會的發展有哪些啟示

1.逐步改革我國經濟體制,形成更加適合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在當今世界歷史背景下發展生產力,市場經濟是必然的手段"。雖然,我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但目前的市場經濟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我們的制度還有待完善。所以說,要實現生產力上的跨越式發展,合理的制度保證是非常必要的。2.努力開創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局面,從而為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提供契機。鄧小平提出的對外開放政策,使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可見交往是生產發展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當今全球化大環境下擴大交往程度,也就是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從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中的一員,中國經濟在世界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繼續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我國發展的步伐,這不僅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3.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不但可以利用世界上高科技含量的機器化生產力,更可以利用他們的信息化生產力。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不但是切實可行,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新型工業化是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的道路,是使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文明發展之路,是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最終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新景象。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指導下,我國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與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實現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為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最終實現我們的夢--中國夢。中國夢的及早實現更會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共產主義的及早到來,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世界的發展關繫到中國的發展。

B. 「世界歷史」理論對我們理解全球化有何啟發

近些年來,全球化問題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所謂「全球化」,目前有廣義和回狹義兩種理解答。廣義的全球化泛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和產生以來,至今仍在繼續的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日益拓展和加深的過程;狹義的全球化則特指20世紀70年代第三次科技產業革命以來,特別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以來,世界經濟政治關系的一體化趨勢。全球化是一個復雜的漸進歷史過程,是世界現代化的最新階段,它為每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發展都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人們作出審慎的選擇和回答。而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特別是其「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認識、分析全球化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工具。
由於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因而每個國家和地區在納入全球化軌道時,都會有不盡相同的戰略考慮和政策取向。類似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進入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有一個趨利避害的「選擇性進入」或者說「創造性進入」的問題。這種「選擇性進入」或者說「創造性進入」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在全球化過程中,維護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自身特色的「民族化」,從而對世界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C. 世界各大國家的崛起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大國崛起是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後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復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麼,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鑒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說明了探索,傾盡國家的努力去探索才能走出新的道路.
葡萄牙這個歐洲的天涯海角,能夠第一個崛起,首先擁有統一的帶來的基礎.當中世紀的城邦還在混亂時,葡萄牙作為第一個同一民族的國家誕生了.在整個歐洲渴求與香料的進口,而陸地貿易又為中亞的國家壟斷的背景下,恩里克王子拿起來托勒密早已發黃的地理學指南,一張呢個個國家的努力,想著海洋的進發.這一切是在數學與天文學的的指引下,是在以一個統一的國家作後盾的支持下開始的.他的成功在21年來迎來也是順理成章的.西班牙幾乎是按著葡萄牙的模子又刻的一個雕版.不同的是他用了8個世紀才迎來統一.出於對財富的渴望和對神秘東方的嚮往,開展了新航路的探索行動,在兩個多世紀的海洋爭霸中,兩國航海家探索發現了通向東方的航線,發現並殖民了美州大陸,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這一系例的成就給兩過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另一方面也第一次將全世界各個國家真正的聯系在一起.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由這兩個國家啟動.
荷蘭的啟示是守信贏得聲譽,更贏得發展.

D. 7世界歷史理論對我國社會的發展有哪些啟示

世界歷史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回它的形成對世界產生答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給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啟示。在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重新梳理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闡述了這一理論的形成及其基本內容,闡明其對中國的經濟、文化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E. 德國在十九世紀崛起的歷史啟示

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是一個鐵與血的歷程。那是以武力為後盾,以戰爭為武器,藉助鐵腕手段,自上而下實行強制統一的過程。但是,任何民族的統一歷程,戰爭不是其唯一的有效的手段。如果說,普魯士德國依靠戰爭,實現了德國的統一,那麼它的崛起和強大,絕不單單是依靠戰爭,依靠槍桿子。更有其豐富復雜的內涵,並給後人以啟迪。

第一:審時度勢,把握時機,縱橫捭闔,游刃有餘,以合縱連橫之術,遠交近攻,孤立敵人,實施各個擊破。首先在外交上立於不敗之地。

俾斯麥明白,妨礙德意志統一的不僅是各邦國的領主勢力,封建貴族。還有從國家利益出發,不希望一個統一強大的德意志出現的法國、丹麥、奧地利和俄國等。而事實上,只有戰勝這些列強,取得軍事上的優勢,才可以消除與資產階級進步黨的「憲法糾紛」,使其建立議會制,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共和民主期望落空,並藉此強化王權,以無比的權威,贏得容克地主和百姓的支持擁護。歷史賦予了俾斯麥這樣的時機。因為1860年前後,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土耳其背後的英法削弱,一向由俄國扶持,對抗普魯士的奧地利在戰爭中沒有支持俄國,轉而支持英法,雙方關系惡化。英國深恐路易·波拿巴獨霸歐洲,於是支持普魯士。波拿巴則坐等普奧之戰,以坐收漁翁之利。俾斯麥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各國之間這樣的矛盾,分化瓦解敵人,予以各個擊破,先後對丹麥、奧地利、法國開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從而樹立了空前威望,促成了國內反對派的噤聲和內部空前的團結統一。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建立在共有的利害關系,統一的經濟物質基礎上的政治聯合體,才有可能成為穩固的,相互不可或缺的統一國家。

這一改革的關鍵是以普魯士為領導的關稅同盟的建立。德國各邦權衡切身利益,不得已做出這一決定。首先是各邦的財政需要,國庫空虛和財政赤字造成大多數邦國嚴峻的維系難題。為了消除關稅壁壘,實行稅制改革,增加稅收,促進商品流通和工業發展,德意志各邦國意識到,必須有這樣一個統一的機構,在邦國內實行統一的稅制、稅率,以協作互惠,互利互贏。於是,以最早實行關稅改革的普魯士1818年的稅法為藍本,開始制定統一的關稅政策。參加同盟的各邦國之間從1834年起廢除全部關稅。在對外貿易方面,傾向自由貿易,但對從英國進口的棉織品和呢絨等則課征保護性關稅。關稅同盟還致力於統一貨幣、度量衡制度和商業法規。於1838年和1857年簽訂一些專門協定,開始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票據,實施共同商業章程。其後關稅同盟先後與荷蘭、希臘、土耳其、英國和比利時簽訂了商業協定,得到國際承認,國際地位很快得到鞏固。

德意志關稅同盟把德國境內大部分邦國結成了一個緊密的貿易和經濟體。關稅同盟的建立是德國走向經濟和政治統一的重要步驟,它也促進了19世紀德國產業革命的發展。

關稅同盟的建立是各邦基於經濟政治諸多方面考慮,某種程度上抑制分立主義思想的結果。它的產生既不具備向現代社會發展的明確思路,也不單純是傳統的封建復辟。它不是德國未來民族統一體的大膽設想,但客觀上卻促進了德國經濟統一的形成,逐漸打破了德國分立主義力量,並最終為德國的政治統一創造了物質前提。

俾斯麥的作用則在於對關稅同盟的靈活利用和掌握,使其構成德國民族統一不可忽略的因素。俾斯麥非常重視關稅同盟對普魯士的政治價值,也明確表示要通過普魯士領導下的關稅同盟建立政治統一的物質基礎的思想。但他從來不把關稅政策看成是孤立的問題,而是把它置於普魯士全局政治的考慮之中。應該說,單純的關稅同盟並沒有決定意義,它只有通過政治家理智而謹慎的判斷,靈活而巧妙的運用才具有政治價值。俾斯麥和威廉一世恰恰做到了這一點。他們以柏林為中心,把鐵路網由此通向各個邦國,構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的緊密聯系,實際上用一張蜘蛛網般的交通網路緊緊把德意志南北聯系在一起,成為了一個難以分割的整體。

第三,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上帝賜予德意志民族的福祉。早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完成德意志統一以前,德國的思想文化界就升華了啟蒙主義。使充滿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德國古典哲學和狂飆突進運動成為那個時代哲學文化的頂峰和終結。177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不久,處在分裂狀態和封建領主統治下落後愚昧的德國就開始了自己真正的思想啟蒙,到1832年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狂飆突進運動的旗手歌德辭世,德意志基本完成了啟蒙的第一階段。德國哲學的先哲康德、戲劇家萊辛、音樂大師貝多芬、哲學大師黑格爾、費爾巴哈、詩人荷爾德林、席勒和許多世界級的重量級思想文化人物都出身和活動在這個時期。也是這個時代玉成了他們,因為他們活動的時代正是世界歷史發生著波瀾壯闊的激烈變革的時代。正如哥德曾經在一次談話中所說的那樣:「我所以得天獨厚,是因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紛至杳來、方興未艾的年代。」這個年代就是1776年北美獨立戰爭、1789年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席捲歐洲以及他的失敗等等世界大事。他們親歷了這些歷史事件,成為了世界歷史進程的見證人。而德國哲學正如黑格爾所言:「哲學的任務在於理解存在的東西,因為存在的東西就是理性。就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哲學也是一樣,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德國哲學家們作為時代的產兒,用他們的思辨語言把握並表現了那個偉大時代的精神。而德國哲學具有思辨性、辯證性和體系性等顯著的特徵。為後來的馬克思主義、叔本華、尼採的超人思想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德國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它從理論上論證了變革封建制度的必要性。為俾斯麥自上而下的的統一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它的不徹底性體現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既要求革命又害怕實際斗爭,既反封建又向封建勢力妥協,也促使了德國政治的變革並非是一場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實現民主和共和。由於改型中的封建王朝以其鐵腕人物領導了這場變革,所以不可避免地使德國成為軍事貴族佔主導成分的,容克地主和資產階級的聯合專制,為軍國主義產生,世界戰爭的策源地的誕生開啟了潘多拉的匣子。

第四,從16世紀以來,由於分裂,德意志民族在歐洲人眼裡不是一個政治實體,而被認為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正是這種長期受屈辱、受輕視的狀況激發了這個勤勞、守紀律、注重效率的日耳曼民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並使之內化為普魯士崛起的力量源泉。這種精神,促使他們向外國學習先進的事物,大力興辦教育。邦國中最大的王國普魯士樹立了這方面的楷模。為貫徹民族主義教育, 1717年,普魯士就開始實施義務國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1763年,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頒布《學校法規》,強制5-14歲的兒童必須上學,否則要面臨刑罰處罰,並任命老兵為校長,對學生進行准軍事訓練。這一切都為日後普魯士組建紀律嚴明的高素質軍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809年洪堡出任普魯士最高教育長官後,推行教育制度改革,更成為德國後來二百年的科學、文化、基數發展的基石。1810年,威廉二世以僅有的家財成立柏林大學,羅致人才,建立實驗室、圖書館,作為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學,影響了整個十九世紀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柏林大學將科學研究確立為大學的職能,吉森以及其他大學又將這一職能給予強化和拓展,極大地促進了德國大學的科學研究,最終把德國科學推向了世界的前列。

在普魯士,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視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據統計,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歐洲各主要國家中,德國的文盲率是最低的,德國人無論在讀、寫、計算能力上,還是科學理論的實際運用方面都要領先於歐洲各國。這樣高素質的國民不僅推動了德意志思想文化的發展,涌現出無數傑出的大師級人物,而且使德國的科學技術後來居上。由於德國各大學進行改革,德國人很樂意從大陸近鄰法國人那裡接受新科學、特別是化學,科學事業迅速發展起來。所以,到十九世紀中葉,德國科學事業顯然已經至少在數量上名列前茅,赫爾姆霍茨從數學和力學角度出發,獨立發現能的轉化與量上的守恆。1833年,數學家高斯和物理學家韋伯發明了電磁指針電報機。1861年,德國物理學家賴斯製成了第一台電話機。1867年,德國西門子製成自激式直流發電機。1876年,德國奧托研製成功第一台實用的煤氣四沖程往復活塞式內燃機,1892年,狄塞爾發明了結構更簡單、燃料更經濟的柴油內燃機。1895年德國倫琴利用改進的真空管發現了X射線。德國製造業似乎也比英國製造業更善於吸收科學資源,能夠同時交叉完成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美國一樣,德國以電力技術和營運高速發展經濟,到十九世紀晚期,國民總產值已趨於世界第二、歐洲第一,超過了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第五,威廉一世的父親腓特烈大帝是一個軍事天才,他繼承了乃祖條頓騎士團(中世紀東征波羅的海沿岸的德國騎士的軍事組織)的軍事專制傳統,以紀律嚴明、教育素質高,嚴以治軍,全民皆兵,使普魯士成為了一個完全軍事化的國家。他虛心學習,勇於接受新生事物,從啟蒙運動主將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致力於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幾代普魯士國王勵精圖治,以朴實、節儉、勤奮作風率先垂範。使德意志官吏嚴於自律,廉潔奉公,以恪守職責,講求效率、服從命令為道德准則和軍人天職。在十九世紀空前的民族分裂局面下,造就了一個社會有秩序、中央有權威、政府有效率、軍隊有戰力的普魯士王國。才得以鐵與血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並成為世界軍事政治經濟格局中歷經波折而不可摧毀與衰落的大國強國。

第六,叢表面上看,統一的德意志是一個容克地主和新興資產階級聯合執政的軍事帝國主義國家,其階級壓迫和階級矛盾必然異常嚴酷。但事實不盡其然。由於帝國是一個高效率的廉潔執政的國家,為了使全民族牢固地統一在德意志的旗幟下日趨強大,同時化解社會問題,淡化階級矛盾,平衡社會各階層人們之間的關系。德國率先實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社會福利政策。該政策為了促進個人的功能發揮和使之獲得最低的生活水平,避免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嚴重分化而動亂不安,由政府和社會慈善團體提供一系列項目、好處和服務。通常包括四個因素:收入補貼計劃、健康、教育和福利服務。俾斯麥執政以後,強化了這一措施。通過1883年、1884年和1889年的法律,建立了直至今日對德國的社會福利保險業產生影響的3項除了工人也包括部分職員在內的義務保險:醫療保險、事故保險以及當時被稱為傷殘保險的老年保險。1911年,上述各項保險一並歸入除此之外還實施供養死難者家屬的孤寡撫恤金的帝國保險法。迄今為止,德國是世界上福利制度最慷慨的國家之一,一個四口之家的補貼每月可以達到1600歐元,但同時該國卻面臨著高失業率。政府為了社會安寧,寧可冒部分懶惰者安享高福利不事生產的風險,仍然堅守著這一制度。這也是德國社會除戰爭因素始終保持穩定的原因之一。

德意志帝國的崛起不是偶然的歷史事件,差不多經過千年的努力,這個一度分裂、經濟落後、人民愚昧,由封建領主分而治之的民族,在外患重重、飽受凌辱,經濟落後、民生凋敝中逐漸自省、自強,從腓特烈大帝開始勵精圖治,探求富國強兵之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以其精華——普魯士人為當仁不讓的中堅,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手中,自上而下實行了統一。雖然,槍桿子里出政權,但是,如果槍桿子始終維持一個以暴力屠戮天下的政權,那他不過是歷史上無數曇花一現的帝國,如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王國、波斯帝國、蒙古帝國,甚至後來的希特勒納粹帝國一樣,只是流星一瞬間,即化為烏有。歷經兩世界大戰的損耗和摧殘,德國今天仍然強大。國民總產值位列世界第三,不能不歸功於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盡管歷史因為他們是軍國主義的鼻祖而曾經非議他們,但是歷史卻掩蓋不了他們璀璨的光輝。他們以哲學為先導,以現實為基礎,以思想的魅力開啟民智、拋棄封建糟粕,接受啟蒙思想,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非凡的能力為德意志創造了未來。他們建立了德國統一的經濟基礎;以馬丁·路德、加爾文新教作為統一的信仰,廉潔奉公精神的原動力;以靈活機智、游刃有餘的外交周旋於各種勢力和危險之間,為德意志民族爭取了最大的生存空間;他們以教育為百年大計,從兒童抓起,以開拓創新,研究進取的高等教育全面升華提高,全方位地培訓了高素質的國民,在科學技術上後來居上,不但在學術界出現了許多世界級的大師,在自然科學領域和學以致用方面,也別具一格,領先世界;他們真正體恤民眾,注重民生,並沒有以權貴攫取天下財富以為己有,而是率先實行社會福利,緩解階級矛盾和縮小貧富差異,並且保證每個德意志公民幼有所養、長有所用、老有所依,避免凍餒和赤貧,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他們以法律為准繩、致力於建設一個高效率的廉潔的政府,並取信於民。由於這種穩定持續、行之有效、為國民擁戴服膺的治國方略,百餘年來貫徹如一,不論政黨如何輪替,政府如何走馬燈似地換屆,甚至遭遇戰爭重創,德國仍然是一個巨人,不曾倒下去,不曾萎靡不振。不消幾年,又煥發了活力,重新站立了起來。這一切正是在改革開放中謀求民族長遠出路和持續發展未來的中國需要借鑒和效法的地方。

F. 反思世界大戰的歷史,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首先,戰爭是一種政治意志的體現,而這種政治意志的根源則不可避免的來自於經濟因素。發生於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導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崩潰,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嚴重倒退,生產急劇下降,外貿銳減,銀行、工廠紛紛倒閉,失業人數激增,民不聊生。經濟危機的直接後果是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工潮頻仍,政局動盪不安。這場經濟大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由於無政府狀態的競爭生產,資本家趨利生產,根本不顧及市場的承受能力,必然導致生產的嚴重過剩,危機的爆發在所難免。面對經濟危機,各國的壟斷資本家控制下的政府,試圖採取各自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危機。美國實行新政,用國家調整干預的方式,有效的遏制了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使經濟緩慢的得到恢復和發展,資產階級的統治得到穩定。而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國,不僅沒有從自身社會制度去探究經濟危機的根源,而是建立、加強法西斯專政統治,不斷的擴充軍備,試圖以侵略掠奪的方式,將危機轉嫁給被侵略國家、地區的人民身上。它們不顧國內人民生活困苦,更不顧及其他國家人民的安危,在其壟斷資本家的支持下,建立法西斯專政政權,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為其開疆擴土──尋找廣闊的市場,瘋狂掠奪資源,最終導致這場危及全人類的、史無前例的戰爭的爆發。反思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要杜絕此類災難的再度發生,資本主義諸國必須要對其政治、經濟體制進行調整,從根本上改變其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逐步減少經濟危機及其危害,以避免出現新的嚴重的政治危機,從而使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點。

其次,法西斯挑起戰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法西斯羽翼的豐滿,須經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前,當德、意、日法西斯積極准備戰爭時,當時的世界大國美國、英國、法國等如果能夠及時制裁、阻止,戰爭完全可以避免。然而,歷史的悲哀就在於,當時的西方大國各懷鬼胎,美國大搞孤立主義,英法則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對社會主義的極端仇視,不惜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的綏靖政策,來滿足法西斯的慾望,進行所謂的安撫,以換取法西斯對社會主義蘇聯的進攻,並幻想著坐收漁人之利。大戰全面爆發之前,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沒有受到英法控制的國聯制裁;德國吞並奧地利,進軍萊茵非武裝區,大肆擴充陸軍,嚴重違背並最終撕毀《凡爾賽和約》,也沒有受到西方大國的制裁;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德意干涉西班牙內戰,同樣沒有得到應有的制裁。英法執行綏靖政策達到極致的表現是慕尼黑陰謀,葬送了捷克斯洛伐克,卻沒有換來如張伯倫所言:「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我建議你們安心睡覺去吧!」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後,英法雖然對德宣戰,卻宣而不戰,仍在夢想著德國會侵略社會主義蘇聯。如此,法西斯的膽子愈來愈大,實力不斷增強,而綏靖政策的執行者最終也難逃法西斯的進攻,他們的人民也飽受戰爭之苦,甚至是亡國之命,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多行不義必自斃!教訓是慘痛的,歷史不能再度重演。全世界的人民要擦亮眼睛,對法西斯軍國主義決不姑息縱容,要進行堅決的斗爭,將其阻止於萌芽之中,維護人類持久穩定的和平。

再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證明了只要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齊心協力,同仇敵愾,任何非正義勢力必將滅亡。維護世界和平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是共同的心願,共同的任務。面對法西斯的猖獗,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政治及宗教信仰的人們是能夠走到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堅決消滅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建立了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當法西斯面對全人類的敵對斗爭,其失敗是必然的。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發展的主流,只要堅定信念,團結斗爭,人類的持久穩定和平是可以達到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G. 歷史帶給人類什麼樣的啟示

(一) 人類歷史的開啟。
A、 有神論者認為:神創造了人,開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
宗教名稱: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巴哈伊教、佛教等
對世界的解釋:中世紀的西方,諸如基督教聖經把世界萬物描寫成上帝的特殊創造物。這就是所謂「特創論」。與「特創論」相伴隨的「目的論」。「目的論」則認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 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
對社會發展的基本解釋為——「神導論」:生物進化的過程就是上帝造物的過程。神導論接受了進化論的基本原理但他們卻不否認「上帝造物」,首先,對於生命的起源至今沒有令人滿意的理論,進化論在目前也無法完美解釋最初的生命元素從何而來,據神導論者聲稱連達爾文自己也說,最初是上帝注入了生命元素。其次,神導論認為《聖經》、《古蘭經》等是象徵意義的啟示,不能簡單地從文字表面理解,所以神導論得出觀點是:生物進化的過程就是上帝造物的過程。
B、無神論者認為:猿進化成為人,開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
代表人物:林奈《自然系統》;拉馬克在出版的《動物哲學》(180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1859年)。
核心內容如下:「進化論」是用來解釋生物在世代與世代之間具有變異現象的一套理論。生物都有繁殖過剩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須「為生存而斗爭」。在同一種群中的個體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是有方向的,則在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
對社會發展的基本解釋——社會達爾文主義:有些人認為,應該把自然界無情的生存競爭引入人的社會生活中來。他們認為純粹的競爭才能促進人類的進步,應該提倡個人和國家的競爭(包括終極的毀滅戰爭),從而淘汰失敗者和一些「不適合再生存下去」的一部分人。從而達到凈化人類基因,優化人種的效果。是一種極端思想的體現。是否認人的社會性這個基本概念,只是贊同「人來源於動物」,否認「卻高於動物」這一人類基本屬性。
(二)人類歷史是由不同民族所產生的不同國家的發展歷史構成,其統治結構中,都必需藉助外力:
A、有具體神格化的國家:君主與宗教直接或間接結合起來的方式,求得神的力量。
1、 政教合一國家:宗教的地位至高無上,國家元首和宗教領袖同為一人。例如今日之梵蒂岡(羅馬教廷)和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等。
2、 政高於教:國教不具有凌駕於國家政權之上的權力,但是又通過滿足國家政權的需要來獲得優於國內其他宗教的生存、發展條件和特殊的地位。例如今日佛教之在泰國、錫金,基督教在美國,聖公會之在英國,天主教之在義大利、西班牙,猶太教之在以色列等等。
B、無具體神格化的國家:藉助於天所付之權柄,諸如中國天子、日本天皇等。
政教分離:沒有國教,往往存在多種宗教,沒有特別重要的宗教,法律也規定各種宗教的地位是平等的,宗教信仰自由。例中國、日本等。
(三)引導歷史向前發展的終極力量是一致的:增進人類的、世界的、地區的、民族的、國家的和平與正義,增加個體人的肉身的向善的平和、喜樂與健康。
C、 有神論的國家:普世的真善美。
D、無神論的國家:普世的真善美。
(四)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善惡」具有相對性,人的、國家的、民族的指向性,是相異的,故具有相對性。
A、有神論的國家:指向性相異,基準有所變化。
B、無神論的國家:指向性相異,基準有所變化。
例如,中國大陸與台灣問題,四百年的歷史,兩岸分分合合,全部都是以戰爭或大兵壓境的方式來進行了,同時這段歷史也證明,「久合必分、久分必合」的道路。而在現階段,其和平與統一,就體現著歷史的「善惡」的相對性。「兩岸的和平,未來的統一」在大陸及台灣部分人中,是「善」而在主張獨立的人們看來就是「惡」的。

H. 回顧世界大戰的歷史,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弱國無尊嚴

I.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歷史意義及啟示。

因為真愛和平,所以我們回首戰爭

二戰時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浩劫之一,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另一方面二戰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促進了全球化的進程

J. 世界歷史對國際關系理論有何啟示

國際體系觀有現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構建主義三種。
1. 按照現實主義理論,所謂國際體系,就是無政府狀態下以國家為主角的權力政治。在這樣的國際體系中,由於不存在可以實施法律和建立秩序的世界政府或普遍權威,因此暴力與戰爭是普遍現象。這種狀態就是所謂的「自然狀態」。面對這種狀態,國家要維持生存,就必須自己照料自己的利益。這種自助的特性決定國家是利已的而不是利他的。國家參與國際互動的根本宗旨是加強權力與安全,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則主要靠國家的實力,特別是軍事能力。

2. 自由制度主義認為,盡管國際互動存在權力政治,但相互依賴所導致的國際合作和國際體制,包括各種國際組織和國際制度,也是國際關系的一種常態。這種相互依賴並不是一般的聯系,而是一種涉及代價與成本的關系。這種關系作為國際互動的產物與表現,使得國家間除了沖突的利益之外,還大量存在共同利益或合作利益。這種共同或合作利益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或改變國家基於實力政治的對外政策行為,並且會形成大量規范化與制度化的東西作為保證。這種規范化與制度化的東西,不論是否有明確的條約、協定或組織形式,都構成了制約國家互動的結構因素。盡管這種因素具有脆弱性,常常遇到挑戰,但這些挑戰不會改變國際體系在總體上所具有的制度主義涵義。

3. 建構主義認為,國際結構不單是物質現象,而且還是觀念現象,在物質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意義(meaning)與知識的世界,或者說存在一個主體間(意識相互聯系的)世界(intersubjective world)——由共享的知識組成的世界。這個世界包含了行為體對其周圍世界的解釋和理解,其具體體現就是政府之間、政治精英之間、學術界之間以及人民大眾之間的各種觀念交流和思想交鋒。正是通過這樣的觀念互動,「國家」之間會形成對他方的一定的「看法」和「態度」,而這種「看法」與「態度」的總和,就構成了國際體系的主觀結構。在建構主義者看來,行為體的互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國際體系,最終都是由行為體共同具有的理解與期望決定的。現實主義著重於現狀的描述;自由制度主義則兼顧現實有考慮制度的制約;構建主義則側重於意識形態對國際關系影響的描述。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啟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