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世紀初中國的歷史背景
20世紀初的中國處於清朝末年時期,發生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事件。
1、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事件、庚子事變,拳匪、拳亂、庚子拳亂等,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2、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
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1)20世紀末世界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清朝於八國聯軍後國勢大墜,知識分子莫不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主要分成立憲派與革命派兩種改革路線。1901年立憲派康有為、梁啟超推動立憲運動,梁啟超發表《立憲法議》,希望讓光緒帝成為立憲君主。
而慈禧太後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憲、建立清朝新軍、廢除科舉、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對清廷的改革失望,他們主張推翻清朝,建立共和。
孫文於1894年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興中會、1904年黃興於長沙成立的華興會、1904年蔡元培於上海成立光復會,此外還有其他革命團體。
1905年孫文在日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並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革命派聯合舊有反清勢力如三合會、洪門等,在華南地區發起十次起事,並將勢力滲入華中、華南的清朝新軍。
Ⅱ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歷史背景
北下關有三個木工店:1:棺材鋪2:大車鋪了3:小車鋪
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國外背景: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破壞性最大的危機。它根源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在快速發展中也使生產和銷售的矛盾不斷尖銳化,直接導致危機的爆發。
在危機的沉重打擊之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自尋找對策。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和。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這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模式,為資本主義繼續向前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
國內背景:
20世紀30年代,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統一思想」的年代,三民主義被規定為「唯一正確」的思想,以政權的力量強制灌輸給民眾。但是,「統一思想」的舉措並未改變多元鳴放的局面,特別是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三大思潮鼎立的格局。
中國北洋軍閥和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1、1921年-1927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逝世、國共合作北伐戰爭打敗北洋軍2、1927年「二七」大屠殺。
1927年-1937年蔣介石和地方軍閥進行中原戰爭名義上統一全中國、日本發動「九•一八」佔領東北三省、蔣介石對中央蘇區進行五次圍剿、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國民黨自稱所謂的統治時期黃金十年。
1937年-1939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進行全面侵華、南京大屠殺、國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全面抗日。
(3)20世紀末世界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黃金十年(二十世紀20至30年代)又稱南京十年、十年建設,是指1927-1937年間建都於南京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的時期。在此期間,中華民國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邊疆民族政策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整體為近代中國較高水平。
政治方面,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斗,並導致中原大戰與國共內戰等戰事於河南、江西等地持續爆發。在中國其他地區,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逐步建立起了相對穩定鞏固的一黨訓政體制。
資料:網路-黃金十年 (二十世紀20至30年代)
Ⅳ 20世紀90年代世界的時代背景
兩極格局解體後,世界各國都在忙於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合作已經取代東西方兩大集團間的對抗,成為新世紀國際格局發展中的重要特點.然而,經濟全球化的消極意義及其與政治多極化的不平衡狀況,給國際安全與和平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礙.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相互依存下的國際合作與單邊主義並存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和融合不斷加劇,南北經濟之間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矛盾與整合成了國際社會的一種現象.本文將從文化、經濟和政治三個方面集中分析國際社會中存在的新問題,試圖從新的角度把握新世紀國際格局的發展方向.
一、西方文化與非西方文化的矛盾與整合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類在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等各個層面實現了全球互動.在全球化打破了地區經濟緯度的同時,觸動了社會價值與社會認知的矛盾與整合.全球化不是純粹的經濟或政治的全球整合,「其目標甚至首先指向了文化價值方面」(註:萬俊人:《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論》,《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第39頁.).
冷戰時期,全世界被意識形態所分割.當國際關系格局沖破意識形態的控制時,人們突然發現別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已經滲入進來.在全球范圍內,各民族在首先做出排他性反應的同時,也遇到了文化認同的危機.然而,當源於西方的工業文明和技術文明給當今世界帶來巨大的沖擊時,為了自身的發展,各個民族程度不同地從物質層面上接受了它,但也無法拒絕隱藏在物質產品背後的文化價值.於是,非西方文明的國家在世界格局的轉型期選擇了吸納與排斥西方文明的雙向行為範式.當兩種不同文明相遭遇時,雙方都表現出強烈的排他行為,並且加強了對自我文化的認同,然後便進入了排斥與接受對方的兩難境地.當西方推廣其文化的普世性時,世界便在一種文化全球擴張與其他文化自我認同的張力中分離與整合.
不同文化之間既有矛盾,但這種矛盾也加強了文化內部的融合的活力.從歷史角度看,當不同的文化還未發生深層的互動時,同質文化內部的沖突經常表現在經濟和政治層面上.歐洲大陸的許多次戰爭大都表現為同一文化內部的物質利益層面上的沖突.當全球化進程將一種文化及其載體推向全球層面的互動時,文化內部的沖突開始減緩,乃至終止;文化內部的沖突轉為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例如,冷戰結束後所謂「西方民主」的勝利及其在世界范圍的擴展,給不同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為文化對立乃至沖突製造了誘因.從某種意義上說,「9·11」事件具有文化沖突的特點.此外,文化間的互動又促進了同質文化內部合作的加強,歐洲終於在經濟和政治層面上走向一體化.在當今國際社會中,西方文化對非西方文化的單向整合所帶來的矛盾顯現出來,加劇了西方與非西方文化之間的緊張關系.
Ⅳ 19世紀到20世紀各個年代的世界背景分別是什麼都發生過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19世紀到20世紀各個年代的世界背景分別是什麼?都發生過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Ⅵ 中國20世紀20年代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
20世紀初,受民主思想的影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中國中央政府,不得不順應歷史潮流,採用西方的民主政治體制來維護其統治地位。
這期間主要經歷了晚清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它們形式上打著西方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的招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政治體制的進步。
但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先天不足和後天畸形發展,資產階級沒有真正掌握實權,所以這種所謂的民主體制實際上只是地主階級為扼製革命而採取的自救措施。中國仍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繼續陷於苦難的深淵。
(6)20世紀末世界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民主革命的興起
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轉變的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階段。
中華民國的建立不同於此前中國的君主王朝,它是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斗爭而建立的共和國家。19世紀末年,由於清朝腐敗不堪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
先進的中國人紛紛探求救亡圖存的辦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學說的傳播,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勢力開始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
以孫中山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選擇革命救國的道路。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成興中會,提出推翻清王朝,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興中會的活動一開始便和傳統的王朝更替模式區別開來,而具有新時代的特點。
但孫中山的創舉當時還不能為廣大群眾所理解,追隨他的志士,只有百餘人。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維新變法的失敗和隨之發生的義和團運動以及八國聯軍的入侵,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社會各階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推翻清政府。
於是,孫中山倡導的反清革命迅速地發展成為廣泛的社會運動。20世紀初年,一批公開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團體在國內出現。湖南有黃興組織的華興會,江浙地區有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湖北有科學補習所,四川有公強會,安徽有岳王會,廣東有群智社等。
包括興中會在內的這些小團體,在組織形式上大都受傳統秘密結社的影響,彼此缺少聯系。它們發動的反清起義或斗爭相繼失敗,其領導人紛紛逃往國外。
Ⅶ 20世紀初的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地位衰退表現在:
其一,債務激增,從1914年的專6.5億英鎊(屬314900萬美元)1920年增至78.28億英鎊(3804408萬美元),英國從美國的主要債權國變成美國的債務國。
其二,倫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原來在國際市場上起著共同貨幣作用的英鎊受到美元的沖擊,利用英鎊對世界進行財政剝削的支配地位削弱。
戰後的經濟困難導致英國的政黨政治發生變化,工黨取代了保守黨,開始同自由黨輪流執政。隨著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地位的削弱和壟斷組織在經濟領域中居於統治地位,自由黨和它所奉行的自由主義原則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由黨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戰後的英國工黨是以工人為主要成分奉行改良主義的資產階級左翼政黨。工黨領袖關於通過議會民主實行社會改革和建立財產公有制的詞句,對於希望改變自身經濟地位的工人群眾頗具吸引力。工黨執政期間,在資產階級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推行了一些有利於勞動者的社會福利改革。
Ⅷ 中國20世紀20、30年代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那是中國北洋軍閥和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啊!
一1921年-1927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逝世、國共合作北伐戰爭打敗北洋軍閥、1927年「二七」大屠殺。
二1927年-1937年蔣介石和地方軍閥進行中原戰爭名義上統一全中國、日本發動「九•一八」佔領東北三省、蔣介石對中央蘇區進行五次圍剿、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國民黨自稱所謂的統治時期黃金十年。
三1937年-1939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進行全面侵華、南京大屠殺、國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全面抗日。
Ⅸ 二十世紀世界時代背景
是美國歷史上一抄個特襲殊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1918),經濟大蕭條(1929)還沒有到來。美國在一戰前期大發戰爭財,後期參戰,撿了個便宜,之後贏得了發展經濟的寶貴時機。由於一戰的殘酷,使得很多人對傳統的價值觀(比如國家、榮譽、民主、自由等西方意識形態)產生懷疑,失去信仰,放浪形骸,沉湎於享樂(跟中國現在差不多)。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開始大行其道。用當時流行作家菲茨傑拉德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菲茨傑拉德稱這個時代為「爵士樂時代」(一般指一戰以後,經濟大蕭條以前的約十年的時間),這個時代表面的奢華背後隱藏著空虛和無奈。
Ⅹ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文學藝術發展的背景是什麼
經濟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歷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國間的聯系,世界各國各地區文化在經過激烈碰撞之後逐漸打破了隔離的堅冰,取得了共同發展。
政治背景:相繼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以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等,都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改變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
(10)20世紀末世界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文學藝術起源於遠古時代人類的生產勞動。勞動推動人的思維和語言發展,導致手的完善,使文學藝術的產生成為可能。原始人在協同勞動中伴隨勞動的節奏發出的勞動號子,形成了最初的音樂和詩歌。
舊石器時代晚期洞壁繪畫描繪狂奔的野豬、猛獁象和鹿群,中石器時代的岩畫表現手持弓箭追獵山羊的人群。都說明原始藝術是直接來自生產勞動,是這些活動在藝術上再現。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學藝術作品,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
人類生活中存在著的豐富的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社會生活對於文學藝術的需要,是文學藝術發展的動力。文學藝術來源於社會生活,又反過來作用於社會生活,成為最易被人們接受、影響面最廣的社會意識形式。
進步的文學藝術,對於教育人、改造人、推動歷史前進起著重要作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文學藝術的發展狀況,是該時代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