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與文明的論文

世界歷史與文明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8 06:00:32

Ⅰ 關於現代世界的歷史小論文

英國曾憑借首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優勢迅速發展,並且通過不斷完善君主立憲制使本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英國還機智的搶佔先機,積極海外擴張,開辟了廣闊的海外市場,掠奪了大量的生產原料,為本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因而一度成為海上霸主。但由於其海外擴張的非正義性,以及後來崛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使得其霸主地位動搖(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有,法西斯政權的建立,對其實力有進一步的削弱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另外,其對還外政策的不完善嚴重侵害了戰敗國和其海外殖民地人民的利益(美國就是一個例子),導致資本主義國際社會動盪,東歐各國在世界上一直以來保持的經濟政治上的優勢為美國、蘇聯所取代。
蘇聯曾憑借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社會的穩定性,在十年內實現了工業化,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於是為其成為世界五大國之一奠定了基礎。可其最終因為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又稱斯大林模式),嚴重侵害了廣大蘇聯人民的利益,最終解體。
最終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遇到經濟危機時會及時頒布適當的經濟政策解決危機。而且其當局善於向人民及無產階級、中產階級妥協,從而避免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發生。而且,美國在與蘇聯對抗時善於拉攏他國,對抗蘇聯(比如:與中國建交)。
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是政府向人民妥協的表現,因為政府一旦高度壓制人民就會導致政權覆滅(蘇聯就是一個例子)。所以,中國應當學習英國,抓住機遇;應當學習美國,不斷完善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善於聯合海外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對抗那些反華勢力,為國家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確保共同理想的實現,以至實現共產主義。
當然,適當的提高國防實力,也是必須的。這就要求高度重視科技發展,提高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以調動其對科學研究 熱情。發展科技還必須發展教育,這就要求教育部門不斷推進教育革新。中國教育重視理論基礎但不重視實踐學習,這有利也有弊,所以導致大量人才外流,這一點必須改革。一定要讓大學生有事做、有老師教。並且要改變教育觀念,要讓傳統的「教」,變成「服務」,以免一些學生對學習產生反感,從而沒有社會責任感。待這一切解決之後,科技必定有飛躍的發展。但事實上很難做到,而且政府不願這樣做。改革必定會觸犯貪污腐敗者的利益,改革者要不懼生死。
總之,現在的中國,要懂得忍耐,敢於受辱,忍一時的恥辱,得一世的尊重。

世界歷史論文

伊斯蘭教是兩世並重的宗教。穆斯林在謀求基本生存條件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過程中為有效地協調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實現自身價值,滿足心靈寄託,便以《古蘭經》、「聖訓」為思想准繩形成牢固的關於家庭關系、社會交往、從業思想等一系列重要的規范性要求,總結出閃爍著伊斯蘭思想光輝的道德風范和倫理准則。這一準則在日久年深的社會實踐中日臻完善,自成體系,成為一代又一代穆斯林的重要精神支柱,對提高穆斯林精神修養、道德素質,改善穆斯林地區的社會風氣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穆斯林把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和溫馨和睦的家庭關系,以及以積極的態度合理的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創造一定的物質財富等,視為真主賦予人類社會的神聖義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人必須以一種敬畏的心態和信仰的誠意去身體力行加以實踐,而這其中無一不蘊涵著伊斯蘭纖而美好的道德倫理因素。不難想像,脫離這種道德約束的行為,必然會對社會的穩定安寧,人際關系和諧和健康等帶來極大的破壞,而且也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潮流相違背。

伊斯蘭倫理道德觀的確立,源於經訓原則,並與人們的宗教信仰、物質和精神生活等關系十分密切,因而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中阿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伊斯蘭倫理道德的適應和影響范圍,從伊斯蘭世界向東方社會乃至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擴展和延伸,發展成為世界上大部分人們所普遍遵循的社會公德,如在中國,伊斯蘭教倡導的勤政廉潔、秉公辦事、尊師重友、尊老愛幼、扶若濟困、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等道德行為,不光在穆斯林民族中得到推崇,同時,也是穆斯林民族以外的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和遵從的,成為中華民族全體人民崇尚和洛守的美德就行,成為衡量一個優秀民族健康心理素質和美好精神情操及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堅持愛國主義教育是伊斯蘭教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為人民的事業前赴後繼,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建功立業,是穆斯林優秀品質的精髓。在我國歷史上,每當國家,民族處於危急存亡的嚴峻時刻,穆斯林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犧牲,為國效命的英雄事跡不勝枚舉,這種壯舉正是他們所具有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人生觀的最好體現。在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時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國穆斯林倫理道德修養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伊斯蘭精神的顯著特點舊對現實生活持積極向上的態度,並且認為營造今世是為了後世,這樣這能夠使穆斯林站在神聖信仰和遵從主命的高度去認識自己對時代、對社會、對人類應有的義務和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有一位宗教思想家曾寫下這樣的銘言:「名實兼收,不獨潤身還潤屋;經營俱到,真能成己更成人。」他要求人們的作為必須具有明顯的,公眾的社會目的及相應的效益,凡做事應名實相符,有益於大眾,有益於社會和國家,在 自己取得成功的時候,也要想到對他人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扶持。這一思想明顯的反映了伊斯蘭教的人世態度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它對於國家建設與富強,民族進步與振興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對於國計民生與人民利益的大事,伊斯蘭教總是從各方面動員和鼓勵人們予以關注並熱情的參與,以實際行動響應政府的號召,積極主動地投身其中,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如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家實行的改革開放,經濟體制的轉型,西部大開發等許多重大的戰略決策,我國穆斯林是非常歡迎的,更何況這些重大戰略決策和舉措是與穆斯林自身的利益和長遠發展息息相關的,參與了它,也就是辦了有利於自己琢子孫後代的大事。

伊斯蘭倫理道德體系,不是短期內的應景產物,也不是只在某些特殊地域適用的生活制度,而是一種世界性的行為規范准則,它經歷了上千年的考驗和人類實踐的反復檢驗,長期不衰、歷久而彌堅,在伊斯蘭文化向世界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始終發揮著影響和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及生活方式的作用。但是必須承認對於某一穆斯林群體或穆斯林個人而言,良好的道德意識的形成,倫理觀念的增強,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從抓抓墜地到進人墳墓都需要不間斷,不停息地去學習、去汲取伊斯蘭思想文化的精華和先進的科學知識,才能跳上有倫理道德意義的人生道路,才會有提高精神修養水平的自覺行動。不論個人或民族,文化積淀愈深通能自覺的去下理性參悟功夫,也就愈會形成較高水準的道德品質。同一信仰的不同個人之間對倫理道德內容和意義的理解及其實踐上,不一定完全相同,對事物價值的衡量和判斷,也可能存在差異,這主要緣於接受教育的程度、文化涵養水平、生活環境的影響不同所致。有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居廣居、由正路,方能保合元氣;友良友、親明師,不啻坐於春風」。所以加強學習提高教育水平,堅持守正、自潔,修行養性是養成良好的倫理道德素質的前提,而良好的道德倫理行為則應是教育與學習長期熏陶的結果。早在伊斯蘭教初創時期先知穆罕默德就很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他有兩段著名聖訓「求知是每個穆斯林的天職」、「學問雖遠在中國,也應當去尋求。」先知穆罕默德又說:「誰踏上求學的大道,真主已經使誰走上直達樂園的途。」這是他對求知者的高度評價和贊譽。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傳播伊斯蘭教的成功,就在於他用伊斯蘭文明的力量凝聚了人心,改變了四分五裂的部落割據狀況,形成一個統一的穆斯林整體世界,這也可以說是伊斯蘭倫理道德之光啟迪阿拉伯民族的心靈取得的重大勝利。伊斯蘭教在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其他各地的傳播中,同樣沒有忽視和放鬆對信仰者在倫理道德方面耐心地教化,因而才有了不受疆域之限水陸之隔的空前發展,直到今天在世界范圍內仍保持著日盛一日的強勁勢頭。伊斯蘭教傳到那裡,便把作為宗教基石的精神文明和倫理道德原則帶到那裡,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宗教意識、精神面貌和為人處事的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促使人類文明的向前發展。

伊斯蘭倫理道德中融有的理性成份,從一個側面反映、揭示了宗教的本質功能,因為真正的宗教是崇尚理性,注重人們的道德修養,用教理教義去擦亮人們的心靈之窗,使他們對美好和善良的東西有深刻的感受,從而啟迪他們不斷追求上進,不斷完善自我,實現人生理想。而以散布和販賣低下灰色的精神垃圾為能事的所謂「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是邪教,其歪理邪說只能扼殺理性,給人們的精神和生命造成痛苦甚至災難。所以我們宣揚正確的宗教倫理道德,也是讓人們知道如何去識別和抵制錯誤的、虛假的,是宗教學者們的一項嚴肅而光榮的工作任務,也是宗教倫理道德建設中的大事。

當前在商品經濟大潮中,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革和社會經濟關系的重新調整,勢必使原來傳統道德和行為規范中某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部分受到沖擊。而一些新的道德標准為人們所認可和接受,給已有的倫理道德體系增添新的內容,從而使社會生活,人們的相互交往活動建立在更富有活力,更符合宗教教義和時代特點的良性、有序的健康運行軌道;同時,在市場經濟時代,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人當中也會出現倫理道德失衡,甚至道德敗壞、違法犯罪等現象,嚴重危害社會安寧,干擾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公民倫理道德素質的提高,可以促進國家的法制建設:而健全的法制環境,則為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能夠營造必不可少的環境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既要重視廣泛的倫理道德的宣傳教育,又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運用各種手段,多種方法,不同形式,全面提高人們的思想覺司和法制觀念。伊斯蘭倫理道德教育要在這場浩大的社會文明建設工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積極用道德的感召力量來喚醒人們的良知,使他們從思想深處產生震憾和道德約束力,使人們以美好的心靈,文明規范的舉止凈化社人環境,以積極主動的敬業精神建設我們生存的家園。

宗教道德規范還主張動機和效果的統一,既重視行為的動機,又強調行為的效果。教義指出:抱著愛心和奉獻精神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成全別人就是一種好的動機,就是一種施捨,就會得到好的效果。若無動機,則無效果可言;效果是動機的兌現和轉化,若動機不純,其效果有可能會走向它的反面。伊斯蘭教倫理道德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高尚和精神情操和誠實的敬業精神。既要勤奮工作,盡職盡責,又要為社會履行義務,為大眾謀求幸福。既享用通過勞動創造的成果,也反對揮霍浪費,暴殮天物。伊斯蘭教認為奢侈浪費是一種罪過,信仰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應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既具有服務於社會的意識,又重視愛意識支配而產生實際行動。如果只有信仰而無實踐活動,則信仰的誠意得不到體現,其信仰也只能是空泛膚淺的,沒有什麼意義。也無社會價值。

真主明確的啟示:「信道的人們啊:你們要敬畏真主,要和誠實的人在一起」。(9:119—)先知穆罕默德曾說:「你們堅持誠實的美德。因為誠實會引導你們走向正義」。中國穆斯林先哲曾用「忠厚留有餘地步;和平養無限天機」來高度概括這一美德,它的核心內容是「忠厚」與「和平」,這是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對道德修養起碼的要求,一個人只要作到「忠厚」、「和平」這兩點,他就是一個實踐了聖人曉諭的誠實的穆斯林,一個在行為上為人們樹立了榜樣的人。

《古蘭經》、「聖訓」中大力宣揚追求和平、安寧、倡導仁慈、博愛的宗教倫理觀,體現在人們的行動L就是誠實、忠厚與和平。

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出現各種矛盾和糾紛是在所難免的,這就要求人們本著誠實、忠厚與和平的精神態度去化解矛盾,平息紛爭,誠懇待人,達到團結一致和諧生活的目的,宗教還提倡人們在順境中不應趾高氣揚,忘乎所以,在逆境中不要畏縮仿惶,悲觀失望,凡是意志堅定目光遠大,有所追求的人即便在工作中遇到了失敗和挫折,也不應降低倫理道德要求的標准,因為在伊斯蘭倫理道德內涵中,大量存在著對人在遭逢困境時勸勉和鼓舞的成份,對有信仰的人來說,降低或拋棄倫理道德要求標准,就會導致失去前進和探索的勇氣,失去克服困難的精神動力,實際也是信念發生動搖的脆弱心理的反映。古人雲:「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從失敗的挫折中孕育出來的,這中間信念的推動作用處處有所顯示。事業成功的碩果,是對耕耘者最好的報償。

綜上所述,在伊斯蘭倫理道德方面有著許多有利於社會發展,有利於人類進步,有利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因素。我們應很好的加以提倡和弘揚,為西部大開發,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和人類文明的發揚光大做出應有的貢獻。

Ⅲ 世界歷史與文化論文有沒

供參考: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曾反復出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的爭論。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揭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須弄懂搞清問題。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3、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4、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5、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 ,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執著、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6、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上述種種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地的一部分,僅此就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二、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
第一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第二、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
第三,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

Ⅳ 急求有關世界文明史的小論文400字以下

人是有文化的動物,這是眾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就眾說紛紜了,有的說:「文化是復雜的現象,包括人類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創造人類社會的能力和習慣」。也有人簡括地說:「文化是人類由生活經驗所獲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人類的文化活動千頭萬緒,五花八門,而其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也就錯綜復雜,頭緒紛亂了。簡單地說起來,人類的文化活動,大致可分為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質文明、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種文化活動,性質不同,演進的方式也不一樣。語言文字的傳播和學習,並不十分困難,歐洲不少國家的人民,會說幾種話,也會用二、三種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變換,物質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異。其中最不易改變的,要算是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了,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顯著的地域差異性,也是人文地理學上最應著力的研究課題。世界可分為十一個文化區。
人文地理學的范圍,十分廣泛,凡是人類文化活動,表現在地面上的現象,都是它的研究題目,為了方便起見,人文地理學也可依照人類文化活動的分類,加以論述。本章的內容,先敘述人種的類別,次及語言的種類和分布,然後論宗教的派別和傳播,最後講到人類的生活方式。總而言之,都以人類的本身為對象。
人類的文明史,開始於文字的發明,在時間上最早不過七八千年,這幾千年只佔人類史的百分之一而已。人類文化的發展,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面講,可有以下三種共識。第一,人類文化的發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類在生存競爭中學到許多經驗,逐漸積累而流傳下來的。換句話說,有史時代的許多文化,都淵源於史前時代的人類活動,舉例來說,中國的歷史有五千年,可是我們知道中國史前時代,就有許多不同的民族,散居各地,如北京人、藍田人,他們的年代距今約有四五十萬年,中國有史時代的文化,與史前人類活動是分不開的。第二,各種人類的文化,因為環境的變遷,時代的更換,進退不一。史前有許多強盛的民族,早已滅亡,人類史上,也就沒有獨霸一方的民族。人文學家公認人類的身體、智力和道德,根本是相同的,如果有理想的環境,任何民族都可逐步推進,創造高尚的文化。第三,人類有共同進取的合作力量,可是也有互相殘殺的卑劣天性。據人類學家的研究,一切生物,除了螞蟻和老鼠以外,都沒有自相殘殺的現象,而人類卻殘酷成性,個人之間殺戮不夠,還會結合親族,進行械鬥,甚至國族之間,建立攻守同盟,造成大規模的戰爭。人類文化應該是相互提攜,合作進展,為何會互相殘殺呢?有位學者曾加以分析:人類是柔弱動物,從小要父母保護,成年後也無自衛力量,體力不夠,指甲不硬,牙齒又受口小的限制,不會爬樹,也不會飛,可是從經驗中,他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只有成群結隊,才有生存希望,人類對家族、鄉團、國家有熱烈的忠心,就是這個原因。可是集團防衛,還不保險,更要利用腦力,製造武器,因此養成殘酷殺戮的本領,有了殺人的武器,個人可以放膽劫殺,集團可以橫行天下。人類歷史的演進,體力越來越弱,而殺人武器卻愈來愈凶,人弱器利,互為因果。更加上種族、語言、宗教的分歧,以及民族主義和交通的發展,使人類的戰爭,越來越殘酷。不過有識之士和開明的人都相信,人類要和平共處,互相合作,才有光明的前途。
人們對人類來源的真正答案,只是100多年的事。因為化石提供了事實根據,化石是古代生物遺留下來的部分遺體或活動的痕跡。找到人類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了解古代人類的體質、智力和用具的發展水平。由化石發現的地點,可以知道古人類的地理分布及其所處的地質時代和生活環境。在各種化石中,頭骨化石是最重要的。一般動物的面顱比腦顱大得多;人類則相反,腦顱要比面顱大得多。原始人和現代人比較,差別可以說主要就集中在頭骨上。如原始人的頭蓋骨比現代人厚得多。正因為研究人類的頭骨化石最能了解古人類的形態特點和體質發展水平,因而人類學工作者,對於尋找完整的人頭骨化石特別重視。完整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被認為是人類學研究中的一項重大成就。100多年以前,科學家已經注意到用人類化石為證據,來探討人類進化的歷史。
第四紀時代出現了人類的祖先。最初亞非大陸溫暖濕潤,古猿在這種環境中演變成能製造工具和進行勞動的人類。勞動使肢骨發達,雙手更能創造萬物,口腔發展了語言,也就推動了腦的發達。人類始祖直立猿人的出現,與別的哺乳動物尚用四肢爬行不能用手更無語言迥然不同,而變成支配世界的主人翁。
按人類的體質和其文化發展的順序,可分為「猿人」、「古人」和「新人」階段。近數十年來,世界上屢屢發現人類化石,使人類科學家從而了解人類體質特徵和文化發展。可是仍有不少疑問,如猿人變古人的過程如何?古人變成新人的過程又如何?目前的發現尚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作完滿的解說,這需要更多發現的事實繼續補充。
世界上常發現的人類化石,幾乎都是「古人」或是「新人」(也稱「真人」),其中最著名並為科學界所公認的是1865年在德國發現的尼安得特爾人屬於「古人」,1868年在法國發現的克羅馬尼翁人屬於「新人」。因此一般人就認為人類的祖先只有十幾萬年的歷史,直到1929年,中國在周口店發現了北京猿人的第一個頭蓋骨,從而使人們相信人類的祖先40萬年以前就有了。
地球的地殼,無時不在變動。從山地侵蝕下來的泥土和砂礫,最後沉積到大洋湖海里,形成深厚廣大的岩層。大海上升為陸地,高山侵蝕成平原,大地上有生命的動植物,隨時可被埋沒在沉積層中,經過若干萬年,變成化石。地質學家,根據這些動植物的遺骸,可以辨認地球各區域各時代生物演變的情形。
地質時代,可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期。太古代所知的地質史實最少,不象有生命存在。到古生代開始,才發現有生物遺跡,不過完全是下等動物和初級植物。下等動物最多的是三葉蟲,珊瑚、海綿、水母也不少。中生代是爬蟲最主要的時期,體形高大,且有鎧甲作為保護。新生代是近代地質史上生物進化的重要時期;大爬蟲已一去不返,留下來的只有鱷魚、龜、蛇和蜥蜴等,此時是哺乳類大為活躍的時代。

第四紀大約在二三百萬年內的地球史上,出現了直立猿人。因此有人稱第四紀為「靈生代」,因為這是人類的時代。同時第四紀也大大改變了自然環境,尤其明顯地改變了動植物界。其次,第四紀有強大的冰川作用,並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很多痕跡。冰川的進退也影響了動植物的分布。 地面上突然冰期來臨,靠採取果實生活的猿人,在冰天雪地中無處覓食,常為飢餓所迫,不得不剝獸皮,以作衣服;尋覓洞穴,找棲息之地;鑽木取火,可煮食也可驅逐野獸。人類經過數度冰期的淘汰,智力益見進步。 遠古人類的文化遺物,主要是一些自製的工具,這些工具基本上是石制的。古老時期的原始人類沒有生產經驗,所以石制工具簡單而粗陋。但在實踐過程中他們製作工具的技能不斷改進,所以說勞動是創造文化的原動力。石器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大都是獵人和採集者。他們使用的工具多是河床圓礫,初用打製法,後用磨製法。到了冰期終結時,就開始了新石器時代。這時期完全用磨製的方法來製造石器,多鑿有孔眼及環形的石器,種類繁多,有大斧、石刀、石鑿等。這時期的陶器已很發達,農業工具也已開始,並有了原始的畜牧業。 新石器時代結束後,大約公元前4000~1000年,人類進入金屬文化。先是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進入鐵器時代,已開始用鐵作犁了。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是交替而不是截然分開的。
古代的人類,究竟發源於何處?這是爭議多年的問題。有的說是起源於亞洲中部,象著名的考古學家安德魯斯(R.C.Andrews)和地理學家泰勒(Griffit Taglei),就認為人類起源於亞洲中部,然後移向各洲。其理由是,中亞是人類牧養的家畜,如駱駝、犬、牛、羊、馬等的起源地。既然適於高等動物的生存,依動植物為生的人類,也必發源於此。同時,中亞位置為各大洲之中,地勢也最高。世界其他各洲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00米以下,獨亞洲大陸海拔平均在1000米以上,居高臨下,可與各洲相連。故謂人類起源於中亞,分散在各洲,其勢最順,其理至當。可是也有人認為人類的起源應在副熱帶潮濕之區,對農業起源研究卓著的索爾教授(Carl Sauer)就認為東南亞沿海地區,可能是人類最先發跡的地方。象泰國的考古發現及最近中國杭州灣河姆渡遺跡的發現可以佐證。這類討論,尚需更多的地下發現,才能有完滿的解釋。
我們所了解的原始祖先,人數不多,疏落分散在一片土地上,以後人口增加,就向四周遷移發展。就地理學和考古學的知識,地球表面有許多海峽,阻斷大陸間的交通。可是假如海平面降低90米,許多海峽就可變成陸橋,便利人類的交往。最著名的陸橋,包括溝通北美和亞洲的白令海峽,溝通英國和歐洲的多佛海峽,溝通亞洲和歐洲的達達尼爾海峽和溝通馬來西亞與蘇門答臘的馬六甲海峽。其他的還有溝通歐洲和非洲的西西裏海峽,溝通朝鮮和日本的對馬海峽,溝通蘇門答臘和爪哇的巽他海峽,溝通新幾內亞和澳洲的托雷斯海峽以及溝通南部澳洲和塔斯馬尼亞的巴斯海峽。假如在第四紀,此類海峽在冰期後退,海平面降低而成為陸橋,使陸地相連,則有利於人類祖先的四方遷移。這是無可置疑的。 人類祖先經過陸橋向各方移動而擴大了分布范圍。由於地面上各處自然環境不同,在溫度、雨量、陽光等的差異,又隨著人類社會和人類本身體型的發展,就分化出來了現在世界上各色各樣的人種。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可以保護皮下的血管、神經和肌肉免受紫外線的直接侵襲。長期居住在非洲赤道的人種變成黑種人,他們頭發鬈曲、覆蓋頭部,是有隔熱作用。而長期居住在高緯寒冷地區的人群,鼻子高而狹窄,使冷空氣較慢進入氣管和肺部。他們的體型比熱帶居民要粗壯,膚色也較熱帶的人為淺白。古代人類,交通不易,受到自然環境的束縛,各個人群長期生活在各個隔離的地理區域內,在體質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適應性的特徵。這些特徵,代代遺傳,以致人類在地面上分衍成各種有明顯體質差異的種族
從網路上找到的,不知道你看過沒有。不管怎麼說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關於世界文化史的論文

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發展史,民族文化的徹底摧毀意味著一個民族的消亡。人類歷史上那些創造出輝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許他們的人種依然倖存,但是他們的民族卻隨著其傳統文化的消失而灰飛煙滅。而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連續傳承5000年的古老文明,對其文化的破壞就更是一種巨大的罪行。 「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奠定了神傳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設館授徒,把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傳與社會。公元一世紀,「慈悲普度」的釋教佛法東傳,中華文化變得更為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使盛唐時期達到舉世矚目的輝煌。 雖然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擊,其傳統文化一直表現出極大的融合力與生命力,其精華代代相傳。「天人合一」代表著我們祖先的宇宙觀;「善惡有報」是社會的常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為人的起碼美德;「忠孝節義」是人生於世的標准;「仁義禮智信」成為規范人和社會的道德基礎。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中華文化體現出誠(實)、善(良)、和(為貴)、(包)容等優點。「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親)、尊師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涵。中華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和諧,重視個人的修養,以儒釋道的修煉信仰為根,能夠包容,能夠發展,能夠維護人間道德,能夠使人有正信。 與法律這種剛性約束不同的是,文化約束是柔性的。法律偏重於犯罪之後的懲罰,而文化對於道德的育化卻起著預防犯罪的作用。一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常常是通過文化具體反映出來。 在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達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華國力鼎盛的時期,科學也因此在世界上獨領風騷。當時歐洲、中東、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長安學習,周邊國家則以中國為宗主國,萬國來朝,重譯款塞。秦朝以後,中國常常被少數民族佔領,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數民族割據的朝代,但是他們幾乎都被漢化,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從中共1949年竊據政權開始,就傾國家之力開始了對我們民族文化的破壞,這絕不是它出於工業化的狂熱、或希望靠攏西方文明而幹了一些蠢事,而是它在意識形態上與民族的傳統文化勢如水火,因此它的文化破壞就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並且是以國家暴力作為後盾的。從建黨到現在,中-共對中國文化的「革-命」從來都沒有停過,也確實企圖徹底「革」中國文化的「命」。 更為惡劣的是,中-共對傳統文化一直採取偷梁換柱的辦法,把從古到今,人在背離傳統文化後產生的宮廷斗爭、權謀詭計、獨裁專制等等「發揚光大」,創造出一套它們的善惡標准、思維方式和話語系統,並讓人認為這種「黨文化」才是傳統文化的繼承,甚至利用人們對「-黨-文-化-」的反感而使人進一步拋棄中國真正的傳統文化。 這給中國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人心不但失去了道德約束,更被-中-共-強行灌輸了其邪惡學說。 一、共-產-黨-為什麼要破-壞-民族文化 (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信仰為本道德為尊 中國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黃帝開創的,因此把黃帝稱為「人文初祖」。實際上黃帝也是中國道家思想(「黃老之學」)的創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響,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朝聞道,夕死可矣」。記述天地、陰陽、宇宙、社會和人生規律的《周易》被儒家奉為「群經之首」,其中的預測學連現代科學也難望其項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對知識份子潛移默化,影響巨大。 儒家思想是傳統文化中「入世」的部份,重視家庭倫理,其中「孝」又佔了極重的份量,「百善孝為先」。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但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家族倫理可以自然擴展為社會倫理,「孝」向上延伸為大臣對君主的「忠」,所謂「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悌」是兄弟之間的關系,可以橫向延伸成朋友之間的「義」。儒家倡導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為君主對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傳統得以保持,社會倫理也就自然得以維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家和道家思想則是傳統文化中「出世」的部份。佛、道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與道家思想淵源甚深的中醫、氣功、風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國地獄、善惡報應等等思想與儒家倫理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儒、釋、道信仰給中國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穩定的道德體系,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這套道德體系是社會賴以存在、安定和和諧的基礎。 屬於精神層面的道德常常是抽像的,而文化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對道德體系進行通俗化表達。 以四大名著為例,《西遊記》本身就是神話;《紅樓夢》開篇是大荒山無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靈寶玉的對話,這段神話是貫穿《紅樓夢》的線索;《水滸傳》開篇講「洪太尉誤走妖邪」,這段神話是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來歷;《三國演義》開始講天災示警,以「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的天命觀結尾。余者如《東周列國志》或《說岳全傳》也都以類似的故事開頭。 這絕非小說家們在創作時的巧合,而是中國知識份子對於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基本看法。他們的文化作品對於後人存在著深遠的影響。以至於中國人談起「義」的時候往往想到的不是一個概念,而是關羽這個「義薄雲天」的人物,和「屯土山約三事」、「白馬之圍」、「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最後敗走麥城,「義不屈節,父子歸神」等故事。談起「忠」的時候會自然想到岳武穆「精忠報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 傳統價值觀中對-「忠義」的贊美就這樣-通過知識份子創作的精-彩紛呈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抽像的-道德說教,通過文化的方式具體化,形象化。 道家講「真」,-佛家講「善」,儒家講「忠-恕」、「仁義」,「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無非欲人同歸於善」。這才是「儒釋道」信-仰為根的傳統文化最有價值的地方。 傳統文化中貫穿著「天、道、神、-佛、命、緣、仁、義、禮、智、信、廉、恥、忠、孝、節」等等,許多人可能一生都不識字,但是對傳統戲劇和評書卻耳熟能詳,這些文-化形式都是民間百姓獲得傳統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因此,中共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就是直接毀去中國的道德,也是在破壞社會安定祥和的基礎。 65回答者:笑醉怡殤-四級2009-6-2 13:05我來評論>>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謝謝大瞎....呵呵...相關內容元曲在中國文化史有什麼影響???2009-9-9《左傳》和《戰國策》哪個更精彩?哪個在中國文化史上價值更高?2009-9-13關於韓國搶奪中國文化史真是假22009-8-13求一本書中國文化史概要12009-5-10急!中國文化史思考題答案!!!22009-1-18更多關於世界文化史 論文的問題>>查看同主題問題:中國文化史論文等待您來回答為什麼說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與價值在於對文化批判與民族性問題的格外關注?從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學史的角度分析《竇娥冤》中竇天章的人物形象從中國的婚俗變化看西方文化的影響。求英文翻譯,有關唐朝飲食文化(漢→英)美術史題目~麻煩各位幫忙解答一下我國已故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中國卓越的領導人。 要英語翻譯。。Thank you對近現代史有研究的近來解答其他回答共2條中國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比全世界其餘別的所有的國家加起來都強的多,都深厚的多~~~ 回答者:永恆的中國戰士-十一級2009-6-2 14:03關於圖騰的,可以寫。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麼?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 這里,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有關龍的記載 根據古代的經文,龍是一種創造物,它有鹿一樣的角,駱駝的頭,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頸。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種「Shen」(一種類似鱷魚的虛構的水龍)。它的爪像鷹,指間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則類似於一種水牛。龍有能力在瞬間從一種物體變成另一種;從胖到瘦,從高到矮。它也可以飛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龍似乎是一種具有超能力的創造物,能變換成各種形式。在中國,龍的標志誕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紀,中國出現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間),它被刻在動物的骨頭與海龜的外殼上。這些刻花描述了一種有角的爬蟲動物,它有牙齒、鱗,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號通常指明龍被視為一種殘酷的、罪惡的,帶來不幸的創傷。

Ⅵ 關於世界歷史的論文

世界歷史是歷史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內容為對人類歷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發展為全世界成一密切聯系整體的過程進行系統探討和闡述。世界歷史學科的主要任務是以世界全局的觀點,綜合考察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歷史,運用相關學科如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成果,研究和闡明人類歷史的演變,揭示演變的規律和趨向。
在中國,約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主要由於歷史專業的分工,人們習慣於把中國史和世界史對舉,幾乎把世界歷史作為外國歷史的代稱。實際上,世界歷史絕非把中國歷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國歷史也和所有其他國家歷史一樣,是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全過程的組成部分。
劃分
關於世界歷史的分期,至今還沒有完全一致的意見。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就已有了把歷史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的說法。這種主要基於歐洲歷史的分期,在西方史學界長期沿用。有不少史學家又在三時期之後加上「當代」或「現代」,從而形成四階段分期法。
馬克思主義史學也採用四階段分期法,其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經濟形態發展的理論,與以政治興替或其他「重大事件」為分期標准者有本質的不同。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對世界史的分期,一般都以「古代」相當於原始社會及奴隸社會階段,「中世紀」相當於封建社會階段,「近代」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階段,而「現代」則是指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為開端的一個新的時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世紀」一詞只適用於西歐歷史,沒有世界歷史上的普遍意義,所以改用「中古」一詞標示「古代」和「近代」之間的階段。這種分期法從理論上說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人類歷史的發展並不平衡,世界各不同地區進入某一社會經濟形態有早有遲,在某一社會經濟形態中經歷的時間也有長有短。特別是自歷史進入文明時期以後,很少看到絕對純粹屬於這一階段或那一階段的社會經濟形態,也很少看到絕對整齊的、單一發展的由低級社會經濟形態逐層向高級社會經濟形態的過渡。因此在世界史的分期斷限問題上,目前仍然存在著分歧。

Ⅶ 求一篇2000+世界文明史論文

你可以去論文部落的網站看看有沒有類似的文章,或者直接向小編咨詢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與文明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