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早黎姓的歷史來源是什麼
黎姓最早繁衍於古抄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早在戰國時,黎氏就有向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梁(今屬陝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黎姓家族再次南遷,並在以後的時間里也主要繁衍遷徙於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後,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
2. 歷史上姓黎的名人有哪些
黎錞: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宋場鄉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慶歷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狀元及第,精通經術。宋英宗曾問歐陽修:「蜀中有何名士?」對曰:「文學有蘇洵,經術有黎錞。」封之為「經術博士」。其後見載《荊楚黎氏族譜》,歷次重修,譜面均印「經術堂」;
黎明:宋代長沙(今屬湖南省)人,以孝友信義之高品受人贊賞。
黎宿:宋代東莞縣人,為人敦厚,重禮義。其割股為親人療病的事跡,受朝廷表彰,為世人傳頌。
黎貫:明代從化人,正德年間進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傳閩稿》等文集。
黎淳:湖南省華容人,明朝天順年間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吏部右侍郎和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黎淳博學多才,尤以經史著稱,除參與修撰了《大明一統志》《英宗實錄》《續資治通鑒綱目》外,著有《龍峰集》、《明試錄》、《黎文僖集》等傳世。明朝著名宰相楊廷和和楊一清都是其學生,並深受其影響。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簡:清代廣東省順德縣人,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畫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間郡莫阝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善書法,知玄象,以雅好讀書,著述不怠見稱,官至車騎大將軍。
黎靖德:宋代永嘉縣(今屬浙江省)人,曾任沙陽主簿。其博學能文,主持編修過《沙陽縣志》,著有《朱子語類》。
黎子雲:宋代儋州(今廣東省儋縣)人,家貧好學,常與弟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
黎公真:元代時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擁戴,時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人,明代詩人,亦擅繪山水。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省)人,明代著名詩畫家,擅長詩、書、畫,時稱「三絕」。
3. 黎姓的來源 家譜和歷史名人
姓氏源流
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中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姓氏名望
姬姓黎國亡國國君靖遠侯黎恭公的後裔黎玄勝,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勝公第三子黎致統公,在唐肅宗時代任翰林院侍講,晉封右僕射(右丞相)。黎致統公次子黎輝武公,為唐德宗時駙馬。
黎錞: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宋場鄉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慶歷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狀元及第,精通經術。宋英宗曾問歐陽修:「蜀中有何名士?」對曰:「文學有蘇洵,經術有黎錞。」封之為「經術博士」。其後見載《荊楚黎氏族譜》,歷次重修,譜面均印「經術堂」;
黎明:宋代長沙(今屬湖南省)人,以孝友信義之高品受人贊賞。
黎宿:宋代東莞縣人,為人敦厚,重禮義。其割股為親人療病的事跡,受朝廷表彰,為世人傳頌。
黎貫:明代從化人,正德年間進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傳閩稿》等文集。
黎淳:湖南省華容人,明朝天順年間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吏部右侍郎和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黎淳博學多才,尤以經史著稱,除參與修撰了《大明一統志》《英宗實錄》《續資治通鑒綱目》外,著有《龍峰集》、《明試錄》、《黎文僖集》等傳世。明朝著名宰相楊廷和和楊一清都是其學生,並深受其影響。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簡:清代廣東省順德縣人,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畫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間郡莫阝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善書法,知玄象,以雅好讀書,著述不怠見稱,官至車騎大將軍。
黎靖德:宋代永嘉縣(今屬浙江省)人,曾任沙陽主簿。其博學能文,主持編修過《沙陽縣志》,著有《朱子語類》。
黎子雲:宋代儋州(今廣東省儋縣)人,家貧好學,常與弟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
黎公真:元代時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擁戴,時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人,明代詩人,亦擅繪山水。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省)人,明代著名詩畫家,擅長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維柞:四川江津人,明末官員。
4. 黎姓氏歷史有什麼名人
黎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2、
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
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二、
遷徙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於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早在戰國時,黎氏就有向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梁(今屬陝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黎姓家族再次南遷,並在以後的時間里也主要繁衍遷徙於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後,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黎氏堂號主要有「載酒堂」。宋朝時,黎子雲兄弟家貧好學。蘇東坡曾去訪問他們兄弟,子雲和弟弟也經常載酒(帶著酒)去拜訪蘇軾,向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了一塊匾叫「載酒堂」。
另外還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號。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四、
歷史名人
黎庶昌:貴州遵義人,清末散文家,曾為曾國藩僚屬,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並稱:「曾門四弟子」。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大臣。論文推衍曾國藩之說,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園叢稿》,編有《讀古文辭類纂》。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淡於榮利,專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人,明代書畫家,其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鐓:廣安(今屬四川)人,宋英宗時慶歷進士,被蘇軾稱為「剛而仁明,正而不阿」。
5. 黎姓氏的來源
黎--文可輔國武衛疆,蒓齋潁然立曾門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2、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
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於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早在戰國時,黎氏就有向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梁(今屬陝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黎姓家族再次南遷,並在以後的時間里也主要繁衍遷徙於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後,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
郡望堂號
堂號:
黎氏堂號主要有「載酒堂」。宋朝時,黎子雲兄弟家貧好學。蘇東坡曾去訪問他們兄弟,子雲和弟弟也經常載酒(帶著酒)去拜訪蘇軾,向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了一塊匾叫「載酒堂」。
另外還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號。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黎姓家譜
江蘇:句容黎氏家譜、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蘭溪黎氏宗譜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譜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譜不分卷
安徽:廣德廣陽黎氏宗譜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譜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長沙黎氏續修支譜十卷、寧鄉溈寧大田坊黎氏續修支譜十三卷、寧鄉大田坊黎氏續修家譜十七卷、寧鄉魚潭黎氏五修族譜(卷數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續修族譜(卷數不清)、湘潭黎氏緒周五修支譜六卷、漢壽龍陽黎氏族譜(卷數不清)、
廣東:中山圓欖黎氏宗譜(卷數不清)、南海黎氏家譜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譜不分卷、順德黎桂澤堂族譜不分卷、順德東洋房黎氏家譜四卷、順德黎氏族譜不分卷、東莞黎氏族譜不分卷、梅縣黎氏族譜不分卷
貴州:遵義沙灘黎氏家譜不分卷、遵義沙灘黎氏家譜一卷、遵義籬汝謙家乘文(卷數不清)
其他:黎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譜十三卷、黎氏族譜(卷數不清)
歷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貴州遵義人,清末散文家,曾為曾國藩僚屬,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並稱:「曾門四弟子」。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大臣。論文推衍曾國藩之說,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園叢稿》,編有《讀古文辭類纂》。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淡於榮利,專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人,明代書畫家,其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鐓:廣安(今屬四川)人,宋英宗時慶歷進士,被蘇軾稱為「剛而仁明,正而不阿」。
6. 關於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黎姓的研究報告
我來答共3條回答
熱心網友2020-03-20
關於黎姓的研究報告我來答雅潔の旋律LV.2 2011-05-16關於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一、 問題的提出我們班上有幾個同學姓黎。我們都想知道黎氏的由來,於是我們班姓黎的同學對姓黎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了一次調查。二、 調查方法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華夏姓氏尋根》。2、上網瀏覽.3、詢問家長和長輩。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上網瀏覽 黎氏的由來 1、出自九黎的後裔;2、出自黎國後裔;3、出自帝堯的後代;4、少數民族改姓為黎姓。姓黎的名人 黎庶昌、黎恂、黎民懷、黎公真、黎鐓……黎氏的人口 黎姓的人口大約是224.8萬人。黎氏的遷徙分布 發源地當是山西→戰國時,陝西,山東、河北,江蘇、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湖南長沙→,黎姓族人大批南遷→南北方→湖南、廣東、江西等.…… …… ……四、結論<一>黎氏的由來有四個方面:1、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2、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3、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4、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二>黎姓的人才也不少。有清末散文家黎庶昌(貴州遵義人)有淡於榮利,專心治學,尤長於詩的清代文學家黎恂(貴州遵義人)。其詩、書、畫,時稱「三絕」的明代書畫家黎民懷(廣東從化人);元代的甘泉令黎公真;宋英宗時慶歷進士黎鐓(四川廣安人)等。我發現我們黎氏的名人在文學、藝術方面都比較出色,我為他們而感到驕傲。<三>調查的時候我總是找不到,以為姓黎的人口數很少,但是我已查下去,原來黎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九,大約是224.8萬人。<四>我從中知道他們是這樣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梁(今屬陝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全文
3
雅潔の旋律 LV.22011-05-16
關於
7. 歷史上黎姓的名人
1、黎士宏:(公元1618~年),一名士弘,字愧曾;福建長汀人。著名清朝大臣。少游李世熊之門,與弟士毅讀書佛祖峰僧寺。 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舉人。
歷任江西廣信府推官,永新知縣,陝西甘州同知,江南常州知府。他居官清廉,清查屯糧,彰善懲奸,支放監餉,親驗倉封,諸多政績,為民稱頌。曾被錢謙益等推為海內名士。
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以平息河東之亂,晉升陝西布政司參議、參政。後因母老乞歸,家居近二十年。能詩文、繪畫,好古物。著有《西陲聞見錄》、《托素齋集》、《仁恕堂筆記》、《理信存稿》等。
2、黎簡:(公元1748~1799年),字簡民、未裁,號二樵、石鼎道士;廣東順德人。著名清朝畫家、詩人。諸生。工山水畫,蒼潤簡淡,皺擦松秀,純似文人逸致。
兼能詩詞,與其交往的同邑張錦芳、黃丹書,番禺呂堅,皆以詩著稱。著有《五百四峰草堂詩鈔》、《葯煙閣詞鈔》、《芙蓉亭樂府》等。
3、黎吉雲:(公元1795~1854年),字樾喬,原名光曙,字月喬;湖南湘潭人。著名清朝大臣。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轉御史。
掌稽查顏料庫,杜絕一切弊端。署兵科掌印給事中。後以病去職,再起為御史。時鴉片戰爭起,上疏痛陳時務,語多切直,稱於時。太平軍興,奉命巡城,以言事懺王大臣,降五級,遂致仕。工書。與何紹基友善。著有《黛方山莊詩集》等。
4、黎福疇:(公元?~1863年),字壽民;湖南湘潭人。著名清朝大臣。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進士。任蒿城知縣,父卒,扶柩返湘。旋投曾國藩軍,在江西、安徽籌辦糧餉軍械。公元1861年代理無為州事。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署理寧國府,兼攝涇縣事。在任三月,病卒,贈太僕寺卿。
5、黎亞義:(公元?~1883年),黎族;廣東儋州人(今廣東儋縣)。著名清末黎民起義首領。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與蔣鳳章等率黎民千餘人起義。曾攻佔田頭、王五等地,堅持斗爭數月。後遭清軍鎮壓,起義失敗。
8. 黎姓從古至今的演變
姓氏起源
關於黎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文可輔國武衛疆,蒓齋潁然立曾門
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聚集地(遷徙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於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早在戰國時,黎氏就有向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梁(今屬陝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黎姓家族再次南遷,並在以後的時間里也主要繁衍遷徙於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後,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
黎姓,是台灣的第八十九個大姓。在台灣的黎姓之中,既有中原的漢人,也有世居南方的少數民族。台灣黎氏的先人,是於乾隆年間自廣東來到台灣的,最先入居現在的台北縣新店鎮公侖里由舊車子路開基,然後繁衍開來的。目前,台灣的黎氏子孫,以苗栗、新竹兩地最為興盛。此外,南投、花蓮、台北等地也有不少。
堂號
黎氏堂號主要有「載酒堂」。宋朝時,黎子雲兄弟家貧好學。蘇東坡曾去訪問他們兄弟,子雲和弟弟也經常載酒(帶著酒)去拜訪蘇軾,向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了一塊匾叫「載酒堂」。
另外還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號。
家乘譜牒
江蘇:句容黎氏家譜、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蘭溪黎氏宗譜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譜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譜不分卷
安徽:廣德廣陽黎氏宗譜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譜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長沙黎氏續修支譜十卷、寧鄉溈寧大田坊黎氏續修支譜十三卷、寧鄉大田坊黎氏續修家譜十七卷、寧鄉魚潭黎氏五修族譜(卷數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續修族譜(卷數不清)、湘潭黎氏緒周五修支譜六卷、漢壽龍陽黎氏族譜(卷數不清)、
廣東:中山圓欖黎氏宗譜(卷數不清)、南海黎氏家譜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譜不分卷、順德黎桂澤堂族譜不分卷、順德東洋房黎氏家譜四卷、順德黎氏族譜不分卷、東莞黎氏族譜不分卷、梅縣黎氏族譜不分卷
貴州:遵義沙灘黎氏家譜不分卷、遵義沙灘黎氏家譜一卷、遵義籬汝謙家乘文(卷數不清)
其他:黎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譜十三卷、黎氏族譜(卷數不清)
歷史名人
黎庶昌:貴州遵義人,清末散文家,曾為曾國藩僚屬,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並稱:「曾門四弟子」。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大臣。論文推衍曾國藩之說,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園叢稿》,編有《讀古文辭類纂》。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淡於榮利,專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人,明代書畫家,其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鐓:廣安(今屬四川)人,宋英宗時慶歷進士,被蘇軾稱為「剛而仁明,正而不阿」。
9. 黎姓的起源是什麼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2、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
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於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早在戰國時,黎氏就有向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梁(今屬陝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黎姓家族再次南遷,並在以後的時間里也主要繁衍遷徙於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後,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
郡望堂號
堂號:
黎氏堂號主要有「載酒堂」。宋朝時,黎子雲兄弟家貧好學。蘇東坡曾去訪問他們兄弟,子雲和弟弟也經常載酒(帶著酒)去拜訪蘇軾,向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了一塊匾叫「載酒堂」。
另外還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號。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黎姓家譜
江蘇:句容黎氏家譜、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蘭溪黎氏宗譜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譜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譜不分卷
安徽:廣德廣陽黎氏宗譜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譜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長沙黎氏續修支譜十卷、寧鄉溈寧大田坊黎氏續修支譜十三卷、寧鄉大田坊黎氏續修家譜十七卷、寧鄉魚潭黎氏五修族譜(卷數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續修族譜(卷數不清)、湘潭黎氏緒周五修支譜六卷、漢壽龍陽黎氏族譜(卷數不清)、
廣東:中山圓欖黎氏宗譜(卷數不清)、南海黎氏家譜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譜不分卷、順德黎桂澤堂族譜不分卷、順德東洋房黎氏家譜四卷、順德黎氏族譜不分卷、東莞黎氏族譜不分卷、梅縣黎氏族譜不分卷
貴州:遵義沙灘黎氏家譜不分卷、遵義沙灘黎氏家譜一卷、遵義籬汝謙家乘文(卷數不清)
其他:黎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譜十三卷、黎氏族譜(卷數不清)
歷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貴州遵義人,清末散文家,曾為曾國藩僚屬,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並稱:「曾門四弟子」。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大臣。論文推衍曾國藩之說,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園叢稿》,編有《讀古文辭類纂》。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淡於榮利,專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人,明代書畫家,其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鐓:廣安(今屬四川)人,宋英宗時慶歷進士,被蘇軾稱為「剛而仁明,正而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