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邏輯
價值範式的探索:近代中國兩大社會張力語境下的多種政治文化轉型嘗試
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歷史邏輯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敏銳地察覺到傳統經
學已經無法緩釋晚清社會面臨的近代化轉型與世界資本主義擴張壓力。因此,他們寄希望於變法或革命等救國方式來應對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任何一個國家的近代化發展都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與該國政治力量以及思想文化等因素博弈的產物。
西方國家近代化發展一般經歷了這樣一個歷史進程:最初是封建社會孕育出資本主義萌芽,然後是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壯大形成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
新生力量的壯大促使思想文化領域產生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在啟蒙運動中因充分掌握輿論力量而獲得成功。這樣,資產階級就可以利用新生政權去推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與文化政策,近代化轉型便會在此基礎上獲得成功。當然,由於每個國家的具體國情不同,在近代化具體細節上會有這樣那樣的差異,但近代化發展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守舊勢力在政治、
軍事以及思想文化等領域斗爭較量的結果,卻是大體一致的。
盡管近代中國地主階級開明士紳與民族資產階級曾經以不同方式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發展,然
而中國近代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化」不下去了,這是因為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頑固存在,像天然屏障一般堵塞著中國近代化前進道路。
歷史證明,要順利實現中國近代化發展,就要推翻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並以此為既有經學價值範式變革消弭社會張力。
與曲折發展的中國近代化歷史進程截然相反的是,西方國家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並走上了資本
主義工業化發展道路。資本主義機器化大生產相對於封建主義手工業生產方式來說具有較大優越性,這種情況必然會使前者對後者的生存空間形成擠壓,最終使落後的封建主義生產方式「
日益完善」。
生產力的世界化必然會產生這樣一種結果,即西方國家的先進生產機器無情地掠奪了封建落後國家無數體力勞動者的飯碗。當然,這種無情掠奪往往躲在其堅船利炮的背後。
盡管生產力的世界化能夠消滅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勞動分工差異,並使得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方向發展,但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擴張給落後國家帶來的種種壓力卻是不容忽視的,這是因為生產力的世界化往往與交往的世界化藕合發展,並以此滿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日益增長的原料需求與市場需求。
在此前提下,世界各國的交往活動將無限擴大,各民族的封閉模式將日益成為一種歷史狀態。
世界資本主義擴張不僅是西方列強對東方落後國家的軍事征服和政治經濟控制,而且還體現在與此目的相適應的文化滲透方面。
西方資本主義工商業文明對處於工業世界外圍的大邊緣地帶的沖擊,一方面導致了東方落後國家既有社會秩序與發展過程出現了突發性崩壞與中斷,另一方面也由此促使了東方落後國家的傳統文化在與近代西方文明不斷碰撞、交融與整合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實現了近代化轉型。
鴉片戰爭以來的晚清政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近代西方文明的歷史沖擊:首先,晚清政府時期飛
速發展的西方資本主義本質上要求對外擴張,不將世界變為其原料產地與商品市場決不罷休。
在擁有強大資本主義經濟實力的同時,近代西方國家還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而當時的晚清政府尚沒有足夠的力量阻擊西方國家的軍事入侵,這決定了晚清政府必然會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擴張的重要目標。
其次,西方文明在科學技術、制度安排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明顯優越於晚清政府。
文明沖突必然會發生這樣一種結果:即落後方或者被先進方同化,或者是接受先進方的文明滲透而發生變革,並最終加入到先進方行列。當晚清政府恪守的封建專制主義遭遇到西方文明沖擊之後,必然會使「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
近代西方文明「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當然其最終目的是要「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面對中國近代化發展與世界資本主義擴張的壓力,近代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以及無產階級採取多種方式變革既有經學價值範式。
然而,地主階級發動的洋務運動與憲政改革等價值範式探索,與其說是救國,倒不如說是救朝廷更為合適;農民階級發動的太平天國起義與義和團運動等價值範式探索,由於農民領袖具有明顯的盲目性與隨意性,因此近代農民革命不是被封建政權扼殺,就是被封建政權利用;資產階級雖然能夠推翻封建專制政權,但由於自身具有軟弱性與妥協性,因此與封建勢力、西方侵略勢力之間並沒有實現徹底決裂,這種情況使得資產階級無法緩釋中國近代化轉型與世界資本主義擴張的社會壓力,因而其價值範式探索也不會獲得成功。
近代中國價值範式轉換實踐,只能依靠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來完成。
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構建: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歷史邏輯的最終實現
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作為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歷史邏輯的關鍵因素之所以能夠最終實現,
與近代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有著密切關系。「世界歷史」理論的發端者首推維柯,他以
「理想的永恆的歷史」(the ideal eternal history) 概念確立了普遍歷史原則與詩性歷史綱領,並試圖將「理想的永恆的歷史」提升到哲學范疇層次,以此展現理念層面的世界歷史眼光。而真正完成這一提升工作的卻是學者黑格爾,他接續了維柯「理想的永恆的歷史」之思
維品質,並在精神哲學場域內闡發了「世界歷史」新意蘊。
黑格爾的「理想的永恆的歷史」思維品質為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形成、發展與完善准備了直接而完備的理論前提,這使得馬克思能夠將生產力的世界化與交往的世界化凝練為其「世界歷史」理論的兩個重要方面。
所有這些,都是作為近代西方優秀政治文化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能夠傳播於中國,並最終成為近代中國政治文化轉型歷史邏輯終結者的前提條件。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對傳統經學與外來文化展開雙重探索。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價值範式探索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因為具有科學性與實踐性理論特質而獲得了對傳統文化進行矛盾性探索,以及對近代中國外來文化進行批判性探索的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對傳統文化的矛盾性探索主要包含統一性探索與對立性探索兩個方面:統一性探索主要源於馬克思主義與傳統經學具有世界觀、歷史觀與價值觀等層面的相融性,對立性探索則主要源於文化保守主義者與激進主義者的學術論爭;馬克思主義對近代中國外來文化的批判性探索,則主要是因為曾經盛行一時的各種西方學說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形成了排斥作用,因此馬克思主義對基爾特社會主義以及無政府主義等外來文化又展開了文化價值批判。
經過 20 世紀初期的學術論爭與思想爭鳴,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與暴力革命思想突破了傳統經學的「求穩定」價值取向,集體主義價值觀思想突破了外來文化的「個人本位」價值取向,並因此給近代中國凝聚了強大的物質社會變革力量,這可謂是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的重要社會基礎。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探索,雖然使部分近代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但馬克思主義卻並沒有因此而取得完全意義上的話語權,或者說還沒有凝練為近代社會變革的主流意識形態。如辛亥革命以來,隨著袁世凱與張勛復辟鬧劇的先後發生,傳統經學為適應野心家稱帝需要而被「喬裝打扮」,各種反動思想沉渣泛起。
1912年 10 月,張勛、陳煥章在上海建立了孔教會,並在全國諸多城市設立分會。
1913 年 2 月,康有為為了宣揚孔教,創辦了《不忍》雜志,斷言「欲存中國,非賴孔教不可」,「中國一切文明,皆與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棄也,則一切文明隨之而盡也,即一切種族隨之而滅也」。與此同時,袁世凱也以大總統名義頒布尊孔祭孔令,斷言:「孔子之道,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樹萬世之師表,亘百代而常新」。
近代復古尊孔逆流再一次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經過沉痛思考,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認為中國要進行政治革命,須「從思想革命開始」。
也就是說,近代中國要使民主共和名副其實,亟需通過思想革命來為之創造條件。為了構建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通過啟蒙刊物《新青年》與《每周評論》對傳統經學進行了意識形態批判。如「1916 年 10 月,《新青年》的第二卷第二號至第三卷第六號(1917 年 6 月),先後刊發了陳獨秀的《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袁世凱復活》《復辟與尊孔》等一系列有影響的文章。」
上述陳獨秀的文章主要圍繞三點展開論述:一是重點闡述封建倫理道德與現代民主政治勢不兩立,尊孔必致復辟;二是尊孔並定「孔教"為國教,有悖思想自由之原則,三是從進化論角度講,封建倫理道德落後於以民主與科學為本質的現代倫理道德。又如,陳獨秀在《每周評論》
第五號上發表《除三害》文章,在舉出封建勢力症結的同時開出反對封建勢力葯方。
他認為,當時封建勢力有三害:軍人害、官僚害、政客害。要除三害,就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一般國民要對三害有相當的示威運動;第二,社會中堅分子要組織依賴有政見有良心的國民為後援的政黨,以此掃盪無政見無良心的依賴特殊勢力為後援的狗黨……
僅做到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晚清民國時期尚未得到根本
性打擊,因此中國共產黨又先後開展了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以此摧毀經學意識形態賴以生存的社會根基。
當馬克思主義啟蒙宣傳最終遭遇到武裝斗爭、土地改革等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時,中共黨內
便出現了兩種不同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動員方式。在武裝斗爭問題上,陳獨秀等人由於過於相信蔣介石為集團而選擇了放棄武裝斗爭的馬克思主義動員方式,毛澤東等人則因為看到了強大的工農運動革命力量而選擇了堅持武裝斗爭的馬克思主義動員方式。
後來,在如何進行武裝斗爭以及如何進行土地改革兩個問題上,又出現了以王明為首的教條主
義馬克思主義動員方式,以及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動員方式。
一般來說,中共領導下的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可以劃分為黨內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與國家
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兩個時期。
首先,延安時期局部執政條件下的中國共產黨由於具有了合法性地位以及相對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中共理論家範文瀾等人因此有機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對傳統經學展開意識形態批判,並進而駁斥同時期蔣介石集團發起的「新生活運動」以及陳立夫等人發起的中國本位文化建設活動。同時,新啟蒙運動所帶來的「哲學動員」,也給毛澤東等人帶來了理論學習機會,這樣毛澤東等人在兩條思想路線斗爭中便取得了主動權,黨內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也因此得以實現。
其次,隨著新中國成立以及三大改造順利完成,中國先後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這為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提供了政治前提與制度基礎。
由於中共全面執政為國家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組織廣大黨員幹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領導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以及對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展開文化批判等實踐活動,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國家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的主體內容。
至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構建基本成型。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B.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2)近代中國的歷史轉型ppt擴展閱讀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C. 高分求中國近代史ppt
http://xdjy.cxtc.e.cn/wshfdz/lsr/%B4%DF%B4%DF%D7%CA%D4%B4/2008%C4%EA%B8%FC%BB%BB%BC%C6%CB%E3%BB%FA%B1%B8%B7%DD/%B4%DE%D4%AA%BE%D5/%D6%D0%B9%FA%BD%FC%CF%D6%B4%FA%CA%B7/%D6%D0%B9%FA%BD%FC%B4%FA%CA%B7.ppt
D. 求介紹中國近代史中的一個歷史人物的PPT。。急!!!
真受不了樓上的回答,估計是個小學生吧
你可以去網路文庫中找,有很多和PPT,你喜歡哪個就找哪個
如果要我找,你可以說一下姓名.
E. 要中國近代和古代文字發展史ppt文檔的。急...急..急...急....急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聖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系,故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1. 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葯,無意中發現葯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葯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2. 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於鍾和鼎在周代各種有銘文的銅器里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稱金文為「鍾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 和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後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松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3.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4.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於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5.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7.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鍾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F. 近代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成就的圖片,最好能有個ppt。只要圖片啊~~~
先查中國近代大事記,看看自近代以來都發生了哪些大事,自己選擇一些事件去找相應的圖片,工程量有點大,為了10分,不劃算,所以,還是自己動手吧,反正思路都告訴你了。
G. 中國近代社會的進化歷程
一、 起步階段(1840年鴉片戰爭到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前)
這一階段,由於外國的侵略,中國封建地主積極展開自救,由於洋務運動的需要,近代化開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
二、整體發展階段(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後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
民族資本工業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伴隨著辛亥革命爆發,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然而北洋軍閥竊取了勝利果實,在五四運動後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台,到第一國共合作形成以至於結束。
三、曲折前進階段(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
在1927年後中共和國民黨展開了尖銳的階級斗爭,爆發了十年土地革命戰爭,隨著抗日戰爭到來,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抗戰勝利後,解放戰爭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7)近代中國的歷史轉型ppt擴展閱讀: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不懈奮斗和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這其中既有抗擊西方列強侵略的中國軍民的浴血奮戰,也有各階層人士反對外來侵略掠奪。
其中有三次大的運動最有影響和最具有代表性,這就是1851年由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1898年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和領導的變法維新運動。
1911年由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和領導的辛亥革命運動,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中國進步的閘門。
但是,這些運動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結束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付出巨大犧牲和代價,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H. 中國近代史的演變歷程
清廷來鴉片戰爭失敗,中國近代史開自端
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立憲運動接連失敗,促使知識分子開始反清,典型代表孫中山
革命黨人武昌起義成功,清廷被推翻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中國進入北洋時代
袁世凱稱帝,遭全國反對,被推翻下台
袁世凱下台後,北洋政府3架馬車開始內斗,先是段祺瑞倒台,接著張作霖兵敗,吳佩孚成了大贏家
史稱第一次直奉戰爭
張作霖並不甘心失敗,大改革後發起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吳佩甫
隨後蔣介石北伐,將吳佩孚,孫傳芳,統統打敗,
日本人幫蔣介石忙,炸死張作霖,長子張學良易幟,中國實現形式上的統一
統一後的中國陷入持久的內戰,主要就是蔣介石中央政府對地方實力派的打壓
日本人則步步緊逼,先後奪取東北,華北,張學良因為一系列的失敗被免職
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
1945年抗戰結束,中國獲勝,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全面內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近代史結束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