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農村的文化歷史

中國農村的文化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7 23:33:08

A. 中國的悠久文化歷史

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
中國古代史
一、遠古時代
元謀人 雲南元謀 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北京人 距今約70——20萬年。評價1,用天然火;2,製造工具。
山頂洞人 約18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評價1,人工取火;2,進入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 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距今約7000年 母系氏族。評價1,使用陶器,食物剩餘;2,栽種水稻。
半坡氏族 陝西西安半坡村。評價1,工具先進(新石器時代);2,種聚;3,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山東省大汶口 距今約4000、5000年。評價1,人類社會進入父系;2,貧富分化。
黃帝、炎帝 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黃帝、炎帝部落聯盟——華夏族主幹。「炎黃子孫」
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禪讓」
二、夏、商、周
夏 公元前2070年 啟建立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商 公元前1600 湯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至殷。 「殷墟」發現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青銅器。四羊方尊。
西周 武王伐紂——公元前11世紀左右,牧野。周平王—洛邑(平王東遷。分封制;井田制:土地被劃成方塊形,阡陌縱橫,好像井字狀
春秋時期 奴隸社會瓦解時期。
齊桓公稱霸 1,管仲改革—國家強盛;2,尊王攘夷。
城濮大戰 晉勝楚敗。吳越戰爭。
老子 道家 《道德經》辯證法思想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無為」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政治主張:「仁政」「禮」治。教育成就:A、興辦私學;B、「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孫子 《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戰國時期 封建制確立時期
商鞅變法 1,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地位)2,獎勵耕戰(打擊奴隸主)。3,建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結果:秦逐漸強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奠定了基礎。
都江堰 秦蜀守李冰 成都附近岷江流域。
冶鐵業 宛、邯鄲
扁鵲 「望、聞、問、切」
魯班
墨家 墨子「兼愛」「非功」,反對奴隸主殉葬。
儒家 孟子 《孟子》「民為貴」「君為輕」「仁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荀子 (唯物主義)「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法家 韓非子「法治」 用嚴刑峻法鎮壓人民的反抗。
兵家 孫臏 《孫臏兵法》
屈原 楚辭 《離騷》
三、秦、漢
秦 公元前221年 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秦始皇:中央集權專制制度 1,自稱「始皇帝「;2,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在自己一個人手裡;3,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4,推行郡縣制度。
經濟 統一度量衡、貨幣
文化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軍事 修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2,抵抗匈奴。
陳勝、吳廣起義 蘄縣大澤鄉 建立張楚政權。評價: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楚漢戰爭 性質:地主貴族爭奪皇權的戰爭。劉邦注意收攬民心,又善於用人,恢復了關中(打下了經濟基礎)。最後,項羽自殺。
西漢 前202年劉邦都長安
文景之治 「休養生息」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2,三十稅一;2,,取消「連坐」和殘損肉體的刑罰。
漢武帝:1,推行大一統「推恩令」;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方。第一次 前138年。第2次,前119年。作用:A,加強了漢朝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B,加強了漢朝對西域的統治;C,打通了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西亞和歐洲的大秦(地形—關中平原—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帕米爾高原)。4,北擊匈奴。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
王莽改制 西漢末年 進行幣制改革
東漢 「光武中興」 光武帝劉秀 公元25年 都洛陽 措施:1,釋放奴婢;2,懲治貪官污吏。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 目的:恢復東漢政府和西域各國的交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甘英到達了亞洲西部的波斯灣。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第一次從海道來到中國,(《後漢書》)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載。
蔡倫 105年 改進造紙術 朝鮮、日本、阿拉伯—非洲、歐洲。
《九章算術》代數、幾何。
地動儀 張衡——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華佗 「麻沸散」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方法的醫生。「五禽戲」
司馬遷 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家。 《史記》:黃帝至漢武帝時期二三千年間的史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佛教 西漢末年(公元前後1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道教 主張修身養性,煉丹制葯,得道成仙。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鼎立 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打敗袁紹。結果: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 208年 孫權劉備聯軍打敗了曹操,以少勝多。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基礎。三國:魏 220年 都洛陽;蜀 221年 都成都;吳 222年 都建業。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帶領一萬人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兩晉 266年 司馬炎建立晉朝 都洛陽「西晉」
少數民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317年 晉朝皇族司馬睿 都健康「東晉」 北方「十六國」
淝水之戰 形勢:前秦王符堅強征各族人民當兵;謝安主張堅決抵抗,並派將領謝石、謝玄迎擊前秦。383年 東晉打敗前秦,結果:前秦的統治瓦解了,北方又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士族是一群極端腐朽的社會寄生蟲。
北魏孝文帝改革 鮮卑族拓拔部 「緩和階級矛盾」經濟:「均田令」,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地主的聯系。政治:採用漢族地主階級政治制度,遷都洛陽。歷史意義:1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使鮮卑族消失;2,北方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促進民族大融合。
祖沖之 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數字 數學專著《綴術》
賈思勰 《齊民要術》:我國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范縝 《神滅論》唯物主義。
王羲之 《蘭亭序》「書聖」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北魏)、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顧愷之 東晉畫家 《洛神賦圖》
陶淵明 淘潛 《桃花源詩集》
五、隋、唐
隋 581年 楊堅 都長安。589年,滅陳,統一全國。
創立科舉制 隋煬帝時,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大運河的開通 東北到涿郡(今北京),東南到餘杭(今杭州),以洛陽為中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三省六部制 三省:尚書,內史,門下。六部:工、吏、刑、禮、民、兵。
唐 618年 李淵 都長安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1,能從隋亡中吸取教訓;2,善於用人和納諫:魏徵、房玄齡、杜如晦;3,調整統治政策:推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完善科舉制;積極推行均田制和實行租庸調制。後果,為後來唐朝走向全面繁榮打下了基礎。
武則天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開元盛世,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評價:政治比較安定,生產力繼續發展。
唐開明的少數民族政策:1打敗突厥族,建立北庭與安西都護府(唐太宗);2,冊封骨力斐羅為懷仁可汗;3,建立黑水都護府,管理黑水靺鞨,建立渤海都護府,管理粟末靺鞨;4,冊封皮羅格為雲南王;5,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
安史之亂 755年 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 後,史思明又反唐。影響: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唐由強盛轉向衰落。
兩稅法 宰相楊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
藩鎮割據 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黃巢起義 875年 王仙芝,黃巢「避實擊虛」國號大齊
趙州橋 隋朝 工匠李春等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868 唐《金剛經》
僧一行 測算出子午線的長度
孫思邈 「葯王」《千金方》
吳道子 「吳帶當風」「畫聖」《送子天王圖》
敦煌莫高窟 價值:莫高窟是我國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石窟藝術,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五代、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方黃河流域
南方和山西 十國。
北宋和遼、西夏、金的並立
960年 趙匡胤 建立北宋 都東京
加強中央集權 政治:1,「杯酒釋兵權」打擊軍閥和地方割據勢力;2,調整地方機構;3,調整中央機構;軍事 建立禁軍。結果:鞏固了北宋的統治,但官僚機構不斷膨脹,產生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王安石變法 目的:挽救政治、財政危機,緩和階級矛盾。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失敗原因:1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某些特權利益2用人不當,出現過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都上京。提倡農業,並任用漢族知識分子制定典章制度,接受了漢族封建文化。947年 契丹改國號為遼。
灗淵之盟1005年 宰相寇準堅主抵抗 宋真宗 第二年遼宋議和。內容:遼撤軍,宋每年給遼大量歲幣。影響:維持著和平關系,經濟、文化聯系更為密切,但歲幣加重北宋人民負擔
1038年 黨項族首領李元昊 西夏。1044年 夏宋議和 北宋送給西夏歲幣。北宋人民負擔又加重了。
女真族 12世紀初 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反遼。1115年 金。1,與北宋聯合夾攻遼 1125年滅遼。;2,南下攻宋 1127年滅北宋;3,金侵略南宋。
靖康之變 1127年 金軍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後妃、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
南宋 1127年 趙構 都臨安。政權特點:1,抗金派(岳飛、韓世忠)與投降派(宋高宗、秦檜)矛盾尖銳;2,南宋屈辱退讓,形成南北對峙局面。1141年宋金議和(紹興和約)內容:南宋對金稱臣,把東起淮水,西到大散關以北的土地,劃歸金統治,並送給金歲幣。
南方經濟的發展 棉花的種植進一步推廣 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紡織業逐步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造船術有了明顯進步:上有指南針。主要海港:泉州、廣州、明州(寧波)。阿拉伯人來中國。貿易范圍:東到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元朝
1206年 鐵木真為大汗 尊稱成吉思汗 建立蒙古政權
1271年 忽必烈 都大都 元;1276年 元朝統一全國。推行:1行省制度 對全國各地實行行政管理;2,澎湖巡檢司 負責管理澎湖和台灣;3,宣政院 專門管理全國佛教事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民族分化政策 各族人分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和原來的西夏人)—「漢人」—「南人」(原先南宋統治區域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
棉花種植擴展 黃道婆 改進了棉紡織技術和工具。
活字印刷 11世紀中期 北宋平民畢升
指南針和火葯 戰國時期 司南。北宋 羅盤針 傳到阿拉伯、波斯和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大陸和進行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唐末火葯用在軍事上 北宋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葯 火葯、火器經由阿拉伯傳到歐洲,對後來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沈括 北宋「十二氣歷」,800多年後,英國才有類似歷法。《夢溪筆談》
郭守敬 元朝 《授時歷》最北—西伯利亞,最南—西沙群島。
司馬光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鑒》:編年史 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
宋詞 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元曲 關漢卿
《清明上河圖》北宋東京忭河
七、明、清
明朝 1369年 朱元璋 都應天 1,加強君主專制(廢宰相,權分六部);2,實行特務統治(錦衣衛、東廠、西廠) 八股取士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明成祖朱隸 遷都北京 紫禁城—皇城—宮城。農業:1,水稻產量提高;2,引進新的農作物(玉米、馬鈴薯)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明朝中後期 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都比較發達的江南地區(蘇州、杭州) 絲織業 機戶—早期資本家;機工—早期雇傭工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僱傭與被僱傭。1,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2,明清推行閉關鎖國政策。
1449年 土木堡 明英宗被俘 「土木之變」。俺答汗 呼和浩特城
明長城 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
努爾哈赤 建州女真 建立後金 創立八旗制度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 1405—1433 七次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比歐洲航海家早半個多世紀。
明朝中期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 戚繼光和俞大猷抗倭,東南沿海。
明末農民戰爭 1628年 陝北出發 李自成、張獻忠。「均田免糧。建立大順政權。
清軍入關 皇太極 女真族名為滿族 1636 國號為清 1644 入關佔領北京
清朝
軍機處 雍正帝 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 記錄後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 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文字獄 從思想上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壓制反清思想。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
1661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政府設置台灣府
康熙 1696年 打敗葛爾丹於昭莫多
乾隆 平定大小和卓 新疆天山南路
順治冊封「達賴喇嘛」 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雍正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尼布楚條約》康熙 雅克薩 作用:1,中俄歷史上第一個平等邊界條約;2,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李時珍 《本草綱目》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細的葯物學著作,在世界葯物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農政全書》明 徐光啟
《天工開物》明末清初 宋應星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黃宗羲 明末清初 尖銳的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顧炎武 主張學以致用
王夫之 唯物主義
《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

B. 真正的農村生活習慣,或中國農村的風土人情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

(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

(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

(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12)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

(13)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要加強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系。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深受歡迎,效果明顯,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2006年,糧食主產區要將種糧直接補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應農業生產和市場變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支持保護制度。

(14)加強扶貧開發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益。繼續動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沿海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切實做好貧困缺糧地區的糧食供應工作。

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15)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發展節水灌溉,繼續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加大大型排澇泵站技術改造力度,配套建設田間工程。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逐步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切實抓好以小型灌區節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繼續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科學施用化肥,引導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農業綜合開發要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改造中低產田和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繼續推進生態建設,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穩定完善政策,培育後續產業,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山區綜合開發。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加強荒漠化治理,積極實施石漠化地區和東北黑土區等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電、采礦等企業的環境恢復治理責任機制,從水電、礦產等資源的開發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企業所在地環境的恢復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6)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要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在鞏固人畜飲水解困成果基礎上,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優先解決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質供水。要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從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戶用沼氣,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盡快完成農村電網改造的續建配套工程。加強小水電開發規劃和管理,擴大小水電代燃料試點規模。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油(水泥)路,東、中部地區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區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重點抓好「金農」工程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引導農民自願出資出勞,開展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採取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辦法給予支持。按照建管並重的原則,逐步把農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的管護納入國家支持范圍。

(17)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農民迫切要求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村莊規劃工作,安排資金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治理試點;可從各地實際出發制定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的指導性目錄,重點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難,凡符合目錄的項目,可給予資金、實物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加強宅基地規劃和管理,大力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注重村莊安全建設,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對村莊的危害,加強農村消防工作。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著節約原則,充分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農民負擔,扎實穩步地推進村莊治理。

五、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18)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2006年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其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繼續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力度監管和規范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

(19)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繼續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補助標准,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不斷增加投入。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20)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從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財政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准,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各級政府要不斷增加投入,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有條件的地方,可對鄉村醫生實行補助制度。建立與農民收入水平相適應的農村葯品供應和監管體系,規范農村醫療服務。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經費預算,組織城鎮醫療機構和人員對口支持農村,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建設,繼續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

(21)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抵制腐朽落後文化。

(22)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落實軍烈屬優撫政策。積極擴大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試點和西部地區計劃生育「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實施范圍。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3)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

(24)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2006年,在全國范圍取消農業稅。通過試點、總結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創新鄉鎮事業站所運行機制,精簡機構和人員,5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只減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員,確保社會穩定。要按照強化公共服務、嚴格依法辦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認真解決機構和人員臃腫的問題,切實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中央和省級政府要更多地承擔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深化農村學校人事和財務等制度改革。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和「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對鄉村債務進行清理核實,2006年選擇部分縣(市)開展化解鄉村債務試點工作,妥善處理歷年農業稅尾欠,完善涉農稅收優惠方式,確保農民直接受益。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將農業職工土地承包費中類似農村「鄉鎮五項統籌」的費用全部減除,農場由此減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級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國有農場要逐步剝離辦社會的職能,轉變經營機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示範作用。

(25)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辦法。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調整農業發展銀行職能定位,拓寬業務范圍和資金來源。國家開發銀行要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資源開發。繼續發揮農業銀行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的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辦法。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規范民間借貸。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各地可通過建立擔保基金或擔保機構等辦法,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給予適當扶持。

(26)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健全在依法、自願、有償基礎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林業健康發展。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建立產銷區穩定的購銷關系,加強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縮小征地范圍、完善補償辦法、拓展安置途徑、規范征地程序的要求,進一步探索改革經驗。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拓寬就業安置渠道,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

七、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

(27)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在全國農村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要結合農村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陣地建設,繼續搞好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論、法律法規和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基層幹部發揚求真務實、踏實苦乾的工作作風,廣泛聯系群眾,增強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關心和愛護農村基層幹部,繼續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充分發揮農村共青團和婦聯組織的作用。

(28)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活動,推動農村基層志願服務活動。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建設平安鄉村,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29)培育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繼續增強農村集體組織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發揮國家基層經濟技術服務部門作用的同時,要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鼓勵發展農村法律、財務等中介組織,為農民發展生產經營和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有效服務。

八、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0)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關我國農業和農村的長遠發展,事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明確工作重點,每年為農民辦幾件實事。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門都要明確自身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特別是宏觀管理、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部門,在制定發展規劃、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要充分考慮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搞好配合協作。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農村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加強指導服

C. 中國傳統文化

紙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藝術形式。所謂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剪紙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
從技法上講,剪紙實際也就是在紙上鏤空剪刻,使其呈現出所要表現的形象。勞動群眾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將這一藝術形式錘煉得日趨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鏤空為主的多種技法,如撕紙、燒燙、拼色、襯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紙的表現力有了無限的深度和廣度。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貼擺襯,亦可懸空吊掛。由於剪紙的工具材料簡便普及,技法易於掌握,有著其他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這一藝術形式從古到今,幾乎遍及我國的城鎮鄉村,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藝術本沒有「民間」與「非民間」之分的。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階層、職能分工的出現,形成了相對於「宮廷藝術」和「文人藝術」而言的「民間藝術」這一歷史的概念。不同品類作品體現著不同階層的審美標准,應是相互間分界的根本。就剪紙而言,並非凡是用紙剪刻的作品都可謂之「民間剪紙」。歷史上不乏有應貴族市民階層節日習俗需求而專營剪紙的藝人,也不乏文人畫家為藝人繪稿、或專業藝術家運用剪紙技法創作的例證。這類作品與勞動群眾為自己而創作的作品有著質的區別,多已脫離勞動者的審美本色,也不可能為大眾所普遍接受。有的作品雖也在某些地區流傳,但最終必將因為並非民眾自己的創造而在變異中面目全非。即使在今天,許多地區的群眾性美術創作活動中出現的剪紙作品,也不能與民間剪紙混為一談。群眾性創作活動也可以採用民間剪紙的形式,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繼而在民間流傳,但其創作目的往往已脫離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達輔導者的意圖。二者之間雖有密切聯系,但不是一個概念。
因此,在研究民間剪紙的范圍時,切不可只從表面形式去看,認為凡是用紙剪出來的都是民間剪紙,而忽視了是否為民眾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須,是否被群眾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間廣泛流傳這些民間藝術的基本條件。當下民間文化基礎理論的薄弱,造成認識上的混亂,使得不少人認為,凡是生活在民間的藝人或工匠所作一諸如象牙雕刻、鼻煙壺之類,都可歸類於民間藝術的范疇,這是應予糾正的。包括民間剪紙在內的民間美術,其創作、審美、應用與勞動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離,使之和與其並存的其他藝術品類清楚地區別開來。
民間剪紙最能體現自身本色精神的作品,大多保留在偏鄉僻壤的山區農村,即以農村婦女為基本隊1.依附性與獨立性的統一
民間剪紙是附合民間習俗的必不可少一種藝術活動。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於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家中有白事,窗戶上不能貼得紅紅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於擺襯禮品的,要看是辦喜事、喪事還是做壽;一對老夫老妻的屋裡如果貼上一對坐帳喜花,那肯定是年輕人的戲耍;久旱無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獨女搗棒槌」,而是求晴的「掃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罵。這種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約的依附性特徵,表現在具體作品的構圖處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裝飾性特徵。如懸空吊掛的門箋、碗架雲子之類,必須線線相連;貼在窗戶上的則要求與窗格適合,並多鏤空,否則迎光看去只是一個大紙片片;貼作炕圍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紋,否則時間長了很容易損壞。
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藝術上的獨特語言。民間剪紙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極力顯示著自身存在過程中的獨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張剪紙,不論它用於何種場合,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貫注自己的審美感情。只要人們以美的標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審美價值。當然民間剪紙這種藝術形式的獨立性,對於民俗的限定不是拋離,而是充分駕馭民俗形式的隨心所欲。因而。其存在價值也超越了陪襯民俗的行為目的。
這種藝術上的獨立性,正隨著社會變革和舊民俗的逐漸消失而漸趨明顯。
2.集體性與個性的統一
從絕對意義上講,任何藝術創造都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純屬個人的產物。人的社會屬性,使之必然地反映著一定階層的藝術趣味。而個性,只是在集體,或傳統基礎上的發揮。
民間剪紙的集體性特徵,明顯表現在其作品的最後歸屬上。作品不再是作者個人的私有,而屬於整個社會和集體。因而它的最終面貌,必定是直接集中了群眾的智慧,融匯千百人藝術才能和審美喜好的產物。特別是一些已流傳千古狀態凝固的作品,是經過許多代人的反復雕琢和修改才基本定型,而被普遍承認、流傳和保存。如《車馬圖》、《織布圖》,其作品原型如何,已無法細究。在各地均有流傳的類似作品,其面貌大相徑庭,就很難說哪一件作品完全是某一位作者自己的創造。那麼,形成集體性的一個重要成因,則應該是民間剪紙的匿名現象。民間藝術與專業藝術家的創作不同,作品既不標明作者的名字,也沒有個人的著作權。好的作品流傳於世間,一經傳播便成大批臨摹、變體作品的濫觴,作者就被融入「勞動者」這一群體概念之中了。
誠然,這種勞動者無個人功利的藝術的確建立在民間文化牢固的集體意識上,但是憑這一點並不足以作為對民間剪紙藝術家藝術個性的否定。正如專業藝術家爭取藝術的自我表現,卻終將不會失去自我在社會和歷史上的位置一樣,民間剪紙在表現民族集體心理意識的同時,也當然不會沒有藝術中的自我。如果說文人藝術家個性的體現是「小我刻意追求「大我」中的位置,那麼,民間剪紙藝術家個性的體現,則是置身「大我」之中小我」的自然流露。且不談東西南北地域的藝術風格和特性,即使同一地區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分明有著自己明顯的個性。若懷著鄙視心理地走馬觀花,自然難以看透。
以陝北的巧手張林召和王蘭畔為例,二人相距不過百里,年齡相近,風俗習慣基本一致。張林召幼年家中富庶,喜看戲聽書,受過封建中產階層禮教的訓育。但一生多磨難,三次喪夫,四次嫁人,生過13個孩子全部夭折。因之,外部性格憂郁、孤僻、不善言談,對人生多唯心思想。其創作是為了「能忘掉亂七八糟的事」,而很少受別人的干擾。可見內心的焦辣苦疼與其含而不露性格的矛盾。創作過程中急於通過情感的泄流,取得心理平衡。王蘭畔,她覺得「人活著就要忙忙活活,這樣才快活。」對人生和世界沒有過高的奢望,而重視自身對社會的貢獻,屬於「知足者長樂」的類型。她的老伴李新安是把蘋果引進陝北高原的有功之臣,但她從沒想到應該得到什麼報答。因之,其性格開朗活潑,直爽豁達,自信要強,任性好動,又往往不拘小節,丟三拉四。她剪花是因為「人家都讓我剪,就是說我剪得好,是抬舉我。干別的沒大本事,就能鉸個花花,鉸起花來心裡就美美的。」可見其內心世界有著強調自我價值的傾向。她們的作品中,都有著個人形象和心靈明晰的影子,可謂「畫如其人」。這種個性的存在,既符合本地區文化傳統的集體性特徵,又毫不掩飾作者的精神世界,與文人藝術、宮廷藝術個性表達中的吞吞吐吐、無病呻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長期以來,民間剪紙一直被認為是重復性的勞動或傳統紋樣的復制,忽視了勞動者藝術家的個性創造,這是歷史的不公。 伍的勞動者應民間習俗和個人審美喜好而傳承或創作的。這也是本文所重點談及的內容。

紙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藝術形式。所謂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剪紙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
從技法上講,剪紙實際也就是在紙上鏤空剪刻,使其呈現出所要表現的形象。勞動群眾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將這一藝術形式錘煉得日趨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鏤空為主的多種技法,如撕紙、燒燙、拼色、襯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紙的表現力有了無限的深度和廣度。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貼擺襯,亦可懸空吊掛。由於剪紙的工具材料簡便普及,技法易於掌握,有著其他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這一藝術形式從古到今,幾乎遍及我國的城鎮鄉村,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藝術本沒有「民間」與「非民間」之分的。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階層、職能分工的出現,形成了相對於「宮廷藝術」和「文人藝術」而言的「民間藝術」這一歷史的概念。不同品類作品體現著不同階層的審美標准,應是相互間分界的根本。就剪紙而言,並非凡是用紙剪刻的作品都可謂之「民間剪紙」。歷史上不乏有應貴族市民階層節日習俗需求而專營剪紙的藝人,也不乏文人畫家為藝人繪稿、或專業藝術家運用剪紙技法創作的例證。這類作品與勞動群眾為自己而創作的作品有著質的區別,多已脫離勞動者的審美本色,也不可能為大眾所普遍接受。有的作品雖也在某些地區流傳,但最終必將因為並非民眾自己的創造而在變異中面目全非。即使在今天,許多地區的群眾性美術創作活動中出現的剪紙作品,也不能與民間剪紙混為一談。群眾性創作活動也可以採用民間剪紙的形式,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繼而在民間流傳,但其創作目的往往已脫離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達輔導者的意圖。二者之間雖有密切聯系,但不是一個概念。
因此,在研究民間剪紙的范圍時,切不可只從表面形式去看,認為凡是用紙剪出來的都是民間剪紙,而忽視了是否為民眾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須,是否被群眾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間廣泛流傳這些民間藝術的基本條件。當下民間文化基礎理論的薄弱,造成認識上的混亂,使得不少人認為,凡是生活在民間的藝人或工匠所作一諸如象牙雕刻、鼻煙壺之類,都可歸類於民間藝術的范疇,這是應予糾正的。包括民間剪紙在內的民間美術,其創作、審美、應用與勞動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離,使之和與其並存的其他藝術品類清楚地區別開來。
民間剪紙最能體現自身本色精神的作品,大多保留在偏鄉僻壤的山區農村,即以農村婦女為基本隊1.依附性與獨立性的統一
民間剪紙是附合民間習俗的必不可少一種藝術活動。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於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家中有白事,窗戶上不能貼得紅紅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於擺襯禮品的,要看是辦喜事、喪事還是做壽;一對老夫老妻的屋裡如果貼上一對坐帳喜花,那肯定是年輕人的戲耍;久旱無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獨女搗棒槌」,而是求晴的「掃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罵。這種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約的依附性特徵,表現在具體作品的構圖處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裝飾性特徵。如懸空吊掛的門箋、碗架雲子之類,必須線線相連;貼在窗戶上的則要求與窗格適合,並多鏤空,否則迎光看去只是一個大紙片片;貼作炕圍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紋,否則時間長了很容易損壞。
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藝術上的獨特語言。民間剪紙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極力顯示著自身存在過程中的獨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張剪紙,不論它用於何種場合,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貫注自己的審美感情。只要人們以美的標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審美價值。當然民間剪紙這種藝術形式的獨立性,對於民俗的限定不是拋離,而是充分駕馭民俗形式的隨心所欲。因而。其存在價值也超越了陪襯民俗的行為目的。
這種藝術上的獨立性,正隨著社會變革和舊民俗的逐漸消失而漸趨明顯。
2.集體性與個性的統一
從絕對意義上講,任何藝術創造都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純屬個人的產物。人的社會屬性,使之必然地反映著一定階層的藝術趣味。而個性,只是在集體,或傳統基礎上的發揮。
民間剪紙的集體性特徵,明顯表現在其作品的最後歸屬上。作品不再是作者個人的私有,而屬於整個社會和集體。因而它的最終面貌,必定是直接集中了群眾的智慧,融匯千百人藝術才能和審美喜好的產物。特別是一些已流傳千古狀態凝固的作品,是經過許多代人的反復雕琢和修改才基本定型,而被普遍承認、流傳和保存。如《車馬圖》、《織布圖》,其作品原型如何,已無法細究。在各地均有流傳的類似作品,其面貌大相徑庭,就很難說哪一件作品完全是某一位作者自己的創造。那麼,形成集體性的一個重要成因,則應該是民間剪紙的匿名現象。民間藝術與專業藝術家的創作不同,作品既不標明作者的名字,也沒有個人的著作權。好的作品流傳於世間,一經傳播便成大批臨摹、變體作品的濫觴,作者就被融入「勞動者」這一群體概念之中了。
誠然,這種勞動者無個人功利的藝術的確建立在民間文化牢固的集體意識上,但是憑這一點並不足以作為對民間剪紙藝術家藝術個性的否定。正如專業藝術家爭取藝術的自我表現,卻終將不會失去自我在社會和歷史上的位置一樣,民間剪紙在表現民族集體心理意識的同時,也當然不會沒有藝術中的自我。如果說文人藝術家個性的體現是「小我刻意追求「大我」中的位置,那麼,民間剪紙藝術家個性的體現,則是置身「大我」之中小我」的自然流露。且不談東西南北地域的藝術風格和特性,即使同一地區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分明有著自己明顯的個性。若懷著鄙視心理地走馬觀花,自然難以看透。
以陝北的巧手張林召和王蘭畔為例,二人相距不過百里,年齡相近,風俗習慣基本一致。張林召幼年家中富庶,喜看戲聽書,受過封建中產階層禮教的訓育。但一生多磨難,三次喪夫,四次嫁人,生過13個孩子全部夭折。因之,外部性格憂郁、孤僻、不善言談,對人生多唯心思想。其創作是為了「能忘掉亂七八糟的事」,而很少受別人的干擾。可見內心的焦辣苦疼與其含而不露性格的矛盾。創作過程中急於通過情感的泄流,取得心理平衡。王蘭畔,她覺得「人活著就要忙忙活活,這樣才快活。」對人生和世界沒有過高的奢望,而重視自身對社會的貢獻,屬於「知足者長樂」的類型。她的老伴李新安是把蘋果引進陝北高原的有功之臣,但她從沒想到應該得到什麼報答。因之,其性格開朗活潑,直爽豁達,自信要強,任性好動,又往往不拘小節,丟三拉四。她剪花是因為「人家都讓我剪,就是說我剪得好,是抬舉我。干別的沒大本事,就能鉸個花花,鉸起花來心裡就美美的。」可見其內心世界有著強調自我價值的傾向。她們的作品中,都有著個人形象和心靈明晰的影子,可謂「畫如其人」。這種個性的存在,既符合本地區文化傳統的集體性特徵,又毫不掩飾作者的精神世界,與文人藝術、宮廷藝術個性表達中的吞吞吐吐、無病呻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長期以來,民間剪紙一直被認為是重復性的勞動或傳統紋樣的復制,忽視了勞動者藝術家的個性創造,這是歷史的不公。 伍的勞動者應民間習俗和個人審美喜好而傳承或創作的。這也是本文所重點談及的內容。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D. 中國農村文化生活傳統村落各具特色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什麼特徵

中國農村的傳統村落各具特色,有的村落歷史悠久,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及包容性特徵

E. 中國的農村為什麼都那麼偏僻,是由什麼歷史原因造成的嗎

城市的行程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以中心建設,就像北京城——仔細看會回發現是天安門為中答心呈放射性的居住模式。另一種是沿河或沿海建設的城市——就像上海。基於這兩種發展方式,農用耕地都回發展到土地相對曠闊但是交通相對不方便的地方,這也就造成了農村都相對偏僻的原因。

F. 中國農村傳統村落各具特色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什麼特徵

中國傳統村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雙重特徵,不同地域的自然物產資源與氣專候條件,往往決定著屬不同地域適宜人居的建築形制;而不同的民族村落建築,又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與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基本內核與「心性」「治平」之學。
對中國傳統村落文化進行有效保護和全面深入研究,既是當前我國文化傳承、文化繁榮和發展的需求,更是我國處於社會轉型期、城市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必須直面的課題。文化要繁榮,但必須先呵護和守護好自己的民族文化,要守住文化的「根」。文化需要創新,但應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以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先決條件。一個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是不能出現斷層的。

G. 農村文化概念

要了解農村文化,當然要先了解什麼是文化:
文化有兩種定義:
1\廣義的文化:人類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成果的總和,包括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2\狹義的文化: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同時還要知道,文化的表現形式:

文化不僅內容上是多樣的,形式上也是。無論古代文化還是現代文化,官方文化還是民間文化,精英文化還是大眾文化,都有豐富的形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滲透其中,道德、政治、軍事、宗教、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活動,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現形式。而文學與藝術,又有著無限豐富的表現形式:諸如神話文化、詩歌文化、戲劇文化、曲藝文化、音樂文化、繪畫文化、影視文化等。 還有大量的特殊文化表現形式,如:飲食文化、花鳥文化、體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喪葬及婚嫁文化、居住文化、園林文化、建築文化、網路文化、科技文化、服飾文化、節事文化、武術文化等。

了解這兩個內容再來了解農村文化,就容易理解了:

農村文化就是指某一地域范圍內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生活所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形象的說:

小崗村的聯產承包,華西村的村辦企業,農村的村容村貌,特色活動

這個概念要想深入了解不是一句兩句話的問題,也不容易用語言表達,最好還是詳細對於文化是什麼進行了解:
請簡單參考:http://ke..com/view/3537.htm
或:〈中國文化概論〉

H. 中國文化植根於農村,傳統上是一個內傾型農耕文化。

什麼是中國文化?

(1) 地理性的意義:中國人包括中國大陸的中國人,包括台灣、香港,甚至新加坡和在其他國家的華人。由於種種原因,台灣、香港、新加坡和其它海外華人的管理,與大陸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管理不同。

(2) 種族性的意義:中國包括漢、滿、蒙、回、藏、苗、壯等不同的民族,雖然漢族占絕大多數,但少數民族所分布的范圍卻占非常高的比例,而且,中國版圖廣大,地理人文條件不同,我們很難只用上海人、北京人、陝西人、廣東人、四川人、東北人、內蒙人、香港人、台灣人或湖南人來代表中國人。

(3) 文化性的意義:中國人信仰儒家、道家的思想、佛教(藏、蒙、漢人所信仰的又大不相同)、回教和其它宗教,尤其前三者對漢人有深遠的影響。此外,近一百多年來,西方文化又透過種種方式進入中國,並影響海外的華人。

(4) 歷史性的意義:在長期的中國歷史中,中國境內的民族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變遷;自唐宋以後,佛教成為中國主流思想的主要成分;清末西方思想的侵入和學習,加上近五十年來,中國大陸的發展前階段大規模引進了馬列主義和蘇聯的制度,以及在後階段的開放政策,大量的引進外資和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交流,工業化因而更快速的發展,這些都是改變中國歷史性格的因素。由於各地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的不同,台灣、香港、新加坡以及其它地區華人的價值觀和行為也呈現不同的面貌。

現在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中國文化」?首先,什麼是文化?如何了解一國或一個社會的文化?一般而言,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

(1) 基本假設,探討人不知不覺的部分,認知、感覺、思想,例如關於人的天性、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真理與現實的性質、時間的性質、空間的感覺。

(2) 外顯的價值觀,是可知覺的部分,例如,對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守秩序等。

(3) 人造物(artifacts),看得見但不易解析的部分,例如,建築、文字、制度、產品、繪畫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可分為兩種:一是心理學家用問卷、測驗等直接衡量人的認知結構、價值等;二是人類學家用觀察、直接參與、體認、詮釋和比較不同的文化。另外哲學家則常透過文獻,來探討、分析古人,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等,是怎麼說的。

在這些方面的研究,通常有個毛病,研究者常忽略,不同文化(或國家、社會)間的比較涉及的是集體價值和行為的比較以及文化間的互動關系。傳統的研究通常用個人的資料,加總起來以求得集體的價值和行為。大家都知道,不論是最簡單的機器或是非常復雜的有機體,一個機組不是個體的總和,它有「不可化約」的復雜性。自行車不是輪子、把手和鐵架的加總;如果沒有大象的先行存在,瞎子摸到的大柱子、牆壁、水管等的形容加起來並不會構成大象;手、腳、眼睛等五官、身體加起來不會成為一個人。就這個意義來看,一個社會組織不是一些價值觀和一些政策加總起來的,它也像有機體一樣有不可化約的復雜性,有一種機制存在才能發揮作用。一些學者於是用隱喻(metaphor)的方法來形容一個組織或文化,例如用美式足球形容美國,用歌劇或時裝形容義大利,用交響樂團形容德國,用法國麵包形容法國,用日本花園形容日本等等。這種隱喻法就像中國人用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西方人用星座來比喻一個人一樣,簡化我們對人的了解,但給一個廣大的想像空間。

什麼是中國文化?首先我們應知道,在傳統的思想上,有儒家,道家,佛教(禪)的不同思想。人們在實際行為上,是儒道佛共並,有大人和小人之分,有主文化/俗文化之別。在現代的層次上,現代的層次上,思想是傳統和西方合流的;在行為上,人是受年紀(老、中、青)、地區(都市、鄉村)、教育、收入、職業的影響。一般而言,人們認為文化表現在人的性格上,因此中國文化的問題就成為中國人的性格是什麼。有關中國人的性格的書籍很多,現引述幾種以供參考。

史密斯(Smith)認為中國人有以下特色:保全面子、節儉持家、勤勞刻苦、講究禮貌、漠視時間、漠視精確、易於誤解、拐彎抹角、順而不從、思緒含混、不緊不慢、輕視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舊、隨遇而安、頑強生存、能忍且韌、知足長樂、孝悌為先、仁愛之心、缺乏同情、株連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誠信、多元信仰。

他的結論是:中國人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現實性、快樂,這些方面他們都是傑出的,他們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

林語堂認為中國人,老成溫厚,遇事忍耐、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和平主義、知足長樂、幽默滑稽、因循守舊、有生活智慧、女性化、缺乏科學、無邏輯、憑知覺、有限的想像。

潘光旦認為中國人,易活難死、沒有神經、耐性太好、不求精確、勤勞、守節、知足長樂、有私無公、無惻隱之心、言而無信、爾詐我虞、愛臉皮、婉轉、客氣。這些特性造成民族在社會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病象。

最近,在管理上引用最多的,荷蘭籍社會心理學者霍夫士德(Gerrt Hofstede)比較了四十幾個國家,認為中國人有較高的權力距離、集體主義、逃避風險、女性主義。香港中文大學彭邁克(Michael Bond),收集中國學者的意見,中國文化與下列價值有關:孝(服從、尊敬、贍養父母、尊崇祖先)、勤勞、容忍、隨和、謙虛、忠於上級、禮儀、禮尚往來、仁愛(恕、人情)、教育、團結、中庸之道、修養、尊卑有序、正義感、恩威並濟、不重競爭、穩重、廉潔、愛國、誠懇、清高、毅力、耐心、儉、報恩報仇、文化優越感、適應環境、謹慎小心、信用、知恥、有禮貌、安分守己、保守、要面子、知己之交、貞節、寡慾、尊重傳統、財富。他收集了22個國家的資料,統計分析,這些特色可歸納為四價值面相:整和、儒家動能、仁慈心、道德感。

以上所列的性格,與那些思想家的思想有關,是儒、釋、道、法?有那些是「理想高尚的」,那些是「世俗和日常生活的」文化?那些是人類的共同性?那些是相異性?我們無法也無能在此分析和回答。

不過,以上研究的結果離實際我們了解的中國人有一段距離,例如,霍夫士德和彭邁克的五種指標能描繪香港、台灣、新加坡的文化價值觀嗎?如果稍微對這三地區有了解的人會很快發現:上述文化價值觀與現實的感受相差很大。例如,香港人的集體主義並不濃厚,反而有高度的個人主義;香港人雖然非常男性主義,在就業上相當歧視女性,但香港有相當高比例的女經理人員和高級政府官員。

這種調查研究的結果離實際現象很遠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研究方法的缺失所造成:

(1) 概念上的局限:很多概念有特定文化的意義。正如前述,兩文化間概念有的可以相對應,有的不能相對應但在功能上能相對應。例如,中國人沒有強烈的「自我」概念,個人主義是西方的觀念。個人主義到了中國就成為「個體主義」,所強調的是個人主義的負面,即「自私自利」的一面,而不是「自立自責」的一面。不過,中國人也強調「自立」、「自力更生」等個人主義所重視的一面。此外,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強烈影響集體和個人間的關系。縱使概念沒問題,個人主義的高低並不能說明一個社會人際間的復雜性。其他概念亦是如此。

(2) 測量的偏誤:縱使概念沒問題,如何測量呢?前面談過,價值觀是抽象、見不到的。不管學者用的統計方法多復雜,但垃圾進去,出來的還是垃圾。例如,對「勤儉、堅毅、社會階級和羞恥心」的重視雖然與儒家有關,但是它們是否表示對「未來」和「長期」的重視?

(3) 樣本的代表性:從事國際比較時,誰是一國的代表?誰代表中國人、誰代表美國人?霍夫士德的研究對象是IBM公司的銷售人員,雖然他們不一定是各國的代表,但是霍氏堅稱至少他們在各個社會的地位應該是一致的。事實是如此嗎?1960年代在各國IBM工作的日本人、香港人、馬來西亞人、南非共和國人都有相同的社會屬性?這是非常令人懷疑的。一般的比較研究常犯的毛病就是這種沒有考慮各國國內的差異性。用統計學的語言來說,每個國家像個分配圖,每個分配圖的形狀不一樣,有的是常態分配,有的是非常態分配。稍具統計常識的都知道,兩種不同分配不能隨意比較。就實際的例子來看,美國和日本國內人種和文化的分配就大為不同,雖然日本人有區域上的區別,但是美國人不但有區域上的區別,而在內部人種和文化上有很大的歧異性。日本可說是個同質的社會,美國是個異質的社會,有黑人、白人、拉丁美洲人、亞洲人和其它各色各樣的人種。又如,馬來西亞可說是個二元的社會(還有少數印度人),馬來人和華人兩大族群在風俗、習慣和信仰上就有很大的區別,南非聯邦也類似,黑人為大多數,白人為少數,雖然最近政治上已有改變,但是白人控制著各行各業。

(4) 變遷的研究:大陸、香港、台灣以及其他海外華人組織已經歷了百多年來的大變,步入了現代化的途徑。這種變化迫使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在傳統、西方和現代問題上,摸索掙扎,企圖創造出自己的典範。傳統是什麼,西方的是什麼,現代的是什麼,三者又如何沖突、融合和創新?這是目前最受忽視的地方,而且可能是學術上最有興趣的地方。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環境的改變,西方文化的沖擊,影響了華人的價值觀。

考慮了過去的傳統和變遷,台灣楊國樞教授研究的結果,中國人的傳統性:1、孝順父母,2、積極心態,3、男權至上, 4、宿命主義,5、自我控制等,除了孝順父母外,已大幅降低,而現代化:1、男女平等,2、進取和樂觀,3、民主心態,4、尊重個人感情,5、獨立自主等則大幅上升。

I.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農村 誰說的

理解就好了。。。這個最重要。

閱讀全文

與中國農村的文化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