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代十國年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年代嗎 一共經歷了多少年啊,有沒有標志性事件
五代十國存在於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間。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而後漢僅僅四年,後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卻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卻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系,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卻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柴榮後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柴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吳的開創者楊行密,在鎮壓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中被唐朝提升為淮南節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為吳王,建都揚州。到楊溥在位時,丞相徐溫等立楊溥為天子,國號吳。
但此時,楊氏大權早已旁落。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廢楊溥自立,國號唐,建都金陵,改姓名為李昪,史稱"南唐"。到後主李煜時,為北宋所滅。
唐壁州(四川導江)刺史王建,從894年開始,先後兼並西川、東川和漢中之地。後梁建立,他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子王衍繼位,以奢侈荒淫、刻剝百姓著稱。925年,後唐庄宗派兵滅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為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攻佔東川。934年,他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當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繼位,又攻取鳳州,疆域與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樣,刻剝慘毒,奢侈成性。965年為北宋所滅。
吳越的創建者錢鏐,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為鎮海節度使。不久,因討越州軍閥董昌有功,升任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封他為吳越王,都於杭州,擁有兩浙之地。這一地區戰爭很少,生產發達,經濟繁榮。錢氏政權五傳至錢俶,於978年降北宋。
唐末,馬殷割據湖南。907年,後梁封他為楚王,都於潭州(長沙)。927年,後唐又封其為楚國王。馬殷死,諸子爭立,政局混亂,951年被南唐攻滅。但南唐滅楚不久,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以後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963年為北宋所滅。
893年,王審知隨其兄王潮據福州,897年,繼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909年,後梁封他為閩王,據有泉、汀等地。王審知死後,繼位的都是暴君,內亂不休,945年被南唐攻滅。
905年,劉隱為唐靜海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封他為大彭郡王。隱弟劉龑繼位後,擴大了勢力范圍,於917年稱帝,國號越,建都廣州,次年改國號為漢,史"南漢"。南漢君主都極其奢侈,統治十分殘暴,境內階級矛盾非常尖銳,971年為北宋所滅。
907年,後梁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924年,後唐庄宗封他為南平王,都於江陵,僅有荊州一地,至唐明宗時才得歸、峽二州,是十國中最弱小的一國。963年亡於北宋。
北漢為後漢高祖弟劉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漢。劉崇據河東之地,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979年亡於北宋。
五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從出版史角度看,後唐長興三年(932)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刻成的九經,是中國第一部監本九經,宋人稱其為「舊監本」或「古京本」,是中國後世一切監本九經的祖本。這部九經,歷時近二十年,中經後唐、後漢、後周三朝更替,終於得以完成。這實在是個奇跡,它反映了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僅刊刻了《昭明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諸書,而且還於廣政十四年(951),經營了「廣政石經」的刊刻。這個石經和以前的石經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連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邁評價其「猶有正(貞)觀遺風」。此外,後晉的劉等,還撰成了《唐書》二百卷,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吳越的羅隱,是這一時期較有名的文學家,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今可見者,有《四庫全書》所收《羅昭諫集》八卷。西蜀的韋庄、歐陽炯,南唐的馮延巳、中主李景、後主李煜,都擅長寫詞,均有不少名作傳世,開宋詞鼎盛之先河。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留傳至今的繪畫珍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五代十國朝代、都城、年代表
朝 代 都 城 年 代
(或國名) 古 名 今 地
後 梁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07——923
後 唐 洛 陽 河南洛陽市 923——936
後 晉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36——946
後 漢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47——950
後 周 汴 州 河南開封市 950——960
吳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892——937
南 唐 金 陵 江蘇南京市 937——975
前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891——925
後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925——965
閩 長 樂 福建福州市 893——945
楚 長 沙 湖南長沙市 896——951
南 漢 興王府 廣東廣州市 905——971
荊 南 荊 州 湖北荊州市 907——963
吳 越 杭 州 浙江杭州市 893——978
北 漢 太 原 山西太原市 951——979
五代十國時期戰爭年表(簡)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 潞州之戰
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吳天佑六年,909年) 象牙潭之戰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 柏鄉之戰
五代後梁乾化五年(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 魏州之戰
契丹神冊二年(後梁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 幽州之戰
五代後梁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 胡柳陂之戰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後梁龍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 後唐滅後梁之戰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後梁龍德三年,923年) 楊劉之戰
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 後唐滅前蜀之戰
五代後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 定州之戰
五代後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閏十一月 後晉滅後唐之戰
五代後晉天福八年至開運三年(契丹會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滅後晉之戰
五代後晉開運二年(契丹會同八年,945年)至三年 陽城、滹沱之戰
五代後漢乾佑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戰
五代後漢乾佑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 郭威滅後漢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元年(北漢乾佑七年,954年) 高平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後蜀廣政十八年,955年) 秦鳳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 壽州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 紫金山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五年至六年(遼應歷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興元年,955—958年) 後周攻南唐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 淮南之戰
『貳』 中國重大歷史事件時間表
原始社會
約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7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7000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期
奴隸社會
夏(約公元前21世紀到約公元前16世紀)
約公元前21世紀禹傳子啟夏朝建立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元年我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封建社會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1718年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東漢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
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官渡之戰
208年赤壁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國建立
221年蜀國建立
222年吳國建立
263年魏滅蜀
265年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晉滅吳
316年匈奴兵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東晉建立
383年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開始
485年北魏實行均田制
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結束
589年隋統一南北方南朝結束
605年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隋末農民戰爭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貞觀之治
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8世紀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權以渤海為號
同一時期南詔首領皮羅閣合並六詔為南詔
8世紀中期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13年——741年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亂
780年實行兩稅法
875年——884年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005年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畢晟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王安石變法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蒙古滅西夏
1234年蒙古滅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元滅南宋
1351年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大起義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盟軍攻佔大都元亡
明初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5年——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始出現
16世紀中期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實行一條鞭法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清軍入關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51686年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6年昭莫多戰役
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8世紀中期維吾爾貴族大和卓小和卓發動叛亂
1771年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叄』 五代十國的主要的事件(兩個)
朱溫滅唐建立後梁,他當年在討伐黃巢的時候就結怨李克用,後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滅後梁,在後來石敬瑭為了攻打他小舅子的後唐,允諾燕雲十六州給遼國,邀請遼國出兵攻打後唐,結果後唐滅亡,後來石敬瑭的兒子不服遼國,也被遼滅了。後漢隱帝殺了郭威一家老小,結果郭威反叛,建立後周,他的侄子柴榮在攻打燕雲十六州的時候逝世,N年後,北部說有遼軍的敵情,後周派趙匡胤被上,結果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五代十國存在於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間。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而後漢僅僅四年,後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卻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卻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系,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卻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柴榮後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柴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五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從出版史角度看,後唐長興三年(932)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刻成的九經,是中國第一部監本九經,宋人稱其為「舊監本」或「古京本」,是中國後世一切監本九經的祖本。這部九經,歷時近二十年,中經後唐、後漢、後周三朝更替,終於得以完成。這實在是個奇跡,它反映了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僅刊刻了《昭明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諸書,而且還於廣政十四年(951),經營了「廣政石經」的刊刻。這個石經和以前的石經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連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邁評價其「猶有正(貞)觀遺風」。此外,後晉的劉等,還撰成了《唐書》二百卷,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吳越的羅隱,是這一時期較有名的文學家,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今可見者,有《四庫全書》所收《羅昭諫集》八卷。西蜀的韋庄、歐陽炯,南唐的馮延巳、中主李景、後主李煜,都擅長寫詞,均有不少名作傳世,開宋詞鼎盛之先河。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留傳至今的繪畫珍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肆』 中國朝代歷史都有哪些重要事件,詳細的說一下
1.秦始皇(贏政)——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2.漢惠帝(劉盈)——來去匆匆,過眼雲煙
3.漢景帝(劉啟)——政績並不代表著其成功
4.漢武帝(劉徹)——開天闢地的帝王
5.漢宣帝(劉詢)——中興之主
6.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7.漢新帝(王莽)——奪權容易,守權難
8.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9.漢明帝(劉庄)——東漢時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0.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1.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2.漢獻帝(劉協)——東漢最後一個皇帝
13.三國魏武帝(曹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14.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並峙的皇帝
15.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並存的皇帝
16.三國吳大帝(孫權)——智勇兼備的英雄
17.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18.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19.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0.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1.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
22.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3.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4.十六國後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民族皇帝
25.十六國後趙國太祖(石虎)——殘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古代三位最傑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著雄圖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0.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歷史上最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3.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歷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楊堅)——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
35.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範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顯)——被3個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
41.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樂皇帝
43.唐肅宗(李亨)——兩耳不聞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適)——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46.唐順宗(李誦)——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憲宗(李純)——中興之主
48.唐穆宗(李恆)——縱情享樂終其一生
49.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晃)——五代時期的第一個皇帝
50.五代十國後唐庄宗(李存勖)——喜歡唱戲的皇帝
51.五代十國後晉高祖(石敬瑭)——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國後晉出帝(石重貴)——善始未能善終
53.五代十國後漢高祖(劉禺)——後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54.五代十國後周太祖(郭威)——五代時期後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國後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帝王
56.五代十國吳武帝(楊行密)——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國南唐烈祖(李界)——後廢吳主自立,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亡國之後成詞宗
59.五代十國吳越武肅王(錢鎦)——「海龍王」
60.五代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國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趙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趙恆)——信小人、遠賢臣
63.宋仁宗(趙禎)——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64.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契丹民族的英雄
65.遼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強盛的人
66.遼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遼景宗(耶律賢)——遼朝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吳)——中國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鐵木真)——一代天驕
71.元太宗(窩闊台)——蒙古帝國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國的締造者
73.元成宗(鐵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墳)——帝王之旅四年告終
76.明成祖(朱棣)——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熾)——一個平庸老實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鎮)——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鈺)——「代替他人當皇帝」
81.明憲宗(朱見深)——糊塗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頑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統
84.明穆宗(朱載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鈞)——一代英主卻背負千古罵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賦予傳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檢)——歷史劇中的悲劇人物
89.清太祖(努爾哈赤)——開疆擴土、驍勇善戰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極)——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順治)——清人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92.清聖祖(康熙)——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撲朔迷離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
95.清仁宗(嘉慶)——勵精圖治卻未能扭轉歷史
96.清宣宗(道光)——滿清唯一的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豐)——有重整江山之心,卻無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緒)——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選而繼承大統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統)——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
秦:(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l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
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l、高祖幫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驁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王莽,始建國,l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帝鑽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
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l、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l、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
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 淵 6年 2、劉 和 l年 3、劉 聰 8年 4、劉l 傑 l年 5、劉 曜 l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l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l、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l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l、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l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l、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l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ll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l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l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l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東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i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贇 l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l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 9O7--96O
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l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l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lO年。
四、楊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長沙
一、馬 殷 35年。
二、馬希聲 2年。
三、馬希范 l5年。
四、馬希廣 3年。
五、馬希萼 2年。
六、馬希崇 l年。
閩: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審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義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荊南:9O7--96建都:荊州
一、高季興 22年。
二、高從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繼沖 l年。
南漢:9O5--97l 建都:廣州
一、劉 隱 12年。
二、劉 32年。
三、劉 玢 1年。
四、劉 晟 l6年。
五、劉 鋹 l3年。
吳越:893--978 建都:錢塘
一、錢 鏐 41年。
二、錢元瓘 lO年。
三、錢 佐 6年。
四、錢 倧 l年。
五、錢 俶 40年。
北漢:951--979 建都:太原
一、劉 崇 4年。
二、劉 鈞 l4年。
三、劉繼恩 l年。
四、劉繼元 1l年。
後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趙姓,歷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義,太平興國,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禎,天聖,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頊,熙寧,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國,在位25年。
九、欽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歷九帝,趙姓。建都:臨安(杭州)。
一、高宗構,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興,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紹熙,在位 5年。
四、寧宗擴,慶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寶慶,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顯,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興,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歷十一帝.奇渥溫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鐵木耳,元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愛育萬拔力八達,皇慶,在位 9年。
五、英宗碩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順帝阿速吉八,大順,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歷,在位 2年。
九、文宗圖鐵木耳,至順,在位 5年。
十、寧宗懿璘質班,至順,在位 l年。
十一、順帝托權鐵木耳,元統,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記載十位,天順未列入。
據明初官修《元史》記載,自成吉思汗建國迄元順帝出亡(l206--l368),通稱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歷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樂,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熾,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鎮,正統,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鈺,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鎮,天順,在位 8年。(復辟)
八、憲宗見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載垕,隆慶,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鈞,萬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啟,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檢,崇禎,在位17年。
順
李自成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Z}(n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
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臨,為順治,在位l8年。
二、聖祖玄燁,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歷,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顒琰,為嘉慶,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寧,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為咸豐,在位1l年。
八、穆宗載淳,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載湉,為光緒,在位34年。
十、溥 儀,為宣統,在位 3年。
中華民國
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皇帝 袁世凱,年號洪憲。
『伍』 求五代十國的詳細歷史事件及時間
1、洛陽兵變
洛陽兵變是發生在中國五代十國後梁時期的一場兵變。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溫病重,欲立養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後,殺死朱溫,秘不發喪,矯詔監國,令均王朱友貞殺友文。
後朱友珪趕赴洛陽稱帝,群臣不服,均王朱友貞見狀趁勢起兵,與掌握重兵的楊師厚擊禁軍。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貞兵至洛陽,數千禁軍倒戈,突入宮中。
朱友珪見大勢已去,與妻子張氏一起自殺。朱友貞返回開封即皇帝位,是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晉軍壓境之際,同室操戈,逐使國力日衰,不久便為後唐取代。
2、郭威滅漢
郭威滅漢,是五代最後一個王朝後周建立的事件,發生於950年,歷時1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繼位,拜郭威為樞密副使。
948年三月河中(今山西永濟)的李守貞、永興(今陝西西安)的趙思綰和陝西鳳翔的王景崇相繼起事,郭威成功地平定這些亂事,結果李守貞和王景崇自焚,趙思綰投降。同一時間郭威又體貼手下,因此深受自己軍隊的愛戴。
但後來隱帝覺得顧命大臣的權力太多,因此開始消滅這些顧命大臣。郭威正在外領兵,聞訊後立刻以「清君側」的名號起兵。
隱帝為此於950年四月下令將開封內的郭威、柴榮和王峻的一切親屬殺盡。而憤怒的郭威於數日內就攻入開封城,劉承祐被殺。郭威的軍隊在開封大掠。
郭威首先表面上歡迎徐州的劉贇為後漢皇帝,自己卻借攻打契丹為借口北上,而他暗地裡派手下將劉贇殺死,然後又令自己的軍隊擁戴自己為新皇帝,並裝出迫不得已的模樣。在這樣的狀態下他仍然以「監國」之名登基,其後一個月才正式稱帝。
郭威滅漢導致後漢滅亡,及五代最後的一個王朝——後周的建立。郭威滅漢也致使北漢正式代替後漢。郭威滅漢也象徵五代十國踏入一個新的階段:後周時期。後周是個比較強大的王朝,這都為未來宋朝的統一打好根基。
3、高平之戰
高平之戰,指的是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與後周在澤州高平城(今晉城高平市)一帶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此戰中,後周初戰不利,柴榮冒著矢石親臨戰場,終於扭轉戰局,此戰以後周的大獲全勝告終,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轉強。
高平之戰是後周和北漢、契丹聯軍之間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決戰。
4、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5、白藤江之戰
白藤江之戰(越:Trận Bạch Đằng)指的是938年中國南漢政權與靜海地區(今越南北部)軍閥吳權之間的戰爭,因發生在白藤江而得名。
930年,南漢君主劉龑派李守鄘、梁克貞討伐交趾,擒靜海節度使曲承美而歸。但不久曲氏的部將楊廷藝就驅逐了南漢軍隊,自稱靜海節度使。
937年,楊廷藝為牙將矯公羨所殺。938年,楊廷藝的女婿吳權在愛州(今清化)起兵,反對矯公羨。矯公羨見吳權勢力強大,於是向南漢求救。
劉龑早已有吞並交趾的野心,趁機任命兒子劉弘操為靜海節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矯公羨的名義,率水軍出兵交趾。劉岩自己則屯兵海門(今廣西省博白縣),為劉弘操的後應。
南漢崇文使蕭益認為此節氣多雨且又道路難行,勸諫劉龑暫時放慢進兵的速度,多用鄉導帶路。但劉龑不聽,仍命令劉弘操率水軍進兵,從海口(下龍灣)進入白藤江。
此時,吳權已經攻破大羅城(Cổ Loa),殺死矯公羨。在得知南漢軍隊到達白藤江之後,命令手下的軍士砍伐樹木,製造木樁,並在木樁頂端包上鋒利的鐵皮。吳權將這些木樁插在白藤江入海處的險要的江心裡,同時在河岸一帶設下伏兵。
白藤江江水因漲潮而上升,淹沒了這些木樁。吳權當即命令部下率水軍向南漢軍挑戰。南漢水軍向前攻擊,吳軍佯敗而退。劉弘操果然命令南漢軍追擊,到達了吳軍的埋伏地點。
敗退的吳軍返回死戰。不久以後,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樁全部暴露了出來。許多南漢的大船被刺穿了底部,相繼紛紛沉沒,不少士兵也溺水身亡。吳權的伏兵四起,趁機駕小船襲擊南漢軍,與之展開白刃戰。
南漢軍大敗,損失過半,主將劉弘操陣亡。在得知劉弘操陣亡後,南漢君主劉龑慟哭,率殘部回國。
吳權擊敗南漢軍後,在939年稱王,建立吳朝,都城古螺(Cổ Loa)。從此以後,南漢不再南下攻打交趾。而越南(交趾)開始走向自主獨立發展道路,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正式從中國獨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兵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郭威滅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平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橋兵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藤江之戰
『陸』 中國歷史事件時間表
1939年鴉片戰爭。
1939-1942年 三次長沙會戰。
1940年3月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團大戰。
1941年皖南事變。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42-1945年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5年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談代表毛澤東等飛抵重慶,重慶談判開始。
1945年 雙十協定簽字。
1946年 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年9月遼沈戰役開始。
1948年11月 淮海戰役開始。
1948年11月 平津戰役開始。
1948年12月 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的上海《觀察》雜志和逮捕《觀察》工作人員,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觀察》事件」。《觀察》的被查封,標志著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啼鳴至此。
1949年春 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1949年4月21日 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展。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6)中國歷史五代十國時間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柒』 中國歷史的五代十國是什麼年代
五代十國是唐朝滅亡到宋朝之間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大陸處於混亂狀態,許回多國家先後獨立。
其中五答代(907年~960年),十國(891年~979年)。
五代是指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這個是在中原地區。後周後來強盛有一統之勢,被臣下趙匡胤篡位自立,建立了宋朝,五代滅亡。
十國是指的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這個是在中原地區以外。十國在宋太祖趙匡胤和弟弟趙匡義相繼征討下也逐漸滅亡。
施主,我看你骨骼清奇,
器宇軒昂,且有慧根,
乃是萬中無一的武林奇才.
潛心修習,將來必成大器,
鄙人有個小小的考驗請點擊在下答案旁的
"選為滿意答案"
土豆——為您服務
『捌』 我想了解五代十國時著名歷史人物和事件
五代十國存在於公元年-公元960年期間。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而後漢僅僅四年,後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卻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卻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系,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卻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柴榮後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柴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五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從出版史角度看,後唐長興三年(932)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刻成的九經,是中國第一部監本九經,宋人稱其為「舊監本」或「古京本」,是中國後世一切監本九經的祖本。這部九經,歷時近二十年,中經後唐、後漢、後周三朝更替,終於得以完成。這實在是個奇跡,它反映了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僅刊刻了《昭明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諸書,而且還於廣政十四年(951),經營了「廣政石經」的刊刻。這個石經和以前的石經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連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邁評價其「猶有正(貞)觀遺風」。此外,後晉的劉等,還撰成了《唐書》二百卷,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吳越的羅隱,是這一時期較有名的文學家,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今可見者,有《四庫全書》所收《羅昭諫集》八卷。西蜀的韋庄、歐陽炯,南唐的馮延巳、中主李景、後主李煜,都擅長寫詞,均有不少名作傳世,開宋詞鼎盛之先河。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留傳至今的繪畫珍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五代十國年代表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吳 南唐 吳越 楚 北漢
南漢 前蜀 後蜀 南平(荊南) 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