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俄羅斯在世界歷史的使命

俄羅斯在世界歷史的使命

發布時間:2021-03-07 02:06:33

A. 俄羅斯在歷史上數次成為世界強國的原因

俄羅斯能夠在歷史上數次成為世界強國的原因,主要是它具有遼闊的疆域面積。豐富內的各種資源。和優越容的地理位置以及廣闊的戰略縱深。遼闊的疆域面積就為俄羅斯提供了廣闊的戰略縱深,使它能夠經受各種戰略上的失敗,即便是丟失大片領土也能夠有迴旋餘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使俄羅斯不需要向外國進口任何的資源,能夠使它在長期的封鎖和制裁一下,發展自己的國民經濟,同時依靠豐富的資源能夠獲取經濟利益。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橫跨歐亞兩州,既能夠在歐洲開拓擴展自己的利益,又能在亞洲擴張領土,獲取自己的利益。

B. 俄羅斯歷史的介紹

俄羅斯歷史始於東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為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13世紀以後,莫斯科逐漸成為原先基輔羅斯文化的中心。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大公國改稱沙皇俄國。到18世紀彼得一世時代,已變成為龐大的俄羅斯帝國,橫跨從波蘭到太平洋的廣袤地域。1861年,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度。隨後農民不斷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急劇加大了革命的壓力。從廢除農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推出了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憲法和國家杜馬,極大地改變了其經濟和政治狀況,只是沙皇依然沒有意願放棄獨裁統治。軍事戰敗和食物短缺引發了1917年俄國革命,此後共產主義布爾什維克登上權力的舞台,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聯盟。從1922年至1991年,蘇聯逐漸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但隨著經濟和政治體制的缺點所引發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991年蘇聯解體。1991年後,俄羅斯聯邦成立並繼承了蘇聯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然而,俄羅斯已不再是超級大國。直至今日,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結構依然帶有沙俄和蘇聯的特點。

C. 歐洲印度俄羅斯對世界歷史有什麼貢獻

如果你僅指歐洲一個國家,那麼貢獻不大。如果指整個歐洲,那麼可以說世界大部版分科技都是他們貢權獻的。並且很多現在世界公用的文明、禮儀、習慣都是從歐洲脫穎而出。至於俄羅斯,他的貢獻不是非常大,他在歷史的長河中不算非常活躍的國家。至於印度,雖然印度人不信佛教,但是印度卻是佛教的起源地,印度也是一個文明的發源地。用的來說亞洲國家受中國文明的影響最大,但近幾十年亞洲受歐洲影響也很大。

D. 俄羅斯和平號是世界上第一個宇宙空間站,在他完成歷史使命之後,俄羅斯選擇將其定點回收.第一批安全墜入

東半球的經度范圍為20°W→0°→160°E,西半球的經度范圍為160°E←180°←20°W,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據題干中海域的地理坐標可得其位置是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故選:B.

E. (歷史題目)俄羅斯和平號是世界上第一個宇宙空間站,在他完成歷史使命之後,俄羅斯選擇將其定點回收。

﹙1﹚該地點位於(西半球﹚和﹙南半球)
﹙2﹚該地點是南太平洋,是一片廣袤的海域,沒有人煙,所以一般無回收價值的航天器都讓其墜毀在那裡,那裡也被稱為「航天器的墳場」。

F. 世界歷史:俄羅斯是怎樣開始的

一,俄羅斯地理

俄羅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面積為.5萬平方公里,佔地球總面積的11.4%,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它有14個鄰國,西同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接壤;南與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蒙古、中國和朝鮮相鄰。此外,在東部還同日本以及美國的阿拉斯加隔海相望.氣候屬於北半球溫帶和亞寒帶的大陸性氣候. 地貌以平原為主, 主要有東歐平原和西伯利亞平原,由於靠近北極,相當部分是北極荒漠帶和苔原過渡帶,所以耕地只佔國土面積的20%左右.俄羅斯的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等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俄羅斯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目前全國人口總數約為1.4億,居世界第六位,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9人。在城鄉人口比重中,城市人口佔73%,農村人口佔27%.俄羅斯境內有100多個民族,其種俄羅斯族是國內最大的民族,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1.5%.

二,俄羅斯的文化與民族特性
俄羅斯人性格的最大特點是雙重性和矛盾性.對外有著強烈的擴張慾望,搖擺不定卻喜歡用極端的方式來處理
由於地理位置處於歐亞大陸中間.在文化歸屬.一直處於比較尷尬的位置.既沒有融入歐洲文化,也不能被亞洲文化所接受.俄羅斯的雙頭鷹的國徽從側面反映出了這個國家的特點,一面看歐洲,另外一面看亞洲.俄羅斯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冬季漫長.造就了俄羅斯人自信和懶散,卻又能吃苦耐勞.一方面性格豪放,勇武善戰,另一方面優柔寡斷,容易走極端.
從歷史來看,俄羅斯最早屬於歐洲,並引入了拜占庭的東正教文化,但西化的進程被蒙古人入侵所打斷.蒙古人給俄羅斯人帶來最根本的轉變是集權和專制統治.從此俄羅斯人與歐洲開始分離.雖然在17世紀彼得大帝時,又開始向西方學習和靠攏,但過程很短暫.並沒有做到徹底的西化,到20世紀的無產階級革命後,帝國的原有統治模式被推翻.進入蘇聯時代.再次進入中央集權統治模式.到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又開始准備脫亞入歐.開始學習西方民主,建立三權分立和議會制度.但經歷10年的苦難之後.最後是普京的強力集權挽救了俄羅斯.在中西方的模式之間搖擺不定,是這個國家的最大特點.
俄羅斯的國教是東正教,國內有超過60%的人口信仰該教,俄羅斯人認為東正教屬於羅馬基督教的正統.莫斯科也是羅馬和拜占庭帝國之後的繼承者,東正教主張的普濟眾生和救世,為帝國的擴張奠定了思想基礎.從最初15世紀只有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的東歐小國,最後擴張成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從中可以看出俄羅斯對外一直有著強烈的擴張慾望.

三,俄羅斯歷史
1,蘇聯之前(公元9世紀-公元20世紀)

俄羅斯的祖先是斯拉夫人,在公元9世紀,斯拉夫人在歐洲建立了他們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現烏克蘭地區).公元10世紀,當時巴爾干半島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將東正教(屬基督教)傳入基輔羅斯.形成了拜占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俄羅斯的歐洲化進程在13世紀由於蒙古人的入侵而中斷.基輔羅斯分裂,蒙古人在此建立了金帳汗國,由此進行了200多年的集權統治.
俄羅斯由於戰爭失敗,反思之前分權式統治的錯誤,為後面的中央集權統治形成了共識.隨著蒙古人的衰弱和莫斯科的逐漸崛起.到16世紀末,莫斯科大公國統一了其他幾個公國,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集權制國家.
在蒙古入侵前的基輔羅斯,王權,教權,民權是平等的,農民可以自由遷徙.蒙古進行集權統治時期,農民還是自由的.到16世紀,由於農業危機和大量土地被貴族佔有.農民開始被限制自由,逐漸形成農奴制.
俄羅斯在獨立之後開始向外大量擴張領土,17世紀彼得大帝成為執政者後,重新開始向西方學習,推進俄羅斯的歐洲化,興建向歐洲學習的窗口--聖彼得堡市,並首次定義俄羅斯為帝國. 到葉卡捷琳娜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在1812年的衛國戰爭中,擊敗當時如日中天的法國拿破崙,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推舉為歐洲神聖同盟的盟主。從此,俄羅斯開始成為歐洲事務的仲裁者。
到亞歷山大二世,由於農奴制度嚴重限制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國內的激烈反對中,於1861年宣布徹底廢除農奴制.
在20世紀初,中國已經被列強入侵,俄國和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殖民地利益發生戰爭.最終俄國慘敗.從此國內危機開始發展.國內出現革命的萌芽.但最終被鎮壓,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東線俄國對德奧的交戰中失利.,最終俄國被迫退出戰爭.由此俄國國內矛盾開始激化,到1917年1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同年11月,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進行武裝起義,經過幾年國內戰爭.最終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紅軍擊敗了孟什維克的白軍和英美法日等國的聯軍.於1922年正式成立蘇聯.

2,蘇聯(1922-1991)

蘇聯在成立之初, 由於長期戰爭的影響,工業遭到嚴重破壞工業產值僅為1913年的13.8%,基本上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
1924年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開始執政,決定採取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的模式,.從1928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工業化開始的1926年到1940年,前蘇聯整個工業增長了10.7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7.8%,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8.4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1.9%.前蘇聯一躍為當時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
蘇聯在優先發展工業的同時,忽視了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輕工業的投資只佔總投資的5%,相對重工業40%左右的投資比例.基本可以忽略.為支持工業的發展,斯大林推行農村集體化,大量農民的土地被充公,到1937年左右.99%的土地成為國營農庄.其中1933年造成了著名的烏克蘭大飢荒.幾百萬農民餓死自己的土地上.從1926年到1953年,農業生產僅增長21%.還不及1913年的水平.如果考慮耕地增加的因素.農業一直處於倒退的狀況.
1942年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遭到蘇聯的頑強抵抗.最終敗退.蘇聯作為戰勝國成為國際政治舞台的明星.蘇聯模式成為眾多第三世界國家效仿的榜樣.戰後,蘇聯繼續實行以國家為主導的計劃經濟.走粗放式的經濟發展路線.
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相繼上台.開始鼓勵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蘇聯進入一波高速發展和擴張期.1950年時蘇聯的GDP是美國的30%,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年平均國民收入增長率為8.5%,工業總產值平均遞增9.2%,在工業發達國家中僅次於日本。
到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的GDP已經達到美國的80%.蘇聯的國力到達頂峰.但蘇聯這種發展模式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 低效的國有資本占據了大量寶貴的社會資源.大量的工業產出並不是用來滿足消費需求,而是為了追求發展速度.工業,農業,服務業發展比例嚴重失調,主要通過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來獲得高速工業發展.
由於美蘇之間的冷戰,美國有意識引導的軍備競賽使得蘇聯的經濟內在失衡情況越來越嚴重.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到1989年被迫的撤退.這場接近10年的失敗戰爭使得蘇聯經濟長期失血.也是蘇聯由盛轉衰的標志.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已經到了不得不進行改革的狀況.在起初推行的經濟市場化改革失敗後,戈氏開始走向極端. 全盤否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並放棄蘇共一黨專政.實行多黨制.經濟的倒退加上政治上的混亂.使得美國人有機可乘.蘇聯迅速進入崩潰邊緣.1989年8.19保守派的政變失敗.蘇聯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年底,14個加盟共和國全部宣布獨立,蘇聯正式解體.

3,蘇聯解體的原因分析
內部原因
蘇維埃革命成功後,由於受馬克思的影響.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體制,走社會主義道路.
不管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在沒有實現世界大同的情況下,發展自身,參與競爭是必由之路.制度模式只是各國在發展選擇道路不同. 最終的目標都是一樣: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但是蘇聯執政黨在思想和理論認識上,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經濟向上快速發展時,簡單的認為社會主義有自身的優越性,必然會戰勝資本主義,當經濟開始下滑,市場經濟改革出現混亂後,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把問題歸咎於制度本身。思想和理論認識上的缺陷,也給西方的所大力標榜的自由化、民主化可乘之機,造成上層官員的思想混亂和普通民眾的思想不統一。這是後面蘇聯共產黨解散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對於周圍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化國家,蘇聯剛成立時是落後的農業國,走向工業化,發展生產力,提高國際競爭力是必然選擇.蘇聯在社會制度具體發展模式的設計中,欠缺的比較多。主要有以下幾點,過度的追求發展速度。而忽視了社會的整體效率.造成內在經濟結構的巨大不平衡;缺乏公平合理的社會分配機制.造成普通民眾和官僚階層的分化;缺少有效的監督體制.造成官員的權力濫用;全盤的計劃體制扼殺了民眾的創造性和內生的經濟活力,偏重於低效的國有企業,造成有效資源被大量配置到無效率的部門。制度設計的缺陷,造成了蘇聯在發展的道路上必然會遭遇極限和瓶頸。蘇聯並沒有完成能夠在合適的時機作出有效調整,而是在遭遇困境的時候以極端的方式推倒重來,導致蘇聯的經濟社會徹底崩潰。
蘇聯對內一直強勢推行大俄羅斯的沙文主義,各民族間沒有完成真正的融合,造成民族矛盾積壓,在蘇聯比較強盛的時候,這種加盟的紐帶尚能維持,在蘇聯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民族問題自然被放大,離心力增強,最後相繼獨立。
同樣,蘇聯的對外政策也是強勢擴張為主,把自己當作社會主義陣營大家庭的家長。造成了周邊關系的緊張和惡化。蘇中關系在赫魯曉夫上台後,長期交惡。相反,美國在為了對付蘇聯,聯合了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包括在越戰期間秘密訪華,聯合敵人的敵人--中國。
由上可以看出,蘇聯的內部問題是決定其最終解體的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
美蘇爭霸的局面,一直到蘇聯解體才宣告正式結束。美國在裡面起了個助推的作用,而蘇聯因為缺乏真正的外部盟友,最終毫無懸念的進入了崩潰流程。美國主要的策略是實行馬歇爾計劃,扶持二戰戰敗的德國、日本,幫助歐洲恢復經濟。與中國開展外交關系,支持阿富汗的游擊隊,形成經濟和軍事聯盟對抗蘇聯陣營,對蘇聯進行戰略包圍。開展星球大戰計劃,把蘇聯長期拖入冷戰,誘導蘇聯繼續走錯誤的經濟發展路線,加劇蘇聯經濟的結構失衡問題。利用美元的國際結算貨幣優勢,操控原油等價格,造成蘇聯的收支不平衡,使得蘇聯經濟在最虛弱的時候遭遇沖擊。在思想領域上的文化入侵,標榜西方社會的開放性和民主性,大力扶植蘇聯國內的親美勢力和改革派,在遭遇蘇聯改革遭遇困境的時候,誘導蘇聯進行體制改革,走全盤西化的道路。
最後的結局是,蘇聯這個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帝國,最後的崩盤極其慘烈,政治,經濟社會體系全面瓦解,蘇聯人民辛苦多年的成果被消滅,生活水平一夜回到解放前。

四,俄羅斯時代(數據資料摘自網路)

1,葉利欽時代-俄羅斯失去的10年

政治狀況
1991年蘇聯解體後,葉利欽作為美國宣揚的民主,自由和改革的代言人,得到了俄羅斯人民的信任. 葉氏一心想學習美國模式,按照美國人的指導推行經濟休克療法,結果導致社會經濟體系癱瘓.經濟和社會體系的混亂造成嚴重的政治分歧.葉氏在面對困境時,選擇政治和個人利益優先,為了保住總統的位子,強行解散議會,在2年之內5易總理,把上台時宣揚的民主和經濟發展丟到了垃圾桶里.在這民主化的10年中,社會經濟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俄羅斯人民得到了一張名義上的選票,卻幾乎失去了一切.

經濟與社會狀況

1991年蘇聯解體時,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70%的國土資源和經濟基礎,60%的人口。1991年時前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3萬多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那時蘇聯是一個國力強大,科技發達,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的令人生畏的國家.
蘇聯解體十年後的2001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3000億美元,是1991年蘇聯的十分之一。黃金和外匯儲備200億美元,只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軍事力量還在,俄羅斯從一個強大的國家變為一個在經濟上無關緊要的世界二三流國家.
從1992開始推行休克療法讓俄羅斯經歷了一場空前的浩劫.起初,西方國家答應提供200億美圓的貸款,來幫助休克療法後期的經濟恢復,但直到1998年8月,俄羅斯僅得到40億美圓的貸款. 休克療法並沒有能夠挽救俄羅斯,反而使整個國家長期處於極其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中.國力被嚴重削弱, 政府債台高築.除了軍火和石油之外,經濟體系幾乎完全癱瘓.從1991年到1996年,GDP下降56%,工業下降了60%,農業產值下降50%.俄羅斯人民經歷了持續惡性通貨膨脹.俄羅斯盧布最早從蘇聯時代的與美元接近1:1的比價.到1997年時,貶值到5800盧布兌一美元.休克療法中私有化的步驟,使得大量社會財富迅速向極少數人手中聚集.據俄羅斯杜馬聽證會公布的材料,從1992年到1996年,私有化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按1995年價格計算,超過9500萬億盧布,相當於衛國戰爭期間損失的2.5倍. 人民生活水平倒退回到1917年的水平,人均壽命降低了十幾年,人口持續減少.俄羅斯人為所謂的民主和自由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2,普京時代
上台背景
由於葉利欽在全盤西化和民主化改革中遭遇嚴重的失敗,俄羅斯人民對生活水平下降的不滿,引起了回歸蘇聯的運動.在葉利欽執政後期,中央政府已經沒有任何權威.俄羅斯共產黨是議會中的第一大黨,得到了不少俄羅斯人民的支持.當時的情況如果沒有強勢的人物出場,很有可能是俄羅斯共產黨重新執政.回到蘇聯模式.這種情況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 於是1999年葉利欽下台後.迅速推出了蘇聯共產黨的反對派—強勢人物普京.最終支持普京政權的統一俄羅斯黨,成功取代俄羅斯共產黨,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

主要實行的改革措施
1,對內實行集權統治,壓制反對派,結束議會紛爭.削弱地方聯邦政府的權力, 制止了地方的分離傾向.
2,打擊金融寡頭,在公平的前提下繼續推進私有化,把戰略性企業和資源重新國有化.
3,對內大力打擊貪污腐敗,對外平叛車臣分裂主義.重新樹立俄羅斯的威望.
4,實施能源出口的策略來振興經濟.
5,財富分配向民眾傾斜. 設立主權財富基金,穩定基金,國民福利基金,籌建住房,醫療.教育,農業四大民生工程.

經濟發展狀況(圖為2001-2008年原油價格走勢)

2000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050億美元, 得益於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到2008年俄羅斯GDP達到創紀錄的16660億美元. 在08年金融和經濟危機之前,俄羅斯經濟總量按市場匯率計算已進入世界前10. 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人民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2000年,俄羅斯全國平均月工資為2223盧布,相當於當時的82美元。2010年,俄羅斯全國平均月工資為20815盧布,約合682美元.
但現在這個經濟模式的問題在於,俄羅斯的經濟更加依賴於能源出口. 原料出口比重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為50%,1998年為65%-70%,如今為75%. 目前俄40%的預算收入來自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加工和運輸,GDP的25%來自石油和天然氣行業. 俄羅斯預算中的油價是以每桶75美元計算的.所以只有在油價達到75美元上方,俄羅斯會有財政盈餘.不然就出現財政赤字.
俄羅斯的工業優勢主要在於重工業和高端軍事工業,在輕工業和農業方面,一直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況.國內輕工業只能滿足其25%的需求,中國的輕工業產品在俄羅斯占據了主要市場. 俄羅斯土地的耕種面積佔全世界可耕種面積的14%,但在世界糧食生產中所佔份額僅約為5%.
俄羅斯的服務業占據了GDP的25%左右.在最近的10年當中,俄羅斯尚未能夠做到產業的升級和轉型.
08年的經濟危機,阻止了俄羅斯經濟迅速向上的發展勢頭.由於石油價格大幅回落至40美元下方.同時俄羅斯的油氣巨頭由於掉入了外資設的貸款陷阱,欠下了近5000多億美元的外債(與俄羅斯外匯及黃金儲備相當).使得俄羅斯在經濟上遭受重擊.2009年俄羅斯GDP大幅回落近8%.股市縮水近80%,盧布貶值,經濟倒退.民眾開始對普京出現不滿,2008年普京讓出統位置,親美派梅德韋傑夫出任總統.普京留任總理.

五,俄羅斯的未來
俄羅斯在經歷過最痛苦的10年民主改革嘗試後.在中央集權的模式下獲得了後面10年的發展.
俄羅斯目前還是依靠初級原材料的出口來獲得經濟的發展,屬於比較低級的經濟結構體系. 在這10年的發展中,主要的資金用在了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拓展,支付外債,民生保障上面,但缺乏資金對基礎設施的進行維護和進行產業升級.
俄羅斯這種經濟結構相當脆弱,因為油價主要掌控在美國手中.俄羅斯現階段必須與能源需求國加強合作.建立戰略合作與聯盟關系,共同應對美帝國的全球戰略.利用其自身的資源優勢,加快經濟模式的轉型.
從地緣政治和歷史的角度來說,俄羅斯是一個處於恢復期的巨人.只要有機會,他會重新站起來.成為世界舞台上重要的角色.

G. 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和蘇聯,青年的歷史使命是什麼

1917~1918:建立並鞏固蘇維埃政權,組建紅軍。

1918~1920:反擊國內外的反革命實力,在全俄范圍內實現革命的勝利。

1921~1925:恢復發展被戰爭和內戰破壞的經濟。

1925~1941:實現國家的工業化,變農業國為工業化強國,同時進行戰爭准備,應對侵略。

(7)俄羅斯在世界歷史的使命擴展閱讀

俄羅斯歷史始於東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1988年開始,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為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13世紀以後,莫斯科逐漸成為原先基輔羅斯文化的中心。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大公國改稱沙皇俄國。到18世紀彼得一世稱帝,改稱俄羅斯帝國,橫跨從波蘭到太平洋的廣袤地域。1861年,俄羅斯廢除農奴制。隨後農民不斷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急劇加大了革命的壓力。從廢除農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推出了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憲法和國家杜馬,極大地改變了其經濟和政治狀況,只是沙皇尼古拉二世依然沒有意願放棄獨裁統治。

軍事戰敗和食物短缺引發了1917年俄國(10月)革命,此後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無產階級)登上權力的舞台,建立了蘇聯。從1922年至1991年,蘇聯逐漸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但隨著經濟和政治體制的缺點所引發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991年蘇聯解體。

1991年後,俄羅斯聯邦成立並繼承了蘇聯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然而,俄羅斯已不再是超級大國。直至今日,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結構依然帶有沙俄和蘇聯的特點。

H. 俄羅斯的歷史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

早期
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入侵,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大公國

伊凡四世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留里克王朝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0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羅曼諾夫王朝

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羅斯帝國

彼得大帝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

到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俄國臨時政府

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後,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了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昂·托洛茨基的共產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採取嚴厲鎮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最後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走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為反蘇維埃武裝叛亂的領袖。俄國內戰之後,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

蘇聯時期的統治

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共產黨取得了政權,實行共產主義政策,吸收其他小國家成為加盟國,定國名為蘇聯。建政初期發生了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內戰,紅軍勝利。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實行獨裁統治。此外,蘇聯的歷屆領導人還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卡年科、戈爾巴喬夫等。蘇聯在50-70年代與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冷戰。90年代,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蘇聯政權於1991年解體。

現代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名為「俄羅斯聯邦」,實行資本主義和總統制。葉利欽為首任總統,普京為第二任(也是現任)總統。俄羅斯聯邦加強了與西方的合作,但車臣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在世界歷史的使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