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哪個朝代日本屬於中國,有嗎
日本在歷史上從秦代開始就屬於中國:
1。秦朝, 當年秦始皇派徐福等人到日本這個荒島進行開發,從這個時候起,日本就屬於中國了。
2。以後歷代日本多次向中國稱臣,因為路途遠,並且日本省那個鳥不拉屎的窮地方太艱苦,幹部們不願去,所以鬼子就只好在鬼子中選幹部了
3。後來由於中央政府的無能,於是某些「日獨」份子就鬧起了軍事割據,再後來竟得寸進尺,趁世界大戰之機強佔了釣魚島及其附近的一大片島嶼,令人痛惜,令人氣憤
Ⅱ 日本在古代是不是中國領土
不是的。但琉球曾是中國附屬國。日本本來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之所以和中文如此相似,是因為日本用了中國的文字,他們的假名也是利用中國字的偏房的。有很多日本字根本就是中國字。
Ⅲ 在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有沒有侵佔過中國三國時期蜀國的領土
三國時期蜀國的位置:
北部:今甘肅省隴南市往北的渭水南岸,陝西南部的漢專中,不包括屬原屬漢中的魏興郡(湖北鄖縣)上庸(竹山縣)。
東部:至今湖北西部巴東縣,重慶的涪陵,東南地為方今貴州省貴陽市往東一部分地方,(註:有人說蜀國只有今天四川重慶雲南是錯誤的,還有貴州省很大一分部)
南部:東南 部分和今天雲南省邊界相差不多,只西南多了很大一片地方為今天緬甸國的密支那市。
西部:多為山險地帶,只限於四川盆地附近,西部不包括今天的九寨溝馬爾康等地區。
很顯然,小日本沒有佔領過上述地區!
Ⅳ 日本在歷史上是屬於中國的嗎
不是一部分,但以前是中國的藩屬國,定期向中國進貢。
日本國(日語:にほんこく;英語:Japan),簡稱「日本」,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東亞,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日本三大都市圈是東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4)日本在歷史上是中國蜀國擴展閱讀:
一、早期文明
關於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3萬年前至10萬年前。約1.2萬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結束而開始急劇溫暖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全島進入下個繩文時代。約1.2萬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
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這個時候的人們製作繩文式陶器、早期以後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獵、貝冢漁撈、採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製石器、骨角器等等。也進行栽培,後期到晩期間種植稻。
二、日本皇軍
皇軍,即舊日本帝國軍的自稱(有皇軍、國軍、皇御軍、帝國軍、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等稱呼),即天皇統領下的軍隊,通常指日本帝國的軍隊。
日本軍隊組建於1867年,解散於1945年;最高統帥為日本天皇,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直接指揮。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軍隊被解散,軍事機構被撤銷。
Ⅳ 日本以前是不是中國的附屬國嗎
據查,歷史上日 本土地上弱小的國家曾經向中國尋求幫助,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藩屬國,之後反復無常。
中國古代稱日 本為「倭奴國」,最早可見於班固所著《漢書》,該書《地理志·燕地》中提到「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
中日交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光武帝時期。根據《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即公元57年,倭奴國(即日本)派使臣來華,漢朝光武帝贈予「漢倭奴國」金印一枚,表達的意思為「感其遠道而來」且「冀其臣服」的意思,該印現藏於日本福岡市。從漢朝贈予「漢倭奴國」金印和對日本的稱呼可以看出,漢朝是將日本作為臣服國即藩屬國進行對待的。當時日本分裂為100多個國家,而倭奴國位於今天的九州島上。
中日之間的第二次交往,仍然為日本向中國派遣使者,同時又帶有朝貢的性質。根據《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中的記載:「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即漢安帝公元107年,日本將人作為貢品進獻漢朝。考慮到古代航海技術落後,以及路途的遙遠險峻,送這么多人到漢朝著實不易,這也反映了日本當時的貧窮,根本就沒有什麼像樣值錢的禮物。這次和中國交往的日本國家,是位於今天日本北九州的另一個倭人國家——伊都國。
公元247年,當時的邪馬台國與狗奴國發生軍 事沖突,卑彌呼女王派遣載斯、烏越出使曹魏,向魏國求助,希望魏國能夠派兵消滅狗奴國,但魏帝曹芳並未參與戰爭,僅派遣塞曹掾史張政攜帶詔書及黃幢前往日本詔諭狗奴國,但是狗奴國王對魏國詔令根本未予理睬。這是中國出訪日本的最早記錄。
根據《晉書》記載:「宣帝之平公孫氏也,其女王遣使至帶方朝見,其後貢聘不絕。及文帝作相,又數至。泰始初,遣使重譯入貢。」從史料來看,自從初次朝獻之後,邪馬台國一直在不斷向中國納貢,直至晉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但是,在此之後的約一個半世紀內,中國史書中未出現日本朝貢的記錄。
邪馬台國之後,今日本奈良地區興起大和國,於5世紀初基本統一了日本。自公元413年-公元502年,大和國主動與中國建交,曾先後13次向東晉、梁、宋、齊等國朝貢,即中國史書上所謂的「五倭王時代」。
至隋唐時期,日本出於學習中國先進文化和制度的目的,多次遣使和中國修好,公元630年-公元894年,兩百多年間,日本共任命遣唐使高達19次,其中成功到達都城長安的就有13次之多。日本出使唐朝一般不超過四隻船,人數約為120人左右,所選拔的遣唐使都是在各領域比較有才能的人才。唐朝中後期,經過安史之亂和黃巢農民起義,國力衰退,戰亂不斷,民生維艱。公元894年,新任的遣唐使營原道真上奏日本天皇,以「大唐凋敝」,「海路多阻」為由,建議日本暫停派遣唐使,宇多天皇接受建議,中日關系遂告中斷。
公元1072年,日本僧人成尋及其弟子7人,搭乘宋朝商船到中國,受到當時皇帝宋神宗的接見。宋神宗送給日本朝廷一封親筆信和不少禮物,請成尋帶回,表達和諧睦鄰友好的意願。公元1078年,日本政府派遣答禮使僧仲回,搭乘宋朝商人孫忠的船隻,持天皇信回訪。至鐮倉幕府時期,積極加強與南宋的貿易往來,獲取了大量的南宋銅錢,這些銅錢在日本國內也可以正常流通。
公元1268年,忽必烈令高麗(今朝鮮)使者赴日交涉,要求日本繼續對中國進行朝貢,但是日本政 府斷然拒絕,因而惹怒了忽必烈,分別於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兩次率領龐大艦船進 攻日本,但終因風大浪急,未能到達日本,最後以失敗告終,中日關系至此中斷。
至明朝時期,日本一改之前與中國和平相處的局面,多次侵 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稱這些侵 略者為倭 寇。所謂倭 寇,是指自鐮倉幕府時代以來,由日本的 海盜幫、武 裝商人、遊民等構成的組織。自13世紀上半期至16世紀中期,倭 寇多次侵略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沿海地方。公元1401年,日本又遣使和好,希望恢復兩國貿易,明成祖為防止倭 寇渾水摸魚,只同意以朝貢的形式與日本進行貿易,並簽訂《永樂勘合貿易條約》。公元1408年,日本又主動中斷了和明朝的貿易關系,倭 寇也恢復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侵 略。公元1432年,日本又主動恢復和明朝的貿易關系,任命入日明僧龍室為使者,攜帶國書赴明,向宣宗進獻方物和國書,在北京簽訂《宣德貿易條約》,以代替《永樂勘合貿易條約》條約,此後兩國貿易正常進行。
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立即致書朝鮮國王,聲稱「長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之風俗於400餘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要求朝鮮投降,一起侵略明朝,狂妄自大如是。被朝鮮斷然拒絕後,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派遣約16萬陸軍、9000水軍渡海作戰,於釜山登陸。朝鮮王朝抵擋不住,緊急向明朝求救。這場戰爭持續到公元1597年,最後以日本失敗而告終。兩國貿易和外交關系遂中斷。德川幕府成立後,採取開放政策,鼓勵海外貿易。公元1615年,日本向明朝提出恢復海上貿易的要求,以結束中日兩國的敵對狀態,這次明朝政府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拒絕了日本要求。進入近代後,為了禁絕天主教和鞏固幕府的統治,德川幕府也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日關系徹底中斷。
清朝後期,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日本經過1868年明治維新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國家實力快速上升。1871年6月,日本派全權大使到中國,與清政府談判,企圖簽訂不平等條約,遭到拒絕,結果只簽訂了對等條約:《中日修好條約》。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利益,不久日本就單方面宣布條約作廢,但第二年又要求修改條約,加入最惠國條款,同樣遭到清政 府拒絕。1874年5月7日,日本借口琉球事件進犯台 灣。在西方國家干涉下,清政府在占優勢的情況下與日本和解。1874年10月31日,李鴻章與日本大久保利通簽訂中日《北京條約》,清政府賠償日本白銀50萬兩,這更加刺激了日本侵 略中國的野 心。
Ⅵ 日本在古時是否屬於中國
在古代日本只是屬於中國朝貢體系中的一員,受中華文化深刻影響。
《史記》、《三國志》等史書均有記載稱,秦朝方士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葯,多次率童男童女到傳說中的蓬萊、方丈和瀛洲仙山求葯,因未能尋得長生不老葯,故長居海外,據稱在今日本。
漢朝時期,日本諸小國中有通過朝鮮半島三韓與中國交流,因日本人矮、丑,故稱其為倭奴。倭奴向漢稱臣、朝貢,漢賜日本有倭奴國王印。
唐朝大一統時期,新滅地方政權高句麗,國力鼎盛,四海咸服,萬國來朝,日本亦十分仰慕中華文化,派遣使節來唐學習先進科學文化並帶回日本,直接推動了日本大化革新,實現了日本由奴隸制國家向半封建半奴隸制的進步。武則天為倭奴國正名為日本。鑒真東渡日本,宣揚佛法和華夏文化。中國的建築、文字、書法、風俗習慣等傳入日本,使得日本得以飛速發展。
宋朝偏安,海上貿易興隆。與日本貿易往來頻繁。
元朝統一全國,日本不來朝拜,忽必烈問罪日本,將高麗設為征東行省,行省范圍包括今朝鮮半島和日本,實際統治與其它行省相比特殊。元朝跨海征日本遇台風而失敗,日本民族自信心膨脹。元時,沿海已有倭寇作亂。
明朝一統漢人江山,與日本往來較少,倭寇之亂時常出現。明朝中後期開始實行海禁,進行了多次抗倭戰爭。
Ⅶ 日本歷史上和中國的淵源
日本島最近也是在三萬年前就已經有人類生活的遺跡了。當時處於石器時代。日本學者把舊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繩紋文化」或「無土器文化」。日本舊石器文化分為前期和後期,大約3萬年以前的為前期,佔多數;3萬年至1萬年前的為後期,數較少。前期舊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為代表。後期舊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為主,其變遷次序為刀形器在前,尖狀器在後。此外還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日本的遠古人類,會打擊製造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狩獵和採集。當時人們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時代後期,住在豎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們利用。在靜岡縣休場遺址和上野遺址中,發現了列石成圓形的遺址。有人推定為爐址。那麼,這些人是從哪兒來的呢?一些日本學者認為是遠古時代從中國、朝鮮半島等一些地區過去的,因為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一些共同特點。
從文字方面來看,最起碼在公元3世紀的邪馬台國時代,日本就已經有懂漢字、甚至能寫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學傳到日本的則是在應神天皇時期,這位文化使者就是傳說中百濟國的王仁。王仁是百濟國派去的,他隨身帶了《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這十一卷書籍均為中國典籍。現在學術界對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爭議,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時候,朝鮮半島的樂浪郡就居住著王姓漢人豪族,百濟國建立後,人們用中國漢人擔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職務是完全可能的。而當時,日本對百濟在政治上處於優勢地位,把這些有文化的漢人從百濟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這個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這樣的文化傳播者應該還是有其很多的。
說到邪馬台國,就不得不說說卑彌呼女王和壹與女王。邪馬台國出現在日本九州北部,其領土約以博多灣為中心的100公里之內,是當時日本島上的眾多國家之一。公元238年6月卑彌呼女王派遣大夫難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員攜帶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為供品,從北九州海濱乘船前往中國。
大化改新效仿中國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的。其內容主要有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內容。在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這次改革雖然不是很徹底,但是其為日本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說到東渡,我想中國人知道最多的應該是徐福渡日吧!據說徐福東帶去了3000(這個數字不一,也有些地方記載不是三千人)童男童女,按此說法再加上百工以及船夫,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3000。按照一條戈船能載3百人計算,至少需要十餘艘,按照一條大翼船載1百人計算,則需要三十餘艘。這些船在海上不可能連在一起,隨著對馬暖流、風向等的影響,應該有些船被打翻沉入海底,有些漂到了其他地方,有些則到了日本。就像蒲公英一樣,這些人應該最終在好幾個地方登陸了,而不可能只是到了日本。
有關秦人東渡日本的記錄在日本的古籍中略有記載,比如《日本書紀》欽明元年載「八月,······召集秦人、漢人等諸蕃投化者,安置國郡,編貫戶籍。秦人戶數總七千五十三戶」。這些人中應該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後裔。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國人,還有人是從朝鮮半島渡日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漢朝在朝鮮設立了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後,漢人遷居朝鮮半島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過半島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識地派人到半島去招收漢工匠。《日本書紀》雄略紀中就記載:雄略大王派歡因知利與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羅、百濟等國,讓半島諸國貢獻『巧者』(即工匠)。最後從百濟帶回『手末才伎』。百濟所貢的這些工匠,很多都是漢工匠及其子孫,其中不乏中國和百濟混血後的後代。
LZ如果有時間希望你能找一本名叫《漢唐文化與古代日本文化》的書來看看,裡面對日本奈良時代以及之前的中日交流史有很詳盡的介紹。
Ⅷ 日本在古代是中國的嗎
不是。
在古代日本只是屬於中國朝貢體系中的一員,受中華文化深刻影響。
《史記》、《三國志》等史書均有記載稱,秦朝方士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葯,多次率童男童女到傳說中的蓬萊、方丈和瀛洲仙山求葯,因未能尋得長生不老葯,故長居海外,據稱在今日本。
漢朝時期,日本諸小國中有通過朝鮮半島三韓與中國交流,因日本人矮、丑,故稱其為倭奴。倭奴向漢稱臣、朝貢,漢賜日本有倭奴國王印。
唐朝大一統時期,新滅地方政權高句麗,國力鼎盛,四海咸服,萬國來朝,日本亦十分仰慕中華文化,派遣使節來唐學習先進科學文化並帶回日本,直接推動了日本大化革新,實現了日本由奴隸制國家向半封建半奴隸制的進步。武則天為倭奴國正名為日本。
鑒真東渡日本,宣揚佛法和華夏文化。中國的建築、文字、書法、風俗習慣等傳入日本,使得日本得以飛速發展。
(8)日本在歷史上是中國蜀國擴展閱讀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
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
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Ⅸ 韓國和日本在歷史上是中國的一個分支嗎
其實歷史意義上的朝鮮和韓國並不是一回事,朝鮮族是商滅亡後,紂王的弟弟萁子帶領自己的親信和隨從逃亡到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萁子朝鮮,朝鮮族喜白衣,正是商朝的風俗。而韓國,是處於半島南部的半島土著人。後來在漫長的歲月中才逐漸融合。朝鮮半島自秦以來就是番屬國,經常看韓國古裝劇的人可能會注意到,韓國皇帝的帽子前面都是七條穗,而中國皇帝都是九條,地位相當於諸侯。而在明朝至清中期之前,朝鮮皇帝見了中國的三品大元就得下跪,相當於省長。韓國窗文發明於明初,直到清末才普及,而在此之前一直使用漢字。曾經有一位大臣為力保漢字,當場撞死在大殿上,死前說的一些話的主要意思是:我們使用漢字,說明我們是漢的遺民,廢除漢字我們就真的不是了。另外說明一點,韓國人不要臉可能是由於它們擁有土著基因的原因。
而日本,是我挺佩服的一個民族,唔看看日本今天的成就,可以想像當年徐福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新陸地的人,所帶領的三千童男童女是多莫得精挑細選。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河渡川之戰,也不過區區幾千人,而中國早他們一千年的三國曹操就擁兵八十萬,最近有自稱專家的人研究說曹操只有三十萬。漢武帝時日本使臣帶來了日本皇帝的書信:日出國皇帝致日落國皇帝書。漢武帝大為惱火。唐時,日本每年都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古代中國無論在文化經濟還是在藝術上都影響著日本。在隸書和楷書中間還有一種字體叫爨書,就是日本人最小發現的。所以日本除了不承認戰爭罪之外還是一個比較偉大的民族,日本接受外來的好的文化,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強烈建議哈韓的腦殘們多看看日本,日本一直在引領亞洲文化,川端康成,宮崎駿,高倉健,久石讓,還有個樂團指揮。。。韓國一直在模仿日本。我喜歡日本,但是我抵制日貨,我保釣。
Ⅹ 日本在古代歷史上,是否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
不是一部分,但以前是中國的藩屬國,定期向中國進貢。
另,硫球國(現在的版日本沖繩)曾是中權國的屬國,後被日本強行掠奪。
拓展資料:
1、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2、明、清時代,琉球國不斷向南京和北京的國子監、以及福州的琉球館派遣留學生學習中國的語言,因此琉球語受到了漢語閩語尤其是福州話的影響,而且琉球國官方文字為漢字。
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原來薩摩對琉球的侵略掠奪,還只是日本西南某個島藩的強盜行為;現在,日本則要進行整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擴張了。明治初年的「征韓論」中,就提到了要侵佔琉球。
明治五年(1872年),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訪日本之際,突然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並列入所謂「華族」。這是維新政府強行改變日琉關系的第一步。而這些行徑,當時都是暗中進行,對中國隱瞞的。從此,琉球便成為了所謂「日清兩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