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有關西方文明史的論文
中世紀界定於公元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453 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的這一歷史時期。中世紀是全世界封建制社會形成到發展的時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並廣泛傳播的時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取得了萬流歸宗的地位。
歐洲人的生活與宗教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各階層的人,無論是國王,還是領主,無論是騎士還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內思想與生活,絕對不能夠超越。12 世紀基督教規定了宗教儀式有七種:洗禮、堅振禮、懺悔禮、聖餐禮、終敷禮、婚禮、授職禮。除最後一項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須施行的。可以說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會的宗教儀式所包容,從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專門的宗教儀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約之下。各種習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幾乎所有習俗都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許多節日都與宗教有關,如仲夏節是為紀念施洗者約翰、冬至日是紀念聖女露西亞、聖誕節是紀念耶穌誕生,萬聖節是為紀念所有死去的聖徒、情人節是紀念聖瓦倫丁神父等等。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與教會和宗教相關,即使是演劇也都演聖經中的故事。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與西歐不同,它較好地保存了古代文化,一直延續著羅馬庄嚴的禮儀和專制政治制度,其皇權高於教權,其教會也不受制於羅馬。然而與西方的教會一樣,歐洲東方的基督教在精神方面影響和感化了整個斯拉夫世界,使他們的全部生活也在基督教的規范之內。其節日習俗、生活習俗也與教會密切相關。
總之,整個中世紀西歐文化,包括文藝復興初期在內,都是以基督教為題材、以基督教思想為背景的。可以說,西歐中世紀文化的主體,就是基督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礎,已經牢固地樹立起來了。
中世紀西歐形成基督教文化的原因,或者說,基督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原因很簡單,中世紀初期日耳曼人上自國王,下至平民,都是文盲。他們文化上的這種原始狀態,使其不可能一下子消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各項成果。較高文化在蠻族中的普及與提高,需要一個過程,而當時有文化的人只有基督教士,這就造成基督教會在中世紀的文化壟斷地位。應該注意的是,西歐文化自公元三世紀以來已經衰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是其衰落的結果,而不是其衰落的原因。
在中世紀最初的幾百年間,基督教士是西歐古典文化的唯一繼承者。在修道院的高牆內,在昏暗的燈光下,只有基督教士還在鑽研著古典文化的各項成果。畢達哥拉斯的數學著作,歐幾里德的幾何學,阿基米德的物理學,都有賴於他們而得以保存。可以說,正是他們「保存了學問的燈光長明不熄」.這時的歷史著作《哥特史》、《法蘭克人史》、《倫巴德人史》,都為基督教士所作。日耳曼人登上了歷史舞台,可是記載他們歷史的,卻是基督教士。
進入中世紀,西方進入了基督教廣泛傳播的時代,當時,基督教的史學思想影響廣泛。它打破了從前以世界作為背景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格局,開始致力於構築所有人所有民族都包羅的在上帝目的下規劃的世界通史。在此基礎上,聖
B. 求一篇關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論文
當前位置: 學習網(Gzu521.com) >> 論文資料 >> 社會學論文 >> 馬克思主義論文 >> 論文內容
論文網免費論文
paper.Gzu521.com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論文: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1)
馬克思主義論文 點擊:次 發布時間:2008-11-13 【字體:大 中 小】 來源:Gzu521.com
-
我的論文網—屬於你的論文中心
和諧社會作為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不僅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和強烈的現實要求,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和堅實的理論支持。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更是和諧社會重要的哲學基礎,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讓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有了銳利的思想武器和可靠的理論指導。
HY2ZC})kLL~~K[?n [ 本 資 料 來 源 於 貴 州 學 習 網 社會學馬克思主義 http://www.gzU521.com ] HY2ZC})kLL~~K[?n
一、馬克思主義主體觀:明確了和諧社會的依靠力量與發展歸宿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把人看作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馬克思說,「整個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民群眾始終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決定力量。更進一步講,「『歷史』並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也就是說,歷史活動不僅要以人為主體,同時還要以人為目的。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觀為指導,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必須充分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
同時,人的主體地位要求主體的權利必須得到切實的尊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尊重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不僅要尊重人的生存權、發展權,而且要尊重人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尊重人的政治知情權和政治參與權。當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體各種權利的實現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會有先有後,但在所有這些權利中,人的生命、人的價值是最為基本的。人不是手段、更不意味著成為了一些群體、一些集團、一些成員實現其目的的工具。
最後也最為重要的是,以人為本,人是目的,這是人的主體地位的最高體現,也是和諧社會的發展歸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馬克思說過,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要滿足人的精神文化和政治發展需要。通過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二、馬克思主義系統觀:指出了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和發展模式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統一體。馬克思主義系統觀正是對唯物辯證法這一基本原則的進一步展開。從系統觀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系統,是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元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
首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以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為指導,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要素的獨立性,更要注重要素間的協調。社會主體的分化既是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又是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正處於社會主體開始分化並進一步分化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不同利益主體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不同主體間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處於優勢地位的主體可能會抑制處於弱勢的主體。但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大的系統工程中,不同主體的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是必須的,我們不能將社會主體的不同個性給抹煞掉,但也不能將其割裂開來。和諧社會所要求的充滿活力的特徵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同時,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而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具有勃勃的生機和發展的活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生力量與生力軍。我們同樣要尊重他們的創造願望,支持他們的創造活動,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肯定他們的創造成果。
其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來就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等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以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為指導,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必須始終著眼於整體與全局,立足整體、總攬全局。不能只看到gdp的增長,更要避免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要堅持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使得社會主義**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就是對於廣義上的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系統和全面考慮。
此外,和諧社會系統觀還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也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著,互為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城鄉協調、區域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同時促進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還要下大力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本文來自學習網(www.gzu521.com),原文地址:http://www.gzu521.com/paper/article/sociology/200811/25040.htm
C. 求一篇歷史論文
《中國近代史》課程論文
關鍵詞:辛亥革命 中國共產黨 孫中山
摘要:「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偉大的歷史事件,總是在推動歷史車輪轉動的同時,讓一代代人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汲取前進的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透過武昌城頭飄過的歷史煙雲,回首南湖紅船起航90年來的時代變遷,特別是將這兩大歷史事件聯系起來思考、辨析,我們將從中獲得感悟、啟迪。
1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總是以偉大的歷史事件為標識。
掀開2011年的日歷,我們將迎來兩個不尋常的紀念日:一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一是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這兩個改變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命運的紀念日,使本來尋常的公元紀年平添了不尋常的印記。
2 泱泱中華,滄海桑田
我們曾經有過國力強大的盛世輝煌;我們更有著國運衰微的痛楚記憶。
19世紀的世界歷史呈現給人們的是:一邊是生氣勃勃的西方資本主義的崛起,一邊是腐朽沒落的東方封建帝國的衰敗。
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撞開封建王朝緊鎖的國門時,中華民族的歷史開始了它最屈辱的一頁——國土被宰割,生靈遭塗炭,百姓在呻吟。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任務。鴉片戰爭以來幾代中國人面臨兩大歷史性課題: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簡而言之,一要救亡圖存,二要振興發展。這就是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的中華民族發出的吼聲!
為此,多少志士仁人在呼號、在求索、在抗爭。強國,猶如一個美好而又難圓的夢,給一代代中國人帶來多少憧憬,又帶來多少幻滅。
100年前武昌城頭的槍聲,宣告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亡,成為中華民族邁向獨立、富強的歷史起點。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府,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在人民群眾中傳播了民主主義思想的種子,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辛亥革命矗起了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一個偉大里程碑。
90年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革命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經過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發展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把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以及改革開放,列為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先後發生的三次偉大革命。這種劃分如同一把歷史刻刀,切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單元,確實具有「深刻」的寓意。在紀念辛亥百年和我們黨誕生90周年之際,更是耐人尋味。因為第一次偉大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領導的,第二、三次偉大革命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可以說,辛亥革命和我們黨的誕生這兩大歷史事件,展開了一幅中國人民百年來救亡圖存、強國富民的壯麗畫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3紀念孫中山
每逢國慶節等重大節日,新中國的心臟——天安門廣場都擺放高6.18米、寬5.24米的孫中山畫像。
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中央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義」與「南昌起義」「抗日戰爭」「渡江戰役」等依次排列。
這是一種象徵,也是一種胸懷和自信。它寓示著辛亥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必然聯系,反映了共產黨人的歷史觀。
4歷史是一條源源不息、難以割斷的河流
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毛澤東同志在1942年關於《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講話中,曾經指出:「我們研究黨史,只從1921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從辛亥革命說起差不多」。
辛亥革命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一個內在生長點。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掃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礙;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更加激化、顯現,在中國孕育著一場新的高於辛亥革命的革命;辛亥革命宣揚了民主和科學,為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思想條件。如1905年創刊的《民報》只能秘密傳播,而1915年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得以公開發行,便是典型一例。
更為重要的是,早期共產黨人基本上都受過辛亥革命的洗禮和啟蒙,然後由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從辛亥革命說起,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這個母體中的孕育、發展過程,從而深刻揭示黨的領導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的發展,是對辛亥革命的繼承、揚棄和超越。中國共產黨人「都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繼承了辛亥革命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革命精神,繼承了孫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遺志和正確策略。同時,在民主革命的理論指導、政治綱領、依靠力量、階段目標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和資產階級自身弊端。黨開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真正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辛亥革命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使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領導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闊道路,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
如果說,辛亥革命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門,那麼,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基,改革開放找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這就是20世紀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軌跡!
5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統治下的「君權神授」、「君為臣綱」觀念根深蒂固。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辛亥革命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經過維新與保守、革命與保皇的激烈較量,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的倒行逆施,終歸曇花一現。
「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對比封建專制時代「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的訓誡,這是何等深刻的轉變。連至尊至極、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都可以打倒,還有什麼陳腐、落後的東西不可以懷疑、唾棄?
列寧在高度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時,曾用了5個字來概括:「東方的覺醒」。
如果說,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覺醒,那麼,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思想解放的產物。五四新文化運動繼承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的成果,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催生一個新型政黨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台。
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壯大的過程,也是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過程。沒有思想解放,不突破對馬克思主義機械理解「條條」、「框框」的束縛,就沒有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開辟,就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沒有思想解放,不擺脫「兩個凡是」的羈絆,就沒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業的輝煌成就。
實踐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時代在前進。思想解放永無止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有堅持繼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才能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和發展定勢,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6馬克思主義
建黨前夕,毛澤東同志就指出,革命的人們要實行「主義的結合」,「主義譬如一面旗幟,旗幟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立起的旗幟,就是馬克思主義。
說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並不缺乏「主義」。鴉片戰爭以來,為拯救民族危亡,先進的中國人嘗試過、尋覓過各種思想武器。西方的各種思潮,如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等等,都曾在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粉墨登場,又都成為匆匆的歷史過客,因為它們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孫中山把他的三民主義叫作「救國主義」,那是當時舊民主主義所能達到的歷史高度,是同馬克思主義傳入以前中國歷史舞台上「諸子百家」相比較最具進步性的主義,但孫中山和他的主義沒能看到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國國情的復雜性和中國命運的嚴峻性,未能指引中國擺脫受奴役、受欺侮的命運,他臨終還在深切地呼喊:「和平、奮斗、救中國」。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90年,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起來的90年。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在波瀾壯闊的實踐基礎上,經歷了艱難的探索,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歷史性飛躍,為解決近代以來兩大歷史課題提供了科學指南。
90年來的實踐雄辯地證明,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馬克思主義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結合新的發展實踐,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一定能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7 歷史是一部博大的教科書。
20世紀的中國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千回百轉、絢麗多彩的雄渾畫卷。
辛亥革命雖然「起共和而終帝制」,譜寫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新篇章,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於其固有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了它既沒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和決心,也沒有能力將民族民主革命引向最後勝利。辛亥革命建立政權後3個月,便被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封建軍閥所竊奪,孫中山提出的包括聯俄、聯共在內的新三民主義也被國民黨反動派所背棄,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完全破滅。
從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的失敗,一系列的史實說明,中國革命不可能由農民階級或資產階級來領導,資本主義道路不能行之於中國。要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獨立,就必須有一個新的領導階級和代表人民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政黨。
1921年7月23日,一個新興政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108號)召開。
這次大會是在反動統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舉行的,除了會場一度遭到巡捕騷擾,不得不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在社會上沒有引起任何注意,但一個新的革命火種卻在漫漫黑夜中點燃。
從此,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適應了近代以來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擁有馬克思主義這個最先進的思想武器,因而能夠為中國革命指明前進的方向。「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中國共產黨能夠從幾個人、十幾個人、幾十個人,發展到今天擁有7000多萬黨員、領導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執政黨,展示了一個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8 兵權——革命的關鍵
回首辛亥革命和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辛亥革命失敗的一個直接原因,是在軍事上沒有建立一支完全由革命黨自己掌握的有強大戰鬥力的革命軍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則是有一支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人民軍隊。
當時武昌起義的成功,雖為革命黨人組織策劃,卻只是對武漢守軍的一次策反,南方各省的獨立之舉也是一時的革命影響所致,臨時政府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勢單力薄,無法與手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凱相抗衡。當袁世凱軍隊攻佔漢陽、通電南京以派兵鎮壓要挾時,孫中山不得不將臨時大總統之職拱手相讓。
魯迅在評論孫中山失敗的原因時,曾指出:「最大原因還在於他沒有黨軍,因此不能不遷就有武力的人。」這樣的「遷就」,是多麼慘痛而深刻的歷史教訓!
盡管中國共產黨一大通過的黨綱就明確提出,「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但由於特殊歷史條件的局限,我們黨在初創時期並沒有獨立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直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人才從血的教訓中認清了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那就是: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戰國時期政治家管仲說過:「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凡是繁榮昌盛的時期,都是國富兵強的盛世,反之則是屈辱、衰敗和沒落。堅定不移地走富國強軍之路,是我們唯一的正確選擇。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胡主席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對富國與強軍的辯證關系作出了新概括——「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富國和強軍,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大基石。富國是強軍之本,強軍是富國之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是全局性、交互性、融合性的協調統一。堅持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既是強國之策,也是強軍之道。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軍隊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不斷提高我軍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才能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航船到達成功的彼岸。
9為新中國奮斗
我們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而來,向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而去。
100年前,孫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建立「興中會」時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100年來,這一宏願始終是燃燒在一代代中華兒女心中熊熊不息的火焰。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無數革命先驅孜孜以求的理想,是當代中國人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列寧曾經指出,對一個節日最好的紀念,就是完成我們未竟的事業。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逢其時。我們黨正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撫今追昔,展望未來,我們對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任務充滿信心,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孫中山對待新文化的態度評議.張艷國.中州學刊,5
孫中山開發西北思想之影響.沈社榮.寧夏大學學報,5
D. <<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和取得的理論成果>>論文,1500字左右,謝謝啦!!
一、 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我們黨的幾代領導人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都反復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情況相結合。歷史和實踐證明,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研究現實中出現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不斷總結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實現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巨大進步的致勝法寶,同時也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得到堅持和發展。所以我們不僅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而且在中國的實踐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偉大的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對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的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歷史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中國走向和平發展、繁榮富強創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正是由於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毛澤東思想這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的偉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開並達到成熟。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偉大的成果是: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未竟之業。他科學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在正確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的基礎上,總結了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形成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真正實事求是地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之路。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中國共產黨人的新思想、新觀點,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它是我們黨實現的第二次理論飛躍,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推進到鄧小平理論的嶄新階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個成果是: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准確把握時代特徵,科學判斷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正確應對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集中全黨智慧,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勇氣和求實精神進行理論創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怎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理論飛躍,體現了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精神和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四個成果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同時,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事業的新局面。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經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在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實踐具體相結合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我們必定以科學的態度,創造性的態度,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以新的理論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堅持理論創新,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這是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事業蓬勃發展的根本保證和理論武器。
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構建中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中國化發展,是中國經濟學構建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使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堅持和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而且在中國的實踐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如果說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要根據本國國情走自己的發展道路,並初步探索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那麼鄧小平同志則實現了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理論認識上的大膽創新和飛躍,他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提出實行改革開放,社會主義也實行市場經濟,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到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江澤民同志提出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這些論述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堅持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新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理論,形成了中國當代國家發展模式的理論。這些重大理論認識上的創新和進步,既是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結果,又是我們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國情和各個歷史階段的具體實際予以發展創新的結果。可以說,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和建設的成就,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模式。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行動指南,也理所當然地是中國經濟學建設和發展的理論指南。
(二)中國經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結晶,是中國經濟學構建的實踐基礎。
一些經濟學家已經注意到,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實踐經驗對中國經濟學的重大意義。因為「中國經驗」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創造性運用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結晶。而我們要構建中國經濟學,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更離不開中國幾十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經驗,所以中國經驗,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結晶,又是中國經濟學構建的實踐基礎。理由是:首先,「中國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結果。我們一直強調走中國自己的路,我們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們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等作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目標。這一系列的舉措是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經歷過的,是中國獨有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特色經驗。其次,「中國經驗」的主要理論和實踐淵源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到現在為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已經實現了三次偉大的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是第一次飛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立是第二次飛躍,以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為核心的中國當代國家發展模式是第三次偉大的歷史性飛躍。這三次飛躍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提高和進步,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顯示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也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和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理論成果的巨大勇氣和寬廣的胸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命運與共的關系,我們建立中國經濟學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者敢於創新、勇於創新理論的偉大精神,不斷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三,「中國經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最重要的話語權,是中國經濟學構建的實踐基礎。實驗與創新是中國經驗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的改革一直遵循著實驗的方法,這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部門種種漸進的和多樣化的制度改革等等。中國改革的成功就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教訓,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在不斷實踐的積累中,不斷的實現理論上的升華,又用升華了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因而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踐中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形成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改革與發展道路,即「中國經驗」或「中國模式」。所以要發展中國經濟學,「中國經驗」是我們最重要的經驗基礎、實踐基礎。
三、 國經濟學創新發展的根本出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中國經濟學建設與發展的關鍵是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就要把握時代脈搏,在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與發展。在當代要建立中國的經濟學,只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踐的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正確借鑒並廣泛吸收西方經濟學以及一切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實現思想資源和理論來源多元化和大融合。首先,中國經濟學必須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但它又不是一種僵化的理論教條,它是具有時代性的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探索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以及經濟學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觀點,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並且這些理論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實踐證明,正是我們黨堅持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指導了中國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中國經濟才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可以說,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和建設的成就,就不可能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第二,正確對待西方經濟學等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實現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中國經濟學的借鑒價值。改革開放後,在經濟全球化愈加深化的條件下,一方面,西方經濟學對我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因而反映這種現實的經濟基礎核心內容的意識形態必然會參雜著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思想。這種客觀存在的經濟現實決定了我國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存在的必然性。所以,我們不需要片面強調非馬克思主義的價值,也不需要武斷地視之為洪水猛獸。第三,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這種創新和發展包括:在實踐中對已有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進行檢驗、補充和發展;根據時代的要求確立新的研究主題;從實際出發發現新的問題,並對新問題做出科學的說明;揭示新的經濟規律並提出新的概念與范疇;注重分析工具和分析手段的進步,特別是要正確運用數學方法,等等。
(二)必須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創新。第一,建立新的學術規范。西方經濟學中由數學形式主義所支配的學術規范不能在中國重演,但是在經濟學界應該出現真正的百家爭鳴的局面,為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第二,改革經濟學教育體制。為了適應中國經濟復興的需要,中國經濟學教育體制就應該進行創新性的改革,比如,改革大學教育中關於經濟學課程、數學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制的問題,改革中學教育中的政治學課程的問題等等。
(三)廣泛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的所有優秀成果,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當前,創新、發展是與中國經濟學的前景生死攸關的課題。而創新的關鍵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一切有利於認識現實、指導實踐的經濟學理論成果,包括那些與馬克思主義截然對立的世界觀的基礎上的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學術成果,以此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中國經濟學。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廣泛吸收和正確借鑒國外經濟學發展的優秀成果,密切聯系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實際,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努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理論。
(四)要正確處理好中國經濟學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中國經濟學是一門本土經濟學,但也需要國際化。一方面,它需要吸收國際上公認的經濟理論和分析方法來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學也應該走向國際,不斷把研究成果推向世界,為整個經濟科學的進步作出貢獻。當然,中國經濟學目前在發展方面存在著許多不足和差距,許多中國經濟學家不能用國際上經濟學通用的術語、範式來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些頗有成就的學者甚至不能用英文與同行自由交流。這在一定意義上使得中國經濟學至少其中的一些理論和方法無法與國際接軌,不能上升為國際上公認的經濟學原理,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因而我們在強調中國經濟學自主發展的同時,也要積極努力地探索其與國際接軌之路。
(五)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有前瞻性。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或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論,研究、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也要有前瞻性。就是既要研究當代中國的經濟問題,也要研究當代世界的經濟問題;既要考慮中國的實際國情,也要考慮經濟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既要自己注重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也要廣泛注意國外學者專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進展的情況,還要廣泛學習和研究國外經濟學理論的最新發展情況。正所謂要以夷人之長補己之短,以便更快更好的發展自己的經濟學。
E. 求一篇2000字的馬原論文
馬克思經濟哲學的方法論及其當代意義
馬克思經濟哲學的方法論價值,體現為客觀性與主體性、科學性與人文性、決定性與選擇性、共時性與歷史性、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應當吸取馬克思這一理論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哲學/方法論/當代意義
哲學的經濟學分析和經濟學的哲學概括,是馬克思理論研究中極其重要的內容,體現出豐富的方法論思想。認真清理和總結這些思想,無論對於我們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還是分析現實經濟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
一、客觀性與主體性的統一
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既非單純經濟學也非純粹哲學,而是在融合兩者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質科學。這種「新質」,就在於它打破了當時的一些哲學家和經濟學家考察經濟問題的方法:或者從主觀概念、理性原則出發剪裁、套用客觀經濟現實,否認後者是前者的基礎;或者停留和止步於客觀經濟現象的表層,否認作為主體的人的認識、實踐的能動創造性。前者是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後者是機械唯物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
馬克思對唯心主義經濟哲學思想的批判,在他最初的經濟哲學研究成果《哲學的貧困》中就有著充分的體現。他批評蒲魯東從普遍理性出發建構經濟學的哲學體系,把經濟范疇視作「不依賴實際關系而自生」[1]的思想,不過是一種先驗的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而他關於經濟學要能夠真正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本質和規律,就必須跳出哲學的圈子研究經濟現象的思想,則蘊含著從經濟現實、物質生產出發的唯物主義經濟哲學思想。同時,對庸俗經濟學思想的反思,使馬克思意識到,經濟哲學要走出「在表面的聯系內兜圈子」,對「最粗淺的現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釋」的誤區,[2]就必須突破以往的理論,在面對現實的同時發揮主體能動性,沖破思想障礙,敢於進行理論創新。
集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之大成的《資本論》,既與馬克思立足於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現實,從現象分析中揭開資本主義社會結構、關系、運行機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謎底」有關,又與馬克思在充分吸取以往和當時的經濟學、哲學思維成果基礎上,善於走出哲學和經濟學各自的理論藩籬,在綜合兩者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不無聯系。正因如此,馬克思才最終實現了其哲學與經濟學成果——唯物史觀與剩餘價值論的有機 統一。
縱觀馬克思一生的經濟哲學研究,他不是躲進書齋給自己設定純抽象思辨的命題,在主觀玄想中構造體系,而是立足經濟現實,捕捉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不囿於「現存」和既有的方法、結論,而是讓「思想的閃電」在劃破理論的迷霧中,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真諦。
今天,雖然時代的巨變使經濟哲學研究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與馬克思那個時代有了極大差異,但馬克思當年從客觀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的角度研究經濟哲學的思路和方法,仍能為我們從事當代經濟哲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啟迪。在此,不妨借用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經濟哲學要想成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就必須「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3]同時,要充分發揮主體特有的能動性,破除陳舊的傳統觀念,解放思想,敢於創新,與時俱進。
二、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科學性與人文性,分別從物與人的角度,體現了人類對世界的兩種基本態度和價值取向,前者強調客觀性和事實評價,後者強調主體性和人文關懷。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的對象,無疑是「現實的人」[4]。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既是「社會關系的總和」,[5]又是能動的、有價值、理想追求的主體。因此,經濟哲學要研究「物」,也要研究「人」,應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辯證統一。在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中,科學性與人文性的這種辯證統一,體現得尤為徹底。
馬克思既反對從所謂「純粹的客觀性」或單純的技術理性、經濟模式出發考察經濟現實的做法,認為這種撇開主體的人和缺乏對人的價值需要、利益要求、地位體現、發展願望的人文關懷的理論,把人降低或等同於「物」和單純「經濟人」;同時,又反對從抽象的人、人性、人道主義出發考察經濟現實的做法,認為這種拋棄客觀的物和缺乏對客體分析的「人文關懷」,只能使人成為虛假的主體和片面的「道德人」。與資產階級經濟學或哲學不同,馬克思經濟哲學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和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時,把它們視為以人的生產實踐為基礎和中介的合規律的過程,強調無產階級解放之路的尋求,首先必須深入到客觀的經濟底層,同時,又關注現實的人尤其是無產階級的地位、處境、命運和出路,認為自己的理論就是為「倍受壓迫」的那個階級提供解放的精神武器。[6]因此,在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中,對「人」的探討既以對客觀事實的科學研究為基礎,又以對人的價值追求和發展要求為目的;對「物」的探討既以人的價值取向為參照,又注重從物的基礎、本源角度探究人文關懷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今天,借鑒馬克思科學性與人文性辯證統一的方法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有助於我們關注和研究全球化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濟增長、轉型、變化、發展的現狀、歷史和未來趨勢,立足科學的實證經濟學,從人化了的客觀世界中認識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基質及其本質規律,為理解和滿足人的價值需求、人生的現實性、時代的變易性、社會生活的真偽性,以及准確定位與之相應的人格模式,提供客觀依據;同時,也關注和研究人在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體現自身價值、發展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善於運用科學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人的價值要求的客觀范圍和內在層次,為使人在冷漠、自在的自然物質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價值,體現生存的意義,感到人生的溫暖、美好和崇高提供激情泉源。具體言之,經濟哲學要研究宏觀的經濟增長與人的發展、社會進步三者間的關系,研究微觀的諸如經濟發展、轉型引發的利益與價值、公平與效率等矛盾,以及道德與經濟、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經濟乃至社會心理與經濟等等之間的關系問題。
三、決定性與選擇性的統一
決定性與選擇性則側重於從實踐角度表述主客關系。決定性即承認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經濟運動是有自身規律可循的自然歷史過程;選擇性即承認社會歷史及其經濟運動又是歷史主體的人有目的的活動過程。前者肯定客觀世界和其規律的必然性及其對人的制約性,後者肯定主體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認為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一身兼任「劇中人物」和「劇作者」雙重身份。[7]因此,人類社會歷史和經濟運動的規律,是通過現實的人的有選擇的能動性活動而得以實現的。人的實踐是聯接兩者的中介,正是在實踐基礎上,兩者達到了辯證的統一。經濟哲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就在於通過對經濟現實的理性考察,為發揮人的自主能動性提供理論根據,因此它應當從決定與選擇的統一角度,研究作為客體的世界與作為主體的人之間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這種統一在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中,同樣得到了體現。
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陷入純實證經濟論和蒲魯東陷入純思辨的經濟論,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離開歷史的主客體關系來考察經濟問題,沒有看到客觀經濟規律既是人的能動實踐的結果,因而人在它面前並非束手無策;但經濟事實作為既定產物又具有客觀必然性和制約性,因而人在它面前不能隨心所欲。由於不能正確認識經濟活動中決定性與選擇性的統一關系,導致他們或者陷於機械決定論,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為「永恆之手」,完全制約著人的活動;或者陷於唯心能動論,視個體理性、「社會天才」的自由意志為解決經濟矛盾的靈丹妙葯。與他們不同,馬克思一方面認為社會的、歷史的物質活動是人類生產實踐、經濟生活的根本內容,生產力是在人類從事生產的經濟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積累、創造的物質力量,而不是自身無前提的先驗假設;同時又認為人類生產實踐是主體的人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生產力是人的實踐能力的物化,生產關系是人為適應生產力而創造的結果。這樣,馬克思通過物質生產實踐作為歷史的主體與客體的基礎和中介,科學地預示了人類社會歷史和經濟活動,是歷史決定論和歷史選擇論的統一。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上述方法考察當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和制訂新世紀現代化戰略決策,有助於我們走出「超越論」和「循序論」的兩極,既立足於「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研究諸如中國與世界體系的聯系與交往中,經濟的調整、重組、改革、開放等關系;又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創造性,在歷史的決定性與選擇性的交錯點上「抓住機遇」,切實把我們的事情做好。借鑒馬克思的上述方法研究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有助於我們走出「人類中心論」或「生態決定論」的兩極,進而深入研究諸如經濟增長與自然成本和生產效率、人口生產與物質生產,社會發展中的物質生產、人口生產與精神生產,自然發展與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和再生產與自然可再生性發展等等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
四、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
共時性與歷時性,是分別從靜態與動態、橫向與縱向的維度考察社會結構及其形態的視角。前者側重於以特定社會經濟運動的系統以及系統中要素間相互關系為基礎,把握社會結構;後者側重於以社會經濟運動的過程以及過程中的矛盾運動發展的規律為基礎,把握社會形態。運動通過靜止表現出來,相對靜止中有永恆的運動。因此,共時性與歷時性兩者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
上述理論在馬克思經濟哲學中,具體體現為他的「有中介的社會生產體系」[8]觀:社會就其靜態存在看,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就其動態展開看,是生產力發展改變生產關系及其一切社會關系。生產方式作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中介,既為生產力所決定又決定生產關系,既具生產力功能又具生產關系價值,是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人類社會特定結構及其整個歷史運動,既是一個以生產方式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系統,又是一個由生產方式運動推動的過程。因此,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統一的基礎,在於社會的生產方式。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上述觀點研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助於我們既從歷史的、現實的國情出發,又把它置於「世界歷史」、「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中;既從我國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出發,又聯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總趨勢,從而既看到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因其中介性,可以共存於兩種社會制度之間並互通互補,生產的技術層面構成生產方式的基礎,經濟體系以它為坐標系,經濟形態的依次演進從根本上決定所有制形態的一般發展,因而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市場經濟發展階段不可超越,中國必須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市場經濟;又看到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的中介性必然與一定的經濟關系、社會制度結合,生產關系的社會層面決定社會的基本制度,不同的所有制形態可以反映相同的經濟形態。因此,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中國實行的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應該而且必然是社會主義的。
五、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
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是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中又一基本的方法論思想。它體現為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不僅從經濟現實出發,在研究經濟現實中進行哲理的分析推論,並從中引出世界觀、方法論的結論,而不是止步於實證歸納;而且在對經濟現象進行哲理的分析與揭示中,融入經濟的實證使之有根有據,而不致流於哲理的空洞思辨和抽象演繹。
還在馬克思創立經濟哲學之初,他就批判地審視了當時的經濟理論,既反對蒲魯東用先驗原則、抽象哲學理念投射經濟現實,認為這只能導致「可笑的哲學」;[9]又批評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停留於純粹經濟事實的膚淺表述和實證歸納,認為其不從經濟關系的社會歷史性考察、深究經濟現象的本質,導致了他們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固定永恆的規律的唯心史觀結論。而馬克思《資本論》中貫串始終的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的方法,則是他融合經濟學實證性與哲學思辨性的結晶。雖然這部研究資本主義的巨著側重於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但這種分析卻既因哲學唯物史觀的運用而使經濟學的實證分析,超越了純粹的表象描述而具有強烈的理性思辨,又因經濟學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的實證而使哲學的邏輯推演,超越了純思辨的抽象論證而具有透徹的經驗說服力,從而使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任何單純的經濟學著作或單純的哲學著作。縱觀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思想,其哲學與經濟學在相互交融基礎上達到了辯證統一。如同勞動、分工、生產力、生產關系既是經濟學又是哲學的基本范疇一樣,馬克思的經濟哲學理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既是社會的、歷史的、哲學的經濟學,又是經濟的社會學、歷史學和哲學。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哲學理性思考和經濟學實證分析統一的方法研究和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必須做到:一方面,在探討諸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等具體問題時,必須運用世界歷史理論、社會形態論加以理性抽象而不能止於經濟範式、技術模式、操作手段等經濟學的表層。另一方面,在深化諸如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論、形態論、本質論、動力論等基本理論時,必須結合和依據世界、中國的社會經濟變化現狀和趨勢,以及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問題加以經驗證明,而不囿於抽象的概念框架和理論體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融合兩者特徵的基礎上,創建出既不因滿足於繁榮表象而對自身功能產生幻化、又不因囿於空洞思辨而對自身功能產生懷疑的,既適合又能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實的經濟哲學理論。
F. 歷史學畢業論文選題 古代女性
這個問題比較概括,不過我建議你去看下論文網站裡面比較突出的一個:學術論文網(www.csscipaper.com)。裡面關於歷史方面的論文很多,相關欄目有:
歷史地理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
(一)歷史學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lishixue/
1、歷史學研究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hisstudy/
2、歷史學理論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histheory/
3、歷史學動態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histrend/
4、歷史學概論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introction-to-history/
5、歷史學前沿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frontier-history/
6、古代文明史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ancient-civilization/
(二)世界史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shijieshi/
1、世界史學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worldhistory/
2、世界歷史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world/
3、世界歷史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shijielishiyanjiu/
4、全球史研究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globalhistory/
5、世界史理論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whtheory/
6、世界史動態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whtrend/
(三)先秦、秦漢史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qinhanshi/
1、中國古代史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gudai/
2、先秦秦漢史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xianqin/
3、先秦秦漢史動態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qinhan/
(四)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weijinsuitang/
1、魏晉隋唐史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weijin/
2、魏晉隋唐史動態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suitang/
(五)宋元明清史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songyuanmingqing/
1、宋遼金元史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songyuan/
2、明清史研究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ming/
3、明清史動態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qing/
(六)中國近代史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
1、中國近代史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jdsyj/
2、中國近代史綱要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zhongguojindaishigangyao/
3、中國近代史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zhongguojindaishilunwen/
4、中國近代史理論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jdsll/
5、中國近代史人物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zhongguojindaishirenwu/
6、中國近代史動態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jdsdt/
(七)中國現代史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
1、中國現代史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xdsyj/
2、中國現代史綱要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gangy/
3、中國現代史理論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xdsll/
4、中國現代史專題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xdszt/
5、中國現代史叢刊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xdsck/
6、中國現代史動態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history/xdsdt/
(八)當代中國史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contemporarychina/
1、《當代中國史》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contemporarychina/2010/
G. 軍事理論課論文
古今中外,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國防,而能夠安然無虞地存在下去,國防即使國家的防務,也是全民族的防務.在我國各大高校開展國防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而特殊的組成部分.《國防教育法》指出:「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國防教育讓我們每一個高校生懂得了在將來國防事業當中的角色,同時能夠維護國家的安全、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
從清朝時期開始,我們中國就開始簽署了許許多多的不平等條約,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國的軍事力量落後,國防動員工作沒有做到位,而恰恰國防動員是奪取戰爭主動權的可靠保障,所以在過去的中國,我們往往失去的是戰爭的主動權.
國防是國家的防務,國防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所以說,國家的安危與國防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覺得大學生要自覺接受國防教育,認真參加軍訓,樹立愛國主義信念,並切對國家軍事有一定的熟悉,了解對國家與鄰國,在國際上的軍事關系,以便能積極的響應國防動員.同時要認真學習現代科技文化知識,掌握過硬本領,強身健體,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貢獻力量.再者,大學生正是科技方面的高素質人才,所以生應是國防事業中的第一擔當者;同時國防教育可以啟發大學生們的憂患意識,使之有動力學好專業課程,讓其有對國家無私奉獻精神.
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人民群眾在戰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為了國防事業,我們要堅持把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土壤之中,把國防動員各個方面的工作統籌起來,把各方面的力量協調起來,把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打牢人民戰爭的基礎,積蓄人民戰爭的強大力量;創新發展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緊跟時代變化、技術進步和軍事發展步伐,不斷研究人民戰爭的新內涵、新要求,積極探索信息化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新特點、新規律,不斷積極創造參戰支前和動員保障的新途徑、新方法,使人民戰爭思想在信息化條件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而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對他們更要加強國防教育.
我學了《軍事理論》後,對國家的國防動員有了深刻的了解,我明白了沒有任何國家即使是經濟發達國家都無法為了對付敵人的突然襲擊和侵略,而保持一支滿足戰爭需要的龐大軍隊,所以在平時里,保持一定數量的常備軍是必要的,而戰時動員的准備工作則是重中之重,人民群眾是建設強大國防的力量源泉. 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歷來非常重視動員准備,所以他
H. 歷史本科論文題目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內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容態空間概念。下面學術堂整理了十個歷史本科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沃爾什歷史哲學客觀性思想述評
2、有色眼鏡下的大歷史--讀《人類簡史》
3、「一帶一路」戰略對世界歷史理論的創新
4、現代西方批判史學傳統的現代轉向
5、關於20世紀中國史學發展道路的對話
6、南京國民政府對《清史稿》的審查及其社會因應
7、法國年鑒學派在中國的兩種對立形象
8、陳寅恪論中國學術文化融合之道
9、文化「理蕃」:日本對台灣原住民族的殖民統治
10、交易費用視角下南宋「親鄰權」的演變及調適
I. 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探究活動課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怎麼寫
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觀的再認識
The Revaluation of the Notion of Utopian Allocation
金平
摘 要:空想社會主義提出了絕對平均主義、以實物為對象的分配思想,否定了人們的財產繼承權.結合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對空想社會主義的分配觀進行重新認識和評價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空想社會主義;分配觀;效率;公平
分類號:D0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227(2001)02-0001-04
作者簡介:金平,青島大學馬列部,副教授,青島市,266071
作者單位:金平(青島大學馬列部)
參考文獻:
〔1〕高放、黃達強主編:《社會主義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頁.
〔2〕埃蒂亞耶納@卡貝:《伊加利亞旅行記》,第1卷,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75頁
〔3〕《巴貝夫選集》,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86、89頁.
〔4〕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9頁.
〔5〕[6]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78頁.
對空想社會主義分配觀的再認識
建國以後,我國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但是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後,由於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缺乏認識,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嚴重的失誤,經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近9年的撥亂反正、大膽探索,使我們的社會主義有了新的認識。可以這么說,改革的9年,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再認識的9年。
第一、 我們的社會主義應當是從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的社會主義。一方面,必須明確我國是搞社會主義,而不是搞資本主義,不能倒退,走回頭路;另一方面,由於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能超越這個最重要的國情,要求過高,急於求成。這就能使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既可以避免右,又可以避免"左"。
第二、 我們的社會主義應當是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大力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深刻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工作重心轉移的問題。這就是基於對"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這一認識而提出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只有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使生產力水平趕上中等國家的水平,我們才有資格說是堅持了社會主義。
第三、 我們的社會主義應當是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此,只要堅持改革,才能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就不可能擺脫貧窮,就談不上堅持社會主義。
第四、 我們的社會主義應當是堅持對外開放的社會主義,經驗和教訓使我們懂得了,關起門來搞社會主義建設是搞不好的。自力更生決不是自給自足,閉關鎖國;中國在歷史上落後,就是因為閉關自守;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要實現四個現代化,不開放不行,不加強國際交往不行,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資金不行。
第五、 我們的社會主義應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大力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只有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充分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才能把經濟真正搞活,促使各個企業提高效率,靈活經營,靈敏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需求。
第六、 我們的社會主義應當是以安定團結為前提,充分發揚民主的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只有在民主化的基礎上才能順利發展,這就要求加強人民民主,允許和鼓勵黨員在黨內、人民在國內,提出不同的意見,對現存體制和政策提出批判性的評價,對於各級領導直至中央領導進行監督,人民群眾真正參與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決策和管理。發展民主政治既是社會主義的目的,也是社會主義賴以順利前進的重要手段。
第七、 我們的社會主義應當是扎扎實實建設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實踐證明,只搞物質文明建設,不抓精神文明建設,就會迷失方向,以致走上邪路。那種認為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就會自然而然上去的看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對於社會主義的再認識,遠不止上述幾點,這里只是擇其要者而言。所有這些認識,也是我們近9年來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共同努力的重大成果。盡管對於社會主義還有許多未知有待於我們去探索,但是,只要我們本著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則,我們就一定能對社會主義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中文免費論文地址集錦
一、 綜合類
1、學生大論文中心
包含 哲學類 | 經濟學 | 法學類 | 教育學 | 文學類
| 藝術學 | 理學類 | 工學類 | 醫學類 | 管理學 | }
社會學 | ***學。為html格式。
2、蜂朝無憂論文網
門類很全。
3、論文下載中心
門類很全。
4、論文帝國
門類較全。
二、 教育類
1、教研論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學教育為主,基礎教育、英語教學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學論文網
以教育論文為主,包含:語文論文 美術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英語論文 歷史論文 德育論文 教學論文
數學論文 音樂論文 生物論文 自然論文 體育論文
地理論文 攝影論文 勞動技術 農村教育 畢業論文
素質論文 醫學論文 電子電器學 思維科學 計算機論文
活動課教學 書法篆刻論文 創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論文 信息技術論文
3、教育論文
4、中國園丁網論文大觀
5、北大附小學校教師的文章:
三、 專業類
1、優秀論文雜志
以科技類為主。
2、論文資料網
以財經經濟管理類為主。
3、法律圖書館
文如其名。
4、法學論文資料庫
文如其名。
5、中國總經理網論文集
6、mba職業經理人論壇
7、中國農業在線-農業論文
8、體育論文
9、財經學位論文下載中心
10、公開發表論文_深圳證券交易所
11、中國路橋資訊網論文資料中心
12、論文商務中心
13、法律帝國:
四、 論文寫作教學類
1、學術論文
其實是學術論文的寫作網站。
五、 博碩士論文
1、論文統計
實際上就是萬方的論文統計。
2、台灣博碩士論文咨訊網
3、北京大學學位論文樣本收藏
4、學位論文 (清華大學)
]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論文中國 :
新浪論文網分類:
中國論文聯盟:
大學生論文庫
論文資料網:
論文下載中心:
畢業論文網:
學位論文:
無憂論文網: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論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