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雅典的雅典

世界歷史雅典的雅典

發布時間:2021-03-06 17:11:52

1. 古代希臘雅典和斯巴達 關於歷史

在古希臘200多個城邦中,雅典和斯巴達是最具有實力的。在當時,雅典是民主、進步、文學繁榮的城邦。而斯巴達卻是保守、專制的。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達的貴族寡頭政策處於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經濟上,雙方也在為爭奪礦產、奴隸而發生沖突,爭端不斷升級。最後,爆發了這場希臘大部分城邦都捲入的戰役——伯羅奔尼撒戰爭。

一 雅典
在眾多城邦中,影響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義的是雅典。雅典城邦以其民主政治、經濟發達和文化繁榮而著稱。 雅典城邦位於希臘中部的阿提卡半島,主要居民是愛奧尼亞人和阿卡亞人。它境內多山,礦產豐富,瀕臨愛琴海,海上交通便利,多良港,卻缺乏良田,適於發展航海業和工商業,而不利於農業發展。建邦之初,實行貴族政治,原來的氏族貴族掌握著政治和經濟特權。隨著新興工商業者階層經濟實力的日益壯大,要求打破氏族貴族獨攬政權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他們聯合其他平民,一起展開了向氏族貴族的奪權斗爭。經過貧民和貴族的不斷斗爭,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當政時期,雅典的民主制達到極盛。由全體男性公民參加公民大會,每隔10天召開一次,投票決定國家的內政、外交等大事,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在休會期間,從公民中抽簽選出500人,組成「五百人議事會」,負責處理城邦的日常事務。各級官員也抽簽產生。陪審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機構,陪審員從公民中抽簽選出,處理各種重大案件。為了防止某些人因權力過大而破壞民主制度,雅典人還發明了陶片放逐法。每年專門召開一次公民大會,公民們把他們認為是民主的敵人的名字寫在陶片(或貝殼)上。如果出席大會的人超過6000,得票最多的人就要受到為期10年的放逐。
雅典的民主宣揚全體共享政治權力和義務。但是,這種民主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佔大多人口的奴隸、婦女和外國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二 斯巴達
斯巴達城邦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它是奴隸主貴族專政的國家。社會分為三個等級——
1、斯巴達人。城邦中的全權公民,完全靠剝削奴隸勞動生活,最盛時約有9000戶。斯巴達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種軍事性質的所謂「平等者公社」,成為斯巴達國家的統治階層。
2、「邊民」,一譯「庇里阿西」。被征服的邊區城市的居民,約有 3萬戶。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權,但是沒有斯巴達城邦的公民權。主要務農,也有的從事工商業。
3、黑勞士。屬於斯巴達城邦所有的農業奴隸
它的國家機構由國王、公民大會、長老會議和監察官組成。國王有二人,分別由兩個家族世襲,平時,主持國家祭祀和處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戰時,一個國王外出領兵作戰,權力較大。公民大會由年滿30歲的斯巴達男子組成。實際作用不大,對長老會議的提議無權討論,只有表決權,表決時以呼喊聲的高低決定,聲高即表示通過。長老會議成員和監察官由公民大會選出,選舉方式也是以呼喊聲的高低來對候選人表示意見。長老會議是最高權力機關,成員共30人,除去兩個國王外,其餘28人都是年逾60的貴族。任職終身,如有缺額,仍須從年逾60的貴族中補選。一切國家大事先由長老會議討論決定,然後交公民大會通過。如不能通過,長老有權宣布休會。長老會議又是最高司法機關,一切民法案件、刑事案件和國事案件都由它來審理。監察官共有五人,由公民大會一年一選,年滿30歲的公民皆可當選。他們的職責是監督國王,審理國王不法行為,監察公民生活和鎮壓希洛人的反抗。從公元前5世紀,他們的權力不斷加大,代替國王取得了主持長老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原歸長老會議審理民法案件的權力也落到了他們手中。
整個斯巴達社會等於是個管理嚴格的大軍營。孩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軍事訓練。斯巴達人不用金銀做貨幣,而用價值低廉的鐵幣。斯巴達人除了軍事外,不得從事其它生計。斯巴達的嬰兒呱呱落地時,就抱到長老那裡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他不健康,他就被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母親用烈酒給嬰兒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這就證明他體質不堅強,任他死去。男孩子7歲前,由雙親撫養。父母從小就注意培養他們不愛哭、不挑食、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的習慣。7歲後的男孩,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他們要求對首領絕對服從,要求增強勇氣、體力和殘忍性,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毆斗等。為了訓練孩子的服從性和忍耐性,他們每年在節日敬神時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

2. 雅典歷史發展階段有哪些

1、史前文明
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是西方文明的搖籃。
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革命開始影響到當時的巴爾干半島與希臘地區,約西元前二十世紀,來自於北歐的印歐民族,愛奧尼亞人、亞該亞人、多利安人等等,這些民族自稱為希倫人(Hellense),他們進入愛琴海一帶,並且移居此地,向愛琴海沿岸的民族,學習與吸收他們的文化與知識,希倫人因此逐漸文明化,並且趕走原居於愛琴海沿岸的民族,成為希臘人的祖先。
2、米諾斯文明
米諾斯文明是愛琴文明中最早出現的,活躍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700年一直持續到約前1450年,現今人們對於米諾斯人知之甚少,甚至連這個名字也只一個是現代的稱呼,其稱呼來自傳說中克里特島的國王米諾斯,他們被認定屬於前印歐民族(pre-Indo-European),而他們的語言米諾斯語(Eteocretan)可能使用仍未被解讀的線性文字A書寫,他們主要以海上貿易為生。
貿易是米諾斯的主要經濟來源,地中海東部地區都曾發現來自於米諾斯的工藝品,譬如印石,出產自希臘、土耳其、愛琴海諸島、埃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的金屬製品也曾在克諾索斯遺址發現,考克學家在克里特島上也發展種類繁多的大型壇罐,這些壇罐是用來收藏橄欖油和葡萄酒的器具,橄欖油和葡萄酒是米諾斯人的主要出口產品。
除此之外,木材、羊毛紱、陶器、珠寶、刀具、香水以及葯品也都是他們的出口產品。
克里特島約於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2千紀初有了國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公元前第 2千紀的中、後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
3、邁錫尼文明
邁錫尼文明是希臘青銅時代晚期的古希臘文明,它的存在從公元前1600年左右希臘人到達愛琴海開始算起,直至約前1100年的衰落,這是荷馬史詩以及許多希臘神話的歷史設定。
「邁錫尼時期」得名於阿爾戈斯地區東北的邁錫尼考古遺址,在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雅典、皮洛斯、底比斯及梯林斯也是重要的邁錫尼城市。
邁錫尼文明是個由武士所領銜的貴族統治,大約前1400年邁錫尼人掌握了米諾斯文明的中心克里特島的控制權,並且吸收了後者的文字,從而衍生出線性文字B來書寫自己的語言,一種早期希臘語,米諾斯時期的文字被稱為線性文字A。
邁錫尼人將他們的貴族葬於圓頂墓(tholoi),一種帶有高高的穹頂和筆直的石砌入口通道的圓形墓室,他們通常將短劍和其他武器裝備與死者合葬,而貴族更是通常戴有金面具、冠冕、甲胄以及鑲有珠寶的武器,邁錫尼人通常以坐姿下葬,一些貴族的遺體經過木乃伊化。
公元前第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傳說發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
邁錫尼文明衰落於約前1100年,許多城市被洗劫一空,從此希臘歷史進入了黑暗時期,在這段時期,希臘的人口和文化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希臘人自己將禍根歸結於另一族希臘人——多利安人的入侵,然而缺乏考古證據證明這個論斷。
公元前1200年左右,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一些生活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4、古希臘城邦時期
對於古希臘時期的開始,歷史學家們莫衷一是,雖然在通常的使用中它可以指羅馬帝國統治希臘之前希臘所有的歷史,歷史學家傾向於給它一個更精確的定義,一些作者將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包含入內,而另一些人指出這些文明與更晚的古典希臘文明之間的差異過大,而應另作劃分。
傳統上,古希臘時期的開始被定為前776年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但是更多的歷史學家將其提前至約前1000年;它隨著亞歷山大大帝於前323年的辭世而結束。繼後的時期被稱為希臘化時期,雖然並非所有學者都將這兩個時期區分對待,甚至還有作者將古希臘文明視做連綿延續直至基督教於公元3世紀的興起。
古希臘被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是西方文明的奠基,古希臘文化深入地影響了古羅馬文明,後者將其發揚光大並傳之於整個西方世界,古希臘文明的遺產植根於今天西方世界的語言、政治、教育、哲學、藝術以及建築中,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18、19世紀發生於歐洲和美洲不同的新古典主義運動中極大地影響了文明的進程。
古希臘的政治單元是城邦(Polis),因而「政治」(Politics)即為「城邦的事務」,每一個城市,至少在理論上是獨立的。
從公元前8世紀初至前6世紀末,古代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處於和平環境之中,沒有受到外族的嚴重威脅,由於與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聯系日益密切,希臘人從埃及和西亞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
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鐵制工具已經普遍使用,盡管所有地區主要的經濟部門都是農業,但在一些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如科林斯、埃吉納、米利都、雅典、哈爾基斯、埃雷特里亞、希俄斯等地,商業和榨油、釀酒、金屬加工、制陶、武器製造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造船技術和航海業也有長足進步,出現了三列槳戰艦。
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6世紀中葉,在埃吉納、科林斯、雅典等地開始鑄造貨幣。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從公元前8 世紀起,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人中,又開始形成國家。一、二百年內,陸續出現了一批史家稱為「城邦」的小國,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後期。
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前6世紀末,希臘人的廣泛移民活動,是社會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貿易,破產者到海外謀生,政治斗爭的失敗者陸續在海外占據一些殖民點,隨著希臘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殖民范圍擴大,在東起黑海東岸,西至今法國的馬賽,包括義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一部分,南達尼羅河口和利比亞,北抵今阿爾巴尼亞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的廣大地域內,幾十個希臘城邦(遠非所有城邦都參加了移民)先後建立了總數逾百的移民區。
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敘拉古,斯巴達人建立的塔連同,邁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奧爾比亞等,大多數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耕地不足,這個時期移民的主要特點是絕大多數移民區都成了獨立的城邦,它們與母邦的關系,主要限於奉祀共同的神,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
希臘人在向外擴張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內部各地區間的交往,以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許多「近鄰同盟」的建立,奧林匹亞、德爾斐等逐漸具有全希臘意義的宗教中心和競技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希臘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城邦之間也發生過不同性質的戰爭,包括斯巴達征服美塞尼亞那樣的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戰爭。
公元前546年,波斯帝國消滅了呂底亞,並乘機進攻位於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其首個目標為依阿尼亞地區的各個希臘城邦,依阿尼亞地區的經濟甚為發達,其政治亦為較先進的民主制,波斯國王便向依阿尼亞地區各希臘城邦提出要其改民主制為君主制的不合理要求,以找借口向其宣戰。
依阿尼亞諸城邦無法接受,於是便以米利都為首,進行抵抗波斯的運動,米利都因為自知不能抵抗波斯,因此便向斯巴達求援,但斯巴達卻拒不出兵,反而是雅典及埃維厄兩城邦出兵援救,兩城邦雖然派出大批士兵及軍艦援救,但在堅持數年後,仍然不敵波斯大軍,在公元前494年,波斯完全征服了依阿尼亞區。
在這一時期中,依阿尼亞的許多優秀人物逃到希臘的其他地方,將直迄當時局限在依阿尼亞的文明轉播到希臘世界的其他地方。
公元前431-前404年,希臘數百個城邦捲入了規模空前的「希臘世界大戰」,戰火幾乎波及當時整個地中海文明世界。
5、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34年開始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實質是以馬其頓人為主的馬其頓、希臘軍隊對亞洲和北非廣大地區的侵略,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歷史進入「希臘化時代」。
經過數十年的戰亂,在歐亞非三洲的廣大地域內出現了以托勒密王國、塞琉西王國、馬其頓王國為主的一批「希臘化國家」。
希臘化時代的希臘城邦多數程度不同地成了國王或僭主統治下的保有一定自治權利的地方自治單位,在希臘大陸,只有埃托利亞同盟和阿哈伊亞同盟以及斯巴達比較長期地保持了政治獨立。
公元前299年,羅馬勢力開始侵入巴爾干半島,隨著希臘化諸王國陸續滅亡,羅馬人逐漸成為希臘人命運的主宰。
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了最後一個希臘化國家——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臘的歷史隨之告終。
6、古羅馬帝國時期
公元前30年,羅馬開始侵略希臘。
希臘軍事力量的下降使得羅馬人在前168年左右征服了這片土地,盡管成為羅馬的領土,不過卻擁有一段前所未有的和平時光,很多希臘人認為羅馬人結束希臘化時代的動亂,羅馬人的統治則帶來和平,而希臘文化反過來征服了羅馬人的生活。
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去世,他把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分給長子阿卡狄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從此希臘歸東羅馬帝國管轄。
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
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7、拜占庭帝國時期
拜占庭帝國的歷史由學者August Heisenberg總結為「皈依基督教的希臘人的羅馬國」的歷史,自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及後西羅馬帝國的覆滅,而原本由東羅馬帝國統治的埃及、巴勒斯坦及敘利亞等地又在七世紀被阿拉伯入侵及佔領,希臘於是成為了帝國的主要部份,希臘人也成為帝國的主要公民,並最終將這兩種身份等同了起來。
君士坦丁大帝將拜占庭建築成為帝國的首都(從此稱為君士坦丁堡),將其置於帝國中心,並在之後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作為燈塔狼煙指引著希臘人的民族歸屬感,直到近代。
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一世的形象構成了帝國前期(324年—610年)的歷史,這兩個皇帝吸收了羅馬的傳統,作為拜占庭帝國奠立和發展的根基。最初的幾個世紀用於鞏固帝國邊界,並試圖恢復羅馬帝國的疆域,同時,這一階段也標志為正教傳統的建立及其與來自帝國內部異端的沖突。
在拜占庭中期(610年—867年)的第一階段,帝國經受了同時來自宿仇(波斯人、倫巴底人、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和新敵(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弗拉幾人)的進攻,這些攻擊並不局限於邊界沖突,有時他們深入疆界甚至威脅首都。同時,入侵者並不滿足於時而短暫的進攻,而是轉為長期定居,變作與帝國敵對的新的國家,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因素導致帝國的結構也產生了轉變,比如小戶的自由農民的興盛、軍事統治的擴張以及軍區(themata)制度的發展,完成了肇始於上個時期的這些變化。
在行政領域也發生了一些改變:社會和行政變得相當希臘化,同時偶像破除運動之後重塑了正教傳統,這些因素致使了對鄰近國家成功的軍事行動,將它們置於拜占庭的文化影響圈之內,在這個時期版圖有所縮小,並且由於丟失了生產財富的地區,經濟受到一定的破壞;然而,它取得了語言、宗教和文化的巨大輻射力。
1204年,發生了帝國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標志了拜占庭晚期的開始,希臘人的君士坦丁堡在歷史上第一次失守,帝國被拉丁十字軍征服並由一個拉丁國家所取代了57年,此外,拉丁佔領時期極大地影響了帝國的內部發展,因為封建分封制度被引入了拜占庭生活。
1261年,希臘帝國被分割至前希臘拜占庭科穆寧王朝的成員(Epirus)手中以及巴列奧略王朝(君士坦丁堡淪陷時的最後一任王朝)手中,希臘拜占庭帝國內部的衰弱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入侵逐漸導致了帝國的衰亡,1453年,拜占庭帝國落入奧斯曼人手中,希臘的拜占庭時期宣告結束。
需要指出的是「拜占庭時期」這個術語是由現代歷史學家發明的,自10世紀起人們稱呼這個帝國為希臘帝國,而之前則為羅馬希臘帝國(Romeo-Greek),這就是為什麼希臘人有時在口語中自稱為Romioi,「羅馬」(Romeo)這一修飾來自於帝國在政治行政領域對於羅馬的傳承,實際上,在歐洲歷史上許多國家都使用這個修飾,比如卡洛林王朝以及日耳曼人的神聖羅馬帝國都將自己看作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8、奧斯曼帝國時期
1460年,希臘遭奧斯曼帝國統治,奧斯曼帝國採用阿爾巴尼亞族省督來統治希臘,用希臘官僚統治羅馬尼亞人和斯拉夫人。
奧斯曼人結束1204年以來的分裂局面,希臘進入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歷史階段,他們由駐索菲亞的歐洲領地總督直接管轄,1470年,被六個「旗」(Sanjak),旗之下再細分數個縣,土耳其蘇丹讓希臘當地的名門望族,負責地方收稅和維持治安的工作,也有擔任中央政府重要要職,如教會、軍隊、文官,都有需要他們的地方。
有些希臘人不願受到奧斯曼人的統治,興起了兩股移民潮,首先是希臘知識分子階層向西歐的移民,由此激發了文藝復興的到來;其次,一些希臘人離開了平原,躲進層巒的群山中。由於希臘是個多山的國度,而奧斯曼人從未成功地在山區建立他們的軍事或者行政存在,因而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奧斯曼人從來沒有完全征服希臘。
19世紀初,烏克蘭的敖德薩,希臘人建立秘密組織友誼社。
1774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大敗給俄國後,依據兩國簽訂的庫楚克凱納吉條約,奧斯曼開放黑海讓俄國船隻通航,並減免其關稅,俄國因為缺乏黑海船隻,所以慷慨地讓同是東正教的希臘人和部分巴爾幹人,享有船隻懸掛俄國旗號的權利,於是,大量希臘商人趁機掌控俄國有利可圖的糧食貿易,把大烏克蘭地區生產的小麥,運送到糧價較高的南歐與西歐地區,這不但讓希臘本地的希臘商人崛起,也從西歐媒介並傳導了18世紀的啟蒙運動與獨立理想。
1821年3月25日,希臘爆發反侵略軍的獨立戰爭,同時宣布獨立,英國詩人拜倫投身於希臘獨立運動,一直持續到1829年。
9、希臘獨立戰爭
奧斯曼人統治希臘直到19世紀早期,1821年希臘人發動了希臘獨立戰爭,並宣稱獨立;不過受到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抵制,這一運動直到1829年才獲得最終的勝利。
當時的歐洲知識精英普遍崇拜古希臘文明,敵視伊斯蘭文明,紛紛以同情的眼光看待這場戰爭,將之視為古典主義的歐洲或是基督教的歐洲對於異族的反抗。
例如歐仁·德拉克羅瓦在他1824年的作品《伊俄斯的屠殺》(Le Massacre de Scio)中所表現出的情感,一些非希臘族的志願者也參加了戰斗,如詩人拜倫,當時奧斯曼帝國對於反抗軍來說過於強大,事實上,他們一度接近於完全扼殺起義軍,但正是迫於外國軍事力量的干涉才沒有實現。
1827年的納瓦里諾海戰標定了戰事的走向,其中來自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的艦只擊潰了奧斯曼和埃及的聯合艦隊,而在1832年得以順利獨立,現代希臘於是出現。
希臘獨立之後,出現了地方派系斗爭的局面。
10、希臘王國
1828年,由愛奧尼斯·卡波季斯第亞斯帶領希臘邁向獨立,同時當選為第一共和國的首任總統,然而他卻在1831年遭到暗殺身亡,此後全國陷入了一片混亂,列強決定介入並計劃成立一個王國。
在1832年的倫敦會議之中,英、法、俄三國指派統治巴伐利亞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年僅十七歲的奧托王子為希臘的第一位君主,由於當時奧托尚未成年,於是就由一個攝政團輔政,到了1835年,他才親政。
1862年,奧托一世被罷黜後,由來自丹麥的威廉親王即位,是為喬治一世,他一共在位五十年,在這段期間,希臘的版圖大為擴張(在他加冕後不久,英國便把愛奧尼亞島割給希臘);同時,在經濟方面也有大幅成長,1913年,就在希臘即將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獲勝之際,喬治一世在塞薩洛尼基遇刺身亡。
喬治一世死後,由其子康斯坦丁一世繼位,他在德國受過教育,並且還娶了德皇的女兒索菲亞,因此也算是德國人,而拒絕首相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參與三國協約的建議,使希臘一開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然而,此舉引起部分人士的反對,雙方意見相左,各自在雅典與塞薩洛尼基成立政府,造成分裂的局面。
1917年,希臘還是加入了三國協約陣營,而康斯坦丁一世則被迫讓位給他的兒子亞歷山大,戰後,希臘獲得小亞細亞的一些土地作為補償。
1920年,亞歷山大國王被猴子咬傷而逝世,由康斯坦丁一世重新繼承王位,但稍後發生的第二次希土戰爭中希臘軍隊慘敗,致使他又被罷黜下台,不久於西西里島的流放地逝世,其後,喬治二世繼位。
1924年,喬治二世因第二共和的成立而離位;1935年,Georgios Kondylis將軍發動政變,將共和政府推翻,並舉辦公民投票恢復君主制,喬治二世復辟;1941年,德軍入侵希臘後他與全體王室成員流亡到埃及;1946年,喬治二世回國復位,直到1947年去世。
喬治二世的繼承人為保羅一世,他在位至1964年;1967年12月,其子康斯坦丁二世為上校團驅逐,並由上校團所指派的攝政王取而代之;1967年4月建立了軍人獨裁政權;1973年,在軍政府所主導的公投下,王室被廢除,確立共和制;同年6月,喬治·帕帕多普洛斯出任總統。
11、希臘共和國
1974年7月,希臘軍政府垮台,康斯坦丁二世返國,但是他並未恢復王位,11月舉行議會選舉,新民主黨獲勝並執政;12月舉行公民投票,有69%的民眾贊成終止君主制度,確立國家政體為共和制,希臘王國至此宣告滅亡,走入歷史。
此後由新民主黨和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簡稱泛希社運)輪流執政。

3. 求外國的歷史(主要是英,美,德,雅典,希臘等等)

英國歷史

〔一〕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

(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政變」,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三)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17世紀中—18世紀末中)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後改名紐約),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法國喪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僅留存本地治理等據點。至此,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四)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18世紀中-19世紀中)

(工業革命條件參見相關頁面)

1、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一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另一方面,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3、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5、這一時期,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英國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附1:英國的國旗等國家標志

國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為「米」字旗,由深藍底色和紅、白色「米」字組成。旗中帶白邊的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聖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聖帕特里克。此旗產生於1801年,是由原英格蘭的白地紅色正十旗、蘇格蘭的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的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重疊而成。

國歌:《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國歌改為"god save the king")
國徽:即英王徽。中心圖案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為紅地上三隻金獅,象徵英格蘭;右上角為金地上半站立的紅獅,象徵蘇格蘭;左下角為藍地上金黃色豎琴,象徵愛爾蘭。盾徽兩側各由一隻頭戴王冠、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一隻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支扶著。盾徽周圍用法文寫著一句格言,意為「惡有惡報」;下端懸掛著嘉德勛章,飾帶上寫著「天有上帝,我有權利」。盾徽上端為鑲有珠寶的金銀色頭盔、帝國王冠和頭戴王冠的獅子。

國花:玫瑰花

國鳥:紅胸鴿

國石:鑽石

科學節:1831年開始,一年舉辦一次

科學周:1994年開始,在每年的3月舉辦

附2:英國歷史概述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1-5世紀英格蘭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外國歷史
http://www.yiji.com/%E5%8E%86%E5%8F%B2%E5%A4%A9%E5%9C%B0/462147/index_0_0.html

4. 歷史上曾經統治過雅典的國家有哪些

希臘作為國名只是近現代的事.在希臘於世紀末從奧斯曼帝國獨立之前一直作為地名而不是國名.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臘就出現了克里特文明,後來又出現了邁錫尼文明.再往後,印歐語系的多利斯人(Dorian)和阿開俄人征服了希臘原來的土著文明.但是這些多利斯人和阿開俄人是落後野蠻的民族,他們的征服導致了原有文明的滅亡.但這些新的征服者建立了許許多的邦國,較為著名的有雅典和斯巴達.
後來,這些語言相同的邦國相互征戰,但在希波戰爭,他們團結一致,打敗了波斯人.由於雅典在擊敗波斯人增強了實力,成為提洛同盟的主宰.但也引起了另一強國斯巴達的不滿.他們暴發了伯羅奔尼薩戰爭.戰爭的結果是雅典戰敗.
斯巴達勝利後,但也是好景不長.希波戰爭中失敗的波斯人充分了利用希臘人四分五裂的狀況.時爾扶持斯巴達,時爾扶持它的反對派.而兩派則竟相討好波斯,以打倒對手.
後來,被當時目為野蠻人的馬其頓於公元前338年擊敗了希臘各城邦的反抗,成為全希臘的霸主;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322年,雅典徹底戰敗,全希臘歸屬於馬其頓,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希臘第一次實際了統一,但這是國名不叫希臘,而叫馬其頓.
馬其頓帝國國運不長,不久陷於四五裂.而西邊的羅馬帝國則興起後很快把擴張的矛頭對准了希臘,公元前146年,希臘成為羅馬的一部分.
羅馬帝國分裂後,希臘成為東羅馬帝國最重要的一個地區.
公元1453年,新興的奧斯帝國攻滅了東羅馬帝國.但在這之前的1396年,希臘就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19世紀,奧斯帝國衰落,帝國主義國家希望瓜分奧斯曼帝國.在西方列強的支持下,希臘也象帝國的其他部分一樣,開始了獨立運動.
1829年,希臘為一個自治公國,並於1830年宣布獨立,成立希臘王國.
1941年法西斯德國佔領了希臘,1944年10月恢復獨立.

5. 世界古代史,雅典在誰的統治時期民主政治達到鼎盛

伯利克里其人:
伯利克里 希臘文:Περικλ??;英文:Pericles,約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古希臘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傑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伯利克里 代表雅典工商業奴隸主和中下層自由民,特別是海員、傭工等第四等級公民的利益。他的國內政策以加強民主政治為核心。從公元前462年的改革開始,雅典公民大會在伯利克里的推動下,逐步通過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

伯利克里改革:
這場改革發生在公元前5世紀,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並達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改革者是主政的伯利克里,古希臘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傑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伯利克里,公元前443年-公元前429年連續十四年當選為雅典首席將軍。伯利克里是雅典名將之後,他父親曾經擔任過雅典軍隊統帥,母親是著名改革家克里斯梯尼的侄女。門第加財富,使伯利克里從那個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不僅學識淵博,文武雙全,而且具有出眾的口才。還不滿三十歲,他已經在雅典的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了。

改革簡介: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並達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
伯利克里時代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現: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並都以抽簽方式產生他們也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商定城邦重大事務。
②公民大會是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
③五百人議事會(各部落輪流執政)是公民大會常設機構,閉會期間處理日常事務,職能也進一步擴大
④陪審法庭成為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⑤為鼓勵公民積極參政,向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工資。為吸引公民觀賞戲劇。還特意為公民發放 "觀劇津貼"。
⑥剝奪議事會的政治權力。剝奪戰神山議事會的政治權力,使之分別歸屬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此後,戰神山議事會只審理帶有宗教性質的案件和事務。公民大會、陪審法庭和五百人會議擺脫了戰神山議事會的牽制,完全成為雅典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執行機構。
⑦作用限製取得雅典公民身份的范圍。公元前451年規定,凡父母雙方皆為雅典公民者才能獲得雅典公民權
雅典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雅典民主僅限於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對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而言,民主卻是遙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6. 斯巴達與雅典戰斗的歷史

公元前500—前449,波斯對捍衛自己獨立的古希臘諸城邦(都市國家)進行的征服性戰爭。

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亞(位於埃維亞島)舉行起義(米利都人起義得到小亞細亞諸城邦的支持)反對波斯統治的小亞細亞都市國家提供援助,是希波戰爭的起因。直至公元前493年,波軍鎮壓起義後,才在馬多尼烏斯率領下於公元前492年春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入侵希臘。艦隊行至阿索斯角(愛琴海)時,遭到暴風襲擊,大量船隻遇難(達300艘),陸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襲擊,波軍被迫停止進軍,僅佔領色雷斯。

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臘。在統帥達蒂斯和阿塔菲尼斯指揮下,波軍(1.6—2萬人)分乘600艘艦船橫渡愛琴海,沿途攻佔了納克索斯島和埃維亞島上的兩座城市,即卡里斯托斯和埃雷特里,最後在距雅典40公里的馬拉松山谷上陸。同年9月,馬拉松會戰開始,米太亞德統帥指揮的雅典軍和普拉塔亞軍(9千—1萬人)大敗波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親自率波軍出征希臘。參加這次遠征的波軍有步兵近15萬人、騎兵幾萬人和一支由1千餘只艦船組成的艦隊。在赫勒斯滂海峽架起兩座浮橋,在阿索斯地峽開鑿一條運河,以通行艦船。第一次交戰在塞爾莫皮萊山口即從色薩利通向希臘中部的山間大道附近展開。波軍突破塞爾莫皮萊後(參見溫泉關戰役),連續佔領了維奧蒂亞、阿提卡和雅典諸城。但在同一年內波斯艦隊在薩拉米斯島附近卻遭慘敗(參見薩拉米斯海戰)。公元前479年,普拉塔亞一戰,希臘都市國家聯軍(約6萬人)擊潰波斯陸軍(7—8萬人)(參見普拉塔亞戰役)。幾乎同時,波斯艦隊在米卡萊角戰中再次失利。希臘海陸軍取得的幾次勝利,實際上決定了希波戰爭的勝負。公元前478—前468年,波斯軍佔領的都市國家大多數獲得解放。希臘軍隊把戰爭移到了愛琴海海域和小亞細亞地區。

公元前五世紀七十年代,希臘同盟軍在雅典統帥西門指揮下,連戰皆捷,奪取了色雷斯沿海地區、愛琴海上許多島嶼和拜占庭(今伊斯坦布爾)。公元前469年,埃夫里梅東特河口一戰大敗波軍。此後,戰事時起時伏,一直延續到公元前449年。這一期間,希臘軍乘埃及反波斯起義之機遠征埃及(運兵艦船達200艘),但遭到了失敗。公元前449年,希臘軍在薩拉米斯島交戰中再次獲勝。此後雙方舉行和談,締結了卡里阿斯(雅典全權代表的名字)和約。根據此和約,波斯失去了愛琴海、赫勒斯滂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領地,承認小亞細亞各希臘都市國家政治獨立。

點評:希波戰爭是亞洲與歐洲之間的一場規模大、時間長的戰爭。希臘在希波戰爭中之所以獲勝,是因為希臘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波斯高,軍隊的組織編制優越,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希臘進行的這場戰爭是解放戰爭。希波戰爭結束後,希臘進入奴隸社會繁榮時期,在戰爭中身居季洛斯同盟盟主地位的雅典,也進入強盛時期。希波戰爭中軍事學術得到了發展。戰略上(特別是希臘軍隊)善於正確選擇每個戰爭階段的決戰地幅和主突方向以及根據情況和力量對比決定作戰方法(防禦或進攻)。希臘的勝利多半取決於陸軍與艦隊之間密切的戰略協同。對於發展戰術和組建軍隊,希波戰爭意義重大。希臘軍隊創造的方陣是早期著名的戰斗隊形之一。與波軍的混亂隊形相比,方陣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步調一致、軍紀嚴明、便於指揮。希波戰爭中出現了最早的戰術隊形,出現了保障戰斗隊形最要害部位——翼側的必要性。希臘軍隊體制健全,有一套教育和訓練戰土的制度,在總結作戰經驗方面也作了初次嘗試。

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和斯巴達爭奪希臘世界的霸權

波斯帝國入侵希臘雖然沒有成功,但戰爭還是極大的影響了希臘世界的格局。希波戰爭的初期,由於斯巴達擁有強大的陸上力量,斯達巴是希波戰爭中希臘一方的領袖,但是雖著戰爭優勢偏向希臘一方,戰爭逐漸由陸上發展到海上,而斯巴達沒有強大的海軍,更主要的是斯巴達沒有太多海上利益,所以斯巴達對戰爭漸漸失去興趣,當然也就失去領導能力。這時雅典因為巨大的海上利益和海軍,逐漸取得戰爭的領導地位。
公元前478年。以雅典為首,包括愛琴海諸島及小亞細亞西部200多個城邦,在提洛島上成立了「提洛同盟」反抗波斯帝國。提洛同盟在初期希臘聯軍共同反抗波斯侵略的斗爭中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到後期,隨著雅典勢力強盛,操縱同盟大權,開始侵吞盟金,並強迫盟邦向之納貢,對同盟各國動輒使用武力施以威脅,同盟淪落為雅典稱霸的工具。公元前454年,提洛同盟的金庫移至雅典,而同盟會議至此不再召開。
早在希波戰爭百多年前,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斯巴達陸續與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邁加拉等城邦訂立雙邊軍事同盟條約,約公元前 530年伯羅奔尼撒的大多數城邦參加了同盟。在同盟內部,斯巴達享有召集全體成員國會議的特權,並在戰時任盟軍統帥。伯羅奔尼撒是希臘的一個半島,斯巴達、科林斯等城邦都在這個半島上。
公元前432年,雅典借口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員科林斯的殖民地波提狄亞隸屬於提洛同盟,要求波提狄亞與科林斯斷絕關系。於是,在科林斯鼓動下,伯羅奔尼撒同盟要求雅典放棄對提洛同盟的領導權,遭到拒絕,戰爭爆發。伯羅奔尼撒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一、十年戰爭(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1年)。公元前431中3月,伯羅奔尼撒盟國底比斯襲擊雅典盟邦布拉底,引起戰端。同年 5月,斯巴達國王阿基丹姆二世率軍入侵阿提卡,戰爭全面展開。斯巴達擁有步、騎兵約6 萬人;雅典擁有步、騎兵約3萬人,另有戰船300艘。斯巴達的戰略是,發揮陸軍優勢攻佔阿提卡,離間提洛同盟各成員國,以包圍和孤立雅典。雅典執政者伯里克利的對策是,陸上取守勢,海上取攻勢,襲擊伯羅奔尼撒沿海地區,逼斯巴達求和。公元前 427年前後,米蒂利尼等城邦發生反雅典起義,陸上形勢對雅典不利。公元前 425年,雅典海軍攻佔美塞尼亞兩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亞島,並煽動斯巴達的奴隸暴動,使斯巴達也陷入困境。公元前 422年,雙方在愛琴海北岸重鎮安姆菲波利斯激戰,雅典主戰派首領克里昂和斯巴達將軍伯拉西達均戰死。次年雙方簽訂《尼基阿斯和約》。

二、西西里戰爭(公元前415年~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15年5月,雅典將軍阿爾基比阿德斯、尼基阿斯和拉馬科斯率軍遠征西西里。行前,雅典城內發生赫爾墨斯神鵰像被毀事件。遠征軍剛到達西西里島,公民大會即傳令涉嫌的阿爾基比阿德斯回國受審。歸國途中,他投奔斯巴達。雅典軍改由拉馬科斯和尼基阿斯共同指揮,初有小勝。拉馬科斯陣亡後,由尼基阿斯一人指揮。不久斯巴達和科林斯派來援軍,形勢急轉直下。雅典雖增兵援助,但由於尼基阿斯指揮不力,於公元前413年9月全軍覆沒。雅典損失戰船 200艘,被俘7000人,尼基阿斯被殺。雅典從此失去海上優勢。

三、德凱利亞戰爭(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04年)。公元前 413年,斯巴達軍乘勝入侵阿提卡,並長期佔領德凱利亞,破壞和消耗雅典力量。雅典與外界聯系受阻,農業生產完全癱瘓,城內 2萬奴隸工匠逃亡,經濟嚴重惡化。為作最後角逐,雅典罄其財力再建艦隊,並於公元前 412年~公元前 411年先後在阿拜多斯、基齊庫斯打敗斯巴達艦隊。可是,斯巴達在波斯援助下重建了海軍。新建艦隊在萊山德的指揮下,於公元前 405年在赫勒斯謗海峽附近之羊河口重創雅典海軍,繼而從海陸兩麵包圍雅典,迫使雅典於公元前404年4月投降,接受屈辱和約。該和約規定,雅典宣布解散提洛同盟而加入伯羅奔尼撒同盟;拆毀從雅典城到出海口的長牆工事;撤除所有海軍並只允許保留12艘船隻。從此,斯巴達成為希臘霸主。
修昔底德(古希臘史學家,著有《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認為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一場空前的大悲劇,因為參戰各方都有一批不負責任的政客,他們為了實現個人的野心和自私自利的目的,不顧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死活,使得整個民族都捲入了這場非正義的、愚蠢的戰爭;與此同時,一般的民眾又沒有力量來阻止戰爭的爆發和發展、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只好無可奈何地隨波逐流,結果導致同歸於盡。
我認為雅典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同盟的暴動使得提洛同盟四分五裂,提洛同盟本來是為了對抗波斯入侵的,但後期由於雅典的帝國主義霸權,把盟金搬回雅典變成雅典的國庫;肆意勒索盟金和威脅盟國。雅典對同盟國的政治奴役和經濟壓榨迫使盟國紛紛起來暴動。為了迫使盟邦就範,雅典對叛離的盟國採取了高壓政策。結果,更多的盟邦起而暴動,迫使雅典兩面作戰,這大大削弱了雅典的力量。二是雅典內部的政治斗爭嚴重削弱了雅典的戰爭力量。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主要體現為主戰派與主和派之爭。公元前421年「尼西阿斯和約」的簽訂標志著主和派取得暫時的優勢,亞西比德的迅速崛起使主戰派與主和派的斗爭趨於白熱化。西西里遠征的成行說明主戰派在激烈的黨爭中再次獲勝,而公元前411年的寡頭政變,則標志著寡頭派又佔了上風。三是雅典的民主政體的弊端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雅典民主體制是非常荒唐的,執政者是抽簽產生的,輪流執政,即不管公民是什麼樣的人,道德品質如何,都可以當上執政者,這樣的體制使用一批政治流氓得以上台,他們隨意攻擊政敵,處死在外作戰的將軍。

7. 為什麼雅典成為西方古代史上最強大的力量

雅典也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對歐洲以及世界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誕生了版蘇格拉底、柏權拉圖等一大批歷史偉人,被稱為民主的起源地。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跡和大量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被視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公元前5世紀和4世紀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對歐洲及世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8. 雅典形成到二戰前的歷史誰可以清楚說下來

雅典 雅典(古希臘語:α θναι,英語:Athens)是希臘首都,也是希臘最大的城市。雅典位於巴爾干半島南端,三面環山,一面傍海,西南距愛琴海法利龍灣8公里,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過。市內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記載的歷史就長達3000多年。現在雅典是歐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臘經濟、財政、工業、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歐盟商業中心之一。市區人口330萬,加上郊區人口共有380萬人口。城市的面積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區為412平方公里。 雅典是希臘的首都,也是希臘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位於希臘半島東南的阿蒂卡平原。 西北和南面臨科林斯灣和薩羅尼克灣。東北西三面山地環抱,山麓地帶接近城市邊緣。 擁有5000多年建城歷史的雅典,歷史遺跡豐富。古代雅典是西方文化的源泉,雅典人對藝術、哲學、法律、科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據說雅典是以傳說的歷史故事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整個市區的東北部,是政治文化區,西南及港口一帶是工商業區。雅典位於東地中海各國航運與航空中心。外港比雷埃夫斯海輪輻集,幾乎全斬對外貿易都在此進出。城市飲水則由遠自東北的馬拉松水庫供應,那裡有世界少見的大理石水壩。雅典是希臘的古文物中心,至今仍保存著很多古代文化遺址,雅典的博物館世界馳名。山海掩映、陽光璀璨,每年有700多萬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 雅典的氣候條件:雅典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7月和8月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奧運會舉行的8月份的白天平均溫度為29-35℃。溫度最高時甚至可連續數日達到40℃。8月份的平均濕度為47%,是一年中最乾燥的時期,月降雨量僅7mm。此期間的風力是全年較高的季節,會達到7級,風向通常為北風。 景點:希臘民俗藝術博物館,希臘國立考古博物館,無名戰士紀念碑,衛城,哈德良拱門,古安哥拉遺址,奧尼索斯劇場,貝納基博物館,拜占庭博物館奧林匹亞宙斯神殿. 古雅典是一個強大的城邦,是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臘是哲學的發源地,是柏拉圖學院和亞里士多德的講學場所的所在地。蘇格拉底、希羅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歐里庇得斯、埃斯庫羅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文學家都在雅典誕生或居住過,雅典也因此被稱作「西方文明的搖籃」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紀和4世紀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對歐洲及世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跡和大量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衛城的帕提農神廟,是西方文化的象徵。 雅典是奧運會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舉辦過第一屆夏季奧運會。2004年,第二十八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舉行。 名字的由來 在古希臘語中,雅典為θναι (Athenai),又稱θην (Athena)和θνη (Athene),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城市的名稱是一個復數形態,是因為它由幾個部分組成。19世紀,θναι正式成為城市的名字。 歷史 雅典是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公元前1000年,雅典成為古希臘的核心城市。從公元前9世紀晚期到8世紀初,雅典已有貴族的豪華墓葬,鐵器和青銅生產也發展迅速,達到建立城邦——早期的奴隸制國家的程度。梭倫是雅典城邦的第一任執政官,庇西特拉圖是他的繼任者。在他們統制時期,雅典工商業有顯著發展。公元前5世紀成為西方文化的搖籃。 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爆發,波斯在幾個大的戰役中都遭到失敗,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雙方締結和約,戰爭才結束。公元前431年6月,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歷時二十餘年,以雅典失敗告終。 中世紀雅典開始衰落,拜占庭帝國統治期間又得到復甦。在聖戰期間,雅典由於和義大利的貿易往來而興旺繁榮。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期間,雅典再次衰落。19世紀,雅典成為獨立希臘的首都。1920年代,由於戰爭的爆發,大量來自土耳其安那托利亞的難民湧入雅典,也使雅典的人口得以膨脹。今天大約有一半的希臘人口生活在雅典。 地理 位置 雅典位於阿提卡的中心平原地帶,四周群山環繞。西面是艾加里奧山,北面是帕尼薩山,東北面是彭特里山,東面是伊米托斯山,西南面則是聖羅尼克灣。雅典的地理結構導致逆溫現象,也是近年來空氣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美國洛杉磯和雅典有相同的地理結構,也有類似的問題。)1990年代以來,當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空氣質量,逐步見到成效,如今雅典市內已經不太能見到煙霧。 氣候 雅典位於地中海氣候帶和高山氣候帶的交界點,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從每年10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有大量的降水;夏天則降雨量很小,通常為暴雨或雷暴。由於雅典地處雨影區,因此雅典和歐洲其它地中海氣候的城市相比是非常乾燥的。北部郊區的丘陵地帶氣候略有不同,冬天的溫度更低一些,降雪也相對多一些。霧在城市中心並不多見,但是在東面的伊米托斯山周邊地區較多。 雅典幾乎每年冬天都會下雪,春季和秋季是理想的觀光旅遊和舉辦各種戶外活動的季節。夏季氣溫較高,平均最高溫度為32°C。每年7月8月期間偶爾會有熱浪,最高氣溫超過38°C。 2007年6月27日,雅典達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溫度+46.2°C,即115.1°F。[14]2004年2月暴風雪期間,雅典天文台觀測到的最低溫度為-10.1°C 行政劃分 雅典從1832年希臘獨立戰爭結束後一直是希臘的首都。雅典是阿提卡大區及雅典州的首府。 阿提卡地區 雅典阿提卡地區是希臘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下設四個州,包括雅典州、東阿提卡州、比雷埃夫斯州和西阿提卡洲。總面積為3,808平方公里。 雅典州 雅典州的主要城市有雅典、比雷埃夫斯、珀里斯特拉和卡利地亞。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立的議會和選舉產生的市長。 雅典市 雅典市的7個主要街區雅典市一共分成7個區。區的劃分主要是為了行政上管理的目的。而雅典人還是喜歡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劃分區,每個區有自己不同的歷史和特徵,這些傳統的區包括帕格拉提(Pangrati)、阿木比勞克比(Ambelokipi)、伊哈瑞亞(Exarhia)、上/下帕提塞亞(Ano and Kato Patissia)、麗塞亞(Ilissia)、上/下佩特拉洛納(Ano and Kato Petralona)、佩特拉洛納(Petralona)、梅茨(Mets)、科隆納其(Koukaki)和科普瑟里(Kypseli)。 人口 雅典人口的官方數據為745,514,整個大都會區為380萬(包括郊區)。而實際上的人口要比這個數字高,因為每十年一次人口普查時,很多雅典的居民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在當地注冊。並且雅典還有很多沒有注冊的移民,他們大多來自阿爾巴尼亞和其它東歐國家。 城市最早建址在雅典衛城所在的山上,當時比雷埃夫斯港還是一個獨立的城市,如今已經和雅典連成一片。城市在50年代和60年代擴張很快,在這個時期希臘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

希望採納

9. 雅典哪個國家的,基本概況

雅典是希臘共和國的首都,位於巴爾干半島南端。雅典是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

公元前1000年,雅典成為古希臘的核心城市。從公元前9世紀晚期到8世紀初,雅典已有貴族的豪華墓葬,鐵器和青銅生產也發展迅速,達到建立城邦——早期的奴隸制國家的程度。

雅典地處阿提卡的中心平原地帶,三面環山,一面傍海。西南面則是聖羅尼克灣,西南距愛琴海法利龍灣8公里,西面是艾加里奧山,北面是帕尼薩山,東北面是彭特里山,東面是伊米托斯山。

(9)世界歷史雅典的雅典擴展閱讀

雅典是希臘的經濟、財政、工業、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歐盟商業中心之一。雅典除了有橄欖之外,還盛產優質的大理石。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雅典很早以前已經必須進口小麥;因此迫使雅典從事海上貿易。

蘭尼加,埃及,義大利(特別是Magna Graecia地區和西西里島),以及黑海的周邊地區,為雅典提供小麥。其他進口產品,包括紙莎草紙、香料、紡織品、金屬、造船材料:如木材,亞麻,和瀝青,此外還有穀物。希臘城市則出口葡萄酒、陶器和橄欖油。

雅典出售從Penteli開採的大理石,聞名希臘世界;另外,古雅典人致富的源泉之一是他們的工業品橄欖油,作為當時所必須的洗浴清潔用品,雅典所生產的橄欖油需要從非洲進口香料中和橄欖油自身的刺鼻氣味。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雅典的雅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