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如何認識中國古代繪畫歷史

如何認識中國古代繪畫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8 18:27:11

① 概述中國古代繪畫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起源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
先秦繪畫己在古籍中有記載,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多是神話人物,氣勢恢宏。魏晉南北朝,出現文人畫。隋唐發展快,產生名家。宋朝發展到高峰,元明清相繼發展。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們就用礦物顏色在岩石上塗畫拙樸的動植物紋樣和人形圖案,在陶器上描繪各種美麗的圖案紋飾,之後又在青銅器上刻鑄紛繁神秘的花紋及其他圖形。這些作品由於年代的久遠,所保存下來的實屬鳳毛磷角,卻使我們得以一窺早期繪畫的面貌。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繪制於紙絹上的獨幅繪畫作品,是出土於墓葬的隨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歷史。

早期的中國繪畫以作品的題材劃分為若干畫科,如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公元17世紀前後,歐洲繪畫傳入中國,為了與本土傳統繪畫相區別,舶來之歐洲繪畫作品冠名為"西洋畫",本土繪畫自然就稱為"中國畫"。因此,中國畫最初的稱謂,是相對於西洋繪畫(泛指歐洲繪畫)而言的。

中國畫是東方繪畫藝術的主流,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無論在藝術內容、形式,還是表現手法上,中國畫與西方繪畫都有極大的差別。

工筆重彩畫與水墨寫意畫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傳統的中國畫似乎就是水墨寫意畫,其實這是一個誤會。中國畫按照其技法及風格可分為兩大類型,即工筆重彩畫和水墨寫意畫。工筆畫又稱"細筆畫"。其繪畫風格工整細致,以規整並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並注重於細部的刻劃,然後再敷以厚重、鮮亮的顏色。工筆畫所用顏料大多以礦物質製成,歷經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個畫面漂亮明麗,有著很強的裝飾效果。正因為這部分繪畫作品具有富麗堂皇的外觀,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宮廷畫家部採用此種畫法,以表現皇家氣派。

相對於工筆畫的就是寫意畫,又稱 "粗筆畫"。其畫風簡略,通過盡量簡練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神韻相意態,而並不十分在意所畫對象的逼真與形似。畫家在畫中多採用概括、誇張的手法,運用豐富的聯想,最大限度地抒發自己的情緒,張揚不同的個性。因此,寫意畫作品帶有一定的即興性、隨意性和偶然出現的意外效果,較難臨仿和描摹。它們幾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著素淡、清雅的外觀。這類作品在後期中國畫壇上佔有很大的比例。

從中國畫發展的歷史來看,早期的(公元12世紀以前)畫幅均為工筆重彩畫。晚期的作品則多是水墨寫意畫;再從作者的情形來看,工筆重彩畫的作者大都是職業畫家或工匠畫家,水墨寫意畫的作者則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當然,在工筆畫和寫意畫之間還有一片開闊地帶,供畫家們在兩端取捨,從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筆半寫意的畫法。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

傳統的中國畫離不開詩詞。題款。篆刻,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表述。

早期中國的許多文字,是根據對象的形狀或意義,用簡練的 線條描繪出來的象形艾宇。這與使用線條畫畫相似。中國文字的這一特點,加上書寫文字的形式本身帶有很強的藝術創造性,因而與繪畫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人謂之"書畫同源"。中國畫家(尤其是文人畫家。在作畫的過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將寫字的筆法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在創作中的情感,很多時候以詩句的形式——直接題在畫面上;並按中國文人的習慣,在畫的落款處蓋上刻有自己名號的硃砂紅印章。強調線條的表現力,強調繪畫筆墨的書法情趣,是品評中國畫作品格調高下的重要標准。

中國繪畫非常講究畫家綜合的藝術修養,畫家在下筆之先,一般已經將題詩的內容、宇體及印章在畫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盤的考慮。畫中的詩何與圖像相輔相成,對畫面意境和構圖起到了某種補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紅顏色義與黑白的(水墨)圖畫形成色彩的差異。將詩、書、畫、印四個分割的因素融為一體,組成一幅統一的畫面,是中國畫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從畫面布局上看,中國傳統繪畫與歐洲繪畫有一個明顯不同,就是中國畫很注重在畫面留有空白。空白處並不是空無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雲藹,可以是江面的晨霧,也可以是日月的光華,甚至可以什麼都不是。有人認為,"布白"是中國畫中最為人關注的要點。畫家強調畫面詩意的傳達,那些空白處也許正是詩意的不確定性、模糊檬攏的象徵,留給觀賞者想像的餘地。公元11世紀時的中國大畫家、大文學家蘇拭(1036-1101)曾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主張,這也是後來歷代畫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足鼎立

在中國畫中,人"物、山水、花鳥是三個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見的題材。它們大致可以和歐洲繪畫中的人物、風景、靜物相對應。

以人物形象為賽主體的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各科目中出"現最早的,美術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原始社會的先民"們用白莖、紅礬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畫的人寨形和動物圖案,可以"說首開人物畫的先霸河。至大約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藝術發展逐漸成熟。這一時代的霞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顧檔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畫應"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主張,認為畫家不僅應當正確地描繪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劃人物的精神、氣質,即內在的東西。在此後的漫長歲月里,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幾乎無一例外地依循這一認識,從事創作和品評。人物畫在中國繪畫發展的前期有極其輝煌的歷史。

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稱為山水畫,是中國畫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科目。它的興起比人物畫要晚得多,大約在唐代(618-907)趨於成熟,此後名家輩曲 名作不斷,盛極一時。山水畫的興盛,有其中國傳統文化上的深層的原因。中國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場市井,心也嚮往著山水林木;親近自然、融人自然,成為中國文人 (包括畫家)最大的願望。畫家們在描繪自然景色中寄託內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時給予觀賞者以許多聯想與啟示。縱觀中國古代的繪畫史,山水畫畫家在所有畫家電 所佔比例是最大的。

中國畫的另一門類,以描寫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為主體,其中最常見的是將花、鳥組合在一起,故稱之為花鳥畫。花鳥畫給人一種特殊的觀賞情趣,其興起較山水畫為早,起先用於工藝品的紋樣上,到唐代開始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個獨立門類。中國古代文人喜好梅、蘭、竹、菊,認為它們清雅高貴,表現了文人清高脫俗的氣質。因此,梅蘭竹菊是花鳥畫中常見的題材。

② 對中國古代書畫的理解和認識

一、獨特的歷史價值
藝術品的價格是經濟價值的具體體現,而經濟價值是由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技價值和欣賞價值所決定的。人們收藏藝術品,實質是在收藏歷史、文化、技藝、情感和生活。而中國古代書畫正是歷史的寫照,其中所蘊藉的歷史沉積、文化遺韻、滄桑感、厚重感和文化藝術的多樣性,都是現代書畫所不具備的。如把存世的古代書畫按年代排序,無疑會在視覺藝術領域中向人們展示出中國美術和中國歷史眾多發生、發展的物證,具體、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漫漫征程。這正是古代書畫最可寶貴之處。
二、豐富的文化內涵
就時間而論,除去近現代書畫的100多年,清以前2000多年均為古代書畫的存世期。漢簡的樸拙,晉書的風韻,唐畫的富麗,宋畫的精細,明清書畫的千姿百態——都爭相輝映,匯集成光彩奪目的綿長畫卷。就類別而論,人物、花鳥、山水、寫實、寫意、院體畫和文人畫——都爭奇斗艷,各領風騷。就書畫家而論,無論是「黃荃富貴」,還是「徐熙野逸」,無論馬遠、夏圭的「殘山剩水」,還是八大、石濤的「白眼向天」,「搜盡奇峰打草稿」——可謂大師林立,群星璀璨,充分反映了時代特徵和鮮明的個人風格。如此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三、深厚的筆墨功力
中國書畫藝術是用筆用墨,指揮線條的藝術。筆墨功底怎樣,線條律動如何,是能否充分表達書畫家思想情感以及使其作品成敗的關鍵。黃賓虹說過,「氣韻生動,舍筆墨無由知之矣」。
在古代書畫整個存續期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儒家思想始終占據社會主流。而「琴棋書畫」則歷來是有知識、有學養人士必備的才能。書法繪畫既是「童子功」,也是立身應仕的手段。筆墨功夫成為許多人畢生的追求。書法有王獻之的「墨池」、懷素的「筆冢」;繪畫有鄭板橋的「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寫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如此種種,古人融生命於筆墨,所下的功夫,實非今人能比。
四、稀缺的存世數量
中國歷史雖然久遠,但由於不斷改朝換代,滄海桑田,天災人禍,再加上近百年的外來侵掠,古代書畫歷經磨難,大量損毀流失,保存至今的已十分稀少。徐邦達先生《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共收古代書畫3540件,僅為齊白石存世書畫的十分之一,加上台灣和國內外其他博物館所藏,數量也極其有限。民間收藏載籍入典書畫家的作品,無論大名家還是小名頭,也大多以幾幅、幾十幅計,這與現代書畫家動輒幾十、幾百甚至幾萬幅的存世量,實不可同日而語。「物以稀為貴」的交易法則至少在目前古代書畫價位中沒能顯現出來,但這也正是它的潛力所在。

③ 對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認識

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以上談的中國畫的特點,主要是指傳統的中國畫而言。但這些特點,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新,並不斷地發生變化。特別是「五四」之後,西洋畫大量湧入,中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但是,不管變化如何,中國畫傳統的民族的基本特徵不能丟掉,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應該保持並發揚光大,因為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的體系,它在世界美術萬花齊放,千壑爭流的藝術花園中獨放異彩。中國畫是我們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有關中國繪畫的起源問題,象有關中國歷史的起源一樣,令人不可琢磨。究竟中國的繪畫開始於何時?何地?是何人所創造?這一謎團千年以來一直縈繞在歷代美術史研究者的思緒中。唐代的張彥遠在他的開創性著作《歷代名畫記》中,將中國繪畫的起源追溯到傳說時代,指出那時的象形文字便是書寫與繪畫的統一。而在他看來,圖形與文字的脫離,才使得繪畫成為一門專門的藝術,探討繪畫技巧的工作則晚至秦漢才開始,魏晉時名家的出現,才標志著繪畫臻於成熟。這1000多年前提出的有關早期中國繪畫發展的理論至今仍基本成立。所不同的是現代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史前和歷史早期繪畫形象的實物,不斷增加著我們對早期繪畫藝術的了解。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造型藝術,在彩陶及繪畫、陶塑和雕刻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

我們習慣上把從公元前21世紀建立的夏開始,經過商、西周直到到春秋、戰國的這一時間段統稱為先秦。由於銅器和鐵器的相繼發明和推廣,加上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擴大,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各種手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除了為禮教服務的青銅藝術、商周的玉石雕刻及戰國的彩漆木雕以外,寓有興廢之誡的廟堂壁畫及人物肖像畫,受到了先秦統治者的普遍重視。但直到本世紀初,對於先秦繪畫的研究還只是憑借著那些並不完全和豐富的記載進行的。近年在長沙等地出土的帛畫與漆畫,為探討先秦繪畫藝術的面貌,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④ 中國古代繪畫的特點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李可染作品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
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里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 、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 ,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請採納~

⑤ 怎樣鑒賞中國古代繪畫

中國古代繪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
按照傳統的分類,中國古代繪畫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三大類。 中國古代的人物畫成熟得最早。唐代和五代已是中國古代人物畫的高峰時期。它始終以線條作為主要造型手段,並以「傳神」作為塑造藝術形象最根本的要求。 《歷代帝王圖》傳為唐代初期著名畫家閻立本所作。它刻劃了漢代、南北朝至隋代的十三個帝王的形象。唐代的這種帝王像具有「揚善抑惡」的作用,所以此畫中對每個帝王的形象都富有褒貶的意義。而這種褒貶主要是體現在對每個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氣質的刻劃之中。
晉武帝司馬炎的形象顯得雄略大度、氣度不凡,可以體會到畫家對這位帝王完全是持肯定和贊頌的態度。為了突出晉武帝的形象,畫家有意將帝王的兩個隨從畫得較小,人物的動作也較單一,表現出當時繪畫能力和技巧有一定局限性。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描繪了五代時期遭到南唐統治者猜忌的政壇顯要韓熙載夜間宴請賓客的場面。顧閎中巧妙地構思了既有聯系、又有相對獨立性的五段畫面,再現了夜宴的主要活動。這里選用的是全畫的第二段,描繪韓熙載在親自為歌伎起舞擊鼓助興。賓客們或坐或站,或動或靜,表現出不同的神態。
韓熙載本人則神情悒鬱不歡,暗示出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作品顯示了中國古代畫家早在公元十世紀時就已經善於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

⑥ 中國繪畫的歷史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彩、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⑦ 中國繪畫史的歷史簡述

從山東、甘肅復、內蒙古、新疆以及制東北各地的原始岩畫及1986年發現於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地畫來看,它的歷史已不下5000年。以漢族為主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繪畫。明清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隨著封建社會的崩潰,外來繪畫藝術不斷傳入,豐富了中國繪畫的體裁。中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使畫家從中得到吸收和借鑒,中國繪畫創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油畫、水彩畫、漫畫、宣傳畫等相繼發展起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各個畫種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⑧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
先秦繪畫己在古籍中有記載,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多是神話人物,氣勢恢宏。魏晉南北朝,出現文人畫。隋唐發展快,產生名家。宋朝發展到高峰,元明清相繼發展。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們就用礦物顏色在岩石上塗畫拙樸的動植物紋樣和人形圖案,在陶器上描繪各種美麗的圖案紋飾,之後又在青銅器上刻鑄紛繁神秘的花紋及其他圖形。這些作品由於年代的久遠,所保存下來的實屬鳳毛磷角,卻使我們得以一窺早期繪畫的面貌。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繪制於紙絹上的獨幅繪畫作品,是出土於墓葬的隨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歷史。
早期的中國繪畫以作品的題材劃分為若干畫科,如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公元17世紀前後,歐洲繪畫傳入中國,為了與本土傳統繪畫相區別,舶來之歐洲繪畫作品冠名為"西洋畫",本土繪畫自然就稱為"中國畫"。因此,中國畫最初的稱謂,是相對於西洋繪畫(泛指歐洲繪畫)而言的。
中國畫是東方繪畫藝術的主流,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無論在藝術內容、形式,還是表現手法上,中國畫與西方繪畫都有極大的差別。
工筆重彩畫與水墨寫意畫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傳統的中國畫似乎就是水墨寫意畫,其實這是一個誤會。中國畫按照其技法及風格可分為兩大類型,即工筆重彩畫和水墨寫意畫。工筆畫又稱"細筆畫"。其繪畫風格工整細致,以規整並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並注重於細部的刻劃,然後再敷以厚重、鮮亮的顏色。工筆畫所用顏料大多以礦物質製成,歷經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個畫面漂亮明麗,有著很強的裝飾效果。正因為這部分繪畫作品具有富麗堂皇的外觀,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宮廷畫家部採用此種畫法,以表現皇家氣派。
相對於工筆畫的就是寫意畫,又稱 "粗筆畫"。其畫風簡略,通過盡量簡練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神韻相意態,而並不十分在意所畫對象的逼真與形似。畫家在畫中多採用概括、誇張的手法,運用豐富的聯想,最大限度地抒發自己的情緒,張揚不同的個性。因此,寫意畫作品帶有一定的即興性、隨意性和偶然出現的意外效果,較難臨仿和描摹。它們幾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著素淡、清雅的外觀。這類作品在後期中國畫壇上佔有很大的比例。
從中國畫發展的歷史來看,早期的(公元12世紀以前)畫幅均為工筆重彩畫。晚期的作品則多是水墨寫意畫;再從作者的情形來看,工筆重彩畫的作者大都是職業畫家或工匠畫家,水墨寫意畫的作者則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當然,在工筆畫和寫意畫之間還有一片開闊地帶,供畫家們在兩端取捨,從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筆半寫意的畫法。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
傳統的中國畫離不開詩詞。題款。篆刻,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表述。
早期中國的許多文字,是根據對象的形狀或意義,用簡練的 線條描繪出來的象形艾宇。這與使用線條畫畫相似。中國文字的這一特點,加上書寫文字的形式本身帶有很強的藝術創造性,因而與繪畫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人謂之"書畫同源"。中國畫家(尤其是文人畫家。在作畫的過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將寫字的筆法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在創作中的情感,很多時候以詩句的形式——直接題在畫面上;並按中國文人的習慣,在畫的落款處蓋上刻有自己名號的硃砂紅印章。強調線條的表現力,強調繪畫筆墨的書法情趣,是品評中國畫作品格調高下的重要標准。
中國繪畫非常講究畫家綜合的藝術修養,畫家在下筆之先,一般已經將題詩的內容、宇體及印章在畫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盤的考慮。畫中的詩何與圖像相輔相成,對畫面意境和構圖起到了某種補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紅顏色義與黑白的(水墨)圖畫形成色彩的差異。將詩、書、畫、印四個分割的因素融為一體,組成一幅統一的畫面,是中國畫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從畫面布局上看,中國傳統繪畫與歐洲繪畫有一個明顯不同,就是中國畫很注重在畫面留有空白。空白處並不是空無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雲藹,可以是江面的晨霧,也可以是日月的光華,甚至可以什麼都不是。有人認為,"布白"是中國畫中最為人關注的要點。畫家強調畫面詩意的傳達,那些空白處也許正是詩意的不確定性、模糊檬攏的象徵,留給觀賞者想像的餘地。公元11世紀時的中國大畫家、大文學家蘇拭(1036-1101)曾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主張,這也是後來歷代畫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足鼎立
在中國畫中,人"物、山水、花鳥是三個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見的題材。它們大致可以和歐洲繪畫中的人物、風景、靜物相對應。
以人物形象為賽主體的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各科目中出"現最早的,美術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原始社會的先民"們用白莖、紅礬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畫的人寨形和動物圖案,可以"說首開人物畫的先霸河。至大約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藝術發展逐漸成熟。這一時代的霞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顧檔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畫應"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主張,認為畫家不僅應當正確地描繪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劃人物的精神、氣質,即內在的東西。在此後的漫長歲月里,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幾乎無一例外地依循這一認識,從事創作和品評。人物畫在中國繪畫發展的前期有極其輝煌的歷史。
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稱為山水畫,是中國畫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科目。它的興起比人物畫要晚得多,大約在唐代(618-907)趨於成熟,此後名家輩曲 名作不斷,盛極一時。山水畫的興盛,有其中國傳統文化上的深層的原因。中國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場市井,心也嚮往著山水林木;親近自然、融人自然,成為中國文人 (包括畫家)最大的願望。畫家們在描繪自然景色中寄託內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時給予觀賞者以許多聯想與啟示。縱觀中國古代的繪畫史,山水畫畫家在所有畫家電 所佔比例是最大的。
中國畫的另一門類,以描寫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為主體,其中最常見的是將花、鳥組合在一起,故稱之為花鳥畫。花鳥畫給人一種特殊的觀賞情趣,其興起較山水畫為早,起先用於工藝品的紋樣上,到唐代開始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個獨立門類。中國古代文人喜好梅、蘭、竹、菊,認為它們清雅高貴,表現了文人清高脫俗的氣質。因此,梅蘭竹菊是花鳥畫中常見的題材。

⑨ 中國古代繪畫史

國繪畫又名國畫,是現代人為區別於西洋畫而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泛稱。它包括卷軸畫、壁畫、年畫、版畫等各種各樣的門類。有時特指以中國獨有的筆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長期形成的傳統而創作的繪畫。中國畫現分為三大畫科: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有工筆與寫意兩大種畫法;有卷、軸、冊、屏等多種裝裱形制。

一、中國繪畫發展概況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僅從已知獨幅的戰國帛畫算起,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如果從內蒙古、甘肅、山東、新疆以及東北各地的原始岩畫及1986年發現於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地畫來看,它的歷史已不下5000年。以漢族為主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採的形式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繪畫。明清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隨著封建社會的崩潰,外來繪畫藝術不斷傳入,豐富了中國繪畫的體裁。中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使畫家從中得到吸收和借鑒,中國繪畫創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油畫、水彩畫、漫畫、宣傳畫等相繼發展起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各個畫種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國古代繪畫

中國繪畫的最早遺跡可上溯到遠古的岩畫和繁榮於新石器時代彩陶器上的裝飾紋樣。黃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區。分布在渭水、涇水流域一帶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約7000~8000年間)已有繪著簡單紋樣的彩陶。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彩陶。新石器時代的繪畫,技巧上尚處於稚拙階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對人物、魚、鳥等外形動態亦能抓住主要特徵,並表現作者的信仰、願望,用以美化生活,猶如一片絢麗的彩霞,映現了中國繪畫史的黎明。

商、周時期的繪畫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繪畫應用的范圍主要是壁畫、章服以及青銅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紋飾。早期基本上是裝飾性圖案,到西周以後,開始有以表現人物活動為主的紀事性繪畫作品,繪畫的作者是百工。從風格上看,商代庄嚴神秘而縟麗,西周趨於典雅,春秋以後繪畫內容逐漸更多地反映社會生活,形象活潑生動,技巧上有著巨大的飛躍。

秦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國勢強盛,疆域廣闊,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秦漢王朝與相鄰各族也有密切的接觸,這時期的繪畫更加重視繪畫的政治功能和倫理教化作用。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總的統一的時代風格,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高潮。這時期的主的繪畫形式是純繪畫的宮殿壁畫、地上建築壁畫、墓室壁畫及與此相關的畫像石、畫像磚等。秦代為了宣揚秦始皇統一大業及其擁有的無上權威,而建造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內部,繪制有許多壁畫。漢代,從宮室殿堂到貴族官僚的府邸、神廟、學堂及豪強地主的宅院,幾乎無不以繪畫進行裝飾。漢代習俗事死如生,以厚葬為德,薄殮為鄙,這就是使得裝飾墳墓,為死者表彰功德的繪畫活動規模和數量都達到了空前高漲的程度。東漢趙岐甚至在活著的時候,就為自己的墳墓准備壁畫。畫像石是東漢時期重要的美術作品。因以刀代筆施於石材平面上的繪畫,因此稱石刻畫。其題材內容與墓室壁畫大致相同。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四川、陝北等地區,江蘇、陝西、山西、安徽、河北、湖北等省也均有發現。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山東孝堂山畫像石、嘉祥武氏祠畫像石、沂南畫像石墓、安邱畫像石墓等,河南南陽畫像石及密縣打虎亭1號漢墓畫像石。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帛畫「非衣」,內容豐富,色彩絢爛,帛畫以左右對稱、上下連貫的格局分三段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的景象。眾多的人物、禽獸、器物被安排得有條不紊,疏密繁簡錯落有致。奇誕誇張的造型中體現出嚴謹細膩的寫實技巧。線條流暢挺拔,剛健質朴,設色以平塗為主,技法純熟,使用的礦物質顏料至今仍十分鮮艷。這幅帛畫是本期繪畫中的傑出作品之一,它全面而充分地體現了中國繪畫在漢代所達到的高度水平。秦漢時期以繪畫為專門職業的畫工日益增多。被羅致到宮廷的專門畫家被稱為「黃門畫者」或「尚方畫工」。

三國兩晉南北朝處於長期分裂混亂之中,戰爭頻繁,民生疾苦,但卻是繪畫史中的重要階段,繪畫藝術仍在曲折中得到發展。苦難的時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和發展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盛,遍及南北。石窟壁畫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特別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此一時期壁畫,展示出高度的藝術造詣。反映士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迅速增多,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創作日趨活躍,如衛協的《詩·北風圖》,顧愷之的《木雁圖》、《洛神賦圖》等。肖像畫在這一時期很發達,如顧愷之的傳神寫照,就特別注重揭示對象的精神意向和表現對象的特定性格。山水畫和花鳥畫開始萌芽。有以王微、宗炳為代表所創作的山水畫。取義於中國古代「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後」的寓言,以蟬雀為題材的繪畫也頗為流行,賦予某種寓意性。涌現出一批有文化修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繪畫史和繪畫理論著作開始出現。

隋唐兩代處於封建社會盛期,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與活躍,都給文化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運,中國隋唐時代的繪畫藝術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高峰之一。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及尉遲乙僧的繪畫活動,以及以敦煌220窟為代表的壁畫體現著此一時期繪畫藝術的最高成就。

人物畫在隋唐佔主要地位。著名畫家有閻立本、吳道子等。吳道子一生在京洛畫寺觀壁畫300餘堵,變相人物,千變萬態,奇蹤異狀,無有同者,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和自然高出縑素的效果,世稱為「吳裝」。中唐周□善畫天王和菩薩,創造了「水月觀音」這一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宗教畫新樣式,一直為後代沿襲,被稱為「周家樣」。唐代人物畫反映了當時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步輦圖》;有描繪功臣勛將的,如《凌煙閣功臣圖》;相鄰民族,如《西域圖》、《職貢圖》;皇室貴族,如《玄宗試馬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文人雅士,如《醉學士圖》。唐代山水畫有著多種風貌,金碧青綠與水墨揮灑並行,專門山水畫家日益增多,山水畫即將進入成熟階段。隋代展子虔所畫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畫技巧上更有提高。而吳道子於佛寺壁上畫怪石崩灘,達到「若可捫酌」的真實效果,又因一日之內能在大同殿壁上畫出嘉陵江三百里的山水,而與李思訓之作「皆盡其妙」。王維也以水墨山水著名。花鳥畫開始興起,唐代花鳥畫側重描繪鷹鶻、仙鶴、孔雀、雉雞、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麗。由於武功隆盛和貴族游獵的風氣,使鞍馬等題材也成為繪畫專科並取得相當高的成就。由於印刷術的發明,版畫也隨之得到發展,唐代版畫多用於佛像印刷,敦煌莫高窟發現的金剛經扉頁畫顯示了較為成熟的雕印技藝。唐代繪畫不僅大膽汲取、借鑒外來藝術的表現技巧,而且還通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傳播到其他國家,當時大食都城中有中國畫工獻藝,朝鮮半島上的新羅曾在中國以高價收購名畫家作品,中國繪畫通過中日兩國的使者、商人、留學生、僧侶等傳入日本,對日本古代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唐代繪畫燦爛而恢宏,具有昂揚磅礴的時代精神和風貌。

五代兩宋以後,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成為中古繪畫的鼎盛時期。由於唐末以來城市商業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使繪畫藝術服務范圍有所擴展,一些畫家進入手工業行列,其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增強了藝術與社會的聯系。

皇室貴族為政治需求及從裝飾環境出發,創建了宮廷畫院,集納優秀畫家,對繪畫創作提出更多的要求。宋朝統治者設置畫院,擴充機構,招攬人才,給畫家授以職銜,從而使宋代成為歷史上宮廷繪畫最興旺最活躍的階段。文人學士把書畫視為高雅的精神活動和文化素養,並對繪畫提出鮮明的審美標准,在創作和理論上都開始形成獨特體系。社會、宮廷、文人士大夫之間的繪畫創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響,使宋代繪畫在內容、形式、技巧諸方面都出現群彩紛呈、多方發展的局面。宋代繪畫題材較唐代有很大擴展,其中最有建樹的是廣泛表現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如《清明上河圖》、《貨郎圖》、《盤車圖》、《耕織圖》等;與節日民俗活動相結合的節令畫,如《大儺圖》、《冬至嬰戲圖》、《觀燈圖》等;借描繪歷史傳說反映人們對現實生活態度的歷史故事畫,如《文姬歸漢圖》、《採薇圖》等;描繪文人韻事如《西園雅集圖》等。五代兩宋時期山水畫發展最為顯著,五代時中原地區的荊浩、關仝,江南地區的董源、巨然分別以不同的筆墨技巧塑造了不同地區的山水畫,風格各異,對後世山水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宋代山水畫家輩出,各有專長和創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遠,范寬的崇山峻嶺和雪景,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繪四時朝暮、風雨明晦的細微變化,惠崇、趙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墨戲,李唐、馬遠、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詩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畫藝術的不斷變革和發展。花鳥畫也有著長足的發展,五代時江南徐熙的田園花果和西蜀黃筌的奇花異鳥分別具有野逸和富貴兩種不同風格。北宋趙昌的設色折技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敗荷鳧雁,以趙佶為代表的院體花鳥畫都具有高度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鳥畫已開水墨寫意之先導。文人學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著重表現主觀情趣,與民間畫工及宮廷花鳥畫的高度寫實、刻畫入微的畫風迥然不同。五代兩宋繪畫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創造,畫家注意對生活的深入觀察體驗,藝術上倡導寫實,具有精密不苟嚴謹認真的精神,但在創作中又注重提煉取捨,要求形神兼備,把工筆重彩技巧推向高峰。北宋李公麟又在純用墨線勾染的白描手法上作出貢獻,一些畫家在寫意人物花鳥上也進行了可喜的嘗試,豐富了繪畫的形式和表現技巧。

元、明、清時期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題材上山水、花鳥佔有絕大比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趣,提出「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不趨附社會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自鳴高雅,表現閑情逸趣,涌現出難以數計的文人畫家和作品,許多畫家借繪畫抒寫高尚情操,發泄對黑暗腐敗勢力的不滿,藝術上敢於突破陳舊成法的藩籬,注意師法自然,勇於創造革新。文人畫注意筆墨情趣及詩文書法相結合的題跋。此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中,既有為正統文人畫奉為典範的趙孟□、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及「四王、吳、惲」,又有帶有鮮明個性的徐渭、陳洪綬、朱耷、石濤及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金農等人。民間繪畫的書籍版畫插圖和年畫進入繁榮興盛時期。

⑩ 對中國古代書法和繪畫的認識和了解|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採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致性。《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系。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徵、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有記載可考者,當在漢末魏晉之間(大約公元2世紀後半期至4世紀),然而,這並不是忽視、淡化甚至否定先前書法藝術形式存在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中國文字的濫觴、初具藝術性早期作品的產生,無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書法看,盡管早期文字——甲骨文,還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簡不同,筆畫多少不一的情況。但已具有了對稱、均衡的規律,以及用筆(刀)、結字、章法的一些規律性因素。而且,在線條的組織,筆畫的起止變化方面已帶有墨書的意味、筆致的意義。因此可以說,先前書法藝術的產生、存在,不僅屬於書法史的范疇,而且也是後代的藝術形式發展、嬗變中可以借鑒與思考的重要範例。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還有,
http://www.wenyi.com/art/shufa/sfjs.htm
http://www.fly008.com/bbs/PrintPost.asp?ThreadID=112
http://www.shw.cn/Article/Print.asp?ArticleID=4120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認識中國古代繪畫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