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通貨膨脹

中國歷史通貨膨脹

發布時間:2021-03-07 12:13:46

1.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次通貨膨脹

一、1987~1988年是一個經濟擴張的階段,物價指數在前一期經濟擴張的拉動下,持續走高,上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歷史高點。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

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要求和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從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特別是1988年實行財政的「包干」體制以後,社會的需求進一步猛增。

二、到1993年上半年,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國內金融市場,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規定和監管,為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

由於這次調控吸取了以前貨幣緊縮過度造成經濟過冷的教訓,這個貨幣政策的實施中一直遵循著「適度從緊」的原則,最終於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

但是實際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信貸狀況的收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綜合信貸的平衡;限制地區間的信貸大大降低了貨幣的流通速度。

三、2003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2%。城市上漲0.9%,農村上漲1.6%。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3.4%,服務價格上漲2.2%。商品零售價格下降0.1%。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8%。

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2%。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4.4%,其中,穀物上漲2.3%,棉花上漲35.3%,油料上漲19.4%,畜產品上漲1.8%。當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自對投入工廠,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龐大需求。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2003年中國的原油進口比2002年增加31.2%,達到創紀錄的9110萬噸。我國主要採取了穩健的貨幣政策。

四、2005年開始,由於經濟增長過快和長期的國際順差導致的通貨膨脹。一直到現在出現國際金融危機。

(1)中國歷史通貨膨脹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區別:

1、含義和本質不同: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是指在經濟相對萎縮時期,物價總水平較長時間內持續下降,貨幣不斷升值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

2、表現不同: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購買力降低。通貨緊縮往往伴隨著生產下降,市場萎縮,企業利潤率降低,生產投資減少,以及失業增加、收入下降,經濟增長乏力等現象。主要表現為物價低迷,大多數商品和勞務價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貨膨脹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通貨緊縮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長期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形成買方市場及出口困難。

4、危害性不同:通貨膨脹直接使紙幣貶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沒有變化,生活水平就會下降,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過在一定時期內,適度的通貨膨脹又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

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從長遠看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措施是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同時要採取控制貨幣供應量,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等措施。

治理通貨緊縮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出口等措施拉動經濟增長,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正確的消費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

2.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是哪一次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非常多的通貨膨脹,但是中國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是在民國政府的時候發生的通貨膨脹,在民國時期抗戰的時候,民國政府大量的發紙幣造成了中國出現通貨膨脹,但是印發的錢只能造成通貨膨脹,這只是表面原因,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就是民國政府不斷的大量軍事投入,到了後期的時候,投入到軍事資費佔了總支出的百分之七十。

3. 新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高通貨膨脹期

建國初期通貨膨脹 1949—1950

建國初期物價波動最劇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後發生了四次大的物價上漲。上漲的核心區域是上海,主要表現為戰後重建時期的物質短缺,投機活動以及管理相對混亂。

1959-1961年——困難時期的物價上漲

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和工作失誤,供不應求,物價上漲,國內糧、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貨源銳減,1961年較1957年物價上漲7.5%。

1979- 1982年 ——改革開放初期的首次上漲

改革開放後,黨的工作重心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這段時期,宏觀上經濟增長速度迅猛、投資規模猛增、財政支出加大導致出現較嚴重財政赤字、盲目擴大進口導致外貿赤字,外匯儲備迅速接近於零。1979年、1980年物價出現了明顯上漲,其中1980年通脹達到6%。

1984-1985年——城市改革初期的通貨膨脹

1984-1985年的通貨膨脹體現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引起社會總需求過旺,工資性收入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導致成本推動,伴隨著基建規模、社會消費需求、貨幣信貸投放急劇擴張,經濟出現過熱現象,通貨膨脹加劇。

1987-1989年——貨幣政策失控導致的通脹

1987-1989年的通貨膨脹是由於1984-1985年中央採取的緊縮政策在尚未完全見到成效的情況下,1986年又開始全面松動,1987年, 國內的貨幣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長速度達116%,導致需求量的嚴重膨脹。此期間,1988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造了建國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物價的上漲和搶購風潮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1993-1995年 ——實行市場經濟之後的價格上漲

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張、金融持續的混亂。表現為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由此導致了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和高通貨膨脹

2003年底-2008年——融入全球經濟(加入WTO)後的首次通脹

國內外多種因素導致的價格上漲。一方面,從國內角度看,2003年夏收因自然災害、種植面積減少等因素,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繼續發生嚴重歉收,由此,農產品價格飛速上漲;另一方面,由於城市化和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國內煤電郵運緊張,推升了通貨膨脹壓力;第三,為減少SARS對經濟沖擊而採取了寬松貨幣政策帶來了經濟的快速上行;第四,海外經濟逐步走出低谷,而中國工業融入全球經濟,而使得海外對中國產品需求增加而導致的價格上行;

2010-2011年的通貨膨脹

2008年以後,全球為應對金融危機,實行相對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美國和歐洲採取了多次量化寬松政策,中國既採取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同時還採取了相對較為積極的貨幣政策,客觀上為通脹的上行提供了催化劑,加上海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從而導致了持續兩年的通貨膨脹。當然,推動通脹上行的結構性因素方面,由於人口紅利消失的成本上漲也不容忽視。

4. 中國經歷了幾次通貨膨脹

中國經歷的通貨膨脹如下:
1、1987~1988年是一個經濟擴張的階段,物價指數在前一期經濟擴張的拉動下,持續走高,上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歷史高點。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要求和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從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特別是1988年實行財政的「包干」體制以後,社會的需求進一步猛增。與此同時,為了解決政府赤字問題,貨幣連年超經濟發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為2134億元,比上年同期上漲46.7%。由於貨幣的超量發行,市場貨幣的流通量劇增,引發了物價的猛烈上漲,貨幣貶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價補貼由暗補轉為明補,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決心克服價格改革的障礙,7月份政府嘗試著開放了名牌煙酒的價格。這一系列措施加劇了居民的不確定性心理預期,引發了1988年8月中旬的搶購風潮和擠兌銀行存款的現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上漲20.3%,8月份銀行存款減少了26億元,官方宣布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8.5%。為了整頓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央對經濟實行全面的「治理整頓」,其措施之嚴厲堪稱改革開放以來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國內金融市場,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規定和監管,為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中央政府於1993年夏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朱鎔基總理親自任人民銀行的行長。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強金融紀律;使國有銀行與其隸屬的信託投資公司分離;所有專業銀行必須立即取消計劃外貸款;限制地區間貸款;派出工作組到各省檢查執行情況等等。與此同時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大幅度貶值,人民幣兌美元比率由1:5.64驟然下降到1:8.27,國際收支惡化。由於國內巨大的需求壓力,在高漲的投資需求下,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超常增長,使得通貨膨脹全面爆發。
由於1992~1993年我國經濟中出現的嚴重的泡沫現象(例:海南發展銀行被並購)和高通貨膨脹率以及潛在的金融風險,中央從1993年夏開始實施「軟著陸」的攻關調控,在貨幣政策方面出台了13條壓縮銀行信貸規模的措施,使新增貨幣供應量M0從1993年的1528.7億減少到1994年的1423.9億和1995年的596.8億。由於這次調控吸取了以前貨幣緊縮過度造成經濟過冷的教訓,這個貨幣政策的實施中一直遵循著「適度從緊」的原則,最終於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但是實際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信貸狀況的收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綜合信貸的平衡;限制地區間的信貸大大降低了貨幣的流通速度;緊縮措施很大程度上損害了非國有企業,對國有企業影響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出現巨大差額,1993年夏沿海專業銀行的貸款利率為10%~16%,而市場利率卻達到20%~35%。
3、2003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2%。城市上漲0.9%,農村上漲1.6%。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3.4%,服務價格上漲2.2%。商品零售價格下降0.1%。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2%。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4.4%,其中,穀物上漲2.3%,棉花上漲35.3%,油料上漲19.4%,畜產品上漲1.8%。當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自對投入工廠,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龐大需求。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2003年中國的原油進口比2002年增加31.2%,達到創紀錄的9110萬噸。我國主要採取了穩健的貨幣政策。
4、2005年開始,由於經濟增長過快和長期的國際順差導致的通貨膨脹。一直到現在出現國際金融危機。

5. 中國古代有通貨膨脹嗎

中國古代也有通貨膨脹,金屬貨幣並不能阻止惡性通脹的發生。當然,現代通脹的結果無非是財富縮水、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而古代的通脹意味著老百姓是生存還是毀滅。比如兩漢時期就發生過四次要命的的惡性通脹。
第一次要數西漢初。秦末戰爭持續十幾年,大小戰役百餘場,死傷幾百萬人戰亂使當時的社會生產大倒退,各種物資均短缺,尤其是糧食和馬匹極度匱乏,物價必然普遍上漲。西漢初年,國家每年財政收入不到40億錢。即使以40億錢算,按當時物價,只能買4千匹馬或40萬石米。40萬石相當於現在的1200萬斤,按全國人口2000萬算,人均年供應不足1斤。為了搜刮民間財富,漢初統治者有意降低銅錢中的含銅量,這樣相同重量的銅材就可以鑄造更多數量的銅錢。結果,通貨膨脹愈加嚴重,1石米要賣5000到1萬錢,1匹馬價值100萬錢。與秦漢時代的正常年份相比,糧食價格上漲了180-350倍左右,馬匹價格上漲了230倍左右。按照一家5口人計算,漢初普通人的家庭財產不超過3萬錢左右,傾家盪產也只能買到90斤米,僅能維持一家人一個月的口糧。西漢在開國之初便出現了「老百姓失去產業,大飢荒蔓延,人吃人,死者過半」的末世情景。
漢朝另外三次通脹,分別發生在漢武帝、王莽、東漢末,就不詳細介紹了。

6. 中國古代有通貨膨脹嗎

在明朝初期,政府發行紙幣的目的原來是為了促進普通居民的購買力,以繁榮商品經濟回,同時也為了遏制劣答質傾向的通行,統一規劃貨幣市場的秩序.由於一開始無計劃的大量發行,而且老百姓對紙幣還不夠依賴(自認為政府與執有貨幣者沒有進行很好的勾通,導致這種尷尬),私下仍以銅或銀進行交易.這樣最初的效用沒有很好的彰顯出來,而且更為嚴重的是直接導致了政府財政上的收支不平衡,通貨膨脹自然難以避免.(具體詳見黃仁
宇的《十六世紀的明朝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另外宋代也有:詳見:http://tangsong.bokee.com/485968.html

7. 誰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那幾次嚴重通貨膨脹後果怎樣

通貨膨脹是資本社會的發展特徵,相對中國而言,資本主義發展歷史雖然不長,內但是也已經發生多次容極其嚴重的經濟危機,致使民族工業幾近崩潰,激化了民族矛盾和推進了民主革命運動的進程。
國貨運動:1925~1934年間。漫長的低潮。
金圓券運動:1939~1943年。民族工業幾乎崩潰。
反飢餓運動:1947~1950年,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垮台,敗退台灣。
亞洲風暴: 1988~1990年,反貪反腐敗。

8. 中國古代通貨膨脹

1.原來中央政府和王侯封國都有鑄幣權,所以如果分封的地方好,有礦山,那王侯專就算是發了,這屬種現象持續到漢朝初(秦當然沒有)後來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基本都是官鑄了,私鑄錢幣是大罪。
2.中國的古代產的金銀並不多,是個貴金屬貧乏的情況,所以從春秋到明清,社會上流通的貨幣主要是以銅為主,地方分布特別廣啦,宋朝以後銀成為主要貨幣好像是相當大部分都是從日本和西方引進的(那個時代以後中國的貿易順差是相當的大,所以是白銀凈流入)
3.不用監督...造多少用多少
4.鑄幣歸大司農的下屬機構負責,三生六部制之後基本就算到戶部的下屬機構管轄了。
5.因為古代的貨幣本身就是金屬,有價值,再加上國家鑄幣足質足量,因此是沒有通貨膨脹的,通貨膨脹是紙幣大規模流通之後的事兒
6.農民地租基本上都是實物。

9. 中國古代通貨膨脹的原因

中國銅鑄幣時代的通貨膨脹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銅鑄幣內在價值的降低。作為金屬的銅是商品,具有價值。根據商品交換原理,價值相等的商品相交換。銅鑄幣的價值降低直接導致等量的銅幣只能換取較少的商品。而銅鑄幣價值降低又是由於銅金屬本身價值下降和因人為減重、擴大單枚面額等使銅鑄幣所包含金屬材料實際價值遠遠低於名義價值兩方面造成。
(二)統治者採取錯誤的貨幣政策,濫發虛價錢幣,造成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在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財政支出的用途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保衛職能;二是滿足統治者生理和心理需求;三是社會職能,穩定社會秩序,如賑災等。在我國封建社會,統治者往往特別荒淫無度,不惜人力物力以滿足他們的慾望,於是大量錢糧被耗費;同時,由於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土地往往不可避免地集中到了少數人手中,造成嚴重的貧富不均,從而常常激化為社會矛盾,矛盾一旦激化,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於是封建王朝就會去鎮壓,也需要錢糧;我國季風性的自然環境,又極容易出現水旱災害,這就需要販濟,即需要錢糧。總之,無論是統治者荒淫生活的需要還是戰爭,都要耗費大量的錢糧。而在錢糧大量耗費的同時,勞動力的投入量卻大大減少,從而導致商品的生產大量減少,國家的稅收就隨之急劇減少。一方面是大量消耗錢糧,消耗國家的財力儲備,一方面是國家的稅收收人急劇減少,於是國家財政惡化。國家財政一旦惡化,封建王朝採取的辦法常常就是發行虛價貨幣。統治者在削減鑄幣尺寸的同時,也增大了貨幣的投放量。原來同一單位重量的貨幣,一錢變成五錢,就等於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了四倍,這與信用貨幣下的通貨膨脹類似。而越是在這種時期,人們越千方百計搜刮銅料,鑄成錢幣投入流通,使通貨越來越多。
(三)由於戰爭等原因造成物資匱乏商品量不足。除了銅鑄幣本身的原因外,由於戰爭而使生產力下降,物資匱乏,商品量不足也會導致物價上漲。在我國歷史上,糧食不僅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是國家財富的象徵,在流通中是最為重要的商品,而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導致糧食大量減產。在戰爭中,從事商品生產的勞動力被嚴重消耗,社會經濟發展系統被嚴重破壞,勢必造成流通中商品的嚴重匾乏,而流通中商品的嚴重暖乏所引發的同樣是惡性通貨膨脹。如西漢初年,連年戰爭使田地荒蕪,生產力極低,米價漲到一石五千到一萬錢,馬價漲到每匹百金,而正常米價為28錢,馬價為五千四百多枚銅錢。餓死者不計其數。

10. 中國歷年通貨膨脹分別在什麼時期

1、1987~1988年是一個經濟擴張的階段,物價指數在前一期經濟擴張的拉動下,持續走高,上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歷史高點。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要求和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從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特別是1988年實行財政的「包干」體制以後,社會的需求進一步猛增。與此同時,為了解決政府赤字問題,貨幣連年超經濟發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為2134億元,比上年同期上漲46.7%。由於貨幣的超量發行,市場貨幣的流通量劇增,引發了物價的猛烈上漲,貨幣貶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價補貼由暗補轉為明補,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決心克服價格改革的障礙,7月份政府嘗試著開放了名牌煙酒的價格。這一系列措施加劇了居民的不確定性心理預期,引發了1988年8月中旬的搶購風潮和擠兌銀行存款的現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上漲20.3%,8月份銀行存款減少了26億元,官方宣布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8.5%。為了整頓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央對經濟實行全面的「治理整頓」,其措施之嚴厲堪稱改革開放以來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國內金融市場,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規定和監管,為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中央政府於1993年夏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朱鎔基總理親自任人民銀行的行長。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強金融紀律;使國有銀行與其隸屬的信託投資公司分離;所有專業銀行必須立即取消計劃外貸款;限制地區間貸款;派出工作組到各省檢查執行情況等等。與此同時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大幅度貶值,人民幣兌美元比率由1:5.64驟然下降到1:8.27,國際收支惡化。由於國內巨大的需求壓力,在高漲的投資需求下,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超常增長,使得通貨膨脹全面爆發。
由於1992~1993年我國經濟中出現的嚴重的泡沫現象(例:海南發展銀行被並購)和高通貨膨脹率以及潛在的金融風險,中央從1993年夏開始實施「軟著陸」的攻關調控,在貨幣政策方面出台了13條壓縮銀行信貸規模的措施,使新增貨幣供應量M0從1993年的1528.7億減少到1994年的1423.9億和1995年的596.8億。由於這次調控吸取了以前貨幣緊縮過度造成經濟過冷的教訓,這個貨幣政策的實施中一直遵循著「適度從緊」的原則,最終於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但是實際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信貸狀況的收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綜合信貸的平衡;限制地區間的信貸大大降低了貨幣的流通速度;緊縮措施很大程度上損害了非國有企業,對國有企業影響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出現巨大差額,1993年夏沿海專業銀行的貸款利率為10%~16%,而市場利率卻達到20%~35%。

3、2003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2%。城市上漲0.9%,農村上漲1.6%。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3.4%,服務價格上漲2.2%。商品零售價格下降0.1%。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2%。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4.4%,其中,穀物上漲2.3%,棉花上漲35.3%,油料上漲19.4%,畜產品上漲1.8%。當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自對投入工廠,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龐大需求。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2003年中國的原油進口比2002年增加31.2%,達到創紀錄的9110萬噸。我國主要採取了穩健的貨幣政策。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通貨膨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