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初三歷史英國 美國 中國(近代史)的所有問題
一看二樓就是典型的COPY族群。
關於英國、美國和中國的歷史事件,初三乃至高中時期的中國歷史,講述的都是一樣的。
這段歷史應該從中國近代史上的兩次兩次鴉片戰爭開始講述。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主要是英國發動對清王朝的戰爭,以清朝戰敗結束,清政府被迫割讓香港島並賠款。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聯合侵略清王朝,兩次鴉片戰爭使舊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美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以中立者的姿態介入調停,實則是英法幫凶。清朝被迫與美國簽訂望廈條約。
之後便是八國聯軍侵華。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日本、俄國、美國。搶掠中國、焚毀圓明園。其結果是清政府戰敗,八國聯軍勝利,簽訂辛丑條約並賠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間的掠奪戰。以英國及其殖民地為首的協約國與德意志為首的同盟國在歐洲戰場上拼殺,而中國與美國、日本也同時參與了協約國陣營。協約國戰勝後,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之後五四運動爆發。
日本維新之後,軍國主義強盛加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所得利益,國力巨漲,虎視中國。英美此時不想與日本為敵,放任日本在中國為非作歹。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日本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擴張直接威脅到英美兩國的利益,此時英國正受到來至法西斯德國的打擊,歐洲絕大部已在德國槍炮下屈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對德國、日本、義大利等軸心國宣戰,並在物資資源及人力上支持中國對日抗戰,以減輕太平洋上美軍的壓力。而此時在東南亞,英軍也節節敗退,中國國民政府商量後排除遠征軍入緬作戰,支援英軍,並保護西南後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結束,而此時中國也面臨國共兩黨的內戰,美國極力支持國民黨打擊共產黨,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英國繼戰後,其首相丘吉爾發表了鐵幕演說,視共產主義勢力為最大威脅。雖然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中國人民卻在共產黨領導下打敗了國民黨解放全中國,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本答案純屬原創,鄙視復制鄙視抄襲!
另註明:四樓所述中國近代史至1919年「五四」運動止,我只能說是扯淡!留意國家領導發言的網友或許都可以記得這樣的話"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抗爭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這話出自《毛澤東文選》,也就是主席最先說的。既然是一部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就不可能局限於「五四」時期。須知那段歲月正式中國最苦難,最需要反帝反封建的時期。
B. 看美國教科書怎麼教中國歷史:中國近代史中
看美國教科書怎麼教中國歷史:中國近代史中的美國
日前,來自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的研究團隊,就美國教科書和美國教育中出現的中國形象進行了系統地統計分析。
研究人員指出,美國人在青少年階段所接受的教育將會影響其終生,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對方,無疑將會對兩國間的友好交流,帶來積極的影響。
小學階段:只言片語
1
小學教育中幾乎沒有提到「中國」這一概念,一直到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才有一些只言片語提到中國。
在美國小學六年的教學中,教科書中提到了中國的先秦和兩漢。
盡管少量提到中國的絲綢之路,但是所使用的語言與現在我們談論絲綢之路的語言不通。
研究人員分析指出:「美國人通常認為,與其他殖民國家相比,美國對待被殖民國家相對仁慈。例如美國曾推掉中國賠償條約中的庚子賠款,並在中國建立了教育和醫療。」
C. 當今中國像美國哪段歷史
和美國是比較難比抄較的。因為襲美國的發展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他本身是殖民地演化而來的國家。而且起點很高,建國後很快就工業化了,幾乎沒有封建時代。而是直接踏上了帝國主義的行列。而中國勉勉強強沒有成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根本就沒有對外殖民的時期。
中國和這些發達國家比較,經濟方面是比較像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的。日本在戰後也是靠代工製造業起家。五六十年代的日本貨也是靠廉價出口的,當時的日本貨的質量根本無法和美國貨相比。但日本在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中逐步積累了在輕工業和電子製造業方面的實力。逐步轉型為80年代以後的科技密集型產業。而中國目前也處於勞動密集型經濟往科技密集型轉型的階段。
D. 美國歷史及其現狀簡介。
美國的高校歷史教育和歷史研究側記
作者:徐國利
2005年8月下旬到月上旬,我隨「安徽大學高級教育行政管理人才赴美培訓班」到馬里蘭大學進行了為期3周的培訓和考察。馬里蘭大學是一所州立的大學,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附近,乘地鐵便可到達華盛頓。馬里蘭大學在美國大學綜合排名約位居40名左右。期間,除了傾聽美國學者和管理人員講授美國高等教育基本狀況和管理外,我還結合自己的專業,注意考察和了解美國高校的歷史教育和歷史研究發展的一些問題。為此,我采訪了馬里蘭大學歷史系的高崢博士[1],和他進行了兩次較深入的交談,以期盡可能地了解馬里蘭大學乃至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的一些狀況。這里,便結合自己的歷史研究專業和歷史教學,重點介紹和總結我所了解到的美國高校的歷史教育、美國歷史研究現狀和歷史研究的致用性等方面的幾個問題。當然,由於考察的時間短,了解的面很小,因此文章所談只是個人一孔之見,而且也未必就很正確。之所以寫出,是認為此一孔之見或許能對我們高校歷史教育的發展和歷史研究的開展有所啟示。文章不當之處,歡迎同仁批評指正。
一、重視人文和歷史教育
美國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視人文和歷史教育,人文歷史學科的院系在美國是較普遍地設置的。如,馬里蘭大學是一個由馬里蘭州辦的州立高等教育系統,由十三所大學組成,我們培訓所在的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是這一大學系統中最主要的大學,它擁有師資和研究力量雄厚的歷史系,所開設的歷史課程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對於一所綜合性大學,擁有這樣的歷史系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當我問高崢博士馬里蘭大學系統的其它院校是否孝有歷史系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都有。」而馬里蘭大學系統中有些是工科或自然學科類的大學,如,University of MD Biotechnology、University of MD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這在中國大陸簡直是不可想像的(因為香港和台灣地區擁有人文系科的高校的比例也是相當高的)。現在,我們擁有歷史系等人文系科的高校並不多,主要是綜合類大學和師范類院校。而且,目前或縮小招生規模,或是將歷史系易名,或是將其改為其它系科,中國的許多高校是唯恐有歷史系和哲學系等人文系科。同時,在美國的大學中,人文歷史學科的課程是大學生必修課的重要內容。而中國高校的人文歷史課卻基本是面向各自專業的,非人文專業的學生學習人文課的很少。當然,這種狀況目前已經得到改善,我們的許多大學都在採取各種措施來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包括科學素質。如,許多非綜合性大學開始設立人文學院等。但是,與美國大學久成體系的人文歷史教育機制相比,我們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美國的大學為什麼會如此重視人文和歷史教育呢?究其根源,是由於美國高等教育(實際上是整個的美國教育)以「通才」教育為根本理念的教育精神和原則決定的。而人文歷史教育是「通才」教育的基本內容。所謂的「通才」教育,即,不論是文科、理工科還是其它學科,都把全面培養大學生的人文與科學知識及其思維方式作為辦學的宗旨和主要內容,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大學生對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較為系統和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養成學生兼具人文和科學的思維方式。由於美國的大學是將向大學生全面傳授各種知識作為重點,因此,專業技能和技術的教育在美國的大學教育中是第二位的。這在其大學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體現。高崢博士說,美國的大學一般不將自己視為培養技術專家的地方,所以在美國從來沒有哪所大學以自己是「工程師的搖籃」一類的榮譽來自詡。美國大學十分重視人文知識的培養在專業與技能學習中的基礎地位,不少專業性和技能性較強的學科和專業在本科階段是不設置的,必須要等學生在本科階段打下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才能去學習。如,律師是美國最吃香的職業,學習法律的人自然也相當多。但是,美國的大學本科沒有法律系和法學專業,只有修完了人文和社會學科的大學生才有資格去進一步學習法律。我認為,這種思路和做法是相當有道理的。因為,法律是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的一種規范,它是附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形成的,現實社會的法律是對歷史上法律的繼承與發展。因此,如果一個人缺乏對人類社會歷史和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那麼,法律對他來說只是一堆機械的條文,他也就不能真正很好地懂法和執法。
美國的大學都普遍設有人文歷史學科的院系,也與這些院系的畢業生就業不難,而且往往能在社會競爭中出類拔萃直接相關。高崢博士介紹說,在美國歷史學畢業生不僅就業領域相當廣泛,而且不少人成為美國社會的中堅人才,如,美國國會中有不少議員是歷史系畢業的,美國總統也不乏歷史系出生的。歷史系學生如此,其它人文系科也不例外。因為美國是一個講實用的社會,如果一個專業的學生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那它在美國社會是無法生存下去的。當然,美國人文歷史畢業生就業容易,與他們大學期間所學的知識結構和內容全面合理有關,因而具有較為全面的學科知識有關。上面已說,美國大學講「通才」教育,也就是說,大學生是文理科的知識都要學的,人文歷史系科的學生則必須學許多其它學科的知識,因此,美國的人文歷史畢業生往往既掌握了較為全面的人文歷史知識和思維方式,又兼具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如,以馬里蘭大學的歷史系,學生四年所修的120個學分中有一半左右是非歷史類的,其中包括不少自然學科的課程。那麼,人文歷史學科的學生怎麼能聽懂理工科的課程呢?高崢博士說,美國大學的自然學科課程有不少是講基礎性知識的,而不是講某一學科很專深的知識。加上美國中學階段也沒有中國高中教育階段的那種文理分班的作法,因此,學生聽課並沒有什麼困難。美國大學重視人文歷史教育,不單在於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人文歷史知識,更關鍵得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歷史思維能力。實際上,現代社會知識的更新是很快的,大學所學的不少知識往往會過時的,但是,人文歷史精神和思維方式的培養卻是最根本的,是不容易過時的。由此反觀中國大學的人文歷史院系和專業不受重視,反差何其鮮明啊!我想,究其根源,除了社會上不重視人文歷史專業畢業的學生,以致學生就業難外,更深層和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許多人包括學生都沒有真正意識到人文歷史知識和素質的學習和培養對人自身的發展和參與社會競爭的決定性意義。其次,也與我們國家目前人文歷史學科教育內容的教條、僵化和脫離現實生活及教育方法的落後等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它並沒有真正起到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作用。
我們的大學經常說要培養大師級的學者,要成為世界級的大學;我們的學生也經常立志在走向社會之後要成為激烈社會競爭的佼佼者。那麼,如果對中美大學人文歷史教育理念作一個比較的話,我們從中是否能反思和悟出一些有益的東西呢?
二、美國的史學碩士和博士的教學和培養
美國和歷史學碩士和博士培養也有其特點。這里,就我所特別關注、並了解的情況作一簡介。
關於碩士的教育。高崢教授說,美國的碩士課一般不由導師滿堂講授。每門課(1學期)一般由老師指定12—13本專業書。一般是要求學生每周讀一本。然後,下周進行討論。上課時,就上周所讀的書的問題進行討論,一般是要求學生提出二、三個問題。由於美國的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並不限於導師自己的學生,感興趣其它方向和專業的學生都可以選,因此,一般一門課有十幾、二十個學生上。那麼,一、二十個學生提的問題就會很多,為此,老師一般是選擇學生最為關注、提的最多的問題來討論。討論是由學生發言,闡述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最後,由老師作總結和點評。課後,則由學生根據所討論的問題,寫成一篇小論文。一般是每學期寫2到3篇這樣的小論文。學生的課程成績多是根據這些小論文的成績來評定的。也有在學期末,由學生寫一篇比較長論文來考核其學習成績。
美國研究生教學的這種模式有兩點值得注意的地方或是長處,一是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一點我們已經注意到,也不同程度地做了,但是做得不夠。二是,養成學生大量和快速閱讀專業書籍的能力,養成學生快速把握所讀書籍主要思想和觀點的能力。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注意。因為,現在是一個知識快速增長的時代,即便是專業領域,知識和學術的增長和更新也是相當快的。而學術研究的基礎便是在了解和把握前人的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因此,如果不能養成快速了解和把握專業領域知識和學術研究背景的能力,便難以很好地從事學術研究。對此,我們重視不夠。當然,我們要做到這一點也面臨著實際的困難,一是我們的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無法向學生提供這么多的專業圖書資料,學生常常無書可讀;二是,我們的研究生素質總體上呈下滑趨勢,閱讀專業書籍的能力和知識背景都不夠,要大量閱讀這些書也難以全面做到。但是,美國研究生教學和培養的這種模式無疑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關於博士的培養。美國的博士培養制度全國並不統一,名牌大學和公立學校之間的要求有相當的差異,但是,總體上說比我們要嚴格,至於名牌大學的博士培養則十分嚴格。像耶魯大學這樣的世界著名高校,培養一個文科博士往往要8年左右的時間。具體到歷史學博士的培養而言,一般是第一年了解自己博士論文選題在學術界的研究狀況,然後用二、三年時間來搜集相關的資料。在這兩個階段,學生往往要作田野調查,也就是到外地、甚至是國外相關的學術科研機構、院校和地域進行資料的采訪、搜集,以最大限度地掌握相關史料。然後是作開題論證報告。最後的三、四年時間用來進行博士論文的寫作。美國的一般大學,博士生在讀時間也需要四到五年,如馬里蘭大學是四年。美國對博士生導師所帶的學生數量一般沒有限制,但是,導師在帶博士生方面卻比較慎重,多量力而行,這既是因為帶博士生的許多工作,如指導學生閱讀,看、改和評學生的論文等都不算是教學工作量,是「義務勞動」;其次,也是由於美國的導師重視學生的培養質量,帶一個學生就必須要承擔相應的指導工作,因此,為保證培養質量,一般情況下只帶一到二名學生。由此可見,美國的博士培養制度和方法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現在的博士培養往往不重視質量,博士在讀時間太短,培養制度也不規范,執行不到位,對導師的監督不力,一些專業招收的學生過多過濫。有些導師一屆博士生就有四、五個,甚至七、八個,而在帶學生時又是放羊式的管理和指導,根本承擔起導師應有的職責,而卻可以多拿許多好處。這既有我們的博士培養制度的問題,也有導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問題。我們在博士生培養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導致了我們的許多博士生畢業後,難以真正從事高水平的學術研究,與國外、特別是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博士相比,總體水平存在相當差距。
在美國的高級歷史研究人才中,十分重視史學理論的教學。如,美國的碩士研究生階段,史學理論課是歷史學專業所有研究生必修的課程,而不是史學理論專業的研究生才學的。其目的是培養研究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論意識。正如下文所說的,美國目前的史學研究,以重視理論架構和方法論意識的科學派史學十分盛行,這種史學自然要求研究者要有良好的理論修養和方法論的自覺意識。
三、美國的歷史研究的兩大流派
通過這次訪問,使我對美國的歷史研究發展狀況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與我在國內所接觸的書報資料所說的不盡相同。高崢教授介紹說,目前美國的歷史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流派或是兩種方法,一種是歷史研究的科學派,一種是歷史研究的藝術派。
科學派主張歷史研究要有理論框架,問題意識很強,認為通過歷史研究可以發現歷史的規律、本質和真像。據我所知,這一派在中國很有影響。如,目前介紹到中國的美國研究中國史和中國問題的學術著述,多是這方面的著述。美國有關中國史研究的「範式」和方法論問題近20年來一直是中國史學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和重點。如,在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柯文的討論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轉換的著作《在中國發現歷史》一直受到中國史學界的關注,時常為人提及。而且,這一派的研究方法也對當代中國史學形成了相當的影響。當代中國史學研究有一種傾向,即重視所謂的「歷史研究模式(或範式)」的建構,不能不說是受到了美國歷史研究方法的影響。不過,中國大陸史學界目前所提出的「史學科學性」或重視歷史的實證性研究,實證史學成為主流,又與美國的科學派史學有不同,中國的許多主張實證史學的人往往主張讓史料自己說話,傾向於中國傳統的乾嘉史學和近代的新考據派史學,而不強調甚至是反對史學理論構建在歷史研究中的理論先導性與方法論意義,認為這種重視「範式」的史學往往是不科學的。
而藝術派則重視歷史研究的語言敘述,強調歷史語言敘述的生動和優美。但是,藝術派並非不重視史料,而是在閱讀和理解史料的基礎上來敘述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史學是藝術的主張是有差異的。我們通常所講的史學是藝術,往往是強調歷史認識的非科學化,主張以直覺等所謂人文學的研究方法為根本。極端者還包括為求歷史敘述的生動和優美而犧牲歷史的真實性,如19世紀的英國史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而高崢教授所說的美國的史學藝術派卻並非如此。他在談到自己的導師,美國著名史家、耶魯大學的中國史研究專家、現任美國歷史協會主席史景遷教授時,說史景遷教授的著作文筆生動,能將枯燥的檔案文獻史料變為生動的歷史。他的《曹寅和康熙皇帝》(1966)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書中使用的基本是宮廷檔案史料,但卻寫的生動入微。華東師范大學的史學史研究專家朱政惠教授在其新近出版的《美國的中國學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一書中也說,「史景遷的研究特色則在於,以瀟灑和生動的筆觸,將前人的史事重現於紙筆。這一特色使他的研究深入淺出,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識性。他的著作洛陽紙貴,擁有很多西方讀者,因而深受他們的尊敬。」(P183頁。)由此可見,美國當代的這種史學藝術派更像是中國傳統史學中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史學著述風格,而與近代以來西方史學所主張的藝術派史學不盡一致。
四、歷史研究的致用性問題
通過這次考察,使我對美國的歷史研究的致用性有了一些新認識。在我與高教授的交談中,雖然沒有直接和專門討論美國歷史研究的致用性,但是,從我們所談的以下兩個問題卻可以看出美國的歷史研究是重視致用性的。而目前國內卻有相當一部分學者主張歷史研究不應當過於強調其致用性,過於強調或不適當地主張歷史研究的學術獨立性,反對史學的致用。而且,往往是拿西方史學研究崇尚學術獨立自由作理論和實際的依據。
我們較多地談到美國的中國史研究及其範式的轉化問題。這是一個備受國內學術界關注的問題。高崢教授說,美國的中國學研究十分發達,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在20世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世界歷史進程的發展產生著愈來愈大的影響。印度同樣是亞洲和世界的一個大國,也是一個文明古國,但是,印度史的研究在美國卻遠不如中國史研究受到關注,原因即在於它不如中國在現當代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影響大。由此可見,美國的中國學研究的發展鮮明地體現出「史以致用」的原則。不僅如此,我認為其中國史研究範式的轉化實際也說明了這一點。高崢教授將美國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模式演變概括為四種模式,亦即四個發展階段。首先是美國的中國學研究開拓者費正清及其時代的一批學者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其研究解釋方式被概括為「沖擊——反映」模式。後來,這種模式被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內部動力」模式所取代,因為,中國現當代歷史的發展使不少美國學者認識到「沖擊——反應」模式的在理論上的解釋力存在相當局限和不足。到了20世紀80—90年代,美國的近現代中國史研究又出現了「革命模式」,因為,中國的近現代革命在許多美國學者看來具有世界影響力,有獨特的魅力。到了90年代以後,又被「現代化模式」所取代。因為,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開放,現代化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的體會是,美國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模式的轉換固然在其內在的學術動力,即前一種歷史解釋模式出現了「危機」——已經不能很好地解釋中國近現代和當代歷史發展了,發展了中國現當代歷史和世界現當代史迫使他們要提出新的中國近現代史解釋模式,但是,同時也正說明,舊的歷史研究和解釋模式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所以,要建立新的歷史研究和解釋模式。「沖擊——反應」模式的提出實際反映了一種西方歷史中心論,適應了當時西方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需求。而當世界歷史的發展和中國現代歷史的發展後,這種模式已經不能有效地解釋中國近現代歷史,從而為其現實服務時,便被另一種研究和解釋所取代。當代美國中國學研究中「現代化研究」模式的興起正是為了適應中國當代新形勢發展,為滿足美國與中國的更好的交往需要而提出的。這不正是歷史研究的致用性在美國的中國史研究中的一種反映嗎?可以說,重視歷史的致用性是美國的中國史研究的又一推動力。
關於美國的歷史研究課題經費的申請。高教授說,美國的史學研究經費的申請主要有兩個對象,一個是向私人的基金會申請;一個是向學校申請。而經費的申請便導致了以「研究問題」為主的科學派史學的盛行,即,要申請到經費,研究者必須要提出你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以什麼理論和方法來進行研究。當然,這種理論和方法應當是當時的史學界流行的主導理論和方法。如果你的申請研究課題或項目不在這種理論或方法之內,研究者就會被視為「不入流」,從而被排除在主流的學術圈之外,便得不到學術的資助。高教授認為,這也與研究項目申請的評審制度有關。因為,研究項目申請的評審往往並不都是這一研究領域的專家,因此,專家在評審申請者的研究項目時,最關注的就是申請的研究項目明確提出了什麼問題,用什麼理論和方法來解決問題。我們從美國歷史研究經費的申請中,也可以看出一個重要問題,即史學研究必須是能夠解決問題的,也就是說必須是能夠致用的,歷史研究不僅要講學術價值,還要發揮其社會價值。否則,你就得不到研究經費的資助。
當然,我們對歷史研究的致用性不能作狹隘的理解,將歷史研究的致用性簡單地等同於中國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曾主張過的史學為政治服務、為革命服務,歷史研究致用應當是為整個社會的發展和全民族的進步服務,而不僅限於某些政治集團或社會群體。而且,講歷史研究的致用決不是否定學術研究的獨立性,決不是犧牲學術研究的首要目標:求真性(科學性)。其次,美國的學術研究也受到聯邦或州政府各種形式的、直接或間接的干預,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和科學性往往受到影響。馬里蘭大學教育學院的Bob Berdahl教授便指出了國家科研基金與學術自由之間的矛盾。他說,美國學者的研究經費有聯邦政府或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這樣,其研究必然要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政策和利益的左右,由此便影響了學術研究的自主性和科學性。不過,由於有了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和長期形成的學術獨立的傳統,總的說,美國學術界對學術的求真性(學術價值)和致用性(實用價值)的關系處理得比較好。
註:此文略經修改發表於《安大史學》第二輯,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
[1] 高崢,浙江杭州人,曾為北京大學助教,後畢業於耶魯大學,師從美國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耶魯大學教授史景遷攻讀博士生,1994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出版專著兩部:《面對技術的進步:鐵路時代中國和津巴不韋的社會變化》(Meeting Technology's Advance: Social Changes in China and Zimbabwe in the Railway Age )(1997),《共產主義接掌下的杭州:城市和幹部的改革(1949—1954)》(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Hangzhou: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and Cadre, 1949-1954 )(2004).(2004),主要論文有:《從農村革命到城市革命:魯中南的個案研究》,《戰爭文化,民族主義和政治運動:1850—1853》、《17世紀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文化革命中的兩個敵人》、《英雄士兵的神話和敵人的形象》等。
E. 當中國近現代史時美國在干什麼 發生了哪些事件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現代史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也就是說在1840年到2008年美國在干什麼?首先美國向西擴張(1820-1849)進入尾聲,數以千計的人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隨後爆發了南北沖突(1850-1869),其實就是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場奴隸主的對立,期間1861年4月~1865年4月內戰史稱南北戰爭,林肯一舉成名.最後聯邦軍獲勝利,美國恢復統一.然後是工業化與改革(1870-1929),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和德國都是這次革命的幸運兒,分別列入第一和第二的行列.1917年還參與了1914年爆發的一戰,又撈了一筆.1929年發生經濟危機,與德國相比,美國幸運了許多,羅斯福新政不僅拯救了美國的經濟、政治,也拯救了世界文明。1939年爆發世界大戰,1940年低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1945年結束。戰後一直推行霸權主義一度與蘇聯關系緊張,爆發冷戰,直到蘇聯解體。70年代中期進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經濟一度服蘇,70年末又出現經濟膨脹。從戰後直今直接或間接參與越戰、中東戰爭等。2001年911事件後,又致力於反恐行動
F. 美國歷史
http://www.taisha.org/usa/History/
這里有最詳細的資料`
美國每年的事件等等都很專詳細的記屬載了
G. 為什麼美國憑借短短300年的歷史就超過了擁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老虎還有打盹的時候,美國現在已經走下坡路了,中國重新成為世界第一隻是時間問題
H. 想找一本關於介紹美國歷史或當代的書
《美利堅共和國抄的成長》莫里森,襲康馬傑,洛依斯騰堡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美國外交史》比米斯著 商務印書館出版
《火的考驗:美國南北戰爭及南部重建》麥克弗森著 商務印書館出版
《美國總統列傳》大衛 惠特尼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美國共和黨史》《美國民主黨史》小阿瑟 施萊辛格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近百年美國經濟史》沙伊貝等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光榮與夢想:1932——1972年美國實錄》威廉 曼徹斯特著 商務印書館
《美國兩百年大事記》加爾文 D 林頓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理查德 霍夫斯塔特著 商務印書館出版
《聯邦黨人文集》 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