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篇3000字,中國近代史論文
你的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a.提出-論點;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❷ 求一篇中國近代史的論文,要2000-3000字左右
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但我認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沒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敗。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更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場革命。
由於資產階級和同盟會的組織和領導,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在廣大工農和其他勞動群眾多種方式反抗斗爭所匯成的革命怒潮中,趕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產生了一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雖然這部文獻不久被北洋軍閥廢棄,但經過這次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擊了封建勢力,民主主義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為這樣,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洪憲帝制,張勛的復辟帝制,都是曇花一現,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辛亥革命也為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作了思想准備。
辛亥革命也給帝國主義沉重的一擊,雖然資產階級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政治綱領,但正如毛澤東所說:「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所以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但帝國主義利用反動的清政府統治來打破中國人民的美夢。自清政府垮台後,帝國主義妄圖扶植新走狗,但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個接一個被中國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中國人民的壓迫。
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沉重了打擊了帝國主義,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對於世界人民,特別是東方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個巨大的鼓舞。在中國革命影響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屬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廣泛掀起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的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使歐洲資產階級統治遭到破壞。
總之,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
❸ 要一篇中國近代史的論文
《「回眸」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近代,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不僅從軍事、經濟對中國進行侵略,還從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經濟凋敝,一片國將不國的慘狀。壓迫侵略,必然導致反抗,中國人民積極開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爭。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台灣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無不體現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國起義,極大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使得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同時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國並不承認清政府簽訂的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在面對列強的侵略與壓迫時,並沒有採取像清政府一樣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積極同外國侵略者展開了斗爭,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是極其鼓舞人心的。雖然太平天國由於內部的種種原因失敗了,但它卻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是中國農民起義戰爭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曾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他們翻譯外國書籍,學習西方先進的現代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開始有了較為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於是出現了早期的維新思想,出現了一大批以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戰爭以後的戊戌維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下發生的。這些斗爭和探索,使中華民族燃燒起了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力量成長壯大的基礎上,在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礎之上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次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群眾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標志著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從此中國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須依賴的力量基礎,五四運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五四運動發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勞動運動的真正開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後,即民族問題和殖民地革命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改變了過去面貌之時,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以及其在世界歷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顯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被歷史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佔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殘酷的戰爭中,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戰勝一切艱難困苦,中華民族形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顯示了空前的大團結,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抗戰。沒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抗日戰爭大大豐富和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這正是抗日戰爭得以堅持和勝利的重要思想保證。同時使中國人民認識到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一個國家只有首先自強,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的可貴品質,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是為了捍衛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
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祖國的繁榮打下了堅定的基石。同時積極開展了各領域的改革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尤其是近代以來,科技文化事業飛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圓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的飛天夢。看著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國人無不倍感自豪與驕傲。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我們的經濟繁榮了,我們不會在屈於強權,不會再忍受屈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為榮。
當然,放眼今朝,停滯不前便是落後,因此,我們更應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國保持飛速發展。尤其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使強國富民為己任,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對於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
❹ 關於中國近代歷史的1500字的論文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伴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結束,中國的屈辱歷史也隨之開始,這,便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的近代史,既是一部不堪回首的侵略史,同時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史。我們應該做的,不僅僅是面對一堆悲慘的數據憤怒的大聲嚷嚷幾聲就算了,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我們更應該冷靜的分析這段歷史,然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作出貢獻。
中國近代史可以簡單的以1919作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840-1919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眾所周知,鴉片戰爭以後,英國強迫清政府同它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甚至連關稅都要同英國商量,曾經的天朝上國此時不得不對船堅炮利的英國言聽計從。即便如此,英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仍是貪得無厭,它們又通過南京條約副約,虎門條約攫取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以方便它們更好的在中國進行搜刮和侵略。美國無恥的將所謂「擴大各國權益」的功勞歸功於自己,而法國則用《黃埔條約》將傳教士的墳地都搬到了中國,更可悲的是,為他們守墓的,居然還是我們中國人。和平的日子沒過幾年,資本主義列強又開始蠢蠢欲動。英法急欲通過「修約」來擴大他們在華的侵略范圍,而不巧的是,他們的無理要求被中國的皇帝拒絕了。而他們,便以此為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損失絕不僅僅是燒毀了一座圓明園那麼簡單。天津條約使的他們的魔爪伸向中國內地,而北京條約則使大批中國人被當作「豬仔」販賣出國。與此同時,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不久的俄國也趁火打劫,強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每每想到俄國的版圖,筆者的心都不禁一顫,那是多麼巨大的數字啊!可是,那些數字,本來有很多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
在資本主義列強無恥侵略的同時,中國人也開始有所覺醒,雖然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外國侵略者的打擊以及他們對中國歷史的促進作用仍不可磨滅!
在中國進行洋務運動的同時,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樣是「師夷長計」,同樣是向要富國強兵。然而,日本成功的擺脫了被侵略的命運,而我們,卻反過來被曾經得到我們諸多恩惠的小小島國——日本,打的落花流水。甲午戰敗,難過的不僅是李鴻章。甲午戰敗,低頭自省的,應該是整個中華民族。時至今日,我們仍需以此為鑒,不斷革新政治,不斷發展科技。只有這樣,才能不至重蹈100多年前的覆轍,也才能真正的,雄立於世界之林!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贊嘆前人的勇氣,在那樣一個灰暗的時代,在那樣一個連國家最高統治者都淪為別人附庸的時代,那些英雄還是堅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希望用自己的決心和勇氣來拯救他們所深愛的國家和人民。沒錯,八國聯軍侵華了,辛丑條約簽訂了,義和團失敗了,辛亥革命果實也被袁世凱這個賣國賊給竊取了。可是,可是我們更應該看到,中國的農民在抗爭,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抗爭,中國人的意志並未被消磨,那些英雄,用他們的鮮血告訴我們:中國人,絕不允許「佛狸祠下,神鴉社鼓」的局面出現!
1919年,《凡爾賽合約》簽訂,中國人作為戰勝國依然擺脫不了被忽略的局面。於是,中國人民憤怒了!「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21條」,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開始在全國開展起來。五四運動勝利了,清政府妥協了,合約上也終於沒有中國人的簽字了。而由無產階級領導的,學生為先鋒的,工人為主力的五四運動便順理成章的被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而永載史冊!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GCD登上歷史舞台,帶領中國人民反對侵略,建立新中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近代史到此結束。
【同學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❺ 求一篇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論文,2000字左右,謝謝
中國近代史論文2008-12-23 11:25《「回眸」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近代,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不僅從軍事、經濟對中國進行侵略,還從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經濟凋敝,一片國將不國的慘狀。壓迫侵略,必然導致反抗,中國人民積極開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爭。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台灣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無不體現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國起義,極大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使得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同時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國並不承認清政府簽訂的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在面對列強的侵略與壓迫時,並沒有採取像清政府一樣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積極同外國侵略者展開了斗爭,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是極其鼓舞人心的。雖然太平天國由於內部的種種原因失敗了,但它卻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是中國農民起義戰爭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曾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他們翻譯外國書籍,學習西方先進的現代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開始有了較為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於是出現了早期的維新思想,出現了一大批以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戰爭以後的戊戌維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下發生的。這些斗爭和探索,使中華民族燃燒起了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力量成長壯大的基礎上,在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礎之上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次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群眾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標志著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從此中國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須依賴的力量基礎,五四運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五四運動發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勞動運動的真正開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後,即民族問題和殖民地革命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改變了過去面貌之時,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以及其在世界歷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顯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被歷史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佔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殘酷的戰爭中,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戰勝一切艱難困苦,中華民族形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顯示了空前的大團結,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抗戰。沒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抗日戰爭大大豐富和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這正是抗日戰爭得以堅持和勝利的重要思想保證。同時使中國人民認識到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一個國家只有首先自強,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的可貴品質,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是為了捍衛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
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祖國的繁榮打下了堅定的基石。同時積極開展了各領域的改革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尤其是近代以來,科技文化事業飛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圓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的飛天夢。看著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國人無不倍感自豪與驕傲。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我們的經濟繁榮了,我們不會在屈於強權,不會再忍受屈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為榮。
當然,放眼今朝,停滯不前便是落後,因此,我們更應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國保持飛速發展。尤其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使強國富民為己任,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對於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
❻ 中國近現代史論文
選第一題
簡單的說
原因: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首先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敗社會制度決定的。其次,是國家經濟特別是經濟技術和作戰能力的落後。
教訓:落後就要挨打,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不推翻腐朽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敗社會制度,要想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去進行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是不可能的。
復雜的說
原因: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首先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敗社會制度決定的。其次,是國家經濟特別是經濟技術和作戰能力的落後。 教訓:落後就要挨打,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不推翻腐朽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敗社會制度,要想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去進行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是不可能的。
中國在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中的失敗,根本原因並不在於經濟技術的落後,而在於統治集團的反動腐朽。對「和」、「戰」問題,應當具體分析。但在外國已經大舉入侵的情況下,「主和」實際上就是投降賣國。把「主和」說成「明智」、「愛國」是對歷史的曲解。近代中國農民的自發反帝斗爭是以籠統排外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帶有原始、落後的色彩,但它本質上是愛國的、正義的、進步的,把他們的排外與封建頑固派的排外混為一談是錯誤的。同樣,對「反排外」也應具體分析,「反排外」的既有積極學習西方,謀求救國自強的先進人物,也有甘心受列強奴役的俱外、媚外之徒,絕不應一概予以肯定。中國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只有經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才是中國真正的出路。認為「向西方學習」是中國「唯一的出路」的觀點是與歷史事實相違背的。
中國從清朝嘉慶皇帝就開始閉關鎖國,導致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
落後必然要挨打,動亂必然導致落後,只有強國才能避免外國的侵略. 統治政府的腐敗是根本原因 統治政府的腐敗是根本原因
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教訓:
第一,在中國近代,要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必須改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中國人民必須把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斗爭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階級斗爭統一起來,才能完成近代中國革命的任務。
第二,落後必然挨打,妥協必敗,這是萬古不覆的真理。單純學習西方的技術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華民族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改變中國落後的政治制度。只有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才能進行現代化建設,才能使國家真已強大起來。
中國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只有經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才是中國真正的出路。認為「向西方學習」是中國「唯一的出路」的觀點是與歷史事實相違背
❼ 中國近現代史發展歷程論文
中國近現代史,是指中國自年以來直至現在的170多年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為救國存亡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
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為近代, 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轉變,由封建社會轉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9年五四運動-1949新中國成立為現代。
(7)近代以來中國歷史論文擴展閱讀: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及因此而簽訂的《南京條約》,包括香港的割讓。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看水滸反思農民起義
今晚看電視,畫面定格在水滸上。故事已經到了水滸的後半段---宋江招安。不經意間觸發了我的思考,宋江為什麼要招安?他為什麼不造反到底,自己做皇帝?
據說,毛主席在他晚年行將就木之時最愛看的一部書就是水滸傳,而且水滸傳能被評為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毛主席給敲得板。其實,水滸傳的可讀性並不大,相對於其他三大名著來說。毛主席之所以要敲定它為四大名著之一,我想應該是水滸傳的背後所表達的對農民起義深邃的反思,使他做出這個決定。
縱觀中國歷史,農民起義最成功的有兩次,一次是劉邦建立的漢朝,一次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而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明朝,所以,他筆下的宋江招安應該滲透著對朱元璋等農民起義的許多反思。
北宋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其實不是招安,而是被一向在軍事上注重「內重外輕」的宋朝給鎮壓了下去,北宋軍隊把宋江打的無路可退,最後不得不投降了朝廷。作者施耐庵之所以要虛構宋江招安,其實,是因為他對農民起義的去路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對農民起義的方向產生的一種逆向構思。
中國的農民起義沒有一個能擺脫歷史的局限性,要麼被朝廷鎮壓,要麼成為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這些局限性不僅僅表現在它被地主們利用,我國農民忍受壓迫的底線本來是極低的,只是因為某個朝代的政治逐漸腐敗,貪污腐化盛行,剝削不斷加重,造成民不聊生;然後,老天爺再給他來個雪上加霜,這樣,才能最終激起農民們的揭竿而起。
然而,天災往往不是全國性的。比如,安徽發生天災,再加上統治者的人禍,就會激起安徽的農民起義,而同一時期江蘇的收成還過得去,雖然算不上國泰民安,但也沒有餓殍遍野,還不致激起反抗。這樣,往往會造成一個很不好的結果,安徽起義的農民們在打到江蘇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強盜」。他們到了江蘇會無惡不作,見官要殺,見民要殺,見到貧下佃民們還是要殺!這個在明末農民起義中的一支,張獻忠的胡作非為中不難看出。當然,稍微有建制,愛民一點的農民隊伍就有可能最後取得勝利,朱元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在馬克思主義未產生之前,農民起義的結局都是很糟糕的,即使在起義之初那支隊伍有多麼的能夠「替天行道」,最後,也會演變成為它的頭目爭奪天下的工具。
2010年11月30日晚
❾ 中國近代史論文
中國近代史論文
無論是農民階級自發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還是資產階級建立西方式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努力,都無法實現中國的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對近代中國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沒有結合中國國情,因為近代對中國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國發展成為英國式的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而沒有考慮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走不通資本主義路線的,所以註定要失敗.
在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這個時期,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同外過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後來又有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農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主力,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些新的社會力量發展了起來;而工人階級則代替資產階級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力量。歷史經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絕大多數人,經過實踐的教育,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關於通過建立人民共和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的確定性;認識到只有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有效地發揮積極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中國這種嶄新的政黨制度的確立,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意願。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是由於有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曲折的斗爭,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上完成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從而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創建,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個歷史任務的基本完成,這就為中國人民集中力量進行建設,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
歷史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武裝下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目標才能夠真正實現.
第一節 第三黨對中國出路的反思與探索
鄧演達領導的第三黨,正式名稱是「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是大革命失敗後出現的一個異於國共又介乎國共之間的政派。它對中國出路的探索主要體現在鄧演達發表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政治主張》、《中國到哪裡去》等一系列文章中。
關於第三黨的具體政治主張,以下幾點應當注意:第一,第三黨的政治主張,是在總結、反思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及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形勢基礎上提出的。這從它對國民黨政府性質的分析及對中共革命活動的看法上可以看出。它認為南京國民政府已經成為「舊勢力之化身,軍閥之工具,民眾之仇敵」①,是「買辦資產階級與豪紳地主的聯合政權」。這是正確的。同時,它對中共也作了批評,認為:「共產黨以為中國現時的經濟組織已經主要的是資本主義的組織,因此它要用共產主義革命的方式去解決中國問題;……我們反對用不對症的葯方——共產主義革命——去破壞一切現存的經濟組織。……共產黨只是想利用農民威劫農民,去建立一部分的工人獨裁政權,我們卻是要……建立平民的政權。」①它不同意共產黨主張的根本理由,是通過觀察大革命的實踐,認定「共產主義革命」不適合中國革命的情況。這些批評有正確的成分,也有錯誤的成分。
第二,第三黨對中國革命的許多根本問題都進行了探討,並取得了重大成果。它認為,中國社會「還滯留在封建勢力支配階段,還是前資本主義時代。同時又因為帝國主義勢力支配著中國的緣故,使中國社會益呈復雜的狀況」②。因此,中國革命「必然的要以農工為核心,而其他一切被軍閥官僚地主壓迫剝削的成分都會圍繞在農工的周圍,構成廣大的革命群眾」,「對外負著對抗帝國主義得到民族解放的任務」,「對內要掃清中古時代的遺骸,造成新社會秩序的任務」。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的平民革命;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者、封建軍閥地主以及依附前兩者為生的高利盤剝的、反動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動力是「平民群眾」;革命的直接目標是奪取政權,「建立以工農為基礎的平民政權」;革命的方式「必然的要以武力抗爭的形式展開出來」;中國革命應分兩步走,首先建立平民政權,然後實現社會主義。
以鄧演達為首的第三黨關於中國革命根本問題的認識是十分深刻的。鄧接受了馬列主義暴力革命、階級斗爭學說,但又不照搬俄國革命經驗和模式,而是主張獨立自主地依照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形成了系統的「平民革命」理論。
第三,第三黨的理論的確深刻、系統和精闢,但在實踐中卻遭到挫折,有兩個原因是不容忽視的:一是關於革命的領導權問題。鄧演達把「平民革命」的領導責任託付給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第三黨),這是致命的缺陷,也是與新民主主義理論根本差異之所在。二是第三黨的探索成果還停留在理論(書面)上,尚未完全付諸實際行動,同時,在理論上也有許多缺陷。鄧演達充分認識到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但反對在農村建立根據地,把希望寄託於具有投機性質的「策反」上。這便決定了「建立平民革命軍」的落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土地問題,鄧演達也主張實行「耕者有其田」,但卻不同意中共用強力手段解決土地的辦法。
這樣,國民革命失敗後出現了十分奇特的現象:中共的反思和探索具有極大的盲動性,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但由於堅決搞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革命力量不斷壯大。第三黨在探索中提出了一套系統的理論,並且很多是正確的;但由於沒有注重或沒有來得及搞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它進行的「平民革命」遭到挫折。隨著鄧演達的不幸遇難,第三黨受到極大挫折,它的一套正確的理論和主張更難付諸行動。
近代中國人民的探索史
中國近代史,既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勾結中國封建統治者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抗本國的封建統治的抗爭史;同時更是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政治派別探索國家出路的探索史。這種抗爭與探索,對外以反侵略、捍衛民族獨立為旗幟;對內以反專制獨裁、爭取社會進步為核心,抗爭與探索互相交織,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1.地主階級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張: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一些地主階級的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開始注目世界、關心時局、尋求強國禦侮之道其主張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結果:因清政府腐敗、閉關政策和地主階級的局限性而沒明顯實效
評價:地主階級抵抗派主張的提出使中國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激勵著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積極探索強國禦侮之道。由於實踐有限,沒有產生實際的效果。
2.地主階級洋務派
背景和主張: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統治集團在如何解決內政外交上的眾多危機時發生分歧,形成了洋務派和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即「師夷長技以自強」。
結果:由於外國阻撓,封建頑固勢力的破壞、力量分散等導致洋務運動破產。
評價:洋務運動由於以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為目的,沒有從政治制度上學習西方,決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但是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第一次把學習西方的思想主張具體實踐化。它引進了西方近代科學和生產技術,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並誘導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舉辦新式學堂,開始了中國的近代教育;促進了西方政治學說、民主思想的傳播;民用企業的創辦對外國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3.農民階級
背景和主張: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為了調動農民革命的積極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頒布《天朝田畝制度》。通過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結果: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戰爭環境的緊張和平均分配土地與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等規定,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而使這一方案沒有真正實行過。
評價:廢除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張小私有制,廢除商品經濟,具有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落後性;平均分配土地與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等都是無法實施的,有空想性。
4.資產階級維新派(改良派)
背景和主張:早期維新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危機的加深刺激了這一思想的產生。主張君主立憲來救國,具體為:要求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擺脫民族危機;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學習和傳播西方科學文化。
實踐效果:從「公車上書」演化為社會政治運動到百日維新失敗,說明資本主義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其最大功績在於起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識分子接受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思想。
評價:維新變法思想是當時中國社會最進步的思想,因為它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也是愛國的,因為它把維新思想與挽救民族危亡結合起來。但是其思想主張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內容,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這必然導致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推行維新變法主張依靠的階級基礎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開明紳士,失敗是必然的。
5.資產階級革命派(民主派)
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為了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和角逐,民族危機更加嚴重;《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此時民族資本主義又有所發展,但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限制和阻礙。
主張:資產階級革命派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的思想武器,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理論綱領。其基本主張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結果: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和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統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實最終被袁世凱所篡奪。
評價: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但是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綱領。辛亥革命的最終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6.資產階級激進派
背景:辛亥革命前,維新派和革命派沒有徹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軍閥政府在思想領域推行尊孔復古逆流;一戰期間,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主張方案為「民主"「科學"。具體為: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以西方的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進化論為指導思想,大力宣傳資產階級的新文化,主要內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學。
辛亥革命失敗雖然失敗了,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於是爆發了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
啟示三
中國資產階級沒有科學的革命理論武裝,缺乏革命政黨和武裝力量的支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天生的軟弱性導致他們不可能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由於缺少一個深入的啟蒙過程,人們不了解民主共和的精神,因而也無法建立組織嚴密、團結戰斗、堅強無比的革命政黨。他們也不敢深入地發動群眾,因而始終缺少廣大群眾的支持。辛亥革命時期和民國初年移植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失敗的實踐表明,資產階級的共和國方案不能夠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仍需進行新的探索。
無產階級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它同時引發了各種新思潮進入中國,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新中國成立以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圍繞如何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進行了29年的艱苦探索,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同志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黨的十七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繼往開來, 與時俱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 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大踏步前進。
啟示四
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這一新的革命政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這一新的革命理論的武裝下,在社會主義這一新的中國發展道路的指引下,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目標才得以真正實現。
在四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中,中國共產黨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堅持把搶救人員放在第一位的方針,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盡100%的努力」,不惜一切代價搶救震災中的每一位倖存者,切實反映了尊重所有生命、注重心理關懷的人文思想和仁者態度。
結語
通過學習中國近代仁人志士對國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國情,堅定了信念: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了國家富強做出了不朽的犧牲,使我深感肩負的重任。當代社會要求我們有開闊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便是這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相信年輕的我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通過不斷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夠肩負起歷史賦予振興中華的神聖使命。
❿ 中國近代史歷史論文
各個時期人們對洋務運動的評價不一,從最早的一味否定到如今的正確認識.(內如果是應付考試,一樓的答案容是很好的,我這個只是為了提高你的課外閱讀量.)
洋務運動發軔於1861年初。當時留守北京議和的欽差大臣恭親王奕欣,領銜上奏《統籌全局折》,經過王公大臣會商同意和咸豐批准,正式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從此,洋務運動便正式開場。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洋務派苦心經營十餘載的新式陸軍和北洋艦隊一敗塗地,清政府被迫於次年4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從此而宣告破產。
洋務運動持續的時間長達35年,作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受到史學界的普遍重視。洋務運動可謂中國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這第一炮並沒有放響,基本上是失敗了,沒有把中國改變成為獨立的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因而引起了對洋務運動不同評價的持續論爭。
這一論爭從洋務運動開始起,歷經舊中國近90年,新中國48年,仍未能論爭出一個「定論」來,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以下僅就我所了解的洋務運動評價與研究的情況,做一概略的回顧,聊供史學界同仁討論批評,以期推動有關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