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有悠久的歷史,請問我國歷史上被尊稱為茶聖的是誰
陸羽(733年~804年),外號茶仙或茶聖。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陸羽,字鴻漸,又號「茶山御史」。
《新唐書·陸羽傳》記:「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
陸羽遍嘗中國各地的名茶,並著有《茶經》述說。他的著作成為日後世人研究茶藝的經典。今時今日不少人都愛用「陸羽」來作茶藝或茶類產品的名稱。
陸羽(783年--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
他工於詩文,但傳世不多。 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他三歲的時候,被竟陵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後取得陸羽一名。在龍蓋寺,他不但學得了識字,還學會了烹茶事務。盡管如此,陸羽不願皈依佛法,削發為僧。
十二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里學演戲。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很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能和抱負,當即贈與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學習。後與一好友(崔國輔)常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唐肅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洲(今南京)鑽研茶事。唐上元年(公元760年)隱居山間,闔門著述《茶經》。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中載有陸羽一首詩,正體現了它的品格。 不羨黃金磊,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登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凌城下來。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業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茶經》一問世,即為歷代人所寶愛,盛贊他為茶業的開創之功。宋代陳師道為《茶經》做序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 陸於逝世後,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
2. 古代被稱為「茶神」的人是
指陸羽。陸羽字鴻漸,唐玄宗竟陵人。不知所生,有寺僧收育之。既長,以易內自筮,得漸卦曰:鴻漸容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乃以陸為氏,名而字之。及長聰俊多能,學贍辭逸,詼諧縱辯。詔拜太子文學不就職,隱苕溪,自稱桑薴翁。羽嗜茶,始創煎茶法,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時鬻茶者。陶為其像,置煬突間,祀為茶神。民間尊之為茶聖。
3. 中國歷史上喜歡喝茶的名人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淵遠流長。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我國人民生活關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許多名人與茶結緣,不僅寫有許多對茶吟詠稱道的詩章,還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有個奇特的規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則就會喝醉。他在《飲茶歌》中曾這樣描繪:「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明代湖州司馬馮可賓一生茶壺不離手。他喜歡自斟自飲,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品味出其中樂趣。即使是客人來了,他也是每人發一把小壺,任他們自飲。 現代文學家中,愛好飲茶的人頗多,其中不少人對茶文化很有興趣。 魯迅妙論茶 魯迅愛品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客居廣州時,曾經贊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因此,當年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題詠名茶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制的名茶———高橋銀峰,大為贊賞,寫下《初飲高橋銀峰》詩: 「芙蓉國里產新茶,九嶷香風阜萬家。 肯讓湖州誇紫筍,願同雙井斗紅紗。 腦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來眼不花。 協力免教天下醉,三閭無用獨醒嗟。」 老舍品茗著《茶館》 當代著名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說過這樣精闢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裕泰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戊戌變法到抗戰勝利後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品茶行家秦牧 當代作家秦牧的故鄉廣東澄海縣屬潮汕地區,當地「功夫茶」習俗名播中外。他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過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都有飲茶習慣,大家突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為評茶師。秦牧還寫有《故鄉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懷著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傳奇的茶俗,廣為傳誦。 葉君健獨鍾茶飲 當代著名作家葉君健從年輕時起就愛好飲茶,在重慶大學教書時,常與友人去茶館喝茶聊天,特別喜歡品四川的沱茶。他說:「中國美好的東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種。它既高雅,又大眾化。中國人的生活,除柴、米、油、鹽、醬、醋以外,還必須有茶。」
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的家鄉是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這里的人民好飲一種煙熏茶。受此影響,劉少奇也特別喜歡喝煙熏茶。解放後家鄉人給他捎上一包茶葉到北京,他如獲至寶,工作疲倦時,只要喝上一口這種煙熏茶,他就會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澤東同志也喜歡喝茶還有吃茶渣的習慣。當年曾與詩人柳亞子在廣州茶樓里一邊品茶,一邊探討革命真理,後來他的詩中便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之句。品茶行家秦牧
當代作家秦牧的故鄉廣東澄海縣屬潮汕地區,當地「功夫茶」習俗名播中外。他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過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都有飲茶習慣,大家突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為評茶師。秦牧還寫有《故鄉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懷著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傳奇的茶俗,廣為傳誦。
葉君健獨鍾茶飲
當代著名作家葉君健從年輕時起就愛好飲茶,在重慶大學教書時,常與友人去茶館喝茶聊天,特別喜歡品四川的沱茶。他說:「中國美好的東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種。它既高雅,又大眾化。中國人的生活,除柴、米、油、鹽、醬、醋以外,還必須有茶。」
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的家鄉是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這里的人民好飲一種煙熏茶。受此影響,劉少奇也特別喜歡喝煙熏茶。解放後家鄉人給他捎上一包茶葉到北京,他如獲至寶,工作疲倦時,只要喝上一口這種煙熏茶,他就會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澤東同志也喜歡喝茶還有吃茶渣的習慣。當年曾與詩人柳亞子在廣州茶樓里一邊品茶,一邊探討革命真理,後來他的詩中便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之句! 古代人們就注意利用猴子的靈性,訓練它們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早在明代就開始利用猴子攀岩採茶了。利用猴子採茶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種:
「馴猴採得」。武夷山有名茶曰「大紅袍」。它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深邃的峽谷內一片陡峭的山崖上,古時只有兩株。此茶質地優異、葯效顯著,但是人們沒辦法上去採摘。後來,山民們掌握了猴子善於攀爬的習性,馴服猴子,令其上樹採摘。因馴猴身穿紅色坎肩,於是將此岩茶稱為「大紅袍」。
「擊猴反得」。我國的烏龍茶,首推安溪的鐵觀音,其味芳香喜人,飲後心曠神怡。乾隆六年,王士諒攜茶上京,贈諸京官政要,並經權臣轉呈內廷。乾隆遂見王士諒,垂詢茶史。王士諒奏稱:「此茶發現於觀音石下,身重如鐵,清香神美賽觀音。」乾隆乃賜茶名「南岩鐵觀音」。史傳,最早是居於深山幽谷的僧人每逢茶樹「芽尖細如槍,葉開展如旗」的時節,看到群猴攀爬茶樹嬉戲之機,遂以石頭或者彈弓襲之,引起猴子生氣而折下茶枝反擊,僧人拾取後返回寺廟烘製方得此茶。英國人萊特遜編輯的《茶的醫學》記載:「仙人見一高攀茶樹的山猿,拋以什物,猿大怒,折枝扔下,仙人拾之而歸。」
「義猴償得」。深山猴群過冬時缺少食物,古人乘天寒地凍時節,以食物飼養。聰明的猴子知道人們喜歡喝茶,就於來春採茶報答。杭州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記載:「溫州雁盪山有猴,每至晚春,輒采高山茶葉,以遺山僧,蓋僧嘗於冬時,知猴之無所得食也,以小袋盛米投之,猴之遺茶,所以為答也!」對於茶的葯用價值,猴子知道得比較早。史載三國時代大將鄧艾有一次外出狩獵,射中一隻母猴,母猴懷中的小猴並不逃走,反而急促地將母猴身上的箭拔除,並采了些茶葉嚼爛後敷在母猴的傷口上。鄧艾為之感動,於是將良弓丟掉,發誓再不射殺猴類。
4. 古代被稱為「茶神」的人是
茶神陸羽抄
在中國古代的史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歷經變異,如茶、詫、設、茗、皋盧、茶等等。
「茶」字最早見於《詩經》,《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致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問世,其中已有「採茶薪樗」和「誰謂茶苦,其甘如薺」(《鄴風
谷風》)之句。
西漢末年,揚雄在他的《方言》中稱茶為「設」。在東漢時的《桐君錄》中,茶叫做「瓜蘆木」,東晉裴淵在他的《廣州記》中記載:「西平縣出皋盧,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茶又被稱做「皋盧」。
上述這些茶的名稱,據後人考證,是茶的異名同義字。但在唐以前那漫長的年代裡,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茶」字。隨著茶事的發展,從一字多義的「茶」中漸漸衍生出「茶」字。這已是在中唐,茶聖陸羽撰寫《茶經》的時候了。此後「茶」開始成為通用的名稱,「茶」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一直沿用至今,為炎黃子孫所接受。
5. 請問中國歷史上的茶聖是誰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或雲自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全唐文》有《陸羽自傳》。 【傳說】 不少典籍中還記載了陸羽晶茶鑒水的神奇傳說。唐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述了陸羽這樣一件事: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今江蘇揚州),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懂,因之趕郡,泊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於南零水又殊絕,今者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執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低水至,陸以杓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榮槽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遭止之,又以杓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伏罪曰:『某自南零齊至岸,舟盪覆半,懼其渺,揭岸水增之,處士之鑒,神鑒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李因問陸,既如是,所歷經處之水,優劣精可判矣。陸曰:楚水第一,晉水最下。』李因命筆,口授而次第之。」(新唐書·列傳)的(陸羽傳)中,也記有此事,但在說到李季卿召見陸羽時,「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 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唐時曾任過衙州刺史的趙磷,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話錄)里說,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至今露茶之家.陶為其像,置於煬器之間,雲宜茶足利。』唐李肇撰{國史補)也說到,陸羽·茶術尤著,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號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注之。」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 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6. 中國史上的茶聖是誰
中國史上的茶聖是陸羽。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曾編寫過《謔談》三卷。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6)中國歷史上的茶神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傳說之三
陸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前後,中國文化史上儒釋道三家並行,南方則儒禪匯流。
陸羽初到江南,結識了時任無錫縣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狀元出身,當世名士,為陸羽的茶事活動提供了許多幫助。但對陸羽茶事活動幫助最大而且情誼最深的還是詩僧皎然。皎然俗姓謝,是南朝謝靈運的十世孫。
皎陸相識之後,竟能結為忘年之交,結誼凡四十餘年,直至相繼去世,其情誼經《唐才子傳》的鋪排渲染,為後人所深深欽佩。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系,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范圍和視野思路。
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後又是在皎然的幫助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
7. 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後(即帝後)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文學家王心鑒作《詠茶葉》一詩稱: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隔著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局限於四川一帶。
最古老的茶葉:
201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證實,從陝西漢陽陵出土的植物樣品為古代茶葉,這些茶葉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近日,漢陽陵出土的茶葉又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茶葉對外傳播:
世界各國的制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作品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中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中國茶葉蒸青綠茶的制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制技術傳入印尼。荷屬某家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中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制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來訪中國采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中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秘書哥登來中國學習茶葉產制技術。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中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中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中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制茶始於特羅氏。學習中國武夷岩茶製法,試製成功。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中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3年,中國茶工、漢家劉氏茶坊29代傳人,將中國的種茶技術傳到俄羅斯和喬治亞。1900年劉茶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中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中國珠茶製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7)中國歷史上的茶神擴展閱讀:
挑選茶葉,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也講究「望、聞、問、切」,需要一定的茶葉知識。以下給各位茶友介紹一下茶葉的鑒別方法,幫助你挑選到好茶。首先,要規避以下4點。
忌買「茶名」
有的茶葉市場上,到處有名優茶,凡烏龍類即「鐵觀音、或大紅袍」,凡扁炒青即「龍井」,其實就是利用茶小白對茶認識不夠全面,用一些出名的茶來吸引茶友,讓茶友覺得一定是好茶。之前小葉子就遇到過這種情況,包裝上寫的是小青柑,但打開卻是大紅柑。所以提醒各位茶友, 買茶要清醒。
忌買「包裝」
忌買「包裝」的意思是不要看包裝來買茶葉。很多茶友看到茶葉包裝顏值高,就忍不住想買。有的茶葉包裝很華麗,但品質並不好。所以要提醒各位茶友,如果想買到自己喜歡的好茶,茶質最重要,不要一味追求包裝漂亮。
忌買「大全」
有的商家會把各類茶葉整合包裝出售,讓茶友覺得一次性可以品這么多好茶,很劃算,但這時也需要提高警惕,因為有的是把品質不佳的茶也整合包裝,命名為「五大名茶或八大名茶」等。所以茶友若想品全各類名茶,得留心尋找。
忌買「地名」
到茶鄉,尤其是旅遊景點,會有很多賣茶葉的商鋪,這時也要仔細挑選,因為有的商家會利用「茶鄉」這個點來「炒作」,讓茶友誤認為,茶鄉的茶肯定都是好茶,可是好茶除了要有好的生態環境,還要有精細的製作工藝,所以買茶時,茶友們要學會辨別。避免挑到以次充好、或價格不實的茶葉。
8. 有關茶的歷史名人
有關茶的歷史名人:
1、茶聖陸羽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2、別茶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對茶很偏愛,幾乎從早到晚茶不離口。他在詩中不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還有飯後茶、寢後茶,是個精通茶道、鑒別茶葉的行家。
白居易喜歡茶,他用茶來修身養性,交朋會友,以茶抒情,以茶施禮。他的別號「別茶人」,是在《謝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詩中提到的,詩中說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茶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3、茶仙蘇東坡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東坡視茶境為仙境,並沉醉於茶,寄身於茶,蘇東坡愛茶也愛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把茶作為溝通自然,內省性情,品味人生的修煉手段,並主張「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典型的茶藝人生,以茶悟慧而入詩入畫,他隨緣自適,樂觀豁達,圓融貫通,自由自在,在茶中品出人格精神,生命體悟和胸襟抱負,並為後人留下無數的精神食糧,不愧為茶仙。
4、茶神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英雄的悲歌,茶人的愛國情懷。
陸游酷愛茶也愛詩,以茶悟詩而言志,著有一萬多首詩,其中有300多首茶詩,詩人把茶當作一門悟的藝術和品的文化。到83歲時還寫下了「桑薴家風君勿實,他年猶得作茶神」,詩人希望陸羽的茶道代代相傳,自己下輩子還當茶神。
5、茶怪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6),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揚州八怪之一清茶里悟人生,頂峰之極,悟出了「難得糊塗」!鄭板橋的畫怪,書也怪,「曲曲溶溶漾漾來」,穿沙隱竹破莓苔,此間清味誰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這世間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與其朋友的愛茶,愛竹,愛梅、愛蘭、愛石、愛紫砂來顯其君子之得。
鄭板橋也是寫茶聯最多之人,「汲來江水煮新茗,買盡清山當畫屏」,「香文古鼎把九個,日著新茶兩三碗」,「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但若是我們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橋的人生,就是「糊塗」而真,見怪不怪了!
9. 茶葉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茶葉(a tea leaf)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樹最早出現於我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而中國沒有。但他們不知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茶樹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葯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考證: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葯用開始的。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義是「苦菜」,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一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產生了。
茶與糧食,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於氣候等原因,當地並不產茶,官府為了增強控制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採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制茶葉的供應,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兄弟民族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恆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於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 「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 「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產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起來的。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葯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沖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干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10. 中國歷史中的「茶聖」,你知道是誰么
陸羽抄(733—804),字鴻漸,襲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10)中國歷史上的茶神擴展閱讀:
陸羽原來是個被遺棄的孤兒,被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收養,陸羽在智積禪師的扶育下,學文識字,習誦佛經,並為積公煮茶伺湯。
公元760年在《茶經》初稿寫成之後,陸羽繼續在江浙一帶訪茶,制茶,並對《茶經》不斷進行訂正、補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經》最後定稿。
《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是中國茶葉生產、茶葉文化歷史的里程碑。
陸羽不僅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身體力行,善於發現好茶,善於精鑒水品。如浙江長興顧渚紫筍茶,經陸羽品評為上品而成為貢茶,名重京華。
陸羽逝世後不久,他在茶業界的地位就漸漸突出了起來,不僅在生產、品鑒等方面,就在茶葉貿易中,人們也把陸羽奉為神明,凡做茶葉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陸羽像,供在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