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只有南北朝,沒有東西朝
按照地域概念抄分的。
隋唐以後政治中心就向東遷移了。東南半部就成為了中原王朝的核心。
往西就稱「戎」了。
所以就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的就叫北朝,以南的就叫南朝。
其實就和美國有東西部是一樣的概念,它是因為政治中心(華盛頓)在東邊。
所以就以華盛頓為地點,搞了個東西部。
中國古代的勢力范圍由於往西投射不了太遠。
所以東南就正好是中心。如北京,南京,開封,杭州。
其實就是圍繞政治中心展開的,這個一邊,很多地域概念也就變了。
❷ 歷史上的北朝是指哪個王朝
南北朝時代 北朝時期自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華北開始,至589年隋滅陳為止。經歷北魏、東魏西魏對峙、北齊北周對峙三個時期,並包括隋立國至滅陳時期。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
北魏興起與漢化運動
北魏於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於淝水之戰崩潰後,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國,都盛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經營下逐步壯大。拓跋珪與後燕交惡,發生多次戰爭,並在參合陂之戰擊潰燕軍。而後他率軍攻破後燕首都,遷都至平城。並在次年稱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殘忍,後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同年道武帝長子拓跋嗣平亂繼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燾繼位,即太武帝。他勵精圖治,國力大盛,並屢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後展開統一華北戰爭。在439年攻滅北涼精闢結束「五胡十六國時期」,與南朝宋對峙。北方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還有後仇池,至443年方亡於北魏。 北魏雖國力鼎盛,但北有強敵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盧水胡人蓋吳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擊佛教,成為三武滅佛之一。 太武帝統一華北後又滅西域五大強國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南朝宋,直逼瓜步,並揚言渡江。之後掠奪五萬戶北返,至此北朝軍力壓倒南朝,但軍力也大損。 太武帝於後期刑罰殘酷,最後被宦官宗愛所殺,宗愛之亂至文成帝時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後來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 北魏孝文帝元宏
獻文帝執政時,被其母馮太後毒殺。馮太後改立獻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並把持朝政。馮太後猜忌多智且濫刑,但使國政平穩。孝文帝可能因為馮太後的關系而傾慕漢文化,認為鮮卑人應該要深入漢化。他為人英明好學,在親政後擴建首都平城為漢城。基於洛陽較平城繁華,地理位置控制全國,易發兵於江南,可擺脫保守派勢力,於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齊名義,率眾南遷洛陽。 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開創了北魏黃金時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遷都後在三年間展開漢化運動,例如全用漢官官制、禁胡服胡語、推廣教育、改姓氏(包括改拓跋氏為元氏)並同漢人世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采漢制,並頒詔宣布吸收漢族文化。孝文帝企圖通過限制自身文化,來達到與漢族融合的目的。 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然而,雖然南遷的鮮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質,但使得暮氣重重的鮮卑貴族趨向奢侈及文弱。而後孝文帝在多次南征南朝齊後皆無功而返。至於留在北方六鎮的鮮卑貴族由於不願南遷,逐漸不受洛陽朝廷重視而失勢,這使得北魏內部分裂成鮮卑化與漢化兩大集團,成為日後六鎮民變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圖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後廢太子並賜死。保守派穆泰、陸叡於平城擁王兵變,後被鎮壓,孝文帝還親自北巡安撫。孝文帝死後,北魏開始走入下坡。
六鎮民變與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後由宣武帝繼任。他沉迷佛教,國政大亂,貴族競相奢侈。孝明帝繼任後,由胡太後執政。胡太後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懌並寵信元叉、劉騰。元劉二人因與清河王不合而叛變,並掌控朝政。劉騰去世後,到525年孝明帝與胡太後方平定亂黨。但胡太後依舊如故,並與孝明帝不合。而後北方發生六鎮民變,北魏走向滅亡之路。 南北朝作品
早在北魏初年,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於陰山黃河一帶設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及懷荒等六鎮來拱衛首都。六鎮將領由鮮卑貴族擔任,將士多是鮮卑族或漢族的高門子弟。他們被視為「國之肺腑」,可隨時返京任職。但在遷都洛陽後,六鎮地位下降。由於仍保有鮮卑原始習性,被漢化的貴族歧視為「代北寒人」,將領升遷備受壓抑,心懷不滿。最後北方貴族與屯兵於523年發生六鎮民變,秦隴、關東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事。此事歷經三年方定,並形成許多軍閥。其中以鎮守晉陽的爾朱榮的勢力最大,他曾攻滅關東勢力最大的葛榮。 孝明帝意圖聯合爾朱榮對付胡太後,但被胡太後毒死。胡太後先後立孝明帝獨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釗為帝(即幼主)。同年爾朱榮以替孝明帝報仇為由,率軍攻佔洛陽,掌控朝政,史稱河陰事變。他在河陰將北魏幼主和胡太後沉入黃河溺斃,殺死大臣兩千餘人,改立孝庄帝,爾朱榮則於晉陽遙控朝政。孝庄帝憤為魁儡,於530年在爾朱榮晉見時親自殺掉。而後爾朱榮之子爾朱兆及從弟爾朱世隆擁長廣王元曄為帝,攻下洛陽後殺孝庄帝,改立節閔帝。同年軍閥高歡於信都擁元朗為帝,並在532年攻下洛陽後,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為其所制,有意聯合關中鎮將賀拔岳對付高歡。高歡先發制人,於534年殺賀拔岳。孝武帝則任宇文泰代之,並與高歡決裂,投奔宇文泰。高歡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子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遷都鄴城。孝武帝西奔後不久被宇文泰所殺,改立南陽王寶炬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長安。北魏於534年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滅亡。 總括而言,孝文帝死後,由於部分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北魏統治者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於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鎮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內戰。給中國歷史吹入融合新風的鮮卑族逐漸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連鮮卑族姓氏也煙消雲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願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廊中鐫刻出不可磨滅的豐碑,昭示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性進程。 北朝崇尚漢族文化,為後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❸ 中國南北朝時期歷史
1、南北朝分裂的原因:
政治原因-統治階級的墮落腐化,及內部斗爭激烈,民族矛盾激烈。
經濟原因-民生凋敝,經濟落魄。
外部原因-周邊民族勢力復雜,局勢動盪。
漢末常年戰亂,晉朝獲得小一統,統治階層迅速墮落腐化,陷入內訌,人口沒有得到有效的回復,人民不能安居樂業,對於一個農業國家而言,就沒有發展經濟的機會,無法對保衛政權的武裝力量實現有效控制,加上周邊動盪的民族矛盾的局勢,封建中央無法對帝國實現有效統治,各割據武裝力量為了求生存,相互傾軋,加上社會主體精神思想混亂,勝者為王,強者生存的動物界法則橫行,短暫的統一土崩瓦解。
2、大分裂在政治上的某些層面對隋唐繁榮起到了探索和鋪墊的作用
大分裂不經意的推動了民族大融合。傳統的中原民族的思想文化獲得了新鮮血液。
豪強、士族、貴族集團的形成。不同貴族集團為了生存在征伐的同時也相互合作,對統治思想統一有摸索和探索的意義。
貴族集團內部為了生存不但注重軍事力量,也逐步重視經濟的發展,同時文化也得到了融合推廣。漢隸到魏書的進步,草書的頂峰,田園詩文,以及北方少數民族的詩歌也廣為發展。花木蘭、蘭陵王、二王父子、謝氏家族等傳奇故事、文化大家,也在亂世中生成,原始瓷器,馬鐙,造紙等技術開始發展。南朝開始科舉制度的萌芽。
3、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經驗,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沖突、政治斗爭或種族沖突,例如六鎮民變、北齊的排漢運動。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
4、經由三國兩晉朝期時儒學獨尊的地位被破除後,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已經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現了以法治國、務實求治的主張和「無君論」等有價值的觀點,也產生了消極頹廢、遁世遊仙的思想,影響最大的是玄學思想。[28]
南北朝時代,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5、南北朝的文化差異主要是胡文化差異和漢文化差異,或者說農業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異。 對於進入中原地區的草原游牧民族來說,漢文化陌生而又眩目。公元395年,北魏「破慕容寶於中山,獲晉樂器,不知採用,皆委棄之」⑦。北朝樂府名句「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折楊柳歌》)正道出了胡人對漢文化的陌生感。然而,漢文化的茂郁終究為胡人所認識。苻堅盛贊中原「山河之固」、推揚「中國以學養性」⑧的傳統,皆流露出「慕諸夏之風」的意向。正是由於體認到漢文化的優越,意識到胡漢之間存在著臣大的「文化差」,胡人統治者對於君臨漢族地區存有一種卑怯的心理。城市、宮殿、文字、書法、文學、種植、冶煉、醫葯、天文、歷法,禮樂等等全方位的落後和習慣差異,對胡文化是一種顛覆性的沖擊。 與胡人怯弱、自卑的「社會距離」感不同,漢人的「社會距離」感頗含優勝意識。所謂「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口號便囊括了漢家民族觀念與民族意識。此種「社會距離」感在魏晉南北朝的漢人意識中頗為突出,其表現形式也頗為多樣。如晉寶東遷,中原冠帶大規模渡江,「播流江表」。這是浸染儒家文化的士人以避胡方式來堅守自己的文化信念。由於種種原因留在北方,甚或入仕胡與胡人怯弱、自卑的「社會距離」感不同,漢人的「社會距離」感頗含優勝意識。所謂「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口號便囊括了漢家民族觀念與民族意識。此種「社會距離」感在魏晉南北朝的漢人意識中頗為突出,其表現形式也頗為多樣。如晉寶東遷,中原冠帶大規模渡江,「播流江表」。這是浸染儒家文化的士人以避胡方式來堅守自己的文化信念。由於種種原因留在北方,甚或入仕胡人政權的漢族士人則以或彰或昧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社會距離」意識人政權的漢族士人則以或彰或昧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社會距離」意識。❹ 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是指哪幾個朝代的總稱
南北朝(公元年-公元589年),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後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從公元420年開始,到589年結束,共169年.
東晉十六國之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在南方,雖然先後有劉宋、南齊、蕭梁和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3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歷3代4帝,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歷史上把宋、齊、梁、陳這南方四朝稱之為南朝.
南朝的歷史是門閥士族由盛而衰的歷史,南朝的皇權比較強大,門閥士族社會地位雖然高貴,卻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隨著江南開發的不斷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漸上升,步入官僚行列,為皇帝所倚重.從梁陳之際開始,南方內地的土豪,也成為割據的一方勢力.
十六國後期,一個極為落後的少數民族拓跋鮮卑逐漸強盛起來,打敗後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權(386-534年)之後,又消滅各割據政權,從而結束了這一地區長期混戰的局面.按照史家的習慣,北魏統一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往往被視為北朝的起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北魏立國一百多年,歷9代12帝,是對南北朝歷史影響較大的一個王朝.
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這一改革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卻引起了部分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鎮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內戰.
北魏孝武帝末年,權臣高歡、宇文泰將北魏轄區切割成東、西兩塊.東魏(534-550年)以鄴城為都,歷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長安,經3帝,共享國22年.東、西魏先後被北齊(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齊是鮮卑化漢人高氏所建的政權,立國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滅齊,北方重新統一.北周是宇文鮮卑人統治的王朝,歷3代5帝,計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帝位,改國號為隋.歷史上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北方五朝稱之為北朝.南北政權對立的時期,歷史上叫做南北朝.
❺ 中國歷史中的南北朝和東西晉等是如何劃分的為什麼以南北東西來分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漢化)的步伐。
西晉承襲中原曹魏領土,統一後又佔有孫吳疆域。東晉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北界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
晉朝(266年-420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5)中國歷史北朝擴展閱讀:
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出身於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晉書》,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奉南朝為正統。
南朝作為漢族政權和東晉的延續,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級士族,因為在東晉末期之後,軍職大多由士族或次級士族等擔任。
由於執政者的努力,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國力富盛。皇帝受獲聲譽深重的主流士族擁護,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並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門擔任軍職或次要官職以平衡政治勢力。由於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
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於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❻ 中國南北朝是哪個朝代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
簡介
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宋、齊、梁、陳 ; 北朝依次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南朝各國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級世族,因為在東晉末期之後,軍職大多由士族或次級世族等擔任。由於執政者的努力,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國力富盛。皇帝受獲聲譽深重的主流世族擁護,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並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門擔任軍職或次要官職以平衡政治勢力。由於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由於戰略運用錯誤與北朝的興起,使得南弱北強,疆域漸漸南移。到南朝梁時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鎮之亂,使南朝國力逐漸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時,過度崇信佛教,國家承平日久,民眾不習戰事,侯景發動侯景之亂後,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蕭氏皇族為爭奪皇位而各自為戰,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後到南朝陳的陳文帝方完全統一南朝,但南朝陳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
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多為鮮卑族。而鮮卑皇室也逐漸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由於北方的柔然牽制北魏,使得北魏難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較親北朝的突厥取代柔然後才較安定。北魏後期政治逐漸敗壞,六鎮民變後國力大衰。最後分裂成東魏及西魏,並分別由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的核心主要為六鎮流民及關東世族,其軍力比較強盛。由於其源頭六鎮流民偏向鮮卑化,使得北齊主要提倡鮮卑文化。北周在立國時鮮卑軍不如北齊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齊及南朝梁,所以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最後北周形成團結的關隴胡漢集團,得以攻滅因政治混亂而衰退的北齊,而漢族也逐漸成為北周軍隊的主力之一。周武帝去世後,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總知中外兵馬事,入朝輔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即隋文帝,建立隋朝。於開皇九年下詔滅南朝陳,南北朝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❼ 中國古代歷史上南北朝時是南朝面積大還是北朝面積大
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南宋是南朝面積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而北周取益州,滅北齊,所以北周是北朝面積最大的朝代,同時也是南北朝面積最大的朝代。因為沒有具體數據,所以我只能籠統的依照網上的地圖比較:劉宋大於北魏;南齊約等於北魏(此時的北魏面積有縮水);南梁大等於北魏(東西魏);南齊小於北齊北周南朝領土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繼承東晉疆域,基本上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於太初四年(422年)之後逐漸被北魏並吞,改以淮水為界。南朝齊基本上同南朝宋為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繼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時州郡設置和疆域變化很大,因北伐獲得淮北之地,一度達河南地。又開拓閩、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大小不一的一百零七個州。侯景之亂後,北齊佔領江北淮南之地,西魏佔領漢中巴蜀。西魏又受蕭詧之託,率軍奪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國西梁。南朝陳成立後國土不多,至569年開始陸續收復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並且一度奪下北齊長江以北之地(573年—577年) 。到陳末時受北周入侵使得國土減少,僅剩長江以南至交廣地區。
北朝領土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崛起,至439年統一華北而結束十六國時期。其屢次入侵劉宋,佔領山東、河南與淮北地。又取南朝齊淮南地及南朝梁漢中、劍閣一帶。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東部,東達遼西,南達江漢流域。在擴充領土期間,州郡多因時制宜,到487年開始整頓。到北魏孝明帝之後領土減少,州郡濫置 。魏分東西後東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北齊建立後,開始整頓政區規劃,廢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縣。北齊江淮之地後被南朝陳佔領。西魏屢次攻佔南朝梁巴蜀之地與江漢之地。北周武帝滅北齊,取南朝陳江淮之地,領土大大擴充。
南北朝都城宋、齊、梁、陳:建康(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梁:江陵(在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代:盛樂(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北魏:平城(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洛陽東魏、北齊:鄴(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北)、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西魏、北周:長安(在今陝西省西安市)
❽ 中國歷史中的北朝有哪些國家
北魏(拓拔圭),北魏又分裂成了東魏(元# )和西魏(元寶琚),然後是北齊(高洋)取版代了東魏,北周(宇權文覺)取代了西魏,北周又滅掉了北齊。[隋文帝楊堅是北周最後一個皇帝的外公,受禪北周後又滅掉南陳統一中國]
❾ 中國歷史朝代(戰國、商、隋、元、北朝、東漢、五代、清、宋、明、秦、唐)
樓上少了幾個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東晉,西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❿ 中國歷史上南北朝之前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南北朝之前的朝代是:
南方:東晉;北方:十六國。
西晉末年專,政權內部發生屬了八王之亂,最終導致作為南北統一大王朝的西晉滅亡,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入侵中原,先後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而西晉的皇室、官員則遷往南方,在建康(南京)建立起了東晉王朝。
1、東晉(317年-420年),由西晉宗室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政權。
2、十六國(公元304年 - 公元439年),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五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為主,先後為: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國、成漢等十六國。除此之外,當時並存的政權還有仇池、代國、高句麗、冉魏、西燕、吐谷渾、西蜀和翟魏等。
(下圖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