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史上有哪些民族融合的事實
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中,講到民族關系時,民族融合是一個頻頻出現的詞語。那麼,什麼是民族融合?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哪幾次民族大融合,以及民族融合的具體過程、途徑和方式又如何?今天,正確地把握這些問題,將有助於了解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
一、如何理解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
對民族融合這個概念的理解,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徑和方式時,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以後,民族特徵與民族差別逐漸消失,形成一個沒有民族界限的人類整體的歷史過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為一種普遍的歷史現象來看待,它是指歷史上兩個以上的民族,由於互相接近、互相影響,最終形成為一個民族的現象。我們在講述歷史上的民族關系時,通常是在後一個層面上來使用民族融合這個概念的。因為,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古今中外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變化、發展,都與民族融合緊密相關。
從我國以及世界上的民族關系來看,一個民族合於另一個民族,存在著兩種情況或方式。一種是採取政治強制手段把一個民族合於另一個民族;一種是通過經濟、文化的作用,使一個民族經過自然的過程合於另一個民族。為了比較妥當和科學地表示這兩種客觀存在的情況或方式,人們又習慣地把通過政治強制使一個民族合於另一個民族的情況稱為同化;把通過經濟、文化的作用使一個民族自然地合於另一個民族的情況稱為融合。在中國多民族的關系史上,既有強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間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錯綜而又復雜。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是一個互相滲透的過程,在我國歷史大量存在,且有兩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一是落後民族在先進民族經濟文化的強烈影響下,逐漸融合於先進民族。如我國匈奴族從後漢至南北朝的漢化,鮮卑族在南北朝時期的漢化,契丹、女真在遼、金、元時的漢化。一是先進民族的部分成員,因陷於落後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於落後民族。如夏時的淳維,秦漢時的趙佗,南北朝時的桓誕,北齊時的高歡。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體實現方式主要有:(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3)聯合斗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5)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
二、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源與流
幾千年來,在中國古代文明滋生的這塊東方沃土上,先後生息和居住過許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興起。伴隨著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與發展,以及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反復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
然而,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而言,我國現代的以及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所有民族,其血統都不是純而又純的,都曾經經歷過不同類型的融合與同化。各民族共祖同源和多源多流的親密關系,在歷史上曾起過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作用。如今,我們所講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基於長期交流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聯合共同體。
(一)漢民族的多源多流歷史悠久的漢民族,自古及今瓜瓞綿綿,枝繁葉茂,為融合眾多民族漫漫演變而成。它的前身是華夏族,而華夏族又由夏、商、周三族融合而形成的。再往前推,夏、商、周也都大多出自蠻夷戎狄等少數民族。到了秦代,國家的統一,消除了華夏族各支系間彼此隔離的狀態,形成了華夏族共同的地域、語言、文化和經濟生活,加強了華夏族與內遷的蠻夷戎狄的融合。所以,漢代學者把秦治下的華夏族人稱為「秦人」。
『貳』 中國歷史上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而努力的先進人物。
豐碑式的人物當數王昭君,一個弱女子,在國家危難之際,版毅然挺身前行,到「蠻權荒」「蠻夷」之地做了和親使者,成就了漢匈兩大民族的甥舅之好,以一介女流贏得了半個世紀兩方之間的安寧。後來,匈奴幾次大舉內遷,幾十萬人(一說一二百萬)融入漢族,以至於如今北方一些地方還有「一半韃子種」的說法。
拓跋鮮卑來自草原地帶,愛慕漢地及中原文化,一步步把都城從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平城(今山西大同),最後遷至洛陽,鮮卑族成為一個歷史民族。
李氏唐朝同樣是有胡人血脈者創建,胡漢一家,兼容並蓄,樹立了盛唐氣象的文化標桿。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已經有幾千年歷史,是世代致力維護發展的結晶。在這個過程中,代表人物的確有,但普通的、無名的小人物的基礎性貢獻更可貴。如今,隨時隨地都在演繹這樣的故事,而且並非有意而為,而是內心自覺的無意識之舉。
『叄』 歷史上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事例
張學來良的「東北易幟」和西安自事變。
鄭成功是收復台灣,保護了我國固有的領土。
王昭君遠嫁保了漢匈王朝40年的和平
戚繼光、俞大猷抗擊倭寇,保護祖國領土完整。
康熙收復台灣。
左宗棠收復新疆
最近的歷史,和平收回香港、澳門也將載入史冊。
『肆』 歷史上有哪些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事例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祖先從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從元謀人、藍田人到北京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過程。大量的考古文化遺存還說明了中華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北方 、中原 、南方3種不同的系統特徵。在華夏、夷、三苗等族開發黃河流域、東部沿海一帶和長江流域的同時或稍後,氐、羌、戎諸族開發西北和西部地區,濮、越等族開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狄 、匈奴等族開發北部草原地區,肅慎、東胡等族開發東北地區。隨著這些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其與中原地區聯系的加強,為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年的諸侯割據 ,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此後的兩千多年來,統一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漢族因在中華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們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這些王朝都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匈奴、鮮卑、吐蕃、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區以至全國范圍內建立過政權,各民族都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偉大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以其燦爛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著稱於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以及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和火葯的應用。產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 、文學家和藝術家。在歷史上,各民族之間雖然曾經互相侵擾和攻伐,出現過民族壓迫和剝削,但始終存在著逐步接近 、互相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前進的關系,並成為中國民族關系中的主流。中華民族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為反抗階級壓迫、民族壓迫和外國侵略,各民族人民都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勞動人民的共同利益,促使各民族的勞動者聯合反抗階級壓迫。如東漢的漢羌人民起義,清代太平天國起義和貴州張秀眉領導的苗族、布依族、侗族起義等,都是多民族參加的斗爭。至近代,中華民族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標和尋求民族解放的共同命運進一步把各民族緊密地團結成一個堅強整體,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一起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持續斗爭。在東北和西北地區,抗擊了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西南和中東南地區,進行了反對英、法、日、美等帝國主義的斗爭,挫敗了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陰謀。1911年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 會的性質並沒有變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各族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外國侵略的斗爭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見十年內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四個時期,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了民族壓迫制度,實現了民族平等團結。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族人民先後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各民族之間以平等、團結、互助為內容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得到發展。各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加速進行,人民生活大有改善,中華民族正以嶄新面貌呈現於全世界
『伍』 中國歷史上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而努力的人物是誰
豐碑式的人物當數王昭君,一個弱女子,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挺身前行回,到「答蠻荒」「蠻夷」之地做了和親使者,成就了漢匈兩大民族的甥舅之好,以一介女流贏得了半個世紀兩方之間的安寧。後來,匈奴幾次大舉內遷,幾十萬人(一說一二百萬)融入漢族,以至於如今北方一些地方還有「一半韃子種」的說法。
拓跋鮮卑來自草原地帶,愛慕漢地及中原文化,一步步把都城從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平城(今山西大同),最後遷至洛陽,鮮卑族成為一個歷史民族。
李氏唐朝同樣是有胡人血脈者創建,胡漢一家,兼容並蓄,樹立了盛唐氣象的文化標桿。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已經有幾千年歷史,是世代致力維護發展的結晶。在這個過程中,代表人物的確有,但普通的、無名的小人物的基礎性貢獻更可貴。如今,隨時隨地都在演繹這樣的故事,而且並非有意而為,而是內心自覺的無意識之舉。
『陸』 歷史上哪些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事例
金城公主(6 9 8—739),唐中宗養女。神龍三年(707),吐蕃贊普遣使請婚,中宗許嫁給吐蕃金城公主贊普尺帶珠丹。景龍四年(710)春,吐蕃遣使迎公主入藏,中宗親送至始平(今陝西興平),贈以錦繒、雜伎百工和龜茲樂,命左衛大將軍楊矩持節護送至吐蕃,贊普為另築城居。金城公主入蕃30年,力促唐蕃和盟。此間,唐、蕃雖曾進行過多的次戰爭,但由於金城公主的努力,雙方使臣往來頻繁,雙方終於在公元二十一年(773),唐、蕃在赤嶺(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定界刻碑,約以互不相侵,並於甘松嶺互市。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皇帝的稱謂從秦朝才開始,所以,第一個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為廣大的版圖打下基礎。
漢武帝,掃除匈奴,捍衛版圖。
隋文帝,結束南北朝時代,促進統一。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創造了中國盛世時期,盪平突厥,華夏名族海納百川。
宋太祖,結束了五代十國,統一了中原。
成吉思汗,中華名族融合的功臣,使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國家。
康熙,收台灣,保證國家統一。擊敗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捍衛國家主權
冊封班禪,葛爾丹,民族融合。
『柒』 歷史上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事例
昭君出塞,促進匈奴與漢團結統一。
文成公主及金城公主和親吐蕃。
『捌』 簡要回答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團結的基礎是什麼
各民族團結的基礎,應該是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如果沒有一個強大中央政府,邊境不得安寧,國土有可能分裂,各民族的團結的基礎就不存在了。
『玖』 歷史上哪些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事例50
1.秦皇大一統
2.大漢時與吐蕃的聯姻
3.唐時的安西都護府
4.元時對台灣的領導
5.元時忽必烈一統中原
6.元時確立行省制加強對地方的管理
7.秦時的郡縣制
8.左宗棠收復新疆
9.鄭成功收復台灣
10.康熙帝平定準噶爾
11.康熙平定三藩
12.康熙收回台灣,打敗沙俄侵略軍
13.唐太宗嫁女平西藏
14.新中國建立少數民族自治區
15.中共建立新中國
16.新中國擊越南收西沙列印度收「達旺」
17.汪辜會談達成「九二共識」
18.一國兩制制度的確立
19.澳門『香港的回歸
20.兩岸三通
『拾』 寫出中國歷史上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事例。
. 秦統一六國 2. 昭君出塞 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4. 鄭成功收復台灣 5. 左宗棠收復新疆 6、秦始皇修靈渠 7、秦始皇統一南紹 8、漢初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