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地震地圖集

中國歷史地震地圖集

發布時間:2021-03-07 15:05:35

A. 從古至今全國發生了那些較為嚴重的大地震(希望詳細點)

1556年中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山東郯城大地震震級為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是中國歷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死亡24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死亡4萬餘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飢民無數。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地震發生時,有黃風白光在黃土牆頭「撲來撲去」;山岩亂蹦冒出灰塵,中國著名古跡嘉峪關城樓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滾滾……餘震頻頻,持續竟達半年。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一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這此的地震對汶川地震應該有啟示。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為8.6級的強烈地震。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里大地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莊被拋到江對岸。

邢台地震由兩個大地震組成: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專區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為中國1949年以來繼1954年長江大水後第二個死亡萬人以上的重災。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由於此次地震被成功預測預報預防,使更為巨大和慘重的損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稱為20世紀地球科學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座重工業城市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耿馬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鍾,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31.0°N,103.4°E),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截至7月4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難:69225人遇難,374640人受傷,失蹤18624人。緊急轉移安置1500.6341萬人,目前累計受災人數4624萬人。

北京時間2010年04月14日07時49分許,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北緯33.1,東經96.7)發生7.1級地震。

B. 我國境內發生過的最大的地震震級是多少

錯 中國最大的是在西藏8.2級

C. 從古至今記錄在案的中國地震及震級

元代以前的著名地震 遠古至元時期《中國歷史地震圖集》由6幅序圖、13幅分序圖和以176次地震匯編的169幅分幅地震圖組成。分序圖有先秦、秦、兩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遼、南宋金、元13幅,分幅地震圖則選取各時期的全部地震事件,分別成圖。

圖集的第一幅地震圖記錄的是發生在約公元前23世紀(傳說中的帝舜時代)的山西永濟蒲州地震。對這次地震,墨子曰:三苗欲滅時,地震泉涌。第二幅圖描述的是《竹書紀年》中追溯的約公元前1767年(夏帝桀十四年)發生在今河南偃師西南的一次地震。第三幅圖記載了公元前780年(西周幽王二年)發生在今陝西岐山東北的地震,估計震級為6至7級。

1303年9月17日(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的山西趙城大地震,是我國有史記載的第一次8級大地震。太原、平陽兩路各縣震災情況,散見於碑石文字、方誌。從這些記載來看,今天的晉中、晉南、晉東南以及太原以北絕大部分縣受災。從圖上不難看出,1303年山西全境的大地震呈由南向北的發展趨勢,震中可能在今臨汾一帶。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歷史記載稱這次地震為特大奇災。(圖①為元大德七年十月朝廷及地方官員祭霍山中鎮廟碑)
明代發生的兩次大地震 明時期《中國歷史地震圖集》由5幅序圖和以216次地震匯編的214幅分幅地震圖組成。這一卷記錄的地震以1983年出版的《中國地震目錄》為基礎,參考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震歷史資料匯編選定,介紹了兩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

該卷的第87幅圖記錄了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發生在陝西省華州(今華縣)的8.25級地震。這次地震發生在午夜,「聲如轟雷,震撼搖盪,人驚潰,起卧失措。川原坼裂,郊墟遷移,或壅為岡阜,或陷作溝渠,走山裂石,水涌沙溢」。從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及陝西、山西、河南、甘肅、河北、山東、湖北、湖南、江蘇、安徽等11省130餘縣。此次地震,死亡人數有姓名記載的就超過83萬,不知名的死者及未經奏報的死者更是不計其數,為世界地震死亡人口之最。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這次地震震級為8.25級。圖集中還收錄了山西行太僕寺卿兼僉事秦可大著的《地震記》。
1604年12月29日(明萬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泉州以東海域發生8級地震。這幅圖描述了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古城泉州及鄰區遭受嚴重破壞,山石海水皆動,城內外樓房店鋪全都傾倒,開元寺東塔頂蓋毀壞,清源山裂開的地縫中還湧出砂、水,氣若硫磺,沿海覆舟甚多。從圖上可以看到,等震線橫跨福建的蒲田、漳浦、南安、同安、安溪、福寧等閩南沿海大部分地區,VI度等震線最遠達到江西、浙江、安徽、江蘇、上海、湖北、湖南、廣東和廣西等省區市。此次地震破壞較重,分布范圍廣,最遠距震中達220公里,有感范圍最遠達1000公里。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

清代的八次大地震 清時期《中國歷史地震圖集》包括5幅序圖,以334次地震匯編的183幅分幅地震圖,兩幅單點地震震中分布圖。這一卷原則上一次地震設一幅地圖,但兩次以上地震的時間、地點相近的也同設於一幅圖中。只有一個地點有破壞記載的地震,稱之為單點地震。這一卷中單點地震沒有單獨設分幅圖,而是分兩個時段標繪在兩幅歷史地理圖上,用不同顏色的大小符號表示地震強度,一幅為順治至嘉慶單點地震震中分布圖,另一幅為道光至宣統單點地震震中分布圖。這一卷共收錄了8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山東莒縣、郯城發生8.5級地震。此次地震波及魯、蘇、皖、浙、閩、贛、鄂、豫、冀、晉、陝、遼諸省及朝鮮等,山東郯城、沂州、莒縣破壞最重,有感半徑達800多公里。據《康熙郯城縣志》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逐一顛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其時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流水,溝會皆盈,移時即化為烏有,人立地上如履圓石,輾轉搖晃,不能站立,勢時即陷,移時方定,閣邑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其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其陷處皆如階級,有層次,裂縫兩岸皆有淤泥細沙,其所陷深淺闊狹形狀難以備述,真為曠古奇災」。圖集用大量篇幅對這次地震進行了詳細介紹。除繪有地震圖,重破壞區擴大圖外,還配有兩幅地貌照片和一幅斷裂帶衛星照片。從重破壞區擴大圖可以看出極震區北至莒縣,南至新沂,沿沂沭斷裂帶呈北東向分布,其中郯城縣、臨沭縣部分地區烈度達XII度,其它地區烈度達XI度。X度區北至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陰、費縣。IX度區北至濰坊、益都,南至江蘇省邳縣、沭陽,東至日照、膠縣,西至兗州、鄒縣。VIII度區北起濟南至昌邑、即墨一帶,南至江蘇省鹽城、漣水一帶,西至微山、濟寧、泰安,面積達9萬平方公里。從地震圖中看出烈度從XII度到VI度的地區廣大,VI度等震線一直延伸到北起黃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慶、宣城到上海一線,西至河北省冀縣、丘縣到河南省安陽、鄭州一帶。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為8.5級。此次地震是我國東部惟一一次8.5級地震,也是中國3次8.5級地震之一。
1679年9月2日(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中午北京平谷、河北三河地震。據後來考證,這次地震的震級達8級,震中烈度XI度,震中在平谷、三河一帶。地震波及范圍除京城外,還包括周圍的河北、山西、陝西、遼寧、山東、河南6省,共計200餘州縣。地震破壞面積縱長約500多公里。圖集分別繪制了這一地區的地震圖和重破壞區擴大圖來描述這次地震。
1695年5月18日傍晚8點前後(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時),臨汾盆地內發生8級大地震,史稱「平陽地震」或稱「平陽、潞安大地震」。從地震圖和重破壞區擴大圖中可以看出地震波及范圍,北到山西右玉,南達湖北谷城,西至甘肅平涼,東抵山東滕縣,波及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甘肅、江蘇等省。據嘉慶二十年(1815年)刑部侍郎那彥寶在勘驗平陸地震的奏報中稱:「檢查平陽地震原卷,當時受災共二十八州縣,內受災較重十四州縣,統計壓斃民人五萬二千六百餘名」。前面提到1303年在山西趙城附近曾發生過一次8級大地震,造成極其嚴重的災難。392年後的1695年幾乎在原地又發生一次8級地震。由於上一次大地震時間久遠,人們早已淡忘,因而再次形成奇災大難。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國共發生過十幾次8級大地震,發生在大陸的稱為板內(大陸板塊內部的)地震,它們之間的距離在240公里至900公里之間,唯有臨汾盆地內的1303年和1695年的兩次8級地震,震中的距離僅相距40公里,震源體基本是重合的,這在我國大陸地區是罕見的,類似的震例在世界各地也極其稀少。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
1739年1月3日(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寧夏銀川、平羅一帶發生8.0級大地震。當時記載:「平羅及郡城尤甚,東南村堡漸減。新渠、寶豐(地震後廢)地多坼裂,寬數尺或盈尺,四散溢水,淹沒村堡。官署、廟宇、兵民房屋倒塌無存。房倒火起,火勢甚熾,延燒徹夜,三四日不息。」從地震圖和重破壞區擴大圖中可以看出,這次地震波及甘、陝、豫、晉、冀等省47州縣,最遠到河北容城,約900公里。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
1833年9月6日(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雲南省嵩明州楊林一帶發生8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8公里,震中烈度達到IX度,死亡萬餘人,破壞面積達到20萬平方公里左右。從地震圖和重破壞區擴大圖中可以看出,這次地震一直綿延到400多公里以外的滇西保山,四川省西昌、鹽源和貴州省六枝等地。滇東地震活動雖不如滇西頻繁,但自1833年大地震之後,已有150多年沒有發生較嚴重的地震災害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危險性不容忽視。因此地震研究工作在傾注於滇西的同時,萬萬不可忘卻滇東的危險。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
1879年7月1日(清光緒五年五月十二日)甘肅文縣地震,震中烈度Ⅺ度。有詩描述地震時的情景:「……忽然大地聲如吼,城傾屋裂無處走。第宅簸搖避山野,山崩活葬深崖下。夫覓妻兮父尋子,哭聲震天天不理。可憐階州十萬齒,三萬餘人同日死。」近代地震專家根據考證,確認該地震震級不小於8.0級。

1902年8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新疆阿圖什發生8.25級地震,這是該區域有記載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1902年大地震附有地震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這次地震范圍很大,西起前蘇聯塔什干,北達前蘇聯伏龍芝、阿拉木圖至中國伊寧以北,南至塔什庫爾干、和田以南,東到烏魯木齊、庫爾勒等地,東西寬近1400公里,南北長900公里,有感范圍的平均半徑達540公里,面積達92.7萬平方公里。最嚴重的地區是天山南麓從小阿圖什至哈爾峻一帶,地震烈度達X度,喀什大清真寺、香妃墓等著名古建築物均遭破壞。(圖②為新疆吐古爾買提山口處的大樹被劈成兩半)

1906年12月23日(清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新疆沙灣縣西南發生了8級強烈地震。地震波及范圍遠至俄羅斯境內,面積達60多萬平方公里。對這次地震也只附有地震圖一幅。

三卷本《中國歷史地震圖集》對清(包括清代)以前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地震給予了詳細、科學、直觀的記錄。

1920年以後的大地震 之後,中國又發生了幾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筆者在這里將其列出:
1920年12月1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海原縣發生8.5級地震。此次地震,中外聞名,中外近百個地震台都記錄到了這次能量巨大的地震。
1927年5月23日,甘肅古浪發生8級地震。
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蘊縣境內發生8級大地震,地震斷裂帶位移量之大,是罕見的震例之一。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發生的西藏察隅地震,震級8.6級,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里大地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被截成四段。大地震引發了無數處山體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951年11月18日西藏當雄發生8級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地震。這次地震雖然沒有達到8級,但卻是我國損失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首次發生於現代工業城市的「直下型」地震。直接經濟損失,即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各種工程設施設備被破壞損失的價值,超過百億元。整個唐山市區,約6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工業與民用建築震毀1034萬平方米,佔77%,鄰近各縣農村房屋倒塌240萬間。地震造成的破壞與損失都是空前的。

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地震就是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的汶川大地震,震級:8.0。

D. 求大學歷史論文一篇 急!!!!高分!!!

我把論文發過去了,注意接收!!

E. 誰可以給中國地震時間和城市分布圖,最好是用地圖標明,

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區"、"台灣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里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

F. 我國歷史上的較大地震有哪些

1、2·4海城地震。

海城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北京時間19點36分發生於今天中國遼寧省海城市的大地震。在遼寧省海城、營口縣一帶(東經122°50',北緯40°41')發生了強度是里氏7.3級(矩震級7.0級)的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為16-21公里。

由於中國科學家對該次地震進行了准確預測並及時發布了短臨預報,全區人員傷亡共18308人,占總人口數的0.22%。其中,死亡1328人,占總人口數的0.02%,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輕重傷占總人口數的0.2%。人們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在正確預測地震的基礎上,由官方組織撤離民眾,明顯降低損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預報並取得明顯減災實效的地震,中國的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預報,被世界科技界稱為「地震科學史上的奇跡」。

2、7·28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

此次有感范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整個唐山市頃刻間夷為平地,全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中斷。唐山地震沒有小規模前震,而且發生於凌晨人們熟睡之時,使得絕大部分人毫無防備,造成242769人死亡,435556人受傷。

3、5·12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 里氏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矩震級為7.9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確認共環繞了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6)中國歷史地震地圖集擴展閱讀:

中國地震帶分布: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這5個地區是:

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該帶中南段。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

根據地質力學的觀點,中國大致可分為20個地震帶。

G. 求一張中國地圖,而且還有在發生災難的地方畫上圈圈並註明是什麼災難。可以就只有近幾十年來的大災難。。

第一、「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

,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第二、「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就是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地震區域內)、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第三、第四:「新疆地震區」、「台灣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里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第五:「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

H. 2011年6月11日,中國北方網新聞中心新聞:一項歷時近10年的自然災害風險研究成果《中國自然災害風險地圖

(1)地震、滑坡、泥抄石流(2分)旱澇災害(2分)
(2)滬寧杭能源和礦產資源。
(3)有色金屬(2分)浙贛滬杭(2分)
(4) 水稻種植業(2分)有利: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暖夏熱,降水充沛;土壤比較肥沃;河流眾多,灌溉便利,地處平原,地勢平坦(答對3個即6分,但是必須闡述)不利:光照不足(2分)

I. 中國自然災害風險地圖集的成果內容

據該科研項目負責人、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史培軍教授介紹,這部地圖集對影響中國的地震災害、台風災害、水災、旱災、滑坡與泥石流災害、風沙災害、風暴潮災害、雪災、雹(含風雹與冰雹)災、霜凍災害、森林火災、草原火災等災害風險進行了評價,著重展示了這些災害風險的區域分布特徵及規律、各省區市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的空間差異。同時,還得出了區域主要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相對風險等級,以及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研究精確到縣一級。
以地震災害為例。根據地圖集,我國的地震災害風險主要分布在燕山與太行山東側的斷裂帶、郯廬斷裂帶、汾渭盆地、銀川至昆明的南北斷裂帶、橫斷山區、天山南北側斷裂帶等地質構造活動較為頻繁的相對高風險的地區。
該地圖集中「中國綜合自然災害相對風險等級圖」顯示,全國風險等級呈現出「東部高於中部、中部高於西部」的格局。其中,長三角及長江下游沿江地區、淮河流域、華北平原及京津唐地區、兩湖地區、汾渭盆地、四川盆地、下遼河地區成為全國7個綜合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
地圖集參考數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自然災害記錄及相關損失數據,這本地圖集收錄了400餘張地圖及數十張統計表格,以獨特的角度展示了中國自然災害分布格局。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這份地圖集顯示,中國自然災害風險等級呈現出「東部高於中部、中部高於西部」的格局。
其中,長三角及長江下游沿江地區、淮河流域、華北平原及京津唐地區、兩湖地區、汾渭盆地、四川盆地、下遼河地區成為中國7個綜合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
成果意義
該地圖集主編、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史培軍表示,業內人士表示,這項科研成果將為中國各級政府和企業制定綜合自然災害風險防範對策提供翔實的科學依據,也將對我國開展社區減災,增強公民災害風險防範意識,掌握避險自救本領具有重要意義。
在日本,中小學生每個學期都會組織至少一次地震演習。

J. 推薦一本地圖集

要到專業書店去看看。一般民用地圖集只有中國政區、民族、地形、氣候、交通、文化古跡、風景名勝、土特產、工藝美術這幾大分類內容,如中國地圖出版社《最新實用地圖冊》。

與中國歷史地震地圖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