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19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和俄國歷史上

19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和俄國歷史上

發布時間:2021-03-06 09:49:03

A. 19世紀俄國歷史大事件(1840年以後)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17年2月,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大至16個加盟共和國)。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1991年8月,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1日,除波羅地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 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佔領,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擴張歷史
中世紀後期俄羅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帝國,並從15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從(中國)大清掠奪了58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庫頁島和新疆西部。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後的內戰,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
羅曼諾夫王朝

蘇聯時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列寧領導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退出一戰。十月革命之後的半年,一方面蘇維埃政權在全國建立。另一方面,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與德國妥協。保衛了蘇維埃政權。但是帝國主義國家發動聯合武裝干涉,並且支持高爾察克、鄧尼金、尤登尼奇等白衛軍發動武裝叛亂。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英勇的在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黨的堅強領導下,紅軍勝利。為了加強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社會主義,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於1922年底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1928~1937年,蘇聯先後勝利的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其重點是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蘇聯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強盛的工業國。蘇聯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國防實力大大加強,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成績輝煌。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是偉大的衛國戰爭時期,蘇聯人民打敗了兇殘的法西斯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的侵略,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納粹德國後,發展成為冷戰中的超級大國,侵佔了蒙古的唐努烏梁海、中國的黑瞎子島等土地,並促成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蘇聯的歷屆領導人還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卡年科、戈爾巴喬夫等。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台後,實施改革。主要針對斯大林時代存在的弊端進行在政治經濟方面進行一些改革。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是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而且赫魯曉夫改革缺乏科學周密的計劃。六十年代之後,改革矛盾日益突出,導致改革失敗,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勃列日涅夫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繼續改革,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的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達到頂峰,蘇聯與美國差距縮小,蘇聯在全球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但是70年代中期之後改革停滯,經濟發展逐步減緩,蘇聯在政治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矛盾逐步積累,為日後蘇聯的劇變和解體埋下了隱患。安德羅波夫雖然想挽救蘇聯但是執政時間太短就去世。契爾年科無所作為而終。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針對蘇聯經濟處於停滯的局面,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是沒有取得成果。80年代後期,蘇聯社會經濟陷入全面的危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其後戈爾巴喬夫又把改革的重點轉移到政治方面,由於政治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地位,削弱黨的領導,任由西方自由化思潮泛濫,否定蘇共歷史強調「民主化」「公開性」,造成了人民思想混亂、國家權力的軟弱分散。80年代末蘇聯改革全面失敗。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之後,戈爾巴喬夫失去了領導國家的能力,葉利欽控制了俄羅斯,蘇共解散國家性質改變,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劇;1991年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戰後美蘇爭霸長達三十多年的爭霸;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說明這一階段的爭霸中,美國占據優勢,處於上風。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了高潮。八十年代蘇聯經濟停滯國力不支,美國也面臨西歐日本的挑戰,兩強的發展均受到影響,因此雙方緩和⑤1991年蘇聯的解體,標志著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格局結束,冷戰是不符人心的,所以作為懲罰,兩國均受到極大影響。 蘇聯的驕傲:1957年,蘇聯成功的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成功的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第一座核電站。1977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實力佔到美國的70%,國民生產總值佔美國的58%,人均收入為美國的40%。從戰後到八十年代初期蘇聯一直是世界經濟第二強國.蘇聯漸漸由一個發達國家轉變為一個震壓全球的超級大國.
俄羅斯聯邦
1991年8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俄羅斯聯邦。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然保持了大國的地位,但始終面臨經濟困境,俄羅斯實現大國夢仍任重道遠。 據報道,根據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國收回半個黑瞎子島的主權,獲地174平方公里,當中第二大的島嶼銀龍島,因位處黑瞎島之西北,故此全部歸屬中國。俄羅斯保留大烏蘇里島(黑瞎子島)東半部份,包括有丘姆卡村和俄羅斯居民的別墅。俄方並已經開始拆除島上的防禦設施。黑瞎子島的勘界立新碑工作已於2007年底完成。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俄羅斯(包括解體前的蘇聯)社會對蘇聯70年歷史的評價有兩次大的變化。第一次發生在1987年1月,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提出在蘇聯歷史中「不應該有被遺忘的人物和空白點」。眾所周知,其結果導致了對蘇聯歷史的全盤否定,並對蘇聯解體產生了重大影響。[1]第二次發生在9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點是逐漸拋棄了那種否定一切的態度,能夠比較冷靜地、客觀地評價歷史。[2]
1.二月革命那麼,為什麼革命沒有停留在資產階級二月革命性質上?這是因為,十月黨人、立憲民主黨人、社會革命黨人及孟什維克所代表的企業主和地主試圖雄心勃勃地嘗試同「無政府狀態和經濟破壞現象」作斗爭。實際上,他們根本不可能通過非政府途徑克服這些現象。他們內心深處是想恢復原來的生活,但是,1917年的客觀現實根本不可能實現他們的這個願望;他們也沒有對國家經濟生活進行激進改革的方案。由於存在著群眾極為蔑視的「資產者」即有產階級,所以勞動群眾關於平均財產的呼聲日益高漲。各政黨的教條主義者(主要是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斷送了民主革命和危機「平穩」發展的機會,而且他們還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順應了群眾情緒的布爾什維克掌握政權就不足為奇了[8]。
判斷十月革命必要性最主要的標准應當是看它是否促進了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應本末倒置,看其是否符合某種理論(如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爆發)。舊俄國從落後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為戰勝德國法西斯提供強大物質基礎,充分證明十月革命的必然性。
然而過去研究十月革命也有不足的方面:列寧看到了舊俄國的落後性,發動十月革命是在一種受圍困、受孤立的情況下進行的,不得不實行高度集中的體制,利用有限資源以克服「落後性」。但不能把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模式化,社會主義發展應該呈現出多種模式,多樣化。俄國缺乏民主傳統,沒有議會、多黨制,革命中激進主義占上風,導致後來執政黨內缺乏監督機制。俄羅斯學者認為雖然這不是十月革命直接後果,但是一個有待研究的課題。

B. 19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和俄國歷史上分別有何自救運動

清朝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同治維新,是清後期至清末時,清廷洋務派官員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發展基礎,在全國展開的工業運動。「師夷之長技以自強」和「師夷之長技以求富」分別是前期與後期的運動口號和目標。該運動自1861年至1895年,持續約35年。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首次大規模的全國性西方工業運動,它是在封建皇權的背景下發生的。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的西方科技及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習近現代的公司體制則為國帯來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有助中國走上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然而當時的中國,卻難逃洋務運動失敗的命運。因為清軍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沉重打擊了清廷的信心,洋務運動黯然收場。


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改革

1861年俄國農奴制度改革是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俄羅斯帝國改革的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改革。此改革使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解體。

1861年農奴解放宣言宣布解放庄園農奴與家用農奴。此宣言使超過2千3百萬的農奴獲得自由。農奴被授予自由公民的所有權利,包括無需獲得許可就可結婚的權利,擁有財產的權利,和擁有自己事業的權利。宣言規定農民可以向地主購買土地。家用農奴則只獲得了自由,而沒有土地。

在俄國某些地區農奴制被廢除的時間更早。喬治亞地區的農奴解放被推遲到1864年,而且與俄羅斯相比,條件更有利於貴族。皇家的農奴於1866年被解放,獲得了更好和更大的土地。

C.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俄國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改革

俄國歷史上發生復了農奴制改革制。
俄國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還頑固保存著野蠻落後的的農奴制。農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無情的摧殘,他們整天無償的為地主勞動,甚至被作為物品抵押債務。大量勞動力被束縛在庄園里,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必需勞動力由此缺乏來源。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也因此大大落後於西歐國家。
俄國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歷史革命。

D. 19世紀60年代中方與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那個

中俄璦琿和約,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
《中俄璦琿條約》即《中俄璦琿和約》。1858年(咸豐八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侵華聯軍進攻天 津,威脅北京的時候,用武力迫使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由清政府黑龍江將軍奕山與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璦琿(今愛輝)簽訂。主要 內容是:俄國割去黑龍江 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只在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仍保留 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轄權;並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

《中俄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以調停為名誘迫清政府定 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3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國駐華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簽訂。共十二款。主要內容:(1)俄國得 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台南)、瓊州等七處口岸通商,若他國再有在沿海增開口岸,准俄國一律照辦;(2)俄國得在中國各通 商口岸設立領事官,並派兵船在這些口岸停泊;(3)俄國東正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4)中俄兩國派員查勘「從前未經定明邊界」(實際上是 要藉此侵佔中國領土);(5)日後中國若給予其他國家以通商等特權,俄國得一律享受。

《中俄北京條約》即《中俄續增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11月14 日沙俄利用英法侵華聯軍攻佔北京的軍事壓力,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由清欽差大臣奕昕(此字為言字旁)與俄國駐華公使伊格那提也夫 在北京簽訂。共十五款。主要內容為:(1)將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行劃歸俄國;(2)規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賓達巴 哈起經齋桑卓爾、特穆爾圖卓爾(今伊塞克湖)至浩罕邊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為界,根據這一規定,於1864年簽訂 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3)開放喀什噶爾(今喀什市 )為商埠;(4)俄國在庫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喀什噶爾設立領事官。

E. 19世紀中後期中國的革命和俄國的革命有什麼相同

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改革
※背景:
①根本原因:落後的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最主要動因:俄國要擺脫落後狀態。
③直接原因: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暴露了農奴制的落後,激化了國內社會矛盾。
④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認識到改革是大勢所趨,惟有變革才能自救。
※目的:為了挽救統治危機,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措施:(農奴身份、土地、農民管理)
1.1861年頒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農奴在法律上獲得人身自由。
②經濟上:農民可以獲得一半份地,但必須向地主交納贖金。
③組織上,建立村社制度。
(時間安排:贖買前另設兩年過渡期。)
2.司法、軍事、教育改革
①廢除舊的等級法庭。
②實行公開陪審制、建立律師制和陪審制。
3.地方自治改革:
①在農村建立地方自治局。②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馬。
※農奴制改革的影響:
①法令的頒布使農奴的人身得到解放,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和市場,有利於工業革命的發展。
②收取的巨額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資金。
③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促進俄國農業乃至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④也推動了政治體制、司法制度、軍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對農奴制改革的總體評價:
1.性質:農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進步性:
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順應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實現了生產方式由封建性向資本主義方式的過渡,是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3.局限性:
◎不徹底性: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保留了沙皇專制制度。
◎掠奪性:改革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是對農民的一次「合法」掠奪。
※附:為什麼俄國最終選擇了改革方式變革社會?

1.俄國資產階級十分軟弱,對沙皇政府有較大的依賴性。
2.無產階級也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

3.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意識到只有通過改革,廢除農奴制,才能化解矛盾,鞏固統治。
考點2:明治維新
※背景(歷史條件):
1.幕府統治危機(內憂外患):
內憂——國內危機:社會矛盾尖銳。
①政治上,四民(士農工商)不平等,國內階級矛盾尖銳;
②經濟上,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並得到發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級武士、新興地主、商人、資本家。)
③外交上,閉關鎖國政策使日本落後於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外患——民族危機:西方列強的入侵
(1853年美國黑船來航,各國強迫簽約,民族危機嚴重。)
2.改革派武裝倒幕成功。
3.1868年明治新政府建立。
※目的:鞏固明治政府的統治,擺脫外來壓迫,富國強兵。
※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
從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到《帝國憲法》頒布(1889年),明治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初期的措施以「破舊」為特點,後期改革以「立新」為特點。
◎主要內容:
政治:
①廢藩置縣——結束了地方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廢除封建等級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
③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天皇總攬統治權,內閣對天皇負責)
——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確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體。
經濟:殖產興業
①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
②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同時積極發展國內市場。)
文化:倡導「文明開化」
①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
②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③在生活習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
軍事:
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效忠於天皇的新式軍隊(「新」:①它由軍部指揮,軍部只向天皇負責,稱為「皇軍」,不受內閣干涉;②所有的軍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為對外擴張創造條件
※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成功原因:
①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
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統治。
③倒幕派建立新政權後進行了大刀闊斧、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強集中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歷史作用:
內: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資本主義道路)。
外:①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
②日本成功的典型為亞洲國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經驗和啟迪。
※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突出表現:掌權者多是原屬統治階級的武士階層)。
②推行軍國主義,走上了對亞洲鄰國的侵略擴張。
※附:比較19世紀中期的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的異同:
不同:
①直接原因不同:
俄國:對外戰爭的失敗加劇了農奴制的統治危機。
日本:民族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幕府統治被推翻。
②內容不同:
俄國主要是廢除農奴制;日本主要圍繞富國強兵、文明開化來進行。
③領導力量不同:
俄國是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日本是以倒幕派為核心的改革派。
相同:
①時代相同:都處在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本國落後的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②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③結果相同: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④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考點3:戊戌變法
※背景:
1.社會危機嚴重
①民族危機(直接原因):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
②統治危機:財政危機激化政治危機。
2.社會基礎: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包括經濟基礎與階級基礎)。
3.思想基礎:19世紀60年代早期維新思想產生及90年代康梁維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和維新派同頑固勢力的論戰。
4.組織基礎:強學會、保國會等資產階級政治團體的形成。
※變法過程:
第一階段——康、梁等維新思想的傳播(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
第二階段——維新派宣傳維新思想的活動
(1895年公車上書——揭開序幕;論戰、創辦報紙、設立學會、學堂、施綱。)
第三階段——百日維新(1898)(高潮)
※變法的內容:(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
政治方面: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經濟方面: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興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
改革財政,編制預算決算。
文化教育方面:設立中小學堂,京師大學堂;准許設報館,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
軍事方面:精練陸軍,擴建海軍。
※意義:
①戊戌變法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奔走呼號,提出變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具有愛國性。
②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實行君主立憲制,在當時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性。
③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具有啟蒙性。
※結果:失敗。
※失敗原因:
根本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過於弱小。
①客觀上:反動勢力強大。變法損害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②主觀上:A.維新派缺乏堅強領導核心; B.脫離群眾,依靠的皇帝沒有實權;
C.缺乏政治策略,急於求成; D.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教訓: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
※附: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與中國戊戌變法失敗對比表
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社會背景
人民的反抗;新興地主、商人不滿;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成為眾矢之的……
①封建危機嚴重;
②中外勢力相互勾結,封建勢力較強大。
領導力量
中下級武士、新興地主等聯合力量強大。
資產階級把希望寄託在無實權的皇帝身上,不敢發動群眾,頑固派力量強大。
具體措施
發布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強制大力推行。
變法詔書如一紙空文,無法推行。
國際環境
西方列強入侵中國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思想文化傳統
知識分子容易吸收外國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學說普及早。
傳統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較難接受新鮮事物。

F. 19世紀60年代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平凡時期,中國、美國、俄國、日本針對當時的社會問

19世紀60-90年代,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美國是南北戰爭;俄國1861年自上而下的土地改革;日本是明治維新。
這些都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各個國家展開的運動,為的是使國家富強

G. 19世紀60年代,中國、俄國和日本都面臨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雙重挑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福


(1)軍事工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
(2)1861年改革或農奴制改革;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得到的份地必須出錢贖買或農奴獲得土地需要支付高額贖金。
(3)明治維新;從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4)性質:材料一是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材料二、三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中國:失敗,俄國、日本成功或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H. 19世紀60年代 美國 俄國 日本 分別發生了怎樣影響歷史的事件

1、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解放了俄國的農奴,讓他們獲得了人身回自由,為資答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土地和市場,讓俄國搭上了歐洲帝國主義迅速崛起的末班車,為對外擴張侵略奠定了基礎。
2、美國—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工業為主的北方戰勝了以種植業為主的南方,廢除南方奴隸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經濟上對英國的依賴(南方棉花主要出口英國),安定的國內環境加上國內經濟的整合(北方的煤鐵,南方的棉花等作物)為美國經濟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3、日本—明治維新,廢除了幕府對國家的統治,引入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如廢分封行郡縣制,實行君主立憲,承認土地私有,保護私有財產和土地流轉,從經濟和政治上對原有的封建制度進行了打擊,使日本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亞洲帝國主義國家。日本的崛起給亞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是後話了,也是值得反思的。

I. 19世紀60年代,俄國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改革拜託各位了 3Q

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改革的內容: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農奴的生活;規定土地仍然歸屬地主所有,農奴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份地,但必須出錢向地主贖買。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A.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廢除封建等級制,實行士、農、工、商的平等;B.經濟——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發行日元統一貨幣。實行「求知識於世界」的政策,聘請大批歐美專家,努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興修鐵路、架電報線、興辦郵政、殖產興業,發展近代工業;C.社會生活——學習西方近代思潮風俗,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D.軍事——建立近代軍事制度。建立效忠天皇的軍隊,大規模引進西方近代軍事裝備和技術,實現軍事近代化。俄國1861年改革的評價:進步性---國1861年的改革使農奴製得到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標志著俄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局限性---但這次改革很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農奴生活仍沒有本質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歷史使命。日本明治維新的評價:進步性---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明治維新大大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進程,日本成為亞洲唯一的強國。局限性---但是,這次改革並不徹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日本強大起來後,很快走上了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與19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和俄國歷史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