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祖先牌位擺放遵循什麼制度
尊敬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自古以來,上至天子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在居所里辟專門地方設祖先牌位供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出於人的恐懼心理,希望祖先能夠保佑家人平安。
人經常擔心自己發生意外,於是求諸神明,也很自然地想到求諸與己有關的神明,渴望祖先扶佑,這種心態,其實出於迷信,多於對祖先的懷愐。
試想祖先如已歸於凈土,或已投胎轉世,投入光明世界
,何來感應子孫的呼召?如祖先依然「滯留」陰界去守護子孫,代表祖先尚未能到達光明世界,不能歸於寂靜。
此種矛盾心理,造成在風水上最差的布置,為將祖先位當成擋煞風水物,放在家中大門口。我見過很多家宅不寧的風水,往往由於將祖先位擺放在對正大門口的位置所引致。
假如你非常惦記死去的親人,只需將親人放在心中,而不應活生生將親人的形相實物化,令陽世間的地方,經常呼召和記憶著一個陰界的靈魂。這是許多人經常犯的錯誤思維,應糾正過來。
從風水學上,祖先位的擺放,應配合神壇一起供奉。神壇代表極高的神明,舉例壇上供奉了觀音菩薩,以觀音所坐的位置,分成左方與右方。左方屬高位,右邊屬低位,一般祖先應放在神壇右方。
從行者的方向望去,祖先位放在左邊為標准。從今天開始,你家中有神壇,而需要安放祖先位的話,祖先應安放於你所面向神壇之左方。
如要擺放摩訶迦拿大黑天,可擺在觀音菩薩的左邊,即行者的右手邊,此方為上位,另一邊則擺放祖先位。
過去很多人問我:「究竟是否有需要在家中設祖先位?」
其實未必有此需要。
在中國傳統中,只有長子需要擺放祖先位,其他子女並不需要。假如你住的屋不太大,沒地方放神壇,還再加上全家人也忌火的話,祖先位沒有必要安放。
你可以將祖先位送到佛堂供養,將祖先交託佛堂,該處每天有人誦經供養,可讓先人早登極樂,這一種才是處理祖先的正確方法。我的弟子的祖先位,全安放在修明佛院內。每周回佛院上課,順便上香問訊,不必放在家中。
作為子孫,每年到佛堂參拜祖先,已經足夠,沒必要在家中供奉。不過對於餓火人,祖先神位可加強火運,放在家中也是無可厚非的。因此家中放祖先神位,很多時只為風水原因!
『貳』 中國古代先人的靈位是怎麼供奉的
按照我國民間傳統習俗,人逝世後其家人都要為其製作牌位,作為逝者靈魂離開肉體之後的安魂之所。牌位大小形制無定例,一般用木板製作,呈長方形,下設底座,便於立於桌安之上。牌位書寫,古代一般多用老宋體(筆劃豎粗橫細)、自上而下豎寫,現代則多採用正楷、隸書、魏碑、等字體,以示莊重、肅穆。古往今來,民間廣泛使用牌位,用於祭奠已故親人和神祗(指天地之神)、佛道、祖師等活動。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城市居民使用牌位祭奠的越來越少,一般都擺放或懸掛逝者的照片、畫像、作為祭奠對象。近年來,國內一些殯葬服務單位,為發揚優秀的傳統殯葬文化,不斷改革創新,設計研製了大理石、玉石、塑料等材質的小型牌位,與骨灰盒配套,供人們祭奠使用。此舉既符合民間傳統習俗,又安全省力,受到群眾的普遍認同。
我國民間傳統,對逝者是「安」字當頭,如說「安息」、「安魂」、「安靈」、「安放」、「安葬、「入土為安」等等,無不求「安」。而目前人們到殯儀館祭奠時,多數都是將故人骨灰盒搬進搬出,怎能體現一個「安」字呢?不少人家要從樓上樓下、同時搬動父母、祖父母的幾個骨灰盒,不僅費力,也很容易摔倒磕碰,損壞骨灰盒。古人對靈柩(棺材)移動是很嚴肅慎重的,一旦落葬、輕易不動。除了非動不可的原因才行移靈。現代的骨灰盒就是棺材的替代品,按傳統習俗,一旦安放,除了遷移或下葬,也不應輕易搬動。為了尊重民間傳統習俗,方便人們祭奠故人,青島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借鑒外地經驗,研發了多種材質的小型靈位牌,與已寄存的骨灰盒配套,人們祭奠時,只請出靈位牌,不再搬動骨灰盒,這樣既符合傳統習俗,又避免寄存場所的擁擠現象,利人利已,皆大方便
『叄』 古代中國人喜歡用牌位紀念先祖,為什麼不像其他國家熱衷雕塑人像
中國人自古有祭祖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按竹書紀年所記:「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仗而廟祀之。」
為了供養祖先,要修家廟、建祠堂,從而留下許多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築;在祭祖活動中,留下許多祭文,事後又修家譜、編族譜,這些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還形成一門學問——「譜系學」。
至於祭祖活動所留下的禮器、樂器,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而所用的音樂、舞蹈,正是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重要內容。
『肆』 想了解「古代的祭祀文化和禮樂文化」!謝矣!!
(本文「禮樂文化」亦可讀作「禮樂文明」)
第一章 引言
一、「奧運」引出「中國文化」
奧運會在雅典結束了,08年將移師北京。奧運競賽期間,舉國興奮,人們睜大兩眼看電視。一看運動員動作,二看誰得了冠軍。不會看的人看熱鬧,會看的人看門道。且看其中「文化」,且看其中「教化」。
奧運,我們叫她「競賽文化」,「競賽教化」。頒獎是點睛之筆。勝者保留,其餘淘汰。公告公理:存勝汰敗。
一個奧運會,把西方文明的生存內容和生存規則,一下子展示給參與者。它不說話,不念報紙,不開會,人們就在參加比賽和觀看比賽的「參與」中,樂陶陶被教化了。強者勝利,弱者出局;勝者理直,敗者氣服;獎勝汰敗,互相「謝謝」。這就是奧運展示的社會規則,這就是奧運公告的生存公理,這就是公平公正,這就是西方文明。
奧運鳴鑼百年,競賽裹挾規則,一齊推向世界。教化了西方,也教化了東方。教化了資產階級,也教化了勞苦大眾。前者因之心安理得,後者因之口服心服。就這樣,其主義高歌猛進,於百年間征服了整個人類,進駐了世界的角角落落。
這真是一種好文化,好教化。公示的規則、公理如此清楚明白,看一眼就牢記在心,教人去拼去爭。生斯世也,我們不去拼爭,又何以立身?
細一想,人類如果卷進了一場大競賽中,只此一路可走,只此一種游戲,只此一個規則,賽下去,賽下去,賽場里最後剩下的是什麼?
我們剛進賽場,賽志正旺。西方先覺之士早已賽得疲憊,賽得生疑。他們呼喚「從東方文明中尋找智慧」。這個智慧是什麼?就是我們中國文明的「禮樂文化」,及其展示的「人類公理」。
「禮樂文化」和「競賽文化」,是古代中國人和古代希臘人貢獻給人類的兩大法寶,兩大文明之根。兩者相生相育,並行不悖,互救互補,必如此,人類世界才可以在不斷進取中和諧共處,共存共榮。
不明白這一點,就不明白中國文化,不明白奧運會。不明白自己辦奧運。如何展示自己的文化。
二、偉大的禮樂文化
競賽文化(或文明)首出於古希臘,有其原因。古希臘社會分為兩個對立階級:公民(奴隸主)和奴隸。當時舉辦競賽,賽戰,賽格鬥(顧拜旦改「戰」「格鬥」為競技競賽,現代奧運與古代奧運之區別在此),展示存勝汰敗規則,是「悅神」,也是「教人」:教化公民(奴隸主)「爭勝」,教化奴隸「認敗」。古羅馬角鬥士格鬥,把「戰賽」推向極致,而後消亡。至近代被藝術化改新而新生,宣示現代社會的競爭進取精神和存勝汰敗價值。
禮樂文化(或文明)首出於華夏文明氏族時代。她是氏族宗親的文化活動。整個氏族的人,因禮樂祭祀而集合起來,人人有職,有位,有序,有分,不遺棄任何一個人,這就叫「禮」。禮有差有別而絕無對立。氏族宗親沒有「存勝汰敗」的規則。禮樂活動展示的規則是兩兩對應,相報、互動、平衡、得宜。在「禮」的肢體活動和「樂」的歡歌樂舞中,人人都有一個「名」。名必對應、平衡、得宜:君臣、父子、夫婦、男女、長幼。有外氏族人到來,則「朋友」。於是按名按禮行事。簡單,清楚,明白。互往互來,相答相報。在禮的往來還報中,規則、公理、價值觀產生了。
亦稱名教,禮教。
這也是不言之教,不開會,不批鬥,不念報紙,不組織學習。而是「神道設教」,以祭祀組織全氏族大群體禮樂活動,以禮儀(曲禮)組織小規模小范圍禮樂活動。人們又動又作,又舞又蹈,又唱又跳,又聽又看,高興,快樂,莊重,神聖。於歡娛庄聖中重復著規則,認同了公理,接受了教化。並把規則實行到禮樂活動之外的場所,變為行為,落實到生活、勞動的方方面面。禮樂使整個群體人人各得其位,各得其職,各得其宜,和合共榮。並推及到其他氏族,其他部落,各國,普天下,皆依此規則行事,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
禮,就是各人的名、職、位、分。既有之,則守之盡之。其中有權利,有義務。禮,就是對天、地、祖、人、事、物的還、報、應、答、理。既來之,則還報之應答之。
樂,就是在行禮儀中得到快樂。
禮的規則不是兩中選一,一勝一敗,一去一留(賽則如此)。而是由天及人,由我及他,一來一往,相報相答。兩兩得宜,至於群體,至於天下,至於萬物。禮必兩兩對應,對等,得宜,平衡,相答,相還,相報,方為公平公正。禮文化教化出來的人皆此價值觀。如父慈子孝,夫義婦敬。此有彼無,叫無禮,非禮。「來而不往,非禮也。」失宜失衡,來重報輕,叫失禮。「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則可,報之以「石頭」則失禮矣。因為禮講「讓」,講「重報」,以之為美。禮讓、重報原則深入人心,則成為人的基本品質。過去「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擔子揀重的挑」,搶著乾重活累活,有多大勁用多大勁,是平平常常的民風民俗。因為那是公理,規則,人人能懂能行。重報不是失禮,輕報是失禮,反報更是失禮。在禮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君最先帶頭失禮,破壞禮則平衡。臣投「木桃」,他報以「石頭」。「君仁臣忠」變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官趕快學習,變成了「民之父母」,「大老爺」。父也急忙學,夫也急忙學。這樣搞的時間長了,中國禮文明開始衰落。
------衰落中。規則不改,公理不變,皇帝帶頭違規,人皆知其違了公理。於是有革命之起。
------一個是爭、賽、選、汰的規則,一個是還、報、和、共的公理。一個要爭、賽、選、汰過來,一個要還、報、和、共下去。
------西方人初入中國,見中國人一來一往行禮,馬上看出彼此之異,驚稱「禮儀之邦」。他們看得真准,說得真對。而我們則不知自己是什麼,因為長處其中。百年來爭賽選汰沖進,我唯還報以應戰。倒君權棄跪禮而連帶著丟了個乾乾凈凈。棄得好呀,因為那些禮早已失了禮則平衡。
可知中國禮文明非常偉大,是全人類文明,全人類等著她盼著她成長。全人類弱者貧者大多數在後面者各民族各國家,賴禮文化宣示的公理而合理合法生存,而繼續存在下去。放到另一個規則里,只好甘認出局。
此公理唯禮文明而生,豈能毀掉她!
中國文明只有禮樂文明這一個根,這是我們的命,舍此則無以成長,復興。
有了這個認識,就可以制定平等禮則而復興中國禮樂文化了,就可以復興中國禮文明了。
就像法國人取奧運公理奧運精神將古代奧運會新生一樣,今人取禮樂公理禮樂精神,將禮樂文明亦復生新生之。
賽貴組織個人。禮貴組織群體,今全人類大賽,皆以國以群參賽,必以禮文化合群,立國,參賽爭勝,才能滿懷信心地說:「最後勝利是屬於我們的。」
禮也給人一種競賽精神。在天倫禮位中,一個人是「兒子」,其孝親之心摯著,力量何等強大。一個女人成了「媽媽」,其愛子之心強烈,何等勤勞勇敢。真是「什麼事也難不倒」。這樣的人是不可戰勝的。可知禮文化是強文化,是走向強的文化。
------禮樂文化曾給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共處和諧。人與天互禮,人與人互禮,人與萬類互禮,諧和為宏大樂章。士大夫朝班揖讓,相率以禮,退而修文學辭章。上行下效,民間應之,國泰家和。今全人類潮湧般爭賽,唯奮勇而入潮流,先之於潮頭,繼之以力挽。
三、外賽內禮,和平崛起
毫無疑問,只賽無禮則難以為繼,只禮無賽則沒人家快,外賽內禮則和平崛起。一個人要和平崛起,故外賽內禮。一個家庭要和平崛起,故外賽內禮。一個企業一個群體要和平崛起,故外賽內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和平崛起,故外賽內禮。而且賽、禮要互用,互補,互生,互濟。
如此,方是大智慧,完全智慧。
故吾人,吾家,吾群,吾國,要大踏步前進而不陷於窩里斗,不忙於亂糟糟一般化二三流少慢差費,不停留於偷懶耍滑磨洋工貪污腐敗假瞞騙,不至於中途亂伍跌倒,而是前進前進前進進,就既要參加競賽觀看競賽,接受競賽教化競賽公理,又要參加禮樂受禮觀樂,接受禮樂教化禮樂公理。如今沒有,就要趕快創制建設禮樂文化,自己整合自己,自己教化自己,自知自勝自強。
四、中國文化復興
中國文化復興提有年矣。民間有人提,政府也曾提,民心也想干。時機不成熟,一是塗抹重重,認不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二是抓翻身抓經濟是燃眉之急,是生死存亡的急迫事。如今中國自立了,開始強大起來。政治經濟軍事皆強,豈可惟有文化還靠進口?該辦這件事了。要從自我文化上獲得身份認定,獲得自尊自豪,這才能最終翻過身來,最終站立起來。
國人內心深愛中國文化。過去批判丟棄,是脾氣憋著發不出來,想通通不成,是文化真精神和文化原動力在沖動決突。內心深愛深藏,卻又難以言表,難以明白,難棄難舍,於是拉來諸事與文化配對: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戲文化,封建文化,燒雞文化……中國文化是禮樂文化,禮樂文化是還、報、和、共文化。
且試言其復興內容。
第二章 復興
一、 中國文化復興
中國文化復興,就是根據中國禮樂文化的公理原則,賦禮樂以新價值新精神新倫理,創制禮樂新形式新內容。讓禮樂重新回到人們的言語、行為、生活、工作中。人們喜聞樂見,熱衷參與。國民精神國民行為因之上升一個新層次,國風民風因之上升一個新境界。從而開創新文明。
二、禮文化復興
禮文化復興是在禮文化精神和禮文化原則上,結合古禮,創制新禮。每一個禮都有行為形式,對應精神內容,價值原則。
施禮的環境、動作,讓人神聖,莊重,愉悅。禮生榮,禮生益,禮生利,對個人、群體都是有榮有益有利的。
禮文化復興含人生禮儀,工作禮儀,交際禮儀,家庭禮儀,祭敬禮儀。
1, 人生禮儀
指人的一生中要實行的禮儀,有六項。
認定禮
孩子出生百日,或自擇時間(滿月等),由父母抱持,舉行一個禮儀。之前沐浴,更衣,清潔環境。親朋來了,都要向孩子行鞠躬禮,表示敬其生命,尊其偉大,表示人格平等。父母代孩子還禮。親朋要各說一句祝福的話。父母向孩子指認祖先(畫像或照片),長輩,父母自己。然後到外邊指認天地祖國。表示孩子生自天地,根在祖親,志在四方。孩子雖不懂,但教育已留在他(她)生命中。長大後看到別的孩子舉行認定禮,他(她)的生命就會覺醒,知道什麼是根,什麼是親,什麼是近,他(她)會成為奮發知報充實厚重的孩子。
進學禮
入學前一天,父母帶孩子到學校門口認學校,向學校行鞠躬禮,給孩子講學習的事情。入學那一天,向祖國旗、孔子像、老師行鞠躬禮,老師答禮。以增加求學的莊重感,神聖感。鞠躬不是害怕,不是順從,更不是屈服。是還報,是承諾,是把心裡話用禮說出來,行禮而報以努力。報是拐了個彎,其實都報給自己了。
成人禮
初中畢業在學校集體行成人禮。禮儀分祖國禮,公民禮,男女禮。表示已成人,人生角色已轉變,具有了獨立行事的能力和人格。也可以行初吻禮。禮儀結束後,可配以演講,樂舞,才藝表演,交誼,郊遊等。家長也可以在家裡或教化場所給孩子另行「加冠禮」。
今社會上也有集體組織行成人禮,但和「開會」一樣,不神不聖,流於形式,使人納悶。必先立大信,後神聖主持,莊重施行,方可生效。
婚禮
古代婚禮形式較復雜,當今婚禮兒戲胡鬧多。創新後主要有三項組成。一是「親迎禮」。男方必須親自登門迎娶,行禮儀。女方父母或親朋執手將新人交到男方手中,並說出叮嚀的話,男方應答後娶回。二是拜堂。拜天地祖先,拜父母高堂,夫妻對拜。這是大禮,要行跪拜禮。大禮是人生最高禮儀,只在特定場合跪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婦,其餘皆不用,表示人生只屈服於此。三是夫妻新夜後擇日回拜父母。此時實行平等禮儀。夫婦向父母鞠躬,父母減半還禮。即夫婦深鞠躬,父母則淺鞠躬還禮。所有禮儀均表示家庭神聖,親情神聖,夫婦天作,天長地久。禮儀莊重神聖和禮儀兒戲胡鬧或沒有禮儀是大不同的,婚姻因舉行神聖禮儀而神聖,而牢固完美。文明古國如今把婚禮搞成開玩笑,不能怪民眾。中國既沒有神職人員也沒有聖職人員,缺了一項,把婚禮交群眾自辦,辦成了「群眾運動」。要一改婚禮中的奢侈浪費,一改其娛樂時尚,表示婚禮是人類自古及今的永存大禮。參加者、路人都要向新人示敬,祝福。
喪禮
古人視喪禮為大事。今提倡節儉盡哀。
祭禮
父母去世行三年親祭之禮,以後年節忌日行家祭。家裡要立祖宗牌位。以後各地辦起公共寢陵,則由禮儀師行公祭。
人生前五禮都是「還禮」,祭禮是「報禮」。天地生我,父母生我,則還禮。祖國護我,則還禮。先師迎候,則還禮。夫愛,還禮。妻敬,還禮。親恩,還禮。
------可知欺人侵人之無禮者,雖數十年數百年後,禮文化亦必還之以報。對施恩者必還之以報,對施害者必還之以報。因為這是社會的通則,天理,人心,人的良知。
以上以下只是大體規范,增減可由施行者自定。現在實行由家人或請人主持,以後禮樂復興,可由德高之禮儀師主持。要心在禮先,心隨禮至,情隨禮至。
2, 工作禮儀
禮儀形式有:打招呼,拱手,鞠躬,下車,注目等。
平級禮
打招呼或拱手。禮尚往來,有來則有往,有往則有來。禮儀對等,彼此來往之禮儀相同。
上下級禮
一般場合行拱手禮,表示禮敬,團結,平等。開會或莊重場合,下級鞠躬,上級減半還禮。表示敬職敬位。
職業崗位禮
進工作場所的大門要下車,注目,肅敬,然後上車而入。或者在車內行軾禮,----挺身凝神。不是怕門崗,這與門崗無關。是敬自己的事業,職業。進入崗位(辦公室、工作間、工位等),要對崗位鞠躬,而後入位。禮表報,報工作以盡心盡力之忠。
聘請禮,授職禮
由聘請者授任者先行禮,而後受聘受授者還禮。
工作禮表示敬業認真嚴肅,無握手、擁抱等肢體接觸行為。
3, 交際禮儀
實行目前社會上流行的問好、謝謝、對不起、握手、擁抱等禮儀。
4,家庭禮儀
社會之倫,謂之「人倫」。家庭之倫,謂之「天倫」。
家庭實行「名稱教化」。子女不得稱呼父母長輩名字,只能以「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天倫之名稱呼。父母不得全呼兒女姓名,只能單稱名,或愛稱,或「兒子」「女兒」。以敦育親情,表示親情神聖,親倫天予。
夫妻不得全稱對方姓名。或單稱名,或愛稱,或稱「丈夫」「妻子」(依習俗)等。表示唯一
晚輩向長輩行禮,長輩減半答禮。意思是:晚輩對長輩要報禮重,能接續家庭事業,能負重行遠,光耀家庭,使長輩息肩,放心。長者不可不答禮。
七十歲以上老人不答禮。隔代長者可以點頭或口應答禮。學前兒童不受禮,不答禮。
家庭實行敬老祭祖禮儀,年節祭敬祖先,禮敬長輩。除夕聽老人、長輩講過去的事情。
家庭處事民主,人格平等,有恩有親。
5, 祭敬禮儀
祭祀天地祖先,古代聖賢,民族英雄,國家先烈,鄉賢。示誠示敬。
禮文化培養出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人,成為人的個性,共性,民風民俗。生活、工作、做事皆如此。失了禮儀培養和禮儀精神,放任民風自流,人身上的神性、向神性就會減失,動物本性就會出現。就會形成粗枝大葉毛手毛腳的民風,形成啥事都敢兒戲胡鬧的民俗,就會出現啥美麗啥神聖都敢踐踏毀壞,視他人萬事萬物蔑如也的人群。這樣的人群,不會堅信,不會認真,做事難以精益求精。差不多,三分鍾熱度,難以摯著。唯禮文化訓練可以救國民性之失,舍此沒有別的方法。喊了幾十年的國民性問題,可以由此入手解決。
樂文化則培養靈敏細致的人。
三, 樂文化
禮樂配合,外以化氣質,成長威儀;內以化心靈,成長精神。都是對人的精神訓練、儀容訓練和行為訓練。禮樂結合,達於至善。
行進樂
如民間的盤鼓樂,配以行進步,使人動作皆合於樂律,樂化人的生命狀態。創新行進步,配以肢體動作,拌以鼓樂,大舞步,大架勢,大格局,粗獷厚重,作為養威修儀健身之活動。
演藝樂
銅樂鏗鏘熱烈,發人激情,競才獻藝。
雅頌樂
樂聲中,人止定靜而進入心靈境界,神聖境界。由中國絲竹管弦演奏,引入西洋樂器。古曲新聲,伴以誦讀吟唱。
四, 工讀傳家
過去農耕時代,叫「耕讀傳家」。一般農家耕作之餘,或念幾句《四書》,或讀幾句《三百千》,或聽講歷史演義。不需識多少字,讀多少文,只要知道自己的天職----「-名」是什麼,就成了高尚的人。是父就慈,是子就孝。是夫就愛,是妻就敬。是兄就友,是弟就恭。是親戚就如一家,是朋友就如兄弟。公幹就忠,擱伙計就信。都只為君臣之義不合理了,連帶著其他人倫被打倒。如今以平等人倫再建禮文化,禮文化就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提倡建立新家庭,新的家庭禮儀。新家庭決不是西化家庭。此家庭高於封建社會家庭,也高於資本主義家庭。高於西化家庭,也高於現世俗家庭。此家庭之構建,一靠禮文化,二靠讀儒家經典。先讀《論語》,只此即可。《論語》過去沒讀懂。《論語》決非如過去所批判,所誤解,而是培養獨立人格的寶典。
五, 節會文化
春節、清明、端午、重陽、冬至,是中華民族的幾個重要節日。或禮敬天地,或祭祀祖先,或紀念英雄,或敬老慈幼,是文化的淵藪,民族精神之所從出。精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於是當「迷信」打倒。如今洋節沖進,搞亂人心,把民族精神民族感情都給沖亂了。鄉、村有自治權力,景區有自營能力,可以根據當地民風民俗,或恢復舊節,或創新古會,或另起新節新會,組織禮樂盛事,娛民樂人。
法國人能搞出奧運會,我們為什麼搞不出「禮樂會」「禮樂節」?從一古跡一景區,從一縣一市開始,創辦禮樂節會。不斷擴大,而至於國內,至於國際。最終發展為全人類盛事。
廢除禁慾主義,則改革開放時代到來,物質文明壯大。廢除禁信主義,則文化建設時代到來,精神文明成長。廢除禁慾,不是縱欲亂欲,而是求欲有道。廢除禁信,不是迷信,不是亂信,而是大信引領,有了信仰。目前明白前者的多,能明白後者的少。
六, 企業文化
企業是近幾十年出現的「新生事物」,民企則只有二十幾年歷史。產生於舊文化打倒而新文化未立之時,故普遍處在「無文化」的制度管理階段。文化管理是規章制度崗位責任計時計件管理的高級階段。中國企業要有文化,用文化管理,只有用禮文化。禮文化是企業發展長生的通行證。
七, 個人修身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一個人要進步,上層次,非加大自身管理力度不可。國家如此,個人亦如此。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成美器。不加工或粗加工的東西是次品,參賽就要出局。從實行人生禮儀開始,新百年世風,開一代新風。
第三章 參與
團體、個人參與「中國禮樂文化復興」,從一做起。從大項中選一小項,小項選一細目,用言語、行為做起來。話,說起來;歌,唱起來;戲,演起來;書,讀起來;禮,行起來,事做起來。你做那個,我做這個,互相引發。你出一朵花,我出一葉草,禮樂文化復興的春天就到來了。
1, 企業
企業是民族希望,是個人身家姓名之所依託,豈能不重視。現在是只重只知管理人,不重不知培養人,造就人,教化人,於是整天管管管。美國企業興起,得益於新教教化,新教教化在教堂里進行。中國企業崛起,要靠禮文化教化,禮文化教化只好由企業自製自行。我們少了專業教化這道工序。看不到這一點,就不算高明,有遠見。嚴謹,執著,敬業,精細,自發,自治的團隊,來自於禮的長期不間斷重復和訓練。一改散漫烏合。禮的重復,使人產生宗教的熱忱和迷戀,以進角色,以敬名稱,以守崗位,以禮同事,以尊上司,以事產品,以待顧客。開始覺得怪怪,無心不信,以為多此一舉,不久就會生效。古今中外偉大的生命,偉大的群體,都是在「禮儀」中成長起來的。名稱形式有異,其實則同,概莫能外。兒戲固然快樂,馬虎固然省事,開玩笑固然高興,鬆懈固然省力省心,但難入一流,難得冠軍,終會被淘汰出局。大到集團,小到二三人,都要有禮文化。無禮文化,不能自立,不能合群。經過禮文化教化,才有參賽資格,才可望參賽取勝。
2, 學校
學校在應試教育中,為了應上邊的「試」,孩子們舍棄了至寶,封閉了人的本質屬性----神性靈性。如今的學校教育,止於知識技能教育。教育的本質是打開本我,啟示心靈,引發潛能。現在是教者掛帥,聽我說,跟我學,讓我造。雖然其工業化培養知識技能勞動者功不可沒,但其失不得不說。什麼禮文化,老古董,堅決打倒。難矣哉!
誰懂誰敢就先行。
3, 機關
中國幾千年吏治,讀的是同幾本書。由家庭、民間培養出來的官員,考試出來,民心認可,服氣。以德為本,經濟高效。現在看來素質不低,難可追攀。要想注入新生命,從讀書開始。
4,鄉、村、社區、景區
利用廟會、古跡、集、會、民風民俗,起新會,立新節。匯演,比賽,唱戲,書會,藝術節,禮樂節,武術。行尊老禮,成人禮,鄉飲酒禮,婚禮,祭禮。要順應民心民求民需,創辦相應形式。民不願做,沒心做,沒力做,不要搞。搞想做的。民樂作樂,民悲作哀,民貧作儉,民富作禮。
5, 店,婚慶公司
大店有禮,小店也要有禮。
婚慶公司帶頭推行新式莊重神聖婚禮。
6, 家庭
家庭要認真設計,認真建設,認真經營。中國文化強在家庭,保留在家庭。經營財,固然重要。經營文化,也很重要。有家長開個頭,建起自己家庭禮文化,定家規,立家訓,制家禮,一代代傳下去,他就是這個家庭的「太祖」,受代代子孫祭享,後人必得福報,必有傑出人材出現。如今是越有「文化」的人,「四舊」破得越徹底,表示自己進步,實際是家裡越沒「文化」了。
7,個人
學生,從小讓父母長者主持行人生禮儀,規范家庭禮儀,視聽言動衣食坐卧起行立站都要定規矩,養風范,練氣質,樹威儀。這不是形式主義,更不是迷信,是大智慧。這是一個人的習慣,素質,品質。這樣成長起來,才能入高層,進一流,辦大事,創大業,輕松趕超,當冠軍。否則,是個沒精神的松垮人。松垮人只能一輩子跟在後面吃力追趕,而難有獲勝之日。松垮人組合不出冠軍團隊,也組合不出一流富國強國。列一個禮儀計劃,讀書計劃,實行起來。從讀《論語》開始。用一代時間,成一流人,合一流群,建一流國。
工作者,如果自己已經進入不了禮文化層次,只能被管理著往前走,就對下一代負責,從培養下一代入手。
第四章 結語
一個新時代,是人民用心聲唱出來的,是用舞步迎接來的。新時代與樂聲一同到來。正如春天到來,是風聲雨聲雷聲與之伴奏的。風發風聲,雨發雨聲,雷發雷聲,電發電光,春天就到來了。否則,春天到不來。新時代亦如此。
中國禮樂文化,就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良知中。只要我們心還在,心未死,還有靈,一發就能出來。我們陶醉於生命的神聖和偉大中,崇敬於祖先的英烈和輝煌,把自己心的律動詩意表達出來,神聖表達出來,發於四肢,就是禮;發於聲,就是樂。禮樂擴大於人生行為,就是高規格的人,高素質的人生,高檔次的事業。
中華民族偉大輝煌的時候,是因為她在行為細節上能嚴格要求自己,能看見和追求於肉眼看不見的宏大精神領域,取名叫「禮儀」。當禮儀守不住了,該堅持的不能堅持,精神境界看見和追求的少了起來模糊起來,就開始坍塌。如今我們重回根基,求其再生新長,是從容易做的「禮儀」上發端做起來的。正是禮儀,奠定牢固的成長根基。哀莫大於心死,而肉體活著,還在追求。悲莫大於丟了精神,而肉身還在,繼續尋找。如果這些做不來,其復興也,遠矣!
創意於上,不知誰能知之,誰能行之。
『伍』 家神牌位的寫法
家神牌位的組成部分家神牌位由堂號,神位,堂聯,神龕,報條五個部分組成。堂號」的書寫要求,必須是毛筆正楷體,不得用行書、草書。橫排自右向左寫讀。「堂號」須依據主家的家族譜記載世傳下來的堂號,不得隨意取名。書寫「堂號」須用紅底黑字或黑底黃字,不得用白、藍、綠等色的底、字。紙或牌匾的規格為寬二尺四寸,長四尺五寸。
「神位」的書寫要求更加具體、規范、嚴格,有五大禁忌和五要五不得。五大禁忌是:寫「天」,要求「一不壓大」,禁忌撇連二橫;寫「地」,要求「土不離也」,禁忌土也分開;寫「君」,要求「君不閉口」禁忌尹下的口字封嚴和隨意改寫為「主」或「國」字,以防產生歧義。
「供奉吾祖師太上老君之神位」(此為地師供奉太上老君牌位的寫法)。
神位對聯:
寶鼎呈祥香結綵,銀台報喜燭生花。
千年香火乾坤久,萬代明煙日月長。
天高地厚國恩重,祖德宗功師范長。
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
(5)中國古代牌位文化歷史擴展閱讀
寫法格式
第一種以本族堂號郡望書寫牌位,多見於台灣、福建、廣東、江西、湖南、浙江。[2]其中在中間的中幅一般主要以「本族堂號+歷代高曾祖(祖先)之神位」,而在其的兩側以「左昭右穆」制書寫這四字。另外有些在中幅兩側,會書寫對聯與橫幅的。
第二種則寫著「天地國親師」牌位,古時寫作「天地君親師位」。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敬天、法地、愛國、孝親、尊師」的綜合內容。多見於四川、湖北、湖南西北部、貴州、雲南、廣西西北部等地區。無論哪種寫法,一般都會在牌位兩邊並書孔子先師,司命灶王真君,觀世音菩薩,財神爺共同拜祭,意為眾神和諧,共保家庭平安吉祥。
『陸』 中國古代神位是怎麼排的
你們猜「玉皇大帝」和「觀世音菩薩」,誰貴誰輕呢?答:觀世音菩薩貴。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還在六道輪回之內,尚未跳脫三界),而觀世音菩薩(很至高無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輪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觀世音菩薩更貴,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釋天,與基督教上帝在同一個級別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級。天帝見觀世音菩薩,皆要誠心禮拜,叩頭頂禮。(你不信的話,去找陰律無情書上查,可是寫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輪回內)雖是三界之內的王帝,三界之內的老大。但終究尚未跳脫三界,也有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因地藏經記載,無間地獄之所以叫做無間地獄,之四原因:無倫男女、種族、年齡、貴賤、或龍、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墮入這地獄,都是同樣的受苦,所以叫做無間。你仔細看,有說過佛、菩薩也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嗎?因佛、菩薩是很至高無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極貴無比,又不會造作任何罪業,即永不打入無間地獄的。要知道不但觀世音菩薩比天帝命貴的,連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薩,皆都比天帝命貴的。如: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薩,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嗎?
『柒』 古代中國牌位的作用是什麼
按照我國民間傳統習俗,人逝世後其家人都要為其製作牌位,作為逝者靈魂離開肉體之後的安魂之所。牌位大小形制無定例,一般用木板製作,呈長方形,下設底座,便於立於桌之上。有的還用來祭奠神祇、佛道和祖師等。
『捌』 古時候死人的牌位有什麼講究
按照我國民間傳統習俗,人逝世後其家人都要為其製作牌位,作為逝者靈魂離開肉體之後的安魂之所。牌位大小形制無定例,一般用木板製作,呈長方形,下設底座,便於立於桌安之上。牌位書寫,古代一般多用老宋體(筆劃豎粗橫細)、自上而下豎寫,現代則多採用正楷、隸書、魏碑、等字體,以示莊重、肅穆。古往今來,民間廣泛使用牌位,用於祭奠已故親人和神祗(指天地之神)、佛道、祖師等活動。
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城市居民使用牌位祭奠的越來越少,一般都擺放或懸掛逝者的照片、畫像、作為祭奠對象。近年來,國內一些殯葬服務單位,為發揚優秀的傳統殯葬文化,不斷改革創新,設計研製了大理石、玉石、塑料等材質的小型牌位,與骨灰盒配套,供人們祭奠使用。此舉既符合民間傳統習俗,又安全省力,受到群眾的普遍認同。
我國民間傳統,對逝者是「安」字當頭,如說「安息」、「安魂」、「安靈」、「安放」、「安葬、「入土為安」等等,無不求「安」。而目前人們到殯儀館祭奠時,多數都是將故人骨灰盒搬進搬出,怎能體現一個「安」字呢?不少人家要從樓上樓下、同時搬動父母、祖父母的幾個骨灰盒,不僅費力,也很容易摔倒磕碰,損壞骨灰盒。古人對靈柩(棺材)移動是很嚴肅慎重的,一旦落葬、輕易不動。除了非動不可的原因才行移靈。現代的骨灰盒就是棺材的替代品,按傳統習俗,一旦安放,除了遷移或下葬,也不應輕易搬動。為了尊重民間傳統習俗,方便人們祭奠故人,青島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借鑒外地經驗,研發了多種材質的小型靈位牌,與已寄存的骨灰盒配套,人們祭奠時,只請出靈位牌,不再搬動骨灰盒,這樣既符合傳統習俗,又避免寄存場所的擁擠現象,利人利已,皆大方便
『玖』 我想了解一些清朝的歷史,他們各個皇帝的牌位順序是什麼呢。
清建國於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太祖(愛新覺羅內 努爾哈赤),年號:天命;容
太宗(~ 皇太極),年號:天聰,崇德;
世祖(~ 福臨),年號:順治;
聖祖(~ 玄燁),年號:康熙;
世宗(~ 胤禛),年號:雍正;
高宗(~ 弘歷),年號:乾隆;
仁宗(~ 顒琰),年號:嘉慶;
玄宗(~ 旻寧),年號:道光;
文宗(~ 奕紵),年號:咸豐;
穆宗(~ 載淳),年號:同治;
德宗(~ 載湉),年號:光緒;
無 (~ 溥儀),年號: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