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著名簪子的形容與來歷
1、笄
「冕」即皇冠。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用來固定發髻的笄叫「鬠笄」。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2、簪
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3、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與簪主要區別在於簪是作成一股,釵則作成雙股。釵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
發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4、步搖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發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步搖。 5、華盛
華盛是製成花草之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的發飾。 6、鈿
鈿【拼音】[diàn] [tián]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7、扁方: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發髻使其不散落下來。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最初是把真頭發分成兩把,依靠扁方來固定。到了晚清「兩把頭」改成青緞製作,安在頭頂上,這時與「兩把頭」與真頭發連接梳成頭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在清代的北方民間,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發集攏於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系頭繩,任頭發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綉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 8、梳篦
梳篦【拼音】[bì]:古代簡稱「櫛」【拼音】:[zhì] ,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昔為宮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梳篦兩者的主要區別在齒部,梳子的齒粗而稀,篦子的齒細且密。梳篦多為木製或竹製以及名貴物料製作,如金、銀、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錫、嵌玉鑲珠等材質。 9、鳳冠
古代皇帝後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明朝鳳冠是皇後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❷ 古代簪的發展史
簪
【zān】
簪
hairpin;
簪
(1)
簮
zān
(2)
(形聲。從竹,賛(zǎn)聲。古文字形,象針形頭飾形。本義:簪子。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 同本義 [hairpin]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韓非子》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3)
又如:簪冕(冠簪與冕服);簪紱(簪,冠簪;紱,絲制的帽帶);簪裾(古時顯貴所穿著的服飾);簪纓縉紳(比喻仕宦之人)
簪
zān
(1)
插戴在頭上 [wear in one's hair]
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史記·滑稽列傳》
乃簪一花。――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2)
又如:簪朵(猶簪花,戴花);簪掛(簪花掛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帶光彩耀眼);簪冠(插簪於冠);簪花(戴花);簪菊(古人習俗,於重陽節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
(3)
連綴 [stitch meet]
以爵弁服簪裳於衣左。――《儀禮·士喪禮》
(4)
又如:簪合(折簪重合。指女子喪夫後再遇意中人而結為夫婦);簪蒿席草(以蒿作簪,以草為席。形容生活艱苦)
簪纓
zānyīng
[hat and ornaments] 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後遂藉以指高官顯宦
不將蘿薜易簪纓。――張悅《浥湖山寺》
簪子
zānzi
[woman's hairpin] 用以綰住頭發或插裝飾物的一種婦女首飾,有橫直之分
簪
zān ㄗㄢˉ
(1)
用來綰住頭發的一種首飾,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別在頭發上:~子。金~。玉~。~纓(做官者顯貴之稱)。~紳。
(2)
插,戴:~戴。~菊。~筆(古人朝見,插筆於冠,以備記事)。~笏(古代笏以記事,簪筆以備寫,臣僚奏事執笏簪筆。故亦稱做官)。
鄭碼:MHRK,U:7C2A,GBK:F4A2
筆畫數:18,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153515352511
hairpin;
❸ 古代人都弄什麼樣的頭戴簪子
1、簪子:又稱簪、發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釵指婦女用的發飾。金釵指金制的發釵,喻高貴的婦女。荊釵指以荊枝為發釵,喻婦女樸素的服飾(土釵為扒刈和扠草用的鐵叉,不是發飾)。由於釵有兩股,分2、簡介——(1)材質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製作之外,還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銀、銅等各種材質製造。發夾出現後,簪和釵就漸漸少人使用。直至近年又再流行,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製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2)作用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傳統發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發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3)簪子是東方古典的標志簪子這種傳統飾物,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起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畫,如旋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都市中幾盡絕跡的一種美!!(4)簪子是東方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滿清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5)簪子的其他材質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清代以來,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6)景德鎮陶瓷手工簪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稱,在傳統手工藝品陶瓷發簪的製作方面也匠心獨運,活靈活現。其主要製作材料為高嶺土,瓷土,首選精細的泥料,加入適當的水和泥料拌勻後,採用手工的方式將不同造型的簪子一片一片捏製成型後,乾燥,上釉(色),再放入窯爐經過高溫(1310℃)左右的高溫燒制,之後再經過打磨拋光,一支純手工的陶瓷簪子就製作成功了。(7)清朝的簪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2、簪子的其他作用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飾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3、皇室的簪子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麼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1)慈禧的簪子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沉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2)後妃的簪子後妃戴簪有季節性,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這天換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換上金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歷四月二十四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就在這一尺,慈禧賜給裕德齡母親、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後揀了一支很美麗的給我母親,說這支簪曾有三個皇後戴過,又揀了兩支很美麗的給我們姐妹倆各一支,說這兩支是一對,其中一支是東太後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輕時戴的」。清末,後妃頭簪子多都是祖宗傳下來的遺物,宮中後妃都視若珍寶。慈禧討她喜歡的人可以任意賞賜,毫無拘束。但對光緒帝卻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諒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後去看光緒,光緒極為反感。他與隆裕雖是名義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絲毫沒有。因此,光緒一見到隆裕就厭惡得連氣都喘不均勻。隆裕的到來,光緒看也不想看,連說兩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惱火,故意裝作沒聽見。光緒見她不走,氣得兩手發抖,使足了勁想把她推出去,沒想到用力過猛,碰到隆裕發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這支玉簪是乾隆時的遺物,傳到慈禧手裡,她又給了隆裕。隆裕見狀,立刻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氣恨光緒,從此派人嚴加看管光緒,送餿飯,送涼湯,對待光緒像對待罪人一樣。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緒關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為他們母子親情徹底決裂的導火索,光緒的英年早逝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3)民間的簪子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裡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許多民族的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❹ 介紹一下古代簪子,有什麼類型
古代簪子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
比如滿清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首選東珠作為製作頭飾的最好材料,而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
(4)中國歷史上簪子擴展閱讀
發簪的歷史淵源極為久遠,據考古發現,早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類似發簪的生活用品出現。當時的發簪多用獸骨製成。
簪的本名稱「笄」,是中國古代束發的工具。古時候漢族人辮發盤髻還是束發著冠都需要用簪釵作固定,以骨作笄,收束發絲,讓自己的面目更為整潔並方便更好地勞作。
而後人們讓笄的意義從日常用具中升華,將它視為男女行成年禮的重要器物。年滿十五並且已經嫁人的女子需要將頭發綰成發髻,插入簪釵固定發髻,所以,插笄是女子長大成人的一種標志。
到了兩漢時期,「笄」字漸漸被「簪」字所取代。女子安插發簪的方法開始多樣化。發簪已經不限於普通的獸骨,開始有了角簪、銅簪、銀簪、金簪、玉簪等等,甚至有的少數民族還用魚骨做簪。
製作也更為精良,簪上的裝飾也日趨華麗,變化多樣。寶石翠羽、金絲銀線,各種珍貴的材料都被用來裝飾發簪。
唐朝是發簪流行的盛世,無論宮廷還是民間都表現出對發簪的瘋狂迷戀。女子們將頭發盤起,斜插一枚與眾不同的發簪,便是別具風情,若是插上兩到三支,就是儀態萬千。簪是男子贈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常將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人。
在唐朝時期,發簪逐漸分化成了:簪、釵、步搖三種形式。簡單來說,釵與簪的區別在於,發簪是一股,而發釵一般是兩股的。發釵不但可以固定頭發,還可以用它將帽子等別的頭飾別在頭發上。
如果在發簪的簪首加上可晃動的裝飾,就成為了最為精美華麗的步搖。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釵上的裝飾會隨著步子的顫動而自然的搖曳,步搖也因此而得名。步搖頂端的飾物一般是鳳凰、蝴蝶等帶有翅膀類的,或是流蘇、墜子等,非常精緻。
到了宋元時期,金銀發簪的製作工藝達到了鼎盛。發簪的紋樣也更加豐富多彩。除了傳統的龍鳳和螭虎之外,還有很多生活化的物象,比如石榴、葫蘆、牡丹、蜜蜂、蝴蝶等。
到了明清時期,發簪樣式基本上繼承了漢唐以來的一貫形式,但製作工藝更加精細,加入了琺琅、壘絲等繁雜工藝,甚至達到無工不精的程度。
清代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發式的改變,女性們不再像舊時一樣束發插簪,風光一時的發簪也逐漸被取代。造型精美,技藝精湛的發簪更多的成為了一種收藏品。
不過,在如今一些少數民族中仍然流行帶發簪的習俗。在盛大的節日里,苗族女子會將長發挽成髻盤在頭頂,發間插上幾根尖頭的銀簪。而黎族女子的頭上,也會排列插飾幾根銀發簪,顯得古樸典雅,美觀大方。
❺ 古代男子頭冠上戴的發簪
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里,早就有了關於發簪的記錄,發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就用笄來固定發髻,笄的用途除了固定發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隻能戴住發髻,需要用笄來固定。《辭海》里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中國漢人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發之俗,其發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冠笄禮為男女成年的標志。款式上,玉簪有男用和女用之分,一般的說男用發簪長一些,更注重實用性,簪頭裝飾紋樣比較簡潔,吉祥福壽的圖案據多。清代以降,因為男人都留起了陰陽頭,玉簪便多為女性所用,女用發簪的端頭呈如意狀,刻有雲紋圖樣。總體來說男簪長度一般在20cm甚至更長。似乎一般祭祀及重大禮儀時候貴族會用玉簪(是指和田玉,古代沒有翡翠),但是日常用的發簪並不建議用玉簪,因為優質的玉價格昂貴且容易損壞。
古代男子發簪其實是很長的,有15-20cm。這里說的10cm是因為道士買不到簪子不得已用了加工過(去掉花)的女簪。
男子發簪長的短的都有,比較隨意,文物里長的有20cm,短的才13cm。跟女簪主要區別在於裝飾紋樣比較簡單,偏向實用性。
文物:宋代鎏金男子發簪長19CM簪頭直徑1.5CM
❻ 古代女性的簪子
簪子又稱簪、發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
釵指婦女用的發飾。金釵指金制的發釵,喻高貴的婦女。荊釵指以荊枝為發釵,喻婦女樸素的服飾(土釵為扒刈和扠草用的鐵叉,不是發飾)。由於釵有兩股,分釵便被借用來指夫妻分離,如「破鏡分釵」、「分釵斷帶」。
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製作之外,還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銀、銅等各種材質製造。發夾出現後,簪和釵就漸漸少人使用。直至近年又再流行,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製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
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傳統發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發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
玉簪
簪子這種傳統飾物,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起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畫,如旋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都市中幾盡絕跡的一種美!!
簪子是東方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滿清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又稱簪、發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
釵指婦女用的發飾。金釵指金制的發釵,喻高貴的婦女。荊釵指以荊枝為發釵,喻婦女樸素的服飾(土釵為扒刈和扠草用的鐵叉,不是發飾)。由於釵有兩股,分釵便被借用來指夫妻分離,如「破鏡分釵」、「分釵斷帶」。
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製作之外,還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銀、銅等各種材質製造。發夾出現後,簪和釵就漸漸少人使用。直至近年又再流行,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製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
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傳統發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發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
玉簪
簪子這種傳統飾物,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起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畫,如旋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都市中幾盡絕跡的一種美!!
簪子是東方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滿清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清代以來,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金簪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麼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骨簪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沉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後妃戴簪有季節性,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這天換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換上金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歷四月二十四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就在這一尺,慈禧賜給裕德齡母親、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後揀了一支很美麗的給我母親,說這支簪曾有三個皇後戴過,又揀了兩支很美麗的給我們姐妹倆各一支,說這兩支是一對,其中一支是東太後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輕時戴的」。清末,後妃頭簪子多都是祖宗傳下來的遺物,宮中後妃都視若珍寶。慈禧討她喜歡的人可以任意賞賜,毫無拘束。但對光緒帝卻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諒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後去看光緒,光緒極為反感。他與隆裕雖是名義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絲毫沒有。因此,光緒一見到隆裕就厭惡得連氣都喘不均勻。隆裕的到來,光緒看也不想看,連說兩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惱火,故意裝作沒聽見。光緒見她不走,氣得兩手發抖,使足了勁想把她推出去,沒想到用力過猛,碰到隆裕發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這支玉簪是乾隆時的遺物,傳到慈禧手裡,她又給了隆裕。隆裕見狀,立刻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氣恨光緒,從此派人嚴加看管光緒,送餿飯,送涼湯,對待光緒像對待罪人一樣。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緒關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為他們母子親情徹底決裂的導火索,光緒的英年早逝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裡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許多民族的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除了白玉、犀角材質的發簪之外,貴金屬材質的也非常罕見。一件遼代的銀鎏金鳳簪,就非常吸引投資者的眼球,特別是上面鳳凰的精湛工藝,更是讓人叫絕,成交價6.6萬元,這在十多年前已經是非常高的價格了。還有一對明代宣德年間金發簪,成交價17.92萬元,這種金簪的簪首為傘形旋轉花卉,款為「隨駕銀作局宣德叄年拾貳月內造玖成金捌錢」,顯示其為宣德三年銀作局制,是典型明早期官造金器,傳世極為罕見。
❼ 簪子的歷史故事
簪子zānzi銀簪又稱簪、發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 釵指婦女用的發飾。金釵指金制的發釵,喻高貴的婦女。荊釵指以荊枝為發釵,喻婦女樸素的服飾(土釵為扒刈和扠草用的鐵叉,不是發飾)。由於釵有兩股,分釵便被借用來指夫妻分離,如「破鏡分釵」、「分釵斷帶」。 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製作之外,還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銀、銅等各種材質製造。發夾出現後,簪和釵就漸漸少人使用。直至近年又再流行,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製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 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傳統發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發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 玉簪簪子這種傳統飾物,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起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畫,如旋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都市中幾盡絕跡的一種美!! 簪子是東方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滿清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清代以來,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金簪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麼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骨簪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沉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後妃戴簪有季節性,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這天換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換上金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歷四月二十四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就在這一尺,慈禧賜給裕德齡母親、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後揀了一支很美麗的給我母親,說這支簪曾有三個皇後戴過,又揀了兩支很美麗的給我們姐妹倆各一支,說這兩支是一對,其中一支是東太後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輕時戴的」。清末,後妃頭簪子多都是祖宗傳下來的遺物,宮中後妃都視若珍寶。慈禧討她喜歡的人可以任意賞賜,毫無拘束。但對光緒帝卻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諒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後去看光緒,光緒極為反感。他與隆裕雖是名義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絲毫沒有。因此,光緒一見到隆裕就厭惡得連氣都喘不均勻。隆裕的到來,光緒看也不想看,連說兩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惱火,故意裝作沒聽見。光緒見她不走,氣得兩手發抖,使足了勁想把她推出去,沒想到用力過猛,碰到隆裕發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這支玉簪是乾隆時的遺物,傳到慈禧手裡,她又給了隆裕。隆裕見狀,立刻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氣恨光緒,從此派人嚴加看管光緒,送餿飯,送涼湯,對待光緒像對待罪人一樣。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緒關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為他們母子親情徹底決裂的導火索,光緒的英年早逝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裡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許多民族的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❽ 中國古代最漂亮的簪子
我覺得吧最漂亮的簪子應該是【點翠】了比那些金銀的步搖好看很多不過現在這工藝都失傳了翠鳥也是國家保護級動物了可惜啊
❾ 古代發簪的名稱。。
發簪古代男女發式,以挽髻為主,發髻挽成之後,就要設法將其固定,最常用的綰髻之具是發簪。在上古時期,發簪被稱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帶冠之時,發笄還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墜。古代婦女所插的發笄,在考古發掘中也常有出土。如1978年秋,從山西襄汾新石器時代的古墓中出土一具人骨,在人骨的頭頂,即插有一根骨笄。
在中國封建時代,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志,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笄禮源於周代。據《儀禮》等書記載,女子年滿15歲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們的發式大多做成丫髻,還沒有插笄的必要。到15歲時,如果已經許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發髻了,這時就需要使用發笄。古時稱女子成年為「及笄」,就是這個意思。至於還沒有許嫁或年齡不滿15歲的女子,則仍然保持原來的發式,兩者區別十分顯著。女子行過笄禮之後,不僅要學著成年婦女的樣子,挽髻插笄,還要在發髻上纏縛一根五彩纓線,表示其身有所系。從此以後,她的言行舉止都要嚴加檢點,在一般情況下,必須深居閨房,不與外界接觸。一直到成親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這根纓線解下,因為她已經成為婦人,不再需要這種標志了。凡是舉行過笄禮的女子,不論其成婚與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連去世之後的喪事,也可按成人的規定辦理。
古代發笄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發釵古代婦女的頭飾之中,還有一種名叫「發釵」的飾物。發釵和發簪都用於插發,但兩者的結構有所不同:發簪通常做成一股,而發釵則做成雙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區別。
發釵的普及大約在西漢晚期,自此以後,它一直是我國婦女的主要頭飾之一,直至今天,發釵在婦女的梳妝品中仍佔有一席之地,比如現在的發夾,就是由發釵演變而來的。
發釵除了在質料及長短上有所區別外,更主要的特點還在於釵首上的不同裝飾。如在釵首雕鑿蟠龍之形,即為「蟠龍釵」。晉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龍釵,梁冀婦所制」的記載;在釵首裝飾鸞鳥,也為歷代婦女所崇尚。尤其在結婚首飾中,更為常見,因為鸞鳥在民間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禽。飾有鸞鳥的發釵,被稱為「鸞釵」。
發釵的安插也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如果在發釵上裝綴一個可以活動的花枝,並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飾物,這就成了另一種首飾,名為「步搖」,因為插著這種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履的顫動,釵上的珠玉會自然的搖曳。《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http://www.bast.net.cn/dmsa/finery/jewelry/36717.shtml
❿ 發簪的發展歷程
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里,早就有了關於發簪的記錄,發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辭海》里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發之俗,其發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唐宋時期及以後各代,是發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唐代畫跡中也有眾多滿頭插簪的婦女形象。《宋書.行志》記載:「宋代元嘉六年民間婦女結發者,...頭上有花插簪梳等飾」。宋代陸游《入蜀記》記載當時西南一帶的女子頭飾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明清時期, 編輯本段發簪式樣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編輯本段現代發簪 近現代,隨著人們的發式的改變,發簪在漢族中已失去了許多固有的意義,而逐漸衰亡。但在少數民族中仍然流行,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盛裝時,仍保留著發簪滿頭的習尚。如滿族婦女盛裝時常插的「大扁方」銀簪,形狀為扁長形,簪面有素也有花紋圖案,已婚婦女穿插髻間,既固發又起美飾作用。苗族女子將長發挽髻於頂,發間插飾7、8根尖頭銀簪。黎族新娘頭上,排列插飾10幾根銀發簪,顯得古樸典雅,美觀大方。從今天各民族的發簪質料、形制、款式、工藝特點等,不難看出,中國少數民族的發簪繼承和發展了歷史上各民族發簪的風格,融入了濃郁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許多民族插飾發簪除了固發和美飾外,還把它當作男女成年的標志,有的民族還把發簪當做護身符插於發間,以祈願得到神靈的佑護。發簪還是如今一些地區少數民族男女青年首選的定情信物。廣西東蘭一帶的壯族、瑤族有春節擊銅鼓祈年的習俗,每年春節,未婚女子常用銀簪連同自己的發辮一起敲擊銅鼓,並將銀簪作為定情物贈送給在場的意中人收留。這是男女之間最珍貴的禮物,婚後,丈夫要將銀簪奉還妻子,插回妻子的頭上,以祈願生活幸福,白頭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