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畫的歷史200字

中國畫的歷史200字

發布時間:2021-03-09 14:17:33

『壹』 中國畫的歷史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貳』 中國繪畫史的歷史簡述

從山東、甘肅復、內蒙古、新疆以及制東北各地的原始岩畫及1986年發現於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地畫來看,它的歷史已不下5000年。以漢族為主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繪畫。明清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隨著封建社會的崩潰,外來繪畫藝術不斷傳入,豐富了中國繪畫的體裁。中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使畫家從中得到吸收和借鑒,中國繪畫創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油畫、水彩畫、漫畫、宣傳畫等相繼發展起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各個畫種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叄』 200字關於中國畫深意的隨筆

六月中去江南玩了十幾天,回廣州第一件事就是去圖書館還書。過期很多天了,要趕快交罰金。
我是在東山口那間越秀區圖書館辦了借書卡。這間館是新建,藏書不多。但是,補進新書就很快。而且,環境蠻好。我尤其喜歡一樓的那個小展廳,每次借書還書的時間,到那個小展廳總能看到最新的展事,是免費的展廳。這次是越秀區的資深國畫家作品展,以為奧運會加油的名目。
國畫在現今時代已不再佔有絕對藝術地位的優勢,甚至可以說處境堪憂。這是我走進展廳時的第一個念頭。因為,墨彩總是太多暗沉的氣氛。在地球升溫的陽光時代,藝術多元而亮麗,色彩斑斕。漸漸地,更多的藝術形式不斷搶灘分流。而水墨的國畫,還擺脫不了上世紀的革命觀點。當時在風潮中的藝術青年,現如今都成了技藝純熟,卻已是不合時宜的尷尬老人。境地無甚可樂,成果更是少人問津。再怎樣權威有勢,都很難說服時尚的年輕人了。因為,老藝術家們相對於自己是突破的,是新意的東西,對於這個時代卻不異於原地踏步。所以,盧延光的「休閑圖」雖然很有感染力,卻只有限於給人以強烈的落感罷了。但是,他給出了一個手勢,在我看來,這個手勢倒是可以給出指向。
二十多年前,我很喜歡盧延光的白描人物。我的書櫃里現在還有一本禺光先生的《一百帝王》圖冊。那時我會追讀《連環畫報》雜志,追盧延光的作品。後來,沒有盧延光的名字了,變成了盧禺光。我開始遲疑,不再追。這一次越秀圖書館展廳的水墨國畫,首先吸引我目光的還是禺光先生的人物畫。展廳金黃色燈光照著壁上一溜的水墨作品,畫家們拼一生精力琢磨的墨分五色,在這樣的展廳布光中,層次丟失,有些蒼茫。但是,遠遠地,那畫中女人的氣場,卻在晃眼的燈光里喊住你。她的一隻手嫻雅地半舉在胸前,側身於筆墨的植物當中,頭臉似轉向畫外的觀眾,目光卻飄向畫面右上的遠方去了。蓬鬆的粟米電燙短發如風吹地橫著,是時尚的感覺。但是,這種時尚依然是中年以上的人們的品味。可以了解,盧延光是有心將時代品味植於自己的水墨里,畫中也有他獨特的新的筆法。一幅很有看頭的水墨人物。如果賦色再妍麗一些,我會更喜歡。我最喜歡的,還是畫中心那隻唐式的美手。這手勢讓我產生一種被召喚的感覺,是遠自唐宋的藝術召喚。想起周昉、張萱、唐寅們的仕女,那傳世的高貴典雅,那經典的風情與靈性。其實,中國畫在今天的時代,不應該急功近利地去找什麼中西結合。而是要回歸本真,首先回歸到傳統中國畫的精緻的態度。從自身的經典里找回失落的典雅高潔,找回美的品味。因為,只有體會到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才有可能發現與時代文化氣質的完美融會點。就算是要西化,也應該是自然過渡,要水到渠成的狀態。經過二、三十年的新水墨實驗,我們也該認清了,強扭的瓜不甜。
這幅《休閑圖》是一九九四年完成的作品,畫中人形閑神不閑。完全是一幅「我該怎麼辦?」的表情。加上禺光先生題跋的語氣,個中充滿了無奈。我讀著畫中的文字,耳邊響起另一個呼籲的聲音。潘公凱在喊叫:「不能讓中國畫湮沒在多元化的格局中」。我冷眼一旁,卻看到一個問題所在。其實,包括呼喊者在內,一大批的專家學者自己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所指的中國畫,並不是真正傳統意義的中國畫。而是改良了的,上世紀初那批新中國畫先驅者的風格。整整一個世紀,我們的美術教育是以這批人為教材。整一個世紀,沒人覺悟,沒有人的眼光超越他們而瞻前顧後。直到目前為止,潘公凱提到他的中央美術學院,還是在提:「從徐悲鴻先生創建中央美術學院,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至今,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一直是全國中國畫教學的重要舞台,大家輩出。歷史上有齊白石、徐悲鴻、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等,包括後來的盧沉、周思聰,到現在很多系裡的老師,無論是退休的還是在職的,都是中國畫壇上活躍和有影響的人物。」其實,這一批點名的大家,風格早該到期了。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的藝術取向,在以上這一批人物之前,中國有太多的,屬於各個時代的歷史精華。那些,才是真正養育這些人物的食糧,也該是養育子孫萬代的食糧。如果我們止限於學習上世紀的改良者,就會營養不良。會致於今天見不到真正的國畫大突破,見不到屬於我們時代的傳世之作。才是可悲的文化湮沒。
最近突然湧出許多關於潘公凱的信息,這又是一個得天獨厚的人物。各大藝術網站開始宣傳他,我首先是在中國畫林站長黃晨的博客上讀到關於潘公凱。黃晨本身是從事國畫和國畫教育,他在2008年4月上北京,將中央美術學院的環境攝影圖片上傳。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建設得很現代的中央美院,並介紹了院長潘公凱是國畫大師潘天壽之子。我上網搜索,中國畫林網站有潘公凱的作品陳列,以及個人簡介。潘公凱也有自己的官方網站,更多的網站都有他的言論。我開始知道這個當代中國的中國畫名望人物。他做了很多工作,建院,著書,教學,作畫,相當充實。2008年7月26日,我打開電視的時候,央視教育台正好在演播室對話潘公凱。說了許多,譽美不斷。然而,我聽到一段關鍵的說話。潘公凱特別強調,央美畢業生就業狀況非常好,年薪都是八萬到十萬。的確,央美擴展了幾乎所有藝術門類學科,就實用性來說,這是個大而全的人才打造之爐。事實上,學美術從實用價值出發的觀念一直存在。就說國畫風格一邊倒地學習寫意,學習改良派風范。這在改革開放之前就是一種價值取向的實用性,那時,學得好這些,就能分配到國家機構各部門的宣傳職位上。這就是實用。所以,中國的美術教育就這么大半個世紀找不到美的真諦。
前一段時間,於丹很紅。一個哲學教授的演講風格充滿了美,非常藝術化。卻沒有任何一個講美術的教授可以如此出風頭。我開始懷疑,中國的美術教育,除了實用,還有沒有精神享受。看上去,中國畫學的都是中國文人墨意的淡泊致遠之美,卻無法令人信服淡泊真的是美。這又是什麼原因?我們來看看真正的大家是如何對待藝與物慾吧。齊白石的畫很有價值,為什麼?我認為,那個芝木匠除了做一些實用性的工作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天性貪玩。一切都從好玩的角度去畫,功利只當作順便換點飯金。這個鄉下孩子沒有因為進了京城而變得功利和物慾,他的生活所求很低。但是,他的玩藝卻高於生命中的一切。全幅身心的靈性都給了這點藝能。全世界都知道,芝木匠最值錢的畫就是那些蝦。越到老了,這個老藝術家不是想著如何去立個大志,去完成幾個宏幅巨制的大作,而是玩起了小模小樣的蝦呢?理由再朴實不過了。人老了就像蝦一樣了,彎弓佝僂,長須弱足。但是,老芝木匠卻發現蝦這傢伙有一股子精神很像自己。雖形態看似無力,卻反應機敏超常。這就相當於老人家的藝術精神,相當於他所在的藝術環境。在水中,卻可以無禮視於水。他有太多的智慧和機巧,可以用這些小傢伙來表達。這真是調皮好玩的事,與那些理想高遠的藝術無關,卻是最純真快樂的藝術。所以,藝術的真諦就是如此平凡,如此個性。與錢無關,無流派無關。所以,中國畫要不要與西畫結合,人與人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中國的美術教育不應該太過於強調形式。如果硬要給個說法,我說是要更多地發掘中國畫的歷史。
在這個藝術多元化的時代,中國畫更應該多元。因為,中國畫藝術的本身就存在著多元化素質。中國如此悠久的歷史,也是藝術的悠久發展。各個時代的中國畫,都值得開科另立教學計劃。只有經過了專門時代畫風的訓練,才可能在當下繽紛的藝術世界裡發展有底蘊的個人風格。而不至於形成同一時代大抄襲的畫風。

『肆』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在先秦時期,繪畫以人物肖像畫為主。例如,戰國的帛畫寓有興衰鑒戒、褒功撻過之意,為維護禮教服務。到魏晉南北朝,繪畫作品為藝術創作而獨立,並產生了第一批有歷史記載而在當時又以繪畫才能著稱的畫家。如顧愷之、陸探微、曹不興等。同時佛教繪畫的石窟壁畫也開始興起,具有代表性的有西域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和敦煌莫高窟壁畫。魏晉南北朝也是山水畫和花鳥畫的萌芽時期,繪畫理論著作也開始出現。此時的繪畫多畫在絹素上,以長卷式為主形成了傳統。

隋唐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時期,尤其是人物畫獲得了更大的軍展,山水、花鳥畫也相繼獨立。著名的畫家有吳道子,閻立本等。到了五代兩宋,中國畫史又翻開了燦爛光輝的一頁。繪畫領域的許多變化是前所未有的。皇家畫院的興辦、文人畫的興起,山水、花鳥畫的成熟和地位的上升,水墨畫的發展,都反映了這一時期繪畫的發展狀況。由於城市的繁榮和對繪畫需求量的增加,很多畫師活躍在社會上,大批的職業畫家產生,並推動著宋代繪畫的繁榮發展。

元代的建立,全國統一,民族融合。但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再加後期的政治腐敗,不少文人處於失意境遇之中,只能寄情於書畫,在繪畫中重視主觀意趣和筆墨風格的表現,詩、書、畫進一步滲透結合,把宋金以來的文人繪畫推向了高潮。這以趙孟頫、錢選、「元四家」、「二王」為著。此外,由於統治者對宗教的利用和保護,寺觀規模不斷擴大,因而壁畫也顯示出相當的發展規模。到了明清時期,山水、花鳥、寫意人物進一步發展。人物畫在此時融入了部分西洋畫法,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民間版畫、年畫空前興盛。

清代後期,雖然社會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在科技方面的新發展、印刷術的更新、美術出版物的產生、發展等對繪畫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書籍裝幀、插圖、諷刺畫也逐漸成為新的美術種類。在不斷與西方接觸與溝通中,也推動了西方美術在中國的流行。

新中國成立以後,繪畫的發展進入了歷史新紀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穩定發展,逐漸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景象。中國繪畫正在穩步發展中日益繁榮,並逐漸為西方國家所認識、學習和借鑒。

『伍』 中國畫的起源與發展

:「國畫」在20世紀的誕生
水天中在《「中國畫」名稱的產生和變化》一文中指出,「把我們民族的繪畫叫做『中國畫』,是近百年內才出現的事。」 其實這是不準確的。至少在明末,隨著傳教士將油畫藝術帶到中國之後,將這種「西洋畫」與本土的中國繪畫(被稱為「吾國畫」、「中國之畫」、「中國畫」等)對應比較的風氣,就在中原大地上悄然興起了。如明末姜紹書《無聲詩史》中對中西繪畫進行的簡單的比較,驚嘆於西洋繪畫的嚴謹的造型,稱「中國畫工無由措手 」;崇禎八年(1635)年,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亦稱此為「中國畫繪事所不及」。這種簡單的類比直到20世紀初的各類筆記、文獻中依然比比皆是,「中國畫」的稱謂也逐漸被普遍接受。然而,這時的「中國畫」從概念的外延上依然比後來的「國畫」要大的多,可以認為基本上就是用來指代中國歷代繪畫的一個總稱。蔡元培1918年4月15日在國立北京美術學校開學式上的演說中明確指出:「中國畫與書法為緣,西洋畫與雕刻為緣。」 盡管有一種附和「中西二分」的對比之風尚的嫌疑,但可以認為,如此體系性的認識是建築於對中國繪畫史的總體面貌的把握和理解之上的。但根據筆者的調研,直到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之前,沒有任何資料支持「國畫」這一概念已產生或應用。
1、1919年:「國畫」的第一次誕生
歷史的轉折發生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這一年,一場關於「整理國故」的運動的爭論肇始於思想氛圍活躍的北京大學。一時間,在「保存國粹」「發揚國光」等等對這場運動庸俗化的曲解之下,「國」字風靡一時,許多「中國有,外國沒有」的東西,被創造性地與「國」字這個定語聯繫到了一起。國樂、國醫、國菜等等概念相繼問世,肩負著民族國家文化復興使命的「國畫」概念也在這一階段應運而生。如1923年成立的廣東癸亥合作社(1925年改稱國畫研究會)的宗旨是「研究國畫,振興美術 」,1926年蘇州成立「國畫學社」等等,都是比較早的「國畫」的記載。盡管遺憾的是我們已無法追查到「國畫」概念的始作俑者,但根據當時著名的文人何炳松、鄭振鐸等人對這樣一種「言必稱『國』」的社會風氣的記載,我們可以不難看到「國畫」概念產生的必然、盲目與急切。如1923年1月顧實指出:「邇來國家觀念普及於人,……種種冠以「國」字之一類名詞,復觸目皆是。」 而1923年癸亥合作社的立案呈文中更是明確宣告:「國畫關系一國之文化,與山川人物、歷史風俗,同為表示一國特性之徵。」 可見,「國畫」概念產生的背後動力也是「國家觀念」的普及。在強勁的西風吹襲之下,「Painting」終於在中國的傳統之中找到了它的被製造出來的對應物,從而,「國畫」這一概念初次誕生了。
但我們需要注意到,這一時期所說的「國畫」,從外延上更接近於此前使用的「中國畫」,與今天的所說的「國畫」仍然有很大不同。在發表於1926年11月12日《一般》上的《國畫漫談》一文中,同光(署名)寫道:
年月日,我說不清,總之有所謂「國畫」在中國學校中成為一種科目之日起,「洋畫」也和其他科學一樣,為中國人士所學習並且被歡迎起來了,因此「國畫」之名,遂應運而生。原這名之所由立,本系別於「洋畫」而言,譬如有洋貨而後又國貨之名,由洋文而後有國文之名,初固無軒輊於其間也。
可見,在「國畫」概念產生初期,除了平添了一些濃郁的民族色彩而外,這個概念的所指基本上與「中國畫」是等同的,史實也表明1920-1940年代中,「 國畫」與「中國畫」兩個概念在美術界認識內部往往都沒有明確的界定,1931年成立的上海「中國畫會」的出版物名為《國畫月刊》即是一例,當然,也有諸如潘天壽等「傳統型」畫家堅持使用「中國畫」這一名稱。但盡管是作為「國故」即中國傳統文化的身份登場,但畢竟在西方藝術大潮的沖擊之下「國畫」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Painting」這樣一個代表油畫的英文對等名稱。從而,在「藝術」這樣一個來自於西方的新視角下,傳統中國繪畫的面貌難免發生各種各樣的誤讀與西化。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命名的曖昧性,宣告了中國繪畫在1920年代以後將要繼續面臨著被動而痛苦的發展之路。
中國畫,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一途。
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陸』 中國國畫歷史

中國國畫歷史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彩、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柒』 中國繪畫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中國繪畫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從上古時期開始,到戰國時代的帛畫,漢代的畫像磚版與畫像石權,都已經具有很高的水平。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更是涌現出許許多多著名的畫家和流派,具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和風格。魏晉六朝時期出現了包括即東晉的顧愷之在內的「六朝三傑」等大家。

『捌』 關於中國手工業或書畫等方面發展的歷史文章200字左右

《中國古代美術發展史》

一、原始社會的美術教育

教育隨著人類製造工具的出現而發生

美術教育也在人類製造勞動工具中誕
生。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開始打制石器、採集和狩獵,在製造和改進勞動工
具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萌發了原始的審美觀念。新石器朝代,在以磨製石器、
發明陶器、編織、紡織、牙雕、玉雕等工藝的發展中,尤其在壁畫和陶器的製作
與裝飾中,人類早期的審美觀念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而使這些觀念得以延續和發
展的活動是原始的美術教育,它帶有明顯的無意識特徵,表現為父子、長幼之間
傳手教的原始教育形式。

二、奴隸社會的美術教育

約公元前
21
世紀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在奴隸社會生
產狀況下,人類出現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離,促進了美術教育脫離了原始
狀態,最終從社會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在一定范圍內相對獨立的社
會活動和社會組織。出現了學校,在學校教學內容中,禮樂是重要的內容,它蘊
含著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成為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工具,也作為其內部道德倫理
關系協調的武器。

商朝的建立,促進了教育的全面發展,商的學校教育以宗教和軍事為主,具
有武士教育的特點,但它還是出現了「六藝」教育:禮(儀式、行為)、樂(音
樂、舞蹈)、射(弓術)、御(馬術)、書(書法)、數(算術),此時雖沒有
明確提出美術教育的內容,但「禮」、「樂」、「書」與美術教育密切相關,在
一定程度上包含著美術教育的相關內容。

西周是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教育空前發達,「六藝」成為西周學校最主
要的課程。並由商崇武教育轉變為以「明人倫」為主的文武兼備的教育,「六
藝」得到的充分的重視,它雖然沒在當前提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教育思想,但「六藝」本身也已經包括了這些內容。

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

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局
面。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指

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是說只有通過審美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把
道德的境界與審美的境界統一起來,才能成為自覺的人格,主張通過藝術的潛移
默化,實現人的基本價值。

在整個奴隸社會時期,「六藝」中的「禮」、「樂」、「書」在人們的認識
中已佔在重要位置,並提出了美術教育功能,但在學校教育中還未有一席之地。

三、戰國、秦漢的美術教育(封建社會的開端)

戰國開始了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鐵器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
展,也同時促進了私學的產生,美術作品內容以人物畫為主,重在為維護封建禮
教服務。

秦王朝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在全國興辦官學,
形成了以官學為主

以私學為輔的局面

強化了教育服務政權的職能

並在建築、
雕塑、繪畫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現存的秦兵馬俑就足以說明秦王朝時期的
美術教育在受教育規模、美術水平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漢武帝推行了一套學校制度

它把官學
(太學

郡國學)
和私學結合在一起,
還建立了專門研習文學藝術的學院——鴻都門學
(因學校設在洛陽而得名)
。這
里正式開設了「字畫」這一課程,它是我國最早的專科大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
現的文藝專門學院。漢代的美術教育仍是師傅帶徒弟的師徒、父子方式傳授繪畫
技能。當時的美術主要功能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美術教育主要為統治者培養
從事為政治服務的工作者。

四、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美術教育(封建社會的鼎盛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美術繼承和發揚了漢代繪畫藝術,出現了豐富多彩的面
貌。此時在中國的歷史是出現了第一批有明確記載的畫家,如:曹不興、衛協、
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但當時的美術傳授,還是沿襲了師徒、父子式的傳
授形式,有明顯的師承關系,如:衛協師曹不興,顧愷之師衛協,陸探微師顧愷
之。此時美術教育的功能仍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可喜的是這時人們已經認識
到了美術的欣賞功能,認為山水畫使人感到精神上的愉快,是其它文學藝術作品
無法比擬的。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美術教
育也有了重大發展。宮廷繪畫日益興盛,唐明皇創置了我國最早的翰林院,並廣
招藝術人才奉於宮廷,授予官職,同時也集中了一些畫家,形成了一支強大的宮
廷繪畫力量,雖無畫院之名已具畫院之實,奠定了出現畫院的基礎。此時的繪畫
技能技巧的傳授仍是靠師承關系,但因繪畫分科的細化,出現了大量專長一科的
畫家,並提出了繪畫應向自然學習,積累素材,才能造化在手。這一主張的提出
為師徒、父子師承的美術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這一時期的美術關注到了美術欣賞的意義

打破了單純追求美術的思想教育
和道德教育功能,開辟了美術的欣賞功能;在美術教育中提出了「師法自然」的
藝術主張,使師承學習不再是唯一的方式,成為這種美術教育方式的有益補充,
「自然」成為了「師」外之「師」,為關注人的自身感受提供了契機。

五、五代至兩宋的美術教育

五代時期,繪畫繼續向前發展,蜀地繪畫空前興盛,後主孟昶創立了翰林圖
畫院,我國歷史上的畫院正式誕生了。畫院除為皇帝繪制各種圖畫外,還承擔皇
家藏畫的鑒定和整理及繪畫生徒的培養。美術教育的形式主要採用臨摹的方法,
選擇優秀的臨本進行臨摹

教師教學也是選擇好的臨本或自行繪制臨本供學生學
習。具說黃筌的《寫生珍禽圖卷》就是專為其子習畫所繪。

自北宋開始,宮廷畫院承擔了美術創作與人才培養的兩種功能。宋微宗崇寧
三年(
1104
年)設立畫學,這是中國歷史是第一個皇家美術學院。其錄用考試
的標准發展了「師法自然」藝術主張,既要求狀物繪形的嚴格寫實技巧,又強調
立意構思,多摘取詩句為題目。畫學的學科分為專業課和共同課,專業課有:道
釋、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等六門;共同課有:「說文」、「爾雅」、
「方言」、「釋名」等,此外設問答(繪畫理論)。可見此時的美術教育不僅關
注繪畫的技能技巧,也關注到了繪畫理論,更關注畫家自身的文化修養。

南宋偏安江南,集中了北宋畫家,恢復翰林圖畫院,又一次掀起了宮廷繪畫
的高潮。同時,遼金為政法需要也設立了畫院,培養自己的美術人才。

五代、兩宋是古代畫院正式形成和發展時期,畫院體制逐漸完善,規模不斷
擴大。這與五代、兩宋的統治者充分認識到美術與美術教育重要的政治作用,大
力的支持和推動美術與美術教育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六、元代至清末的美術教育

元代的美術教育帶有明顯的民族歧視

但程朱理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的思
想。美術創作與美術教育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元代的政治與文化的高壓統
治,繪畫創作的內容多從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轉向了描寫自然美的山水畫、花
鳥畫。取消了宮廷翰林圖畫院的制度,在工部、將作、大都的官署中設置了梵像
提舉司、織佛像提舉司、畫油具、畫局等機構,這些機構本身除了進行美術創作
外,仍有美術教育的功能。元代失意的文人畫家成為美術創作與美術教育的強大
力量,涌現出大量的知名畫家。他們拋棄了統治者所追求的「成教化、助人倫」
的教育功能,而以「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和「寫胸中逸氣」,強
調了美術的欣賞功能、娛樂功能、宣洩功能,繪畫朝著強調自我表現,寫主觀感
受的方向發展。

明朝恢復了漢族傳統的文化典章制度

在錦衣衛中隸設各種宮廷美術創作機
構,發揮著畫院為滿足統治者進行美術創作的功能,但其美術教育功能被大削
減。明萬曆年間,歐洲宗教組織,帶來了大量的西洋聖像,這些美術品對中國人
物畫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人物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期。

清沿用明代體制,但設立了專門機構
------
畫院,並對宮廷繪畫設有專門的
場所。美術為統治者服務的思想教育與道德教育功能成為宮廷美術創作的出發
點,涌現了大量描繪帝王、後妃、宮廷生活等為帝王歌功頌德的美術作品。外國
傳教士加入宮廷畫家的隊伍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變化

他們擅長以西洋油畫或中
西結合的形式表現宮廷生活,彼得統治者賞識。這些西洋傳教士在宮中授徒,開
創了西洋美術教育的先河。這也深深影響著中國畫家的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

明清時期還有一支龐大的畫工隊伍,以繪畫為終身職業的繪畫工人,也稱丹
青師傅。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沒有文化。但他們在工場或作坊中做學徒,在

實踐中學習,成為宮廷畫工或民間畫工。他們也為美術發展和美術教育做出了卓
越的貢獻。

明清時期,出現了以版畫的形式復制名家名作的形式,也就是畫譜。畫譜的
出現為美術欣賞、美術交流、美術平民化提供了平台,也為臨摹教學提供了更廣
泛的範本教材,推動了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發展。其中以清康熙十八年

1679
年),浙江畫家王概根據李流芳的課徒畫稿整理、增編而成的《芥子園畫傳》影
響最大。畫譜成為從摹習古法掌握前人經驗與程式入手的繪畫教科書,畫譜影響
了自畫譜產生後的大批畫家。

總之,元、明、清時期,雖沒有畫院,但都有宮廷畫家。美術服務政治的思
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依舊。元失意文人成為宮廷之外的重要美術創作力量,開
辟了美術重自我表現,強調主觀感受的新方向。西洋畫家的出現為美術創作和美
術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明清版畫畫譜的出現為師徒、父子的師承美術教育形
式、「師法自然」的美術教育形式外的自學形式成為可能。

我國古代的美術教育,在普通學校的教育中始終沒能佔一席之地。宮廷畫家
和在野的文人士大夫畫家學習繪畫都從臨摹入手,選擇優秀的臨本進行臨摹,掌
握筆法、墨法,並通過父子、師傅的師承方式進行。隋唐時期提出「師法自然」
的主張,元代文人以強調自我表現、追求感受為發展方向,明清西洋畫家的出現
為民族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版畫畫譜的出現使自學成為可能。一個以臨摹繼
承傳統,「師法自然」獲得素材,借鑒西洋取得突破,依助版畫取得發展的古代
美術教育格局已經形成。

『玖』 中國繪畫的歷史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彩、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拾』 中國書畫的歷史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廣袤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多萬年的大溪人已堅實的邁開了中國歷史的步伐。幾百萬年來,我們的祖先在中國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艱苦奮斗,前赴後繼,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與文化。現在人類學、考古學以無比豐富的成果證明,中國文明早已不能僅用「上下五千年」來概括了。中國文明遠比五千年悠久得多。我國現在已知的最早的陶器,就誕生於距今八千多年的的河北、河南、江西眾多原始文化中。代表著人類文化叫高級形態的文字、繪畫、雕刻等藝術,有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和研究無可辯駁的證明,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以及大量早期岩畫即已誕生,在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中得到發展,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成熟。

所以,將我國書畫發展概括、中國書畫史,必從六千多年前講起。漫漫歷史長河,淵源流長,我國古往今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有關書畫史志的文獻,車載斗量,難以計數,僅現在讀者們較易見到的近代學者所著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之類的著作,亦不勝枚舉,且大多數為數十萬計上百萬言的「大部頭」。

如前所述,中國文字產生於六千年前。那時,仰韶文化的人們已在陶器上刻劃文字,是為「書」。既有文字刻寫,就已有一定的「點橫撇捺」之幸運頓挫的方法藝術,是為「法」。書法之藝術,從誕生起。各種彩陶文化的精美繪畫,眾多的岩畫,已用當時的藝術觀點,記敘了我們祖先的生產、生活、思想、情感,繪畫已經趨於成熟。我們講求中國書畫史,本應從這里開篇。但這樣講來,一是時間跨度太長,即使略而又略的講下了,也萬言難止,非所能容許。二是這些資料史實,需要我們來鑒定的彩陶繪畫、岩畫難得進入尋常讀者家和文物市場。

為了便於敘述,書與畫分開介紹。先講書法。我國文字發展到商代,以甲骨文為代表,即已相當成熟了,完全具備了漢字形、音、義諸要素,龜甲獸骨上那些細小剛健文字,就是當時的書法作品。大批從事巫術占卜的知識分子—貞人,就是那時的書法家,有許多還留下了姓名。上周時期我國的奴隸制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文字及書法亦進入一個新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刻寫、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即所謂「金文」,書體是大篆,古拙蒼勁,氣勢雄渾。這種書體,至今還為書法愛好者所鍾愛,不少書家還竭力追慕臨學,亦饒有情趣。秦漢時代,以小篆和隸書的形成最為重要。小篆相傳為秦相李斯所創,實際上是秦代為了統一文字達到「書同文」,將商周以來的各國流行之不同體式的大篆加以改造去取而成。小篆較大篆筆畫簡約,筆法自如,書法仍具蒼勁雄渾之美。相傳撰寫小篆的書法家有李斯、趙高等。隸書也產生於秦代,相傳為獄吏程邈所創,亦是將大篆增減損益而成,便於人們易學易寫快寫。隸書字體規整,筆劃點捺橫豎分明,工穩沉靜,歷代至今不少書家功隸書者眾,是書法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種類。漢代還有一種「解散隸體」草草而成字體,即漢代古草(草書之初始者,又稱章草),不過遠不如小篆隸書重要。

到後來,把寫字這件事,不單是作為記事行文的工具,而當成了一門藝術潛心研究,經年累月揮毫不輟,又上升為哲理進行探討,有一大批把字寫得來極具時代精神和個人品格,又具形神兼備的藝術品質,可稱為「書法」作品的,當代魏晉時期。所以有人說危機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書法藝術首次成熟的時期,更有人說它是我國書法藝術的「鼎盛時代」。這時期書法藝術的顯著特色,一是書體有了很大變化,逐步從篆、隸、章草中脫變出來,形成了真書、行書、今草書。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到這一時期,真、草、篆、隸、行五種書體已經全部具備。此後時代各領風騷的書法大師,均是在此五種書體上發揮而已。特色之二是這一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書藝超群,其書法作品千百年來一直為學書者楷模範本的大書法家,如三國時期的鍾繇、皇象,兩晉時期的衛夫人,東晉時的陸機,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王珣,南朝的羊欣、王僧虔等等。王羲之的成就、名望尤其突出,被稱為我國書法藝術的聖人即「書聖」。他的書法作品中,唐代初年即已珍貴若拱璧,太宗李世民生前大力搜求,死後竟將王書《蘭亭序》殉葬。王羲之《蘭亭序》唐代大書法家幾乎都有臨本。北宋晚期宣和內府所藏臨本即有243件之多,可見世人珍愛之深。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書法藝術理論業已形成體系,出現了一批書法理論家和書學著作。如西晉衛恆的《四體書勢》,南宋梁代虞龢的《論書表》,售肩吾的《書品論》,袁昂的《古今書評》,梁武帝蕭衍與陶弘景的《論書啟》。《論書啟》是陶弘景宇梁武帝君臣之間就書法藝術問題的奏摺、批答,由後人匯編而成的書法論著,從中可見當時書法風氣之盛。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巨大成就,還體現在這時期留給我們一大批舉世無雙的書法藝術珍品,許多皆為我國藝術瑰寶,價值連城。茲列其重者略舉如下:

鍾繇《賀克捷表》(唐代拓本),《薦季直表》,《墓田丙舍帖》、《力命帖》、《還示帖》、《調元帖》等,均為拓本或後人摹寫本。鍾氏真跡,早在南朝已渺難尋覓了。

皇象《天發神苙碑》、《谷朗碑》,摹本《急就章》等。

陸機的《平復帖》、《望想貼》,均為墨跡。

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以敘及,均為唐宋名家摹本或勾填本。然個大名家摹本,書法藝術本身藻麗多姿,極為珍貴。《快雪時晴帖》(唐人勾填本),《行書千字文》(有人認為乃唐人集王羲之之字本),《萬歲通天帖》等。

王獻之《鴨頭九帖》(真偽無定論)、《中秋帖》(宋代米芾臨摹)、《二十九日帖》。

王珣《伯遠帖》真跡,任晉代書法作品中唯一一件無爭論的晉人真跡。

具陳重遠著《古玩指南與鑒賞》記,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這兩件國寶,為現存僅有的兩件晉人墨跡,宋以來一直收藏宮中,清末流入民間,明國初被古玩店學徒出身的袁世凱大總管郭世五收購,抗戰勝利後,曾一度落入宋子文之手。後因朱敏該國民主人士張伯駒在報上揭露此事,宋只得將其退還郭世後人。其後於50年代初,被人典當給香港一家英國銀行。張伯駒激昂此事報告給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十分重視保護文物,迅速派專人赴香港在典當期滿前,用重金將兩件國贖回。

唐代是我國封建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巨大發展的時代,文化藝術中的詩歌、繪畫、書法、音樂、舞蹈,均放射出輝煌的光彩。書法藝術在唐代發展到又一個高峰,主要特點是真、草、隸、篆、行個體書法均得到發展,又以行書與草書取得的成就特別巨大,影響我國書法藝術極為深遠;各種書體都涌現了一大批名家高手,他們的書法作品無論碑帖均有無可爭議的真跡傳世,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書法藝術寶庫;各種書體的體書風格,體現出「盛唐氣象」。「真書書家大多脫胎於王羲之,但又秉承魏晉以來墨跡與碑版的雙重傳統,漸從蕭散妍麗的王家書派中脫穎而出,風格轉呈嚴謹雄勁,法度森嚴。行草書家,特別是草書家亦漸有步大、小王(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而趨於飛動縱逸。雖篆書無多大發展,亦能述秦漢遺法,星辰或嚴謹緊勁,或遒勁圓活的新風」。楊仁愷先生主編的《中國書畫》中這段話,較好的概括了唐代書法藝術的特點。

隋唐五代主要書家和重要碑帖墨跡有

隋代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藏日本小川簡齋家。

唐代歐陽詢的隸書《宗聖觀記》,真書《化度寺衪禪師舍利塔銘》,真書《九成宮醴泉銘》等碑刻;墨跡有草書《千字文》,行書《千字文》和《史事帖》。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宋元重刻),《汝南公主墓誌銘》等。褚遂良的《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雁塔省教序》、《房玄齡碑》、《通州聖教序》等碑刻,還有傳世墨跡《枯樹賦》、《倪寬贊》等,多為後人所作。薛稷的《信行禪師碑》等,以上四人,號稱「歐、虞、褚、薛初唐四大家」。

唐代最著名的草書書法家有張旭和懷素。張旭的代表作為傳世墨跡《古詩四貼》。懷素流傳下來的作品較多,著名的墨跡有《自敘帖》、《苦蘆帖》、《小千字文》等。

真書在唐代得到空前發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對後世真書發展影響特別巨大,尤其初學書法的人,必從真書學起,而學真書必臨習「顏、柳」。顏即顏真卿,其存世主要作品有碑刻《多寶塔感應碑》、《東方畫贊碑》、《郭家廟碑》,《麻姑仙壇記》、《中心頌》、《元次山碑》、《送璟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墨跡《自告身書》,《竹山堂聯句》等。柳公權的碑刻主要有《金剛經》、《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及《李晟碑》等。傳世墨跡有《蒙招貼》歷代有名。

唐、五代著名書法家和他們的書作名品還有很多,如孫過庭及其《書譜》,陸柬之及其《陸機文賦》,鍾紹京及其《轉輪王經》,李邕及其《雲麾將軍碑》,徐浩及其《不空和尚碑》,賀知章及其《孝經》,李陽冰及其《城隍廟碑》,史惟及其《大智禪師碑》,蔡友鄰及其《尉遲回廟碑》,韓擇木及其《告華獄文》。

宋代社會城市經濟發達,士人階級隊伍龐大,文化藝術十分繁榮,抒發竟有一些帝王後妃倡導乃至身體力行(如北宋太宗趙光義、徽宗趙佶,南宋高宗趙構,北宋仁宗曹皇後,南宋寧宗楊皇後等,尤趙佶的瘦金體獨具特色,造詣很高,對元明清書法有一定的影響)教隋唐五代有新的發展。由於社會文化發展的特點,宋代書法藝術,真、草、隸、篆、行五體書中,真書、篆書成就不大,草書、隸書較前人亦少有較大發展。宋代書法藝術成就最為突出者,是以「宋四家」即「蘇黃米蔡」為代表的行書。宋代行書,不僅突破「二王」風格,亦越出唐代「顏柳」規范,形成一種瀟灑縱逸、輕快活潑,恣肆放達,以意為書的全新書風,可稱為書法藝術中的「行書豪放派」,對清以至近現代書壇影響極為深遠。

「宋四家」中的蘇即著名文學家蘇軾,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行書《黃州寒食詩》,《洞庭春色賦》,楷書《赤壁賦》等。黃即黃庭堅,代表作品有《草書諸座上貼》,行書《松風閣詩》、《詩送四十九侄貼》等。米即米芾,更是一位留下大量墨寶的書法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行書《苕溪貼》,《向太後輓詞》,《行書三紮》、《蜀素帖》等等。蔡,從書法藝術功力上講,應為蔡京,因他為惡名昭著的佞臣,人品為世人不齒,而以北宋名臣蔡襄代之。其代表作品有行書《自書詩卷》,行書《南都貼》、《十紮卷》等。這里所列,僅是他們流傳至今的大量墨寶中的點滴。由於它們均善書而又勤奮,當時之時名氣已經很大,一些人有四海為官,時人求其書作者眾,請其書寫碑石者亦多,故他們的書法作品的墨跡碑刻相當豐富,全國許多地方都可見到,國外一些大博物館也有收藏。

宋代文風很盛,士人物不能書,且書法藝術水平均很見功力,即使當時一些無名小卒縮寫應酬文字,其書法藝術水平,即可令今天一些剛學了幾年字能塗鴉幾筆便自命不凡的「書法家」們汗顏。宋代那些明載青史的書法家的成就更應一提。李建中及其《行書同年貼》、《土母貼》,歐陽修及其《行書愛貼》、《自書詩》,文彥博及其《行書三紮卷》,司馬光及其《中和貼》,范仲淹及其《行書二扎》,《道服贊》,陸游及其《自書詩卷》朱熹及其《行草書詩扎》,魏了翁及其《文向貼》,文天祥及其《謝諸無座右辭》,等等。這些人雖然素以文章氣節或高官經世重於世,其書法藝術也是造詣很高,其書法作品無不珍同拱璧。

宋代書法留給後世的還有一項重要遺產,就是宋代官私所刻的各種帖書。前文已述,宋代文風盛,帝王後妃喜愛書法者眾,他們的愛好影響士大夫,進而形成全社會的時尚。從太宗趙光義集古聖賢書法名家墨跡刻成《淳化閣帖》始,整個宋代公私刻帖不斷,最著名的有徽宗趙佶臨刻《大觀帖》,米芾刻《寶晉齋法帖》,。由於宋代以來歷史變遷,這次峨帖本千餘年天災人禍,損失幾盡,殘存的原刻拓本以稀少如鳳毛麟角。

宋代書法藝術不如晉唐那樣光耀奪目已如上述。到南宋時法藝術更不引人注目,顯一種衰退之勢,沒有產生如蘇黃米蔡那樣的能彪炳書史的大書法家。我國書法藝術大展到了元代,又才有所起色。以趙孟頫、鮮於樞等為代表的元代書法家,對晉唐書法進行認真嚴肅的研究,艱苦的探索,竭力追摹晉、唐志書法藝術傳統,形成了自己的時代風格。不過由於元代歷史不長,統治者的文化倡導不如唐宋,所以書法成就不及唐宋巨大,書體以行、楷書、草書有較大發展,水平亦高。

趙孟頫是元代最有影響的的書法家,其書法以行楷為主,亦有部分草書,代表作有:楷書《丹巴碑》、《神福觀記》,行書《洛神賦》,《前、後赤壁賦》,草書《千字文》,等等。趙孟頫的書法在我國書法師商承前啟後,對明清書壇影響巨大,名望極高追隨者眾。

鮮於樞時名僅次於趙孟頫的元代書法家,亦以行書,楷書為主,草書也精。主要作品有:楷書《老枝道德經》卷,行草書《王荊公雜詩》卷,楷書《御史箴》卷,《草書千字文》卷,等等。元代其他重要書法家還有:鄧文原,其代表作章草書《急就章》卷等;康里夔夔及其草書《顏魯公述張旭法記》、《漁父辭》等;張雨及其《唐人絕句》等,郭昪及其行書《詠青玉荷盤詩》卷,楊維楨及其行書《鬻字窩銘》軸、草書《夢游海棠城詩》,吳睿及其《離騷經、千字文》全卷,以及大批能畫亦善書而以畫名重的藝術家,如王蒙、倪瓚、黃公望、吳鎮所謂「元四家」等等。

明代的書法藝術,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真、草、隸、篆、行個體均有一定成就。從風格流派講,上學魏晉碑體、二王、顏柳,幾近學謙超長孟頫的都有,形成一些藝術流派。大畫家又是書法家的現象,比元朝更盛。明代書壇也出了一些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有成就的書法家,更留下遠較前代豐富的書法藝術珍品。

同前代不同的是,明代書法藝術的發展,階段性較鮮明,各種書體各有自身的發展脈絡和傑出代表。

明代前期的書法,以真書的成就最大,其次為草書,代表人物有所謂三宋(宋克、宋廣、宋璲)和二沈(沈度、沈粲),以宋克名望最大。這時的真書,有一種圓潤平生,主要流行在翰林、中書舍人中,多用作奏章、行文中的書法,稱為「台閣體」,由於皇室提倡,盛行一時,並影響到整個清代書壇。其代表人物是沈度、姜立綱等人。這時期的草書也各有成就,以宋廣、解縉為代表。

明代中期書法,以行書成就較大,楷書以承前期余勢,有些發展,主要是矯正了曾經盛行的'「台閣體」那種比較呆滯的書法。行、楷書的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徵明、王寵、陳道復,以沈周、唐寅等。他們都是聲名赫赫的大畫家,又是卓有成就的書法家。我國書畫藝術本來同出一源,許多理論、方法相同,藝術規律一致,所以從來習畫者大多善書,習書法者又有不少能畫。在他們那裡,書畫集於一身了。也因如此,人們在討論書、畫,往往同時進行,各種辭書介紹人物技藝等,也書畫並稱。此期草書亦有成就,風格狂縱,以張弼、張俊、祝允明為代表。

明代晚起書法,以出現了多種書體各領風騷,均有重大成就又有傑出代表書家這種現象為特點.行書楷書以董其昌為代表,草書以刑侗、傅山、為代表,篆書以趙宦光為代表。還有張瑞圖的行草書,倪元路、黃道周似草似隸的隸書等等,以董其昌的影響最大。

明代書法家數量眾多,出前文一提到的一些流派及時代的著名這而外,還應提到的書法家有:錢溥、錢博、陳獻章、程南雲、李東陽、吳寬、文彭、徐謂、米萬鍾等。由於明朝較今較近,才不過五六百年,傳世書法作品很豐富,不勝枚舉,只能從略了。

清代是具現代最近的一個封建時代,清末具近不到百年,其書法藝術對今天的人說來,不很算古,流傳至今的情人書法作品,易於尋覓。清代書法的重要特徵是:中期以前帖字占優,中晚期碑學流行,書法藝術有重振雄風之勢,涌現了一大批名垂書史的書法家。如清初的傅山、朱耷(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的縱逸狂放的草書或行草書,極有時代烙印,極有個性。

乾隆、嘉慶時期,因乾隆帝的影響,趙書書法有一度成為官僚士大夫臨摹的樣本,其主要代表又張照、董皓、汪由敦等。此時除趙字外,以「鍾王」、「顏柳」、「蘇米」為師者也大有人在,如翁方綱、劉墉、鐵寶、梁同文、王文治、錢澧、姚鼐等等。更有世稱「揚州八怪」的一筆書畫家,不滿當時統治書壇的趙、董貼學,大膽創新,寫出有個性,有新意的書法作品。如黃慎的草書,汪士慎的隸書、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金農的「漆書」。

從清初傅山開始「反貼倡碑」,直到清中葉嘉慶時碑學芳形成陣勢,晚清書法更是碑學的天下,一大批書法家,從傳世碑帖和新出土的漢碑版書中汲取營養,書法藝術日已精進,書壇逐漸充滿活力。這是其重要的書法家有:鄧石如、伊秉綬、丁敬、黃易、桂馥、陳鴻壽、包世臣、何紹基、趙之謙、吳熙載、吳昌碩等等。特別要提到的是鄧石如,他真、草、隸、篆無不精絕,書法藝術成就,人稱「清代第一」。何紹基、趙之謙也是清代書壇很有地位的書法大師。

閱讀全文

與中國畫的歷史2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