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中國歷史的作文1500字
讀《圓明園的毀滅》有感
今天,我們學完了這篇文章《圓明園的毀滅》,它使我感到了當時清政府的昏庸無能,軍民的懦弱,更可惡的就是那無恥的英法聯軍!
圓明園曾經是一座金碧輝煌的皇家園林,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的精華,圓明園不僅美麗,而且聚集著我們偉大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珍貴歷史文物,是舉世聞名的當時最大博物館、藝術館。
然而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來到了賀明園,在園內肆意燒、殺、搶、掠,出園時每個人的腰包都鼓鼓的,甚至還放火將這具有無限價值的圓明園付之一炬。
學完這篇課文,我對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無限惋惜,而當時無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這些萬惡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來掃除國內的革命勢力。我痛斥這黑暗的清政府。
可是最可惡的是萬惡的洋人,他們不但隨意侵略中國,還我國的名勝古跡燒毀或破壞,他們還讓我們簽下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我國的國格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而清政府和洋人們不明白,在這蒙受侮辱的背後,又有多少萬雙淚汪汪的眼睛在看著他們;有多少雙憤怒的眼睛怒視著他們;有多少萬人正准備揭竿而起,他們卻絲毫不顧人民的死活。
圓明園的毀滅是我國屈辱歷史的一段見證上,它的殘垣斷壁,彷彿在對人們訴說他輝煌的過去,又好像在向人們訴說洋人的殘暴行徑。它的毀滅在我國文化史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英法聯軍為什麼來侵略我們呢?原因就是我們太落後了,要是當時我們強大,他們能敢嗎?所以落後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祖國效勞,不讓祖國再受蹂躪,讓祖國永遠列強國之首!
因此,我們要銘記一句話:莫忘國恥,振興中華!
『貳』 寫一篇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論文
巍巍中華, 雄踞亞陸, 山河壯麗, 人傑地靈。她不僅以悠久的歷史文明著稱於世, 而且又是一個富有深厚愛國主義傳統的國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直作為我們民族的一種偉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綿延不斷, 與時常新。從鴉片戰爭起, 中國遭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 中國社會在被動依附的狀態下開始了近代歷史進程,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煥發
著新的歷史特點, 激勵和啟迪中國人民去譜寫民族獨立、社會進步和中華振興的歷史新篇章。
第一, 反對侵略, 維護獨立中華民族是一個酷愛獨立、自由的民族, 從不甘屈服於外來的侵略和奴役。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也是中國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而進行的反侵略戰爭。當有「 世界的工場」之稱的英國憑借近代的武力發動侵略後, 中國人民無所畏俱、不甘屈服、英勇抗敵、反對投降, 成了鴉片戰爭時期愛國主義的中心內容。「 上公聲望懾蠻夷, 一檄賢於十萬師」 。在偉大的禁煙運動和抗英斗爭中, 具有愛國重民思想的林則徐成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民族英雄。他受命赴廣東查禁鴉片, 「 原知此役乃蹈湯火, 早已置禍福榮辱於度外」 , 決心「 為中原除此巨
患』,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國人民純潔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堅決性。六三虎門銷煙的壯麗畫面雕刻在夭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 它作為近代愛國史詩的第一章永遠銘勒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 因義生憤憤生勇」 , 「 家室田廬須保衛」 。面對英軍的野蠻入侵, 三元里人民義聲如雷, 手
持犁鋤和簡陋武器, 齊心合力把「 強徒摧』, 。「 奉命剿賊, 有進無退」 , 不惜「 為國捐軀』, 。這
就是關夭培、陳化成等愛國官兵們的精忠報國思想。「 守士之義, 不可以不死。」 富有報國情
操的姚懷祥等愛國文官亦能同赴國盪。乍浦、鎮江駐防旗兵的血戰, 隆福兵敗自刻, 海齡合家殉
難, 則充分表現了少數民族官兵的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子隨父死不顧身, 母聞子死數點
首』 。葛雲飛的老母稱贊兒子死得忠勇, 陳連升、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國難。大學士王鼎甚至以屍諫反對投降。這種反侵略的斗爭精神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不.甘屈服的頑強的斗爭精神, 是一個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一種可貴的品格。鴉片戰爭後, 中國人民不斷繼承和發揚這種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 通過歷次民族保衛戰爭、邊疆自衛反擊戰爭、反洋教斗爭、反帝愛國運動以及其他各種反侵略斗爭形式, 為反對外國侵峰, 捍衛民族獨立, 進行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斗爭。所以資本帝國主義永遠不能實現滅亡中國、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目的。
第二, 面向世界, 善師人長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 中國人民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曾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但自明清以降, 由於封建經濟的停滯, 中國日漸落後於世界歷史的行程。從中外關系來說, 鴉片戰爭是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進的外來勢力的侵略並被其打敗的戰爭。這次戰爭的結果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給我們民族帶來了歷史厄運,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漸從閉塞、自滿、愚昧、落後的狀態中覺醒。在鴉片戰爭後的一個很長時期內, 中國有識之士稱中國
社會狀況和中外關系所發生的變化為「 古今之變局」 , 從中總結出落後挨打的教訓, 多維地認識西方世界, 多維地反省中國自身, 在憂憤、求索和抗爭中探尋民族獨立和民族振興的道路。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以求實的態度正對現實, 不斷自我克服陳舊觀念, 注意「 洞悉夷情」 , 組織翻譯西洋書報, 編撰《四洲志》, 首先開眼看世界。魏源心懷戰敗的「 積感」 , 發憤作《聖武記》和《海國圖志》, 要求「 過時而悔」 , 主張通過「 以夷款夷」 開門通商, 「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林、魏的「 師夷制夷」主張是一種包容「 知夷」和「 師夷」兩方面內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但當時除林、魏主張「 師夷」外, 大多數愛國者,包括疾呼「 欲中國稍習夷事」的姚瑩在內, 仍只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層次上, 而對「 師夷」還缺乏明確的認識。這表明, 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在其起始時就具有艱難曲折的性質。只是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所受的打擊更加嚴重, 教訓更加深刻, 「 師夷長技」的主張才被付諸實踐。追到甲午中日戰爭失敗, 中國人又從對洋務運動理性偏誤的檢討中提高了認識, 近代中國學習外國的潮流被推進到一個更新的階段。
鴉片戰爭以後的歷史表明, 中國由於落後一再挨打, 這又激發人們要求向外國學習。近代中國民族覺醒始終包含反對外國侵略和學習外國先進兩方面的內涵。鴉片戰爭時期, 魏源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最先體現了這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的關系。魏源徵引古語說過「 善師四夷者, 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 外夷制之」。鴉片戰爭後中國長期不能扭轉落後挨打的局面, 除了由於帝國主義的貪婪和兇殘外, 從中國自身的因素考慮, 這與「 不善師外夷」有關。再之, 近代世界自資本主義產生後, 逐漸形成了世界市場, 從而使世界各國的發展出現了某種一體化的趨向。從此, 任何一國的存在和發展都
離不開世界, 離不開世界市場。不管你願意與不願意, 自覺與不自覺, 都必須以某種方式進入世界市場, 參與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堅決反對「 封關禁海」。張際亮也說「 今日之勢, 既不能閉關絕市以清其流, 則唯有因勢補救而已」 ⑩ 。魏源則從對英國「 專行賈,且佐商賈以行兵』。的認識出發, 提出通過「款夷」通商以實現「 自修自強」 。自魏源的《海國圖志>獎勵國民對外之觀念氣「 國人亦因有是書略知求知識於世界』, , 中國人的世界觀念和世界市場意識逐漸明朗和開闊起來。王韜盛贊魏源的「 『師長夕一說, 實倡先聲」 。並認定「 中外通商之舉, 將與地球相終始』, 。, 不可逆轉。為此,鄭觀應闡發「 商戰」思想。及至孫中山則更高倡「 行開放主義, 「 舉西人之文明而盡有之」 。可見, 從鴉片戰爭起, 面向世界, 善師人長, 積極參與世界市場和國際競爭, 是近代愛國主義潮流的又一重要內涵。
第三, 注重「 內治」 , 致力富強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內省意識傳統和自強不息精神的民族。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者充滿反求諸己的憤發圖強精神。他們懷有強烈的社會危機感和歷史責任感, 批判現實, 呼籲改革。鴉片戰爭前夕,龔自珍強調「 夭地, 人自造, 眾人自造, 非聖人所造」 ⑩ , 慨慷悲辛, 呼喚風雷, 憧憬「 更法」 。鴉片戰爭後, 魏源及時總結了戰爭失敗的教訓, 提出了「 自修自強」和「 富國強兵」的口號。他從「 御夷」 、「 善後」的角度, 強調「 治內詳於治外」 、「 以治內為治外」 。他從外御強敵必先革除弊政這種重視「 內治」的思想出發,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虛」 即虛驕浮誇的中國政治的這「 兩大積患」 ⑩ , 使中國政治清明, 社會充滿生機, 從而藉以轉弱為強, 使外國侵略勢力折服。他非常重視和強調當政者在開啟「 人心」 、轉移「 風氣」 、「 自修自強」方面的作用。他用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學習工藝」使俄國稱雄歐洲的故事, 勸諫清廷「 厲精淬志」 , 「 足國而足兵」。, 使中國臻致富強。這種注重「 內治」 , 致力富強, 把反對侵略和學習西方、外御強敵和內革弊政結合起來的愛國主張, 代表了近代愛國主義新潮流。
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愛國者還有一個突出的可貴之處, 這就是他們富有重民思想。他們相信民眾有愛國心, 愛國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反侵略力量。他們高度相信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魏源在提出學習西方造炮製船時, 主張除官辦外, 應允許商辦和從事民用產品的製造。並說「 風氣日開, 智慧日出, 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 。他相信中國人民能像西方各國人民那樣使國家臻致富強。民族自信是一個民族能夠振興的希望所在。一個民族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那就很難振作, 就會喪失前途。鴉片戰爭時期, 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愛國者, 充滿發憤圖強精神, 重視「 內治」 , 呼籲改革, 高度相信中國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這種愛國與重民相結合的情思, 彌為珍貴。他們無愧是近代愛國主義的「 前驅先路」總之, 自從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歷史帷幕後,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開始以反對侵略、維護獨立、面向世界、善師人長、注重「 內治」 、致力富強等為主要內涵, 這就把優患與發憤、求索與開拓、愛國與重民、御外和治內、民族精神與世界觀念結合起來, 從而開拓了近代中國愛國主
義潮流的新方向。當年, 國勢砧危, 人民苦難, 從林則徐、魏源到康有為、孫中山等近代愛國者不斷發揚這種愛國主義精神, 使近代中國民族振興之路逐漸明亮。今天, 中華國運已經回轉, 香港已經回歸, 只要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愛國主義精神, 沿著立足祖國、放眼世界、振興中華的道路奮勇前進, 中國的二十一世紀前景和現代化事業必將更加燦爛和輝煌.
『叄』 關於歷史論文,急需!!!
我覺得可以選擇第二個,因為第二個具體,范圍較小,歷史論文就需要這樣,而第一個太廣,太范了,不好寫,也不易寫,尤其是作為歷史論文。寫論文說簡單點就只有九個字: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即是,對某一現象或事實進行闡述,然後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最後提出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措施與展望。
『肆』 求一篇有關中國古代史事件或人物的論文,5000字的。急~~
再考赤壁之戰
[摘要]尹韻公先生曾發表《赤壁之戰辨》,從參戰兵力、時間以及孫權戰後對立功將領的獎勵很
輕等方面來證明赤壁之戰不是大戰,此等種種說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關鍵詞]赤壁之戰;兵力;曹操
尹韻公先生於1981年3月31日的《光明
日報》上發表了《赤壁之戰辨》,該文認為《資治
通鑒》記載的赤壁之戰是司馬光的歪曲和渲
染,赤壁之戰是曹操用輕騎五千打的一場遭遇
戰,並非大戰。尹文中說:「曹軍五千輕騎在長
阪擊敗劉備後,繼續南下,直趨江陵,繳獲了大
量作戰物資。於是乘船東下,不期在赤壁突然
同數量上占優勢的孫劉聯軍相遇了,發生了赤
壁之戰。由此可見,這次戰爭是在緊迫的時間
內發生的,古代交通運輸困難,曹操縱有天大的
軍事才能,也無力完成一次大規模的軍事結集。
這就從時間上排除了發生赤壁大戰的可能
性。」尹先生還從孫權對立功將領的獎勵很輕,
來說明赤壁之戰不是大戰。尹先生的文章引發
了史學界對赤壁之戰各方面問題的再探討,時
至今日,其探討還在進行。筆者以綿薄之力,試
舉幾例謹與尹先生商榷。
一
曹操一方參戰兵力數量是輕騎五千嗎?
為說明赤壁之戰的規模,須先搞清楚曹操
在赤壁戰前的兵力數量。在史料可信度較大的
東晉以前的早期史料中,涉及曹操赤壁戰前兵
力數量的有如下幾處:陳壽《三國志》、裴松之
注引西晉材料、東晉袁宏《後漢紀》等。《三國
志·吳書·三嗣主傳》記載了西晉陸機如下所
言:「魏氏嘗藉戰勝之威,率百萬之師,浮鄧塞
之舟,下漢陰之眾,羽楫萬計,龍躍順流,銳騎千
旅,虎步原隰。」可見,西晉陸機認為曹操在赤
壁戰前的兵力數量多達「百萬」。有類似說法
的還有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今操
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
爭鋒」(《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又,
《三國志·周瑜傳》載黃蓋與曹操的信中說:
「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
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由此看來,曹操統一
北方後已擁兵百萬,是當時比較通行的說法。
當然,曹操是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投入到赤壁
之戰中去的。
赤壁之戰臨近之時,曹操在給孫權君臣的
勸降書中言:「今治水軍八十萬,方與將軍會獵
於吳」(《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曹操的勸
降書帶有戰爭訛詐的性質,所謂水軍八十萬參
戰不足為信。但赤壁之戰來臨前夕對於曹操可
能的參戰人數,周瑜曾這樣分析:「彼所將中國
人,不過十五六萬,……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
耳……」(《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按照周
瑜的說法,曹操一方投入的兵力數量可能是十
五六萬,再加上俘虜劉表的降軍七八萬,總共是
二十三四萬。再者,大戰將至,當時江東的頭面
人物,聽到曹操幾乎不戰而定荊州,即將順流而
下的消息,大多「聞之皆恐」(《三國志·吳書·
周瑜傳》),「望風畏懼」(《三國志·吳書·吳
主傳》),紛紛主張投降,就連長期追隨孫堅、孫
策征戰的孫賁(孫堅之侄)也准備採取單獨行
動:「遣子入質」(《三國志·吳書·朱治傳》)。
從周瑜的分析和戰前的氣氛可以預見,曹操大
軍將至,將要到來的戰役會是一場大戰。
戰爭期間的兵力數量歷來都是軍事機密,
連參戰對手也需要進行綜合分析和猜測,但戰
後就成了公開的秘密。陳壽《三國志》所載有
關曹操兵力數量的記載,雖稍有差異,但並不矛
盾。《周瑜傳》:「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
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諸
葛恪傳》:「近者劉景升在荊州,有眾十萬,財谷
如山……北方都定之後,操率三十萬眾來向荊
州。」劉表原有十萬兵馬,減去在劉備、劉琦控
制下的兩萬余名,投降曹操的約為七八萬人馬。
至於曹操率領南下的北方軍隊數量,學者盧弼
認為陳壽所記的諸葛恪語「三十萬眾」較為可
靠,盧弼說:「八十萬眾,誇辭耳,《諸葛恪傳》雲
操率三十萬眾可證,亦以三十萬為近
是」。[1](P897)因為戰後兵力數量逐漸成為公開的
秘密,尤其是參戰的人數,規模達到幾十萬人的
赤壁之戰。三十多年過去了,物換星移,曹魏政
權已處在司馬氏的控制之下,江東三萬人參加
的赤壁之戰也已經成為吳國頗為自豪的日常談
資,由不得諸葛恪一人信口開河。台灣林瑞翰
主編的《魏晉南北朝史》也認為赤壁之戰曹操
所投入的軍隊數量是「三四十萬」。[2](P38)
所以,尹韻公先生認為赤壁之戰是曹操用
輕騎五千打的一場遭遇戰,這是值得商榷的。
二
從作戰時間來看,尹文認為曹操九月佔領
江陵之後,即率軍東下與孫劉聯軍作戰,「從時
間上排除了發生赤壁之戰的可能性」。這也是
值得商榷的。
至於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最早記載的是
蜀末晉初陳壽(233~279年)陳壽的《三國志·
武帝紀》:「(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劉表。
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
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
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
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
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篙、鄧義等。益州牧劉璋
始受征役,遣兵給軍。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台
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救合肥。權
聞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
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
南諸郡。」
東晉袁宏(328~376年)的《後漢紀》記
載:「冬十月癸未,日有蝕之。十二月壬午,征
前將軍馬騰為衛尉。是月,曹操與周瑜戰於赤
壁,操師大敗。」[3](P843)
可見《三國志》、《後漢紀》都將赤壁之戰發
生的時間標明為「十二月」。
後來,范曄(398~445年)將赤壁之戰系於
該年「冬十月癸未朔」之後、「十四年」之前(《後
漢書·孝獻帝紀》),《資治通鑒》又進一步將時
間框定於十二月之前。[4](PP2087~2094)
陳壽生於赤壁之戰後二十五年,關於赤壁
之戰的發生時間,《三國志》無疑是現存最早的
原始史料。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
過:「鑒別間接史料,其第一步自當仍以年代為
標准。年代愈早者,則其可信據之程度愈強。
何則?彼所見之直接史料多,而後人所見者少
也。」[5](P99)從史料的可靠性來說,《三國志》、
《後漢紀》的「十二月」說,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戰前周瑜向孫權請
求出兵時,談到當時季節氣候,「又今盛寒,馬無
蒿草」。南方地暖,所謂「盛寒」一般出現在入冬
之後。據湖南長沙自然歷:初冬的日平均氣溫<
10℃—5℃,平均日期是11月27日至12月24
日;仲冬(長沙無季冬)的日平均氣溫<5℃—
3℃,平均日期是12月25日至1月31日。湖北
鄂州市的自然歷是:初冬的日平均氣溫<10℃—
6℃,平均日期是11月29至12月18日;季冬
(鄂州無仲冬)的日平均氣溫<6℃—0℃以下,
平均日期是12月19日至1月31日。據《中華
兩千年歷書》,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為農歷
戊子年,閏十二月。農歷十月對應的公歷時間是
10月27日至11月25日。據長沙自然歷:初秋
10月6日至11月8日,日平均氣溫<19℃—15
℃;仲秋11月9日至11月26日,日平均氣溫<
15℃—10℃。鄂州市自然歷是:初秋10月20日
至11月26日,日平均氣溫<19℃—16℃;仲秋
10月27日至11月11日,日平均氣溫<16℃—
13℃;季秋11月12日至11月28日,日平均氣溫
<13℃—10℃。蕪湖自然歷:初秋10月5日至
10月24日,日平均氣溫在<19℃—16℃;仲秋
10月25日至11月9日,日平均氣溫<16℃—
13℃;季秋11月10日至11月21日,日平均氣溫
<13℃—10℃。孫權當時駐軍柴桑(今九江),氣
候應該與上述地區相近。可見該年10月,長江
中下游地區未進入「盛寒」季節。又據《中華兩
千年歷書》,公元208年11月27日為農歷十一
月初二,11月29日為農歷十一月初四, 12月19
日為農歷十一月廿四, 11月25日為農歷十二月
初一。戰爭發生在「盛寒」開始之後,應該說已
經進入長沙的仲冬、鄂州的季冬,即農歷十一月
廿四以後。[6](P70)即使將漢末三國「年平均氣溫
大約比現在低1℃—2℃」的因素考慮在
內,[7](P21)發生在「盛寒」時節的赤壁之戰也不可
能發生在當年農歷十月,因為當時長江中游,尚
處於秋高氣爽的季節里,更不用說發生在九月
了。
三
尹文認為孫權對立功將領的獎勵很輕,果
真如此嗎?
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建安十三年(208
年),而吳國最高統帥孫權的官職直到建安十
三年(209年)才為車騎將軍、徐州牧,《三國
志·吳主傳》載:「(建安)十四年,……權以瑜
為南郡太守。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備領荊州牧,屯公安。」顯然,孫權所提拔的參
戰將領,無論功勞再大,自然是不能超過他自己
的職位———車騎將軍、徐州牧。所以,對於孫權
對立功將領所提拔的職位不高就認為是獎勵很
輕,顯然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參戰立功的將
領均得到重大升賞,孫權對他們的恩遇和評價
是很高的。周瑜攻下南郡,戰事才算結束。周
瑜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食邑四縣。孫權贊揚
周瑜:「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
州……。」後來,孫權稱帝後,又對公卿說:「孤
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國志·吳書·周瑜
傳》)至於魯肅,「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曹
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三國志
·吳書·魯肅傳》),孫權特持鞍下馬相迎。至
於陳普,赤壁之戰,陳普「與周瑜為左右督,破
曹公於烏林,又進攻南郡,走曹仁。拜普將軍,
領江夏太守,治沙羨,食四縣」。陳普拜偏將
軍,領江夏太守,食邑四縣。而且,孫權對周瑜、
陳普二人給予了特別的關愛,「(周瑜)病卒,時
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後著
令曰:『故將軍周瑜、陳普,其有人客,皆不得
問。』」(《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其餘諸位
將領,黃蓋升拜武鋒中郎將,凌統遷校尉,呂范
拜偏將軍,等等,不一一贅述。
綜上所述,尹韻公先生在《赤壁之戰辨》一
文中,從參戰兵力、時間上排除了發生赤壁大戰
的可能性,以及從孫權戰後對立功將領的獎勵
很輕等方面來證明赤壁之戰不是大戰,此等種
種說法,都是值得商榷的。所以,在探討歷史問
題時,應論之有據,要憑據歷史記載,憑據考證
和事實。
[參考文獻]
[1]盧弼.三國志集結[M].北京:中華書局, 1982.
[2]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M].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
司, 1990.
[3]周天游.後漢紀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 1965.
[5]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6.
[6]《中華兩千年歷書》編寫組.中華兩千年歷書[Z].
北京:氣象出版社, 1994.
[7]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學報, 1972, (2).
『伍』 寫一篇關於中國古代,近代歷史的一篇論文500字左右
巍巍中華, 雄踞亞陸, 山河壯麗, 人傑地靈。她不僅以悠久的歷史文明著稱於世, 而且又是一個富有深厚愛國主義傳統的國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直作為我們民族的一種偉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綿延不斷, 與時常新。從鴉片戰爭起, 中國遭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 中國社會在被動依附的狀態下開始了近代歷史進程,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煥發
著新的歷史特點, 激勵和啟迪中國人民去譜寫民族獨立、社會進步和中華振興的歷史新篇章。
第一, 反對侵略, 維護獨立中華民族是一個酷愛獨立、自由的民族, 從不甘屈服於外來的侵略和奴役。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也是中國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而進行的反侵略戰爭。當有「 世界的工場」之稱的英國憑借近代的武力發動侵略後, 中國人民無所畏俱、不甘屈服、英勇抗敵、反對投降, 成了鴉片戰爭時期愛國主義的中心內容。「 上公聲望懾蠻夷, 一檄賢於十萬師」 。在偉大的禁煙運動和抗英斗爭中, 具有愛國重民思想的林則徐成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民族英雄。他受命赴廣東查禁鴉片, 「 原知此役乃蹈湯火, 早已置禍福榮辱於度外」 , 決心「 為中原除此巨
患』,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國人民純潔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堅決性。六三虎門銷煙的壯麗畫面雕刻在夭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 它作為近代愛國史詩的第一章永遠銘勒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 因義生憤憤生勇」 , 「 家室田廬須保衛」 。面對英軍的野蠻入侵, 三元里人民義聲如雷, 手
持犁鋤和簡陋武器, 齊心合力把「 強徒摧』, 。「 奉命剿賊, 有進無退」 , 不惜「 為國捐軀』, 。這
就是關夭培、陳化成等愛國官兵們的精忠報國思想。「 守士之義, 不可以不死。」 富有報國情
操的姚懷祥等愛國文官亦能同赴國盪。乍浦、鎮江駐防旗兵的血戰, 隆福兵敗自刻, 海齡合家殉
難, 則充分表現了少數民族官兵的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子隨父死不顧身, 母聞子死數點
首』 。葛雲飛的老母稱贊兒子死得忠勇, 陳連升、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國難。大學士王鼎甚至以屍諫反對投降。這種反侵略的斗爭精神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不.甘屈服的頑強的斗爭精神, 是一個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一種可貴的品格。鴉片戰爭後, 中國人民不斷繼承和發揚這種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 通過歷次民族保衛戰爭、邊疆自衛反擊戰爭、反洋教斗爭、反帝愛國運動以及其他各種反侵略斗爭形式, 為反對外國侵峰, 捍衛民族獨立, 進行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斗爭。所以資本帝國主義永遠不能實現滅亡中國、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目的。
第二, 面向世界, 善師人長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 中國人民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曾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但自明清以降, 由於封建經濟的停滯, 中國日漸落後於世界歷史的行程。從中外關系來說, 鴉片戰爭是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進的外來勢力的侵略並被其打敗的戰爭。這次戰爭的結果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給我們民族帶來了歷史厄運,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漸從閉塞、自滿、愚昧、落後的狀態中覺醒。在鴉片戰爭後的一個很長時期內, 中國有識之士稱中國
社會狀況和中外關系所發生的變化為「 古今之變局」 , 從中總結出落後挨打的教訓, 多維地認識西方世界, 多維地反省中國自身, 在憂憤、求索和抗爭中探尋民族獨立和民族振興的道路。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以求實的態度正對現實, 不斷自我克服陳舊觀念, 注意「 洞悉夷情」 , 組織翻譯西洋書報, 編撰《四洲志》, 首先開眼看世界。魏源心懷戰敗的「 積感」 , 發憤作《聖武記》和《海國圖志》, 要求「 過時而悔」 , 主張通過「 以夷款夷」 開門通商, 「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林、魏的「 師夷制夷」主張是一種包容「 知夷」和「 師夷」兩方面內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但當時除林、魏主張「 師夷」外, 大多數愛國者,包括疾呼「 欲中國稍習夷事」的姚瑩在內, 仍只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層次上, 而對「 師夷」還缺乏明確的認識。這表明, 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在其起始時就具有艱難曲折的性質。只是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所受的打擊更加嚴重, 教訓更加深刻, 「 師夷長技」的主張才被付諸實踐。追到甲午中日戰爭失敗, 中國人又從對洋務運動理性偏誤的檢討中提高了認識, 近代中國學習外國的潮流被推進到一個更新的階段。
鴉片戰爭以後的歷史表明, 中國由於落後一再挨打, 這又激發人們要求向外國學習。近代中國民族覺醒始終包含反對外國侵略和學習外國先進兩方面的內涵。鴉片戰爭時期, 魏源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最先體現了這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的關系。魏源徵引古語說過「 善師四夷者, 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 外夷制之」。鴉片戰爭後中國長期不能扭轉落後挨打的局面, 除了由於帝國主義的貪婪和兇殘外, 從中國自身的因素考慮, 這與「 不善師外夷」有關。再之, 近代世界自資本主義產生後, 逐漸形成了世界市場, 從而使世界各國的發展出現了某種一體化的趨向。從此, 任何一國的存在和發展都
離不開世界, 離不開世界市場。不管你願意與不願意, 自覺與不自覺, 都必須以某種方式進入世界市場, 參與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堅決反對「 封關禁海」。張際亮也說「 今日之勢, 既不能閉關絕市以清其流, 則唯有因勢補救而已」 ⑩ 。魏源則從對英國「 專行賈,且佐商賈以行兵』。的認識出發, 提出通過「款夷」通商以實現「 自修自強」 。自魏源的《海國圖志>獎勵國民對外之觀念氣「 國人亦因有是書略知求知識於世界』, , 中國人的世界觀念和世界市場意識逐漸明朗和開闊起來。王韜盛贊魏源的「 『師長夕一說, 實倡先聲」 。並認定「 中外通商之舉, 將與地球相終始』, 。, 不可逆轉。為此,鄭觀應闡發「 商戰」思想。及至孫中山則更高倡「 行開放主義, 「 舉西人之文明而盡有之」 。可見, 從鴉片戰爭起, 面向世界, 善師人長, 積極參與世界市場和國際競爭, 是近代愛國主義潮流的又一重要內涵。
第三, 注重「 內治」 , 致力富強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內省意識傳統和自強不息精神的民族。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者充滿反求諸己的憤發圖強精神。他們懷有強烈的社會危機感和歷史責任感, 批判現實, 呼籲改革。鴉片戰爭前夕,龔自珍強調「 夭地, 人自造, 眾人自造, 非聖人所造」 ⑩ , 慨慷悲辛, 呼喚風雷, 憧憬「 更法」 。鴉片戰爭後, 魏源及時總結了戰爭失敗的教訓, 提出了「 自修自強」和「 富國強兵」的口號。他從「 御夷」 、「 善後」的角度, 強調「 治內詳於治外」 、「 以治內為治外」 。他從外御強敵必先革除弊政這種重視「 內治」的思想出發,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虛」 即虛驕浮誇的中國政治的這「 兩大積患」 ⑩ , 使中國政治清明, 社會充滿生機, 從而藉以轉弱為強, 使外國侵略勢力折服。他非常重視和強調當政者在開啟「 人心」 、轉移「 風氣」 、「 自修自強」方面的作用。他用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學習工藝」使俄國稱雄歐洲的故事, 勸諫清廷「 厲精淬志」 , 「 足國而足兵」。, 使中國臻致富強。這種注重「 內治」 , 致力富強, 把反對侵略和學習西方、外御強敵和內革弊政結合起來的愛國主張, 代表了近代愛國主義新潮流。
鴉片戰爭時期, 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愛國者還有一個突出的可貴之處, 這就是他們富有重民思想。他們相信民眾有愛國心, 愛國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反侵略力量。他們高度相信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魏源在提出學習西方造炮製船時, 主張除官辦外, 應允許商辦和從事民用產品的製造。並說「 風氣日開, 智慧日出, 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 。他相信中國人民能像西方各國人民那樣使國家臻致富強。民族自信是一個民族能夠振興的希望所在。一個民族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那就很難振作, 就會喪失前途。鴉片戰爭時期, 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愛國者, 充滿發憤圖強精神, 重視「 內治」 , 呼籲改革, 高度相信中國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這種愛國與重民相結合的情思, 彌為珍貴。他們無愧是近代愛國主義的「 前驅先路」總之, 自從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歷史帷幕後, 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開始以反對侵略、維護獨立、面向世界、善師人長、注重「 內治」 、致力富強等為主要內涵, 這就把優患與發憤、求索與開拓、愛國與重民、御外和治內、民族精神與世界觀念結合起來, 從而開拓了近代中國愛國主
義潮流的新方向。當年, 國勢砧危, 人民苦難, 從林則徐、魏源到康有為、孫中山等近代愛國者不斷發揚這種愛國主義精神, 使近代中國民族振興之路逐漸明亮。今天, 中華國運已經回轉, 香港已經回歸, 只要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愛國主義精神, 沿著立足祖國、放眼世界、振興中華的道路奮勇前進, 中國的二十一世紀前景和現代化事業必將更加燦爛和輝煌
『陸』 關於中國歷史悠久的作文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每個版民族都有權著獨特的民族特色。比如說白族,它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那裡蒼山洱海風景秀麗,民族文化較為發達。服裝顏色搭配鮮明,對比協調,崇尚白色。
除了民族特色,還有悠久的歷史。中國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比較強盛的朝代有夏、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瓷器享譽世界,它是民間工藝美術完美結合的產物。不管是刻花、剔花,還是貼花、印花,都均極盡繽紛艷麗。
瓷器還承載豐富的文化,它的彩繪內容來自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也有「龍鳳吉祥」、「十全十美」等寓意豐富的圖案。它不僅圖美,詞句也優雅,讓人感受到無限的韻味。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愧是文明古國。中國,好一個古老的中國啊!
『柒』 中國的悠久歷史
以下是本人(歷史課代表)積累的所有基礎性的中國古代史的資料,望採納!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製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鍾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於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於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聖」。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陳,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於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鍾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問答
1、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和意義?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開始變法。內容:a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b獎勵軍功;c獎勵耕織;d建立縣制。意義:商鞅變法是一場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秦國通過變法,廢除了舊制度,發展了封建經濟。增強了國力,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簡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答:興辦私學,廣收學生,主張因材施教,要求學生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要老實,重視道德教育,希望學生成為品行高尚的人。
3、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採取了哪些措施?答:a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自稱「始皇帝」,在中央設立「三公」,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中央和郡縣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b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大修馳道,統一車軌;c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給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損害;d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鞏固邊防,加強對越族地區的開發。
4、簡述漢武帝鞏固大統一的措施?答:a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權力,加強中央對王國的控制。奪去王侯爵位和封地,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推行一套新的選用官吏制度,注意選拔人才。b把鹽鐵經營權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對經濟的控制。c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作為思想統治工具。在長安設立太學,主要培養官吏。d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安定北部邊境。
5、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間、內容和意義?答:386年,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圭,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為革除落後習俗吸取漢族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的統治,孝文帝拓跋進行了改革。內容:a實行官吏傣祿制,嚴懲貪污;b頒布均田令;c遷都洛陽;d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一、隋唐
1、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隋文帝實行了改革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制。
2、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分為三點四段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餘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熟記P2,隋運河圖)。隋、元兩朝大運河的南北起點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陽為中心,元朝南糧北運比隋朝更有優勢的理由:新開了兩段運河,運河從杭州直達北京(大都),還開辟了暢通的海道。
3、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朝時李春主持修趙州橋,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拱橋。
4、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出現「貞觀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29年)。
6、曲轅犁和筒車的出現,表明唐朝農業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於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於唐朝。
7、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以北和庫頁島,南及南海。
8、唐太宗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擁護被北方各族稱為「天可汗」。
9、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六詔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親。他們為促進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拉薩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進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11、中日交往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就有往來。唐朝時,中日往來頻繁,日本先後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時期東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和尚(他6次東渡日本,最後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遊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3、755年,唐朝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後來,其部將史思明繼續進行叛亂,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危害:使北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14、隋唐時期,最傑出的醫葯學家是孫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對我國的醫葯學發展影響巨大。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難》和《望廬山瀑布》等;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別》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長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柳公權、顏真卿;著名的畫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閻立本、吳道子,其中的吳道子被後人尊為「畫聖」,代表作為《天王送子圖》
17、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剛經》;在隋唐時期開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遼、宋、夏、金等政權
1、唐朝滅亡後的50多年裡,中原地區先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總稱五代。
2、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開封。
3、916年,契丹國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在上京稱帝,建立契丹國後,契丹改國號為遼;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國西北地區由黨項族建立並定都興慶的政權);
4、1115,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定都會寧。1127年,金滅亡北宋;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定都臨安。
5、訂立「澶淵之盟」的雙方是遼與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將有岳飛和韓世忠等,岳飛於1140年在郾城之戰中大敗金兵。
7、北宋時發明了插秧農具「秧馬」;還出現了牛轉翻車;政府把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廣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時,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太湖流域一帶的水稻產量很高,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8、北宋的開封和南宋的臨安都有夜市、曉市,還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三、元期
1、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為政治中心、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
2、我國古代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個是清朝。
3、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吐蕃(西藏地區),使西藏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圖)
4、元朝還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最早將台灣納入其行政管轄范圍,表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並經常巡視各省或出使外國,元朝對外貿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葯用於製造武器,始於唐朝末年;司南製成於戰國時期,指南針製成於唐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7、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了我國古代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8、詞是一種新的詩歌形式,興起了晚唐。宋朝時,詞的創作達到高峰,出現了許多著名詞人和詞作。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名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宋朝著名的女詞人是李清照,南宋詞人辛棄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9、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美術史上的傑作;元朝著名的書畫家是趙孟頫,其名畫有《秋郊飲馬圖》等。
四、明朝和清朝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從應天府遷到北京。
2、明朝建立後,明太祖變更統治機構,加強君權,設立了最具特色的廠衛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另外,明朝科舉考試內容限於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
4、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明朝中後期的商品經濟有較大的發展。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流通的貨幣。
6、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先後7次下西洋,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比歐洲航海家哥倫布遠航美洲、達·伽馬遠航印度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7、16世紀中期,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的戚繼光抗倭功勛卓著;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他們都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