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北師大版)
八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車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
2、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主人;
3、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陸
1、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向西北、中南和西南進軍;
2、1951年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
1、時間: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愛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
2、總司令: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 邱少雲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第三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周總理「求同存異」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
(3)內容:重點發展生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動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及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農業生產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 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
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964年10月:原子彈 1966年:導彈 1967年:氫彈 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49年:海軍和空軍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
三、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廣東、福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連(雲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寧波三州(廣州、溫州、福州)。
3、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解決港澳問題------一國兩制(鄧小平):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
二、兩岸交流
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1982年新憲法,又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邯鄲鋼鐵總廠。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我們從哪裡來
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
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羅河---公元前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亞
公元前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
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東亞、東南亞 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徵
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
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
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
2、帝國--------公元前27年屋大維
第19課 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
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
二、基督教
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丕平獻土
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
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記》,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藝術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清真寺
❷ 八年級下冊歷史(北師大版)復習提綱 急急急急急!!!
八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車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
2、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主人;
3、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陸
1、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向西北、中南和西南進軍;
2、1951年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
1、時間: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愛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
2、總司令: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 邱少雲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第三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周總理「求同存異」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
(3)內容:重點發展生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動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及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農業生產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 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
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964年10月:原子彈 1966年:導彈 1967年:氫彈 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49年:海軍和空軍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
三、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廣東、福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連(雲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寧波三州(廣州、溫州、福州)。
3、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解決港澳問題------一國兩制(鄧小平):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
二、兩岸交流
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1982年新憲法,又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邯鄲鋼鐵總廠。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我們從哪裡來
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
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羅河---公元前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亞
公元前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
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東亞、東南亞 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徵
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
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
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
2、帝國--------公元前27年屋大維
第19課 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
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
二、基督教
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丕平獻土
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
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記》,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藝術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清真寺
❸ 北師大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要准確 急急急急#####最好在5分鍾內
1.1949年月,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決定了新中國的國家象徵有: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北京,採用公元紀年為紀年方法。在首都天安門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2、國旗的象徵意義是:紅色象徵革命,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小五角星象徵各行各業革命人民,小星圍著大星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
3、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重要文件簡稱《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4.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決定以「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5.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內意義)
(2)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國際意義)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中國大陸獲得統一。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是:使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實現了各族人民大團結。
8.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中國軍隊叫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員是彭德懷。
9.因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所以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10、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
11. 「土改」的原因是:新中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地主、富農憑借佔有的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12.「土改」過程:①1950—1952年底,我國進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3.土地改革的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14.50年代「土改」的特點: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1942年「土改」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1947年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15. 「一五計劃」的時間是1953—1957年,「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
16.通過「一五計劃」,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17.1954年9月一屆人大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這部憲法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8.三大改造的實施辦法:①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即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②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由國家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按當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實現了和平過渡,這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創造性政策)。
19.三大改造的時間是1953年—1956年。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0.三大改造的意義: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1.1956年,**八大召開,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大會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22、1958年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主要內容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3.「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的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左」錯誤的做法(或現象)有:「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24.「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的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於是他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目的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5、文化大革命的領導機構是:「中央文革小組」
26.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兩個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的標志是:九一三事件(1971年)。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1976年),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27.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思想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它的起因是:當時**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即「兩個凡是」的方針。②它的結果是得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③它的意義是: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以後的撥亂反正工作掃清了障礙,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備。
28.1978年底,**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的內容有:①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上: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29.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卡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30.1982年,我國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時期一部比較完善的憲法。
3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1985年起,改革也在城市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32.國企改革內容有: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33.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
3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外開放也開始起步,逐步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大致過程是:第一步,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後增設海南經濟特區)第二步,建立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第三步,建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後增設上海浦東開發區)第四部,內地。
35、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進行的,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後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36.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過程:①1982年,**12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②1987年,**13大上,他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③1992年,**14大上,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④1997年,**15大上,把鄧小平理論寫入了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37、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四項基本原則」的原因: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四項基本原則」的四個「必須堅持」是: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 人民民主專政、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不僅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前提。
38、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並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後又實施西部大開發。
39、在國家的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40、「一國兩制」的含義: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統一主權的國家裡,以祖國統一為前提,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41、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42、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為了解決台灣問題提出的方針:A. 建國初期: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 B. 20世紀50 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 C. 改革開放以後: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並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1992年,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3年,兩會舉行「汪辜會談」,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4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是——華東軍區海軍,目前,我國海軍部隊有: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66年,中國開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戰略導彈部隊的主要任務是核反擊。
44、新中國建立後,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蘇聯是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國家。
45、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是: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46、1955年,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是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萬隆會議的主題是: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
47、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48、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49、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0、2001年,我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中國迄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即APEC會議)。
51、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取得的科學技術成就主要有: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1966年,核導彈試驗成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1973年,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稱為「東方魔稻」的秈型雜交水稻,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52、為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我國提出了「863計劃」,在《863計劃綱要》里,選擇發展的高科技領域有: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共八個領域。
53、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黨和政府尤其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1986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2000年,全國基本上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並要求實施素質教育。
54、1956年,中國在文學藝術方面提出了「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藝術有了巨大發展。在體育事業上,從乒乓球隊開始,中國的運動員走出國門,贏得了世界的瞻目;從射擊運動起,中國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不斷奪得金牌,連連刷新世界紀錄。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舉辦了亞洲運動會,2008年,中國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
❹ 急急 求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目的:籌備建國任務 P2
時間地點: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
內容:
(1)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會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3)決定在首都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4)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P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1)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結束,開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內)
(3)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國際)P4
4、西藏和平解放:時間:1951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晉美;
意義:標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P4
❺ 八年級上下冊北師大版歷史,誰幫我整理一下!
八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北師大版)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P1)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P3-4)
(一)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54門禮炮齊響28響:54門象徵參加第一屆政協會議的54個民族[或參加第一屆政協的54個政治團體,或五四運動],28響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28個春秋)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標志著中國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P5):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鑒定和平協議,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拉薩,西藏和平解放。
第2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P9)
1、標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
2、結果: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了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參閱P9「土改」的相關圖)
3、作用(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P10-13)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開赴朝鮮,抗美援朝。(參閱P10「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圖)
2、英雄人物:黃繼光(為了掩護戰友前進,他用身軀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邱少雲(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戰友的安全,在大火燒身的情況下,邱少雲嚴守潛伏紀律,直至壯烈犧牲) 稱號:最可愛的人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
4、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5、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革命主義精神等)
第3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P15)(參閱P16「《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書影」圖)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4、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P16)
(1)提出:1953年12月我國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談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影響: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在國際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己舉行的國際會議,主要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周總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書P20)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時間:1953---1957年)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內容: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
(3)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鐵路[集二、寶成、鷹廈])。(參閱書P21「第一個五年成就示意圖」)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1955年,全國出現農業合作化高潮。
2、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3、概況:
改造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 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走合作化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走合作化道路
資本主義工商業 從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公私合營過渡
第5課 學習探究(一)
1、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P26)
2、5個民族自治區,最早成立的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晚的是西藏自治區。(參閱書P28「自治區成立時間表」)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P31)
1、主要內容: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規定了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
2、地位: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誤(P32)
1、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失誤的表現
(1)1958年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 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辦公共食堂
3、失誤的結果:是黨在探索過程中的嚴重失誤,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4、失誤的原因: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經驗,對國情沒有認識清楚,急於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5、經驗教訓:經濟發展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立足國情,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多積累發展經濟的經驗。
三、國民經濟復甦:1961年,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962年底開始復甦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P37-39)
一、發動
1、原因:毛澤東錯誤地分析了階級斗爭的形勢。
2、導火線:1965年《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發表》
3、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4、1966年,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形成林彪(1971年墜機死亡)和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影響):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國民經濟損失約5000億元。
3、教訓: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對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的階級矛盾有科學客觀的分析;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設,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領導。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1964年10月:原子彈 (參閱P42「原子彈爆炸成功」圖)
(2)1966年10月:導彈,實現導彈和原子彈的結合。
(3)1967年:氫彈(成為第四個能夠自己研製氫彈的國家)
(4)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參閱P43「東方紅1號」圖)
(5)1949年:海軍和空軍
(6)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通常被成為「二炮」的部隊是導彈部隊)
(7)「兩彈一星」精神(P45每課一得):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參閱P47「中國代表團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圖):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國際政治舞台,為實現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現在,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是:中美英法俄)
二、中美建交:1971年,中美雙方開展「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認為要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的威脅,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改變世界的一周);1978年12月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參見P49「歷史性的握手」圖)
第10課 學習探究(二)
「鐵人」王進喜 「兩彈元勛」鄧稼先 「縣委書記的榜樣、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 好戰士雷鋒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P59)(1978年12月,北京)—— 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聯系歌〈春天的故事〉)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年開始,最早在安徽、四川兩省)
1、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
2、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空前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推動了中國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對外開放(參見P62「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形成過程:先開放經濟特區,再開放沿海經濟開放城市,接著發展到開放經濟開放區,最後逐漸向內地發展,形成現在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
2、1979年,對廣東、福建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
3、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省(1988年,最大的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集中於福建、廣東、海南三省)
4、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5、作用和影響: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建,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有利地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建設經濟特區,可以增強同國外的經濟技術合作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利於人才的培養,有利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快、更好地發展;也有利於世界了解中國,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P65)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大大提高了畝產量,被外國新聞媒體稱為「東方魔稻」。(參見P65「袁隆平在田間工作」圖)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參閱P66「鄧小平題詞」)
2、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世紀末,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80%。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1959年,容國團首次獲得乒乓球單打冠軍,是新中國成立第一個世界冠軍。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一國兩制(鄧小平)(P70)
1、提出:首先針對台灣問題提出來的。 2、主要內容: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 3、實踐:首先被運用於解決香港問題,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香港於1841~1898年逐步被英國侵佔,澳門於1553~1887年被葡萄牙侵佔)
二、兩岸交流: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P76)
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新憲法,後又制定《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起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先進典型:邯鄲鋼鐵總廠)。
2、就業制度:我國實行「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通過公平競爭獲得工作崗位。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中國1991年加入。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鄧小平理論」)(書P79)
1、提出: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
2、地位: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的理論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旗幟。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我們從哪裡來
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
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羅河---BC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亞
BC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
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東亞、東南亞 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徵
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
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
2、帝國--------BC31年屋大維
第19課 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
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
二、基督教
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丕平獻土
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心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
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紀》,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藝術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清真寺。
恩。。。。那沒法寫啊。
❻ 八年級下冊歷史(北師大版)
<一本必勝>是中考模擬題,很有用
❼ 八下歷史詳細目錄(北師大版)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P1)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P3-4)
(一)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54門禮炮齊響28響:54門象徵參加第一屆政協會議的54個民族[或參加第一屆政協的54個政治團體,或五四運動],28響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28個春秋)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標志著中國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P5):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1951年10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拉薩,西藏和平解放。
第2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P9)
1、標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
2、結果: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了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億多無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參閱P9「土改」的相關圖)
3、作用(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P10-13)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開赴朝鮮,抗美援朝。(參閱P10「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圖)
2、英雄人物:黃繼光(為了掩護戰友前進,他用身軀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邱少雲(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戰友的安全,在大火燒身的情況下,邱少雲嚴守潛伏紀律,直至壯烈犧牲) 稱號:最可愛的人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
4、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5、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革命主義精神等)
第3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P15)(參閱P16「《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書影」圖)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4、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P16)
(1)提出:1953年12月我國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談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影響: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在國際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己舉行的國際會議,主要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周總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書P20)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時間:1953---1957年)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內容: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
(3)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鐵路[集二、寶成、鷹廈])。(參閱書P21「第一個五年成就示意圖」)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1955年,全國出現農業合作化高潮。
2、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3、概況:
改造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
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走合作化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走合作化道路
資本主義工商業
從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到公私合營過渡
第5課 學習探究(一)
1、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P26)
2、5個民族自治區,最早成立的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晚的是西藏自治區。(參閱書P28「自治區成立時間表」)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P31)
1、主要內容: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規定了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
2、地位: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誤(P32)
1、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失誤的表現
(1)1958年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 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辦公共食堂
3、失誤的結果:是黨在探索過程中的嚴重失誤,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4、失誤的原因: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經驗,對國情沒有認識清楚,急於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5、經驗教訓:經濟發展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立足國情,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多積累發展經濟的景仰。
三、國民經濟復甦:1961年,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962年底開始復甦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P37-39)
一、發動
1、原因:毛澤東錯誤地分析了階級斗爭的形勢。
2、導火線:1965年《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發表》
3、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4、1966年,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形成林彪(1971年墜機死亡)和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影響):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國民經濟損失約5000億元。
3、教訓: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後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對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的階級矛盾有科學客觀的分析;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設,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領導。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1964年10月:原子彈 (參閱P42「原子彈爆炸成功」圖)
(2)1966年10月:導彈,實現導彈和原子彈的結合。
(3)1967年:氫彈(成為第四個能夠自己研製氫彈的國家)
(4)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參閱P43「東方紅1號」圖)
(5)1949年:海軍和空軍
(6)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通常被成為「二炮」的部隊是導彈部隊)
(7)「兩彈一星」精神(P45每課一得):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參閱P47「中國代表團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圖):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國際政治舞台,為實現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現在,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是:中美英法俄)
二、中美建交:1971年,中美雙方開展「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認為要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的威脅,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改變世界的一周);1978年12月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參見P49「歷史性的握手」圖)
第10課 學習探究(二)
「鐵人」王進喜 「兩彈元勛」鄧稼先 「縣委書記的榜樣、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P59)(1978年12月,北京)—— 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聯系歌〈春天的故事〉)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年開始,最早在安徽、四川兩省)
1、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
2、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空前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推動了中國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對外開放(參見P62「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形成過程:先開放經濟特區,再開放沿海經濟開放城市,接著發展到開放經濟開放區,最後逐漸向內地發展成現在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
2、1979年,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優惠政策。
3、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8年,最大的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集中於福建、廣東、海南三省)
4、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5、作用和影響: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建,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有利地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建設經濟特區,可以增強同國外的經濟技術合作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利於人才的培養,有利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快、更好地發展;也有利於世界了解中國,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P65)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大大提高了畝產量,被外國新聞媒體稱為「東方魔稻」。(參見P65「袁隆平在田間工作」圖)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參閱P66「鄧小平題詞」)
2、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世紀末,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80%。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1959年,容國團首次獲得乒乓球單打冠軍,是新中國成立第一個世界冠軍。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一國兩制(鄧小平)(P70)
1、提出:首先針對台灣問題提出來的。 2、主要內容: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 3、實踐:首先被運用於解決香港問題,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香港於1841~1898年逐步被英國侵佔,澳門於1553~1887年被葡萄牙侵佔)
二、兩岸交流: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P76)
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通過新憲法,後又制定《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起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先進典型:邯鄲鋼鐵總廠)。
2、就業制度:我國實行「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通過公平競爭獲得工作崗位。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中國1991年加入。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鄧小平理論」)(書P79)
1、提出: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
2、地位: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的理論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