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

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

發布時間:2021-03-08 17:55:55

Ⅰ 秦檜 趙構

秦檜與岳飛——趙構導演的冤案綦彥臣
「秦檜」已成為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符號,是自他以後的一切奸臣的代表,恰如民間把工於心計又不說理的人叫成「曹操」一樣,同成抽象概念。 然而,秦檜遠沒曹操那樣幸運。曹操曾統一了中國北方,並試圖統一全國,因此多少帶有「民族英雄」的光環,還有他那萬世不磨的文采,讓後人永記。秦檜呢?在民間被用於外號兒的頻率雖然沒曹操大,但卻被深毀重辱。河北東南部有一種吃雞頭的方法,叫「剝秦檜兒」,就是把腦殼挑開,把雞腦剔出,送入口中。此法起自何年,尚無可考,但由此足見歷史對秦檜的判定。至於秦檜夫婦代趙構受過,跪在了岳飛墓前,就自不必說了。 不僅秦檜本人要承擔歷史的成本,就連秦氏後人,也無法倖免,除有秦氏後人雲:「愧姓秦」的說法,還有「秦岳不通婚」的習俗。社會進步了,亦未見此時更改。 中國人歷史中毒,已到了神經末稍。 秦檜作為歷史的存在,無法刪,但是後代人卻盡量地改寫他、抹殺他。 比如姓氏辭典中,涉及秦姓,都迴避他;又比如歷史文學創作中,又都一味地貶低他,《說岳全傳》是個代表作了。 單說姓氏辭典一則,就讓人感到中國「殺父文化」 【注1】的厲害。 一本到目前編篡最全、作品質量最好的姓氏辭典,是由汪宗虎和陳明遠編寫的《中國姓氏辭典》(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關於秦姓條目,該辭典自孔子門徒秦非記到明代秦良玉,計10人,時間跨度兩千年,隻字不提秦檜。 歷史何以對秦檜如此不公,竟不能給一個死了近八百五十年的人一點客觀的地位?! 連現代「奸臣」林彪,都能得到黃克誠將軍「不寫林彪,中國革命史就不真實」的客觀評價,知識分子卻何以對秦檜一點不寬容?! 秦松究竟何許人也?何樣本來面目? 《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秦檜」條目,詮釋如下: 秦檜(1090-1155)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字會之。政和進士。歷任左司諫、御史中丞,因上書金帥反對主張邦昌,被俘至金,後為完顏昌(撻懶)所信用。建炎四年(1130)隨金軍攻楚州,被撻懶縱歸,詐稱殺死監守金兵,奪船逃回。紹興元年(1131)任參知政事,旋拜相。次年,被劾專主和議而罷。八年再相,前後貶逐張浚、趙鼎,獨相十七年, 【注1】「殺父文化」是即指子女對祖先沒義務,一成人便背叛父母。中國的家族譜系(牒)學是「殺父文化」的一個變種。明人黃伯善最先總結過這種現象,書雲:「夫人不善,見棄於子孫,天下後世,其誰不厭之?」黃伯善之說,非為一時示警之言,不用說祖先是巨惡大奸,就是頗有成就者,往往也因本身「出身不好」而被後「殺掉」。南朝時,就出現過一個笑話:劉裕建宋後,自覺功績赫赫,建了一個紀念館,把自己為人打工時使用過的燈籠麻繩放在館里。他死後,孫子劉駿去紀念館轉了一番,看見燈籠麻繩,覺得十分難堪,手指祖父遺像說:「一個莊稼漢子混到貴為天子,豈不太過分了。」劉裕身起寒微,拼智拼力,創建了一個國家留給子孫,想不到還被後代譏笑。清乾隆年間,秦澗泉由金陵(今南京)結伴與友人游西湖,同伴在棲霞嶺下指著秦檜跪像說:「澗泉兄,尊祖竟是這般模樣,你可題他一聯了。」秦澗泉略作思索揮筆寫下:「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悔姓秦。」 「殺父文化」的另一種現象是亂認祖先,連曹操及其後人都在所不免。曹操自稱是周文王第十三子曹叔振鐸之後,就是說與姬姓同源;到了他孫子魏明帝曹睿時,又稱出自舜即出自媯性。祖孫二人自認的祖系竟然不一致。唐代文豪白居易自稱白氏出自白公勝(春秋時楚平王的孫子),然後白公勝又生了白乙丙、白起等後人。但是,白乙丙早在白公勝之前一百四十八年前就死子。白乙丙乃孟明視之子,孟明視為百里奚之子。如此有名的大人物還要「殺父」,平常人就不用說了。 收韓世忠、岳飛、張俊三大將兵權,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與高宗共主持議和投降活動,向金納幣稱臣,訂立「紹興和議」,兩據相位,歷封秦、魏兩國公,結納死黨,控制台諫,屢興大獄,斥逐異已。深受高宗寵信,卒贈申王,謚忠獻。開禧二年(1206)追奪王爵,改謚謬丑。 對秦檜的整個評價基本是否定的,但並沒否認一個事實「因上書金帥反對立張邦昌,被俘至金」。這一事實是說明秦檜於國家危亡之時,挺身而出,才致使被擄的。 北宋王朝的最後一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即公元127年,宋欽宗趙桓給金國人上了降表。金主吳乞買收到降表,就把趙桓與共父趙佶廢為庶人,知樞密院事(相當於國家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彥宗請求再立一位趙氏宗族為宋朝皇帝,金國人不同意。 接下來就是雙方爭執,以及皇室被擄,遷往金國。 雖有兵部尚書(相當於文職的國防部長)孫傅堅決不從金人之令,且吏部侍郎(相當於人事部副部長)李若水以刎頸抗議,但並沒能阻止金國人廢趙的決心。 這年整個二月份,餘下的宋庭官員都為這一個事忙得焦頭爛額。金國人逼著翰林承旨(相當於主管文秘的國務院辦公廳副主任)吳正仲、吏部尚書(相當於人事部長)莫儔召開百官會議商量立張邦昌為皇帝的事。迫於金人的壓力,大多數官員簽名表示同意。因為金人已給了百官威攝,把不想簽字的簽書樞密院事(相當於國家軍委副主席)張叔夜給抓到金營去了(張叔夜剛升此職不久)。不僅抓了張叔夜,連文職國防部長孫傅也給抓起來了。 在王時雍率先簽字之後,百官默認。但是總有慷慨之士,不想背負此辱,盡管他們是少數。御史(監察官)馬伸大叫:「我的職責就是做個諍臣,豈能坐視不管!」就和另一部監察官吳給與他們的部長秦檜聯系,一塊起草了個議狀對金人表示抗議。他的抗議書不僅文采飛揚,而且對金人曉以利害。特別是後者,成為金人日後廢棄偽齊劉豫的一個重要依據。他在抗議書中說: 今之致書,非特忠於主也,且明兩國之利害。趙自祖宗至今嗣君,百七十餘載,頃緣奸臣敗盟,誤主喪師。割兩河地,恭為臣子,人臣安忍畏死。然兩國之勝事,豈可一城決廢之? 宋於中國號令一統,綿地萬里,德澤加於百姓,前古未有。西漢之絕於新室,復由光武;東漢絕於曹氏,劉備帝蜀;唐為朱篡,乃有李克用推其世序而繼之。故雲:基廣則難傾,根深則難拔。 張邦昌附權貴為蠹政,雖今國傾之傾非一個所為,然邦昌罪在其中,且大矣。天下方視之如仇,若付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豪傑必起而誅,終不為大金屏翰。必立邦昌,京師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服;京師之宗子可滅,天下之宗子不可滅。 檜不顧斧鋮之誅,言兩朝利害,願復嗣君以安四方,非特大宋蒙福,亦大金萬世利也。 抗議的後果是可怕的,金人抓走了秦檜(可能由於馬伸與吳給的職務較低,沒抓)。 孫傅、張叔夜、秦檜被抓,成了陰暗、腐敗的政治的一線少有的亮光。那時,北宋人的政治道德太敗壞了,幾乎無法指責任何一個人。在欽宗皇帝倉促接位的時候,就有諷刺為政者們的諺語,稱:「城門閉,言路開;城門開,言路閉。」它描述的是這樣一種格局:自從金兵侵邊犯境(宣和七年,1126)以來,朝廷多資下達徵求直言的詔書,但局勢稍一緩和,就暗中加以阻撓壓制。

Ⅱ 方峻的白杜萬卷樓具體介紹

又叫白杜藏書樓,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溪白村白杜自然村。由宋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秘書郎、著名藏書家方峻在祖遺藏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了皇右間,經過方峻兄弟和子孫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方峻四子、進士方子容的不懈搜集和整理,白杜萬卷樓已有了相當大的規模,以藏書之多,精品之富,名列莆田藏書家之最,史稱白杜方氏萬卷藏書樓。據考,方峻曾孫文略於崇寧五年(1106年)擢進士,因不附宰相王滿甫與金人訂《海上之盟》的主張,被貶知芹州,他素愛藏書,擴充祖上藏書到了一千二百(竹箱),輯有萬卷樓書目一卷。其從弟方翥,辭官歸里,閉門十八年盡讀藏書,與理學家林光朝砥礪理學授徒,頗負盛名。《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和《中國名人大詞典》等書分別載有其事跡。
南宋著名史學家鄭樵在著書立說時,曾多次親臨白杜方氏藏書樓求書拜讀考證,寫下了不朽的歷史巨著《通史》。期間,在交往讀書中,他與進士方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至交好友。至今莆田民間還流傳著關於鄭樵到白杜方氏萬卷樓借閱藏書的傳說故事。
除藏書之外,白杜萬卷樓還收藏了大量的金石拓片與名人字畫。其中有北宋著名書畫家蘇東坡題寫的遺墨多達四百餘幅,還有大批歷史各種碑刻、銅器與名貴瓷器,可謂名副其實的文化寶藏之所。
天下事物散久必聚久,聚久必散。白杜萬卷樓雖得方氏數十代人傾心相守,然隨著方氏家族官運的衰敗,到了南宋紹興至幹道間,白杜萬卷樓屢遭劫難,樓舍損毀,藏書及名畫古董流散族人間,令人痛心不已。經歷了八百多年的蒼桑歲月,白杜萬卷樓早已盪然無存,而立石於宋紹興八年(1138年),由邑人進士方略撰文、恩賜進士方昭書並題額的著名《祥應廟記碑》等碑碣刻,成為白杜歷史藏書尚存文物的見證。
皇祐間,子方子容,進士出身,更喜藏書,使藏書精品益多。曾孫方文略,崇寧五年(1106)擢進士,素愛藏書,被貶知芹州期間,擴充藏書到了1 200箱,並輯有《萬卷樓書目》1卷。南宋史學家鄭樵為撰寫《通志》,曾多次親臨「白杜藏書樓」求書。除藏書之外,「白杜萬卷樓」收藏有北宋蘇東坡題寫的遺墨,達400餘幅,還有大批歷史各種碑刻、銅器與名貴瓷器。到了南宋紹興至乾道間,「白杜萬卷樓」屢遭劫難,樓舍損毀,藏書及名畫古董流散於人間。

Ⅲ 求有關於宋朝的史籍

樓上給的太全了,不過過於繁雜了吧!看完得好幾年。幫你選幾本值得看的內史籍。
《宋史》
《涑容水記聞》司馬光
《東京夢華錄》孟元老
《齊東野語》 周密
《鶴林玉露》羅大經
《大金吊伐錄》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李心傳(李心傳是秦檜養子,有些跟秦檜有關的內容不太可信,需謹慎分析)
另外,宋代詩詞也可好好讀讀,可以看出當時社會形態。《清明上河圖》也是反映當時社會場景的重要史料。

Ⅳ 《雪景寒林圖》是真是假

北宋前期畫家范寬的名作《雪景寒林圖》再現,令人興奮。不過畫上有「臣范寬制」四字的題款,又令人迷惑,甚至有學者懷疑此畫是否為范寬的真跡。引起書畫鑒賞家們的一些爭論,其中疑難處在哪裡?為何令人費解呢?

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有一幅宋代畫家范寬的《雪景寒林圖》,這件古代繪畫珍品原系民間私人收藏,「文化大革命」中作為抄家物資轉入博物館。「文革」結束,北京舉行「各省市徵集文物匯報展覽」,此畫最引人矚目。因為范寬傳世之作有《溪山行旅圖》《秋山蕭寺圖》和《雪山樓觀圖》等,此畫卻久已湮沒,突然面世,令人驚異,這畫是真跡嗎?

雪景寒林圖范寬生於五代末,耀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據有關畫史類書籍所記,其儀狀峭古,舉止疏野,嗜酒好道。至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猶在,一生失意潦倒而不得志,「落魄不拘世故」,常來往於汴京與雍洛之間。工山水畫,曾師從荊浩、李成,後悟「師人不如師物,師物不如師心」。卜居終南山、太華山,終日危坐,縱目四顧,飽覽岩壑雲煙,隨後雄健落筆,獨辟蹊徑地塑造著峰巒渾厚、氣勢雄偉的關陝山川形象,最終自成一家。北宋前期,與李成、關仝為北方三大山水畫派的代表,後人評其「得山之骨」,尤長雪山之景,使人見之凜凜,只感寒氣逼人。米芾《畫史》評之為「本朝自無人出其右」。

《雪景寒林圖》是絹本水墨山水大立軸,長一百九十五厘米,寬一百六十厘米。以老辣沉穩的筆墨表現了大雪覆蓋下的北方山水奇觀:主峰高聳,群峰屏立,山勢嵯峨,岩壑幽深,有河朔氣象。山頭遍作寒柯,通幅一無雜樹。山腰蕭寺,危徑長橋,皆得自然。瑞雪滿坡,寒林孤秀,物態冰凝,儼然三冬在目。山下岩體稜角分明,岸邊有大樹數重,後有村居,一人張門而望。空間虛實相應,筆法蒼潤雄偉,加上其淡墨烘染出的陰霾氣候,都顯示出作者確為寫生妙手,體現出高深的藝術造詣。

從《雪景寒林圖》的近景看,樹幹上隱約有「臣范寬制」四字。按上述范寬生平和脾性,也未聞其曾被召入宮廷,那為什麼稱「臣」呢?同時,范寬是否名「寬」也存在疑問。據《聖朝名畫評》載:「范寬,名中正,字中立,華原人,性溫厚有大度,故時人目為范寬。」《圖畫見聞志》「范寬」條有註:「或雲名中立,以其性寬,故人呼為范寬。」《宣和畫譜》也說:「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蔡卞嘗題其畫雲,關中人謂性緩為寬,中立不以名著,以俚語行,故世傳范寬山水。」似乎都表明這「寬」不是他的本名,是時人以他的脾性而稱他為「寬」,因而使他的真名反而被淹沒了。《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也載:范寬「原名中正,字仲立(一作中立)。性豁達大度,人呼之為范寬,本名反不顯。」

由是,著名書畫鑒賞家啟功先生寫了《鑒定書畫二三例》一文,認為《雪景寒林圖》確是范寬的畫法,三拼絹幅也是宋畫的特點。但從此畫的題款來看,此圖應是宋代范派的作品,而不是范寬的真跡。宋畫多半無款,這是文物鑒賞方面的常識,但此畫中的一株大樹幹上卻有「臣范寬制」四字,純屬畫蛇添足。同時,范寬只是時人稱他的一個諢號,他會將諢號題為畫款嗎?就如包拯會自稱「包黑」這個諢號嗎?此外,這個「臣」字也大有疑問,以范寬生平和舉止而言,他就是題畫款,也不會稱「臣」。

陳傳席《〈雪景寒林圖〉應是范寬作品》一文提出商榷,認為宋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四范寬條是寫:「范寬,字中立,華原人,工畫山水。」「寬」為其名,「中立」其字。記載並不含糊。而且古人的名和字是相配的,名「寬」配字「中立」也頗相合,倒是所謂「名中正,字中立」有點不配。而「或雲名中立,以其性寬,故人呼為范寬。」只是其條後的一個小注。其不作正文,表明只是出於傳說。而後人不辨真偽,以此傳說為真,有關記載大抵皆根據《圖畫見聞志》那一條小注的傳聞,這種說法應屬誤傳。如米芾是北宋人,不可能不知道範寬的名字,然而他的《畫史》所記,皆用「范寬」,顯然並不以此為諢號。

其實,范寬在自己畫上題款並非只此一件。如米芾曾在丹徒(今江蘇鎮江)僧房裡見到一幅如荊浩風格的山水畫,「於瀑水邊題『華原范寬』,乃少年時所作。」米芾是當時的書畫大鑒賞家,他豈有搞錯之理,可見范寬少年作畫就已有題款的習慣,且自題「范寬」,「寬」必是其名,而非諢號。最有力的證明是,台灣學者也在肯定是范寬真跡的《溪山行旅圖》上發現了「范寬」的款字,該畫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藝苑掇英》第十五輯有文載,其圖右下樹陰處有「范寬」二字。這就更說明問題了:范寬性寬厚,只能說是人如其名,而並非因性格而得名。一些專家從作品的用筆風格上也認定,《雪景寒林圖》和諸畫史記載的范寬作品風格尚沒有不符合之處,所以應看作是范寬真跡。

唯獨這「臣」字還是令人費解,這是其他畫上所沒有的,從邏輯上分析,范寬不應以「臣」自稱,此畫也非獻給皇帝之作品,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是否會由後人添加的呢?另外,范寬的名字問題,上面的解釋也並不是已毫無疑問。畢竟《圖畫見聞志》沒有明確「寬」就為其名,後注只是傳說,其他諸書也未必盡抄《圖畫見聞志》。當然在沒有更充分的證據之前,僅憑這些懷疑是不能輕易否定此畫的作者是范寬的,只是此題款確實存在一定的疑問。目前書畫界有持肯定論者,也有不置可否者。

Ⅳ 宋史必讀書目

1、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本書於1951年初版,以後三次增訂。作者認為:王安石關於變法改制的全部構想,可以說都是合乎時勢之發展趨向,應乎民眾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本書的目的之一是要反駁自南宋以來所形成的對王安石的傳統成見,恢復王安石的本來面目,使一個政治改革家的本來風度和豐采,再現在讀者的面前。這是一本關於王安石的個人傳記,更是反映北宋熙豐改革史事的實錄。
本書作者鄧廣銘(1907-1998),字恭三,山東臨邑人,生前為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2、鄧廣銘《岳飛傳》(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本書是 在1944年的《岳飛》和1955年的《岳飛傳》基礎上,再次修改而成的。本書勾畫出了岳飛生活的時代輪廓,描繪了岳飛一生所建立的事功,他的形象和豐采,思想和情操,並對這一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做出公允的評價。該書的價值遠遠超出了一位英雄人物的傳記,是一部兩宋之際的政治史、軍事史,是一部兩宋之際的宋金戰爭史。

3、朱瑞熙等《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社1998年
本書是「中國古代社會史」叢書之一種,利用大量文獻資料及其他有關資料,深入考察了遼、宋、西夏、金時期社會生的方方面面,內容涵蓋飲食、服飾、居室、交通、婦女、婚姻、生育、喪葬、社會交誼、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文體娛樂、醫療保健、稱謂、排行、避諱、押字、刺字紋身、休假、語言文字、家族、節日等,是目前本領域最為重要的專著。
本書作者朱瑞熙,上海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張邦煒,四川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復生、蔡崇榜,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曾瑜,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4、白鋼全書主編、朱瑞熙分卷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本書運用政治學、歷史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除介紹宋代各項制度外,著重在闡述其運行機制和特點;同時,首次論述宋代的中央決策體制,探討中央決策機構和決策的依據,信息傳遞渠道,決策和政策貫徹執行的程序、方式,決策的特點與效應等。這是目前最為全面地闡述宋代國家制度史的著作。

5、漆俠《宋代經濟史》(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
本書依據豐富的史料,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宋代農業生產、土地關系、手工業發展、國家專利制度、商業和城市經濟、對外貿易、貨幣及經濟思想等重要問題,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探索和論述,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
本書作者漆俠(1923-2002),山東巨野人,生前為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河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Ⅵ 宋代史學

宋代是中國封建時期史學的鼎盛期 。宋初,薛居正等仿《三國志》體例,編成《五代史》(即《舊五代史》)。宋仁宗時,歐陽修成《新唐書》,以別於五代後晉劉昫《唐書》(即《舊唐書》)。歐陽修不滿薛居正《五代史》,重撰《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宋代編修的前代史還有多種 ,傳世的有《唐會要》 、《五代會要》 、《西漢會要》、《東漢會要》以及《九國志》、《南唐書》等。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這種編年史體,稱為《通鑒》體,成為後來編年史的通用體裁。南宋袁樞撰成《通鑒紀事本末》,開創了紀事本末體。南宋李燾編撰《續資治通鑒長編》,是《通鑒》之後第一部出色的當代編年通史,亦是中國古代卷帙最龐大的私修編年史。宋人編撰的當代史,還有《三朝北盟會編》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兩宋之際鄭樵修撰紀傳體通史《通志》,宋元之際馬端臨修撰《文獻通考》,《通考》與《通典》、《通志》,並稱三通。宋代方誌的著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如《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粱錄》等。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是宋代史學領域新開辟的園地。北宋歐陽修《集古錄》,是現存最早研究石刻文字的專書。南宋洪適《隸釋》和《隸續》,為傳世最早的集錄漢魏石刻文字專書。宋代金石學諸書為研究五代以前,尤其是研究商周秦漢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Ⅶ 鄧廣銘的著作掇英

《辛稼軒先生年譜》(鄧廣銘編撰)( 商務印書館 民國36)
《稼軒詩文鈔存》(辛啟泰原輯) (商務印書館 民國36)
《王安石》(鄧廣銘著) (三聯書店 1953)
《岳飛傳》(鄧廣銘著) (三聯書店 1955)
《辛稼軒詩文鈔存》(辛棄疾, 著/鄧廣銘輯校) (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
《稼軒詞編年箋注》(辛棄疾著) (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
《辛稼軒年譜》(鄧廣銘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7)
《王安石 : 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鄧廣銘著) (人民出版社 1975)
《稼軒詞編年箋注》(辛棄疾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王安石 : 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鄧廣銘著) (人民出版社 1979)
《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五冊,封建社會》(鄧廣銘主編) (中華書局 1982)
《中國通史參考資料 : 宋遼金》(翦伯贊主編/鄭天挺主編/鄧廣銘主編) (中華書局 1982)
《岳飛傳》(鄧廣銘著) (人民出版社 1983)
《宋史研究論文集》(鄧廣銘主編/酈家駒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4)
《宋史研究論文集》(鄧廣銘主編/酈家駒主編)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鄧廣銘主編/程應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4)
《歷史科學研究的新歷程 : 1978至1986年《史學》專刊文論》(林甘泉著/鄧廣銘著/張希清著)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7)
《陳亮集》(陳亮,著) (中華書局 1987 )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鄧廣銘主編)(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88)
《兩宋政治經濟問題》(鄧廣銘著/漆俠著) (知識出版社 1988)
《涑水記聞(司馬光, 撰)》 (中華書局 1989)
《中日宋史研討會中方論文選編》(鄧廣銘主編/漆俠主編) (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1)
《稼軒詞編年箋注(辛棄疾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鄧廣銘著)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4 )
《鄧廣銘治史叢稿》(鄧廣銘,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鄧廣銘著) (人民出版社 1997)《辛稼軒年譜》(鄧廣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
《鄧廣銘學術文化隨筆》(鄧廣銘,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8)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鄧廣銘,著) (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鄧廣銘學述》(鄧廣銘,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岳飛傳》(鄧廣銘,著)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
《岳飛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韓世忠年譜》、《辛棄疾傳》、《辛稼軒年譜》、《陳龍川傳》(鄧廣銘,著) (三聯書店出版社 2007)

Ⅷ 關於宋代的歷史的書

1、《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

《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全書有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計四百九十六卷,約五百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2、《宋史紀事本末》

《宋史紀事本末》,斷代紀事本未體史書。一百零九卷,繼《通鑒紀事本未》以後,用紀事本未的體裁,記述宋代(960-1279年),三百一十九年歷史的大概輪廓和社會的重要事件。

中華書局在保留原來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參照其他宋代史料,採用他校和對校,對以往版本出現的錯誤進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來講,可謂善本。此書可讀性強,敘事有趣,觀點鮮明,史事敘述井然有序,全書按時間編排,歷史演變脈絡清晰。

3、《細說宋朝》

《細說宋朝》是「細說中國歷史」系列中的宋朝部分,也是這套系列中最好看的幾本之一,他把整個宋史分成很多個重要事件,用一個個故事把整個宋史串了起來,體裁類似《紀事本末》,可讀性非常強。

4、《生活在宋朝》

吳鉤是個專寫宋史的通俗歷史學作家,他出了好幾本關於宋朝的歷史書,這是其中一本,裡面很多描寫當時社會生態的細節,讀起來很輕松好看。不過作者似乎是非常愛宋朝,他的文章對大宋美譽過多,因此需要結合其他書一起讀比較好。

5、《宋代物價研究》

《宋代物價研究》是純粹的學術書,一般愛好者可能不太容易讀下去。但如果你讀下去了,就會發現裡面太多有意思的八卦了,而且字字有依據。這本書里整理出了關於宋代食品、地產、衣物、車馬等方方面面的價格記錄,和各行各業人的收入支出,簡直是本宋代生活大辭典。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