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在中國哪個時代開始穿木屐
早在奈良時代就穿木屐了,平安時代當然穿啦~
木屐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後內,很快被日本人接受容,因為日本潮濕,腳氣病多,所以木屐在日本得到發展和改良的。
之前他們穿草履。
木屐的發源地在中國。
穿木屐與場合無關,在襪子上有講究。詳情見參考材料。
2. 木屐發明國家
木屐是一種用木板作鞋底,上面綁著一根帶子的鞋。在我國古代,它是人們經常穿著的鞋,後來傳入日本,至今,在日本仍流行穿木屐。
關於木屐的誕生,有一則盪氣回腸的故事。
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有一位名叫重(chóng)耳的公子。他的父親是晉獻公。重耳的繼母驪姬企圖立她的兒子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並陰謀殺害公子重耳和夷吾。
重耳得知這一消息後,帶著一邦人馬逃到狄國避難。在他的隨行中有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晉獻公死後,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惠公。他害怕流落在外的同父異母兄弟重耳回國搶奪君位,便派刺客追殺重耳。為了免遭殺害,重耳東躲西藏,四處流浪。
在長達19年的逃亡生涯中,介子推總是盡最大的可能照顧好重耳。斷糧了,介子推沿路乞討,將討來的一點飯菜給重耳單薄的外衣,蓋在重耳的身上,而自己蜷伏在亂草堆里發抖。
有一次,重耳及隨從們斷糧好幾天。可由於當地人煙烯少,再加上遇到天災,糧食歉收,老百姓餓死了不少,哪裡還有糧菜救濟這一幫「難民」呢。
夜裡,重耳被餓得渾身無力,兩眼直冒金星。這時,介子推端來了一碗肉。重耳端過碗,哪顧得上問肉的來源,便大口大口地往肚子吞。很快,肉被吃了個碗底朝天,重耳倒頭便睡。
第二天天剛亮,大家又起床趕路。重耳發現原來都是走在前頭的介子推,今天落伍了,而且腳一瘸一瘸的,褲腿上血跡斑斑。他便連忙問道:「介子推,這腳怎麼了?」
「沒事,沒事,不小心擦了點皮。」介子推回答道。
「怎麼會這么嚴重,讓我們重重。」其他的隨從提起了介子推的褲管。
這時,介子推才吞吞吐吐地告訴重耳:「昨晚我看公子餓得不行,只好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蒸煮給公子吃。」
重耳聽了這話,感動得淚流滿面,對天發誓:「今後有朝一日登上國君寶座的話,我一定不會虧待你的。」
後來,62歲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殺回了晉國,並被文武大臣擁立為國君,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登基後大封功臣。對當年自己在外顛沛流離時的隨從更是恩愛有加,一個個都封官晉爵。此時,他才發現對自己中心耿耿的介子推不見了。原來,就在晉文公登基時,介子推悄悄地離開了都城,到深山中隱居了。
晉文公十分想念患難與共的介子推,派人到深山中,請介子推出山共享榮華富貴。但是,介子推以要奉養老母為理由拒絕了晉文公的邀請。
晉文公此後又多次派人去請介子推,可都未能說動介子推。
「看來,只好我親自去請了。」晉文公心裡想。
當晉文公率領一大批文武百官來到介子推的住處時,只見到一間空茅草屋,哪兒還有介子推的蹤影呢。原來,介子推聽說國君親自要來,但和母親一起躲到一座樹林茂密的深山之中。
晉文公派人進入深山密林中找,可是也沒能找到介子推。
晉文公不甘心白走一趟,可又毫無辦法。這時,一位謀士獻計道:「放火燒山,只留後山一條路,那麼介子推母子一定會循後山路逃山。主公在那路口上,就肯定可以碰到了。」
「好,這主意不錯。」晉文公採納了這個建議,在山下點起了火。
熊熊的大火一直主上燒。直到大火燒到山頂,晉文公還沒見到介子推。他擔心有什麼不測,連忙派人上山查看。只見介子推母子倆抱住山頂一棵大樹,已經被燒死了。
晉文公得知這一消息,悲痛欲絕。他下令將介子推抱著殉身的那棵大樹砍伐下來,運到京城,用這棵樹的木頭作鞋底制一雙鞋,讓自己穿著,以示永遠懷念介子推。就這樣,木屐就誕生了。
順便說說,此後,晉文公常用「足下」指介子推。於是,「足下」成了對人的敬稱。
3. 原始木屐的木屐溯源與傳說
在我國,木屐一向被認為始於春秋時期,傳稱孔子周遊列國到蔡時,蔡國因怕楚禮聘孔子,就有意軟禁孔子。有一天半夜,孔子腳穿的一雙大木屐被人偷去了,長期不知下落。後來孔子的木屐復又出現。到西晉時,被視為國寶,珍藏於皇宮武庫。公元295年,武庫失火,以致歷代異寶「王莽頭、孔子屐、漢高祖斷白蛇劍及二百萬器械一時盪盡。」而所見最早的實物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郊三國東吳名將朱然及其妻妾合葬墓出土的漆木屐。慈湖遺址木屐的出土,把我國木屐歷史向前推進3600多年,堪稱當今中國乃乃致世界第一古屐。
如果僅此而言,還不足以說明木屐對古人進行生產和各類活動所產生的巨大的優越性以及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據《廣雅·釋器》:「屐jué木也。」又《急就篇·釋車》雲:「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不僅說明木屐早就被古人所重視,而且遲至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屐底前後有齒的木屐。隨著生產技術不斷發展進步,木屐在古代鞋類中越來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據所關考古資料記載,進入南北朝時期以來木屐的品種規格已多樣化,甚至出現了竹屐、帛屐、蠟屐、棕屐、草屐、皮屐、金齒屐、勾背屐和畫屐等。可以想見,在長江流域,腳著木屐已成為一種時尚。不僅如此,就在黃河流域也頗為流行。相傳晉國大臣介之推被燒死在錦山上,晉文公十分悲痛,將其死時所抱之樹製成木屐,每年此日便向木屐深深鞠躬。木屐的廣泛流行,也進一步拓展了它的使用功能。據《晉書·宣帝紀》載:「青龍二年諸葛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帝出兵追之,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是也。」這是木屐用於軍事目的一個實例。甚至連敦煌出土的觀音畫象中所畫的觀音菩薩也穿上飄逸瀟灑的木屐。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種前齒和後齒均可拆御的,供遊山玩水所穿的木屐。《宋書·謝靈運傳》稱謝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使用起來,既科學又十分方便。還有一種與木屐功能相同的鎏金銅釘屐,更是把木屐裝飾得華貴富麗。如出土於吉林省集安縣的鎏金銅釘屐,每隻屐上鎏金銅釘多達35枚。
木屐作為重要的生活用具,凡此種種實例,在近幾年考古資料中舉不勝舉。另一方面,我們在古代的詩文中來考察木屐,會驚奇地發現,古人對木屐更是作了大量生動形象的描述。如唐代大詩人李白「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描繪的是唐代貴婦穿木屐的情景,而「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又給人以無窮的?想。詩人劉長卿「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白雲依靜渚,芳草閉閑門。」使道士幽閑、靜雅的居處順著屐印而隱約可見。南宋詩人葉紹翁的「應憐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更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直至清代詩文仍然有深深的屐印。如孔子七十代孫孔廣綮《春雨》:「高低綉陌濕無痕,處處蒼苔屐齒存。」
對木屐的穿著習俗,古代規制也頗為講究。《後漢書·五行志》載:「婦女出嫁時必須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畫,並以五彩絲帶系之。」在南北朝時期,婦女著圓頭屐,男子著方頭屐,圓即順從之義,當時社會男尊女卑的陋習可見一斑。不過到近代,著屐只是為了輕便、涼爽,在重要場合是不能穿木屐的。
木屐在我國傳承了5000多年,雖然由於歷史原因,進入二十一世紀年輕人基本已不再穿木屐,但在原百越文化圈邊陲廣西地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還有木屐身影。但印刻在木屐身上的歷史信息,並不會因之消失。相反,會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而愈加豐富。
4. 老祖宗發明的木屐早已被國人遺忘,為何在日本卻大受歡迎
一提到日本女人的形象,大家肯定會想到的就是和服和木屐。腦海中緩慢的就會回憶起影視劇當中日本婦女穿著一件漂亮的和服與布襪,踩著木屐撐著一把漂亮的小傘,從室外緩緩的走來,是那樣的優雅美麗。日本傳統女性大概就是這樣的穿著。其實隨著時代的變化,日本已經拋棄了傳統的這些服飾,換上了一些簡單的服裝,比如說西裝,帆布鞋,皮鞋等等。木屐只是成為一種紀念性的物品,在一些隆重的節日當中才會去穿。
不過現在很多人已經忘記了中國女人穿過木屐的的事情,但是作為我們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事情還是值得大家去研究的。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你有什麼好的意見請寫在評論下方。
5. 木屐這種鞋,中國人是從何時開始不穿的
南朝貴族子弟後來多染嬌淫之氣,一個個傅粉施朱,熏衣剃面,穿後齒高於前齒的木屐,說白了就是高跟鞋。
唐代正式場合著靴較多,木屐基本只在家穿,反而是遣唐使看到了覺得不錯,於是帶回了東瀛,還有爪哇、婆羅等嶺南異邦,基本也是這個時候學穿木屐的。通常來說,木屐適合於潮濕低窪地帶,通風透氣,不容易得腳氣,臟了也便於清洗。
而北方環境隨著時間變化趨於乾燥寒冷,加之宋代以後纏足之風盛行,內地漢族女子穿木屐日漸絕跡,只有男子還穿,但多用於雨天路滑的場合,所以又稱「泥屐」,不過偏遠地區的農村婦女,尤其是兩廣和閩浙某些地區,女子大多不纏足,著木屐還十分普遍,樣式也比較考究。
明清時期木屐的一大特徵是基本取消了系繩,只留腳面的四指寬的過橋,到了清代,南方的很多木屐乾脆連底部的木齒都取消,和今天的拖鞋已經沒多少區別了。
6. 中國古代有這樣的木屐嗎
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內鞋面為容帛製成,則稱為帛屐。牛皮製作則稱作牛皮屐。木製底下是四個鐵釘,耐磨、防滑。木屐由漢族人發明,木屐是漢人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於室外。後傳入日本。
木屐在中國,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堯舜禹以後始服木屐。晉朝時,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木屐是漢人在清代以前,特別是漢晉隋唐時期的普遍服飾。漢代漢女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南朝梁的貴族也常著高齒屐。南朝宋之時,貴族為了節儉也著木屐。杜牧詩雲:「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因此日本稱謝公屐為「山屐」。八月十五夜詩(大江匡房):「山屐田衣三五夜。短低帽放游天。」《宇治拾遺物語・一四・三》:「開レ門て相迎たれば、泥が深きと見へて山屐の歯には、泥が事の外ついたぞ」。《中華若木詩抄・下》:「下踏の歯の誰ころびてや橋の霜」。
7. 木屐起源於我國嗎
是的。木屐由中國人發明,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木屐是漢人在版清代以前,特別是漢晉隋唐權時期的普遍服飾。漢代漢女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除了兩齒木屐以外,漢人在軍隊里還採用了平底木屐,防止腳部被帶刺雜草劃傷。不僅僅軍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著木屐,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
8. 哪個朝代最先穿木屐
希望對你有幫助木屐,是古人穿用的一種木底鞋的通稱,為我國古代人所鍾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據記載,晉文公多次請隱居於綿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企圖使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來。不料,介子推卻抱住一棵大樹並被燒死。晉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樹的木料製成一雙木屐,每天穿著並不時嘆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後被市井人所模仿,並相沿成習。《後漢書.五行志》載:「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由於著木屐優點甚多,便很快流傳到南方。
潮汕木屐的式樣與省城廣州的木屐大致相同,但製作工藝比較精巧、講究,其形式有:橢圓形,前略寬,後略窄,只適應男人穿的「龍船屐」;分左右腳,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後跟略高的「認腳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塗上紅、橙、黑、棕等顏色,繪上花卉、圖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腳屐」;用堅韌的木材製成並上漆的稱為「漆屐」等等。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細,屐皮用料考究,清代以來,已享有很好的聲譽。
舊時,潮汕人穿紅木屐實為平常之事。我兒曹時,也曾穿過木屐,夜行戲耍,喀喀咔咔,頗有童趣。可在外地人看來,卻有一番異味古風。清康熙時曾官至內閣學士、刑部尚書的徐乾學,寫有《潮州雜興》雲:
蠻女科頭足踏塵,
大夫偏裹越羅巾。
天無晴雨穿高屐,
豈是風流學亞人。
本屐作為潮汕地區舊時的生活用品,現已被各種塑料鞋類所取代,但現在農村仍有少數人還喜歡使用它。木屐作為一種傳統日常用具,其優點也已被精明的日本商人所仿照和襲用。現在超市上出現的木底女式高檔涼鞋,就是受潮汕木屐的啟發並進一步開發出來的新產品
西班牙名abarca
久遠的木屐之聲
據文獻記載,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據《史記》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就曾發現了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木屐。然而在今天的世界裡,穿木屐最多的當屬日本人。在日本傳統的節日里,在婚慶、祭典等儀式中,日本人穿著傳統的和服,而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看慣了日本人穿木屐,多數人會以為這是日本人的傳統服飾,然而循著木屐之聲,回到久遠的過去,人們會驚訝地發現,日本服飾中的木屐是在唐朝時由日本來中國的留學生帶回到日本並流傳延續至今的。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派隨臣遍尋吃食不得。就在幾近絕望之時,跟隨重耳一同逃難的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重耳喝了。一碗肉湯下肚,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發現所食之肉竟是介子推從自己身上割下的時候,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晉文公返國,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遂攜母隱居到了綿山。文公得知後,命人去綿山搜尋,求之不獲,遂下令三面舉火以逐介子推下山。然而大火未能動搖介子推歸隱之心,大火過後,人們發現介子推和他的老母已被燒死在了一棵大樹下。晉文公見狀,慟哭。命人將旁邊燒剩下的殘木劈成板子,做成木鞋,穿於腳上。讓嗒嗒作響的木屐之聲時時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轍。木屐之聲激勵著重耳勵精圖治,最終使晉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木屐之聲伴隨著重耳「悲乎,足下」的嘆息,伴隨著寒食禁煙、伴隨著清明上墓、伴隨著清明植樹的風俗傳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
也許是歷史的一個巧合,也許是後人接受了晉文公重耳足蹬木屐「以志吾過」的教訓,總之,若干年後,決定唐王朝命運的介休之役就在綿山腳下進行。劉武周、宋金剛會同突厥軍隊數萬人與太原公子李世民進行決戰。李世民堅壁挫銳,慎擇戰機,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此役李世民還有一個更大的收獲,就是禮賢下士,收降了一位割股奉君的名將尉遲恭。不過在後來的凌雲閣封臣中,李世民沒有像晉文公那樣健忘,首先重賞了這位忠義名士,由此傳為千古佳話。
日本人穿木屐的習俗是不是直接受了晉文公的影響,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兩千六百年前的重耳是中國歷史書中記載的穿木屐的第一人,而木屐又是在唐朝時期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據有關資料記載,日本歷史上的飛鳥和奈良時代,也就是中國的隋唐時期,中國的文化對日本影響極大,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成為日本上流社會正式的禮服和朝廷的正規制服。雖然在和服的發展史上,其式樣曾多次發生變化,但它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的定式。
究竟日本人穿的木屐和山西的綿山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淵源,率領日本友好人士代表團訪華的池上正治先生更是懷著極大的興趣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2001年池上正治先生第二次來到綿山,將自己所搜集到的一些有關日本木屐的資料交給了中方,其中有幾張照片拍的是日本一家老字型大小的木屐作坊,作坊招牌上寫的字竟是「山西商店」,也許這不僅僅是一種巧合吧!
荷蘭木屐
木鞋是荷蘭服飾中最著名的特點。木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那時皮鞋是達官貴人獨享的奢侈品,而老百姓會在農閑的冬季製造經久耐用的木鞋。楊樹和柳樹的木材成為製造木鞋最好的原料,並且通常是人們在自己的村莊或地區進行相對封閉的木鞋製作。這樣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木鞋在兼備了保暖、堅固、防潮防汗和舒適特性的同時,還顯示出不同的地區特色。
木鞋在荷蘭還是訂婚的信物。傳統的青年男女訂婚時,男方要把自己親手做的木鞋作為信物送給女方。幾乎每一位荷蘭男人一生中起碼要做一雙精美的木鞋送他的未婚妻。這種木鞋形狀細膩,圖案精美。常見的花紋是兩顆交錯在一起的心,象徵愛情,上面頰上土耳其紐扣,象徵永恆,合在一起寓意為被永恆環繞的愛情。如果男方送給女方的木鞋精美又很和腳,女方就認為男方能幹,心誠,愛她,將來的婚姻一定可靠、幸福。訂婚的當天,未來的新娘就可穿上木鞋以示婚約。有時結婚後,她還會繼續穿著這雙木鞋,但通常因為新娘木鞋太漂亮了,她們捨不得穿,往往會把木鞋掛在新房的牆上,象徵生活幸福、吉祥。
如今,荷蘭每年生產300萬雙木鞋。雖然其中的大部分作為紀念品帶出國界,但越來越多的人在實際生活中使用木鞋。據了解,100萬以上的荷蘭人經常穿用木鞋。這種返璞歸真的懷舊,當然是以木鞋本身的優點為基礎。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木鞋的存在顯示著它的實用意義,並且在未來還會延續它的生機。
9. 木屐是哪國發明的
木屐是一種用木板作鞋底,上面綁著一根帶子的鞋。在我國古代,它是人們經常穿著的鞋,後來傳入日本,至今,在日本仍流行穿木屐。
關於木屐的誕生,有一則盪氣回腸的故事。
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有一位名叫重(chóng)耳的公子。他的父親是晉獻公。重耳的繼母驪姬企圖立她的兒子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並陰謀殺害公子重耳和夷吾。
重耳得知這一消息後,帶著一邦人馬逃到狄國避難。在他的隨行中有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晉獻公死後,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惠公。他害怕流落在外的同父異母兄弟重耳回國搶奪君位,便派刺客追殺重耳。為了免遭殺害,重耳東躲西藏,四處流浪。
在長達19年的逃亡生涯中,介子推總是盡最大的可能照顧好重耳。斷糧了,介子推沿路乞討,將討來的一點飯菜給重耳單薄的外衣,蓋在重耳的身上,而自己蜷伏在亂草堆里發抖。
有一次,重耳及隨從們斷糧好幾天。可由於當地人煙烯少,再加上遇到天災,糧食歉收,老百姓餓死了不少,哪裡還有糧菜救濟這一幫「難民」呢。
夜裡,重耳被餓得渾身無力,兩眼直冒金星。這時,介子推端來了一碗肉。重耳端過碗,哪顧得上問肉的來源,便大口大口地往肚子吞。很快,肉被吃了個碗底朝天,重耳倒頭便睡。
第二天天剛亮,大家又起床趕路。重耳發現原來都是走在前頭的介子推,今天落伍了,而且腳一瘸一瘸的,褲腿上血跡斑斑。他便連忙問道:「介子推,這腳怎麼了?」
「沒事,沒事,不小心擦了點皮。」介子推回答道。
「怎麼會這么嚴重,讓我們重重。」其他的隨從提起了介子推的褲管。
這時,介子推才吞吞吐吐地告訴重耳:「昨晚我看公子餓得不行,只好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蒸煮給公子吃。」
重耳聽了這話,感動得淚流滿面,對天發誓:「今後有朝一日登上國君寶座的話,我一定不會虧待你的。」
後來,62歲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殺回了晉國,並被文武大臣擁立為國君,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登基後大封功臣。對當年自己在外顛沛流離時的隨從更是恩愛有加,一個個都封官晉爵。此時,他才發現對自己中心耿耿的介子推不見了。原來,就在晉文公登基時,介子推悄悄地離開了都城,到深山中隱居了。
晉文公十分想念患難與共的介子推,派人到深山中,請介子推出山共享榮華富貴。但是,介子推以要奉養老母為理由拒絕了晉文公的邀請。
晉文公此後又多次派人去請介子推,可都未能說動介子推。
「看來,只好我親自去請了。」晉文公心裡想。
當晉文公率領一大批文武百官來到介子推的住處時,只見到一間空茅草屋,哪兒還有介子推的蹤影呢。原來,介子推聽說國君親自要來,但和母親一起躲到一座樹林茂密的深山之中。
晉文公派人進入深山密林中找,可是也沒能找到介子推。
晉文公不甘心白走一趟,可又毫無辦法。這時,一位謀士獻計道:「放火燒山,只留後山一條路,那麼介子推母子一定會循後山路逃山。主公在那路口上,就肯定可以碰到了。」
「好,這主意不錯。」晉文公採納了這個建議,在山下點起了火。
熊熊的大火一直主上燒。直到大火燒到山頂,晉文公還沒見到介子推。他擔心有什麼不測,連忙派人上山查看。只見介子推母子倆抱住山頂一棵大樹,已經被燒死了。
晉文公得知這一消息,悲痛欲絕。他下令將介子推抱著殉身的那棵大樹砍伐下來,運到京城,用這棵樹的木頭作鞋底制一雙鞋,讓自己穿著,以示永遠懷念介子推。就這樣,木屐就誕生了。
順便說說,此後,晉文公常用「足下」指介子推。於是,「足下」成了對人的敬稱。
10. 老祖宗發明的木屐早已被國人遺忘,為何在鄰國卻大受歡迎
大唐的文化在小日本發揚了。日本資源匱乏,當時只有木材算平價的,做木屐也是剛好合適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