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中國形容古代封建社會說是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而形容歐洲的封
中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第一,我們的宗教並沒有被政治化,道教,是我國最大的宗教,自古以來道教宗師可謂是層出不窮的,古代這些道教宗師在任何時刻,任何戰爭都是保持絕對中立的(古代的朝廷大將,多數都是這些大師教出來的),第二,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多數都是明君,昏君其實占很少數,一個朝代的滅亡,多數都是後期被其他人掌權,所以導致了朝代滅亡。所以,由此可見,我國的明君還是非常多的,懂的依法治國,不以宗教而論,為此給我們留下了諸多文明。
歐洲:悲慘黑暗的中世紀,其主要原因都是因為宗教都政治化了,在中世紀發生的宗教迫害事件,這些都是非常黑暗與殘酷的,在中世紀,教皇利用宗教來鉗制人民的思想,老百姓不被允許有自由的信仰自由的思想,否則被視為異端,教皇教主們對於異端的懲罰是非常嚴酷的能與中國古代十大酷刑有得拼了。
而教皇為什麼利用宗教來鉗制人民的思想?
一:當時的歐洲,以國王,公爵,伯爵等官位來象徵身份,如果百姓有了自己的思維,那麼各個都去當官,誰來種田?誰來幫他們賺錢?
第二:如果有一天,別人如果有了自由的思想以及自由的信仰,那麼教皇等於是廢了,換做誰都不可能接受的了。本來一個教皇,我說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但是突然,全部人都對教皇說,你算老幾的話,你覺得身為一個教皇,你會怎麼想?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科舉制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明智之舉。
(小歷史課:公爵,伯爵很多人都以為這些爵位起源歐洲,其實,在我國周朝時期就已經有了這些爵位了,周朝有公、侯、伯、子、男五爵,謹記自己文化的重要性)
Ⅱ 人們都說歷史的重大轉折時刻決定著歷史的走向,那麼,中國的歷史,又有哪幾次能稱得上為這樣的轉折時刻
在中國歷史上,至少有五個重大事變: 一、伏羲女媧時代 在距今6000年至8000年之間,是傳說中的伏羲女媧時代。大量的考古發現已經充分證明,中華文明的基本特徵已經出現:雖然缺乏文字記載(載體或已腐朽無存),但是,大量的骨器和玉器都顯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源遠流長。 二、炎黃時代 距今5000年左右,在自由競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誕生了「炎帝集團」和「黃帝集團」,形成了當時的基本格局。炎帝「神農氏」開辟了中國的原始農業時代 ,黃帝「軒轅氏」開創了中國的原始手工業時代。「炎帝集團」好勇鬥狠,以力取勝,比較野蠻。「黃帝集團」崇尚智慧,以德為重,比較文明。經過長期反復較量,在最終的「炎黃之戰」中,「黃帝」戰勝了「炎帝」入主中原,「炎帝集團」則「落荒而逃」成為遍布中國周圍的「少數民族」(位於四大高原的邊疆地帶),這實際上形成了一種「合理分工」:位於「中原」的「黃帝集團」精耕細作,專攻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包括商業文明),開發智力、發展文化教育、創作文學藝術,擅長發明創造,注重紀律和禮儀。而位於邊陲地區的「炎帝集團」則更多地保持了人類的原始野性,注重體力,繼續游牧傳統,維護原始的農牧業生產和生活方式,追求自由豪放,保持強健體魄,拱衛中華,功不可沒。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黃帝勝而不驕,和炎帝的戰爭「適可而止」,沒有趕盡殺絕,各安其位,各得其命,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優勢互補、整體和諧的大好局面。「黃帝」戰勝了「炎帝」形成了中國「禮儀之邦」中華文明的主流。相反,「炎帝集團」的野性氣質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英雄主義傳統,炎帝的後裔出現了許多偉大的英雄: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是最傑出的代表,他們不守紀律為所欲為,他們橫行霸道敢做敢為,在合適的位置賦予中華民族勇敢堅強的優秀品質。當然,由於「黃帝集團」的勝利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溫文爾雅、恭敬禮讓,謙虛謹慎和深謀遠慮。考古學上被命名的「仰韶文化」象徵著一個光輝燦爛的偉大文明:生機勃勃、富有活力,孕育著偉大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商周之際 在距今3000年的時候,「武王滅紂」,周朝取代商朝,一個崇尚理性、信仰天道的文明取代了迷信鬼神、充滿血腥的野蠻文化。《周易》是一個偉大的經典,是周朝的歷史經驗和文化信念的總結。在「百家爭鳴」的東周時代,在與「墨家」的辯論中孔夫子整理「六經」創立了儒家學派,繼承的就是周朝的文化正統。《易經》成為「群經之首」和「大道之原」,這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定位。 四、秦漢時代 在距今2000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崇尚法治,構建了一個空前強大的中央集權,繼之以漢,糾正了法家思想的偏差,吸收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至漢武帝「獨尊儒術」,中國文化的主題就完全確定了下來。在「漢匈之戰」中,「漢朝」戰勝了強大的「匈奴集團」,佔領了「河西走廊」、開通了「絲綢之路」,開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中,西方和東方都在發生歷史性的變革。在歐洲,野蠻的「羅馬」征服了文明的「希臘」,後來的西方文化的基本性格就是這場戰爭的長期結果。在亞洲,「漢匈之戰」中文明戰勝了野蠻,中華文明的「儒家傳統」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被牢固地確立起來,形成了其後兩千年來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 五、國共決戰 公元1912年是「中華民國元年」。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生存危機,孫中山推翻的滿清政府,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就撒手塵寰,其後的國民黨政府在統一中國、抵禦外侮的奮斗中頗多艱難曲折,在列強的夾縫中選擇了投靠英美,蔣介石皈依基督教,手中拿著「聖經」和「美元」,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道統? 公元1948年發生了「國共大決戰」,雙方均全力以赴,由英美大力支持和全副武裝的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的「土匪部隊」一決雌雄,蔣介石與毛澤東都「孤注一擲」:天翻地覆,其血玄黃!最後,毛澤東的「農民隊伍」戰勝了現代化、機械化的國民黨軍隊,1949年,「新中國」正式成立,雖然不得不聯合蘇俄,但是,中國的亞洲的獨立地位正式確立。1950年冬天,在東北亞洲發生了「朝鮮戰爭」,新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殊死的較量,「三八線」上的「停戰協議」證明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崛起。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自己的原 子彈,震驚世界的「蘑菇雲」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知道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1972年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國又一次獨立自主地走向世界,開放的中國迎來了新生。後來,到了1984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全面展開,迎面撲來的是偉大的「互聯網」時代。 公元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北京召開,一個偉大堅定、繁榮富強的中國在「全球經濟衰退」的險惡環境中橫空出世,這是一個全球矚目的歷史盛會,它必將決定世界的未來和人類的命運。 回顧八千年來的中國歷史,今天的中國來自不易。作為人類歷史上唯一的古今一貫、連續不斷的文明傳統,中華文明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是文明戰勝野蠻、道義戰勝強權的唯一「案例」,是充滿不幸的人類文明史上的萬幸!歷史經驗給中國人賦予戰無不勝的信心和攻無不克的力量,中華民族的自信和自尊應該為全人類所共享。
記得採納啊
Ⅲ 為什麼唐朝可以創造古代中國燦爛繁榮的文化成就,請結合所學加以論證
唐朝的文化繁榮,歸根結底是因為唐朝的經濟政治軍事力量都非常強大。如果唐朝內沒有威震四夷八容方來潮的軍事力量,那唐朝能夠穩定的發展經濟嗎?如果唐朝在經濟方面政治方面都不發展的怎麼樣,那還會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嗎?
Ⅳ 中國歷史時間表
一、黃帝、堯、 舜 、禹時期
1、黃帝軒轅氏 公元前2697~公元前2599
2、少昊金天氏 公元前2598~公元前2515
3、顓頊高陽氏 公元前2514~公元前2437
4、帝嚳高辛氏 公元前2436~公元前2367
5、帝摯高辛氏 公元前2366~公元前2358
6、唐堯 公元前2357~公元前2258
7、虞舜 公元前2257~公元前2208
二、奴隸社會
1、夏朝 公元前2029~公元前1559
2、商朝:公元1559~約公元前1046
3、周朝: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5、西楚:公元前206~公元前202
6、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
7、新朝:公元8~公元23
8、玄漢:公元23~25
9、東漢:公元25~220
10、三國:公元220~280年
11、晉朝:公元265~420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
14、唐朝:公元618~907
15、五代:公元907~960
16、十國:公元891~979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
19、明朝:公元1368~1644
20、清朝:公元1644~1912
四、民主時期
1、中華民國 公元1912年~1949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1949年~今
(4)中國歷史燦爛時刻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年表》:是按年排列的、記載中國歷史事件的表格。它對了解歷史起著重要的作用。
記述了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部落或朝代的變遷。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時間段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計: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共計:268年
Ⅳ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如果你能回到古代你願意生活在哪一時期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相對而言北宋統一天下以後的100年左右的時間里是最適合穿越回去過平內常人的生活的 那段時間可容以算是中國封建王朝時代最平穩 經濟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 唐朝開國以後也算是現對平穩 不過經濟和國力跟宋初比還有一定差距 所以並不推薦 如果不是想過安穩日子的話 呵呵 漢末 晉末 隋末 唐末 都是亂世 隨便浪~~~
Ⅵ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一年裡,有多少個傳統節日每個節日有什麼故事急急!!!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等。>>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http://..com/question/2251836.html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http://..com/question/534914.html
下面的網址是世界各國的風俗習慣的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25/content_994144.htm
下面的是我國其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的介紹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1/content_700050.htm
Ⅶ 中國文化最燦爛是什麼時期
中國文化最燦爛是隋唐兩宋時期。
在隋朝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後,王朝政治在唐代達內到了鼎盛,容然後迅速走向了中衰。北宋再次建立起新的王朝,但不論外部關系還是內部局面,其規模都遠比唐代局促,南宋則更是偏安於東南一隅了。但是,文化的發展、社會文明的進步,卻並沒有因政治上的盛衰而止步不前。唐代開出的眾多文化端緒,在宋代都得到了承繼,或發揚光大,或精確細密,或損益增刪等等。文化上,唐、宋之間有重心的不同,風格的差異,甚至有形態的各異;但兩大時代之間的聯系是密切的,其間的遞變關系是清晰的,在總體文化成就上,也是難分高下的。
Ⅷ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時間段
中國的歷史上的封建時代歷經了漫長的2000多年,其中壽命最短的王朝是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秦始皇用了10年時間滅掉了東方六國,第一次將中國建立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我國版圖的基礎。西漢的開國之君劉邦認為秦始皇犯了一個最大的歷史錯誤,就是沒有把自己的子嗣封到全國各地去當王,也就是沒有採用分封制,只是用郡縣制來完善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到了文帝景帝時期,皇帝帶頭做表率,勤儉治國,堅持杜絕奢侈,堅持休養生息政策,使大漢得到了很多的一個喘息機會,也為漢武帝南征北戰積累了豐富的財富。漢武帝雄才大略,北擊匈奴,迫使匈奴分裂,部分匈奴西遷,徹底解除其對中國北方的邊境威脅。又從思想、文化、經濟、交通各方面大大加強了中央的集權。漢武帝之後,昭帝宣帝時期進入了西漢鼎盛時期,出現了昭宣之治。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建立了光武中興,但東漢王朝中後期受到了宦官外戚交替專政的影響,政治日趨黑暗。
Ⅸ 中華文明的特點,最燦爛的時期……
談談中華文明的幾個特點
2009年07月17日 09:28:14 來源:求是
中華文明是世界幾大古老文明之一,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研究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不能不重視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經過長時間的探討,學術界對中華文明的一些基本問題逐漸達成了共識。下面我就講講中華文明的幾個基本特點。
中華文明的原生性
中華文明是在歐亞大陸東部產生的一支原生文明。近代以來,歷史學者通過對考古學、古人類學、古文字學、民族學等文獻資料的綜合研究,逐漸揭示出中華遠古歷史在我國大地上發展的基本脈絡。從目前的材料來看,至少在100萬年前人類已經在中國廣大的區域內活動。比如重慶巫山人距今約200萬年,雲南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陝西藍田公王嶺和湖北鄖縣發現的人類頭骨化石也都接近或早於100萬年。近幾年發現的一些遺址,有的也可能接近200萬年。從上述的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等「猿人」,到廣東韶關馬壩人、山西襄汾丁村人等「古人」,再到北京山頂洞人、四川資陽人等「新人」,三個階段構成原始人類時期。
根據考古成果研究,我國稻作農業文化可推進到1萬年前。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已經難以想像1萬年以前祖先的生活方式。經過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發展,中華文明經歷了從起源到逐步形成的過程,社會的復雜化程度更加明顯,夏、商、周時期逐漸進入高度發達的階級社會,再經過秦、漢及其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發展和衰落,中華文明走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在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夏鼐先生和蘇秉琦先生都提出過十分重要的見解。夏先生認為,文明的起源應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蘇先生認為中國文明的起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應該有不同的模式,有原生型,還有次生型和續生型,最後才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國家。他們這些論述的正確性不斷被新的考古發現和學科研究成果所證明。特別是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公元前3500年前後,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漸漸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北方地區,分布於內蒙古東南部和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代表紅山文化最高層次的中心聚落的大型祭祀建築群、積石冢及以玉雕龍為主的隨葬玉器群。南方地區,長江下游的杭嘉湖地區發現了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的浙江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群,遺址群中心有莫角山大型宮殿建築基址等,這些發現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了中華文明的原生性特徵。
中華文明的可信性
我國古代文獻中,把黃帝和炎帝時期作為中國歷史的肇始期,把夏代作為第一個王朝。中華文明被認為具有五千年的歷史。作為歷史依據,見於司馬遷的《史記》。但《史記》對黃帝和炎帝乃至堯舜禹時期的記述都屬古史傳說的范疇,對夏代歷史的記載也極其簡略,很難據此全面地研究當時的歷史。正因為如此,國內外學術界有人懷疑中國是否真正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部分國外學者甚至懷疑夏朝是否真正存在過。要解決這一問題,消除學術界存在的種種疑慮,僅僅依靠古代文獻是遠遠不夠的。近50年來,我國考古學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20世紀80年代,夏鼐先生在名著《中國文明的起源》中提出了用考古學研究我國文明起源需要著重探索三種標志性遺存,即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活動中心的城市、文字、冶煉金屬,被稱為「文明三要素」。一是關於城市。我國已經發現不少古代城址,其中較大規模的城址至少在仰韶文化的晚期已經出現。如河南鄭州西山古城遺址、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始建距今都已超過6000年。而更多的古代城址,出現於稍晚的龍山時代,地點分布更為廣闊。二是關於文字。我國發現最早的古代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這是完備而成熟的文字。在商代之前仰韶時期與龍山時期的陶器上都發現有許多刻畫的符號,特別是諸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出現的一些符號,普遍認為與文字有關。大汶口文化有符號的陶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陶器上和玉器上的文字,則大約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三是關於冶煉金屬。在我國出現很早,如在陝西姜寨遺址發現的半圓形黃銅銅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銅器;在甘肅林家遺址發現的小銅刀,屬於馬家窯文化,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
早在1959年,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就根據古代文獻記載的夏王朝主要活動區域進行考古調查,在河南豫西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遺址。經過近50年來對遺址的發掘工作,在近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發現有縱橫交錯的道路,大型宮殿建築遺跡,青銅器冶鑄、燒陶、制骨等手工作坊址和各類墓葬,出土了高等級的青銅禮器、玉器及各類陶器等,反映了我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王權形成。1928年我國學術機構首次組織對殷墟的發掘,考古發現和科學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了文獻中只有零星記載的商王朝的存在,更使《史記·殷本紀》等文獻所載內容成為信史。殷墟出土的15餘萬片甲骨不僅證明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還提供了我國古代獨立的文字造字法則。這對3000年以來的我國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至今仍為世界上1/4的人口所使用。在冶煉金屬方面,殷墟是出土商代銅器最多的遺址,總數約6000件,其所展示的高度發達的創造文明成果的技術手段是獨有的,也充分證明了中華遠古文明的可信性,並為最終形成更為完整、系統的結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文明的整體性
中華文明的形成既是多元的,也是一體的,即所謂「多元一體化」。秦漢以後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它既是指生活在我國的各民族共同建造的國家,又是今天在我國領域內56個民族的總稱。中華民族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形成一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首先是多元文明的融合,是互相整合,而不是互相滅絕。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方言隔阻,是靠文化思想和文字為紐帶,維系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各個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競爭、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完整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整體性延續不斷的主要原因,一是中華文明本身的規模因素,即地域的廣闊和整體規模的巨大,形成了一種難以征服與分割的力量。中華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相互關聯的文化整體。曾經對中華文明構成威脅的其他文明最終都被這一規模巨大的文化整體所吸收和同化。二是中華文明本身的文化因素,以血緣為紐帶的關系,發揮著巨大的維系文明的作用。如對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的崇拜,影響深遠,使中華文明在多元發展的同時,一以貫之地保持了完整性。戴逸先生曾分析過對我國文化影響較大的諸項因素,包括經濟條件、政治結構、社會結構、地理環境,這些都對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有所影響。首先,我國是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占統治地位,商品經濟不發達。在這樣的一個農業社會里,民族性格既有勤勞朴實的一面,也造成了穩定保守的一面。其次,我國幾千年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是長期的封建專制主義。從秦代算起已有2000多年歷史,給我國的傳統文化打下了很深的烙印。第三,我國是個宗法、家族制度普遍盛行的國家。宗法意識、家族意識非常強烈,傳統文化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形成的。第四,地理環境也對我國文化產生了較大影響。我國地處亞洲東部大陸,東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形成了中華文明獨立而完整的文化系統。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人類四大古老的文明,都是沿著江河發祥的。大約從公元前3500年前後,世界各地先後出現了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之間的巴比倫文明、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等。然而,除中華文明之外,幾乎所有這些古老的文明都曾在其文化發展史上出現過中斷現象。
如果與其他三大古代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起源不算最早,但是中華文明是惟一從未中斷過的文明。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雖然歷經磨難,飽受風霜,然而其文化傳統卻始終一以貫之,未曾中斷。中華文明同根同種同文完整地保留下來,傳至今天,這在整個世界人類歷史上是很獨特的現象。對此袁行霈教授認為:我們可以從地理環境中找到一些答案,前三種文明都是在相對集中的一個較小范圍內展開的,迴旋的餘地不大,一旦遭到強悍的外族入侵和戰爭的破壞或自然災害,就難以延續和恢復。而中華文明則是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開展的,迴旋的餘地很大,便於將不同民族的勢力和文化加以吸納與整合,也不致因地區性的自然災害而全體毀滅。
自從文明的曙光初照神州,中華各民族的祖先就在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上生存、繁育。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是那創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後裔,在這片土地上是同一種文明按照自身的邏輯演進、發展,並一直延續下來。同時,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顯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僅沒有中斷,也沒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不斷增加進來。蘇秉琦先生指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像中國如此之大的國家有始自百萬年前至今不衰不斷的文化發展大系。
中華文明的先進性
技術發明是一切人類活動的共同基礎,它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經濟發展和文化價值取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發明家引領著世界技術創新的潮流。從春秋時期到宋代的1800多年間,我國的技術發明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中華民族經過5000多年的遷徙、演化和融合,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的諸子學說,浩如煙海的歷史古籍,氣象萬千的詩詞歌賦,匠心獨運的書畫雕塑,澤被後世的四大發明等等,這些都令世界驚嘆不已。
公元前600年,我國發明了液態生鐵冶煉技術,使鐵礦石源源不斷地變成鐵,並且直接鑄造成型。這項發明在較大范圍內促進了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和兵器的更新,使人類歷史迅速進入鐵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古代中國人發明了深井鑽探技術,使人類能夠獲取深藏在地下的財富。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瓷器,取代了陶器,為人類抹去了石器時代留下的最後一道痕跡,成為我們這個星球上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用品。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期間,我國在獲取自然知識並將其應用於人類的實際需要方面比西方要有成效得多。盛唐時期,我國就已是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目標國。1700年前後,我國和印度這兩個東方大國的經濟收入都還處在當時世界的前列。只是到了清代中後期,中華文明才漸漸落後於世界文明的潮流。
近二三十年來,我國傳統文化已經為許多西方學者所重視。1988年,許多國家的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集法國巴黎並發表宣言,指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就是說,西方學者在對自身文化進行反思的同時,開始重視我國傳統文化。實際上,孔子和老子早已是歷代歐洲哲學家們心中偉大的思想家。今天人們看到,在聯合國大廳里赫然寫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中國格言,說明我國傳統文化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單霽翔)
作者簡介:1954年生,江蘇江寧人,1984年畢業於日本東京職業訓練大學建築系。曾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中共北京市房山區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現任國家文物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