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江西省的發展歷史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為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自江北視江南,江東在左,江西在右。」,別稱江右。自古以來江西人文薈萃、物產富饒,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的美譽。
省會: 南昌市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各重鎮、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內。古稱江西省為「吳頭,楚尾,粵戶,閩起」,乃「形勝之區」。
全省共設南昌、九江、景德鎮、宜春、吉安、萍鄉、新余、鷹潭、撫州、上饒、贛州等11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南昌市為江西省會和最大城市。截至2006年,全省人口4339萬,人口密度257 /k㎡ ,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低於鄰省,人口出生率13.80‰,死亡率6.01‰,城鎮人口比例為36.6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男女比例105.13∶10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漢族佔99.7%,畲族佔0.2%。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74%,居於華東各省市之首。境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繞有幕阜山脈、武夷山脈、懷玉山脈、九連山脈和九嶺山脈,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水、信江、修水和鄱江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全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全省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59.7%,居全國前列。礦產資源豐富,銅、鎢、鈾、鉭、稀土和金、銀被譽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
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時設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
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
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轄南唐(南唐前期稱吳)。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
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Ⅱ 江西省行政區劃…
江西省共設南昌、上饒、九江、景德鎮、萍鄉、新余、鷹潭、贛州、宜春、吉安、撫州,共青城等12個設區市,11縣級市,70個縣,21個市轄區。
1、南昌市, 轄7區4縣: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青山湖區,紅谷灘區、朝陽洲區,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
2、上饒市,轄1區1市10縣:信州區、德興市,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婺源縣、鄱陽縣、余干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峰縣、鉛山縣。
3、九江市, 轄2區2市9縣:潯陽區、廬山區,瑞昌市、共青城市,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
4、萍鄉市, 轄2區3縣:安源區、湘東區,上栗縣、蘆溪縣、蓮花縣。
5、新余市,1區1縣:渝水區,分宜縣、高新區、仙女湖區、孔目江區。
6、鷹潭市,轄1區1市1縣:月湖區、貴溪市、余江縣。
7、贛州市,轄2區2市15縣:章貢區,經濟開發區,南康市、瑞金市,贛縣、信豐縣、大余縣、上猶縣、崇義縣、安遠縣、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興國縣、寧都縣、於都縣、會昌縣、尋烏縣、石城縣。
8、宜春市,轄1區3市6縣:袁州區,樟樹市、豐城市、高安市,靖安縣、奉新縣、上高縣、宜豐縣、銅鼓縣、萬載縣。
9、景德鎮市, 轄2區1市1縣:昌江區、珠山區,樂平市,浮梁縣。
10、吉安市,轄2區1市10縣:吉州區、青原區、井岡山市,吉安縣、新干縣、永豐縣、峽江縣、吉水縣、泰和縣、萬安縣、遂川縣、安福縣、永新縣。
11、撫州市,轄2區10縣:金巢區、臨川區、東鄉縣、金溪縣、資溪縣、南城縣、南豐縣、黎川縣、廣昌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
Ⅲ 江西省所有城市名稱
截止到2018年,江西省下轄11個地級市、11個縣級市。
11個地級市分別是: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鎮市、萍鄉市、新余市、鷹潭市、贛州市、宜春市、上饒市、吉安市、撫州市。
11個縣級市分別是:瑞金市、豐城市、樟樹市、高安市、井岡山市、德興市、瑞昌市、共青城市、廬山市、樂平市、貴溪市。
(3)江西省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中國江西網擴展閱讀
江西,中國省級行政區,簡稱「贛」(gàn),又稱江右、別稱贛鄱大地,省會南昌。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古為干越之地和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
江西省境內地形南高北低,有利於水源匯聚,水網稠密,降水充沛,但各河水量季節變化較大,對航運略有影響。地表徑流贛東大於贛西、山區大於平原。
全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多條,總長度達1.84萬公里,除邊緣部分分屬珠江、湘江流域及直接注入長江外,其餘均分別發源於省境山地,匯聚成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系,最後注入鄱陽湖,經湖口縣匯入長江,構成以鄱陽湖為中心的向心水系,其流域面積達16.22萬平方公里。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連同其外圍一系列大小湖泊,成為天然水產資源寶庫,並對航運、灌溉、養殖和調節長江水位及湖區氣候均起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西省行政區劃
Ⅳ 江西省的歷史行政區域地圖。。
其他地圖可到http://bbs.jxnews.com.cn/thread-326712-1-1.html下載查看專。屬
Ⅳ 江西省行政區劃分
江西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是中國內陸省份之一。江西位於中國東南部,在長江中下游南岸, 全省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92餘萬。
一、南昌市
6個市轄區: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青山湖區、新建區
3個縣:南昌縣、進賢縣、安義縣
市人民政府駐東湖區。
二、景德鎮市
2個市轄區:珠山區、昌江區
1個縣:浮梁縣
1個縣級市:樂平市
市人民政府駐珠山區。
三、萍鄉市
2個市轄區:安源區、湘東區
3個縣:蓮花縣、上栗縣、蘆溪縣
市人民政府駐安源區。
四、新余市
1個區:渝水區
1個縣:分宜縣
市人民政府駐渝水區。
五、九江市
3個市轄區:潯陽區、濂溪區、柴桑區
7個縣:武寧縣、彭澤縣、永修縣、修水縣、湖口縣、德安縣、都昌縣
3個縣級市:瑞昌市、共青城市、廬山市
市政府駐潯陽區八里湖大道。
六、鷹潭市
1個市轄區:月湖區
1個縣:余江縣
1個縣級市:貴溪市
市人民政府駐月湖區。
七、贛州市
3個市轄區:章貢區、南康區 、贛縣區
14個縣:石城縣、安遠縣、寧都縣、尋烏縣、興國縣、定南縣、上猶縣、於都縣、龍南縣、崇義縣、信豐縣、全南縣、大余縣、會昌縣
1個縣級市:瑞金市
市政府駐章貢區水南鎮長征大道8號。
八、吉安市
2個市轄區:吉州區、青原區
10個縣:吉安縣、永豐縣、永新縣、新干縣、泰和縣、峽江縣、遂川縣、安福縣、吉水縣、萬安縣
1個縣級市:井岡山市
市政府駐吉州區。
九、宜春市
1個市轄區:袁州區
6個縣:銅鼓縣、靖安縣、宜豐縣、奉新縣、萬載縣、上高縣
3個縣級市:豐城市、樟樹市、高安市
市政府駐袁州區。
十、撫州市
2個市轄區:臨川區、東鄉區
9個縣:南豐縣、樂安縣、金溪縣、南城縣、資溪縣、宜黃縣、廣昌縣、黎川縣、崇仁縣
市人民政府駐臨川區。
十一、上饒市
2個市轄區:信州區、廣豐區
9個縣:上饒縣、鄱陽縣、婺源縣、鉛山縣、余干縣、橫峰縣、弋陽縣、玉山縣、萬年縣
1個縣級市:德興市
市政府駐信州區。
Ⅵ 江西省的歷史行政區域地圖。
江西省政區略圖http://www.jxmzw.gov.cn/manage/db_temp/upload/upload_image/2005629103331.JPG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17:29
歷史沿革
中國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 733 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
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 202 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 下轄 18 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南壄、安平、海昏、歷陵、梟陽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 13 個監察區,稱 13 部州, 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公元 291 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 7 郡 24 縣。至唐時增加到 8 州 37 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 10 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 15 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 8 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軍。南唐時分 6 州、4 軍、55 縣。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 9 州、4 軍、68 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豐、鉛山 2 直隸州以及 48 個縣、16 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 13 府,下轄 78 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 3 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 81縣。至 1926 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 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 年劃回安徽,1949 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 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 3 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 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 11 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西省的行政區劃曾經有過多次調整和變動。截至 2002 年4月,全省共設11個省轄市、10 個縣級市、70 個縣、19個市轄區和1個地方管理局。南昌市為江西省會。現全省行政區域分別為:
(1) 南昌市,轄 4 縣 5 區:
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郊區。
(2) 九江市,轄 1 市 9 縣 2 區 1 局:
瑞昌市,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潯陽區、廬山區,廬山管理局。
(3) 景德鎮市,轄 1 市 1 縣 2 區:
樂平市,浮梁縣,昌江區、珠山區。
(4) 萍鄉市,轄 3 縣 2 區:
上栗縣、蘆溪縣、蓮戶花縣,安源區、湘東區。
(5) 新余市,轄 1 縣 1 區:
分宜縣,渝水區。
(6) 鷹潭市,轄 1 市 1 縣 1 區:
貴溪市,余江縣,月湖區。
(7) 贛州市,轄 2 市 15 縣1區:
南康市、瑞金市,贛縣、信豐縣、大余縣、上猶縣、崇義縣、安遠縣、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興國縣、寧都縣、於都縣、會昌縣、尋烏縣、石城縣,章貢區。
(8) 宜春市,轄 3 市 6 縣1區:
樟樹市、豐城市、高安市,靖安縣、奉新縣、上高縣、宜豐縣、銅鼓縣、萬載縣,袁州區。
(9) 上饒市,轄 1 市 10 縣1區:
德興市,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婺源縣、波陽縣、余干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峰縣、鉛山縣。
(10)吉安市,轄 1 市 10 縣2區:
井岡山市,吉安縣、新干縣、永豐縣、峽江縣、吉水縣、泰和縣、萬安縣、遂川縣、安福縣、永新縣,吉州區、青原區。
(11)撫州市,轄10 縣1區:
南城縣、黎川縣、南豐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金溪縣、資溪縣、廣昌縣、東鄉縣,臨川區。
Ⅶ 江西獨立的行政區劃,始於
中國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 733 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 202 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 下轄 18 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南壄、安平、海昏、歷陵、梟陽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 13 個監察區,稱 13 部州, 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豐、鉛山 2 直隸州以及 48 個縣、16 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 13 府,下轄 78 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 3 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Ⅷ 江西省行政區劃
江西,中國省級行政區,簡稱「贛」(gàn),別稱贛鄱大地,內是江南「魚米之鄉容」,古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
1、江西地處中國東南部,北緯24°29′14″至30°04′41″,東經113°34′36″至118°28′58″之間,東鄰浙江省、福建省,南連廣東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長江,屬於華東地區。
2、江西全省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轄11個地級行政區、100個縣級行政區(縣、縣級市、市轄區)、1個國家級新區,省會為南昌市。
3、江西省的地形地貌以江南丘陵、山地為主;盆地、谷地廣布;北部為鄱陽湖平原。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河、信江、修河、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江西處北回歸線附近,全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
Ⅸ 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江西歷史
中國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Ⅹ 江西簡介(文化,歷史,政治,風俗,民族,經濟,行政區劃等)
[編輯本段]省情簡介
Jiangxi Province [ Kiangsi Province ]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為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自江北視江南,江東在左,江西在右。」,別稱江右。自古以來江西人文薈萃、物產富饒,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的美譽。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各重鎮、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內。古稱江西省為「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
全省共設南昌、贛州、上饒、新余、景德鎮、萍鄉、吉安、鷹潭、宜春、撫州、九江等11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南昌市為江西省會和最大城市。截至2006年,全省人口4339萬,人口密度257 /km² ,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低於鄰省,人口出生率13.80‰,死亡率6.01‰,城鎮人口比例為36.6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男女比例105.13(女=10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漢族佔99.7%,畲族佔0.2%。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74%,居於華東各省市之首。境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繞有幕阜山脈、武夷山脈、懷玉山脈、九連山脈和九嶺山脈,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水、信江、修水和鄱江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全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全省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59.7%,居全國前列。礦產資源豐富,銅、鎢、鈾、鉭、稀土和金、銀被譽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江西人才輩出,徐稚、陶淵明、綦毋潛、來鵠、林士弘、王安石、歐陽修、晏殊、晏幾道、曾鞏、黃庭堅、姜夔、楊萬里、朱熹、陸九淵、京鏜、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解縉、汪大淵、宋應星、魏良輔、湯顯祖、朱耷、王猷定、彭元瑞、蔣士銓、魏禧、詹天佑、陳寅恪、傅抱石、胡先驌、梅汝璈、程懋筠、羅隆基、黃秋園、歐陽竟無、古龍、袁隆平、李安、劉頒、劉敞 等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科學家若群星燦爛,光耀史冊。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時設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轄南唐(南唐前期稱吳)。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編輯本段]【江西人文】
概述: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贛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奧義為:「文、章、節、義」。可以說自古以來文章與節義並重,不僅是對贛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周必大、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虞集、揭傒斯、劉時中、吳澄、羅欽順、解縉、魏良輔、湯顯祖、宋應星、王猷定、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梅汝璈、程懋筠、胡先驌、黃秋園、古龍、公劉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化極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應該占據其中之一席。
贛派學術與文化:
江西產生,並直接以江西或其古稱江右、豫章命名的文化流派:
【江西心學】,是由南宋理學家陸九淵創始,因其為江西人,故稱為江西心學,它是我國思想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這個哲學體系,後來被王守仁加以擴充和發揮,便推向了高峰。它對中國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發生過重大作用。至明代又有「王門七派」,七派里有三大派的影響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學派,而江右派,恪守師說,保持王學的基本觀點,故也稱王學正統派 。
【江西詩派】,呂本中於崇寧元年(1102)至二年之間,作《江西詩社宗派圖》,選入黃庭堅、陳師道等25人之詩,因「其源流皆出豫章」,稱江西詩派。元初方回以杜甫、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一祖三宗。詩派中人論詩反對西昆體,師法唐杜甫、韓愈、孟郊,強調效法活脫,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無一字無來歷」,提倡「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之法。至清末同光體又分三大支派,贛派即其中之一派,以陳三立為魁首,學韓愈、黃庭堅,直接繼承宋代江西派,後繼者夏敬觀、華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於梅堯臣、陳師道諸家。
【江西詞派】,五代南唐馮延巳、宋初晏殊、歐陽修的詞打破了從晚唐到五代前期以花間派為代表的香艷熟軟、無深意寄託的詞風,賦詞以較深邃的思想蘊含和更誠摯的情感寄託;在藝術上引入詩歌的比興手法,並從民歌中汲取養料,對宋詞日後的繁榮昌盛起到開先河的作用,從而形成了詞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流派,這就是以二晏一歐為骨乾的北宋江西詞派 另有:宋末元初以劉辰翁為翹楚的江西詞派,厲鶚絕句言:送春苦語劉須溪,吟到壺秋句絕奇,不讀鳳林書院體,豈知詞派有江西?
【江右詩派】,明初江西派,代表人物為劉崧(江西泰和人),標榜唐音,實際對他影響最深是鄉先賢虞集、范德機,揭傒斯等。而後來的台閣體又是江西派的直接產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劉崧「大底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作為台閣體創始者的楊士奇歷任四朝內閣大臣,為太平時期宰相。江西平易自然的詩風正宜於奉敕頌聖、歌詠昇平之作。因此錢謙益說:「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台閣,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豫章社】,「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們反對前、後「七子」,推崇「唐宋派」歸有光。豫章社中有陳、艾、章、羅四大家之說,他們還致力於八股文的寫作,與繼起江蘇金壇周鍾、太倉張溥之"金沙派"、"婁東派",相互爭奪海內制義範式的領導權。
【江西畫派】簡稱「江西派」,又稱「西江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羅牧系寧都(今屬江西)人,居南昌(今屬江西),畫山水初得魏石床傳授,後學黃公望,筆意空靈,在江淮地區頗有學之者。
【贛劇】
贛劇是江西的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劇種。它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這兩派於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改名為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的弋陽腔。
贛劇的腔調計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詞〕、〔秦腔〕、〔老撥子〕、〔浙調〕、〔浦江調〕、〔崑曲〕、〔梆子〕等。
解放後整理改編的弋陽腔劇目有《珍珠記》、《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陽腔戲《雙拜月》、《百花贈劍》;彈腔戲《梁祝姻緣》、《借女沖喜》、《白蛇傳》、《裝瘋罵殿》、《孟姜女》等;崑腔戲《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弋陽腔戲尚有根據史籍改編的《西域行》,根據湯顯祖《牡丹亭》改編的《還魂記》;青陽腔戲有改編的《西廂記》上、下集等等。創作的現代戲有《一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員》、《奇襲邊平》、《盜種》、《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記》、《還魂記》拍成舞台藝術片;《借女沖喜》攝為連環畫。石凌鶴董解元、王實甫改編的《西廂記》被譽為「石西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