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韓國古代歷史和中國的影響

韓國古代歷史和中國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7 11:23:48

① 古代的韓國和中國是什麼關系

1、漢朝時期是漢朝的一個郡縣

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佔領衛滿朝鮮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置了四個郡。

分別為樂浪郡(朝鮮)、玄菟郡(高句麗、沃沮、夫余)、真番郡(真番)、臨屯郡(臨屯)。

景初年間(237~239),魏明帝秘密派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於嗣跨海平定二郡。部從事吳林認為樂浪本來管轄韓國,將辰韓劃分成八個國家歸屬樂浪,各地驛使傳達音迅難免有出入,臣智激怒韓國,於是攻帶方郡崎離營。

當時帶方郡太守弓遵、樂浪郡太守劉茂起兵討伐,弓遵戰死,二郡於是滅掉了韓國。

2、唐朝時期是唐朝的一個都督府

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滅亡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其國都不下而返。百濟滅亡後扶余豐曾聯合高句麗以及倭國復國,但失敗。

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立了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後合並為熊津都督府(今公州)。

公元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高句麗,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其國都(今平壤),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其首都故地設立了安東都護府。

轄境東起東海/日本海(韓國稱其東海,日本稱其日本海),西至遼河,北到松花江流域,南到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

3、宋遼金時期先後臣服於宋遼金

993年被契丹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的關系,向契丹稱臣。遼代,高麗已將領土北界由新羅時的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帶,疆域遠超新羅。1127年被迫臣服於金國。

4、元朝時期是元朝的一個行省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元朝建立後,高麗成為元朝的內屬國,後被改為元朝的一個行省,即征東行省。直到元末1356年,高麗恭愍王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5、明朝時期是明朝的附屬國

1392年,李成桂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今韓國首爾),史稱李氏朝鮮。後來的李氏朝鮮繼續長期是中國各王朝的附屬國。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主義。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將一部分建州女真驅趕到了中國境內(其中包括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耳)。

6、清朝時期是清朝的附屬國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兵協助明朝。1636年,清朝發動「丙子胡亂」,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後金朝貢,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請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借口趁機在仁川登陸,並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國

② 在歷史里韓國和中國的關系好不好

我想樓主說的韓國應該指的是歷史上各個時期占據朝鮮半島的國家,也就是高句麗,新羅,高麗,朝鮮直到現在的南北朝鮮等等吧。好吧,就從文明發展程度還算尚可的高句麗說起(高句麗之前的半島可以忽略不提),高句麗嚴格來講並非源出半島,而是崛起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割據勢力,只是因為與中原王朝爭奪領土戰況不利才退而依據半島,可以說從南北朝直到隋唐時期,與中國關系多是劍拔弩張,和平則少,最終被唐滅亡。之後新羅成為半島新代表,渴慕中原文化,積極依附唐朝,與之保持了長達二百年的友好關系;繼承新羅的高麗的跨度穿越了宋遼金元四百多年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高麗與兩宋關系良好,經貿文化來往密切(註:國外史學家一般把兩宋尊為中國的代名詞,而遼金元的地位曖昧,常被稱為游牧政權),而與遼金因為領土接壤,齟齬不斷,有戰有和,並最終被強大的元朝逼迫臣服。朝鮮王國於1392年代高麗,那會是中國的明朝時期。在此後的明清兩朝,朝鮮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正如同新羅之於大唐),與宗主國聯系緊密,關系很不錯,明朝和清朝均曾為朝鮮的安危與侵朝日軍會戰。這樣的關系維持到朝鮮王國的滅亡。抗日戰爭時期雖然有朝籍日軍參與侵華戰爭,並因其行為兇悍,手段殘忍而被世人詬病,但總的來說雙方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即抗日大業,因此關系較為友好。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意識形態對立等原因,中國與北朝鮮關系緊密,單方援助活動很多,而與南朝鮮的關系在冷戰結束後趨於解凍,走上了雙邊合作的道路。在當代中國,雖然中國與北朝鮮有所謂手足兄弟之情,但實際上外寬內忌,只是因為意識形態的相似和東北亞戰略形勢的需要才維持聯盟合作關系,而與韓國的關系則呈上坡態勢,這主要是因為兩國經貿合作往來密切以及戰略鉗制日本等因素使然。
大致是這樣的關系:有戰有和,有親有疏,關鍵在和的成分遠大於敵。一般來說,如果中國處於強盛繁榮,影響深遠的大一統帝國時期,半島國家一般與中國是依附多半成為藩屬國家,並積極學習中華文明,努力從中國汲取有益養分,發展自己;如果中國處於群雄割據的亂世(如南北朝,隋末),而且半島國傢具備相當的實力(高句麗),那麼在國家利益至上的根本出發點前,雙方矛盾成仇的概率就很好。最後再多嘴一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是國家利益的權衡博弈促成了這樣的關系格局(即便是與大唐非常友好的新羅也曾經一度為了擴大半島統治力而與唐朝發生過局部戰爭)。好了,廢話就此打住,樓主您看著採納就是。

③ 古代的韓國與中國有關系嗎

韓國國名取自民族名稱。歷史上,朝鮮半島中南部曾是原韓族定居之地,李韓末回期,答改王稱帝,換國號為大韓帝國。
第一個朝鮮半島爭權是商朝皇族建立的,並且臣服於周朝,就是屬於中國,是中國的諸侯國
之後高句麗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是中國的【藩屬】,,當然,中國強大的時候,他臣服,中國衰弱的時候他來打秋風……
在之後的一直到清末,都是中國的藩屬
日本佔領朝鮮半島的時候,朝鮮和中國脫離了藩屬關系,名義上獨立了,實際上和日本是傀儡

④ 中國古代文化對韓國的影響

韓國文化主流與中國楚文化有許多相似和相關的地方。

在韓國,除江陵外,還有與楚國地名相同的丹陽、襄陽、漢陽(今漢城)、漢江等地名,查韓國地名設置史料,這些地名設置距今已六百多年。從表面上看,韓國的地名和兩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國地名好像沒有什麼關聯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一書,很受啟發,認為它們之間有聯系。據石泉考證,楚國古都江陵並不是在長江中游,而是在漢江中游的湖北宜城。按照新論,楚人建國初期在漢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陽,發展成熟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漢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陽一帶。另外上溯中國漢江的源頭,是在陝西秦嶺的太白山下,盡頭則在下游的漢陽。比較一下韓國的幾個地名分布:丹陽屬於忠清北道在漢江的上游,漢陽在漢江的下游,屬於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陽均在漢江上游不遠處,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韓國漢江發源於江原道和慶尚北道連接處的太白山下。韓國地名分布幾乎和中國古代楚國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轍。

不僅地名相似,我認為韓國的開國神話中也存有濃厚的楚文化遺跡。

檀君神話是韓國開國神話,在中國和韓國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內容是這樣的:古時,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於是「下視三危、太白」,並給了桓雄三個「天府印」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識。桓雄率領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頂的神檀樹下,建立「神市」,他命「風伯」、「雨師」、「雲師」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間大事。其時,有一熊一虎同住於一個洞穴中,它們請求桓雄天王把它們變成人,天王給它們一炷艾和二十枚蒜,並囑咐,吃了艾和蒜之後躲藏起來,一百天之內不能見陽光。熊照辦,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變成了一個女人;虎沒有照辦,故未能變成人。桓雄天王與熊女結婚,生下檀君,這個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

學者們認為神話故事中所謂熊、虎相處於一個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為圖騰的氏族之間的關系。楚人早期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楚人姓羋,少系業務氏熊,在鬻熊之後,歷代有三十多位國君以熊為姓,其最早居地又多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

關於「三危」、「太白」,韓國學者多認為「太白」指朝鮮平安道境內的妙香山,「三危」指中國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中國學者對古三危地方的說法不一致,我同意古三危在川甘交界處,岷江、岷山一帶的說法,認為檀君神話中的「三危」是指中國古三危,「太白」應該指韓國江原道和慶尚北道交界處的太白山。中國史籍中,有關三危記載最多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堯舜將三苗的一支放逐到三危,荊楚腹地在上古時曾屬三苗地,楚苗同源這已為楚國史研究的學者們所公認。三苗的部落酋長蚩尤曾北上中原,與黃帝逐鹿。在中國各地的苗族都將蚩尤視為始祖,而苗祖蚩尤和「風伯」、「雨師」關系密切。楚國大詩人屈原在《楚辭·遠游》中也提到「風伯」、「雨師」、「雷公」(也稱「雲中君」、即「雲師」)。楚辭中的「風伯」、「雨師」、「雷公」(雲師)和檀君神話中的「風伯」、「雨師」、「雲師」一樣,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對象。

檀君神話中天神授予桓雄三個「天符印」,中韓都有學者認為這「天符印」是巫師做法的法器。韓國江原道的巫俗是韓國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師主持的巫祭在「端午祭」中,是重要內容之一。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太白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包圍圈,使它與外界相對隔離,許多古風古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在中國古代巫風一度盛行,而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苗為甚。現在苗族地區仍有許多巫師。

神話里天神之子桓雄給熊和虎「靈艾一炷,蒜二十枚」讓它們變人形,這在楚俗里也有反映。端午時掛艾草、蒜頭以僻邪驅瘁,是楚國風俗,至今也還存在。

探討一下楚羅國、盧國與韓新羅、辰韓之間的關系。公元前8世紀,在漢江中游荊楚腹地有兩個苗蠻小國,羅國和盧國。羅國在襄陽西南,據《左傳》杜預註:「羅,熊姓國。」楚武王並吞羅國,子孫便由熊姓改為羅姓。羅被楚滅後,楚王把羅國遷到枝江,成為楚國的附庸國,爾後楚師擴境江南,再遷其羅國遺民至洞庭以南的長沙。盧國(也稱盧戎)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陽縣西。盧戎,系炎帝姜姓戎族,源於盧水上游,故名盧戎。姜姓屬古羌人亦稱民羌、羌戎。學者們考證盧水即今四川岷江。從春秋戰國至秦漢,民羌人活動在岷山以北的地區,岷江、漢水、嘉陵江諸水源頭,而這一帶也正是古三危之地。三苗的一支被遷到三危去之後,一部分融入了西戎,還有一些繼續以苗、有苗存在。有苗氏在公元前11—前8世紀出現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間,他們順著離嘉陵江不遠的漢水朝南遷徙,到達漢江中游,建立了盧國。這些逾越千年後從三危遷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經濃濃地融入了西戎民羌的諸多習俗,他們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樣尊虎崇虎。

盧國和羅國距離非常近,猶如唇齒相依。歷史上羅盧聯軍曾打敗過楚國軍隊的侵犯。公元前690年,盧國和羅國同時被楚所滅,之後,一起被遷到枝江,然後又遷到長沙。到長沙後,盧戎的一部分往西到了的辰州,現今湘西辰水中游鳳凰縣苗族仍然存在客教白虎的信仰。我們再來看看韓國古代的辰韓。辰韓,中國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有這樣的記載:「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這些有關辰韓的史籍在韓國《三國遺事》等古籍中有轉載,大量的歷史資料說辰韓是秦朝時逃亡過來的中國人,對這一點中韓學者是一致認同的。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里詳細地記錄了辰韓大大小小的部落國家,有許多是以盧為國名,如莫盧國、駟盧國、萬盧國、捷盧國等,甚至有的直接以楚為國名,如楚山塗卑離國、楚離國等。在韓國史籍中,筆者找到了辰韓、弁韓是苗裔的記載,如《三國遺事》:「《新舊唐書》雲,弁韓苗裔在樂浪之地。」目前韓國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遺址,這就說明辰韓和弁韓和楚國的羅氏、盧氏一樣均為苗裔,同樣以蚩尤為始祖。

公元前57年古新羅建國,新羅是由辰韓部落聯盟中斯盧部落所建,所以也稱斯羅、斯盧。初期新羅地盤狹小,四世紀後,開始征服周圍部落,成為半島東南部的強國,公元676年新羅率先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並以熟練使用漢字的優勢,創造並記錄下來了開國神話。新羅在統一後的兩個多世紀內,出現繁榮景象,獨具特色的新羅文化在統治者的倡導下廣為傳播最終成為韓國主流文化之一。

以此可知:辰韓和弁韓居民均來自被秦滅國的楚國,是羅和盧戎之後。

那麼羅、盧兩氏族是怎樣從中國來到韓國的呢?秦漢及以前的戰國時代,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睞,他們不僅通曉方術,而且熟知天文地理、醫術、農業及航海等知識。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秦始皇入海求葯。與徐福同時代的方士,還有韓終、盧生、侯公等,他們也先後為秦始皇訪求仙葯,這在史籍中都有許多記載。徐福一行人最終到了日本,這是現在中日學者一致的認識。韓終之屬出海後到了哪裡呢?我認為韓終是到了朝鮮半島東南部的辰韓。

查找韓終的有關史籍可見,韓終乃齊國方士,煉丹采葯,修煉成仙。《後漢書·張衡列傳》「韓謂齊仙人韓終也。為王采葯,王不肯服,終自服之,遂得仙。」關鍵的問題在於,韓終修煉的地方是楚國境內的長沙。可推想韓終在長沙時與羅氏、盧氏交往密切,在秦滅楚後,韓終帶著羅氏、盧氏等楚國亡民有準備地逃離了秦國,渡海到了朝鮮半島,在那裡重建家園。

韓國羅氏、盧氏的宗譜也有類似的記載。韓國羅氏被分為羅州羅氏和錦城羅氏。韓國1982年版《羅州羅氏大同譜》卷一《姓原考》說,「周代成王因大羅氏有功封羅國,為楚附庸,後被楚屈氏所滅,是為豫章羅氏」。韓國羅氏宗譜非常明確地記載著羅氏是「楚附庸羅國」、「祝融(楚人先祖)氏後裔」,由此可見,羅州羅氏和錦城羅氏同出一宗,都是楚國之地的羅國人。韓國盧姓一直認為出自山東,但究其盧姓歷史卻不盡其然。盧戎在商代是強大的部族,曾從周武王滅商,周天子封功臣姜族首領姜尚(即姜子牙)到營丘為齊侯,於是有一部分盧人也隨著同族到山東建立了盧子國(今山東長清縣西南)。但是還有另外一部分盧人輾轉南遷到了湖北襄陽,也建立了盧子國,這就是和羅氏一起遷到韓國的盧氏祖先。

筆者認為,韓國盧氏應是從楚國來的盧戎之後裔。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韓兩國的文化聯系不僅僅表現在一些地名上的相似或相同,更重要的是早在2000多年秦朝末年,在方士韓終的率領下,楚國的羅、盧兩氏的3000多居民就遷徙到了朝鮮半島的東南部,並建立了辰韓、弁韓以及後來的新羅國。韓終應是檀君神話中桓雄的原型。

⑤ 中國和韓國在歷史上有何淵源

在古代,朝鮮半島一直都是我們的附屬國,一直都是由我們來保護的。他們的高麗國王都是必須由我們皇帝冊封的。和他們的關系有點像北京和西藏。為了這個附屬國,我們在唐朝,明朝,清朝,三次在遼東半島和倭寇展開激戰,前兩次都是大勝。所以倭寇才在唐朝的時候,對我們稱臣,譴派遣唐使,才學到我們中華的各方面的精華。

在清朝的最後一次的戰斗中,我們和小日本在遼東半島激戰,用北洋水師運送士兵,導致甲午海戰。

中韓兩國歷史上的文化教育交流淵源流長,中國的儒學早在公元一世紀就已經傳如朝鮮半島,對於高麗、新羅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儒學符合當時朝鮮三國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古代朝鮮半島各國都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態度吸取儒學。公元788年,朝鮮開始仿造中國實行以儒學為考試內容和標準的科舉考試制度,並且把這一點作為選拔管理的主要手段,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1893年才廢除。所以,儒學對古代朝鮮半島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古代中國曾經是亞洲各國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包括朝鮮在內的亞洲許多國家都曾派遣大批留學生到中國學習,例如《新唐書》記載,高麗、新羅等地相繼派出學生,894年在長安的留學生已達到了105人,回國的留學生受到了新羅王朝的重用,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天文立法、醫學、印刷書、左傳、諸子百家等書籍通過留學生傳入星羅,對朝鮮半島的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朝鮮半島上的人民也以創造性的學習發揚和發展了這樣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豐富了東亞文明,豐富了世界文明。近代以來,伴隨著西學東漸和世界格局的變化,中韓兩國的教育開始了現代化的轉型,曾經密切的教育交流相較過去有所減弱,特別是冷戰局面的形成,朝鮮半島的分裂在一段時間之內割據了中韓教育之間的交流。隨著冷戰各界的崛起,中韓建交兩國之間的教育交流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兩國之間的教育交流是淵源流長的。

⑥ 韓國在古代和中國的關系如何,兩國間有哪些重大文明交流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韓國都是作為中國附屬國存在的。關於韓國與中國的歷史關系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更有一種說法甚至說韓國就是起源於中國的。


比如在明朝萬曆年間,從日本戰國時代中脫穎而出的豐臣秀吉就對朝鮮發動了一場規模浩大的侵略戰爭,作為韓國的宗主國,明朝自然不能袖手旁觀,於是派出大將幫助韓國打敗了當時不可一世的日本,在共同抵禦日本的過程中,中韓文化也得到了極為深入的交融,很多先進的中華文化正是在那個時候傳入了當時還很愚昧的朝鮮。

⑦ 中韓古代歷史上相互影響的有哪些

(1)中國人到朝鮮半島建國,如箕子朝鮮、衛滿朝鮮。
(2)中國人在朝鮮半島上直接統內治,如漢朝的玄容菟郡,樂浪郡;唐朝的熊津都護府。
(3)朝鮮成為中國的藩屬國,向中央王朝朝貢。
(4)中國人對朝鮮半島軍事干預,如隋朝征伐高句麗的不臣,唐朝、新羅聯軍消滅高句麗、百濟,明神宗援朝抗倭等。
(5)朝鮮人抄襲中國的文字,節日,服飾,典章,制度,地名。

⑧ 關於韓國和中國的歷史

第一個答復有很多內容是韓國人歪曲歷史,盜竊我國歷史文化,為朝鮮和韓國統一後,專侵略中國屬打造所謂的理論基礎。
王氏高麗(朝鮮的前身)不是高句麗的後代,兩個不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民族構成上都是兩回事,高句麗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地方政權,其歷史屬於中國古代歷史,而王氏高麗(冒用高句麗之名,高句麗也叫高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和後百濟統一後建立起來的國家,早期領土大致在現在的韓國,民族源於「三韓」,後來擴張到了朝鮮半島北部。

還有,文中怎麼不提明朝時朝鮮遭到日本侵略,明朝出兵援助朝鮮之事。

韓國人能夠把白的說成黑的,歪曲歷史,並在韓國國內大肆宣揚。而在我們中國,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高句麗、什麼是王氏高麗,更別說區分了。更可氣的事,有些國人在翻譯一些有關介紹韓國的資料的時候,不加思索,不考證,原本照辦,誤道國人。

⑨ 韓國和中國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到底有什麼關系

朝鮮民族一支高句麗原是中國境內一民族,另一支三韓自古受中國影響深遠

⑩ 韓國和中國的歷史關系好嗎

屬於時好時壞的吧。箕子朝鮮本身就是商王朝的殘余,衛氏朝鮮屬於回屬國,後來被漢答朝滅掉,直接成了遼東四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算是邊疆政權
隋朝曾三次遠征高句麗,失敗,並且引發了大起義,導致隋朝滅亡。唐朝李世民三征高麗,基本上屬於軍事上勝利,戰略上沒達到目的。唐高宗時期直接滅了高麗和百濟,直接統治一段時間又給了新羅。新羅屬於唐朝的都督府。宋朝沒接壤,元、明、清時期高麗及後來的朝鮮都是中原的屬國,接受中央政權冊封,給了郡王的等級親王的待遇。據說朝鮮為了支持明朝,將明朝的年號用了幾百年。明朝末年萬曆三大征其中之一就是幫助日本抗擊倭寇。
直到近代,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被迫承認朝鮮屬於日本,才使君臣關系分離、當然韓國一部分人加入日軍,對中國侵略,也讓中國人很受傷。
建國以後,南北朝鮮分裂,由於意識形態上我們支持北朝鮮,所以和南朝鮮的關系不算很好,直到1992年兩國建交。

閱讀全文

與韓國古代歷史和中國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