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粥一碗粥承載著中國半部歷史

粥一碗粥承載著中國半部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7 11:23:54

A. 中國歷史上第一碗粥出現在什麼時候

原始社會

B. 一碗粥裝得下半部歷史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一碗粥裝得下半部歷史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內

內容預容覽:
姚雪垠同志在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中,塑造了李自成妻高氏的形象。這個形象是否有「高、大、全」之嫌?人們是有議論的。但是,透過小說描繪的戰馬嘶鳴、旗鼓征塵,面對高氏的斗爭業績,我們不禁要掩卷遐想:三百多年前的歷史舞台上,是否真的活動著高氏其人?她的真實的歷史面貌,又是怎樣的呢?
回答是肯定的:在波瀾壯闊的明末農民戰爭中,確有高氏其人。但是,在浩如煙海的明清之際的史料中,有關高氏事跡的記載,卻少得可憐。這里,就讓我們摭拾史笈中的吉光片羽,看一看高氏的戰斗生涯吧。
高氏叫什麼名字?生於何年?歷史上均無記載,已無從考見。隨著李自成農民大起義的失敗,在清初某些反動文人的筆下,李自成橫遭詆毀,他的妻子也常被株連,臉上給抹個一團黑。有本叫做《甲申剩事》的書,說高氏是李自成擄掠得來的。這完全是誣蔑。有的史學家認為,高氏是明末農民軍前期的著名領袖高闖王的女兒。高闖王,叫高迎祥,一名高如岳,陝西安塞人。迎祥有……
以上

C. 粥在中國有哪些歷史

粥,俗稱稀來飯,在我國自,多數人具有食粥的習慣。例如,春天吃菜粥,夏喝綠豆粥,秋吃藕粥,冬令吃臘八粥、羊肉粥等。北宋文人張來(音壘)《粥記》雲:「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

大詩人蘇東坡對於喝粥亦有很高評價,他說:「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嗝益胃。」可見,用粥養生,實在是一個重要方法。

D. 有個歷史典故有個人一碗粥分成4份吃,誰知道是什麼典故

范仲淹
范仲淹年輕時,由於家境清貧,上不起學,就一個人跑到一個僧舍中去讀書。每天晚回上,他用米答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塊,然後用刀子劃為四部分,早晚各取兩塊做主食。沒有菜,他就切上幾根野菜莖,加點鹽湊合著吃。後來,有個南京留守的兒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兩次稀粥充飢,很受感動,便告知了父親。這位留守就讓兒子送些飯菜給范仲淹。後來留守的兒子發現范仲淹並沒有吃,飯萊都放壞了,便很不高興地問為何不吃?范仲淹誠懇地答謝:「我並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時吃稀飯已成習饋,並不覺得苦。現在如果貪圖這些佳餚,將來怎麼能再吃苦呢?」。之後,他依舊以稀粥當飯。終於學問過人,倍受世人的稱贊。

E. 雜糧粥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古

粥的歷史比飯更早,因在甑出現之前的鬲、釜型陶器,只能用來煮流質食物。專流質的主要原料是穀米,那屬就是「粥」。因那時的主、副食即後世所謂的飯、菜尚未分開烹制,還是各種食料共煮一器的進食方式,故早期的粥很可能不是用單純的穀物原料煮制的。也就是說,當時的粥極有可能是各種各樣的菜粥、果粥、肉粥、魚粥等。

F. 粥的歷史

粥的歷史

粥在我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可謂淵源流長。自古就有將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養胃氣妙品」、「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唐代令狐德棻主編的《周書》中有「皇帝始,烹谷為粥」(意思是相傳從皇帝開始,最早是蒸谷,形成了粥)的記載,這是關於粥的最早的記載。

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葯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謂粥可實五臟六腑之氣,且能逐熱,一飲汗盡,二飲熱去,三飲病已。

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葯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大文豪 、美食家蘇東坡在食粥後寫下了「深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形容粥味美,使人身心顛倒)的著名詩句。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也極力推薦食粥養生,認為能延年益壽,曾作《粥食》詩一首,膾炙人口的「只將食粥致神仙」(只把吃的粥送的神仙就可以了,意指粥品味極高)的詩句。從而將世人對粥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有極細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意思是每日食粥一大碗,空腹時胃較虛,粥極細膩,與腸胃相宜,調理飲食的好辦法。)

可見,粥與中國人的關系,正像粥本身一樣,稠粘綿密,相濡以沫;粥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

(6)粥一碗粥承載著中國半部歷史擴展閱讀

劃粥斷齏的歷史故事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范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鍾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

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鍾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來,鍋里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

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范仲淹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這就是「斷齏」。

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台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G. 誰能告訴我粥的歷史故事嗎也及它們典故:謝謝

1、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家裡貧窮,他在南都學院讀書時,天天煮米,來做一大鍋粥,經過一晚上的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拿兩塊,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個兒子和他一起學習,那個留守的兒子要回到家鄉陪父親,臨走前送給范仲淹一些美味菜餚。但范仲淹放在了一邊,不久後食物全腐爛了。

留守的兒子說:「家父聽說你過得清淡貧苦,送來這些吃的,可你為什麼不吃呢?」范仲淹說:「不是我不感謝你們的好心,只是因為我吃粥吃久了,心裡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豐盛的飯菜,以後的日子裡我怎麼會平靜安心得再吃下這些粥呢?」

2、吃粥

北宋時期潮州地方先賢吳復古很重視粥的養生作用,說白粥可以「推陳致新,利膈益胃。」吳復古是揭陽縣蓬州郡人(今屬汕頭市),和蘇東坡一家交好,做過皇帝的老師。吳復古喝粥養生的理論,在潮州地區影響很大,喝粥的傳統也就從那時一直保持了下來。

這其中和潮州人的飲食習慣也有很大關系,北方人、廣府人習慣以干飯充飢,喝粥只是補充,而潮州人則是一日三餐都喝粥,粥水就是他們的主食。這樣的飲食習慣也讓潮州人對粥的製作窮盡技巧、精益求精,好喝養人的潮州白粥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誕生並發揚光大的。

(7)粥一碗粥承載著中國半部歷史擴展閱讀:

喝粥的益處:

1、消宿食,吃粥能夠溫暖人的脾胃,幫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積食。

2、辭清,吃粥的人,氣息沒有凝滯的現象,說話的聲音清晰,昂揚。

3、除飢,吃粥能夠充實人的口腹,讓飢餓感馬上消除。

4、消渴,吃粥能夠讓人喉吻沾潤,乾渴的感覺得以消除。

5、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溫度超過60攝氏度就會產生糊化作用,熬煮軟熟的稀飯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

H. 跟粥有關的歷史故事

范仲淹曾在長白抄山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讀書吟誦。其時范仲淹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刻苦努力讀書,此事後來傳為佳話.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到睢陽應天府書院求學。范仲淹珍惜書院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之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I. 求一個典故 大概是有個皇帝以前很餓的時候吃了一碗粥什麼的 然後當皇帝之後很懷念但是再吃的時候就再也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時候,一次打了敗仗,連夜逃跑.當時正值冬季,下大雪,朱元璋逃到一個農戶家裡,又飢又餓,幾天沒吃東西了.農婦見狀,把自己家僅有的凍白菜梆子和一點凍豆腐,還有撿來的土豆,一起放到鍋里燉了.朱元璋飢餓之極,狼吞虎咽,把一鍋熱乎乎的亂燉都吃了.頓時渾身暖和過來,恢復了精神,覺得吃得從來沒這么香過.就問:"吃的是什麼,這么好吃?"農婦不好直接說,就說:"珍珠翡翠白玉湯".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衣食無憂,盡是美味山珍,吃得膩了,覺得沒有胃口.一日,他忽然想起來,當年落難之時吃的那次又香又可口的"熱粥"來,於是派人天下召告,終於找到了當年救命吃飯的那家.
農婦按著吩咐為朱元璋又做了"珍珠翡翠白玉湯可是他再也吃不出當年的味道了。相聲大師劉寶瑞也專門說過這個故事,相聲的名字就叫做珍珠翡翠白玉湯。

J. 粥在中國可謂是淵源流長,中國人喝粥的歷史是怎樣的

我國喝粥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最開始粥只是作為食用的,但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時候,粥開始作為一種葯引,之後粥慢慢的就演變為食用以及葯用相結合。在唐朝時期的《周書》記載有“皇帝始,烹谷為粥”,宋朝時期陸游曾經說“只將食粥致神仙”,而明朝時期的李時珍認為每天喝一碗粥,可以養脾和胃。

在北宋時期有一個美食家蘇軾,他就曾經贊嘆喝粥簡直就是在享受人間美味,因此他還寫了“深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這樣的詩句。而南宋詩人陸游一直很注重養生,他認為多喝粥可以延年益壽,因此常常喝粥,甚至認為喝粥是是一件品味特別高雅的事情。宋朝時期的范仲淹因為小時候家裡特別窮於是常常喝粥度日,後來生活質量提上去之後范仲淹還是喜歡喝粥就小菜,還說這樣的生活才是安心的生活。

閱讀全文

與粥一碗粥承載著中國半部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