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疆域演變的歷史

中國疆域演變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7 01:36:22

⑴ 中國從古至今疆域版圖的變遷

你找一下古代各朝疆域圖對比一看大概就知道了。以上數字是以當今疆域為基礎對比得出的。樓上說的基本差不多,但不準確。只講一下統一王朝的疆域,古代沒有現在國家領土主權觀念,各朝各代疆域變化比較大。秦朝時期,除六國領土外,秦還擊百越、征嶺南地區,在這些地區設置基本的行政機構,對疆域內領土實際控制還是有效的。
漢承秦制也繼承了秦的領土,但西漢前期實際控制地區沒秦大,現在的東南地區以及兩廣地區西漢早期實際是國中國,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重新控制這些地區。如今的西北地區也是武帝時期拓展而來,從此各朝各代只要是一統王朝除宋和明之外,西北地區都沒跑出中央控制。
東漢相比西漢疆土略有變化,但不大。
西晉統一三國,疆土實際開始比東漢要大些,但很短暫,只維持了不到四十年。
直到隋滅南陳再統一華夏,疆土再次恢復到西晉時期。
唐朝是開疆拓土厲害的一朝,唐初直到盛唐一直在擴張,這時期東北地區開始納入中央管轄,雖然實際控制力不強,北部各民族被唐經過先打後撫,控制地區到今天貝加爾地區。西北那時遠比現在要大,曾經一度到達鹹海地區,高仙芝751年率唐軍跟阿拉伯人戰於怛羅斯,惜敗,唐終止向西擴張的腳步,實在是可惜。
宋確實是個令人糾結的時代,經濟、科技、文化都是巔峰時期,疆域確實最小的,還不如秦大。
你就知道現在有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在北宋都不在宋的領土范圍之內。個中原因比較多,詳細研究可以做課題了。
元是很多中國人在領土方面最津津樂道的時期,確實元大的很誇張,四大汗國至少早期名義上是受元控制的。中央控制地區北至西伯利亞,東到日本海,西至今天帕米爾地區(實際控制)南到今天的越南,還有西藏地區就是在元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
明朝,除了今天的新疆、內外蒙古地區外,控制了今天中國領土的所有地區,還略大些。東北地區明設有奴兒干都司,知道後期才慢慢失去控制力。
清在明的基礎上有所擴大,比明多了西域個地區以及內外蒙地區,也奠定了今天的疆域版圖。也算是清的一大貢獻吧。

⑵ 中國古今版圖變化史(詳細)

夏朝版圖很小,只在今天的河南中北部、陝西北部、山西南部的中原地區中央,夏朝征服後羿這個東夷族人後發展到山東西部,因為那時的中國只有黃河中下游流域才發達。
到了殷商,隨著時代發展和君主四處征戰,版圖比夏大了一圈。
西周的版圖很大,因為西周初年武王滅商後分封諸侯到各地嘛,東到黃海、渤海,南到南越,西到四川昆侖山脈,北到現在的長城。
東周已經沒有實權了,版圖位置只在河南南部。
秦大體上繼承了西周的版圖,但略有發展——南到南海。(南越臣服了秦)。
西漢在秦的基礎上增加了西域都護府,也就是張騫出使西域後,一些小國臣服了漢,位置在甘肅河西走廊的西面新疆的中部,還增加了長城以北地區——漠北(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趕跑了匈奴人)
東漢和西漢差不多,西域稍小了一點(絲綢之路中斷)
三國、西晉照搬了東漢的版圖,魏國南到淮河以南,長江以北,荊州北端,隴西地區,蜀國先和吳以揚州、荊州為界,後以湘江為界。東晉的版圖相當於吳蜀兩國。前秦則是去掉西域的魏國。
南北朝有許多國家,實在難以概述,但總面積大約是前秦加上東晉。
隋朝的面積相當於縮小版的東漢,因為隋朝剛剛統治了中國,沒有經歷大的戰爭。
唐是我國歷史上的輝煌時期,版圖超大,東至漠北(李世民打敗東、西突厥)西至今天的阿富汗、伊朗、巴爾喀什湖,南至南海的曾母暗沙,越南北部,收復西藏(松贊干布臣服與唐),東至朝鮮北部。
五代十國同南北朝一樣,大致版圖是前秦加上東晉。
北宋版圖北到燕雲十六州,西到四川、延安,南到南海,東到東海。
西夏版圖大致是寧夏全境,甘肅北部新疆東部,內蒙西部。
遼國版圖是內蒙大部、北京、山西北部東北、外蒙古等漠南、漠北地區。
大理版圖位於雲南大理及其周邊地區。
金版圖為東到黃海,北到長城,南到淮河,武當山,西到陝西。
南宋版圖在金的南部,南到南海,西到四川,東到東海。
元的版圖暴大,絕大部分是侵略來的,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國,東至東海、黃海、渤海,南至南海曾母暗沙、西藏,最恐怖的是北面和西面,北面到達北冰洋!西面到達伊朗、波斯灣、裏海甚至俄羅斯大部!建立了四個汗國,中國的許多先進的東西傳入西方(太牛了)
所以說它的開創人成吉思汗才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敬仰。
明朝東到東海、西到蔥嶺,南到南海,北到漠南、
除去澳門。
清朝東到東海、西到蔥嶺,南到南海、喜馬拉雅山脈、北到外蒙古、外興安嶺,除去澳門、香港以及後來日佔的台灣。
中華民國東到在清朝的基礎上去掉了外蒙古,外興安嶺、蔥嶺等一大片西部地區。(沙俄佔領)
我的感悟: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強大的國家,它的國土面積就大,反之亦然,有很多因素是制約版圖增長的因素,物極必反,比如地大人少,不好管理(如元朝)財力不夠(如清朝),只有增長綜合國力,才能立足於世界,長盛不衰。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觀點,望多多批評指正。

⑶ 從古至今中國疆域的變遷

夏朝時期,其疆域范圍只局限於洛陽一帶的「中國」,到了近代前夕的清朝,中國已經統一了東亞大陸,其面積突破了1300萬平方公里。在這4000年中,中國的疆域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將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簡要介紹。

第一個階段:中國疆域形成的准備時期
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疆域形成的准備時期,也就是這個時期還沒有疆域的概念。夏商周時期,中國大地上「萬邦林立」,存在著大量的氏族部落。每個氏族部落的發展程度都不同,有的還處於母系氏族階段,有的進入了父系氏族階段,有的進入了城邦國家階段;有的是游牧的,有的是漁獵的,有的是農耕的,而且還會不斷轉化。

夏商周,中國文明的核心處於洛陽一帶,這里被稱為「中國」,夏朝定都於此。西周時期,完善了分封制,於是逐漸形成一個以宗周為核心的「華夏」「諸夏」,也就是後來所謂的「中國」「中原」。西周分封的意義在於將華夏文化傳播到周邊各族,讓南北各大民族集團開始接受華夏文化,為春秋戰國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礎。

何尊:中國一詞的最早記錄者

春秋戰國,周王朝崩潰了,但是多個華夏國家崛起了。這些國家向「四夷」擴張,奠定了中國傳統疆域的基礎。該時期主要的擴張方向為:秦國統一西戎和巴蜀;楚國統一長江中下游;齊國統一東夷地區;燕國向遼東擴張;趙國向河套擴張。最終的結果,就是讓華夏和東夷、西戎、吳越、北狄、巴蜀、南蠻等融為一體,為漢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階段:中國疆域的初步形成時期
前221年,秦朝統一六國,標志著華夏文明區首次實現了大一統。秦朝統一後又收復河套、南征百越,形成了「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的廣闊疆域。這個疆域范圍就是之後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區,我們稱為「漢地」或者「內地」。

漢朝版圖:黃色部分就是漢地

從秦朝到清朝,「內地」的范圍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增加了雲貴、河西走廊等地。長期以來,漢地的中央王朝自稱為「中國」,是華夏文明的延續,而將周邊的民族稱為蠻夷。

在漢地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時候,塞北的大草原也走向了統一,建立了匈奴汗國。從此,游牧民族和漢地農耕民族的斗爭成為了中國的主要脈絡之一。當漢家王朝強盛時,就會出兵大漠,擴張版圖,使其臣服。當游牧帝國崛起時,就會秣兵歷馬而南下,席捲中原,甚至建立王朝。

無論是農耕民族還是游牧民族,只要佔據中原,就會自稱為「中國」。例如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的北朝稱呼自己是「中國」,蔑稱南朝為「島夷」;而南朝蔑稱北朝為「索虜」,針鋒相對。這個矛盾直到隋朝統一後,將南北朝並列為正統,修《南史》《北史》才算解決。宋遼金對峙時,三國都自稱是「中國」,蔑稱別國是「蠻夷」,直到元朝建立後,承認三朝都是正統,修《宋史》《遼史》《金史》,才解決問題。

也就是說,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爭奪的核心都是中原,都想成為中國的主宰。這說明,東亞地區的兩大民族是有一定的向心力的。這里的游牧民族最初主要是東北和蒙古高原的民族,後來也包括西域和青藏高原的民族。到宋遼金對峙期間,中國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漢族占據內地、女真族占據東北、蒙古族占據大漠、吐蕃(藏族)占據青藏、西遷的定居西域並逐漸接受伊斯蘭教。

第三個階段:中國疆域的正式形成時期
元明清直到新中國建立,就是中國疆域的形成時期。以上只能說是初步形成,就是因為中國存在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長期對峙。到了元朝時期,滅金國、西夏、吐蕃、西遼、大理、南宋,首次統一了東亞大陸,這是「大中國」疆域的首次統一,也是東亞的農耕和游牧民族首次統一。

元朝雖然是蒙古族建立的,但是元朝在外交上都自稱為「中國」(並未自稱蒙古),如元朝宗廟祭祀里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不過明朝時期出現了一次「倒退」。朱元璋打著「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推翻了元朝的統治,認為只有漢族才能是中國的主人。但是朱元璋又不得不承認元朝的地位,以繼承元朝的遺產,於是乎下令修《元史》。不過終明朝一帶,也未能繼承元朝的版圖,只是繼承了元朝的「漢地」版圖。於是乎,過去1000多年游牧民族和農耕帝國的對抗又重新出現在了中國大地上。

清朝崛起後,又再一次統一了東亞大陸。清朝同樣自稱是中國。1644年,遷都北京,讓順治重新登基,並發布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康熙時期,和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首次將「中國」一詞運用在國際法中。

雍正時期,重新對「中國」的概念做了全面的解釋:「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簡單來說,就是無論是華夏和蠻夷都是自稱和蔑稱,實際上都應該屬於中國。

清朝為中國打下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因為近代西方列強的到來,使得中國的疆域不斷損失,但是到了清末依然有1100多萬平方公里。清朝和各國簽訂的條約,也讓中國對五族之地具有法理權。1912年,清帝退位,頒布了《退位詔書》,寫到「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使得後來的中華民國能夠在風雨飄搖之中繼承五族之地的法理權。但是可惜的是蒙古依然被俄國搶走。於是就剩下了960萬平方公里土地。

新中國成立後,基本實現了對這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實際控制,做到了法理上和實際上的統一。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疆域。在這里,我們必須感謝清朝,如果沒有清朝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前統一了東亞地區,那麼近代中國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就很難說的清,可能只有長城之內的400萬平方公里,也可能像阿拉伯國家一樣零碎不堪。

綜上所述,中國的疆域的形成並非只是漢族的功勞,而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共同創造的。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應該要跳出古代狹隘的「中國」概念,不要認為中國僅僅是漢族建立的王朝,從而否定北朝、五代、遼金、元清等,這樣就相當於中國差不多一半的歷史就被否定了。自從元明清以來,中國的首都基本在北京,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北京處於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可以同時管理兩大民族。這也反映了中國從以前的小中國變成了囊括東亞大陸的「大中國」。

⑷ 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


隋唐時期的中國地圖,領土范圍很小。

⑸ 簡述中國疆域變化的六大時期

「中國」的來歷和變化
中國古代疆域的類型
1.走向統一國家的漫長歷程:先秦
從部落聯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盤庚遷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弦高犒軍和春秋戰國諸侯兼並
2.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縣制的形成和鞏固
西漢初的困境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東漢的疆域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3.長期的分裂與短暫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的形成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擴張的南方的退縮
4.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行政區域的擴大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
邊疆政權的消長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5.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黃袍加體」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遼、金和其他政權的疆域
牧業民族一統天下:元帝國的建立
6.退縮中的中原王朝:明時期
奴爾干都司的設置和撤銷
北方和西北諸衛所的內遷
南方和西南的退卻
對西藏主權的延續
其他政權的疆域
7.統一中國疆域的最終形成:清朝時期
東北地區的統一
從人關到平定台灣
擊敗噶爾丹,蒙古歸一統
對西藏主權的確立
天山南北路歸入版圖,極盛疆域最終形成
帝國主義入侵使疆域變形
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
結語: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統一
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疆域
落後腐敗導致國土淪喪
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被你採納,謝謝。

⑹ 誰能簡述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變遷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學術研究精華的總結,該書本著「面
向大眾,要讓普通讀者能夠讀懂專,感興趣」這一原屬則,深入淺出,用一種
通俗的方式介紹中國疆域的變遷以及關於疆域的歷史掌故.閱讀本書,它
帶你了解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沿革,體會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的內涵,感受
歷朝歷代疆域掌故的驚心動魄.作者嚴謹的學風,睿智的眼光,廣闊視野
以及生動鮮活的撰述方式,一定會帶給你一個全新的中國疆域文化讀本.

⑺ 從歷史疆域的變遷中,看出中國發展有哪些特點

1、既不丟「老祖宗」,又發展「老祖宗」;既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又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這樣的結合,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和社會生產力的解放。


2、中國社會主義能在新時期顯示蓬勃生機和活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健康發展,就在於它是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這樣的結合,創造了真正活躍起來的社會主義,創造了進一步造福人民的社會主義。


3、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既依靠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又尊重基層人民群眾特別是地方的改革首創精神。這樣的結合,使中國在改革開放導致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能夠有效的保持國家的和諧統一和社會的整合。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作為前無古人的創舉,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緊密相連的。這樣的結合,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一種既符合市場經濟一般要求,又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5、我們既重視經濟體制改革,又重視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在的上層建築變革;而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又把擴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創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兩種長處的政治制度模式。




6、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既重視「物」的發展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重視「人」的發展即全民文明素質的提高。這樣的結合,把人的全面發展同社會全面進步統一於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之中。


7、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適時地把促進發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使中國社會既持續地充滿創造活力,又有助於避免兩極分化而達到共同富裕。

8、中國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發展起來,既離不開參與經濟全球化,更離不開獨立自主。這樣的結合,使我們能同時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趨利避害的平等競爭中達到互利、普惠、共贏。


9、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注意協調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這三者關系的重要結合點。這樣的結合,既避免了不少轉型國家出現過的經濟嚴重衰退和社會劇烈震盪,又使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


10、我們黨把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同主觀世界的改造結合起來,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證。這樣的結合,既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又推進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從而不斷提高了黨的領導水平、執政水平和拒腐防變能力。

⑻ 中華疆域變遷史的歷史沿革

遠古 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六、七千處,遍及全國。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後期人類活動的范圍。這些分散的原始氏族和部落,經過長期的戰爭和融合,形成了2個主要的部落聯盟:一是活動於黃河中游的夏人,一是活動於黃河下游的夷人。以後夏人部落不斷擴展,與東部夷族相融合,成為最大的華夏部落聯盟。 夏朝 傳說中的大禹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國──夏朝。據考古和文獻資料,夏朝的中心地區在今豫西嵩山附近的潁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和黃河北岸的古濟水流域,晉西南也是其重要統治區。夏朝東面疆土還擴展到了豫東黃河下游地區,夏朝後期都城斟灌、帝丘、老丘、西河等都在這一地區。其勢所及南至江漢北,東近淮泗。中國的主體民族華夏族就是在這一地區發展起來的。 商朝 繼夏朝興起的是商朝,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商族相傳是東方的古老部落,始祖是契。傳十四世至湯,才滅了夏朝。大體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出今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圍。近年有人認為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都可能是湯都西亳。成湯滅夏至盤庚五遷,始居於殷。盤庚(第二十商王)遷殷後,國勢強大。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面擴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脈,東至海。武丁以後疆域更為擴大,東北可能到達了遼寧,南抵江淮(湖北黃陂盤龍城即為歸附商朝的一個方國),西北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成為古代東方的強大奴隸制國家。
商朝的周圍還有許多部族和方國(即已歸屬的部落國家)。在今東北的有肅慎,灤河下游有孤竹,內蒙古東南部和山西境內有鬼方、方、土方,陝西北部有羌方、犬戎、熏育(葷粥),西部有周、氐,西南為巴、蜀,長江中游為濮、楚人,淮河流域為淮夷等等。 西周 公元前11到前8世紀建立周朝的周人,起源於今陝西武功一帶,原為商朝西部的一個方國。後遷居豳(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以後又南梁山,至於岐山下的周原。
從周文王開始沿渭河向東發展,翦除了商朝在關中的勢力,遷都於豐(今西安市西南灃河西岸)。武王即位,為經營東方,又將國都東遷於灃河東岸的鎬(今西安市西南斗門鎮一帶)。數年後滅殷,控制了商朝統治區。武王死後,周公東征,相繼征服了商朝殘余勢力和東方諸小國。周朝的疆土大於商朝,為了控制新取得的領土,即推行分封制,即將周朝王畿之外的地區分封給宗室、勛戚功臣、先聖後裔,建立統治據點,以拱衛周室。據記載,周初分封71國,以後仍陸續有所分封,多至數百國。其中主要的有東方的齊、魯,北方的燕、晉等大國,此外,還,黃河下游的衛、管、陳、曹、蔡,漢江流域的「漢陽諸姬」,長江下游的宜和太湖流域的吳。總之,當時疆土北方封國燕,已到達了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西面至今甘蕭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帶,東面的封國齊魯到了山東半島,南至漢水中游,東南抵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勢力所及還可能到達了巴蜀一帶。周公在今洛陽附近營建雒邑,作為控制東方的政治中心。 春秋時期 春秋初年,四周夷狄入侵,華夏區域縮小。「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西方關中地區為犬戎所佔,東方的山戎、北戎曾侵擾燕、齊、鄭等國,南方的淮夷勢力也伸入中原地區。 最強大的是狄, 居於晉中以北、狹北及太行山兩麓,地域廣大,並四齣侵擾,向南向東發展。中葉以後,五霸迭興,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相繼和戎狄展開斗爭。齊並山東半島諸夷,晉並太行東西大河南北諸戎狄,秦並關中自隴以東諸戎。中原地區的戎狄、東夷浙與諸夏融合,南方的楚越「蠻夷」之地也多諸夏化。故至春秋末年諸夏范圍又有所擴展。
春秋戰爭之際,中原地區諸國逐漸合並,疆界屢易。到戰國時形成了韓、趙、魏、齊、楚、燕、秦七大強國,即所謂戰國七雄。夾在七雄之間還有十幾個小國。這時七國強大,紛紛向四邊開疆拓土,置郡縣,修長城。秦國在惠文王時南攻楚漢中,取地600里,置漢中郡。昭襄王時滅義渠等戎而置隴西、 北地2郡(在今甘肅東部),疆界擴展至今的涇、 渭上游和洮河流域。 於是築長城,西端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北沿北地、上郡北界,至今陝北黃河西岸。今仍有遺址存在。 公元前316年滅巴、蜀,置巴、蜀二郡,將四川盆地也劃入秦國版圖。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華夏諸國的周圍分布有許多蠻夷戎狄。靠近中原地區的戎狄,先後被韓、趙、魏、秦並合,遂與華夏族融合。東夷、淮夷也為齊、魯等所融合。南方越族的許多地方成為楚國領地。較遠的如北邊的林胡、樓煩,原居晉、陝、冀北部和內蒙古地區,先曾為晉、秦、燕大敵。戰國時受趙、燕攻擊,漸次退出長城以外,為匈奴所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從秦到兩漢(公元前221—公元220)共400年,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規模基本奠定。因此,這一時期的疆域在中國歷史上有開創性意義。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即統一六國前一年,東南並閩越和東甌,置閩中郡,有今福建全省及浙江東南部。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南五嶺並南越,置桂林、南海、象3郡,相當今廣東、廣西2省;北逐匈奴,拓地至陰山, 將河套地區開置九原郡。 於是將戰國的燕、趙、秦長城重加修築和連接,形成了「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的秦長城。史載其時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響戶(北回歸線以南),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邛、冉等等,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漢武帝繼位後,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內(斷向外擴展疆土。 北方疆域的開拓。 公元前127年漢將衛青出擊匈奴,收復了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還收復了河南地。北邊疆界達陰山以北。 置河西四郡。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擊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設置酒泉郡。以後至公元前67年間陸續分置了張掖、敦煌、武威3郡,合稱河西4部,連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設置的金城郡,又稱河西5郡。 南方的擴展。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鬱林、蒼梧、合浦、交趾、 九真、日南、象8郡。次年又跨海於海南島上置珠崖、儋耳2郡。 以上10郡包括今兩廣地區和越南北部,較秦時更為擴展。 公元前138年東甌王迫於閩越的威脅,舉國內遷至江淮之間。公元前110年漢朝滅閩越,又遷其民於江淮之間,後來又在今福建全省和浙江南部設置冶(今福建福州市)、回浦(今浙江臨海東南)2縣(屬會稽郡。 西南7郡的設置。 公元前135—前109年開西南夷,在夜郎、且蘭、邛、、冉、白馬氐、勞浸、靡莫滇、昆明等部族地置犍為、柯、越、沈黎、汶山、武都、益州7郡,除了武都郡在今陝甘2省的嘉陵江上游外,其餘6郡在今雲貴和川邊地區,西南界達到了今四川邛崍山和雲南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帶。 東北樂浪4郡的設置。公元前108年滅了由燕人衛滿在朝鮮半島上建立的衛氏朝鮮,以朝鮮及其附屬國地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4郡,把東北疆界推至朝鮮半島中、北部,東至日本海,南抵漢城以北一帶。 西域都護府的設置。西域一詞有廣狹二義:狹義的西域指今甘肅敦煌古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以東的今新疆地區;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遠至中亞或更遠至歐洲東部和北非地區。 公元前2世紀初,匈奴的勢力已到了西域地區,控制了當地許多分散的小國。漢武帝時曾於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企圖聯合烏孫、大月氏,以抗擊匈奴。公元前102年又遠征在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獲勝。 自此西域震恐,多遣使來貢。於是在敦煌至羅布泊之間設立交通亭站,在輪台(今新疆輪台東南)、渠犁(今庫爾勒)等處屯田。這時漢朝只控制到天山南路。北路自烏孫以東猶在匈奴控制之下。至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天山南北才完全擺脫匈奴的統治。漢朝置西域都護府於烏壘城(今輪台東)。都護轄區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烏孫、帕米爾地區的無雷和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等。 漢武帝時漢朝疆域空前遼闊: 東抵日本海、 黃海、東海暨朝鮮半島中北部,北逾陰山,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北方地區,自三國至西晉,南匈奴大量遷入邊郡;原居於邊郡的烏桓叛服不常,公元207年為曹操所擊破,再遷內地。
十六國時期,「五胡」在中原紛紛建立政權,北方疆域有所擴展。如後趙控制了河套以南,前燕滅了宇文部擴展到老哈河流域,前秦控制了河套地區的大黑河流域。所以北魏統一北方後,北面疆域到了陰山、河套,與柔然為界。
5世紀初,柔然向漠北挺進,佔有了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此後勢力漸強,其版圖東至大興安嶺,南鄰大漠與北魏對峙,西逾阿爾泰山,包有準噶爾盆地,北至貝加爾湖。為北魏政權北面的勁敵。5世紀中葉,其勢力還伸至今新疆地區。 隋朝 6世紀中葉在中國北方蒙古高原上興起的突厥人,552年滅柔然汗國,建立了突厥汗國。583年前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至遼河下游,西至裏海,南至大漠北,北至貝加爾湖。建牙於郁督軍山(今鄂爾渾河上游)。後南到陰山,逼臨周齊,成為中原王朝北邊的強大鄰邦。
隋朝初建,突厥就侵擾東北、北、西北三邊。583年東西突厥分裂為2個汗國後,東突厥居阿爾泰山以東的蒙古高原,西突厥居阿爾泰山以西至雷翥海(裏海,一說鹹海),包括准噶爾盆地、伊犁河流域和楚河流域。隋朝即乘機取得河套地,不過勢力未超過陰山。自西漢元帝時棄珠崖後,經7個半世紀,又復為中原王朝的疆土。至隋末,吐谷渾復國,收復了隋朝所佔故地,又脫離了中原王朝。 唐朝 唐朝在太宗、高宗時期(647—683)是疆域擴展期。630年唐朝滅東突厥,北面疆域推至陰山以北600里,將漠南收入版圖。646年又滅了漢北的薛延陀(鐵勒諸部之一),北至貝加爾湖的大漠南北全入唐版圖。於是在漠北設安北都護府(627年置燕然都護府於烏加河北,663年移治回紇本部土拉河畔,改稱瀚海都護府,669年改名安北,仍治漠北),統轄漠北鐵勒諸部都督府州;在漠南置單於都護府(663年置雲中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664年改稱單於),統轄漠南突厥諸部都督府州。這是唐朝北方疆域的極盛時期。不久。679年在單於都護府境內突厥叛唐,682年突厥復國。唐朝勢力退出漠北,單於都護府並入安北都護府,移治陰山以南。7世紀初興起於薛延陀北面的回紇,原臣屬突厥。東突厥亡後,與薛延陀平分漠北。744年建國,745年滅東突厥,斥地愈廣,「東極室韋,西金山,南控大漠,盡得古匈奴地」。建都鄂爾渾河,為漠北一大強國。
安史亂後,唐帝國削弱,疆土收縮。周邊各族因長期受到隋唐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在這過程中加強自己政權的建設。
西面吐蕃的崛起。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魯藏布江一帶。6世紀末與吐谷渾、 勞毗同為青藏高原上三大勢力。至7世紀下半葉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後多次與唐朝爭奪安西4鎮。 宋朝 公元10世紀下半葉—13世紀下半葉,中國分裂為好幾個政權,在中原的有宋、遼、金、夏,在邊區的有大理、吐蕃和西州回鶻、哈汗國、西遼。
北宋因五代梁晉漢周之舊建都開封,太祖時先後消滅了割據南方的荊南、馬楚、後蜀、 南漢、南唐諸國。至太宗初,吳越、漳泉獻地,太平興國四年(979)滅北漢,建成了中原地區的統一王朝,疆域基本上沿襲了五代十國後期的范圍。
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市),其疆域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東南沿海的澎湖列島。 遼朝 遼朝南以雁門山關、大茂山和白溝河下游(今白溝鎮、霸縣、信安鎮一線)與北宋分界。北為西北路招討司、烏古敵烈統軍司統轄漠北諸部族,北界在今蒙古國和俄羅斯邊界之北,東循外興安嶺至海,東面據有渤海國故地,南面跨越鴨綠江、圖們江有今朝鮮東北部。黑龍江下游的室韋諸部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諸部,均為其羈縻地區。西境轄有阿爾泰山地區的粘八葛部。 西夏 西夏初據夏州,旋遷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1020年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市),築城居之,升為興州。1033年升為興慶府。其疆域盛時西至古玉門關,北至今額濟納旗和後套地區,南至祁連山,東有河套至陝北的橫山,先後與宋、金分界。 金朝 1115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崛起於松花江支流阿什河(金時稱按出虎河)。1125年滅遼,1126年滅北宋,1142年與南宋罷兵議和,成為北中國一大強國。其疆域南以淮水、秦嶺與南宋為界,東至日本海,東南與高麗接壤,西鄰西夏、吐蕃、略如北宋舊界,北邊東段抵外興安嶺。 元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又一次擴展時期。其與漢唐不同者,是由邊區少數民族佔有了全部漢族地區的統一帝國。正因為將廣大邊區加入了統一大家庭,故其所建帝國的疆域十分遼闊。本文述及的元朝疆域是指元朝皇帝直接統治的版圖,不是指整個蒙古帝國。
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奉鐵木真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此後至1279年蒙古先後征服西遼、西夏、金、吐蕃、大理,最後滅南宋。
元朝在東北置遼陽行省,其南界抵達遼東半島南端,東南與高麗接壤。東至於海,在黑龍江口奴兒乾地置征東元帥府。1286年前還征服了今庫頁島上的骨嵬。在北方設置了嶺北行省,轄有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聯西伯利亞中部和中國內蒙古東部、北部和黑龍江部分地區。西南方面統一吐蕃地區,置宣政院轄地,使青藏高原第一次成為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1254年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界還到了緬甸、泰國境內。脫離了中原王朝數百年之久的雲貴高原又加入了統一的大家庭。在海疆方面第一次在澎湖列島設立行政機構巡檢司。 明朝 1368年元順帝北遁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明兵進入大都(今北京市),元作為中原的統治王朝至此結束(殘余勢力保據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後改稱韃靼)。繼之而起的明朝直接統治了原來的南宋、大理和西夏、金的大部分地區,對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吐蕃地區則採用羈縻統治的方式,漠北仍為蒙古後裔靼韃、瓦所有。今新疆地區為察合台後裔亦力把里的領土,而介於亦力把里和甘肅之間的嘉峪關以外哈密等衛,則也在明朝的羈縻統治之下,其版圖遠比元朝為小。
明朝在今藏、 青、 川西置烏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並分封闡教、闡化、輔教、贊善、護教五王;在今阿里和拉達克設有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封建古格等三王。明朝前期滇省轄境很大,在今國境外的有緬甸、木邦、孟養、大古刺、底馬撒等宣慰司在今緬甸境內,有寮國宣慰司在今寮國境內,有八百大甸宣慰司在今泰國境內。但明朝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力比較幾乎沒有,不同於內地土司。萬曆以後基本上都脫離了與明朝的羈縻關系此外,1407年(永樂五年)又將宋元以來安南地(今越南北、中部)收入版圖,設置府州縣200多個,統以交趾布政使司,推行與內地完全相同的統治。當地於1427年(宣德二年)撤兵棄守。明統治越南北、中部前後凡20年。 清朝 清朝疆域的形成是秦漢以來中華各兄弟民族長期交往、融洽的結果。清朝的統一不僅是依靠軍事力量的強大,主要是各地區經濟發展中相互依賴,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清朝合並蒙古諸部及其統治下的回部、西藏、青海等地,歷時達130餘年之久。17世紀20—30年代,漠南蒙古諸部先後歸附後金。
17世紀下半葉,活動在天山北路的准噶爾強大,1688年襲擊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喀爾喀部眾降清,移牧漠南。
1690年准噶爾又進擾漠南,清兵開始反擊,准噶爾敗退。
1696年破准噶爾於漠北,次年喀爾喀蒙古還牧漠北,漠北遂入版圖。套西、青海和碩特蒙古於1688、1698年先後降清。
1717年准噶爾奪和碩特部所據西藏,1720年清軍護送達賴入藏,准部敗退,西藏入清。
1755年平定天山北路准噶爾本部, 未幾又叛,1757年再次平定。
1759年又平定本在准噶爾統治下乘准部覆滅、圖謀獨立的天山南路的回部(維吾爾)。於是天山南北路全入版圖。至是,17世紀以前的明朝、女真諸部和東西蒙古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帝國。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即乾隆中葉至道光初期是清朝疆域極盛時期。道光以後,外來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遂使疆土日蹙,這是近代中國疆域變遷的一大特點。 中華民國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後,因國家動盪,中央政府對邊疆控制力甚微。對外蒙,西藏均無實際控制,外蒙西藏屬於實際上的獨立狀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由於張學良誤判形勢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整個東北成了日本控制下的「滿洲國」。中華民國政府雖從未承認,但也無可奈何。外蒙古在1921年曾試圖獨立,當時的北洋政府未予承認。唐努烏梁海地區在蘇聯的策動下於1924年宣布成立烏梁海共和國,1926年又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正式加入蘇聯。1945年,根據《雅爾塔協定》,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中華民國政府因為蘇聯違反雅爾塔協議為由宣布《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聯合國對此予以承認,並通過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譴責蘇聯。2002年才與蒙古國互設代表處。2012年5月21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表新聞稿,表示「民國35年我國憲法制定公布時,蒙古(俗稱外蒙古)獨立已為我政府所承認,因此,當時蒙古已非我國憲法第4條所稱的『固有之疆域』。」否定外蒙古為中華民國法定領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根據《開羅宣言》,台灣、澎湖、滿洲光復。大連、旅順、威海衛、廣州灣等租界也先後收回。1947年中華民國派人員軍艦接收南海諸島。但今日,南海諸島為多國所有。目前兩岸政府均認為南海諸島全部和釣魚台列島主權歸屬自己。總體上說,民國疆域與清朝末年最大的不同是在1946年的外蒙古獨立與1945年的「台灣光復」。而藏南、江心坡、帕米爾等地的實際控制權在清末民初時已不屬於中國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領土范圍是:東起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西至帕米爾高原,南到曾母暗沙,北到漠河。但在東北和西南仍一直存在著領土爭議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國。中國領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西到帕米爾高原,東西相距約5200公里。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約1.8萬公里。海岸地勢平坦,多優良港灣,且大部分為終年不凍港。中國大陸的東部與南部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渤海為中國的內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邊緣海。
在中國海域上,分布著5400個島嶼。其中最大為台灣島,面積3.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島,面積3.4萬平方公里。位於台灣島東北海面上的釣魚島、赤尾嶼,是中國最東的島嶼。散布在南海上的島嶼、礁、灘總稱南海諸島,為中國最南的島嶼群,依照位置不同稱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⑼ 簡述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變遷

歷史上的中國(中國疆域的變遷)
【內容介紹】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學術研究精華的總結,該書本著「面
向大眾,要讓普通讀者能夠讀懂,感興趣」這一原則,深入淺出,用一種
通俗的方式介紹中國疆域的變遷以及關於疆域的歷史掌故。閱讀本書,它
帶你了解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沿革,體會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的內涵,感受
歷朝歷代疆域掌故的驚心動魄。作者嚴謹的學風,睿智的眼光,廣闊視野
以及生動鮮活的撰述方式,一定會帶給你一個全新的中國疆域文化讀本。

【本書目錄】

序言:中國的歷史、疆域與歷史地圖
「疆域」與「領土」
了解歷代疆域變遷與學習歷史的關系
秋海棠與雄雞
疆域變遷和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的編制:裴秀、杜預、賈耽和稅安禮
清代楊守敬集古代地圖研究之大成
中國歷史地圖的里程碑??《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國」的來歷和變化
中國古代疆域的類型
1.走向統一國家的漫長歷程:先秦
從部落聯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盤庚遷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弦高犒軍和春秋戰國諸侯兼並
2.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縣制的形成和鞏固
西漢初的困境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東漢的疆域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3.長期的分裂與短暫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的形成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擴張的南方的退縮
4.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行政區域的擴大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
邊疆政權的消長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5.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黃袍加體」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遼、金和其他政權的疆域
牧業民族一統天下:元帝國的建立
6.退縮中的中原王朝:明時期
奴爾干都司的設置和撤銷
北方和西北諸衛所的內遷
南方和西南的退卻
對西藏主權的延續
其他政權的疆域
7.統一中國疆域的最終形成:清朝時期
東北地區的統一
從人關到平定台灣
擊敗噶爾丹,蒙古歸一統
對西藏主權的確立
天山南北路歸入版圖,極盛疆域最終形成
帝國主義入侵使疆域變形
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
結語: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統一
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疆域
落後腐敗導致國土淪喪
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

閱讀全文

與中國疆域演變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