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話說中國大歷史1

話說中國大歷史1

發布時間:2021-03-08 06:09:15

Ⅰ 關於中國歷史最好的書

1、如果是正統的了解,《二十四史》和《中國通史》可以考慮。以購買紙質書籍為佳,即可閑時閱讀,也可收藏留念。

2、如果是普及的學習,《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通論》最好不過,電子紙質皆可,即可豐富生活,也可增加學識。

3、如果是休閑的閱讀,《明朝那些事兒》和《輕松幽默侃唐朝》強烈推薦。以電子書籍為佳,即可改變視角,也可陶冶情操。

拓展資料: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

Ⅱ 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與《中國大歷史》是否是一樣的

不一樣的。
呂思勉《中國通史》上編是中國文化史,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專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屬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編為中國政治史,講了中國歷史大事及中國歷史的演變。對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的著作。作者倡導「大歷史」,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納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Ⅲ 關於歷史方面學習的書,推薦一下

《袁騰飛說歷史》,挺有意思的!

Ⅳ 正說中國歷史朝代書籍

正說清朝十二朝
正說清朝24臣
正說鰲拜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
正說兩漢四百年
還是看看漢朝吧 這段時間真的很輝煌 戰國那段也很輝煌

Ⅳ 《話說中國》一共有多少本

話說中國
4卷本封面目錄
1《話說中國》4卷本
2《話說中國》16卷本
3《話說中國》3卷本
4《話說中國》有聲讀物(評書)

編輯本段1《話說中國》4卷本
【基本信息】
作者:邵東 主編
ISBN:10位〔7563422196〕 13位〔9787563422197〕
出版社:延邊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1
裝幀項:膠版紙
定價:¥980.00 元
【內容提要】
《話說中國》全書共四卷,400餘條經典歷史故事,全面勾勒出中國歷史從史前到清末民初的悠久綿遠、風雲變幻的發展軌跡。在體例上,導言、正文、知識花絮、專題等內容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為讀者更好地理解歷史故事精髓、獲取必要的知識信息、運用歷史知識提供了很好的閱讀平台。在內容上,突出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將事件、人物與大歷史背景結合,以密集的信息彌補故事中知識點的不足,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能夠高度統一,在每一頁面都能夠感受到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無窮魅力。全書共有1600餘幅精美圖片,從政治、文化、藝術、經濟、軍事、社會生活等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立體凸現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成果,圖文並茂,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圖片中的歷史,更好地直觀地感知中國歷史的深刻內涵,了解中國歷史的全息圖象。
《說話中國》一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歷史故事,而且傳承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的精髓和文化傳統,並將之演繹得更為生動傳神。通過《說話中國》一書,能夠使讀者在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欣賞那綺麗無邊的美景,回歸那曾經親切的心靈港灣。
【本書目錄】
話說中國1:遠古·夏·商·西周·東周(約八百萬年前至公元前二二一年)
史前
開天闢地
女媧摶土造人
有巢氏架木為居
燧人氏鑽木取火
伏羲氏教人漁牧
神農氏種植五穀
戰阪泉炎黃合並
……
西周
東周
話說中國2: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公元九零七年)
話說中國3:五代·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公元九零七年至一三六八年)
話說中國4:明·清(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九一一年)
編輯本段2《話說中國》16卷本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ISBN:7532128504
條碼:9787532128501
版次:2005-03-01全本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套裝數量:1
【內容提要】
《話說中國》是一部以當前歷史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社會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為底蘊,採用人們最喜聞樂見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編輯而成的新體裁中國通史類讀物。在每一頁上,與圖文相配,插有一則歷史文化網路知識卡片和中外歷史大事記、歷史知識的考題,組成為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網路全書式的歷史通俗讀物。作為融故事體的文本閱讀、精彩細膩的圖片鑒賞、便捷實用的檢索功能於一體的中國歷史網路全書,其中包含著無數令人神往的中國歷史的秀美景緻,它們經緯交織,互為表裡,形成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圖片內容涵蓋廣泛,能夠深入再現歷史現實,觀賞效果獨到,立體凸現了每一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生活中方面的發展變化。透過生動的「圖片裡面的故事」,可以體味其中蘊涵著的深刻內容,堪稱是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本書以精美絕倫的文字和圖片,將中華民族最可富貴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傳統,演繹得生動而傳神。這一新的組合,也許能在廣大的社會公眾與嚴肅的歷史科學間搭起一座饒有興趣的閱讀橋梁,由此步入宏偉的中國歷史殿堂,啟迪心智,增加知識,開拓眼界,面向未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
◆目標
讓中國最廣大的讀者擁有一部了解祖國歷史文化的精品之作,使中國的歷史文化出版物達到世界水平。
◆概況
16卷本,1500餘則故事,1500位歷史人物,3000幅以上圖片,7500條歷史文化網路知識,將政治史、文化史有機融為一體。
◆讀者對象
不受專業、年齡限制,大眾讀者都能讀懂這部歷史文化網路全書。
◆特色
傳統文化內容和現代閱讀方法完美結合;科學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大眾的表述形式融為一體。讀者打開任何一個頁面,即能輕松閱讀,感受中國歷史文化的非凡魅力。
◆歷程
1997年5月,工程正式啟動。
2002年12月,全書基本定稿。
2003年8月,美國《讀者文摘》購買本書版權。 卷一封面
2003年9月,第一卷《創世在東方》出版。
2004年10月,美國《讀者文摘》出版的1—3卷海外繁體字版亮相法蘭克福書展。
2005年4月,歷經8年,全套16卷全部出齊。
◆發行
參照期刊發行形式,每月一卷,連續出版。
至2005年4月總發行數:32萬冊。
2005年4月出齊後,單本、全套均可購買。
2004年8月,首屆上海書展,名列單本銷售第一。
2005年4月,台北上海書店列入暢銷書排行榜。
◆媒體評價
30餘家報紙雜志、10餘家廣播電視、100多家網站、新華社、中新社等媒體競相報道《話說中國》的出版盛況。重要報道200餘篇。
◆大眾評價
讀者認為,這是家庭收藏、饋贈親友、學生閱讀的首選大作;這是一本充實自己歷史文化知識的書,這是一本會使你為祖國而感到驕傲的書。
全書依時序分為十五卷,分別為:《創世在東方》、《詩經里的世界》、《春秋巨人》、《列國爭雄》、《大風一曲振河山》、《漫漫中興路》、《群英薈萃》、《空前的融合》、《大唐氣象》、《變幻中的乾坤》、《文采與悲愴的交響》、《金戈鐵馬》、《集權與裂變》、《落日余暉》、《槍炮轟鳴下的尊嚴》。
◆看點
1 《話說中國》以故事傳真中國五千年歷史,立體化全方位地展示中國歷史文化精華,使現代人輕松走進歷史的繽紛世界,和巨人同游,與先賢對話。
2 享譽海內外的史學界頂尖學者李學勤教授擔任本書總顧問,
並由他精心組織了一批著名斷代史專家出任本書各卷的顧問。
3 中國韜奮出版獎獲得者、上海文藝出版總社編審何承偉擔任本書總策劃,全書集中了其從事編輯出版工作30年的能量與智慧。
4 著名學者、斷代史專家孟世凱、許倬雲、葛劍雄、陳高華、熊月之等任顧問,全力參與本書的策劃、編撰與審定。
5 楊善群、劉精誠、顧承甫、程念祺等3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第一線歷史學者撰寫全書文字,將個人長年學術精華融於書中,傾力奉獻經典而又精彩的篇章。
6 全書10幅4開地圖,由著名史學家、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劍雄教授精心闡釋、審定,系統展現從秦皇漢武直到近代各歷史時期疆域變遷、民族融合、對外交往、名人勝跡等生動內容。
7 《清明上河圖》《蘭亭序》《韓熙載夜宴圖》等名作巨幅拉頁,原圖引進,模擬印製,展現原作的驚世風采,配以名家精心點評,讓你輕松擁有國寶,讀懂國寶。
8 優秀裝幀設計家、首屆上海出版人獎獲得者袁銀昌領銜設計本書的整體包裝。裝幀版式設計獨具匠心,完體現出本書的現代性創意與網路全書的特徵,體現出為讀者著想的良苦用心;美妙的圖與文組合,為您提供一程賞心悅目的中國歷史文化之旅。
【本書目錄】
話說中國1:創世在東方
出版說明
夢想與追求——為最廣大讀者編一部具有現代意識的歷史網路全書
一位從事出版工作30年的資深編輯對出版創新的領悟和嘗試
總序
現代人與歷史
著名學者解析中華歷史如何與現代讀者對話,現代人如何走進歷史深入
專家導言
頂尖專家談其對原始社會、夏商歷史的最精華的研究心得
把中國歷史的秀美景緻盡收眼底導讀示意圖
本書導讀示意圖
引言
2OO萬年前至公元2O7O年人類為求生存而艱苦奮斗的時代——原始社會
OO一 盤古氏開天闢地
一個構思奇特、充滿幻想的故事
OO二 有巢氏上樹棲居
聰明的建築師,為人們解除痛苦
OO三 燧人氏鑽木取火
一位給人們帶來聖火的發明家
……
話說中國2:詩經里的世界
話說中國3:金戈鐵馬
話說中國4:文采與悲愴的交響
話說中國5:漫漫中興路
話說中國6:大風一曲振河山
話說中國7:大唐氣象
話說中國8:變幻中的乾坤
話說中國9:落日余暉
話說中國10:集權與裂變
話說中國11:群英薈萃
話說中國12:空前的融合
話說中國13:春秋巨人
話說中國14:列國爭雄
話說中國15:槍炮轟鳴下的尊嚴
話說中國16:《話說中國》總索引
詳細分卷介紹參見http://www.douban.com/doulist/155753/
編輯本段3《話說中國》3卷本
【基本信息】
圖書作者:編委會 3卷本
出 版 社: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冊數規格:16開精裝 全三冊
【內容提要】
大型歷史暢銷書《話說中國》(精華版)以兩百七十則經典故事的歷史長卷,浩然呈現了中華文明古國的千年風雲變幻、華夏文化精粹與多民族的輝煌與悲愴,囊括從200萬年前至公元1911年間可歌可泣的歷史。王侯將相、文功武略之風流人物,在這一歷史的長河中,映照古今、熠熠生輝。本書配以大量豐富的文物、歷史、人物圖片,更加細膩生動地展現一種民族氣質,也使讀者更直觀地觸摸到上古至近代的歷史厚度。
《話說中國》(精華版)分為三冊,共八大部分。
第一冊 包括:上古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
第二冊 包括: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
第三冊 包括:明朝、清朝。
結構脈絡清晰,內容選材精要,文圖搭配交融,使讀者既能欣賞到精彩的歷史故事,又能通過大量圖片真切地感受到歷史的前進與更替。四大鮮明特色,區別一般史書:
一、這是一部大型歷史網路全書,融故事性歷史文字、精彩紛呈圖片、便捷實用的檢索功能於一體;
二、版面設計採用全新的網頁設計,體現出可讀性強、知識信息密集、圖文並重、檢索便捷的特點;
三、在圖片的選取上,人物、名畫、文物、遺址、歷史場景等均有廣泛涉及,近千幅珍貴歷史圖片與故事內容和諧搭配,更生動、入微地鋪陳出歷史的興衰演變。四、精美高檔禮盒包裝,開本為16K,全彩印刷,呈現歷史文化的高端品味。
編輯本段4《話說中國》有聲讀物(評書)
【基本信息】
ISBN: 789487218封面
供應商: 北京科海電子出版社
版本包裝: 精裝
碟片數: 7
介質: 16
國家: 中國
配音/語種: 國語
字幕: 中文簡體
視頻格式: PAL
片長: 70小時
屏幕比例: 16:9
發行商: 北京鴻達以太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碟片類型: 單面單層
【內容提要】
這座有聲圖書館全面展示了歷史悠久亘長而又風雲變幻的生動軌跡,具有超越時空,綿延不絕的永恆價值與魅力。
它不是在平白直敘歷史,而是運用了評書的演繹手法,把歷史講得栩栩如生,而又不脫離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原貌。在故事裡,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記住了一個個故事,也就記住了一段段歷史。
《話說中國》以時間順序對中國歷史進行了粗線條的勾勒,不僅展現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進程和脈絡,同時演播者還注重歷史的縱向聯系和類比,把相關或者截然相反的歷史事件或人物進行對比,經緯交織,使聽眾更自如地了解歷史的精髓。
【目錄】
遠古時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戰國 秦朝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人十國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
*遠古時代
1 盤古氏開天闢地
2 黃帝阪泉戰蚩尤
3 堯舜禪讓傳美名
4 大禹治水登帝位
*夏朝
5 家天下子繼父位
6 後羿射日稱夏王
7 夏桀暴政失天下
*商朝
8 賢相伊尹輔商湯
9 盤庚武丁治殷商
10 寵妲已商紂亡國
*西周
11 周公吐脯輔成王
……

Ⅵ 哪些可以了解中國歷史的書或者電影!

沒有一部電影或者書可以全面的了解中國歷史 .一部電影是根據一本專書來拍攝的,它們都只是屬介紹歷史中的某一時期或某一事件或某一個人.比如,電影:開國大典,挺進大別山等等.而像武則天,昭君出塞等介紹人物在某一時代的形象和貢獻的影片或書都跟歷史有一些出入.
不過,那些講述中國近代的歷史影片是比較真實的歷史記錄.
我想,把歷史影片和歷史課本(歷史書籍)結合起來了解中國的過去是最好的方法.

Ⅶ 求一篇《中國大歷史》的讀書筆記字數5000以上。分數可以加。。。。

真正的自由不是針對他人的言說,而是指向自我的實踐,真正的反抗也許不是公開的對抗,而是拒絕權力穿過的規避或對權力視而不見的沉默。——題記

盡管「大寫的歷史」(History)或以「大事件」為標識的宏大歷史敘事日益成為反思和批判的對象,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於「大事件」本身具有的穿透力而導致一個時代的思想風格或精神氣質的斷裂或轉折。正因為如此,當下的學術界正才小心翼翼地將80年代與90年代區分為兩個不同的時代:「狂飆激進的時代」與「理智漸進的時代」、「面向世界的開放時代」與「關注本土的保守時代」、「思想的時代」與「學術的時代」。

但是,就知識的增長而言,這樣的轉折也許僅僅意味著知識旨趣的平面擴展或轉移,而不一定就是知識地的疊加或累積。只有當一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知識成果成為被重新思考或審視的對象時,這才有可能意味著一個知識時代的終結和另一個知識時代的開啟。由此,我們才有可能理解在當下中國的學術場域中迅速彌散的「國家與社會」這一理論框架在「學術的時代」中所可能具有的意義。當然本文並不是要對這一問題做全面的評價,其目的僅僅是對鄧正來先生在《國家與社會棗中國市民社會研究》一書中所建構並予以反思的「國家與市民社會」理論進行分析性的批評。在我看來,批評並不僅僅是一種簡單地表明不同立場或態度的知識行為,而更主要的是一種知識上的歷險,它要求探險者對所面臨的種種艱險進行周詳細致的分析、小心翼翼的辯駁和體現洞識的判斷。因此,我的策略是先進入作者的內在理路,分析他對市民社會理論的態度的轉化,以及在這一轉化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以此揭示國家與社會理論的解釋限度。鑒於作者既是「國家與市民社會」理論的始作俑者,又是這一理論的深刻反思者,這樣一種檢討無論是對於國家與市民社會理論還是對於健全的學術批評都有可能獲得某種一般的意義。

《國家與社會》是一本論文集,其中收入了鄧正來先生關於國家與市民社會理論的7篇研究論文。其中,「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以下簡稱「建構」)一文是整個研究的基礎或出發點,「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的研究」(以下簡稱「研究」)以文雖然是對「中國市民社會研究」所作的知識社會學式的考察,實踐上是對「建構」所作的初步的、整體性的自我「反思獲批判」,後來的「『國家與社會』研究框架的建構與限度——對中國鄉土社會研究的評論」(以下簡稱「評論」)1一文是對這種反思的進一步推進。當然,鄧正來先生對「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反思獲批判並沒有就此止步。不過,就本文而言,我的評論主要集中在從「構建」到「研究」再到「評述」這一批判性的反思過程中所引發的種種理論問題。2我們當然希望他對這一問題所作的進一步反思能夠多我們的智識構成新的沖擊和挑戰。



1、市民社會:從「社會實體」轉向「解釋模式」

無疑,90年代以來「市民社會」的建構是一個世界范圍內的事件。由於市民社會論者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他們所建構的「市民社會」理論也就有所不同。大體說來,目前有兩種市民社會的理論,一種是針對東歐共產主義解體所提出來的「公民社會」的理論,這種理論主要強調的是「公民自由交往的領域」(《國家與社會》,頁142,注釋35,以下凡引此書只註明頁碼),即哈貝馬斯所謂「公共領域」,它強調的是公民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參與。這種追求政治民主的極端形式就是強調市民社會對國家的反抗,這也就是台灣學者將civilsociety譯為「民間社會」的原因(頁121)。另一種是針對西方理性化過程中所形成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貝馬斯語)而提出來的「市民社會」的理論,這種理論主要強調的是市民社會的道德價值,即追求一種自由的、「善的生活」,3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將civilsociety譯為「文明社會」。

鄧正來先生所提出的「國家與市民社會」理論顯然是以上述兩種「市民社會」理論為背景的。但是,他似乎並沒有從關於市民社會的經典理論出發建構一個宏大的市民社會理論,來詳細地闡發關於「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內在規定性。4盡管如此,他依然採用了與上述兩種市民社會理論同樣的建構方法或策略。一方面,他在對傳統市民社會理論的梳理中,依照自己所關注的問題對這些理論進行重構或再解釋(如「市民社會與國家棗學理上的分野與兩種架構」(以下簡稱「架構」)一文),這種解讀經典文本的方法由於其在解釋學上的有效性而獲得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另一方面,他在對這些市民社會理論進行知識社會學的考察中發現了市民社會理論在前台的理論建構與後台的現實關懷之間的密切關系(如「台灣民間社會語式的研究」一文),這使得他在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理論中採取了一個類似的策略,即強調「中國的市民社會」,強調市民社會理論的中國性:中國是一個「遲一外發型」的現代化國家,因此,國家與市民社會的「良性互動」成為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的核心(這也是為何將civilsociety譯為「市民社會」而非「公民社會」或「民間社會」的原因),以此顯示出與上述兩種市民社會理論的不同。但是,這一知識社會學的分析策略,在他自己的市民社會的理論建構中卻發生了一個戲劇性的轉化,即讓「舞台後導演的現實關懷」不是隱含在對市民社會的理論建構中,而是直接在理論建構的「舞台表演」中亮相。在「建構」一文中,我們看到的與其說是「中國的市民社會是什麼」這樣的學理推論,還不如說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來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理論」和「我們將如何來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之類的行動綱領:「提出建構市民社會的理論,正是為了促使國人自覺地、有意識地投入到市民社會的建構中,為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創造基礎,進而減少盲目性、情緒性和非理性。」(頁20)

我們暫且不管「建構」一文在多大程度上沿襲了80年代的敘述風格和修辭策略,重要的是,它並不是一篇嚴格的學術論文,而是一個政治綱領。它與其說是提出一個新的解釋中國現代化之路的理論模式,不如說是提出一套新的使中國走向現代化之路的行動方案。不過這一點作者在「研究」一文中作了細致的清理,這一清理不光體現在敘述風格和修辭策略的重大轉變,更主要的是將「建構」一文中混含在一起的「前台的理論建構」與「後台的現實關懷」嚴格加以區分,即將作為「社會實體」的市民社會與作為「解釋模式」的市民社會作了嚴格的區分。在這一區分的基礎上,「研究」一文努力對「建構」一文的「政治綱領性」因素進行了清理或改造,比如,「建構」一文中關於「建構中國市民社會的主要作用」(頁4)和「形成中國市民社會雛形的國家因素、社會因素和外部因素」(頁14?7)在「研究」一文中就不再被提起了;而作為具體行動策略的「兩個階段論」(頁17?9)在「研究」一文中被改造為一種用「關系或互動」角度取代「動力」角度的思考模式(頁126?28)。當然,我們在分析這種轉化時,必須要考慮「建構」與「研究」兩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是不同的,前者的目的是要正面闡述「國家與市民社會」的理論,後者是要從側面反思這一理論所涉及到的問題。但正是因為作者既作為市民社會的倡導者(insider),又作為市民社會的反思者(outsider),這一雙重角色更使我們容易看到他對市民社會研究的態度是如何發生轉變的。總的說來,這一轉化就在於從學理上拋棄掉作為「社會實體」的市民社會建構,而轉向作為「解釋模式」的市民社會的建構5。

2、市民社會理論:「外部緊張」與「內部緊張」

當我們轉向作為解釋模式的市民社會,我們依然發現市民社會理論的建構由於與現實關懷(這種關懷已不再是對現實的指導,而是對現實的解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體現出某種緊張。一方面,作者是以中國本土的特殊經驗為「中國的市民社會理論」作辯護的,這種理論似乎僅僅由於它與本土歷史或經驗現實的相關性而獲得了學理上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由此他堅決反對脫離歷史或經驗現實的理論建構,反對不加反思地套用西方概念范疇,也就是布迪厄所反對的「方法論帝國主義」,盡管歷史或經驗現實又恰恰是理論所建構出來的;另一方面,建構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的資源又是來自西方,因此,中國的市民社會理論又無法脫離全球資本主義的話語體系或話語策略而存在,它必須與西方的市民社會理論進行對話,因此,他反復強調建構理論範式的重要性,用他所引述的維特根斯坦的話說,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框架完成對舊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框架的替代之際,因舊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框架而產生的舊問題也會隨之不存。這樣,經驗對象和它的理論建構之間,理論建構和它所「再現」的經驗對象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解釋的循環」,這恰恰構成了他所倡導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實現「本土化與規范化」之間的緊張。這一緊張標識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在全球學術場域中的特定位置以及隱含於其後的作為「國家」的中國在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的位置,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了以「國家」作為理論分析單位的局限性。6

對於上述市民社會與國家理論的「外部緊張」,作者採取的策略是用方法論上的「不斷反思」(即「研究的研究」)來取代實質性研究。在《國家與社會》中,除了「建構」和「架構」屬於對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的實質性闡述外,其他的5篇文章以及後來的「評述」一文都屬於「研究的研究」。這種方法論的反思固然與他在中國學術場域中的特定位置有關,而且在中國學術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這種實質性研究與反思性研究的相對分工對於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的意義自不待言。但是,就他自己的市民社會理論而言,這種用研究的研究取代實質性研究恰恰使他本人陷入到他所反對的「方法論瘟疫」(韋伯語)之中,其結果是我們在不斷的反思之後依然見不到關於中國國家與市民社會之互動關系的經驗分析範本7。

不過,正是在這不斷反思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在克服「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的上述外部緊張的同時,實際上逐步放棄了具有實質性內容的「中國的國家與市民社會理論」,並將此轉化為一個抽象分析模式的「國家與社會框架」。在「建構」一文中,「中國市民社會」的一個核心內容是「市民社會與國家的良性互動」,在後來的「研究」一文中雖然保留了「良性互動」的說法,但更主要的是批評中國市民社會研究中沒能根據「市民社會與國家」範式「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與社會間的真實互動關系進行範例性的解釋和分析」(頁133,著重為原文所加),因此要求人們「對那些之於中國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國家與社會間具體互動關系過程的分析及研究上來」(頁135-6,著重為原文所加)。在這里我們發現作者所採用的概念發生了不經意的轉化:具有特定內涵的「良性互動」為一般性的「真實(或具體)互動關系」所取代;「市民社會與國家」為「國家與社會」所取代。前一種轉化實際上暗含了某種政治哲學與社會理論的緊張(這與前面所分析的從「政治綱領」向「理論建構」的轉化密切相關),我在下面將要討論這一問題。就後一種轉化而言,盡管這一對概念經常互換,但不可否認的是,對「良性互動」的關心使得他將「市民社會」界定為「市場之私域」與「非官方之共域」(頁8),其核心主體是「企業家與知識分子」(頁6-7),這樣就將廣大的「非現代化導向」的鄉村社會排除在外(頁10)。因此,市民社會與國家的理論顯然無法分析鄉村社會與國家的狀況。由此構成了市民社會理論的「內在緊張」,即既要保持市民社會的「現代化導向」,又要將它作為一個解釋中國社會生活的有效模式。而消除這一緊張的一個可能辦法就是放棄「中國市民社會」的特有內容,將其轉化為抽象的「國家與社會」框架,從而將中國鄉村社會納入到這一解釋框架中。在「評論」一文中,「國家與社會」框架所針對的恰恰是關於中國鄉村社會的研究。就學科傳統而言,這一框架與上述世界范圍內的「市民社會思潮」並沒有直接的關系。漢學人類學中的國家與社會框架是從國家與家族這一研究傳統中發展出來的,法律社會學中的國家與社會框架是從國家法與民間法這一研究傳統中發展而來的,8相比之下,中國的市民社會理論所堅持的市民社會與國家的良性互動實際上是從政治學的研究傳統中發展而來的。因此,為了將這些不同的學科傳統納入到統一的分析框架中,鄧正來先生最終放棄掉「市民社會」的具體規定性,而將它改造為一個一般性的「國家與社會」框架。

此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以翻譯和研究哈耶克著稱的鄧正來先生並沒有引述哈耶克的理論來論證市民社會分離於國家的正當性,盡管哈耶克對不受國家干預的「私域」和「自生自發之秩序」的捍衛與市民社會理論有種種暗合之處。9而更重要的是他對哈耶克的研究將我們通常理解的、作為政治哲學的哈耶克理論建構為一套社會理論,其中,並沒有強調哈耶克關於「私域自主」之類的政治哲學的論述。10在我看來,這樣一種「忽略」與上述作者對市民社會理論的反思有關。一方面,正是基於哈耶克對「建構理性主義」的批判,使他放棄了對作為「社會實體」的市民社會的建構;另一方面,正是基於對哈耶克的社會理論的發掘,使得他放棄了進一步從政治哲學的方向上建構市民社會理論的努力,而將此改造為社會理論的分析框架:「國家與社會」。不過,對於這種自覺或不自覺的轉化,作者並沒有給出清晰的闡述或學理上的說明,因此,我的批評依然要指向他似乎已經放棄了的「中國的市民社會理論」,使我們對這一理論的不自覺遺忘變為一種自覺的反思。
中國大歷史
.從大歷史裡面看中國的改革
大歷史裡面制度、社會大的變革都需要動亂,這樣才能夠調整利益集團。如第一帝國向第二帝國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第二帝國向第三帝國經歷了元朝。(名詞解釋,黃仁宇認為中國的封建王朝可以分為三個大時段,第一帝國包括秦漢,依靠權貴來統治下層。第二帝國指唐宋,採用科舉制度,通過官僚士紳來統治。第三帝國指明清,較唐宋內斂)
大歷史認為,中國目前的改革制度方面的基礎建立在孫蔣毛的革命基礎上,蔣建立上層框架,毛建立下層框架。文革相當程度上消除了傳統文化的束縛。
中國改革很短的時間內就使國家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經濟體制也從計劃經濟演變為市場經濟。整個經濟體制經歷了一場巨大的變革,未經革命而如此巨變,實為少有。
現在改革進入到了攻堅階段,要看國家如何走。
a. 一個企業的改革,改革到現在,繼續下去,特權官僚的存在影響了市場公平。目前已經進入到了政治改革的階段。社會主義消滅了資本家,但誕生了官僚階層這個特權階級。改革如何建立一個為市場經濟配套服務的政治體制,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能否繼續不經過變亂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領導人莫大的政治勇氣以及執行力。
b. 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重商主義、科技發展、知識經濟階段。日本、台灣、東南亞國家也是通過出口導向發展起來,然後科技發展,創新經濟發面發展不足,經濟後續潛力不大。按照十七大報告,國家將要發展創新型經濟。但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依靠科技發展來推動經濟發展這個提法已經有十幾年,之所以未能夠推行下去,而繼續走大規模投資,大規模擴大生產低層次發展的道路,而不是通過科技創新來推動有著深刻原因:政府在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地方財政收入與地方經濟發展掛鉤;官員政績與經濟發展掛鉤;土地、環境等要素價值低估。政府現在的一條思路是發展創業板,通過創投來帶動。如何解決現有經濟迷局,促進創新型經濟發展,值得我們思考與關注。
2. 從大歷史裡面看思想的作用
理論、思想一方面幫助我們更好的解釋世界,指導我們改變世界,構建世界。另外也是對我們的束縛,所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用投資的話來說,市場永遠是對的。
封建社會的精英非常信奉的是忠君報國,忠君是最重要的。強調的是以道德來治理國家,所以更關注形式上的東西,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他們有很多做法我們現在比較駁斥的其實是儒家思想裡面很自然的延伸。如,清末統治者,寧與友邦,不予家奴。明朝皇帝的家事成了非常重大朝廷問題。從當時大臣的角度來看,遠遠比邊境軍事沖突、內地發生洪澇災害重要。
我們看來很多非常重要的問題,如百姓的民生問題、國防問題,儒家精英們根本沒有想或者關注很少。固然有我們從歷史後面看他們的原因,但儒家精英們的理論束縛了他們的期望,使他們覺得只要建立君君臣臣的國家,各自按照成為道德上的完人就能夠解決問題。他們的理想社會(或者說期望)更多考慮道德而很少考慮實際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具體的時代,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期望值都會受到時代影響,不可能超脫時代太多。
所以中國歷代朝廷,不論制度怎麼設計,都沒有很好的跳出治亂交替、歷史循環的怪圈。君權最削弱的明朝,君權最集中的清朝都是如此。君權最削弱,儒家精英參與統治最多的明朝,反而是最保守、最腐朽,最無力應對內外挑戰的朝代。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儒家精英更注重對君王道德的要求,更注重意識形態上的不同(黨爭)。漢人的朝廷一般黨爭很厲害,漢朝是黨錮之爭,宋朝是新黨和舊黨,明朝是東林黨。這種情況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傳統思想的束縛,更多的講求形式,從道德上治理國家。
異族建立的政權反而更能夠擺脫形式上的束縛,更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清朝對救災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歷代,清朝軍事體制改革的活力也遠超歷代。八旗子弟不行了就綠營,綠營不行了就團練。所以清朝統治者反而內政外交上遠勝於明朝和宋朝。清朝人口達到了中國歷史的高峰,清朝的版圖面積也是中國歷代除元朝以外的一個高峰,更重要的是這些版圖的擴大,西藏、新疆納入版圖都是滿清入關以後,康熙、乾隆朝發生的。而康熙、乾隆朝士兵基本上由綠營組成,國家的制度基本上採取的是傳統的儒家制度。
從大歷史角度看,封建王朝面臨三個任務:軍事上抵禦異族入侵;經濟上發展;維持自身的統治。現實中每個朝代的最終選擇是維持自身統治長治久安,希望能夠延續下去,而忽視了前兩個任務。
對於個人來講,一方面要接受已有的思想,他們是過去的精華。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我們很多方面有大歷史的觀點,用大視野來觀察、思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思想最終要能夠指導實踐,實踐永遠是對的,不要被思想束縛。我很相信一句話:一個做過事情的、做成事情的人,會有很大的不一樣。
我是做投資的,談一下這個方面。投資有很多理論,但最重要的是通過市場中的實踐來認知。盲目相信某種投資理論或者排斥某種理論都是不可取的,我們也需要積極交流,吸取他人思想精華。但最寶貴、最值得信賴的是自己的投資經驗與思考。所以獨立思考很重要,證券市場只有兩種人能夠賺錢,一種人是以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有配套的操作模式與理念;另外一種人是徹底沒有自己的思考,完全把錢託付給第一種人。獨立思考的人相當大的誤區是過於迷信理論或者死守著自己過去的某種理論不放。還是那句話,市場永遠是對的,以專業化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以金錢得失作為衡量專業化的標准。
用大歷史視野來觀察、思考中國股市、經濟發展史,也非常重要。這樣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全新的思路,也會對股市有新的解答方式。
3. 從大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國從封建小農社會轉型為現代經濟國家化了將近一百五十年的時間,經過了曾國藩、孫蔣毛等偉人的努力,黃仁宇認為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想當初百日維新的時候,精英希望能夠很快使得國家轉型。通過大歷史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時候沒有對應的商業社會組織框架,很難建立起來。
一個國家轉變不僅需要上層的改變,也需要下層對應改變。一個人、一個組織同樣如此。
人的顯形意識相當於國家的上層組織,下面還有著巨大的潛意識。當我們接受某種觀念,希望推動自己轉變時,需要時間來慢慢轉變。最起碼推動自己習慣、對待事物的情緒反應方面轉變以後才能說轉變進行中。
繼續回到投資。價值投資對很多人很難,需要兩個方面的轉變。一個是對股價波動的脫敏,脫離股價的束縛。很多人股價下跌時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到他的生活幸福感,這樣是不適合做價值投資的。另外一個是更多的關注投資理念系統的建立,而不是技巧的促進。只做自己看得懂的投資很重要,飯是一口一口吃的,投資理念與系統的建立需要一步步來,能夠對一個月的局勢變幻有心理准備,那麼就能夠對三個月,接下來是一年。所以真正成熟的投資人士一定要經歷兩輪牛熊轉換,通過實踐來成熟。
4. 公平和效率的問題
中國朝代的更替往往是由於承平日久,土地大量兼並,而政府的稅收直到清朝雍正之前,士紳是不當差,不納糧的,建立在大量中小地主基礎上的。大量兼並只會導致政府稅收下降,中小地主以及普通老百姓稅負加重,從而社會動亂,進而朝代更替。就算是雍正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也照樣發生了天平天國運動。
公平往往有兩個方面的公平,一個是機會的公平,另外一個是結果的公平。科舉制度提供了封建社會科舉的公平,所以唐以後政治基本上是精英政治,而再沒有出現出現災荒後,官員報告百姓沒有糧食吃,皇帝居然問,為什麼不吃肉呢這種情況。但結果的不公平照樣導致社會不穩定,朝代更替。所以整個社會效率優先的基礎上,一定要兼顧公平,不僅僅是機會的公平,也要做點結果公平的事情。
5. 國家制度的問題
中國一直是大一統的國家,但是大一統國家抵禦外侵方面真的就比小國好嗎?五代十國分裂的時候至少不用像宋朝那樣繳納歲幣。
歐洲國家一直是分裂的,反而充滿了創新,從一塊貧瘠的土地上(歐洲人口從來沒有中國多)發展出來的文明徵服了世界。
所以大國對地方不能控制太死。美國是聯邦制。中國94年分稅制,給予了地方非常大的權利,中國的地方政府相當多成了經濟實體,參與市場競爭。
6. 一個假設
假設宋朝沒有被元朝滅亡,繼續發展下去,會有什麼結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似乎應該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是否會產生革命,從而促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如果說當時的中國缺乏配套的信用等體系,可以在後續發展中慢慢建立。
但是明清朝中,我們很難看到資本主義體系發展的跡象。
一個國家追求內斂,就會停滯。一個人過於安逸現狀,就會停止發展。人的成長一定是擁抱變化,改變思想,積極行動最能適應。實際上競爭的結果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最能夠適應改變的人生存。資本市場的一個特殊在於他的規則與運行規律也在不停的變化中,我們要積極適應變化。但對現狀經常發生改動,就會給人造成痛苦。所以我們可以穩定家庭,積極促進事業與思想的發展。思想的改變一定是在事業發展的前面,有了對應能力、素質准備才能夠勝任對應工作。保持思想的不斷更新很重要,不斷實踐向前發展很重要。

Ⅷ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據材料知秦始皇在政治制度方面有哪些創舉

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通過武力手段統一全中國,並採取中央集權的人.
1、政治制度的內基本內容容
秦朝一方面創設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廣郡縣制;另一方面,又採取了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統一文字、度量衡及貨幣,銷毀兵器,決通川防,廣修馳道以及「焚書坑儒」等等.隨著進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實行,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獨裁國家形成.另一方面,秦朝的統治極其殘暴,無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罰,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特別是到秦二世當政時期,其統治更加黑暗.於是,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終於將秦朝推向滅亡之路.
2、歷史影響
秦朝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以高壓政治和殘酷的刑法為主實行集權制度,從此將中華民族帶入了兩千多年血與淚的黑暗中.

Ⅸ 《中國大歷史》這書都介紹什麼歷史

《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容,分析中國歷朝發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以至經濟學都有利用。
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作者倡導「大歷史」(macro-history),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納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
不以道德論史,不以考據為文,縱橫捭闔梳理千年歷史,三言兩語點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處尢見黃仁宇獨到的史家眼光。
黃仁宇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物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進路,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在著作的意圖上,首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和西歐與美國史有了互相比較的幅度與層次,」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湯因比所說的文明類型,或斯賓格勒所說的文化形態)的狀描,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這種歷史著述,固然沒有引經據典滿篇考證那樣的學理感,沒有繼承傳統史學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卻可以使我們免除習史的價值負累。因此,我們不必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不必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應當如是」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習史對歷史「何以如是」的因果關系的好奇心。

閱讀全文

與話說中國大歷史1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