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傳統詩詞歷史的論文

中國傳統詩詞歷史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7 15:48:05

『壹』 我要找一篇論文: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概述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概述
我們這邊給你的幫在的

『貳』 誰能給我寫一篇 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 的2000字論文。是要概況的那種論述 對各個時期的、、急求!!!

內容摘要: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精華,是中國文化的寶藏。傷情離別,弔古懷今,社會生活,政治風雲,無不在詩詞中體現。任憑時光流逝,歲月更替,古老的詩詞仍以它無限的魅力超越時空。品中國古典詩詞,無不讓人沉醉心迷。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詞 品讀 風格 特點 語言
學了中國古代文學,我感覺到詩詞是中國古代最美的文字,最動人的文字,最擅長抒情的文字。它們深微隱幽,意味淵永。時而美到極處,又豪放到極處。情調閑雅,懷抱曠懷,雄放慷慨,動人心魄。細細品味,又是最能讓人沉醉心迷的文字。
唐代的詩,一派異彩繽紛的壯麗景象。全面繁榮的經濟和文化背景,讓唐詩充分的醞釀。從小最先接觸的就是唐詩,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唐詩昂揚的情調,豪邁的氣魄;又是清新自然,漫遊隱逸的田園生活。即使是在日薄西山晚唐,唐詩也能出現一片燦爛的夕陽余暉。
唐詩,有山水田園詩的清新自然。
就像孟浩然的詩一樣溫和可親。他的《過故人庄》,用最朴實的口頭語,寫眼前景,敘家常事。「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暫拋開煩惱,應邀去故人家,是最淳樸的深厚的情誼。「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單是這美好的景緻就是最好的享受了。但是短短兩句描寫,滲透著詩人輕松愉快的心情,可見他也對這山水田園美景十分的喜愛與嚮往。「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更是在這「田家」淳樸的民風中享受,拋開世俗與不快,飲醇酒,啖佳餚,縱情談笑。最後是戀戀不舍的惜別,相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樣的山水田園詩,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朴實自然。甚至淡的看不到詩的味道,卻有能在平淡中見醇美,在簡單中體會濃郁的情誼。
唐詩又有悲壯雄渾的邊塞情。
印象最深的是岑參的邊塞詩。融合著自然景象的描寫,寫的熱情洋溢,氣宇軒昂!軍旅生活在他的筆下,更多的是蒼涼的邊塞風光,和將士們的勇武。就如他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首先把我們帶進「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的西域。狂風彌天、飛沙走石,狼煙四起。更是用惡劣環境的描寫烘托出匈奴敵軍的來勢兇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夜半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將軍親自帶兵奔赴戰場迎敵,在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里行軍,這樣吃苦耐勞,勇武向前的英雄軍隊,必定是「料知短兵不敢接」,而「車師西門佇獻捷」也是必然之事!詩中的樂觀,英勇豪邁的氣概,讓我們充分體會著盛唐這個時代才具備的精神。
唐代,有一匹狂放不羈駿馬——「詩仙」李白。
詩仙李白行俠仗義,豪放不羈。他政治無謂,卻可遨遊天海。他胸懷開闊,憎愛分明,高興時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憤時要「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他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漫遊生活中灑脫的詩,句句給我們展現他追求的自由和他寬闊的胸襟。那些的不用細膩的工筆畫,他的詩是飛動椽筆的大寫意。「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太陽神駕著六龍的車子到這里也要折回來,奔騰的江水也要撞回來。他無比豐富的想像力,去如疾風,縱橫變幻。這樣的描寫,唯其誇張,更加傳神!「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這一句絕妙的風景描繪,蜀道的艱難險峻,青泥嶺道路彎曲險怪,被展現的淋漓精緻。「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引人入勝的魅力,令人盪氣回腸!只有李白的胸懷與豪壯奔放的性格才能裝下這樣的令人魂悸魄動氣勢,只有李白的神筆下的奇思異想才能讓我們感受到這樣的令人驚起長嗟的奇姿壯彩!
晚唐又有一位一生坎坷,境遇凄涼的接觸詩人。他曾用「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來告誡當朝君主,但最終在政治上日益失意,壯志難酬。但他的愛情詩篇卻是晚唐詩中最燦爛的一抹余暉!他就是李商隱。
細細品讀,我們會沉迷於「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的銘骨相思,也會為「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情感真摯之美和詩人內心的迷惘而傷感。他的字里行間交織著愛情的希望,又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生死與共。深沉而綺麗的語言,嚴肅而浪漫。真摯的情思,痴迷的心,他的愛情絕唱讓讀者在詩人營造的熾熱的感情世界裡的存在,沉迷。
他的詩句委婉、深情、耐人尋味。「巴山夜雨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他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景中透著情,情景交融構成了他的委婉曲折的手法和營造朦朧美的特點。 我能品出,他的詩句,字字是濃郁的情感瓊漿!

宋代的詞,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的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它如行雲流水,臨風伴月,最擅抒情。寫艷情而不纖佻,寫富貴而不卑俗。宋詞大體上可分類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詞,瀟灑超脫,高遠清雄。猶如沙場的英雄,一腔熱血,又有恢宏剛健的氣魄。婉約派的詞,猶如淅淅瀝瀝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聲靜氣。它典雅涪婉,情景交融,曲盡情態。
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他把詞從娛賓遺興的天地里解放了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細品蘇軾的詞,一首首皆是一粒粒珍珠,隨便拾起一粒,都是光彩照人。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裡都成為詞的題材,除了風月柔情,他也把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也把詞轉化成了言志抒懷的工具。
他用詞表現著自我,是抗敵御辱的的愛國熱忱,是懷古的沉鬱情思。他用豪邁磅礴的語句贊歷史豐功偉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用起筆恢弘的氣勢,連接廣闊的歷史時空,貫穿著無數英雄豪傑。他用《念奴嬌》為我們講述了輝煌的歷史故事,他用雄麗之至的語言,寫出了一個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和足智多謀的周公瑾。「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歷史現實交相震撼,讓人忽然醒悟,既然人生如夢,何不寄情於大好河山?
內容的大起大落,橫絕今古。古往與今來,哲理與人生,貫穿在他壯麗恢弘的辭藻之中。高起然後低徊,平穩過渡後激昂慷慨至極,雄風浩盪。品讀他的詞,是感受熱烈奔放風格,是念出短促有力的音律,又是思考沉鬱過後,復歸於沉靜的思想。
在詞壇上,以婉約著稱的要數那突破束縛的一代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
她用委婉細膩的筆觸,和女性特有的心靈感受,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可愛少女。清新明麗的語言凝練優美,誰都能讀出她筆下那嫵媚婀娜少女的含羞多情。
她以婉約雋秀的語言,大膽的抒發對丈夫的真摯愛情。《一剪梅中》花與水的比喻,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情景交融,似不經意又無脂粉氣。「雲中誰寄錦書來」,又以大雁傳書的浪漫吐露相思之苦。「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更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辭藻清新生動,意美音佳,蘊藉而含蓄。
南渡以後,國破,家亡!讓這個曾經幸福的閨秀為顛沛流離的孤苦生活而愁。她「尋尋覓覓」又無所寄託的失落感,只有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環境中獨自傷心。「雁過也,正傷心",又是舊時相識的大雁飛過,可丈夫已死,這錦書以無處可寄。想想,只有"傷心」。她觸景生情,悲秋自憐:「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菊花盛開,而自己由於憂傷愁苦而憔悴瘦損,無心摘花,盡是難罷難休得相思!
大珠小珠落玉盤似得疊詞,急促的節奏,凄婉的情調,把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凝集心頭,描繪的淋漓精緻。讓我們不由得傷感起來。這和著淚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是她用最凄美細膩的筆觸描繪的她晚年的心境:怎一個愁字了得!
品味李清照的詞,清如水,醇如酒!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我們隨浪漫的李白夢游天姥,陪憂傷的李清照獨上蘭舟。我們聽見豪放蘇軾的赤壁放歌,能感受到白居易有感琵琶彈奏的寄懷。無論你喜歡追憶「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悲壯磅礴,還是想揣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凄涼無奈,只要能細細品讀,中國古典詩詞都能以它無窮的魅力讓你沉醉心迷!

『叄』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論文3000字

這是你們的作業。可以寫作不過寫好怎麼發你,可以接受

『肆』 中國古典詩詞蘊含的民族精神論文

資料是構成抄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做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伍』 高一語文論文,關於「中國古代詩歌史」,1500字以上

讀完我國古代法律制度,使我不僅對古代的整個法律體系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而且還了解到其產生的根源和社會背景。

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體系。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商朝的刑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於夏、商,到了西周更趨成熟。《呂刑》中對犯人施行五種刑罰的規定長達三千條;同時,明確規定了罰金等級和贖刑制度等。

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奴隸製法制解體,各諸侯國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成文法陸續頒布。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確立。各諸侯國陸續頒布了以保護封建私有制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稱於世,刑罰種類繁多,手段也極為殘酷,對罪犯往往數刑並施。

先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只是設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訟的最高法官。

秦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

西漢,蕭何以《秦律》為基礎,製成《九章律》,確立以律、令、科、比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思想構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論基礎,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漢代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奠定了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代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各朝都編纂法典。曹魏對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這是中國古代刑法的重要發展。《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北魏、南陳法律中規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當」制度,對後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響。

隋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佔有重要地位。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影響極大,對亞洲一些國家亦有一定影響。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案件。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

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元《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宋朝全面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可隨時頒布□令作為斷罪處刑的依據。

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兩個朝代,在法律上亦反映出封建社會後期的時代特點。明、清法規以律為主,律外有誥、例、令、條例、則例、會典等。

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明清兩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對重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

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法律條文的背後,有著極為復雜的社會思想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①法律出於皇權,維護皇權。古代中國實行專制主義的統治,奴隸社會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會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②禮法結合,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主導的政治思想,以其為基礎逐步形成了以禮法合流為基本特徵的封建法律思想體系。維護「三綱五常」成為封建法典的核心內容,德主刑輔、禮刑並用成為法制的原則。

③官僚、貴族享有法定特權。中國古代法律從維護等級制度出發,賦予貴族官僚以各種特權。

④諸法合體、並用,司法隸屬於行政,無獨立審判權。中國古代法律最早表現為禮刑並用,之後形成諸法合體的封建法典。在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直接控制司法大權。地方的審判權完全歸屬行政機關。

感受完這一次古老的洗禮,我的受益良多。古代法律制度的背後承載了許多古老的歷史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只有我們更多地去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法法律制度。

『陸』 再現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論文800

高中傳統文化議論文800 堅守傳統文化的事文/葉丹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淀,以百餘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只浴火重生的鳳凰!


高中傳統文化議論文800 堅守傳統文化的事例


1讓傳統文化星光「再現」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性何種的歷史星河中,有一束星光從未熄滅,它只是默默的在哪裡閃爍著光芒。他的光透過了重重雲霧,照射入華夏民族的心房,並在此植根,永不磨滅。它便是歷經歲月考驗的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


古者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志存高遠;有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私精神;有陶淵明的「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閑適灑脫。詩詞文學之精華流傳至今,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詩詞文化的平平仄仄跨越了千古與今人對話,彰顯其情感與精神。這就是傳統詩詞文化在時間跨度上的價值超越。


眾所周知,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與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民族傳統節日是融合了各個不同時代的人民的美好祝願與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的不朽支柱。它行走於華夏兒女心中,誰能否認它存在的價值?


說起「否認」優秀的傳統文化,我不由想起近代新文化運動中激進派對傳統文化全盤否認的極端行為。他們全盤否認了傳統文化,忽視了其存在的價值與精華,並且幻想全盤西化。連民族的精神與根基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人,又怎麼會成功呢?


我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根基,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更是一個民族凝聚力與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優秀的傳統文化包含詩詞文化對於所處時代的感受與表達,包含了文學界生生不息的動力,包含了中華兒女的情感,更是包含著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動力。所以我們要肯定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而對於高考中新添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我對其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它是以一種新的形式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跨越時空局限在當代星光「再現」。它以新的形式與方法,再次發揮其所包含的民族情懷的作用,再次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光芒,是再一次的弘揚中華民族難能可貴的精神。讓優秀傳統文化再次在當代的學生身上「再現」。


優秀的傳統文化歷經考驗在當今時代再次發揮光和熱。而我們所需做的,便是秉承它的內涵並且發揚。我們要以此建立一個具有強大的,追求卓越的,境界高遠的華夏民族。讓我們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星光照亮更廣闊的中華大地吧!


2弘揚傳統文化議論文

中華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讓梨」等典故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至高無上的美德,更說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之都。但是中華美德在今天,彷彿早已被人們忘卻,人們對它不管不問,正所謂:此道今人棄如土。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我們國家也不例外。而中華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我們都是中國人,自然要理所當然地繼承我們祖先給予我們的一筆豐厚的禮物,就像我們是中國人,就要說中國話一樣,和諧的社會需要中華美德來構建,來填充這個空虛的世界,否則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枯燥無味,這正是中華美德給予我們的,一顆中國心。


想想這句名言吧: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如果你真的對中華美德棄而不管,你就等於背叛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雖然這是一個愈發進步的社會,但是不是因為進步了,就可以把中華美德像扔垃圾一樣遺棄呢?然後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國文化,而自己家鄉的文化卻遭到冷漠呢?那麼,你到底還是不是龍的傳人,還是不是一條地地道道的中國龍?如果是的話,你又怎能甘心,做一隻外國驢呢?


啊!讓我們保持一顆純正的中國心吧,並且是一顆有著中華美德的中國心!要永遠記住,你是個中國人,要學習中國文化,中國美德!


雷鋒叔叔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因為他身上有許多我們所沒有的中華美德。中華美德人人都可以擁有,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擁有,團結同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謙虛好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為爸爸媽媽洗一次腳你也擁有了中華美德……中華美德就在細微之處,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發現它。


「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勢在必行。這是保護中國文化的一次行動,讓我們保護好那一顆中國心,不要讓它日積月累沒有了往日的風采!請不要只展望未來而忘記過去,過去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回味的地方!


3堅守傳統文化作文素材

1.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是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現在,舒乙在北京創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2.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3."孔融為什麼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古執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裡跳起來。是的,傳統的道德範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於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後"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4.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 首,李白有詩900餘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冷漠

『柒』 尋一中國詩歌發展史論文

中國的詩歌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漢樂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戰爭災難的《十五從軍征》,有表現女性不慕富貴的《陌上桑》、《羽林郎》,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講述了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焦仲卿與劉蘭芝相愛至深,因為焦母與劉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釀成生離死別的人間慘劇。漢樂府民歌最重要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敘事詩的最高峰。漢樂府民歌多採用口語化的樸素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漢樂府民歌中雖然多數為現實主義的描繪,但許多地方都有著程度不一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孔雀東南飛》的最後一段文字,即表現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巧妙結合。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到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於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漢末建安時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籍、應暘、劉楨)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並普遍採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為後世稱作「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詩》三首是漢末戰亂現實的寫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風雲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詩歌內容富於氣勢和力量,描寫細致、詞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代表詩作為《贈白馬王彪》。建安時代的詩,是從漢樂府發展到五言詩的轉變關鍵,曹植是當時的代表詩人。他的詩受漢樂府的影響,但卻比漢樂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時代之後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

兩晉時期的詩歌創作逐漸走上形式主義道路,詩歌內容空泛。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傳統,作品內容充實的詩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詠史詩》八首,借古事諷喻時事,思想性很強,但這類詩作畢竟不是主流,而且越來越少,直到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才給詩壇帶來接近現實的作品。

隱居不仕的陶淵明把田園生活作為重要的創作題材,因此歷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在當時崇尚駢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時代氣氛中,陶淵明繼承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他單純自然的田園一體,為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詩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發展。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385--433)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於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涌現出來。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一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朴、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艷曲」,那麼,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南北朝時最傑出的詩人是鮑照(410左右--466)。鮑照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的傳統,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五言和七言樂府詩。《擬行路難》18首是他傑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運用七言句法,表現了個人的不幸和對社會不平的抗議。

南齊永明年間,「聲律說」盛行,詩歌創作都注意音調和諧。這樣,「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這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是謝眺(464左右--499)。謝眺以山水詩著名,詩風清新流麗。他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里,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初唐四傑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這四傑分別是王勃(649--676)、楊炯(650--693)、盧照鄰(637--689)、駱賓王(646--684)。他們的詩雖然因襲了齊、梁風氣,但詩歌題材在他們手中得以擴大,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

「四傑」之後,陳子昂(661--702)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感遇詩》38首,即是他具有鮮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思念家鄉、立功求勝的心情,他的《從軍行》、《出塞》歷來被推為邊塞詩的名作。李頎的邊塞詩數量不多,成就卻很突出,《古意》一首、《古從軍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煥是年輩較老的邊塞詩人,一首《涼州詞》寫盡了遠徵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鶴雀樓》詩意高遠,富於啟示性。

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這時期的作品以表現社會動盪、人民痛苦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新樂府運動。元稹、張籍、王建都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詩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樂府古題19首和新樂府12首。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說,元詩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易懂是他們共同的特色,這是源於他們文學觀點的一致。張籍和王建雖無明確的文學主張,但他們以豐富的創作成為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同情農民疾苦是張籍樂府詩的主題,以《野老歌》最為著名。風格與上述幾人十分相近的李紳詩作雖不多,但《憫農》詩二首卻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讀者。

除新樂府運動之外,這一時期還另有一派詩人,這就是韓愈、孟郊、李賀等人。他們的詩歌藝術比之白居易另有創造,自成一家。韓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詩,把新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帶入了詩壇,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但同時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追求險怪的風氣。孟郊(751--814)與賈島(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險,苦思錘煉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劉禹錫(772--842)是一位有意創作民歌的詩人,他的許多《竹枝詞》描寫真實,很受人們喜愛。此外,他的律詩和絕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詩如他的散文一樣,多抒發個人的悲憤和抑鬱。他的山水詩情致婉轉,描繪簡潔,處處顯示出他清峻高潔的個性,如《江雪》就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李賀(790--816)在詩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擁有中唐獨樹一幟之風格,開辟了奇崛幽峭、濃麗凄清的浪漫主義新天地。《蘇小小墓》、《夢天》等都是充分體現他的獨特風格之作。

晚唐時期的詩歌感傷氣氛濃厚,代表詩人是杜牧、李商隱。杜牧(803--852)的詩以七言絕句見長,《江南春》、《山行》、《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於清麗的辭采、鮮明的畫面中見俊朗的才思。李商隱(813--858)以愛情詩見長。他的七律學杜甫,用典精巧,對偶工整,如《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絕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後期,出現了一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弊。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採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系疏遠。

最能體現宋詩特色的是蘇軾和黃庭堅(1045--1105)的詩。黃庭堅詩風奇特拗崛,在當時影響廣於蘇軾,他與陳師道一起開創了宋代影響最大的「江西詩派」。宋初的梅堯臣(1002--1060)、蘇舜欽(1008--1048)並稱「蘇梅」,為奠定宋詩基礎之人。歐陽修、王安石(1021--1086)的詩對掃盪西昆體的浮艷之風起過很大作用。國難深重的南宋時期,詩作常充滿憂郁、激憤之情。陸游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與他同時的還有以「田園雜興」詩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寫景說理而自具面目的楊萬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後一個大詩人,高揚著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過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於唐代的詞,鼎盛於宋代。唐末的溫庭筠(812--870)第一個專力作詞。他的詞詞藻華麗,多寫婦女的離別相思之情,被後人稱為「花間派」。南唐後主李煜(937--978)在詞的發展史上佔有較高的歷史地位。他後期的詞藝術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貼切的比喻將感情形象化,語言接近口語,卻運用得珠圓玉潤。

宋初的詞人象晏殊(991--1055)、歐陽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沒有脫離花間派的影響。到了柳永,開始創作長調的慢詞,自此,詞的規模發生了顯著變化。到了蘇軾,詞的題材又得以進一步發展,懷古傷今的內容進入了他的詞作之中。與蘇軾同時代的秦觀(1049--1100)和周邦彥(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詞人。秦觀善作小令,通過抒情寫景傳達傷感情緒的《浣溪沙》、《踏莎行》、《鵲橋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彥不僅寫詞且善作曲,他創造了不少新調,對詞的發展貢獻很大。他的詞深受柳永影響,聲律嚴整、適於歌唱、字句精巧、刻畫細致,代表作有《過秦樓》、《滿庭芳》、《蘭陵王》、《六丑》等。在兩宋詞壇上,女詞人李清照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臨國破家亡的危局,詩詞作品多表現作家們的愛國之情,辛棄疾被譽為愛國詞人,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詞影響,陳亮、劉過、劉克庄、劉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最大的愛國詞派。

南宋後期的詞人姜夔(約1155--1235)最為著名。姜詞絕大多數是紀游詠物之作。在他的詞作中,更多的是慨嘆身世的漂零和情場的失意,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長亭怨慢》。他的詞沿襲了周邦彥的道路,注意修辭琢句和聲律,但內容欠充實。

詞在南宋已達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詩詞乃退居其後。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清代詩詞流派眾多,但大多數作家均未擺脫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套子,難有超出前人之處。清末龔自珍(1792--1841)以其先進的思想,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沉寂,領近代文學史風氣之先。他的詩常著眼於社會、歷史和政治的觀點來揭露現實,使詩成為現實社會的批判工具。後來的黃遵憲(1848--1905)、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等新詩派更是將詩歌直接用做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載體。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1917年胡適(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詩8首,並提出「詩體大解放」的主張,倡導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的「胡適之體」詩。在新詩誕生過程中,劉半農、劉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創作主力。經過他們的努力,新詩形成了沒有一定格律,不拘泥於音韻,不講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質朴,以白話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詩集有:胡適的《嘗試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兒》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帶著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帶著不同於其他白話詩的鮮明藝術性,為新詩奠定了浪漫主義的基礎。《女神》也是新詩真正取代舊詩的標志。它成功地創造、運用了自由體形式,將新詩推向新的水平。

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徵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們創作了大量的自由體詩,他們的詩多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覺醒後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追求與苦悶。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較為突出。他的詩突出地表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詩表達了作者不靠施捨、踏實求索的願望。還有《匆匆》、《自從》、《毀滅》等詩都表現了歷經坎坷與幻滅,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堅韌。文學研究會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創作出版了《繁星》、《春水》兩部詩集。她的這些詩都被稱作「繁星體」。她的「繁星體」詩多表現母愛、童真和自然之情,滿蘊溫柔、憂愁之風。

怒吼的詩指的是瞿秋白和蔣光赤等共產黨員作家的政治抒情詩,其中蔣光赤(1901?/FONT>1931)的詩最多。他的詩中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惡象》、《中國勞動歌》、《哭列寧》等詩一掃當時許多新詩中的纏綿悱惻之調,充滿了陽剛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詩存在內容較空泛的弊病。

在新詩創作中,愛情詩這一領域當屬湖畔詩社的詩最為引人注目,汪靜之(1902-- )、應修人(1900--1933)、潘漠華(1902--1934)和馮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們的詩中所描寫的愛情大膽而袒露,其間所顯現出的質朴、單純的美是最打動人的地方。

寫自由體詩的馮至(1905--1994)也是比較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既寫愛情,也寫親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詩集。

提倡格律詩的是新月派。聞一多(1899--1946)為格律詩理論做出了很大貢獻。為建設新格律詩,聞一多提出建設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並為此進行了艱苦的創作實踐。聞一多有兩部詩集《紅燭》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愛國主義情感貫穿始終。此外,他的詩還表現了「五四」時期積極向上,進取追求的精神風貌。他的藝術表現方法是浪漫主義的。他常選擇某一形象來托物寄情。他善用貼切的比喻以增強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他的詩具有他所提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這一特點對整個格律派產生過重大影響。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詩人。他的詩主要表達對光明的追求、對理想的希冀、對現實的不滿。表現個性解放、追求愛情的詩在徐志摩的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詩風婉約,文字清爽、明凈,感情渲染濃烈、真摯,氣氛柔婉、輕盈,表現手法講究而多變。他的詩多收於《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等詩集中。

幾乎在新月派活躍的同時,象徵派的詩也出現在中國的詩壇上。象徵派的詩既不真實描寫,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採用不同於常態的聯想、隱喻、幻覺、暗示等手段製造朦朧、神秘的色彩。李金發(1900--1976)是象徵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為幸福而歌》等詩集。他的詩反映了「五四」之後一些知識分子面臨茫然的前途時而產生的悲觀情緒。李金發被人稱為「詩怪」,是因其詩怪誕,可讀性較差,但他的詩也有許多成功之處,如詩中大量形象鮮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語言、表現強烈的感覺等皆為許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績較為突出的象徵派詩人還有王獨清、穆木天和馮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詩派以高昂的戰斗激情領詩壇一派風騷。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詩人。他的詩熱情頌揚無產階級革命,生動描繪工人運動的戰斗場面。因為有實際斗爭經驗,所以他的詩感情充沛而真摯又不流於空泛,藝術風格朴實、粗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們的詩》等。左翼詩派的重要代表團體是中國詩歌會。他們的藝術主張是詩歌大眾化,倡導詩歌面向下層人民,歌唱抗日救亡運動,代表詩人是浦風(1911--1942)。

新月派之後,描寫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的現代情緒的現代詩派興起,戴望舒(1905--1950)是現代詩派的主要詩人。他因1928年發表的《雨巷》一詩而獲「雨巷詩人」的美名,曾出版過《我的記憶》、《望舒草》等詩集。這些詩作集中表現了知識分子在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感和孤獨感。他的詩大量採用象徵意象,但因貼近主觀情緒,詩意雖曲折、朦朧但並不過於晦澀。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鮮而貼切。富於節奏感是他的詩的另一特色。

抗戰後詩壇上最重要的詩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詩人是胡風、艾青、田間、亦門、魯藜、鄒荻帆等。在他們的創作中,政治抒情詩佔有很大比重,內容多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呼喚人們的抗敵鬥志。七月派在藝術上注重以熾烈的激情去撞擊人們的心靈,而不講究文學的雕琢、修辭。質朴、粗獷、奔放是七月詩人共有的藝術特色。

40年代後半期,被後來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了。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表現在李季與阮章競的敘事詩中。

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發表諷刺詩的筆名。他在這一時期的詩結集為《馬凡陀的山歌》,這是當時國統區最有影響的政治諷刺詩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謠、小調寫成,輕松、詼諧而又銳利、潑辣,鋒利的筆鋒掃盪了末日社會的各個角落。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題材、新主題伴隨著新生活應運而生。詩人們滿懷激情抒寫了一首首新時代的頌歌。同時,新的社會也造就出一批詩壇新人和嶄新的作品。他們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遠方去》,森林詩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嚴陣的《老張的手》,未央的《祖國,我回來了》,李瑛的《軍帽下的眼睛》,公劉的《邊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顧工的《喜馬拉雅山下》等。此外,詩歌形式有所創新,吸取民歌營養的信天游、接受外來影響的階梯式、新格律詩等形式相繼出現。

50年代未60年代初,詩歌興起了新民歌運動,發展了傳統民歌。政治抒情詩以獨立的藝術形式在60年代出現,郭小川、賀敬之是當時兩位優秀的政治抒情詩人。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長篇敘事詩的豐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將軍三部曲》以新穎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譽詩壇,李季的《楊高傳》、聞捷的《復仇的火焰》、韓起祥的《翻身記》、王致遠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釗》、田間的《趕車傳》等也都別具特色。

但取得成績的同時,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也存在著題材、主題、形式、風格不夠豐富的缺點。

新時期以來,沉寂十載的詩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廣泛借鑒,形式則更趨於鬆散的自由體,風格千姿百態。新時期初期,歡呼勝利、反思歷史的詩歌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傳統,並使之繼續發展。與此同時,一批青年詩人,如舒婷、顧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長起來。他們的詩通常表現出一種晦澀的、不同於尋常的復雜情緒,人們謂之「朦朧詩」。

80年代中後期以後,詩壇又出現了自稱為「第三代詩人」的現代派潮流。

『捌』 求一篇關於中國文化傳統的論文,大概五千字左右!

<漫談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馬

前幾日在書房,興之所致,隨手拎起了一本四書,翻到到第一面,念了兩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便發現自己意興闌珊,隨手又把它扔到了書櫥里,拿起本日本漫畫,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後。今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嘆中國當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對於自己國家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為,不禁感到慚愧,一向標榜熱愛傳統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棄這些中國驕傲么?

時逢國慶,單位邀請我們新行員寫一篇關於愛國主義的文章。我便想,是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來感嘆祖國多麼秀美多麼壯麗的河山,還是切實關注一下我們正在慢慢遺失的民族驕傲呢?

台灣忠信工商學校的校長高震東在內地演講時說,「什麼是愛國?哪裡是愛國?什麼都是愛國,哪裡都是愛國!」愛國是微小卻又具體的。我們身在中國,有時卻茫然不知自己國家有什麼,是什麼。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是我們過於注意別人的東西?愛國其實很簡單,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愛我們的傳統文化。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千年,在漫長歷史過程中逐步創造發展起來的。她幾經建構-解構-再建構,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慢慢沉澱而成。她是千百年來國人對文化的希望,是國人對文化思想的反思。當我們今日面臨著隨資訊發達的電子時代而如洪水般涌來的西方文化時,還有多少人可以堅持那涓涓的細水長流?

我們的81年代後、90年代的孩子們心目中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我想不會是女子十二樂坊穿著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鬧哄哄的演奏那所謂的傳統民樂吧?還是認為魯迅先生筆下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國的古代文人?

簡練的講,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詩、書、禮、易、春秋」。我用五經的名字來概括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它剛好總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個方面。「詩」,是指從最早的詩歌《詩經》開始到歷朝歷代的詩詞歌賦、古樂。「書」,是指歷代文人體現他們思想觀點的專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觀,體現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禮」,是指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禮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體制。「易」,並不單純的是指《易經》,還包括了農業、醫學、天文、地理、數學。而「春秋」便是特指從《尚書》到《春秋》、《史記》、《資治通鑒》等一系列的史學專著。中華傳統文化涵蓋范圍之廣,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現代那些偽民俗或是一個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或是SHE的《長相思》里才開始接觸體會到中國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太遲了?自《詩三百》到《漢樂府》再到《全唐詩》、《全宋詞》,還沒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辭、漢賦,更沒提到魏晉的「蓬萊文章建安骨」,這浩瀚如海般的詩詞國度,怎是一首《東風破》所能表達的?現在我們是否只停留在小學課本里教的「離離原上草」或是什麼「二月春風似剪刀」的階段,或是為了逗情人開心為她輕吟「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濃情蜜意?

我們現在是否能從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瀟灑不群、壯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龍金庸小說里的「任俠之氣」是指「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致,與君痛飲三百杯」。而「俠之大者」是指「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呢?大概只會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殺殺中了吧。

沒有了「花間一壺酒」、「共剪西窗燭」的爛漫情懷,沒有了「誓掃匈奴不顧身」、「醉里挑燈看劍」的壯烈胸襟。沒有這些古韻的滋養,我們的80年代和90年代難道只能在歐美的HIP-HOP、日本動漫、韓式的多袋闊腳褲中顯示自己的瀟灑不羈么?沒有了任俠的少年輕狂,沒有了溫文的少年情懷,我們的青春還完整嗎?

還有多少人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來自孟子的「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天下的興亡,不是匹夫之責,而是我的責任。有多少年輕人還會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大概只會裝作很酷的說「我就是我,我喜歡,我可以。」他們只是整日埋首在《蠟筆小新》和《機器貓》中拒絕長大。

還有多少人知道何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吳宗憲的《我猜》和《周日八點檔》,大概只會迷惘的說: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會覺得「香九齡,能溫席」是一種孝心的表現,大概會覺得他好傻,幹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買台空調不就得了嗎?還有誰會覺得「融七歲,能讓梨」是一種中國式的謙遜禮讓?孩子們自小接受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課內科外功課壓得喘不過氣。哪還會有人說,第一名我不要,給你吧!再不知何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們可以成為象曹子建、王摩詰那樣的翩翩濁世佳公子了。孩子們現在學習琴棋書畫的目的已大多為考試加分服務,哪還有「為君唱遍《紅豆吟》」的情懷了。

君不見上元燈節賞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掛香符,君不見盂蘭盆會驅鬼儺,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我們開始相信基督,相信有聖誕老人。我不知道誰是阿福,也好久沒放過爺爺紙糊的風箏了。傳統的節日在我們看來除了意味著能看到無聊的文藝晚會,多幾天去哪裡都是人滿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蒼白。傳統,從我們指縫滑過,輕輕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啟超寫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進取、日新、破格、好行樂、盛氣、造世界」的少年氣質在我們身上依稀可見,卻再嗅不到中華之氣息。純粹的行樂主義、盛氣,在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持下顯得那麼的蒼白和輕浮。我們應從何處尋覓正在遺失的傳統文化。難道是在鄰國日本的傳統活動上發現:「咦,這個東西是從我們中國唐朝傳過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為什麼我們不反省,我們為何只有在別人那裡欣賞到曾經的國粹。驀然回顧,國已不國。

常思將來,不忘過去。以千載文化積淀來充實自己而讓我們走的更遠,在座諸君難道不會心思神往?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5662367.html?si=4

提供參考
!!!!!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論文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代代相傳。「和為貴」的「和合」思想正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幾千年中國社會發展的思想動力,也是今天中國提出構建「和諧世界」理念的思想源泉。「仁」的思想是當代重要的價值觀。是重要的道德標准。 近年來,國內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從最初的學習普及轉為對「中國道路」的思:索。我們要深入探究這一現象背後的根源,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間的關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血脈相連,也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當代價值 和合 仁
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實際活動的方式及其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由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復雜多樣,文化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層次。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後,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淀,中華文化愈豐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響,舉世罕見。 中國國土遼闊、地大物博,自周秦以來除個別分裂割據時期外,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著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一政治機構。因而,在中華傳統文化這一體系之中,既有源自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作為主體,也有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補充,相得益彰。在許多方面,中華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猶豫地吸收外來文化因素,並加以改造,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獨特的地理造就了獨特的中華文化,也就對中國的發展和人文歷史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僅養育人的肉體,更滋養人的精神和靈魂。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綜合結果。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特別注重道德修養。其中心環節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結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國之道,主張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標和終極價值是實現人與群體,個體與社會的統一及協調發展。孔子的儒家學說,確定以「仁」為核心,以「義」為價值准繩,以「禮」為行為規范的道德模式,把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價值實現定位在對他人、對群體、對社會的關愛和奉獻上。這一傳統的積極意義在於造就了無數個像范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士仁人,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這些優秀道德規范在建設和諧文化過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的傳統用文化包括好多的方面,以下介紹幾個方面。
首先介紹的是仁的思想,仁的思想是有古代的大教育加大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使其思想的核心,他的思想雖然在當時沒有受到多大的重視,但在今天看來,對我們的社會生活和各個方面都長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仁者,愛人」,儒家思想首先強調家庭內部的和睦有序,強調家庭內部的父子兄弟的有序關系,這有其封建的等級思想,但也有尊老愛幼的含義,有利於維護家庭的穩定,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穩定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儒家思想還把家庭內部的感情交流推廣到整個社會的人際交往,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與愛護。「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在社會交往中,儒家思想強調換位思考,從別人的立場為對方考慮,這是人際交往的理想境界,是我們形成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要求「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的「仁」與「禮」是緊密聯系的。「禮」是指統治制度,包括各種社會制度和社會規范。「克己復禮」就是要求人抑制私心慾念,遵守社會制度秩序,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有些特性是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也會出現一些以前社會所沒有的特性。但是,無論社會是怎麼發展,有些東西在人的內心是永恆的,歷史的思想我們可以按照當今的時代背景重新加以解釋,它也能發揮時代的光芒。在當代中國孔子的仁學思想從自覺地實現個人價值體系和主流社會意識,已經轉變唯一是和文化心理習慣的形式。仁學的思想能夠在解決現代人的信仰失衡,建立理想人格世界方面發揮不可代替的作用,並成為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客觀上促進了現代企業管理向人性化方向的人本管理的發展。可以這樣說,孔子所構想的大同社會的政治理想,在今天民主與憲政的社會里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現實,在現階段中國社會政治發展階段中對孔子仁的思想採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可以加速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促進人文精神的發展。
其次介紹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思想。中國古代思想提倡「天人合一」,即人要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在尊重與保護自然中謀生存,求發展。 「和合」思想是中國古代先哲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各種現象的本質的概括。它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如陰陽、天人等,但同時又把具有差異性的事物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如陰陽和合、天人合一等;它並不否認矛盾和沖突的存在,但主張防止過度的矛盾和沖突破壞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環境基礎。 秦漢以後,「和合」思想被普遍應用,滲透於各個時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漸成為中國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 「和合」思想對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外交哲學和對外交往方式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現代「和合」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合」思想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往、吸收、融合,對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點與差異依然存在的情況下,減少摩擦、增加共識,發揚「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顯得更為重要。為此,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贏的「和合」思想,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 中國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領悟了傳統文化「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啟示,中國所倡導的「和諧世界」理念,必將推動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成為引領國際關系發展的新潮流。中華文明自上古誕生之日起,就如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綿延至今。共同的心理特徵,文化特質是在廣闊而漫長的歷史舞台上形成的,並且已經在中華民族深深紮根,不可替代,不可更改。任何外來文化只是對我們的民族精神的豐富和補充。我們挖掘、整理傳統文化,繼承有價值的東西,就是要充分認識,全面考察傳統文化,就是要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認識傳統文化對創建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基礎性作用,這對我們找到歷史坐標,找准歷史方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切實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提高道德修養、培養道德規范方面的重要作用。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產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是一個民族的支柱和靈魂,它對於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風貌,對於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強,作用之大不可估量。而傳統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所以我們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時,離不開傳統文化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首先是要弘揚愛國主義,這是民族魂。諸如「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等等。在市場經濟的負效應沖擊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這些民族精神的精華,必須通過認真的梳理、挖掘,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激發人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熱情,「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玖』 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發展歷程 論文 怎麼寫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文化專製程度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統治者對學術文化領域的控制都是比較嚴密的。中國古代文化專制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秦兩漢時期,文化專制初興。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文化學術掌握在統治者與貴族手上。經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及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結了中國歷史上僅見的思想文化活躍時期,影響深遠。第二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期文學、史學、玄學及佛學等發展蓬勃,可是也發生較多諫禍、史禍與詩禍、排佛之禍事件,這是文化專制的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是隋唐兩宋時期,是文化專制的興盛時期。除諫謗之禍、詩詞文禍、學禁書禁等事件外,朝廷實行開科取仕,統治者以科舉為手段加強對知識分子的控制。兩宋在變法及對金的和戰問題上,掀起了激烈、頻繁的黨爭。此外,這時期朝廷推動編纂的大部頭類書,對於君主推行文化專制也起到很大作用。第四階段是明清時期,這是文化專制的顛峰階段,朝廷殘酷迫害知識分子的程度,遠超過去任何朝代。文字獄正是明清文化專制的高潮和典型。從以上概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化專制是持久和嚴酷的,對加強君主專制統治起重要作用。專制手段一:思想鉗制專制手段二:官場壟斷專制手段三:科場壟斷專制手段四:言論禁忌專制手段五:宗教控制
參考: http://www.thjy.org/chuyilishi/Article/632819917899062500.aspx

『拾』 淺談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論文5000字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論
明確分析,肯定了解情況

閱讀全文

與中國傳統詩詞歷史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