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博物館華夏文明史

中國歷史博物館華夏文明史

發布時間:2021-03-08 16:18:38

❶ . 單選題五千年華夏文明史告訴我們中國歷史的主流是

選項在哪裡?

❷ 中國歷史博物館分幾個部分

中國歷史博物館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 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國家博物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推翻了中國漫長的封建帝制。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 立即決定建立近代化的國立博物館。
最初館址設在明清時期的太學——國子監,後遷至天安門內午門以及午門與端門間的東西朝房。到192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時, 已收藏文物20餘萬件, 共有10個陳列室, 展出歷史文物和藝術品2000餘件。
1958年8月, 中國政府決定在天安門廣場東側新建國家博物館,1959年10月建成,即現在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整座建築由南北兩部分組成, 總佔地面積45000平方米, 外觀呈長方形, 正好和對面的人民大會堂相對稱, 博物館的正面有24根高大的方形廊柱構成雄偉的西門長廊。整個建築色調典雅, 巍峨庄嚴, 是天安門廣場的組成部分。館名系郭沫若先生題寫。
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建成後,從全國各地調集了大量的傳世和出土文物精品。現有文物藏品30餘萬件, 其中一級文物2000多件,文物照片10多萬張, 圖書館藏專業書籍20多萬冊。館內文物保護技術設施較為完備, 有一個現代化的實驗室和文物修復技術室。承擔著青銅器的保護、書畫裝裱、紙張的保護、壁畫彩塑保護、古建築和民族文物的保護、文物與環境、文物復制技術等工作。
館內有河南安陽出土的重達875千克的商代後母戊鼎,是已發現的最重、最大的青銅器、陝西眉縣出土的西周盂鼎,有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賞賜貴族盂1709個奴隸的史實。北京房山出土的元代至順三年銅銃,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的火炮。珍貴的古書畫有宋人《大駕鹵簿圖》卷、宋人摹梁元帝《職貢圖》卷、明代的《皇都積勝圖》卷和《南都繁會圖》卷、清代的乾隆《南巡圖》卷、《潞河督運圖》卷、《清朝禮器圖》冊、《鴻雪因緣圖》冊、《清代學者像傳》等。
「中國通史陳列」是該館的基本陳列。陳列從170萬年前的原始群時代起,至公元1840年止,按照社會發展分期,又按中國歷史朝代排列,分為原始社會部分、奴隸社會部分和封建社會部分,陳列面積8000平方米,陳列文物9000餘件。通過陳列,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歷史比較全面的發展過程。

❸ 中國歷史是否真的有5千年的華夏文明

據最新考古研究,在傳說中堯舜禹生活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境內很可能活躍著若干個史前國家。這意味著大眾普遍認為的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有望得到新的科學證實。

山東大學考古研究所和美國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經過10年在山東省日照地區進行的發掘調研,近日做出初步結論,認為在日照地區發掘的古城遺址是距今5000~4200年前一個史前國家的殘骸。據估算,該古國人口63000人,僅其都城佔地就超過100萬平方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朱乃誠教授說,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擁有5000年的歷史,有關堯舜禹的傳說通常被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然而,考古學的傳統看法只承認中華文明起源於距今3000年前的夏代,因為僅河南二里頭遺址能確切地表明當時有國家存在

❹ 中國歷史博物館主要藏品是什麼

中國歷史博物館(名稱存在於1958年至1969年、1983年至2003年),是中國的一所重要的博物館專。2003年,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並重組屬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內有河南安陽出土的重達875千克的商代後母戊鼎,是已發現的最重、最大的青銅器、陝西眉縣出土的西周盂鼎,有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賞賜貴族盂1709個奴隸的史實。北京房山出土的元代至順三年銅銃,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的火炮。珍貴的古書畫有宋人《大駕鹵簿圖》卷、宋人摹梁元帝《職貢圖》卷、明代的《皇都積勝圖》卷和《南都繁會圖》卷、清代的乾隆《南巡圖》卷、《潞河督運圖》卷、《清朝禮器圖》冊、《鴻雪因緣圖》冊、《清代學者像傳》等。

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建成後,從全國各地調集了大量的傳世和出土文物精品。現有文物藏品30餘萬件, 其中一級文物2000多件,文物照片10多萬張, 圖書館藏專業書籍20多萬冊。

❺ 國家博物館的歷史

中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China)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相對稱布局,是一座系統展示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國博藏品數量為100餘萬件,集收藏、研究、展覽於一身。2011年3月1日國家博物館新館竣工。

命名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同日,更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1959年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前身為1950年3月成立的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1960年正式命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 1959年8月,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兩館大樓竣工,為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築之一。同年10月1日,在國慶十周年之際,開始對外開放。

發展理念
中國國家博物館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設發展理念,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原則。堅持「與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地位相稱,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相稱,與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相稱,與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稱」的建館方向。以「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為建館目標。

職能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將會在保護國家文化遺產、展示祖國悠久歷史、弘揚中華文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對外文化交流,體現中華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為適應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需要,將成為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習歷史和文化知識、接受文明熏陶、進行終身學習的文化陣地和課堂。
設備
2007年3月至2010年底,中國國家博物館進行了改擴建工程,館舍總建築面積19.19萬平方米,硬體設施和功能為世界一流。藏品數量為100餘萬件,展廳數量為48個,設有「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兩個基本陳列,設有十餘個各藝術門類的專題展覽及國際交流展覽。
特色
與我國現有的博物館相比較,國家博物館還會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變化,即能夠得到非常高質量的,文化精神上的一種享受。在歷史含量方面,文化底蘊方面也是如此。在風格上,國家博物館將保持庄嚴、宏偉的建築風格,高度概括、濃縮我們的發展歷程。展覽手段上,將不局限於故有的陳列方式,而是綜合運用多種現代化展示方法,如大視屏,大屏幕,超薄電視等多媒體手段,盡量為觀眾還原歷史氛圍並增加展覽的動感。

❻ 中國歷史博物館簡介

國家綜合性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館址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
。前身是1912年7月成立的北京歷史博物館,1926年定名為國立歷
史博物館,1930年更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1934年4月
改為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1949年仍定名北京歷史
博物館,1959年遷入館址,並改用今名。現館藏文物三十餘萬件
,代表性藏品如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彩陶盆、人面魚紋彩陶盆、鏤
空高柄黑陶杯,夏、商、西周、春秋時的銅爵、原始青瓷尊、「
虢季子白」銅盤、蟠螭紋銅 ,戰國、秦、漢時的錯金銀雲紋銅犀
尊、「中國大寧」神獸銅鏡、擊鼓說唱陶俑、綠玻璃碗、彩綉雲
紋囊,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甘露元年」青瓷燈、彩繪畫像磚
、青瓷仰覆蓮花尊,隋、唐、五代的白瓷龍杯、雞首壺、綠釉陶
俑、三彩駱駝載樂俑、白釉蓮瓣座瓷台燈、鎏金觀音銅造像,遼
、寧、金、元時期的倪雲林設色山水圖軸、宋代各名窯瓷器,明
、清時期的瓷器、康熙朝服等。基本陳列為中國通史陳列,不定
期舉辦如敦煌文物展覽、望都漢墓壁畫展覽等專題展覽。出版有
《簡明中國歷史圖冊》、《中國古代銅鏡》、《中國體育史文物
資料》、《長沙出土漆器圖案選》、《河北望都漢墓壁畫》、《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等畫刊圖冊。

❼ 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

開館時間:9:00-17:00 (15:30止票,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票務信息:提供簡訊、網路、團體預約服務。成府路口西站乘坐690路前門站下車,再步行800米左右即到 。

❽ 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國歷史博物館(名稱存在於1958年至1969年、1983年至2003年),是中國的一所重要回的博物館。2003年,與答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並重組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內有河南安陽出土的重達875千克的商代後母戊鼎,是已發現的最重、最大的青銅器、陝西眉縣出土的西周盂鼎,有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賞賜貴族盂1709個奴隸的史實。北京房山出土的元代至順三年銅銃,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的火炮。珍貴的古書畫有宋人《大駕鹵簿圖》卷、宋人摹梁元帝《職貢圖》卷、明代的《皇都積勝圖》卷和《南都繁會圖》卷、清代的乾隆《南巡圖》卷、《潞河督運圖》卷、《清朝禮器圖》冊、《鴻雪因緣圖》冊、《清代學者像傳》等。

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建成後,從全國各地調集了大量的傳世和出土文物精品。現有文物藏品30餘萬件, 其中一級文物2000多件,文物照片10多萬張, 圖書館藏專業書籍20多萬冊。

❾ 求中國歷史博物館「古代中國」的簡介,急急急急急急急!

古代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華夏是中國和漢族的古稱 。「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
新石器時期,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前者是以手制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上具有彩繪和繩紋為特色,稱為彩陶文化;後者以輪制黑陶為特色,稱之為黑陶文化。一個是代表原始農業的母系氏族社會,一個是代表農業、手工業、建築業和冶銅業已有明顯發展和開始的奴隸社會 。它們分別出現於公元前5000 ~ 前3000年與公元前2900 ~ 前2000年 。傳說中的黃帝、堯、舜是該階段後期的代表人物,表示已轉入父系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的初期國家階段。傳說人物來源不一,反映各氏族部落的融合過程 。它代表華夏文化核心區的出現。
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幾個王朝。它使黃河支流的汾、伊、洛、渭至河濟之間及附近地區不同部落經過接近、交往、斗爭、融合,形成華夏文化的核心區,並作為凝聚核向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地區與北方的紅山文化地區擴散並逐漸進行整合,最終納入華夏文化。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兼並封建諸侯造成的長期紛爭而留下的六國 ,統 一 了諸夏 ,開創了以後延續了2000 多年的封建王朝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由於秦採取了車同軌、書同文、立郡縣和確定度量衡的標准等政策,對華夏文化擴散與華夏文化圈的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
從秦把嶺南收入版圖以後,漢民多次大規模地向長江 、珠江以及雲貴地區移民,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也帶去了中原的華夏文化。當地的土著民族,由於與漢族混居,除西南的山區以外,大多接受中原文化,經過長期的融合過程,成為華夏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北方,由於北面與西北都是乾旱的草原與沙漠,當地居民以游牧為主。其南面的漢族則以農為業。由於人口壓力、氣候變化以及征戰和防守的需要,漢人向北墾殖、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牧馬,往往產生邊境地區的相互斗爭與掠奪。但是,雙方經濟上的互補產生的往來卻是基本的。由於游牧民族善騎射、機動性強,往往越長城,進入中原。在東晉、南北朝、五代以及宋代時,游牧民族大量進入邊境與北方,並且建立一些不同地域的政權。元、清兩代,蒙古與滿族還建立全國性的政權。在這種民族與文化的大融合過程中,給華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賦予新的動力、形成新的整合。此外,與新疆、西藏地區,從漢、唐以後,由於民族遷移、政治與經濟等原因,不僅彼此文化上有密切聯系,而且使華夏文化有所擴大。
華夏文化的發展與擴大是在漢族與周邊民族不斷交流 、融合和整合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它不僅成為中國范圍內的主體文化,而且對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文化有深遠影響,其共同所在地域被稱為儒家文化圈,而且還通過華人的海外移民而帶到世界各地。它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四大發明,對世界文化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盡管春秋戰國時有諸子百家,後來有儒釋道,但是從漢時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後,儒家思想居於統治地位。它的以「仁」為中心,對個人要求「一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周圍的人,要「孝、悌、忠 、信」;對個人、家庭、國家和社會,則要求「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完整的思想和行為准則成為華夏文化核心,也是與世界上其他文化的重要差別。
漢語和文字亦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特徵。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中包括的方言有北方方言、吳方言 、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盡管彼此互通性較差,但文字的統一卻彌補了此缺點,對華夏文化的統一作出了貢獻。漢字的方塊具有特殊的筆畫,而且一字一義、一字一音節、加上聲調不同、同音多字使其文學形式豐富多采,在書寫上也成為一種藝術。
由於華夏文化包括的地域遼闊,各地環境差異較大,戲曲、飲食、建築等都在具有共同特徵基礎上出現各種唱腔與樂器調合的地方戲,酸、甜、咸、辣、風味不同的菜系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在節日上,春節是其文化區內的共同節日。

華夏文明史的六個起源性問題:第一是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第二是中國彩陶的起源;第三是中國傳統建築和宮殿建築的起源;第四是中國繪畫的起源;第五是中國文字的起源;第六是中國古城的起源。其中旱作農業、彩陶和文字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博物館華夏文明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