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宗教在中國的歷史命運

宗教在中國的歷史命運

發布時間:2021-03-07 13:41:16

1. 哪種宗教在中國的歷史最長

中國五大宗教在中國具有一定意識,影響形成中華民族風范,擁有一定規模性,區專域性而形成屬的一定地位的信教教別,他們分別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道教歷史最長道教有三清祖師開創它的歷史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而逐漸形成於周秦兩漢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乃中國歷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而結合稱之宗教。

2. 哪一個宗教在中國的歷史最長

道教產生的一個時間會更長更早一點,因為道教是中國原有的教派,源遠流長。

3. 什麼宗教在中國歷史最長

要是歷史最久遠應該是儒教和道教,前後不了

4. 中國在歷史上為什麼沒成為宗教性的國家

縱觀全世界的歷史,像中國一樣沒能成為宗教性的國家少之又少,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其他一些國家也是如此,如日本、韓國等。宗教性質的國家如同泰國、越南、尼泊爾一樣,這是宗教中的佛教國家,梵蒂岡、巴西是基督教國家,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是伊斯蘭教的國家,這些就屬於宗教性的國家。從分布上來看,亞洲大部分是佛教國家,歐洲和美洲大部分是基督教國家,當然也有一些事伊斯蘭國家,伊斯蘭國家主要分布在中東和其他一些地方。

不同於這些國家,我們中華文明不是宗教性質的國家,而且在歷史上也沒有宗教統治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

最後說一點,中國不是沒有宗教,只是我們日用而不知,比如我們過年過節中就能體現,在祭拜祖先的時候就能體現,這是融入中國人骨子裡的。

有人說我們沒信仰,其實不是,我們的信仰比起那些聲稱有信仰的人要高尚得多,首先,我們不會為了信仰而挑起爭端,也不會打著信仰的旗號而攻擊所謂的異教徒。我們信仰我們的祖先文化,信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不屈不撓的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還信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信仰道德,信仰中國華夏這四個字。

5. 中國的宗教文化發展歷史

宗教一詞的來歷
中國文化認為:有一個創始人、有崇拜對象為「宗」;有一群追隨者,有一定的祭祀儀式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從拉丁詞「re」和「legere」演變來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為了一個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發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為了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這個詞,與英文的religous beliefs的含義本來並不對等。本來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術語,並不是現在的內涵和外延。比如歷史上,中國的道教,即不用這個名詞來稱呼。宗教這個詞用來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譯造成的詞義變化。宗教這個詞作為佛教專門術語的含義,即自證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卻了。
宗教的起源
早在原始社會宗教就已經存在,它產生的根源和基礎在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以及原始人對自然斗爭力量的軟弱。那時,宗教規范往往成為人們共同遵守的社會規范。
在最原始時代,在階級分化發生之前,人類就開始了各種宗教活動。這一點在許多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中都可以知道。人是自然界最復雜的生物,特別在思想和精神方面比自然界其它生物都要復雜;而且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為什麼人的思想活動,人對自然力的敬畏,對自然界種種現象的思考等精神活動會變成宗教這種社會性的活動呢?從原始宗教的產生來看,在管理人的集體活動的組織,如國家機器,還沒有產生,科學和教育還十分不發達的時代,宗教是限制人的自然屬性,保證和培養人的社會性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從考古和民間傳說我們了解到,原始宗教祭拜的是他們身邊的東西,如獵人祭拜的是各種動物、山神;漁民祭拜的是河神、水神;採集人祭拜的可能是各種植物,樹神、花神。這些祭拜對象既不是抽象的心靈之神,也不是唯一的主宰天地的神,而是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自然之物。而且,祭拜活動都是全體部落成員參加,由部落首領或者由所謂可以和神靈交流的祭師主持。所以,祭拜活動,不僅是一種儀式,而且是作為增強全體人員的集體意識的一種活動。可能後者才是祭拜活動的真正目的。至於,精神寄託、心靈安慰等祭拜和宗教的高級作用只是後來宗教的發展和在社會活動中普及以後帶來的次要作用,而不是宗教成為一種非常主要的社會活動的根本原因。隨著社會的發展,集體活動規模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國家這種高級組織形式的出現,宗教祭拜也越來越抽象,死人、鬼魅、幽靈等進入祭拜對象,宗教祭拜儀式越來越恐怖,甚至要用人來做祭拜奉物。這些行為如果說是精神寄託、心靈安慰就不大合理了,而解釋為壓制人的自然特性,支持加強人的社會性到是更加合理些。特別宗教的強調服從性,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是宗教得以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所以,歷代都有統治者特別熱中於宗教儀式,有些時候他們還會利用手中掌握的國家機器來推行他們看中的某個宗教,甚至於一些統治者把某個宗教定為國教與國家法令一致,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往往也是宗教的最高領袖。也就是為了充分利用宗教所具有的保證和培養人的社會性的作用.
宗教一詞雖說是用法現在已存在一定的時期,但是今天為適應我們解密人類之謎首先要把它進行完善近似於更加合理的范圍,因為這個一詞囊括的范圍之廣,它可以包括神鬼之類,迷信之類,傳說之類,道家,佛家,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東正教,以及很多教派,

6. 學習中國宗教史對研究中國歷史的意義和價值

宗教思想乃是整個思想意識形態的重要構成部分,對於歷代政治、經濟、文內化和一般社會生活,特別容是對於人們的精神世界發揮巨大的影響,往往直接決定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實踐活動。例如歷史上許多大規模的民眾運動,往往是在一定的宗教觀念指引下發動起來的;某一朝代統治者的宗教思想決定他們對待宗教的方針、策略,對於歷史發展會造成重大影響,等等。一定歷史時期的宗教思想又和哲學思想、倫理思想、美學思想、史學思想、民族思想等等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至於具體到宗教史研究,正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的宗教思想指引、規范著人們的宗教活動,制約著宗教的發展。這樣,宗教思想史的研究就具有極其重大的思想意義和學術意義。

7. .西方宗教對中國的影響(歷史、現狀)

基督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破除封建惡習

⑴阻止殺嬰 中國自古就有殺嬰的惡習,尤其對女嬰更是如此。基督教關於生命神聖及男女平等的思想大大加快了社會陳舊觀念的改變,今天這種惡習已經很少看見了。

⑵廢除纏足 纏足這一惡習在中國至少存在了一千年,在這一千年中,婦女將腳趾(除大腳趾)用布緊緊裹起來,使每隻腳上的四個小腳趾向下折曲,抵住腳底的肉,阻止腳趾長大。慢慢地,腳後跟被迫向下,腳背隆起,看上去像一個握緊的拳頭。裹足會導致腳肉腐爛,腳底大面積壞死,嚴重的時候腳趾會一個個掉下來。中國婦女如此摧殘自己的目的只有一個:取悅男人。今天世人都知道這種行為的愚昧無知,可是在當時這一殘酷的惡習深受歡迎,甚至那些受害者也盲目贊同。19世紀一些傳道士努力想解開女孩腳上的布,但當他們轉身剛走,那些中國母親們立刻又給纏上。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纏足這一惡習終於被中國政府廢除。基督教文化對這一惡習的廢除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正如林語堂所說,「基督教傳道士用十字架廢除了裹小腳」。1912年後,這一惡習仍苟延殘喘了至少十年,格蕾蒂斯·艾偉德(詳見下文)在山西傳教時就曾擔任過「纏足督查」。

⑶創辦女校 中國古代有句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家長很少同意女孩識字讀書。這一惡習導致聰穎善良的中國女性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直過著目不識丁、地位低下的生活。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德國傳教士郭實臘的妻子在澳門收容了幾個窮人家的女孩,開辦女子讀書班。它突破了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禁錮,首開中國女子受學校教育的先河。此後,隨著傳教士的增多及向中國內地不斷傳教,越來越多的女童接受啟蒙教育,中國人的文化素質大大提高。誠如梁啟超所說「女學愈盛,國家愈強」,

廿世紀初,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開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機構——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此後,傳教士還在南方開辦了兩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學校,即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其中最著名的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名金陵女子大學),該校於1913年由美國教會美北長老會、美以美會、監理會、美北浸禮會和基督會聯合創辦。大學辦學中設置過16個四年級學科,包括中文、英語、歷史、社會、音樂、體育、化學、生物、家政以及醫學專科等,在國內外享有聲譽。從1919年到1951年,畢業人數為999人。

⑷禁包辦婚姻 中國古代盛行包辦婚姻的惡習,正如俗語所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孩必須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在婚姻中沒有任何選擇權,完全是封建惡習的犧牲品。隨著基督教男女平等、一夫一妻文化的傳播,包辦婚姻的惡習已經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今天,在中國《婚姻法》中已經明確禁止了包辦婚姻。

⑸破除崇拜偶像 偶像崇拜在中國古代相當盛行,由於文化水平低下,認知能力的有限,加之封建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民眾只有將希望寄託給泥塑木雕的偶像上。基督教傳入中國後,其禁拜偶像的教義與中國傳統的祭祖祭孔以及其他宗教的儀式發生了重大沖突,甚至因此被禁教。但是基督文化不單是一種宗教文化,它與近現代文明的傳播相伴而行。隨著普及科學文化,開啟民智,倡導民主共和的思想在中國傳播開來,破除偶像崇拜也在一定范圍內為人接受。尤其是一些歷史偉人(如孫中山、洪秀全等人)公開反對偶像崇拜,使破除偶像崇拜的觀念在主流意識領域為民眾接納。

⑹廢除一夫多妻 在中華民國以前,中國已經實行了幾千年的一夫多妻制。受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婚姻觀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影響,中國婦女終於擺脫了一夫多妻制的婚姻羈絆,開啟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模式。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後,1930年民國政府公布《民法》,正式確立了一夫一妻制。

除上述的各種封建惡習外,其他還有如算命、燒紙、欺負孤兒寡婦等惡習都在基督教影響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2、樹立科學與民主觀念

明末清初,中國還沉睡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中,近代科學無疑是最先敲醒中國這頭沉睡獅子的磚頭。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對天文、數學、物理、哲學以及歷史等學科進行了詳細介紹和傳播。

在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為打開中國的大門,准備了一份精美的禮品——近代科學。利瑪竇作為來華的第一位西學代表人物,他正式向中國介紹了大量的西方科學文化知識。1601年他向明神宗獻報時自鳴鍾、雅琴、萬國圖志等禮物獲得在京永居權,此後大量著書介紹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理化等方面知識,如他與中國人徐光啟合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勾股義》,與李之藻合譯了《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乾坤體義》等,他的《山海輿地圖》經校閱增補後,以《坤輿萬國全圖》之名多次刊印。他還著有《交友論》,在書中介紹了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塞捏卡、奧古斯丁等西方哲聖,他還做《西國記法》、《西字奇跡》、《西琴曲意》等書傳授西方的其他知識。

緊接其後的湯若望和南懷仁等人,在天文、地理、數學、物理以及醫學等部門科學都做了大量介紹。比如湯若望在其所著《歷法西傳》2卷中介紹了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以及伽利略的新發現等。其編制的《西洋新法歷書》100卷,直到今天也是中國編制農歷的基礎。南懷仁曾編撰了數種地理學著作、繪制了數種地圖,如《御覽西方要紀》、《坤輿圖說》、《坤輿外紀》等,它們成為17世紀地理學和地圖學在中國發展的標志。南懷仁在《儀象志》和《窮理學》兩部著作中,介紹了力學基礎知識,包括重力、重量、重心、比重、浮力、材料強度、單擺、自由落體運動等知識。同時還介紹了光的折射和色散方面的知識。今天在北京古觀象台還陳列著他設計監制的儀器。

1807年,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為方便傳播西方科學文化,他編纂第一部《華英字典》,創辦第一份中文月刊,開辦第一家教會學校「英華書院」,又與人在澳門開設眼科醫館。1863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開始著手翻譯美國人惠頓的《萬國公法》,並使中國第一次認識到國際法的重要性。該書受到恭親王奕䜣等人的賞識,由總理衙門撥專款付印出版。

與此同時,以奕䜣、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洋務派看到西方的科學確實先進,認清歷史發展潮流,創辦了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等近現代化企業,總局下設翻譯館以及工藝學堂,用以介紹西方知識,以及培養語言和科技人才。並聘請了許多外國人才進行翻譯和教學工作,其中最有名的如英國傳教士傅蘭雅(詳見下文)。在1868年-1907年之間,總局譯書達160種,除以軍事科技為主之外,旁及地理、經濟、政治、歷史等方面的書籍,其所翻譯書籍的水準,被認為超過晚清數十年其他翻譯書籍的質量。對於晚清的知識分子吸收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傳教士大量普及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氣息。他們宣講基督的福音,強調人人平等的關系,啟蒙民主政治理念,開展教育和慈善事業,這一切都給封閉許久的中國人民帶來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理想和決心。受基督教中文傳道書《勸世良言》的影響,科舉失敗的洪秀全加入明室後代朱九疇所創立的上帝會。1850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摧枯拉朽般將本已病入膏肓的清王朝推向崩潰的邊緣。眼見清政府已無出路,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等人希望中國效仿英國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主持翻譯了一些著名書籍,這些著作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都很大。主要譯著有:《在華四十五年》、《七國新學備要》、《天下五大洲各大國》、《百年一覺》、《歐洲八大帝王傳》、《泰西新史攬要》、《新政策》等20多種。其中《泰西新史攬要》介紹了19世紀歐美各國變法圖強的歷史,出版後影響很大,是戊戌變法時期光緒皇帝的主要參考書之一。

戊戌變法失敗後,受基督教文化影響頗深的孫中山、宋教仁等人領導了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斗終於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此後,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口號就是民主和科學(也稱「德先生」和「賽先生」),其根源還要追溯到基督教傳教士的思想文化啟蒙。

3、培養現代人才

明末清初,基督教傳教士就開始為中國培養科技人才,最早應從明末利瑪竇培養徐光啟開始。清初湯若望等人培養的一批中國科技人才在鰲拜大興「歷獄」中慘遭殺害。

1818年馬禮遜在澳門創辦「英華書院」,該校是近代傳教士開辦的第一所中文學校,校內以中英文施教,課程有神學、數學、歷史、地理等。1847年4月,馬禮遜學堂的3名高年級學生容閎、黃寬和黃勝由美國傳教士布朗帶到美國留學,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留學生。黃寬於1857年畢業回國,成為經過醫科大學正規訓練的第一位中國西醫。容閎則考取了美國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回國。其歸國前即產生了選派留美學生的教育計劃和願望,數年後由其提出的派遣幼童赴美留學的教育計劃得以實施。從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後派出4批12至15歲的幼童120名,由容閎帶領赴美留學。傳教士的教育無疑給容閎以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又以容閎日後的教育活動延續下去。中國近代最早的女留學生是一位叫金雅妹的孤兒,她由美國傳教士攜帶和資助,188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約醫院附屬的女子醫科大學,成為近代中國婦女界第一位大學畢業生。

1862年清政府為培養外交人員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最先設英文館,次年增設法文館、俄文館。再後又增設德文、日文。館中教習均聘外國人,其中大部分外國人是傳教士。1867年增天文算學館。1869年聘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總教習,總管校務近三十年。京師同文館有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學「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人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1898年,丁韙良又擔任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總教習。

1901年,在庚子事變之後,李提摩太請求各國政府把一部分中國賠款,拿出來在山西等地設立大學。他認為庚子事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教育沒有普及,如果教育普及的話就可以減少類似這樣的排外事件。1902年,清政府同意開辦山西大學堂。

1906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面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將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下,羅斯福總統給國會提出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1908年7月11日,美國正式決定將償付美國庚子賠款所得的半數,共計1160餘萬美元,退還給中國,作為遣送留學生赴美之用。清政府於1911年在北京建立了清華留美預備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所學校從開辦到1929年結束,共計派遣留美生1279人。

幾百年來,外國傳教士為中國培養近現代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漂洋過海、背井離鄉、風餐露宿、嘔心瀝血,甚至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其行為和精神可敬可佩,真正彰顯了基督的博愛精神。今天的人們可能不知道或不理解他們的無私行為,或總是企圖附加一些自私的念頭給他們,因為他們不理解什麼叫基督精神。中國能從封閉落後走向文明開化,中華民族能得以復興,基督教傳教士之功不可磨滅。

(三)基督教在中國創辦的學校、醫院和慈善機構

1、學校

基督教傳教士在華開辦教育的初期,教會學校主要集中在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香港和澳門,通常為附設在教堂里的洋學堂,規模很小,程度均為小學。到1875年左右,基督教傳教士開辦的學校約有350所,學生有6000人,仍以小學為主,但教會中學也開始出現。到1899年,教會學校達到約1766所,學生人數增加到三萬多人。1882年由美國長老會在山東登州開辦基督教在華的第一所大學登州文會館。十九世紀中國的基督教大學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會館外,1888年美國衛理公會在北京開辦了北京文匯書院;1889年美國公理會建立了通州華北協和大學;1890年美國聖公會在上海的聖約翰學院設置大學課程;1893年美國長老會在杭州設立杭州長老學院。

庚子事變後,在蘇州、南京、廣州、福州、成都、武漢等地,一批新的高等教育機構迅速崛起。1901年,美國衛理公會在蘇州開設了東吳大學。1905年,在華的兩家美國宣教差會美南浸信會和美國浸禮會合作在上海開辦了浸會大學,該校於1909年正式開學。1929年浸會大學改名為滬江大學。美國衛理公會、北長老會和基督會於1910年在南京創辦了南京金陵大學。1915年在福州,六個基督教差會:美國公理會、衛理公會、歸正教會和英國公理會、長老會、聖公會聯合開辦了福建協和大學。1916年美國長老會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准備,在廣州開始了嶺南大學。在華中地區,美國聖公會、歸正教會、英國倫敦會和衛理公會於1924年在武昌創辦了華中大學,1910年,在西南地區,四個基督教差會:美國美以美會、浸信會、加拿大衛理公和英國公理會在成都聯合開辦了華西協和大學。1919年美國和英國四個教會創辦了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為美國南北長老會傳教士司徒雷登)。到1910年時,教會大學的人數為1000人,1920年時,教會大學的學生人數達到1600多人,教會大學也達到了16所。

基督教大學的出現,也引發了中國官辦及私立高等教育的產生和發展。一批中國的官辦和私辦大學開始建立,如北洋大學、京師大學堂等。教會大學的出現使中國高等教育與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縮短了幾百年,這一功績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2、醫院

基督教會從馬禮遜開始就一直採取醫學傳教,他們對貧民免費看診及贈葯外,並在各傳道據點建立醫院或診所,其中亦不乏醫術高明的宣教醫生。1835年11月4日,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主持的廣州眼科醫院開業,可視作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的起點。該醫局一直為廣州及其附近的老百姓免費治病,贏得了中國人對基督教的好感。1859年1月,美國傳教醫生嘉約翰在廣州創辦博濟醫院,並擔任院長達44年之久。他曾聲稱:「為了基督,要愛病人如同愛弟兄。」他不辭辛勞地為人治病和傳播西方醫學科學,一生共診治病人74萬人次,施行手術4.9萬人次,培訓西醫150 人,編譯西醫、西葯書籍34種,為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美國喜嘉理牧師於1883年到香港,常往廣東恩平、開平、新寧、陽江等地鄉村傳教。他「曾習醫學,每下鄉時,必俱備葯料,救人疾危急,施葯傳道,兩盡所能。」教會醫院一般都擁有較高水平的醫生、較好的設備、葯物和護理條件,受到中國富有居民的青睞。醫院則採取以盈補虧的辦法,對富有者收取高額費用,但對貧苦的教徒,則減免其醫葯費用,以博取他們的好感方便傳教。1903年加拿大傳教士在河南汲縣創辦的「博濟醫院」落成。該醫院為擴大影響,宣布「貧困病人免費醫療」,前來就診的病人逐漸增多。1920年新醫院竣工,博濟醫院遷此,改名惠民醫院。1920年,河南彰德一代發生特大旱災,災後人窮病多,加拿大差會辦的廣生醫院為群眾減免費用,治療疾病,優待產婦,設澡堂讓婦女洗澡。1938年,廣生醫院門診治療病人11316人次,其中4776人為初診,2645人接收免費治療。截止1937年,中國一共有254家宣教醫院,現存比較有名的有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即美國傳教醫生伯駕於1835年創辦的眼科醫局)、武漢協和醫院(溯源於1866年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在漢口建立的「仁濟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前身為美國基督教美部會出資創辦的聖教醫院)等。

基督教在華舉辦的醫療事業,其作用和影響實際上超出了宗教和治病的范圍,對西醫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醫葯衛生知識的普及和社會風俗的改良均有著積極的意義。

3、慈善機構

早期基督教在中國曾創建各種輔助弱勢機構,如孤兒院、盲啞學院、養老院等。由於歷史原因,具體數字已不可考,個別散見於名人傳記中。基督教早期在中國曾建立多家教堂,因為反對棄嬰,珍視生命的教義,許多教堂都設有收養棄嬰的育嬰堂。如1877年李提摩太在太原修建了教堂和耶穌醫院,還設立了小學和孤兒院。1896年,英美會為紀念女醫生福吉麗,在成都四聖祠創辦了第一家育嬰堂。1910年美部會傳教士夏呤美女士在福州嶺下里創辦福建基督教孤兒院等。有的傳教士開設盲啞學院,如傅蘭雅在上海開辦的上海盲童學堂。

除基督教傳教士分散的慈善行為外,遇有重大自然災害時,基督教差會會聯合起來,以傳教士為主體,共同從事募集捐款、發放賑款及食品和搜集宣傳災區情況等活動。如1876年至1879年,華北的山東、直隸、山西、陝西、河南五省發生的特大旱災,天主教各修會先後派到災區的傳教士有六七十人,基督教差會先後派到災區的傳教士有三十餘人。1878年1月26日,由傳教士、外交官和外國商人聯合組成「中國賑災基金委員會」,總部設在上海。進入二十世紀後,在華傳教士和其他外籍人士在北京、天津、濟南、開封、太原、漢口和上海等地分別成立了救濟團體。1920年這些團體在北京共同決定成立全國性的國際救濟團體,正式組成「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

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的慈善事業為飽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中國人民提供了物質上和精神上幫助,同時也為中國本土的慈善事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啟迪。

8. 在中國歷史最長的宗教

那就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教派,道教。道教是中國的教派 肯定是中國歷史最長的教派了。

9. 中國五大宗教來歷及其簡介

一、佛教
公歷紀元前後,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發展見http://ke..com/view/18697.htm

二、道教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玉皇上帝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於洛陽上清宮。

發展見http://ke..com/view/6683.htm

三、伊斯蘭教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開始由阿拉伯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傳播、發展和演變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伊斯蘭教。它是中、阿人民間長期經濟、文化交流和傳統友誼的紐帶。唐、宋、元三代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時期,迄止明代,中國先後有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東鄉、撒拉、保安等10個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各穆斯林民族的歷史文化、倫理道德、生活方式和習俗產生了深刻影響。伊斯蘭文化同中國傳統文化交流融合,成為各穆斯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寶庫。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10個穆斯林民族的總人口計1759.7370萬人。遍布全國各省(區)的大多數城鄉,主要聚居於西北的新疆、寧夏,甘肅、青海,以及陝西、河南、河北、雲南、山東、山西、安徽、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區,在台灣、港澳地區亦有穆斯林分布,以大分散小集中為特徵。凡穆斯林聚居區,均建有規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穆斯林社區網路。中國穆斯林絕大多數屬遜尼派,遵行哈乃斐學派教法,新疆極少數為什葉派的伊斯瑪儀派。蘇菲主義各學派在西北地區有廣泛影響。歷史上,由於伊斯蘭教傳入各民族地區的時間、途徑以及各民族的社會歷史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又分為內地伊斯蘭教(漢語系)和新疆地區伊斯蘭教(突厥語系)兩大系。

詳見http://ke..com/view/70231.htm

四、天主教
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同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別。天主教亦稱「公教」,原意為「普世的」和「大公的」。天主教拉丁文名稱為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直譯為「羅馬公教」,音譯為「加特力教」,意譯為「羅馬天主教」。16世紀傳入中國時,其信徒將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

詳見http://ke..com/view/288580.htm

五、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東正教(Easten Orthodoxy)、基督教馬龍派等等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穌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馬龍派的統稱一般用「基督宗教」這個詞。但在本詞條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總稱,而不是新教。
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21.4億信徒,為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
從476年羅馬帝國分裂至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1054年)馬丁·路德1517年 加爾文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當年一度被認為是異端的聶斯托利派(中國稱景教,現稱「基督宗教馬龍派」),後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羅馬公教)又再次傳入中國,稱為「也利可溫」(蒙古語「有福緣的人」),元朝滅亡後又中斷了。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並傳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

詳見http://ke..com/view/8241.htm

10. 基督教何時傳入中國:基督宗教傳入中國的歷史

使徒行傳
1:7 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版可以知道的。
1:8 但聖權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耶穌是這樣說的,具體是什麼時間傳入中國的還真不好說,不要認為基督教是一個普通的宗教,和其它的都差不多,耶穌是永恆的,是生命的源頭,也就是人的生命是從耶穌來的。

閱讀全文

與宗教在中國的歷史命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