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世界上有這么多苦難和不公
世界問什麼有這么多的苦難與不公?
我也在問自己
我問,我的存在是否給別人帶去苦難?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當我看到我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娛樂,自己的享受,自己的滿足而侵犯別人,而給別人帶去傷心,痛楚。我覺得自己沒有給別人帶去苦難。但是我覺得自己不能僅僅處出對人的考慮而考慮自身,我想到我們所生存的自然,我們生活所在的地球都是我們的一部分,所以我必須要考慮他們,神秘的自然界有多少未知的秘密啊!每一個動物都有它的神奇,所以我必須考慮到他們,不能因為我的娛樂,享受而禍害它們。不能因為自己的滿足而破壞他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生物與環境相對穩定,動物與植物間彼此相安無事。
如果單說人類社會,我相信我們的苦難與不公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是苦難與不公的。所以便有了這個世界的苦難與不公。為什麼我們會苦難呢?因為我們的心是苦難的,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快樂,我們所追求的權力,金錢,但是我們卻永不滿足,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得到的,和應該得到的相比太少。我們就會瘋狂地追求,而不顧及別人,我們自己不能滿足,而同時我們因為自己的不擇手段,嫉妒,惡劣的競爭也給別人帶去了苦難。所以自己和別人都是苦難的。
當苦難存在的時候,不公也就是必然了!因為比人的苦難就是因為你的不公,自己苦難也是因為自己的不公!
② 歷史學以致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我們今天談民族復興,就是要擺脫中國近代落後屈辱的現狀,達到歷史上曾有過的輝煌,重新昂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口號和目標,有利於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創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的立足點是社會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東方文化),這一點不能偏頗和動搖。
其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從我做起,首先學好知識,為祖國出力。再要提高自己的行為道德!
③ 人類發展歷史中,遇到過的重大挑戰和困難,如何克服的
天災——遷移、水利
瘟疫——隔絕、屠殺
戰爭——以失敗方結束
階級矛盾——這個基本上屬於戰爭了,縮小貧富差距,要有信仰 處理好信仰矛盾
④ 在世界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的瘟疫
在世界歷史上,我們人類曾經遭遇過很多非常嚴重的傳染病,造成了無數的人類死亡。其中好多病毒至今也沒有完全根除。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爆發也是給人類敲響一個警鍾,讓人類懂得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自然和諧相處。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看一看歷史上發生過的重大瘟疫。
歷史上還有很多大型瘟疫的傳播,我們經過分析不難得出,好多瘟疫都是和我們的衛生情況有著密切的關系。只要我們的社會有一個衛生的環境,那麼瘟疫就不會再發生。
⑤ 世界歷史上十大驚人巧合
1、埃及金字塔王朝與中國炎帝黃帝,各為東西方文明起源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西方有埃及金字塔,東方正好是炎帝、黃帝的產生。雖然這兩者有所不同,一者是物,一者是人,但兩者卻分別是東西方古代文明的起源。
2、西方諾亞方舟和東方的大禹治水
據如今的史學家考證,也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東西方各有一場大水。在西方,諾亞方舟拯救了世界。在東方,大禹治水,拯救了天下蒼生。
3、古巴比倫太陰歷與中國陰歷幾乎如出一轍
在公元前2000年到1800年左右,古巴比倫創建了以月亮圍繞地球旋轉周期計算的太陰歷,與中國夏朝所使用的陰歷,不僅同時,而且都是每隔2~3年置一閏月。二者如出一轍。值得稱奇的是,兩者時間上也非常相同。
4、《荷馬史詩》與《詩經》
西方偉大的歷史巨著《荷馬史詩》產生於公元前9~8世紀,與中國偉大的詩歌典籍《詩經》產生時代恰好相同。兩者東西相映,俱為世界詩壇發出最為璀璨的光華。《荷馬史詩》是西方很多文學的起源,《詩經》也是中國漢樂府、唐詩宋詞等的起源地。
5,希臘古羅馬文化鼎盛與中國春秋戰國名人輩出
在公元前600至300年之間,東西方在文化上,同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文化上,希臘、古羅馬出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中國有孔子、墨子、老子、莊子等。在軍事上,西方有波斯居魯士王、馬其頓亞歷山大帝,中國有孫武、吳起、孫臏等,可謂是不約而同的輝煌。
6、中國老子孔子與印度釋迦牟尼,宗教的出現
老子比孔子大一些,孔子和與印度釋迦牟尼生於同時,這兩人年齡只相差14歲。可以說,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一個創造了道教學術,一個創造了儒教學術,一個創造了佛教學術,三個人都開創了延續3000餘年的文化,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
7、大羅馬帝國崩潰,與大漢帝國覆滅之後的南北朝對峙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件,當東方大漢帝國覆滅之後,迎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對峙,遭遇苦難的時候,好像有人見不得西方羅馬帝國的瀟灑,於是也讓她奔潰了。
公元4世紀,西方野蠻民族入侵,大羅馬帝國崩潰,中國正值五胡亂中原,西晉王朝覆滅。公元395年,羅馬分裂為東西羅馬;公元398年,中國分裂為南北朝對峙。讓人驚訝的是,兩者相距僅3年。
8、大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同時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在公元632年,東方的李淵、李世民父子統一全國,建立大唐帝國;西方的穆罕默德進攻麥加城,創建阿拉伯帝國。兩國分別雄踞東西方,同樣強大,同樣繁榮,疆域也同樣寬廣。兩者都想向對方地盤誇張,但最終都失敗。
9、十字軍東征與中國金兵南侵,幾乎都是野蠻進攻文明
歐洲組織十字軍東征阿拉伯國家,與中國金兵南侵宋朝幾乎同時。均起於12世紀初,蔓延200年,結束於13世紀末。類似的是,幾乎都是野蠻進攻文明。讀者朋友們,不要以為12世紀的歐洲很文明,那時候正處於宗教黑暗年代,非常的野蠻愚昧。
10、俄國彼得大帝與大清的康熙皇帝,都很聰明,但結局不同
俄國彼得大帝與中國康熙皇帝有很長一段時間重合,但彼得要比康熙晚20年登基,只是相繼去世(康熙死於1722年,彼得死於1725年)。彼得大帝開創了俄羅斯帝國,康熙有效的維護了滿洲人利益,最終大清成功奴役漢人僅300年。
⑥ 悲慘世界的歷史背景
1、背景
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二件事實:1801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還有好友維克多年輕時的逃亡生活。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1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長篇小說。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審視、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增添大量新內容,最終完成此書,定名為《悲慘世界》。
2、原文簡介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3、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1802年生於法國白桑松,上有兄長二人。父親為拿破崙麾下大將。少年時期家庭因父親職業而追隨軍旅遷徙各處,雖然家庭環境困難,仍然持續接受教育。
1815年,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1816年,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
1845年(43歲),法王路易·菲利普綬予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
184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處死刑。雨果於此時期四齣奔走鼓吹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並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後,拿破崙第三稱帝,雨果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1870年法國恢復共和政體(第二共和),雨果亦結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國。無論政治或文學,均有貢獻。
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苦難是不是全世界最深重苦難
二戰期間,我國是遭受災難最深重的國家,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苦難的民族,也是全世界死亡人口最多的國家,被日本帝國主義殺害了3500萬人。被漢奸殺害了多少人就很難統計了,我國沒有這方面資料。
1抗戰中國到底死了多少人 至於抗戰期間犧牲的中國軍民死亡數字,相差的更沒有譜了:1945年二戰結束時,盟國統計的抗戰期間中國軍民死難者數字是約220萬(二百二十萬人);1947年,民國政府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人作戰傷亡322,796人,軍人因病死亡422,479人,平民傷亡 9,134,569人,總計人口傷亡 12,784,974人.這個數字與建國初期,中國政府統計的中國死難者人數(軍人和平民)約為1,000萬人相差不大.然而,隨著譴責侵華日軍罪行的言論增加,中國軍民死難人數也一直不斷增加.進入1990年代以後,乾脆就用"傷亡3,500萬人"這種含糊不清的概念.說二戰造成多少人"傷",是個很荒謬的統計.一個人可能傷多次,但是還是一個人.例如,一個人受傷五次,最後一次因重傷死亡.按照"傷亡"統計法,就是傷亡六個人.由於一個人只能死一次,所以,在計算二戰這樣的大事件時,前蘇聯和西方一般都不計算"傷",而只計算"亡".連傷帶亡的統計方法,是煽情的宣傳手法,不可取.中國"傷亡3500萬人"是一個很荒謬的說法,但這種荒謬的說法
到了中國的反日網站和網上常見的憤青文章裡面,這個數字就乾脆變成了"死亡3,500萬",或"死亡四千萬人"了.
中國二戰死難者死亡人數之所以難以確定,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共和國以前,中國不是一個技術化管理的國家,國家的種種數據很難統計.其次是共和國初期各級官吏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妨礙了對二戰資料的收集工作.
我不得不痛心的說:我們至今不能確認在日本入侵中死難的中國人的數量.1995年,國家提出了2100萬人死亡的數目.我期待著一個詳細的列表.就好像以色列曾經努力作過的那樣.然而8年過去了,我得到的只有失望.因此,中國在二戰中死亡人數,至今仍是個懸案.各國和中國提出的數字,中國2戰中的死亡人數在100萬的至低值到2100萬的至高值之間,僅次與蘇聯(死亡2700萬)居第二位.
中國2戰中死亡人數排第二,但殲敵數可不是排第二的.
日軍2戰中根據服部卓四郎的"大東亞戰爭全史"第四卷第1799頁,日軍在二戰中陸軍死亡(包括失蹤)一共是1439101人,海軍一共是419710人,拿日軍在二戰中大總死亡人數,再減去日軍在東南亞戰場的死亡人數,根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的調查,日軍在東南亞戰場上陸軍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軍一共死亡414879人,該數據載於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世界軍事史研究室副主任劉庭華編著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系年要錄,再減去日軍被蘇軍擊斃的9萬人,就可以得出日軍在抗戰中的死亡人數大致是20萬人左右.
再從日本靖國神社的牌位數來驗證,從其它網友拍攝的日本靖國神社內的照片來看,關於所謂"支那事變"(即日本全面侵略中國)和"滿州事變"(日本侵略東三省)中日軍戰死人員的牌位分別是191215個和17174個,合計也是20萬人左右,.
可見中國擊斃的日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也難怪日本人不服,不承認是被中國打敗的 -- 更多 .com或
⑧ 祖國經歷的苦難歷史一百五十字左右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
一、關於「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並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並不是由於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於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後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於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後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後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並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三)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和基本線索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是胡繩同志於1954年在該年度《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統地提出的,該文題目就叫《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在此以前,中國近代史著作一般沒有作明確的歷史分期,多是「紀事本末體」,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幹,分若干章分別交待各事件的來龍去脈,評述其成敗利鈍和歷史意義等(像范老的《中國近代史》上冊基本就是這樣)。這種體裁、體例的優點是能使讀者對某一特定史事的全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但由於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為主題,從而易於忽略與此事件相聯系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且不易顯示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和規律。自胡繩同志發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結果 ,胡繩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所謂「三個高潮說」,是基本上用階級斗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志,據此,從中國近代歷史劃出三次革命高潮時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甲午戰後的幾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時期;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了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據此分別以每一次高潮為一個中心,將整個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從時間上能夠銜接起來的三個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間不管是教科書還是中國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這個模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就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大討論。這次討論是以李時岳同志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為起點的。這篇文章是主張按照如其標題所示來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的,旨在把資產階級運動的發生、發展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不過,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李時岳同志對將他的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數碼「三」,至於「階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賞),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四個階梯說」。「三個階梯」也罷,「四個階梯」也罷,反正是突出資產階級運動這條線索,這一點很明顯,這和「三次高潮說」大不相同,是對「三次高潮說」的挑戰。具體歷史事件上,兩者的分歧和差異主要在於:在「三次高潮說」中,沒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突出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標志);在「四個階梯說」中,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排去了義和團運動
======================================================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開始淪為雙半社會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進一步淪為雙半社會
1883年中法戰爭-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完全淪為雙半社會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原因:清政府腐敗無能 封建制度沒落.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
分為2個階段
第一階段:1840年到1919年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第二階段:1919年到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⑨ 世界歷史大冒險苦難人生讀後感
世界歷史大冒險苦難人生讀後感
首先,感謝喆媽公益閱讀給我這次試讀的機會,收到這本書非常開心,這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兒童歷史圖畫書,是19位英美作家學者歷時14年傾力的創作,這套書共有15本,我收到的是其中一本——《苦難人生》。
打開這本書,將隨著作者進入這令人興奮而激動的歷史大冒險之中,即將在我們的眼前重現苦難的人生,進入苦難的第一站,是愛爾蘭的飢荒船,飢荒前夕愛爾蘭的佃農為地主幹活,養家糊口及交付租金,生活十分艱難,主要靠吃馬鈴薯生存。1845年整個愛爾蘭的馬鈴薯都惡臭並且腐爛了,大量的窮人都斷了糧,沒有東西可吃,住入了潮濕、骯臟、擁擠的濟貧院,濟貧院里的食物也常常是腐爛的。但住在英格蘭的地主們擔心的不是佃農生活,而是擔心他的租金。窮人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濟貧院住滿了,很多人因缺糧餓死在濟貧院里。甚至有人為了得到食物承認一些罪行,到監獄里吃牢飯,真令人不可思議。飢餓加疾病使大量愛爾蘭人死亡,大量的人流離失所,地主沒有伸出援手,而是把這些付不起租金的佃農趕出了領地,他們被迫背井離鄉踏上了飢荒船,很多人在途中就死於非命。這僅僅是苦難的開始,為了生存倖存的人必須和暈船、暴風雨、惡毒的船員、腐爛的食物、骯臟的飲用水,以及最糟糕的致命的黑熱病作斗爭。
第二個故事是《流放澳大利亞的囚徒》,第三個故事是《在16世紀生病》,第四個故事是《摩天大樓的建築工》,這本書圖文並茂地精彩呈現當時的人民的苦難生活。
談古論今,今天我們過著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孩子們能夠受到很好的教育,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老人們有些在單位發揮余熱,有的在家裡享享清福,孤寡老人可以進敬老院,還有老年大學,老年人活動中心。我們能過上這么美好的生活全是因為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好,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帶領著全國人民直奔小康。喝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要熱愛我們的祖國,時刻不忘要回報社會,有一份光,發一份熱,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這是一本漫畫書,孩子容易接受這種形式的歷史故事,以孩子喜歡的形式描述了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讓孩子對世界歷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增長了歷史知識,真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還等什麼呢,一起去買這套書中其它的,一起去歷史長河中繼續冒險吧!
⑩ 提到的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災難和痛苦的回憶指的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I或Second World War,簡稱WWII或WW2)簡稱二戰,戰火牽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戰爭分為西、東兩大戰場,即歐洲、北非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衛星國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餘萬人,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1]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中國、美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等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霸世界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球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