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的歷史背景
中國畜牧業史中,以養馬的歷史最為豐富。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已開始養馬。由於馬在戰爭、交通、儀禮及耕墾拽引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很早就被稱為「六畜」之首。歷代政府因戰備需要,多大量養馬,並設官管理。民間也養馬以供耕駕。至漢、唐時期,養馬業臻於極盛。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尤以養馬發達、牧草肥美、精於騎術著稱。中唐以後,土地兼並劇烈、人口大量增加、牧地相對縮小,加以統治者實行禁養等原因,致使官民養馬均趨於衰落,清代以後尤為明顯。傳統牧場也因過牧、濫墾及沙化而大為縮減,草原養馬業已無復往日的繁榮。
中國馬種的起源和演進
蒲氏野馬曾被認為(Equusprzewalskii)中國北方馬種的祖先。經過30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和調查研究,證明中國家馬的祖先是野生馬種E.caballus,其前一代為三門馬(E.samenensis),它們都曾生存於中國北方廣大地區。中國南方馬種則起源於雲南馬(E.yunanensis),它們的化石分布在以四川、雲南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屬龍山文化的山東歷城城子崖、河南湯陰白營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過馬骨。甘肅永靖大何庄齊家早期文化遺址出土的馬下臼齒,經碳素斷代並校正,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經鑒定與現代馬無異。又據《周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時「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說明當時馬已被馴化和用於使役。
中國古代馬體一般比現代馬種為高,歷代曾出現過許多所謂「千里馬」。春秋時衛國有六周尺(合今138厘米)以上母馬(騋牝)3000匹。漢景帝時禁止高五尺九寸(合今135.7厘米)以上的壯年馬出關,此高度正與秦始皇陵出土的陶馬俑相等。宋代買馬標准高合今130.2~145.7厘米。明代以來,由於戰爭的耗損和養馬業的衰落,除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尚保存部分善種外,中國馬種呈現退化趨勢。
古代養馬地區的分布
中國古代主要養馬區與近代基本一致,但傳統農區因社會經濟條件與生態環境的變化,近數百年來馬匹顯著減少。
西北產馬區
這一地區包括古代西域,草原豐美,各族人民歷來以畜牧為生,盛產良馬。2000多年來即為中國主要的良馬資源地。陝西、甘肅地區養馬也有悠久歷史。公元前約900年,非子在汧、渭之野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封,成為秦國的始祖,秦馬也因此有名。以後漢、唐時的大型國營養馬場,即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唐代安史之亂後,隴右陷於吐蕃,畜牧仍然發達。宋、明兩代行茶馬制度,每年從西北地區向內地輸入馬匹數以萬計,其中也包括了唐馬遺種。明代在陝、甘二省屯墾繁殖軍馬,又建養馬場,直至河西走廊遠處。清乾隆年間,設馬場於西寧至嘉峪關外,伊犁、巴里坤兩地馬場規模尤大,還牧養由內蒙古和玉門運去的種馬。
塞北產馬區
長城以北廣大的草原是蒙古馬種的古老產地。戰國以後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相繼興起,擁有龐大馬群。通過民族間的貿易、戰爭和遷移,這一地區的大量馬匹自周、秦以來不斷傳入中原。如唐代在北邊設馬市,貢馬有的甚至來自貝加爾湖一帶。明、清宣化、大同等邊塞重鎮每年向塞外市馬定額達3.4萬匹,並聽任民間在邊塞自由販馬。從遼、金、元到清代,察哈爾草原都是主要養馬地。元代統治期間牧馬地從西伯利亞東南部,經察哈爾至黃河下游,共劃分為12個大牧區。清代在察哈爾全境組織蒙族發展養馬,全國軍馬大多取給於此。
西南產馬區
西南包括西藏地區養馬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巴蜀商賈已在這里進行馬匹和其他畜產貿易。東漢曾在四川、雲南設置馬苑。到宋代,西南馬匹資源更受到重視。北宋到明末的茶馬貿易,蜀馬和以大理馬為代表的滇、黔馬是主要對象。西南馬適於山區生態環境,不乏名貴良馬,但作軍用多不及北方馬。據《桂海虞衡志?獸志》記載,南方所產「果下馬」,高不逾三尺,以廣東德慶所產最佳。
關東產馬區
東北地區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產馬地。春秋、戰國時的東胡及繼起的鮮卑、烏桓,都是騎獵部族。鮮卑東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餘人以營農為主,也產名馬。契丹、女真族先後建立遼、金後,曾設有宏大的群牧組織。遼國養馬達百餘萬匹,金世宗時僅7處群牧所養馬達47萬匹。明永樂年間設馬市於遼東等地,收購來自松花江至黑龍江一帶的馬,並設立遼東苑馬寺主持養馬。清代早期也在東北設立馬場,但養馬業顯著衰退。後因大量移民關外墾殖,迫切需要畜力,養馬業又有發展,東北三省成為近百年來全國馬數最多的地區。
中原產馬區
中原自古車騎馳逐,養馬頗盛。春秋、戰國時期養馬成風,後曾一度衰落。草原民族南遷,又使中原畜牧復盛。但因引入大量蒙古馬種,使原有馬種逐漸消失。山西雁門關為塞北馬種入口地,唐代在河東(今山西)設有牧監,馬產甚蕃。北宋牧監主要分布中原地區,全盛時多達14處。但有些牧監已和種植業發生矛盾,經營又欠善,以致有衰落趨勢;但從遼、金、元各代在侵入這一地區後長期征掠馬匹數量之多看來,民間養馬仍很可觀。北宋王安石的保馬法,明代的官馬民牧,主要都在這里推行。直到清代禁止民間養馬,加之人口日繁、牧地不足,中原養馬業才一蹶不振。
東南產馬區
中國素有「南船北馬」之說,東南地區養馬業不發達,但也並非絕對不宜養馬。如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因戰車需要,馬匹一度發展很快。自唐至宋代,都曾在南方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建立養馬場。明初在江淮之間和蘇南地區興辦牧監達14處,在中國南方歷史上是空前的。
馬匹用途的變化
養馬最初是為了食肉。殷代曾用馬作祭品。《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西巡時,青海一帶部落曾獻「食馬」。後因馬在軍事、驛運等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用作祭品和殉葬品,而且嚴禁宰馬。據《周禮?夏官》記載,周時馬的主要用途可分為供繁殖用的「種馬」、供軍用的「戎馬」、供儀仗及祭典用的「齊馬」、供驛運用的「道馬」、供狩獵用的「田馬」和僅可充雜役的「駑馬」6類。按周代制度,僅周王可同時兼養6類;諸侯不許養前兩類,大夫只許養後兩類。這種約束到春秋時期即被沖破。
關於各種馬匹用途的起源和演變,據《周易?系辭下》和唐《通典?禮》記載,黃帝、堯、舜時已發明馬車。殷墟出土的馬車構造已頗完備。殷、周時馬車普遍用於車戰、狩獵和載運。馬耕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漢《鹽鐵論?未通》說,漢代「農夫以馬耕載」,同書《散不足》篇又說「古者」馬「行則服扼(軛),止則就犁」,當系事實。騎馬始自何時,尚難確指。但把它廣泛應用於生產和戰爭,無疑始自北方游牧民族。戰國時中原各國為了對付北方騎馬民族,紛紛改戰車為騎兵,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即其顯例。驛馬的地位歷來僅次於軍馬。因古代陸上交通主要靠驛站,而無論驛騎或驛車都離不開馬。春秋時已有驛,至漢、唐更發達。唐代每30里置驛站,每站備馬8~75匹不等。元代靠驛運聯系各汗國,《馬可波羅游記》稱每驛站有馬20~400匹,全國共有驛馬30萬匹。此外,馬還被用於運動。在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內蒙古狼山地區岩畫中,已有馬術表演的形像。在中原,馬術始見於漢代宮廷娛樂,至唐代空前發達,出現了馬背演技、舞馬、賽馬等項目。打馬球起源於西藏,在唐代宮中盛行,迄明代發展成為一種軍事體育運動。至於馬乳飲用,則自古通行於草原民族,秦漢時傳入中原。漢宮中設專官和匠工製成馬乳酒,供皇室飲用,後傳至民間。因其味甘,為古代醫學家所推崇。
養馬技術的發展
中國傳統養馬技術內容豐富,遠在西法傳入前已長期應用於民間,成效卓著。除不少已失傳者外,主要有:1.相馬術。春秋時伯樂、九方皋等相馬名家輩出,並著有《相馬經》。漢武帝時依大宛馬鑄「金馬」為良馬式立於長安。東漢馬援著《銅馬相法》,並鑄立銅馬模式於洛陽宮前。此後千年續有相馬著作問世,如唐人撰寫、明代改編的《相良馬寶金歌》等。2.閹割術。3.飼養、繁殖與調教法。戰國軍事家吳起對先秦養馬曾有總結性的闡述。北魏《齊民要術》指出養馬要「食有三芻,飲有三時」,也為後世所師法。在馬的繁殖方面,唐、宋時已採取直腸妊娠檢查法,並有登記申報制度;明代又有發展。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對良馬的控肥法和調教法很有特色。蒙族發明的套馬桿以及西北地區的繩圈捕馬法等,迄今仍在應用。4.馬種改良。漢武帝時從西域引入大宛馬、烏孫馬等,除供御用外,主要作種馬,可視為中國馬種改良的嚆矢。從漢末到隋、唐,續有西域良馬輸入,包括大宛馬和波斯馬,又有塞北草原部族的各色貢馬,經過雜交,使唐馬益壯。現在的河曲馬和祁連山南北的地方品種就是唐馬遺種。
馬政沿革
商代甲骨卜辭記有管理商王馬匹的馬小臣。歷史上由政府管理全國官民馬匹的組織制度,最初醞釀於周代。《周禮》中的校人、牧師、圉師、廋人、趣馬、巫馬等職司,分掌馬的放牧、飼養、調教、乘御和保健等任務。除周王室與諸侯養馬外,又向下級徵發馬匹以充軍賦。春秋、戰國之際已有「千乘之家」、「萬乘之國」以車馬代表財富的語匯。秦、漢時邊郡設苑養馬,並成立太僕寺,馬政機關從此形成;太僕一職也由周代周王車駕的御從,變成為馬政長官,位列九卿。北朝起太僕寺兼管駱駝、牛、羊等牧政。
隋唐在隴右設牧監,除太僕寺統管全國牧政外,又設駕部主管驛馬,匯集官私馬牛雜畜的簿籍,以憑考課,馬政組織至此大備。
宋代除仍有太僕寺和駕部外,又設群牧使。政府還設茶馬寺,以茶葉等向西部少數民族換取馬匹。王安石創行官馬民養的保馬法,但不久廢止,以後改行民牧制度。遼、金、元馬政組織基本仿效唐宋制度,以養馬於塞外為主,並大肆搜刮民馬。明初在全國南北各地推行馬政,在陝甘和遼東設養馬場,在農區厲行官督民牧,由太僕寺、苑馬寺及行太僕寺分掌其事,統於兵部。後因草場日減、官吏亂職而未見成效。清代全盛期抑制內地民間養馬,養馬業日益衰落,只在察哈爾等地設若干馬場,政府設太僕寺、上駟院,分管口外馬場。清末軍制改革,把持續2000餘年的馬政機構合並成軍牧司,但上駟院仍保留到清代覆亡。
辛亥革命後,先在陸軍部設立軍馬司。1936年南京政府軍政部軍牧科擴編成馬政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養馬業由政府農業部門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也一度成立馬政局,分別主持軍民馬匹的繁殖改良工作。
『貳』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馬是那幾匹,其主人是誰。
呂布的赤兔馬,項羽的烏騅馬,劉備的的盧馬等等。
「赤兔馬」本名「赤菟」(身體大紅色,像老虎一樣兇猛的神駒)乃是馬中的皇者,非超凡之人不可馭。一開始是董卓坐騎,後為呂布坐騎。
烏騅馬出自於《西漢演義》中霸王項羽的坐騎,此馬在項羽時期號稱天下第一駿馬。烏騅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烏騅背長腰短而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這樣的馬有個講頭,名喚「踢雲烏騅」。
的盧馬,三國時期劉備的坐騎,其奔跑的速度飛快,在三國歷史中最顯眼的一處便是背負劉備跳過闊數丈的檀溪,擺脫了後面的追兵,救了劉備一命,這一跳奠定了其三國名馬的地位,雖不及赤兔馬那麼聲名顯赫,但在三國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棄疾一首詞中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而大為提高。
『叄』 馬的歷史,或馬的由來
馬是草食性家畜。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少,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裝甲車取代了騎兵出現在現代戰爭中,汽車、飛機取代了馬匹成為快捷的交通工具,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編輯本段]起源和馴化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馬的家稱作「馬廄」。
『肆』 中國古代十大名馬
中國古代十大名馬:
一、赤兔馬,據說是汗血寶馬,是好馬的象徵。赤兔馬最早是董卓的坐騎,後被董卓用來收買呂布,呂布死後,赤兔馬被曹操賞賜給關羽,關羽被殺後,赤兔馬思念舊主,絕食而死。
『伍』 中國古代十大名馬都有哪些
1「赤兔馬」本名「赤菟」,即紅色的,像老虎一樣的烈馬,據說為汗血寶馬。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國演義》記載,赤兔馬最早為西涼刺史董卓的坐騎,後被董卓用來收買丁原的義子呂布;呂布死後,赤兔馬被曹操賞賜關羽;關羽被殺後,赤兔馬思念舊主,絕食而死。
2的盧,三國時期劉備的坐騎,其奔跑的速度飛快,在三國歷史中最顯眼的一處便是背負劉備跳過闊數丈的檀溪,擺脫了後面的追兵,救了劉備一命,這一跳奠定了其三國名馬的地位,雖不及赤兔馬那麼聲名顯赫,但在三國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棄疾一首詞中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而大為提高。
3 烏騅,霸王項羽的座駕,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烏騅背長腰短而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這樣的馬有個講頭,名喚「踢雪烏騅」。傳說,項羽自刎於烏江邊後,忠於主人的烏騅也自跳烏江而死。
4 颯露紫。昭陵六駿之一的「颯露紫」是李世民東征洛陽,鏟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列於陵園祭壇西側首位,前胸中一箭。
5絕影,三國時期曹操坐騎。顧名思義,跑起來快得連影子也跟不上,絕影無影。絕影是一代梟雄曹操的坐騎。在《魏書》中有所提及:「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並中公右臂。」
6 黃驃馬,驃字的含義是「黃馬帶白點」。此馬的白點多位於肚子和兩肋處。最主要的是馬頭上有白毛,形狀圓如滿月。所以別名「西涼玉頂乾草黃」。黃驃馬即使喂飽了草料,肋條也顯露在外。所以另有別名「透骨龍」。是難得一遇的寶馬良駒。據小說《隋史遺文》、《隋唐演義》中所記,唐初名將秦瓊(秦叔寶)的坐騎即為黃驃馬。
7照夜玉獅子,通體上下一色雪白,沒有半根雜色,渾身雪白,傳說能日行千里,產於西域,馬中的極品中的極品。照夜玉獅子馬原為大金王子所騎,渾身雪白,能日行千里,被段景住盜來後,原本想獻給宋江,不料被曾家五虎搶去,才引出了史文恭箭射晁蓋。我國很多的歷史小說中的人物都有過這種「 照夜玉獅子馬」為坐騎。例如:趙雲,伍雲召,段景住。
8特勒驃,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滅割據馬邑(今山西朔縣境)的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時,與劉武周大將宋金剛等作戰時的坐騎,排列於昭陵祭壇東側首位。此馬毛色黃里透白,喙微黑色。
9 盜驪,為古代名駒,乃關外名馬,體格健壯,千里絕群,脾氣暴烈,極難馴服。後泛指良馬。古代傳說周穆王八駿之一。頸細,色淺黑。《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之駿,赤驥、盜驪。」
10 爪黃飛電,曹操的愛駒,其高大威武,體態庄嚴,名字與眾不同,氣勢磅礴,也惟有曹操這樣的梟雄才可以配得上這匹駿馬。正因為這匹馬氣質高貴非凡,所以曹操每次在凱旋迴朝時都會騎乘它,以顯示其與眾不同的氣勢,這匹"爪黃飛電"的名馬也無疑為曹操這樣的一代梟雄增色不少。爪黃飛電通體雪白,四個黃蹄子,氣質高貴非凡,傲氣不可一世。
『陸』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名馬
1、赤兔,三國時期呂布的坐騎,《曹瞞傳》記載,時人雲:「人中呂布,馬中赤專兔」,在演屬義中呂布僅僅為了赤兔馬就背叛殺死了自己的義父丁原。同時,《三國志》記載中呂布數十騎破張燕萬余精兵,赤兔同樣有著極大的功勞。
2、的盧馬,是劉備的坐騎。一次劉備遇難,騎的盧馬逃跑,危急之時落入檀溪中,劉備著急地對的盧馬說:「的盧,今天遇到大難,你一定要幫忙呀!」於是,的盧一躍三丈,帶劉備逃出險境。
3、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當年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統一全國的六匹戰馬。它們分別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和白蹄烏。李世民為紀念它們,將它們的形象雕刻在自己陵墓的石屏上。相傳六駿的圖形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工匠們把這些形象雕刻得栩栩如生,甚至在人們心目中被神化了。據傳說,安史之亂時,在潼關之戰中,忽然飛沙走石,黃旗招展,殺出數百隊騎兵,致使叛軍倉皇逃竄。偃旗息鼓後,騎兵也突然消失。後來,據守護昭陵的官員說,就在潼關交戰那天,昭陵石人石馬汗濕欲滴。
4、汗血馬,傳說中的良馬。它產於大宛,汗水從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內可以跑千里路
『柒』 中國歷史上的馬排行榜
答:三國呂布的赤兔排在第一位,呂布死後被曹操所得,後送於關羽,第二是劉備坐騎的盧,第三是霸王項羽的烏騅,第四是王世充坐騎颯露紫,第五是曹操的絕影,第六是秦瓊的黃驃馬,第七是三國名將趙雲的夜照玉,第八是曹操的爪黃飛電,第九是李世民的特勒驃,第十是盜驪,古代名馬,周穆公八駒之一。
『捌』 中國的馬起源於哪裡
在中新世(距今約2330萬年~距今約530萬年)以前,馬類動物主要分布於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時才遷移到歐亞大陸。中新世時出現了草原古馬。到了上新世(距今530萬年~距今180萬)初期,出現了上新馬。
到了全新世(11500年前至現在)時,北美的馬類動物趨於絕滅,只有歐亞大陸的後裔得到繁榮和發展。中國北方出土的更新世(距今約260萬年至1萬年)的三門馬以及現在還殘存在甘肅、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馬,都是馬類動物的代表。
現代馬是由野馬經人工馴化培育出來的。馬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中國是世界馬文化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
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30 多個 。
中國的馬主要有蒙古馬、哈薩克馬、伊犁馬、三河馬、河曲馬等。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
哈薩克馬,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伊犁馬,別名天山「天馬」,產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區,中心產區在昭蘇、特克斯、新源、尼勒克,鞏留等縣。伊犁馬是我國著名的優良培育品種之一。
三河馬,是俄羅斯後貝加爾馬、蒙古馬及英國純種馬等雜交改良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馴養歷史,主產於內蒙古呼倫貝爾三河地區。
河曲馬亦稱喬科馬,原產中國甘肅、青海、四川3省交界處,黃河上游第一河曲處,故名。河曲馬史稱「南番馬」,據史料記載,這種馬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以青、甘、川三省交界處的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甘肅瑪曲縣、四川若爾蓋為主要產地。因其分布區處在黃河河曲地帶,1954年由西北軍政委員會正式定名為「河曲馬」。河曲馬在我國戰爭史上戰功赫赫。漢朝時,朝廷為改良中原地區的馬種,曾引西域的優良馬種汗血馬放牧於青海一帶,這些馬的後代為漢朝征討匈奴立下「汗馬功勞」。在蒙古大軍南征大理時,忽必烈指揮大軍在水草豐美的河曲地帶大量牧養軍馬。
河曲馬、三河馬、伊犁馬,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馬。
『玖』 中國古代十大名馬是那些
「赤兔馬」本名「赤菟」,即紅色的,
像老虎一樣的烈馬,據說為汗血寶馬。
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
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赤兔馬最早為西涼刺史董卓的坐騎,
後被董卓用來收買丁原的義子呂布;
呂布死後,赤兔馬被曹操賞賜關羽;
關羽被殺後,赤兔馬思念舊主,絕食而死。
的盧,三國時期劉備的坐騎,
其奔跑的速度飛快,
在三國歷史中最顯眼的一處
便是背負劉備跳過闊數丈的檀溪,
擺脫了後面的追兵,救了劉備一命,
這一跳奠定了其三國名馬的地位,
雖不及赤兔馬那麼聲名顯赫,
但在三國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其地位更因辛棄疾一首詞中的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而大為提高。
烏騅,霸王項羽的座駕,是一匹黑馬,
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
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
烏騅背長腰短而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
這樣的馬有個講頭,名喚「踢雪烏騅」。
傳說,項羽自刎於烏江邊後,
忠於主人的烏騅也自跳烏江而死。
颯露紫。
昭陵六駿之一的「颯露紫」
是李世民東征洛陽,鏟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
列於陵園祭壇西側首位,前胸中一箭。
絕影,三國時期曹操坐騎。
顧名思義,跑起來快得連影子也跟不上,絕影無影。
絕影是一代梟雄曹操的坐騎。
在《魏書》中有所提及:「
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並中公右臂。」
黃驃馬,驃字的含義是「黃馬帶白點」。
此馬的白點多位於肚子和兩肋處。
最主要的是馬頭上有白毛,形狀圓如滿月。
所以別名「西涼玉頂乾草黃」。
黃驃馬即使喂飽了草料,肋條也顯露在外。
所以另有別名「透骨龍」。
是難得一遇的寶馬良駒。
據小說《隋史遺文》、《隋唐演義》中所記,
唐初名將秦瓊(秦叔寶)的坐騎即為黃驃馬。
『拾』 中國歷史上姓馬的名人有哪些
1、馬致遠
馬致遠(約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是元代曲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家,在元代散曲作家中,其的散曲數量最多、流傳最廣,創作的散曲數量比關漢卿、白樸兩人現存散曲的總和還多。其雜劇創作脫離市井,脫離平民,是無根化的創作,因而後世譽之為「馬神仙」。
對於馬致遠的散曲風格,有學者認為是「豪放」的,其實當是「曠」。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一樣,馬致遠散曲所表現的,更多的是和蘇軾詞中相似的曠達。
2、馬琬
馬琬是元末明初畫家。字文璧,號魯鈍生、灌園人、西處士。秦淮(今江蘇南京)人,長期寓居松江府(今上海金山呂巷)。有志節,工詩善畫,詩工古歌行,畫長山水,官至撫州郡守。善畫山水人物,工詩能書。詩書畫時號「三絕」。
明洪武三年(1370),馬琬出任江西撫州知府。八年後,貝瓊看到他在撫州的近作《雲林隱居圖》,為之題跋,稱它「視南宮未可優劣」,並說他在畫上的詩「有歸老之志焉」。著有《灌園集》。約卒於明洪武年間。
3、馬注
中國清初伊斯蘭教著名學者,清代雲南第一位穆斯林學者。出身於一個小知識分子家庭,自稱系穆罕默德45世後裔,聖裔元代賽典赤·瞻思丁15世孫。
康熙八年(1669年)30歲時開始學習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專攻伊斯蘭經訓典籍,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明末清初著名伊斯蘭教學者,用漢文譯注的開拓者之一。
4、馬歡
馬歡,回族,字宗道,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信奉回教,明代通事(翻譯官)。曾隨鄭和在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親身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暹羅、古里、忽魯謨斯、滿剌加、亞魯國、蘇門答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里、祖法兒等國, 並到麥加朝聖。
馬歡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文職人員,擔任鄭和使團中通事和教諭之職,通事是外事翻譯,通曉外國語言文字,進行不同語種的語言、文字的翻譯;教諭負責教化番人,傳播中華文化。
5、馬良
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馬謖之兄。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而馬良是五人中最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因此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贊譽。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擔任荊州牧,徵辟為州從事。馬良與諸葛亮關系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