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 從西方對中國認識的變化你有何感受
交作業還是做學問?
首先歷史分了多部,並非從滿清才開始
在最早的歷史中,中國是東方神秘的大國,但是互相之間是沒有什麼交互性的
到蒙古元汗國,應該在陸地上有了最穩定的連接關系,中國是遠比西方先進繁華的國家,但是這個時候的中國並非傳統意義的中國,嚴格的說一個階級矛盾很重的殖民地
在明朝之後,陸地的連接重新不穩定,聯系又很少了,在明末應該西方通過大航海環形又聯繫到了中國,當時明末中國由於閉關鎖國已經衰落了,但是在技術方面中國還是很強大的,澳門台灣的丟失只是由於區域管理和中央不變造成的
到了清朝,呵呵,說實話,南方依舊繁華,可一進皇城就知這是一個殖民地,一群落後民族正在~~~滿清看似勢大,但根本無力力敵西方列強,換做明朝精銳火炮隊,未必怕八國聯軍的
至於後來,先有民國一戰二戰成功,雖然有水分,但是好歹成為了常人理事國,所以在民國中國就獲取了認可;而當代,更不必多說,都有威脅論 出來了
從神秘國家、強國到外強中干,到威脅論,這就是華夏文化的興衰史。
我的感受是:一時的強弱沒什麼(漢唐都向游牧民族稱臣過),關鍵是文化的指引度是積極向上的~!否則即使康乾盛世乃歷史跨度最長又能如何呢?我看遠不如弱宋和政治手腕迂腐的大明~
⑵ 對中國歷史變遷的心得
歷史是發展的。每一次變遷都標志著新時代的開始,都為現在以及難以預料的回未來奠定基礎。答沒有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中國的疆域能否如此廣大、能否屹立於東方都成問題;沒有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封建的中國何時迎來重新振作的曙光?文字的使用、國家的產生、紙的製造、朝代的更迭、認識的轉變,這些歷史變遷讓我在這里嘮嗑變為可能。一個有開放胸懷的人是樂於看到歷史變遷的,他們也願意成為促進變遷的主力軍。
歷史是必然發展的。它不可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還是會因為某些因素而發展速度變快或變慢。中國在1500年以前一直走在世界變遷的前沿,成為東方巨龍;但是當歐洲在「發現人」和「發現世界」的過程中愈發強大時,我們卻選擇了固步自封。1840年英國戰船發出的的隆隆巨響便是對落後的中國的警告。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這頭雄獅睜開了雙眼。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將它又推向前去。
變遷並非一帆風順,阻力總是相隨相伴。流血、犧牲似乎在所難免,但只要又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豪氣,無數為了進步和自由而奮斗的人們都會勇往直前。
⑶ 歷史感悟
清明節的感悟
清明節到了,不管走得再遠,還得回來給祖先掃墓,在野草叢生的墓地前,輕輕地拔掉那些美麗的小野花和雜草,然後培上一些新土,壓上紙條,獻上一束鮮花,點幾柱清香,揖幾個禮。在默默禱告之中,突然細想,不知先人感受的我,不知道現在黃土下面安息的祖先,是否喜歡這樣的打擾?後人在墓地前走動、沉默、追思、悲傷,因為後人還活著,有感覺,有思維。對無可逃避的死亡的疑懼變成了內心涌動著的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激。
清明節給祖先掃墓,不知道哪個聰明祖先地為後人設置的窗口,讓生者和死者來這里在默視中對話。喧囂、浮躁之中的現代人暫時安靜下來,來到這荒山僻嶺,在細雨蒙蒙的春天,在綠草幽幽的原野上,聆聽先人的聲音,感悟生與死。
望著那孤寂的墓碑和土堆,想著靜靜卧在黃土下的親人,一幕一幕的那些塵封的回憶,便悄然湧上心頭,那些充滿快樂和悲傷的日子彷彿就在昨天。這時,我不安分地猜測、評價、默問著已逝的祖先。他這一生算得上活得美麗嗎?他這一生算得上活得幸福嗎?他這一生算得上活得快樂嗎?其實,不管怎麼說,他還算是沒白活!
突然之間,我是乎明白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原來並非虛構的。記得有個哲人曾說過,如果你不明白死亡,就不明白生命是什麼;又說,活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活著。其實,在無限的未來生命中,我們目前需要探索的只是活著,在活著的時候,得做一件件生前死後都將無遺憾的事,在無限的宇宙的時空之中和無限的未來之中,認真走完屬於自己「活著」的那一段極其微小的人生歷程。
其實,活著本來就是一種美麗。生命自從它誕生的哪一刻開始,就在與死亡做終生的搏鬥。生與死,本來只是一線之隔,釋迦牟尼說:生死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即成來世。有時候,生命之燈的熄滅易如拍死一隻蚊子。對於很多英年早逝的人,我們除了回憶他們的聰明才智與對人類的貢獻以外,更多的只是嘆息:他若能多活幾年就好了。其實,不是多活幾年的問題,而是幾秒鍾的事情,比如如突發事故的發生,雖然我們在生與死之間奮鬥了幾十年,可是卻失意於幾分鍾之間。
想到這里,便會覺得活著真的是一種美麗,真的是一種幸福,此時,便會覺得活著的每一分鍾都是來得不容易的,在生命之旅中,我們戰勝過無數次疾病、突發事故、每分鍾都可能飛來的「橫禍」,才有平安、健康、幸福今天。這時或許覺得有點在安慰自己,但誰又能說這不是生命的「真實」呢?
生命其實也十分簡單,我們都是緊握著拳而來,撒開著手而去。剛出生時那雪白而幼嫩的小小拳頭,在清洗的時候,是掰也掰不開;撒開著手而去的老人,也許是在冥冥之中告警後人,他是一點都沒有帶去,所以才撒開著手,於是「撒手塵寰」便成為一種永恆真理。人不可能永遠地活著,生命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便註定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死亡本來就是是必然的,然而最重要的是面對死亡的態度,就是坦然地走向死亡,那就需要在生的時候,能夠知道無愧於生命,能夠體會到活著就是一種美麗,能夠體會到珍惜生命美麗的重要。
⑷ 歷史試題 回顧世界格局的演變 有什麼感想
20世紀的世界格局經歷了三次大的演變:第一次:一戰打破了資本主義的一版統天下,出權現了社會主義的蘇聯,形成資本主義大國聯合包圍蘇聯的格局;第二次:二戰打破了資本主義對蘇聯的包圍,出現了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了以美蘇對抗、以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為標志的兩極格局;第三次:蘇聯解體,華約解散,兩極格局結束,並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目前正處在新舊格局復雜交替的過渡時期,即暫時以「一超」(美國)「多強」(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等)為特徵的多元化格局。
⑸ 《全球通史》感悟
本書作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傑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稱道。其實他的作品還遠不止這一部,他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這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拉荷尼亞去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後的版本。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佔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國歷史。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應在歷史中得到啟示,用於不斷豐富我們的智慧。人類在戰爭中成長,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積累了寶貴的智慧,這種「智慧」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麼?毫無疑問的是它將使我們不斷的自我完善,指引我們走向幸福,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終極完善狀態是什麼模樣;曾有人描述過共產主義這種「烏托邦」式的完美社會,但這種理想已經證明是一種破滅。人是一種復雜的動物,人性中的慾望本身是一種難以調控的東西,它即是一種破壞性的力,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讓我們即悲觀又樂觀,悲觀是因為慾望的破壞力,戰爭和暴力就是見證,樂觀是慾望可以促發人的創造力,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二十一世紀,人類還並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歷史中積累的智慧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這種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規范我們的慾望和行動,如此看來,人類的未來肯定比過去會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論是自我保護還是為人類開拓更為美好的明天,這個世界必須還需要強者。對後一種目的而言,我們期望這個強者擁有最大的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主張:國家最好由哲學家統治,在全球時代,地球的主人——人類——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地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家園;在未來,以民族主義為基礎的多國國家會被一個以「地球人」相稱的大家庭取代,完成這一使命和維持人類幸福的當然只能是一個「強者」,這個強者會是誰,柏拉圖在兩千年前就給出了答案——一個具有完美的「善」的哲學家。
任何社會的首要目標都必須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食物、住所、健康、教育,因此,必須首先提高經濟效率以使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但是,如果這些基本需求已得到滿足,難道人們還必須無視個人、社會和生態的代價二意味強調經濟生產率嘛?對於這個基本問題,人類尚未給予應有的考慮。也正是由於這一疏忽,才使得盲目的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在全球泛濫,正如庫斯托在巴黎散步時所發現的那樣。
向已故的一位歷史學巨匠,本書作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致敬!
⑹ 談談學習世界歷史的感受
歷史很好學的,幾乎都是從政治,經濟,文化幾方面回答問題.世界史的重點我覺得有:資產階級格命或改革,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新形成過程,亞非人民的反壓迫斗爭,思想和科技的進步等
⑺ 歷史的感悟
作家楊大俠指出,歷史學家總是期望用詳盡的資料來系住人們對於歷史的記憶,卻不知真正的歷史是用來忘記的。記住歷史只能是對歷史的重復,忘記才是另一個新生命的起始。
⑻ 談談你對近代人類歷史的發展有何感悟 20字
資產階級不能帶領中國走向富強,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帶領中國走向富強
⑼ 看完地球歷史的感受
本書的作者是L.斯塔夫里阿諾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世界著名的歷史學家,曾獲得古根海姆獎、優秀教師獎和洛克菲勒福特基金會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在世界上是著名的「全球歷史」,但實際上他工作,有許多其他的作品,學術界的贊揚。事實上,他的工作遠遠不止這個。他的作品包括1453年以來的Balkan國家和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鴻溝:第三世界的歷史」和「我們歷史的命脈:新的世界歷史」等等。不幸的是,在2004年3月23日heniya加拉斯在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的,第七版的「我們所看到的在今天的全球史」已成為最後的版本。
「全球史」斯塔夫里阿諾斯高度概括了人類幾千年歷史,它與一般的書不同的是眾多的。歷史記載、歷史資料、歷史事件為多數,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朝代、社會制度變遷等作出了總結性的解釋和結論性的論述。在閱讀《全球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的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感覺,當對現實的認識和對自身歷史的認識得到確認時。人類來自歷史的道路,我們無法預測人類的最終命運,但在二十一世紀,至少我們可以回到我們自己的瞬間成長經驗和對我們自己未來的展望;我們應該在歷史中獲得靈感,豐富我們的智慧。在戰爭的成長和寶貴的智慧在痛苦和希望的積累中,智慧對人類意味著什麼?毫無疑問,它將使我們能夠繼續自我完善,帶領我們走向幸福,但我們無法預言人類的最終地位是什麼所描述的;共產主義的「烏托邦」是完美的社會,而這種理想卻被證明是一個突發事件。人是復雜的動物,人性本身的慾望是一種難以控制的東西,它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力量,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使我們悲觀和樂觀,悲觀,因為慾望,是戰爭和暴力的見證的破壞力,樂觀是希望能提高人的創造力,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在第二十一世紀,人類還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積累智慧的歷史已達到高度的智慧,這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慾望和行動,如此看來,人類的未來將更加美好的比過去肯定。但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徹底根除邪惡,無論是自我保護,還是為人類發展更美好的明天,世界也必須堅強。對於後者,我們期望最強大的人擁有最大的優點。在他的「烏托邦」在那個國家由哲學家統治的最好的柏拉圖,在全球化的時代,地球上的人類大師賽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地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家園;在未來,基於民族主義,許多國家將是一個「地球」家庭相反,完成任務和維護當然人類幸福只能是一種「強堅強的人,在二千年前,柏拉圖給出了答案:一個完美的「好」的哲學家。任何社會的首要目標必須是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食物、住所、健康和教育——因此,首先必須提高經濟效率,使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但是,如果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人們是否必須忽視個人、社會和生態的成本,以及兩個平均經濟生產力?人類對這個根本問題沒有給予應有的考慮。正如庫斯托在巴黎散步時發現的那樣,正是這種疏忽使得盲目的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傳播到世界各地。
一晚史碩士,貢書作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
⑽ 《世界歷史》讀後感500字(急用)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內」這真是一句不可改變的真理容。
世界幾萬年歷史中,我最有感觸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時代,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候。馬克思是近代一個著名哲學家,曾寫過《資本論》一書,這本書揭露了資本家剝削的秘密,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可克服的矛盾,給無產階級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但是,1883年3月,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逝世了,雖然後來恩格斯繼承他的思想革命事業,但是沒了馬克思,那些資本家會趁勢加大力度地剝削無產階級,世界也將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其實,不僅是馬克思在世的那時候存在這種資本主義,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而中國卻是半資本主義半社會主義制度國家。那究竟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呢?資本主義的特點是私有制,也就是一條道路可以是一個人擁有的,自己的。這叫做「壟斷」。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公有制,就像公家學校、公家醫院,所有的這些都由政府管理,不能出現私人擁有的現象。現在,歐洲、美洲國家基本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亞洲國家卻是社會主義制度。
從小小的資本時代中,我卻看出了許多道理:沒金錢,沒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