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同歷史時期法國和中國對比

同歷史時期法國和中國對比

發布時間:2021-03-08 01:08:22

1. 中國歷史與外國歷史在同一時期的橫向比較~

1.
道光年間

1821年:3月25日——希臘宣布獨立。希臘獨立戰爭爆發。
5月5日——拿破崙·波拿巴1821年去世
7月10日——美國從西班牙購買佛羅里達州。
7月28日——秘魯宣布獨立。
8月10日——密蘇里州加入美國。
9月15日——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獨立。
9月27日——墨西哥獨立。
11月28日——巴拿馬獨立。加入西蒙·玻利瓦爾建立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1822年:1月1日——希臘第一屆國民大會宣布希臘獨立,成立希臘執行委員會。
1月27日——希臘正式宣布獨立。
5月24日——恩克彗星回歸,成為第二顆按預言回歸的彗星。
9月7日——巴西宣布從葡萄牙獨立。
9月12日——中國第一份由外國人創辦的報紙和澳門第一份報紙《蜜蜂華報》創辦。

算了,太多太多了!!!!幾十年呢。。。。你自己從1821年開始在網路輸入數字就行了。或者去維基網路,比如差1823年,就打1823..就有了大事件很全!!!

2. 康熙和俄國打仗的時候,俄國國內政局動盪。。彼得大帝雖然登基了,但是卻是由同父異母的姐姐攝政。尼布楚條約簽訂的那一年,1689年,其姐姐被推翻,彼得大帝正式執政!!
但是同時俄國國內非常落後,依然處於「中世紀」

3.明初海禁,主要是因為倭寇侵襲,朱元璋將港口關閉,封鎖海路,中斷海外貿易,實為了中斷和日本的貿易,但是連東南亞一代的貿易也中斷了。但是海禁時間不長,後期又再次開放,只是依然禁止與日本進行貿易!!!!
清朝的閉關鎖國,是不與其他國家往來和交流,嚴格限制貿易的一種政策,不僅僅體現於海上,陸路也是一樣,比海禁要嚴重多了!!!!!!

2. 法國和中國的不同

1、地理位置不同:

(1)法國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

(2)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

2、氣候不同:

(1)法國本土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

(2)中國的氣候復雜多樣,有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類型,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氣候帶。

3、面積不同:

(1)法國本土面積為543965平方公里,包括海外領土面積為632834平方公里。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

(2)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

4、國家性質不同:

(1)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

(2)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5、官方語言不同:

(1)法國的官方語言是法語。

(2)中國的官方語言是漢語。

6、民族不同:

(1)法國的主要民族有法蘭西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阿爾薩斯人。

(2)中國的主要民族有漢族等56個民族。

3. 法國和中國的文化差異

法國人講究飲食是世界聞名的,就連平日的午餐和晚餐也非常豐盛。
午餐一般分為冷盤或稱開胃菜
主菜以肉為主,牛排,如黑椒牛排,煎雞腿,羊排,小牛肉,煎魚排,及什錦海鮮。
晚餐除了以湯代替冷盤外,大部分的主菜和午餐差不多.湯是晚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國,似乎是浪漫與品位這兩個名詞的化身。提起法國,我們會不自禁地想起香榭麗舍大道上的衣香鬢影,塞納河畔的幽暗燈光,新橋上的浪漫愛情……當然,還有的就是如藝術品一般的法國美食了。

法國服飾文化的精髓,以其簡約而不簡單,狂野而不浮誇。華貴而大度的時尚品位和感召個性,成為時裝潮流的代言之一。

法國的國土面積不大,卻出現了不少馳名世界的建築群體,像艾菲爾鐵塔,凡爾塞宮,聖母院,歌劇院,凱旋門……以前看過一些漫畫,幽默的法國人竟然將他們絢麗多姿的建築物予以詼諧的色彩,比如將凱旋門畫成是一隻烏龜的龜殼,烏龜正在步履維艱地行走著;將鐵塔的四周畫成小孩的身軀,小孩子正看著自己的「小傢伙」而沾沾自喜。

法國文化富有多樣性,數世紀以來法國都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國人干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請人吃飯要預約;去銀行辦事要預約;修車要預約;找醫生看病要預約;甚至連理發也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私人拜訪更得預約!而且有些約會「提前量」嚇人。我們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幾頓午餐或晚宴是3個月以後的。在法國,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現象是極少的。如果事先不預約又會怎樣?首先,對方會覺得你不禮貌,至少有點怪.
不過,從整體上說,法國人辦事效率並不高。官僚主義、公文旅行、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嚴重。有人說法國人最缺乏靈活性,這話有道理。法國人散漫,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有靈活性;喜歡照章辦事,並不是說他們嚴謹;不願意變通,並不是說他們有多強的原則性。「約會文化」已使他們養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國人從飲食服飾到言談舉止,都要講究高貴典雅。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4. 中世紀的歐洲與中世紀的中國對比。

先定義中世紀:476至1453.
期間中國經歷的王朝:唐朝,宋朝,元朝。(期間先後經歷金,遼,回紇,西夏,大理等少數民族政權。)
中世紀的歐洲:
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撒克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撒克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現代的法國、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森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 征服者威廉
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發生了黑斯廷斯戰役,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並建立了諾曼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騎士制度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穩固的統一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中世紀的戰爭,是由組織散漫的戰斗團,在需要運用策略和調動的戰場上互相對峙、沖突,然後再一步一步演進而來。演進中的一個部分,反應在不同的兵種和武器的發展上,以及如何去運用它們。黑暗時代的早期軍隊,是一群沒有組織的徒步士兵。當重騎兵興起後,最好的軍隊就是一群沒有組織的騎士。徒 中世紀騎士盔甲
步士兵會對沿途的農田造成破壞,在攻城戰時則會造成更大的打擊。不過,在作戰的時候,騎士們會試圖與他們的敵人作一對一的交戰,而徒步士兵又會夾在敵我雙方的騎士之間。這種戰法其實非常危險,因為中古時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徵召的農民,並未受過作戰訓練。弓兵在攻城戰上十分適用,但在戰場上也一樣冒著被消滅的危險。 到了14世紀後期,指揮官加強了騎士的紀律,使他們的軍隊更能發揮團隊的合作。但是在英國的軍隊里,盡管長弓兵在很多的戰場上證明了他們的價值,可是騎士並未給予這些射手太多的重視。紀律也讓越來越多的騎士為報酬作戰,罕有為忠誠和光榮作戰者。在義大利的雇傭兵以長期作戰但少有損傷而聞名。在這個時期,各階級的士兵都是軍隊的資產,不會被輕易遺棄。這使得過去追求光榮的封建軍隊,逐步成為只關心他們會收取多少報酬的專業軍隊。 騎兵會被特別地劃分為三支隊伍或三個部分,然後一隊接一隊銜命作戰。第一波的攻擊會突破或沖散敵軍,接著第二或第三波的攻擊就能加以制服。敵軍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殺戮或俘虜。 事實上,騎士如果採取個人行動,對任何指揮官的計劃都是很大的傷害。騎士最關心的是忠誠、光榮和騎乘在一流隊伍的第一行列位置。為爭取個人光榮,在戰場上獲得全面的勝利反而淪為其次。在戰場上開始作戰之後,不用多久騎士就會攻擊他們所看到的敵人,如此一來便破壞了整體作戰計劃。 指揮官在必要時把麾下騎士自馬上卸下,是控制他們的最佳手段。這是小型軍隊普遍採用的方式,因為這些騎士很少會期望在作戰中表現。卸陣下來的騎士可以適時加強戰鬥力量,並提振一般徒步軍隊的士氣。這些騎士和其餘徒步士兵,會被用在減緩敵騎沖鋒的標樁、或其他戰地工事的後方作戰。 1346年的克里斯戰役,是騎士不遵守紀律行為的一個例子。當時法國的軍隊在數量上超過英國的軍隊(四萬對一萬),並且擁有非常多的騎士。英國人把長弓兵分成三個隊伍,在標樁的防護下投入戰場。在這三個隊伍之間的,是兩隊卸下馬的騎士,而第三隊卸下馬的騎士則被保留作預備軍。法國國王亦將麾下騎士組編為三個部分,並且指派熱那諾斯的僱傭弓兵去射擊英國的騎士,但因弓弩被弄濕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國騎士又忽視法王在組織上的努力,在開戰不久後,一見敵軍就立刻狂怒不已,張口一遍又一遍地喊著:「殺啊!殺啊!」由於法國國王忍受不了熱那諾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騎士前進,並擊倒在他們前面的熱那諾斯弩兵。這場戰斗持續了一整天,最後由英國的騎士和長弓兵(他們保持了其弓弦的乾燥)打敗了那些騎著馬匹但作戰時毫無紀律、亂成一團的法國騎士。 到了中古時代末期,重騎兵在戰場上的價值不如以往,幾與投射部隊和徒步軍隊無異。在這個時期,人們已經了解何以審慎部署的攻擊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訓練步兵的重要。作戰的規則改變了,標樁、馬匹陷阱和壕溝都常常被軍隊用作防護工具,以抵抗騎兵的攻擊。如果騎兵對大批各個等級的長槍兵和弓兵(或槍炮手)作出攻擊的話,只會產生一大堆受創的馬匹和騎兵。騎士會被迫徒步作戰,或等待適當的攻擊時機。只有敵軍在移動、混亂、或從臨時的戰地防禦工事中走出來的情況下,毀滅性的攻擊才能奏效。
黑死病
第一次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稱為查士丁尼瘟疫,共有兩次,發生在540年~590年。並沒有明確的數字統計多少人因此死亡,不過一般相信這個疫病導致東地中海約2500萬人死亡。這場瘟疫衰弱了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企圖恢復羅馬帝國光榮的夢想也因此失敗。
第二次大流行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黑死病被認為是蒙古人帶來的。約1347年,往來克里米亞與墨西拿(西西里島)間的熱內亞貿易船隻帶來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熱內亞與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當時無法找到治療葯物,只能使用隔離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但死亡率及嚴重程度逐漸下降。 有人認為,這場黑死病嚴重打擊了歐洲傳統的社會結構,削弱封建與教會勢力,間接促成了後來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中世紀的中國
五胡亂華,是中國東晉時期塞北多個胡人的游牧部落聯盟趁中原的西晉王朝衰弱空虛之際大規模南下建立胡人國家而造成與中華中統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游牧部落聯盟。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開啟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唐朝
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隴西李氏建立,定都長安。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此後武則天以周代唐。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唐朝時同突厥、回紇、吐蕃、靺鞨關系密切,對外交流頻繁,與天竺、新羅、日本和西方國家均有往來。政治制度也有所創新與完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逐漸成熟,成為後世模板。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於農民戰爭。
趙氏兩宋
北宋王朝
北宋地圖
另詳見「北宋」詞條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開封(今屬河南),其創建者為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原為後周禁軍統領,經陳橋兵變才當上了大宋皇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並逐漸進入中國經濟、文化、科技的鼎盛時期。唐朝人口最盛時有五千多萬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時突破一億。宋人有曰:「生民以來,能濟登茲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讓人驚訝的是,以宋仁宗時期國庫歲入折算黃金估計,北宋當時人均GDP2280美元左右,都城東京汴梁與西京洛陽的人均GDP更是突破4000美元。但是由於生產力水平差異,在當時,等量的黃金與當代相比,其所能換得的生活資料或生產資料遠遠不及現在。也就是說,其人均GDP「2280美元」「4000美元」,都小於現在的「2280美元」「4000美元」的概念。不過比起同時代的其他國家,宋人的生活應該還是相當好的。
南宋王朝

另詳見「南宋」詞條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始於高宗趙構,終於恭帝,共9帝(包括行朝二幼主)。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南宋恭帝投降後,文天祥、陸秀夫在今廣東地區繼續抗元,後被元朝所滅,文天祥因不屈為元朝臣子被殺害,陸秀夫與少帝趙昺投海自盡。從此,南宋滅亡。
元朝
(公元1271年~1368年),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內。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滅亡。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元國號並改國號為「韃靼」。元朝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98年。1206年(金章宗泰和六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奉鐵木真為大汗,上尊號成吉思汗,蒙古汗國(大蒙古國)建立。蒙古汗國在1259年蒙哥汗去世後分裂為大汗之國和四大汗國(金帳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和察合台汗國),四大汗國名義上服從蒙古大汗宗主權。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 。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面積最大的皇朝。 1218年蒙古滅西遼,1227年6月滅西夏,1234年滅金,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滅大理,1276年滅南宋,1279年消滅南宋流亡政權。 成吉思汗時,蒙古沒有固定的首都。1235年,窩闊台汗建都哈爾和林(今蒙古國境內)。1263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東)。1272年定都燕京,稱為大都(今北京)。 元帝國的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內地、滿洲、新疆、西藏、內蒙古、外蒙古、澎湖,濟州島及南海諸島,都在蒙元統治范圍之內,還包括東西伯利亞大部分,中西伯利亞,東到白令海、錫金、不丹、庫頁島,克什米爾東半部、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朝鮮半島北部,。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帝國,同年明軍攻佔大都,元順帝北巡,元帝國退出中原,與明帝國對峙,漢人史稱「北元」。
金朝
1115年-1234年)女真勃興於今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1115年1月28日,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金朝建國後, 金朝
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五京一下,遼朝隨即滅亡。金滅遼後,與北宋遂成敵國。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後,挾滅遼之威,很快席捲而南,於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女真在消滅遼朝和北宋後,統一了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並與南宋長期對峙。金朝在實行猛安謀克等獨特製度的同時,也採納了內地的很多政治制度。完顏亮在位期間,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金在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後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涌,同時又受到蒙古帝國(元帝國)軍隊的不斷打擊,終於亡國。 金朝時期,隨著封建化的深入,社會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除了畜牧業的優勢外,其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也有所進步。金朝文化深受漢族影響,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其中戲劇較為突出,並產生了元好問等著名文學家。金統治者注意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習俗,推動女真族完成封建化的過程。

建國於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7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夏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都城及疆域
始於太祖耶律阿保機,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其疆域東臨北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
發展與滅亡
遼代與北宋對峙,是統治中國北部的一個王朝,1125年為金所滅。在太祖阿保機統治時期,創建奴隸制國家,確定皇權世襲,建立軍隊,制定法律,修建都城,製造文字,此後繼續向外擴張。西吞並甘州回鶻,東滅亡渤海國,南佔領燕雲十六州。太宗死後,經過世宗,穆宗,景宗,一再發生爭奪皇權戰爭。982年聖宗繼位,實行一系列改革,多方面削弱奴隸制,確立封建制的統治。其間他帶兵南侵,與宋訂立澶淵之盟,兩國各守舊界,此後不再有大的戰事。聖宗在位半個世紀,是遼朝的全盛時期。到興宗,道宗時期皇室內部政變頻繁,各族人民反抗遼朝的起義連綿不斷,遼王朝日見衰敗。金政權建立後,接連打敗遼王朝,很快取代了遼在東北的統治地位。1125年天祚帝逃往西夏途中,為金兵追獲,遼亡。 遼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過幾個不同的階段,前期由於國力主要用於向外擴張,採取奴隸制的掠奪式經濟,使遼初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直到遼聖宗時期,遼朝的經濟才有一個較大的發展,這無疑是封建化改革的結果。遼朝得燕雲十六州後,對中原制度進一步吸收,漢制逐漸完備。 遼國的醫學成就也很顯著,其針灸、切脈診法、婦產醫科、屍體防腐等技術都具有較高水平。

5. 將清朝時的中國與同時期的西歐進行對比

.

首先樓主沒有說明樓主想要作為對比的時期是哪一個時期 所以我就按樓主的要求將清代中國大體分為全盛和衰敗為主要再分為幾個時期來介紹和對比。我將清朝在16世紀統一中國後大致分為這幾個時期。
全盛時期
1661年順治帝逝世,8歲的玄燁即位,即康熙帝。 康熙帝於繼位親政後即運用計謀消滅跋扈的權臣鰲拜以穩固皇權又在後評定三藩之亂及遍及華中、華南的各反清勢力又出軍攻打台灣,使鄭克塽降清,至此明鄭亡後中國的反請勢力全部鏟除。在徹底平定中國內全部的反清勢力後中國進入全盛的康雍乾時期。
康雍乾盛世,這段時期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是清朝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史學界通常稱為康雍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指的是清朝從康熙帝到雍正、乾隆中期,出現了經濟全面繁榮的局面,清朝國力達到其鼎盛,疆域在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1300萬余平方公里。在這段時期,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國防力量也相對強大,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處於上升狀態,其時間跨度至少有100多年,是清朝統治的高峰。
這段時期是清朝最繁華和成功的時代,但另一方面康乾時期雖然是中華帝國時代的黃金時期但是專制黑暗時代。康乾盛世時期的清朝統治者們也正是在縱向比較中產生了盲目樂觀的自戀,歌舞昇平,自我陶醉,夜朗自大,固步自封,所以此時出現的「康乾盛世」我們也可以認為是封建王朝最後階段的「回光反照」而已。
政治上在這個時期政治上康熙汲取明朝的教訓,重建相似於宋代的丞相內閣體制,令內閣的權力與宋朝年代相近。但在這個時期的政治日益走向君主專制的鼎峰,康熙時期開始內閣的權力不斷邊緣化以致只能處理一下小的事情 皇帝得以完全把控權力。到了雍正時期再有設立軍機處,中央集權在康乾盛世這一時期達到頂峰 。
經濟上康乾盛世時期中國的經濟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成就。不管是農業、手工業、貿易、城市發展等,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世界上佔有80%GDP的國家。

在文化思想上康乾時期中國文化學術文化的開始呈現顯著凋敝的趨勢,與表面「繁榮」的社會形勢不同的是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與盛世不協調的凋敝氣象。明末的哲學一夜之間似乎消失了,傳統儒學的人文關懷也逐步消失,文化和思想在這一時期因為清朝統治者的極端控制和限制而蔥蔥鬱郁。另一方面清朝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的思想極端束縛,使人民思想愚化 加上封關鎖國政策使人民的思想受到限制也看不到外面世界的情況,思想和視野受到極端限制。
對外關繫上康乾時期中國的外交日益保守和封閉,因為清政府自認為是「天朝大國」而對海外貿易有嚴格規定,嚴禁百姓隨意出海;若要出海,還要有限制如有限制船隻大小,限制所帶物品如鐵器不能帶糧食也不能帶多;到了海外限定必須兩年回來等等而且充軍戍邊,限制貿易,這樣無疑也就阻礙了經濟的前進;這樣使中國失去了了解世界的一次機遇,中國被遠遠地被落到後面去了,這一封關鎖國的政策被認為是中國在近代落後如世界的一大因素。
而同時期的歐洲以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民族國家的崛起為標志,使歐洲進入近代時期。這時期歐洲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巴洛克、啟蒙時代、科學革命、大分流和歐洲奇跡各個時期。歐洲的近代包括從中世紀到工業革命為止的三個世紀,大約從1500至1800年,或者從1492年發現新世界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止。在此時期科學的重要性上升,技術進步突飛猛進,世俗公民政治和民族國家異軍突起。資本主義經濟從義大利北部諸共和政體如熱那亞等開始萌芽發展。大部分歐洲地區封建社會、農奴制以及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開始衰落與最終消失。這一時期也包括了新教改革、災難性的三十年戰爭、歐洲對美洲殖民和歐洲獵殺女巫活動。通過這幾個時期的不斷演變使歐洲告別了封建制度進入資本主義新時代。
對比結論:在此時期中國的發展依舊處於領先於歐洲,但中國仍在封建末世徘徊之中 而資本主義已在歐洲興起,歐洲進入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度發展的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已開始逐漸的落後於西方,這是個標志性的時代。

唉,花了我近3個小時來編寫......下一段等明天再來吧,真累...要是你不給採納不來看我花了3個小時編寫的......好吧就這樣了

6. 《舊制度與大革命》所描述的法國與當今中國有什麼異同

《舊制度與大革命》讀後感(一)
《舊制度與大革命》是20世紀90年代被翻譯到中國的托克維爾經典之作,筆者近日走馬觀花地讀過這本書,囿於水平和視野,淺談讀書體會。
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1805—1859),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托克維爾一生經歷豐富,歷經第一帝國、復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五個時期,並且有著多年的從政經驗,這使他具備了很強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從1851年起即開始著手對法國大革命的研究,到1856年本書出版,共耗時5年時間,期間查閱了大量檔案、文書等一手資料,使得本書更具客觀性、系統性、科學性、嚴謹性。主要代表作有《論美國的民主》、《舊制度與大革命》。他曾預測:美國北方和南方將來可能發生戰爭;當時尚屬於墨西哥的得克薩斯,將來必被美國吞並;美俄兩國將要統治全球的預測。因為這些預測,二戰後世界范圍內掀起研究托克維爾的熱潮。
這本書告訴我們,法國大革命的由來:精神自由的被毀以及政治自由民主的缺失。我們應該覺醒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現代民主的基石。精神自由、司法獨立,這兩點使得法國最終戰勝了自己的諸多弊端,重新成為西方民主國家的一個典範。
托克維爾在這本書採用的是類似年鑒學派的「問題史學」方法。他重視各國間的比較,指出「誰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國,誰就永遠無法理解法國革命」,正是通過對其他國家的考察,托克維爾認識到法國革命的獨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歐洲的影響。他還重視通過辯證法來分析法國革命,一方面他強調民族特徵、舊制度傳統對革命興起以及革命後政治制度構建的巨大影響,另一方面又特別重視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時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國社會矛盾的激化。托克維爾認為「即使沒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會產生」。 另外,托克維爾還使用了階級分析法,正如他所說的,「人們會拿但個人的例子來反駁我;我談的是階級,唯有階級才應占據歷史」,
托克維爾本書中還提出一個最為吊詭(悖論)的問題:「何以減輕人民的負擔反而激怒了人民?筆者從書中找到的答案如下:
一是政府有法不依或者朝令夕改,造成百姓的恐慌。國王宣布說:「勞動權是一切財產中最神聖的財產;一切有損於勞動權的法律均違背自然權利,均當被視為無效的法律」。幾個月後,損害勞動者的行會和勞役制度又重新恢復。這種對苦難的敘述使人民激憤起來,在人民內心深處燃起貪欲、嫉妒和仇恨。
二是人們利益需求單一趨同,人們變得日益相似。正是由於專制權力的加強,人們逐漸喪失了精神的自由,甚至人身的自由,人與人之間變得互不來往,社會誠信缺失,不同階級之間乃至同一階級內部都不會相互協作。而正是這種自由的喪失,使得舊制度變得難以維持,因為它只會加劇社會的分裂,而難以促進社會的進步。也就是中國古語所雲:所有的人都站在一邊,船就會翻。
三是社會兩極分化嚴重。農民雖然脫離貴族地主階級的束縛但是而政府為了獲得財政收入只得將注意力集中到農民身上,於是作為最窮且享受公共福利最少的群體,卻不得不承受最沉重的負擔,這必然激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對於繁榮何以加速革命的到來,其實孔子早有判斷,他說「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社會繁榮未必保證社會不會動盪,還可以從唐朝安史之亂中得到印證。安史之亂前,唐代經濟繁榮到了頂峰,國家倉庫和農戶家中存有大量糧食,而這不妨礙動盪和拐點的到來。
四是社會士族對基層百姓的刺激。法國大革命前的一個奇特現象是,政府官員——就是那些特權者,喜歡當著人民的面高聲議論那些折磨人民的殘酷的、不公正的行為;他們相互揭發政府機構駭人聽聞的種種罪惡。他們用動聽的辭令描繪人民的苦難和報酬低劣的勞動,他們試圖這樣來解救人民,結果使人民怒氣沖天!官員們似乎有意刺激群情,而不是滿足人民的需求。人們對未來看不到希望。

7. 法國與中國近代史的對比

法國近代史比中國早幾十年。法國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是步入近代史的;而中國的近代史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才開始的。前者是法國內部資產階級革命形成的,後者是由英國侵入造成中國進入近代史。

8. 法國和中國實力對比

法國軍隊30萬,中抄國軍襲隊250萬。各方面數量都是中國占優。
兩國都有核武器,中國三位一體核力量,法國只發展潛射核彈。但中法之間的矛盾到不了非要滅了整塊地的這個程度,核武器暫時可以不考慮。
法國能給人留下印象的陸海空三大件是:
空軍的「幻影」戰機、陸軍的「勒克萊爾」坦克,海軍的「戴高樂」航母。
這些裝備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水平,中國這兩年裝備發展不錯,數量又多,如果兩國商量好,挑個第三方場地打個公平決戰,中國肯定贏。
但沒有誰會那樣打。如果法國不主動打到中國來,中國的數量優勢就發揮不出來,而且缺少遠程投送力量,不能派大量部隊到法國作戰,因此不能把法國怎麼樣。
論國際地位中國和法國其實差不多,雖然它比我們小,但硬實力上它的經濟盤子不小,軟實力上西方文化現在在世界上橫行,法國在西方世界有影響,當年又有許多殖民地,有不少人認同。總體看,跟法國
跟法國鬥法最大的籌碼是中國的經濟力量。中國市場大,合作機會多,不跟法國玩,讓他自己反思去。

9. 求歐洲和中國歷史同步對比,如:歐洲什麼時期,中國是什麼朝代 詳細點。。。拜託

愛琴文明,商朝末年~西周初年
希臘文明,西周後期~春秋時期
希臘內戰,馬其頓專的崛起,戰國時期
羅馬共和國屬,羅馬崛起,戰國後期~西漢前期
斯巴達克思起義,羅馬共和國向帝國轉型,西漢後期
羅馬帝國,東漢~三國時期
羅馬帝國崩潰,蠻族入侵~兩晉南北朝
法蘭克帝國,隋朝~唐朝早期
法蘭克帝國分裂,北歐諾曼海盜入侵,唐朝後期~五代十國。
法國卡佩王朝,英國諾曼王朝,宋朝
英法百年戰爭,黑死病,聖女貞德,元朝~明朝早期
西班牙光復,新航路開辟,明朝中葉
法國宗教戰爭,波旁王朝建立,德國三十年戰爭,明朝後期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波旁王朝鼎盛,路易十三時代,路易十四時代,俄國彼得一世。清朝前期~康乾盛世。
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女沙皇卡捷琳娜,清朝乾隆後期,嘉慶時期。
以後的都是近代史了。

10. [急]中國與法國之間相關歷史 包括戰爭、商業、外交等 速度!

sorry.年表沒找到
歷史
中法之間發生聯系早在鴉片戰爭之前。明代晚期西歐基督教耶穌會士來華傳教、定居,促發了中歐文化第一次接觸高峰,等到了清朝康熙時期還有官方明文記載的來自法國的訪華使節,是由法國歷史上著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其間也有信仰了基督教的中國人前去法國,協助翻譯以及編著中法互譯辭典。具體情況可以參考何兆武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論》或《法國當代中國學》等書里的相關章節。

康熙朝,由於耶穌會士以外的其他西歐傳教會進入中國,他們的理念和傳教方式與耶穌會士不同,不贊同耶穌會士容忍中國基督教徒繼續祖先崇拜、強調儒學和基督共通一面的傳教模式,因此向梵蒂岡提交了反對意見,指責耶穌會士容忍異端,由此而逐漸引發了中國和梵蒂岡之間的「禮儀之爭」,康熙帝還親自致信教皇,說明我方立場,該信譯文原本還保存在梵蒂岡教廷檔案館。由於當時西歐教會普遍地敵視耶穌會士,故此,耶穌會士的抗辯和解釋未能得到西歐社會和教廷的理解,最終產生的教皇敕令直接引發了中國清朝廷的強烈反應,開始對在華傳教士加強活動范圍限制,及至最後到雍正朝終於開始驅逐在華傳教士(據說有傳教士牽涉進康熙晚年的九龍奪嫡之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索「禮儀之爭」相關的研究書籍和評論文章,加深對這一問題的了解。

17、18、19世紀,在法國本土,對中國文化還是比較熱衷的,但大多出於對遙遠國度的好奇和獵奇想像,嚴格、尊重事實的研究比較罕見。從最初的片面推崇中國文化到後來一面倒的貶低,法國諸多文學大師的筆下都曾涉及到中國題材。經常被國人提到的比如有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推崇),孟德斯鳩(貶斥)。

鴉片戰爭以後,一戰時有中國人參加法國軍隊作戰,可以參見法國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裡面的一戰國際戰士紀念碑上的碑文。二戰時也有中國人參與法國保衛戰,至今還有在法中國老兵聯誼會(如果我沒記錯名字的話)。這些都是比較民間的交往。從政府關系來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民國政府和法國的關系都是不好不壞,說不上法國政府特別優待或照顧中國的,也沒什麼特別欺負虐待的。詳情還是去找一些當時的中國駐法大使的書信、回憶錄來看看,了解一下為好。比如說顧維鈞的回憶錄。

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國在華形象之所以那麼好,恐怕主要肇因於它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再者,知識界也相當推崇法國歷史上產生的啟蒙思想,以及其他進步思想。戴高樂政府希望在二戰後的歐洲重塑獨立、自信、不追隨美國的大國形象,因此選擇與遠東地區的中國政府交好。其後的歷屆總統也都基本沿襲了這個政策,比較務實地對待中國事務。另一方面,在法國知識界,二戰後,許多大學生和文化學者都對新中國充滿好奇,對毛澤東思想進行了研究,甚至誕生了信仰毛澤東思想的「毛主義」學派。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思想曾一度風靡法國大學校園……總的來說,中法知識界之間的文化交流比較穩定(華裔法國學者程抱一是法蘭西學院院士,不朽者之一),法國的中國學研究也是在世界漢學研究領域獨樹一幟的。

法國政府一向比較自負,文化和道德上的優越感較強,碰到一個同樣以悠久的歷史文化自負的中國,由於地理位置的遙遠,一直以來惺惺相惜多,在外交方面也走「求同存異」、比較務實的路線。但碰到一個高調宣揚西方價值觀、普世理念的新總統薩科奇?從2008年法國政府發布的外交白皮書來看,薩科奇政府的對外行動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難免要和中國有所沖突了。具體可以去法國政府網站參考他們的外交政策白皮書。

有外籍血統的薩科奇一向作風強硬,他對於所謂西方普世價值觀念的信仰和強調尤甚於其他法國血統的總統。從心理學上來看,這也是人之常情。何況,他之前的法國總統大多有學習、研究中國文化的背景,因而在中國問題上比較能平和、務實地對待,比較能理解中國人的想法和立場。而這一點,恰恰是薩科奇所欠缺的。

撇開總統個人的意識形態愛好、文化背景差異(再者又是好爭辯的律師職業出身),歐洲整體的社會環境、生存狀況和文化氣氛的變化,也應當考慮進去。

不管怎樣,中法關系雖然眼下比較緊張,但從長遠來看,還是會互相諒解和好的。無論政府行為如何,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兩國之間互相仰慕、彼此值得學習的地方要多過頭腦發熱的沖突。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也是和的可能性較大——希望有專業研究這方面問題的達人給予解說、指教。
經濟
法國全國統計及經濟研究所(INSEE)於2005年12月22日發表經濟統計報告稱,從1990年到2003年的13年間,法國經濟累計增長了28%。與此同時,報告也顯示,法國各地區之間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

統計顯示,目前,法國經濟最發達的三個大區幾乎佔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半數。這三個大區分別是:巴黎大區(Ile-de-France)、羅納-阿爾卑斯大區(Rhone-Alpes),以及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蘭色海岸大區(Provence-Alpes-Cote-d』Azur)。

法國本土共劃為22個行政大區,其中,首都巴黎市及其周邊的7個省組成巴黎大區,面積1.2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2.2%,人口1020萬,佔全國人口的1/5。巴黎大區不僅是法國人口最多的大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根據INSEE剛剛發表的上述報告,2003年,巴黎大區的國內生產總值(PIB)佔法國全國PIB的比重高達29.3%。報告同時顯示,位於東南和南部的羅納-阿爾卑斯和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蘭色海岸大區,佔全國PIB的比重分別為8.4%和7.1%。而其它大區各自佔全國PIB的比重無一超過6%。

上述報告還顯示,上述三個大區在商業服務領域的增加值比重,超過全國總值的半數,達到52%。

上述三個大區加上盧瓦爾大區(Pays-de-la-Loire),合計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5%。與此同時,這四個大區合計還佔了全國建築業增加值的43%。

上述報告還顯示,作為發達國家的法國,其本土22個大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例如,在巴黎大區,第三產業占經濟增加總值的比重為68%,但是,位於東北部的香檳-阿登(Champagne-Ardenne),以及位於中東部的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é)大區,這個比重只有41%。

在弗朗什孔泰大區,工業的比重相對較高,達到26.6%。西北部的上諾曼底大區的工業比重也達到24%。

與此同時,香檳-阿登大區的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占經濟增加總值的比重達到13%,遠遠高於法國全國4.5%的平均水平。

統計還顯示,2003年,法國各大區之間人均PIB也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狀況,例如,巴黎大區人均PIB高達39360歐元,而外省的人均PIB只有22775歐元。
戰爭
http://ke..com/view/23929.htm
商業
中新網12月3日電 最近,法國總統薩科齊表示將在波蘭會見達賴,中方對此表示反對,並推遲了中歐領導人峰會。薩科齊在中法關繫上的反復無常讓很多人擔心,中法之間的經貿往來會因此被拖累。不過,法國企業目前仍保持樂觀。據路透社報道,與中國有生意往來的法國公司認為中法外交風波不會嚴重破壞商業往來。

外交

路透社稱,繼上周宣布推遲中歐峰會後,周二中國再次批評薩科齊,要求其取消與達賴會面,修復中歐關系。年初因聖火傳遞被干擾導致中法關系緊張,部分法國企業受到中國網民抵制,很多人擔心相似事件再度上演。不過,目前看來,法國企業似乎還不是太擔心。

上周,法國超市巨頭家樂福在中國開了兩家新店;飛機製造商空中客車否認與中國方面的談判遇阻,表示有信心獲得中方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訂單。法中委員會總幹事王建宇也認為,只要合同對中歐都有利,就能夠達成協議。

不過,分析人士依然警告說,如果中法關系惡化,法國企業受牽連的可能性會變大。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Andrew Small稱,就對法國採取經濟打擊,中國「顯然他們並不希望這種局面持續,但從某些方面來看,他們有能力這么做」。路透社認為,在全球經濟低迷的特殊時刻,上述情況一旦發生,對法國企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目前,法國商界已經有一些人認為薩科齊在處理中法關系方面表現拙劣。
歐盟近日針對中國推遲中歐峰會的決定紛紛埋怨中國"反應過度",中國政府對此做出了強硬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2日再次表示,中歐關系能否回到正常軌道取決於薩科齊能否創造正確條件。中國政府的這一回擊立即引發了歐洲媒體的關注,有媒體評論稱,"中國警告薩科齊取消與達賴會面"。

11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例行記者會上就中歐、中法關系回答了有關記者的提問。在回答"法國領導人仍然堅持會見達賴,中國下一步會怎麼做?"的問題時,劉建超表示:"法方對中方的原則立場和重大關切是清楚的。""現在是需要法方作出選擇的時候,我們希望法方採取切實措施,為中歐領導人會晤創造合適的氣氛和條件。"當被問及出現在中國互聯網上抵製法國的呼聲時,劉建超表示:"中國高度重視同歐盟和法國的關系。我們也希望國內民眾冷靜看待中國與歐盟和法國的關系。"

法新社、路透社等歐洲媒體在第一時間報道中國政府對薩科齊見達賴一事的最新回應。法新社報道說,"中國冷靜但堅定地表明了中方對法國與西藏問題的立場"。報道說,中國政府呼籲中國消費者能對抵製法國貨保持冷靜,但堅持認為法國因西藏問題為中法關系逐步製造了障礙。

歐洲媒體認為,中國對薩科齊提出了"警告","法國必須做出選擇"。德國之聲說,中國今天再度要求法國總統薩科齊取消本周末與達賴喇嘛的會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現在是法國方面做出決斷的時候了"。英國路透社的文章也稱,"中國警告法國總統薩科齊放棄會見達賴喇嘛的計劃。"報道中稱,從現在看來,薩科齊不太可能取消這次會見。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發出警告稱,"這次紛爭正在為中歐關系增添陰霾"。

與此同時,盡管中方表示希望民眾冷靜看待中歐、中法關系,但歐洲媒體仍然擔心中法關系緊張可能對法國在華企業帶來威脅。英國《衛報》2日針對中方再次就推遲中歐峰會問題的表態分析稱,中國再次"斥責"薩科齊。文章說,盡管那些曾經因巴黎聖火傳遞事件而遭受抵制的法國企業對中方的重申"減低了恐懼",但分析人士認為,如果中法關系進一步惡化,"中國政府很容易對法國企業給於懲罰"。英國路透社也稱,盡管中國政府呼籲民眾"冷靜看待中歐、中法關系",但"間接"地表示,"如果薩科齊堅持與達賴喇嘛會面,中法關系將會受損

閱讀全文

與同歷史時期法國和中國對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