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從夏到清的時間軸

中國歷史從夏到清的時間軸

發布時間:2021-03-09 14:59:06

⑴ 中國從夏到清經歷了哪些朝代要詳細的。

夏朝:約前22世紀末至前21世紀-約前17世紀初
商朝:約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
周朝:約前11世紀-前256.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
東周:前771-前256,在此其間東周分為兩部分-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春秋時代從前770-前476;戰國時代從前475-前221
秦朝:前221-前206.其中在前256,秦滅東周,從秦昭襄王52年(前255)到秦王政25年(前222),史家以秦王記年.秦王政26年(前221)完成統一,稱始皇帝.
漢朝:前206-公元220,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
西漢:前206-公元25.其中包括王莽建立的朝代"新"(9-23)和更始帝(23-25)
東漢:25-220.
三國:220-280-魏:220-265;蜀漢:221-263;吳:222-280
晉:265-420.包括西晉,東晉和十六國.
西晉:265-317
東晉和十六國-中國開始南北對峙
東晉:317-420
十六國:304-439.
前趙:304-329, 劉淵國號漢,劉曜改為趙,史稱前趙
成漢/前蜀304-347
後趙:319-350
前涼:324-376
前燕:337-370
前秦:351-394
後秦:384-417
後燕:384-409
西秦:385-431
後涼:386-403
南涼:397-414
南燕:398-410
西涼:400-420
北涼:401-439
夏:407-431
北燕:409-436
南北朝:420-589
南朝:420-589
宋:420-479
齊:479-502
梁:502-557
陳:557-589
北朝:386-581
北魏:386-534,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後來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
東魏:534-550;-北齊:550-577
西魏:535-556;-北周:557-581
隋朝:581-618
唐朝:618-907
五代十國
五代:907-960
後梁:907-923
後唐:923-936
後晉:936-947
後漢:947-950
後周:951-960
十國:902-979,為北宋所滅.統一了中國南方.
吳:902-937
前蜀:907-925
吳越:907-978
楚:907-951
南漢:907-971
閩:909-945
南平/荊南:924-960
後蜀:934-965
南唐:937-975
北漢:951-979
宋朝:960-1279,分為北宋和南宋.
北宋:960-1127,和北宋對峙的有遼(後被金滅),西夏(後被元朝滅).1127被金滅,
遼:907-1125,1125年被金滅.
西夏:1032-1227
南宋:1127-1279,和南宋對峙的有金(後被元朝滅),西夏(後被元朝滅).
金:1115-1234
西夏:1032-1227
元朝:1206-1368,成吉思汗1206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開始統一中國.
明朝:1368-1644
清:1616-1911.清建國於1616年,初稱為後金,1636年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開始統治中國.

中國歷史演變過程分布圖。從夏朝開始,到清朝結束

中國歷史年代簡表

朝代 起止時間
夏 約公元前21世紀—前版16世紀
商 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西周權 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
東周(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秦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漢 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東漢 公元25年—220年
三國(魏、蜀、吳) 公元220年—265年
西晉 公元265年—316年
東晉 公元317年—420年
南北朝 公元420年—589年
隋 公元581年—618年
唐 公元618年—907年
五代 公元907年—960年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元 公元1271年—1368年
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清 公元1644年—1911年

⑶ 中國歷史大年表:從原始社會、夏~清的建立者、定都、起止時間 急!!!

夏朝 約前2070-1600年 陽城 山西夏縣 禹(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商朝 約前1600-1046年 亳 河南安陽 湯 公元前1300年後盤庚遷到殷(商朝也稱殷朝) 西周 約前1046-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周武王姬發
東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
春秋 前770-476年 戰國 前475-221年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始皇帝嬴政
漢 西漢 前202-公元9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東漢 公元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分為魏蜀吳
魏 220-266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武帝曹操
蜀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晉 西晉 266-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8-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304-439 :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另有西燕、冉魏等不入十六國的國家
南北朝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618 長安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907-960
後梁 907-923 開封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6 開封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開封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開封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遼國 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北宋 960-1127 汴梁 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 1127-1276 臨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趙構
西夏 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元昊
金 1127-1234 會寧 黑龍江阿城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註:1206年元太祖建立蒙古帝國;1271年元世祖至元8年改國號「元」;1279年統一中國)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定都南京,後遷北京)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極(註:1616年清太祖(哈赤努夫)建立後金;1636年清太宗於崇德元年改國號「清」;1644年定鼎中原)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 首都 北京

⑷ 編制中國古代從夏朝到清朝的主要朝代順序表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歷史課本上的朝代歌。

⑸ 中國古代從夏到清的歷史介紹

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⑹ 中國歷史年表,從夏開始,越詳細越好啊…

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

朝 代 起 訖 都 城 今 地

夏 約前2070—約前1600
陽城 河南登封
商① 約前1600—約前1046 亳 河南鄭州
殷 河南安陽
周 西周 約前1046—前771② 鎬京 陝西西安
東周 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陽
秦 前221—前206 咸陽 陝西咸陽
漢 西漢③ 前206—公元25 長安 陝西西安
東漢 25—220 洛陽 河南洛陽
三國 魏 220-265 洛陽 河南洛陽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吳 222-280 建業 江蘇南京
西晉 265-315 洛陽 河南洛陽
東晉 315-317 洛陽 河南洛陽
十六國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十六國④ 304-439 — —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西魏 535-557 長安 陝西西安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隋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唐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五代
十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後晉 936-946 汴 河南開封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十國⑤ 902-979 — —
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杭州
遼 907-1125 皇都
(上京) 遼寧
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龍江)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明 1368-1644 南京 北京
太祖——思宗
清 在公元1616年即明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國號金,建都於赫圖阿拉,後遷都與沈陽,於1636改國號為清,1644-1912都城在 北京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江蘇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註:
① 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於殷,此後商也成為殷。
②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為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
③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時期,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農民政權。公元23年,新王莽政權滅亡。公元25年,東漢王朝建立。
④ 這時期,在我國北方,先後存在過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歷史上叫做「十六國」。
⑤ 這時期,除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外,還先後存在過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南平)、後蜀、南唐、北漢等國,歷史上叫做「十國」。

⑺ 用時間軸整理中國古代史從秦到清

1、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2、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9年滅亡)

3、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4、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5、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6、魏國: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7、蜀國: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8、吳國: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9、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10、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11、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12、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13、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4、五代十國: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15、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16、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6年

17、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18、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19、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7)中國歷史從夏到清的時間軸擴展閱讀:

中國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

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開始步入了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⑻ 中國古代史,從夏朝到清朝的所有朝代順序表

按時間順序如下:

1,夏朝(約公元前2070~約公元前1600年),第一任君主-夏啟。

2,商朝(約公元前1600~約公元前1046年0,第一任君主-商湯。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第一任君主-周武王姬發。

4,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包括大小上百個諸侯國。

5,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包括齊楚燕韓趙魏秦等諸侯國。

6,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第一任君主-秦始皇嬴政。

7,西漢(公元前206~公元9年),第一任君主-漢高祖劉邦。

8,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第一任君主-王莽。

9,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第一任君主-漢光武帝劉秀。

10,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包括:(曹)魏、蜀(漢)、(孫)吳。

11,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第一任君主-晉武帝司馬炎。

12,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第一任君主-晉元帝司馬睿。

13,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其中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4,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第一任君主-隋文帝楊堅。

15,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第一任君主-唐高祖李淵。

16,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包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17,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第一任君主-宋太祖趙匡胤。

18,南宋(公元1127-1279年),第一任君主-宋高宗趙構。

19,元朝(1271年-1368年),第一任君主-元世祖忽必烈。

20,明朝(公元1368-1644年),第一任君主-明太祖朱元璋。

21,清朝(公元1644-1911年),第一任君主(入關後)-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

(8)中國歷史從夏到清的時間軸擴展閱讀:

國際史學界上不承認夏朝的存在的原因。

國外考古學家幾乎是眾口一詞地認為,夏朝的是神話傳說中的時代,主要原因就是:可信度高的實物遺跡至今沒有找到。

英國考古學家艾蘭認為,中國古文獻資料中的夏朝歷史非常模糊。《尚書》成書於西周晚期,《竹書紀年》成書於1千多年後的戰國,這些史料的可信性很低。

艾蘭還認為,中國考古界從古文獻和史料出發,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去尋找夏朝存在的證據,這是不科學的考古方法。夏朝的歷史認定,必須以夏朝的文字和史料為准。連商朝甲骨文都沒有記載,夏朝應該是不存在的。

美國考古學家索普對夏朝的懷疑觀點,主要集中在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

索普認為,二里頭遺址的到底是商朝遺址還是夏朝遺址有待證實。中國考古學家認為的夏朝宮殿,只是一些高大的夯土結構,從復原的建築看,並不具備居住的條件,更像是祭祀的祭壇。

另外,二里頭遺址沒有發現王侯貴族的墓葬群,這連山西的陶寺文化和浙江的良渚文化都比不上,二里頭能成為世襲制朝代夏朝的王都,這一點很難向人信服。

⑼ 中國歷史的朝代從遠古的皇帝到清朝的年歷表

夏 商 周 秦 漢(西漢,東漢)晉(西晉,東晉)北朝( 前秦,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南朝(宋,齊,梁,陳和後梁)隋 唐 五代十國 宋(北宋,南宋)先後與遼、金,西夏並存 元 明 清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

夏 約公元前21世紀-約公元前16世紀
商 約公元16世紀-約公元前1066
周 西 周 約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東 周 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時代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戰國時代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漢 西 漢 公元前206-公元23
東 漢 25-220
三國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西 晉 265-316
東晉 十六國 東 晉 317-420
十六國 304-439
南北朝 南 朝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 朝 北 魏 386-534
東 魏 534-550
北 齊 550-577
西 魏 535-557
北 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國 後 梁 907-923
後 唐 923-936
後 晉 936-946
後 漢 947-950
後 周 951-960
十 國 902-979
宋 北 宋 960-1127
南 宋 1127-1279
遼 907-1125
西 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五帝(約前26世紀初——約前22民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

黃帝

顓頊

帝嚳





夏(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商(約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周(約前11世紀——前256)[西周、東周]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

武王(姬發)

成王(姬誦)

康王(姬釗)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滿)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韉)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厲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靜)

幽王(姬宮星)

東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齊)

惠王(姬閬)

襄王(姬鄭)

頃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簡王(姬夷)

靈王(姬泄心)

景王(姬貴)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驕)

烈王(姬喜)

顯王(姬扁)

慎靚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秦帝國(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滅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紀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統一,稱始皇帝。

昭襄王(嬴則,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庄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漢(前206——公元220)[西漢、東漢]

西漢(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劉邦)

惠帝(劉盈)

高後(呂雉)

文帝(劉恆)——後元

景帝(劉啟)——中元、後元

武帝(劉徹)——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昭帝(劉弗陵)——始元、元鳳、元平

宣帝(劉詢)——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元帝(劉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成帝(劉驁)——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

哀帝(劉欣)——建平、元壽

平帝(劉侃)——元始

孺子嬰(王莽攝政)——居攝、初始

[新]王莽——始建國、天鳳、地皇

更始帝(劉玄)——更始

東漢(25——220)

光武帝(劉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劉庄)——永平

章帝(劉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劉肇)——永元、元興

殤帝(劉隆)——延平

安帝(劉祜)——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

順帝(劉保)——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

沖帝(劉炳)——永嘉

質帝(劉纘)——本初

桓帝(劉志)——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

靈帝(劉宏)——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獻帝(劉協)——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三國(220——280)[魏、蜀漢、吳]

魏(220——265)

文帝(曹丕)——黃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龍、景初

齊王(曹芳)——正始、嘉平

高貴鄉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奐(陳留王)]——景元、咸熙

蜀漢(221——263)

昭烈帝(劉備)——章武

後主(劉禪)——建興、延熙、景耀、炎興

吳(222——280)

大帝(孫權)——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會稽王(孫亮)——建興、五鳳、太平、

景帝(孫休)——永安

烏程侯(孫皓)——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璽、天紀

晉(265——420)[東晉、西晉]

西晉(265-317)

武帝(司馬炎)——泰始、咸寧、太康、太熙

惠帝(司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興、光熙

懷帝(司馬熾)——永嘉

愍帝(司馬鄴)——建興

東晉(317——420)

元帝(司馬睿)——建武、大興、永昌

明帝(司馬紹)——永昌、太寧

成帝(司馬衍)——太寧、咸和、咸康

康帝(司馬岳)——建元

穆帝(司馬聃)——永和、昇平

哀帝(司馬丕)——隆和、興寧

海西公(司馬奕)——太和

簡文帝(司馬昱)——咸安

孝武帝(司馬曜)——寧康、太元

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元興、義熙

恭帝(司馬德文)——元熙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齊、梁、陳)

宋(420——479)

武帝(劉裕)——永初

少帝(劉義符)——景平

文帝(劉義隆)——元嘉

孝武帝(劉駿)——孝建、大明

前廢帝(劉子業)——永光、景和

明帝(劉彧)——泰始、泰豫

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元徽

順帝(劉淮)——升明

齊(479——502)

高帝(蕭道成)——建元

武帝(蕭賾)——永明

鬱林王(蕭昭業)——隆昌

海陵王(蕭昭文)——延興

明帝(蕭鸞)——建武、永泰

東昏侯(蕭寶卷)——永元

和帝(蕭寶融)——中興

梁(502——557)

武帝(蕭衍)——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簡文帝(蕭綱)——大寶

元帝(蕭繹)——承聖

敬帝(蕭方智)——紹泰、太平

陳(557——589)

武帝(陳霸先)——永定

文帝(陳倩)——天嘉、天康

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光大

宣帝(陳頊)——太建

後主(陳叔寶)——至德、禎明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

北魏[拓跋氏,後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國於丙戌(386年)正月,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國號為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圭)——登國、皇始、天興、天賜

明元帝(拓跋嗣)——永興、神瑞、泰常

太武帝(拓跋燾)——始光、神珈、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南安王(拓跋余)——永(承)平

文成帝(拓跋睿)——興安、興光、太安、和平

獻文帝(拓跋弘)——天安、皇興

孝文帝(元宏)——延興、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孝明帝(元詡)——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

孝庄帝(元子攸)——建義、永安

長廣王(元曄)——建明

節閔帝(元恭)——普泰

安定王(元朗)——中興

孝武帝(元攸)——太昌、永興、永熙

東魏(534——550)

孝靜帝(元善見)——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北齊(550——577)

文宣帝(高洋)——天保

廢帝(高殷)——乾明

孝昭帝(高演)——皇建

武成帝(高湛)——太寧、河清

後主(高緯)——天統、武平、隆化

幼主(高恆)——承光

西魏(536——556)

文帝(元寶炬)——大統

廢帝(元欽)

恭帝(元廓)

北周(557——581)

孝閔帝(宇文覺)

明帝(宇文毓)——武成

武帝(宇文邕)——保定、建德、宣政

宣帝(宇文贇)——大成

靜帝(宇文闡)——大象、大定

隋(581——618)

隋建國於581年,589年滅陳,完成統一。

文帝(楊堅)——開皇、仁壽

煬帝(楊廣)——大業

恭帝(楊侑)——義寧

唐(618——907)

高祖(李淵)——武德

太宗(李世民)——貞觀

高宗(李治)——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中宗(李顯,又名哲)——嗣聖

睿宗(李旦)——文明

武後(武曌)——光宅、垂拱、永昌、載初

武後稱帝,改國號為周——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

中宗(李顯,又名哲),復唐國號——神龍、景龍

睿宗(李旦)——景雲、太極、延和

玄宗(李隆基)——先天、開元、天寶

肅宗(李亨)——至德、乾元、上元

代宗(李豫)——寶應、廣德、永泰、大歷

德宗(李適)——建中、興元、貞元

順宗(李誦)——永貞

憲宗(李純)——元和

穆宗(李恆)——長慶

敬宗(李湛)——寶歷

文宗(李昂)——寶歷、大(太)和、開成

武宗(李炎)——會昌

宣宗(李忱)——大中

懿宗(李崔)——大中、咸通

僖宗(李儇)——咸通、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昭宗(李曄)——龍紀、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天佑

哀帝(李柷)——天佑

五代(907——960)[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後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溫、全忠)——開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貞明、龍德

後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長興

閔帝(李從厚)——應順

末帝(李從珂)——清泰

後晉(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貴)——天福、開運

後漢(947——950)

高祖(劉皓,本名知遠)——天福、乾佑

隱帝(劉承佑)——乾佑

後周(951——960)

太祖(郭威)——廣順、顯德

世宗(柴榮)——顯德

恭帝(柴宗訓)——顯德

宋(960——1279)[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

太祖(趙匡胤)——建隆、乾德、開寶

太宗(趙炅,本名匡義,又名光義)——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趙恆)——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仁宗(趙禎)——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歷、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趙曙)——治平

神宗(趙頊)——熙寧、元豐

哲宗(趙煦)——元佑、紹聖、元符

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欽宗(趙桓)——靖康

南宋(1127——1279)

高宗(趙構)——建炎、紹興

孝宗(趙慎)——隆興、乾道、淳熙

光宗(趙敦)——紹熙

寧宗(趙擴)——慶元、嘉泰、開禧、嘉定

理宗(趙昀)——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度宗(趙祺)——咸淳

恭宗(趙顯)——德佑

端宗(趙是)——景炎

帝丙(趙丙)——祥興

遼[耶律氏](907——1125)

遼建國於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神冊、天贊、天顯

太宗(耶律德光)——天顯、會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祿

穆宗(耶律璟)——應歷

景宗(耶律賢)——保寧、乾亨

聖宗(耶律隆緒)——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興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寧、咸雍、大(太)康、大安、壽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統、天慶、保大

金[完顏氏](1115——1234)

太祖(完顏文,本名阿骨打)——收國、天輔

太宗(完顏晟)——天會

熙宗(完顏亶)——天會、天眷、皇統

海陵王(完顏亮)——天德、貞元、正隆

世宗(完顏雍)——大定

章宗(完顏璟)——明昌、承安、泰和

衛紹王(完顏永濟)——大安、崇慶、至寧

宣宗(完顏珣)——貞佑、興定、元光

哀宗(完顏守緒)——正大、開興、天興

元[孛兒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於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

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監國)

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

乃馬真後(稱制)

定宗(孛兒只斤貴由)

海迷失後(稱制)

憲宗(孛兒只斤蒙哥)

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中統、至元

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元貞、大德

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皇慶、延佑

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泰定、致和

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天順

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天歷

明宗(孛兒只斤和世剌)——至順

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至順

順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樂

仁宗(朱高熾)——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鎮)——正統

代宗(朱祁鈺)[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鎮)——天順

憲宗(朱見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載後)——隆慶

神宗(朱翊鈞)——萬曆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啟

思宗(朱由檢)——崇禎

清[愛新覺羅氏](1616——1911)

清建國於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天命

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天聰、崇德

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

世宗(愛新覺羅胤禎)——雍正

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

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

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

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

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

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宣統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月10月1日成立

⑽ 中國古代到清朝的政治時間軸

我自己背一遍吧 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新、三國、晉、五胡十六國、隋、唐宋元明清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從夏到清的時間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