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中國建國歷程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並於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
中國GDP:13年跨越10個萬億元台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2008:成功舉辦奧運
㈡ 中國建國前歷史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4年 日俄戰爭(-1905)
1905年 中國同盟會創立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6年 英國工黨成立
1911年 辛亥革命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1913年 宋教仁被刺;袁世凱被選為大總統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4年 袁世凱解散國會,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1918);巴拿馬運河通航;日本對德宣戰
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籌備稱帝
1916年 袁世凱稱帝失敗
1917年 張勛復辟失敗;北京政府對德宣戰;孫中山護法運動 俄國十月革命
1918年 護法運動失敗 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9年 五四運動:中華革命黨改稱中國國民黨 巴黎和會:共產國際成立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華盛頓九國會議
1923年 孫中山越飛宣言 德國希特勒帶領黨徒占巴威略
1924年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聯俄容共
1925年 五卅慘案;省港大罷工;廣州沙基慘案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7年 蔣介石清黨與汪精衛分共;共產黨南昌起義及秋收起義,然後退入井岡山
1928年 中國共產黨在江西、湖南、湖北成立紅軍和革根據地;濟南慘案;張作霖被炸死
1929年 經濟大蕭條(-1933)
1930年 蔣介石圍攻共產黨開始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2年 一.二八事變;日本在東北建立偽滿州國 國聯派李頓調查團到中國
1933年 德國希特勒專政開始;日本及德國先後退出國聯
1934年 紅軍長征
1935年 紅軍到達陝北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七七事變;國民政府遷重慶、南京大屠殺 義大利退出國聯
1938年 汪精衛投日本
1939年 德軍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1945)
1940年 德、意、日三國同盟成立
1941年 皖南事變 日軍偷襲珍珠港
1942年 中共延安整風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1943)
1943年 共產國際解散;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中、美、英二國開羅會議
1944年 美、英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
1945年 抗戰勝利;國共重慶會談;雙十協定 蘇、美、英雅爾達會議:聯合國組成;德國投降;蘇、美、英三國波坦會議;日本投降
1946年 國共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聯合國第一屆大會
1947年 內戰爆發 印度、巴基斯坦分治
1948年 國共勢力逆轉,三大戰役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㈢ 中國建國歷史
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就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從特定的歷史條件看,三大改造運動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選擇」性,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就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執政黨的價值取向、一邊倒的立場、帝國主義的威脅、蘇聯模式的影響。但統而觀之,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嚴格地說都不是構成歷史必然性的充分條件,所以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必然」很難說就是歷史的必然性,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惟一選擇」很難說就是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惟一選擇。一種直到現在仍然佔主導地位的觀點認為:雖然三大改造運動存在一定問題,但三大改造是歷史的必然,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惟一選擇。
「三大改造」的依據是「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因此,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評價與對三大改造的評價直接有關。對於這條路線有三種評價:一是龔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發展」;二是薛暮橋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確,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蘊暉提出的「戰略思想的重大變更」,認為它離開了我國國情,離開了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
目前,隨著研究的深入,盡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會否定等多種不同看法,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億萬人民群眾參加的運動,在大規模運動的數年中生產力水平沒有下降並得到較快發展的狀況,越來越趨於實證性的具體分析了。
站在21世紀初期的歷史高度看待發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運動,我們應該說些什麼呢? 一種曾被視為絕對純粹和完美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後不到30年的時間就成為束縛生產力的桎梏而難以堅持下去,不得不讓當年已經消滅了的經濟成份重新復活起來,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問題。所以,問題不在於三大改造運動是快還是慢,是早還是遲,不在於是用15年完成還是用3-5年完成,問題在於通過三大改造運動建立的這種純粹的「公有制」違反了經濟發展的本性,問題在於運用國家權力消滅了當初不該消滅的經濟成份,從而也就消滅了經濟的活力。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研究的深入,對於我國建國初期歷史約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學者採取了實證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對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私營金融業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並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點與不足;另一方面,將1953年以後的改造運動與當時經濟發展戰略和工業化的主客觀環境聯系起來,分階段、分行業的進行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就「一五」期間的客觀經濟狀況而言,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決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又決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時,三大改造的提出與工業化還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脫離生產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標。三大改造對工業化的積極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設投資金額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維持了資金和物資的基本平衡和市場的基本穩定;在當時的環境下,幫助私營企業克服生產任務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難等。其消極作用包括:經過對資改造,私營企業也同原有公營企業一樣,難以進行獨立的經濟核算,影響了品種的更新、質量的提高和固定資產的更新;使農業增長速度放慢,從而也影響了工業化的速度等等。三大改造正負兩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不同。在「一五」期間特別是前4年,積極因素是主要的;1957年以後,消極因素逐步占居主要方面,這種消極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突出。由於以往對於三大改造的兩重性缺乏深入探索,將其中符合我國歷史條件所採取的一些作法和「一五」期間宏觀決策正確、實施合理所帶來的成就,簡單地套用社會化大生產需要擺脫私有生產關系束縛的一般原理加以解釋;將針對特殊歷史條件的部分具體作法上的意見分歧,簡單地、普遍地歸結為兩種思想、兩條路線、兩條道路的斗爭,從而導致了理論與中國社會實際的偏離。對於農業合作化的背景以及合作化的不同階段也作了具體分析。對於不同行業特點的手工為改造予以了不同的評價,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對象、改造的方式與階段也開始作具體的分析與評價,並且正力求通過微觀的實證分析使論證有充分的說服力。
就五十年代中國經濟和中國歷史的全局而論,重要的是,無論早幾年或幾年,保留多少私有成分,經營管理上和計劃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應有的靈活多樣性,總之,對社會主義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
㈣ 建國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
從我國建國到現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即從建國初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1999年,這個階段是我國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從1999年到現在,國家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部地區」等戰略措施,這個階段是我們各地區協調發展的時期。
(4)中國開國歷史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初期,當家作主的人民熱情高漲,各條戰線都出現加快發展的勢頭。但由於對當前形勢缺乏理性認識,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一股在良好願望驅動下的「大躍進」風潮悄然興起。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後,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以高指標、高速度、浮誇風、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泛濫。
人民公社是大躍進運動高潮下的產物,其宗旨是「一大二公」,即將原來的小型合作社合並成為數千甚至上萬戶的大集體,原合作社和社員的一切財產收歸社有,在全社范圍內統一核算。
統一分配,部分供給。「人民公社化」在當時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時期,向人們描繪出一個「平等、平均、共產」的烏托邦式理想社會。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建國初期中共探索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一次失敗實踐——與客觀規律背道而馳,再善良的願望也無法帶來美好的結局。
㈤ 新中國的歷史
新中國的歷史開始於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前後以1978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可分為毛澤東時代(1949年至1978年)、與以現代化建設及改革開放為主題的鄧小平及後鄧小平時代(1978年至今)。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慶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國慶閱兵。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毛澤東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首都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員全體出席會議,宣布就職。
2,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169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會議由時任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主持。全會的中心議題是根據華國鋒同志的指示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3,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可分為兩個階段,計劃經濟時期和市場經濟時期,計劃經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年)中的表述: 根據中國共產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全國人民在新時期的總任務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開展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這一時期的現代化建設表現出強烈的追趕態勢,高度的計劃性,可控性。
市場經濟時期:現行憲法的表述為: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於市場經濟價值觀的作用,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是被動的,無期限的
3,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實行改革開放,中國進入新的改革時期,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是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
㈥ 新中國成立後的重大歷史事件(1949-2009)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
2002 獲得2008奧運會舉辦權
2003 中共16大召開
2003 非典爆發
2008 中共17大召開
2008 北京奧運會舉辦 中國軍團獲得50枚金牌 共100枚獎牌
㈦ 中國建國前後歷程
從我國建國到現在來半個源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從建國初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1999年,這個階段是我國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從1999年到現在,國家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部地區」等戰略措施,這個階段是我們各地區協調發展的時期。
㈧ 新中國成立前具體歷史
一、到現在為止,中國人民已經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經驗,就是這兩件事,版即:在國內權,喚起民眾,結成國內的統一戰線,並由此發展到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在國外,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國人民,共同奮斗,結成國際的統一戰線。
二、積孫中山探索四十年的經驗和中國共產黨探索二十八年的經驗,中國人民選擇的道路「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牆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這里講的「一邊倒」,著重是講我們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
三、中國共產黨代表的無產階級為什麼「取得了基本勝利」,毛澤東給出的答案是,因為我們有「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那就是有區別於其他階級和政黨的一個黨、一個軍隊、一個統一戰線。提到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特別強調她是「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採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總之,不了解我們黨的過去,就不明白我們將要走向何方。
㈨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開國皇帝
一、秦漢
1、秦朝始皇帝嬴政;
2、西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3、新朝開國皇帝王莽;
4、玄漢開國皇帝更始帝劉玄;
5、東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二、魏晉
1、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實際奠基者:曹操);
2、蜀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
3、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奠基者:孫堅);
4、西晉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實際奠基者:司馬懿);
5、東晉中宗元皇帝司馬睿;
6、前趙襄宗昭文皇帝劉曜(實際奠基者:劉淵);
7、後趙太祖明皇帝石勒;
8、成漢太宗武皇帝李雄(實際奠基者:李特);
9、冉魏太祖平皇帝冉閔;
10、前秦高祖景明皇帝苻健(實際奠基者:苻洪);
11、後秦太祖昭武皇帝姚萇;
12、前燕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實際奠基者:慕容廆);
13、後燕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14、赫連夏世祖武烈皇帝赫連勃勃;
三、南北朝
1、宋高祖武皇帝劉裕;
2、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
3、梁高祖武皇帝蕭衍;
4、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
5、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
6、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
7、西魏文皇帝元寶炬;
8、北齊顯祖文宣皇帝高洋(實際奠基者:高歡);
9、北周孝閔皇帝宇文覺(實際奠基者:宇文泰);
四、隋唐
1、隋高祖文皇帝楊堅;
2、唐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簡稱:高祖光皇帝);
3、武周則天大聖皇帝武曌;
五、宋元明清
1、北宋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趙匡胤(簡稱:太祖大皇帝);
2、南宋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趙構(簡稱:高宗憲皇帝);
3、西夏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實際奠基者:李繼遷);
4、遼太祖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阿保機(又名耶律億)(簡稱:太祖天皇帝);
5、金太祖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聖武元皇帝完顏阿骨打(又名完顏旻)【簡稱:太祖武元皇帝】;
6、元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兒只斤·忽必烈【簡稱:世祖文武皇帝】(實際奠基者:元太祖聖武皇帝孛兒只斤·鐵木真,史稱成吉思汗);
7、明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簡稱:太祖高皇帝】;
8、清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簡稱:太宗文皇帝】(實際奠基者:清太祖高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