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工會網的建設歷程
2008年3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決定,全總主辦主管的中國工會網 (簡稱中工網) 籌建工作啟動。
2008年3月27日,中國工會網籌建領導小組、籌建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籌建工作全面啟動。
2008年4月,中國工會網籌建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先後赴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以及著名商業網站學習、調研。
2008年6月4日,全總書記處討論並通過《中國工會網建設實施方案》。
2008年6月30日,中國工會網招聘錄用首批16名網站編采人員。
2008年7月20日,《中國工會網頁面內容設計及分析方案》完成。
2008年6月—7月,「中國工會網一期項目」軟體供應商和硬體采購供應商確定。
2008年9月1日,中國工會網機房和部分辦公室裝修工程完成並投入使用。
2008年10月8日,中工網上線試運行。
2008年10月13日,全總書記處領導,中宣部、國新辦有關部門領導及各大媒體記者參加中工網正式開通儀式。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孫春蘭點擊開通中工網。
2009年9月,中工網擴容工程啟動。
2010年8月18日,全面改版後的中工網成功上線。
2011年1月19日,全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網成功上線。
2011年2月21日,全國工會幹部教育培訓網在線學習平台開通。
2011年7月1日,中工手機報首個版本(中國移動訂閱版)開通。
2011年12月16日,雲計算智能移動互聯網新媒體」中工雲信正式推出「。
2. 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歷史沿革
中國工會在中國工人運動發展的基礎上誕生 。1921年8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不久 ,就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作為全國工會的通信聯絡機關,張國燾、鄧中夏先後任主任 。1922年5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確定籌備全國性工會組織 。1925年5月1日在廣州召開了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 ,正式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抗日戰爭時期暫停使用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名稱 ,成立陝甘寧邊區總工會和各抗日根據地總工會。解放戰爭時期邊區總工會和各根據地總工會聯合為解放區總工會。1948年8月1日由解放區總工會和國民黨統治區工會在哈爾濱聯合召開了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決定恢復中華全國總工會。
1978年10月召開了中國工會九大,修改通過了《中國工會章程》,規定中華全國總工會是各地區工會組織和各產業工會全國組織的最高領導機關。
為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工會組織和帶領工人進行各種形式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掀起了多次大罷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總團結帶領廣大職工,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並致力於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提高職工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技術水平,改善和豐富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對外遵循獨立自主、廣泛聯系的方針,到1990年底 ,已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工會組織建立和發展了友好關系。
3. 工會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總的來說,中國工會復的產生大致制可分為發下階段:
一是從19世紀下半葉至1921年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成立。在這一階段,工會主要進行的是有組織的經濟斗爭,發動和組織工人群眾為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工作條件而斗爭。
二是從1922年到1949年成立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國工會要進行的是有組織的政@治@斗爭,號召和組織工人群眾為自身的民主權利,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三重剝削和壓迫而展開的。
三是從奪@取@國家政@權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這一階段,工會主要進行的是組織和引導工人群眾當家作主,學習管理經濟、管理國家,加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四是改革開放時期。在這一階段,適應新世紀、新階段的新形勢,全國總工會在發展方向上,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推動工會工作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4. 中華全國總工會是什麼來的啊
中華全國總工會(All-China Federation of Labor)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簡稱總工會。是中國共產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社會支柱之一。
沿革
中國工會在中國工人運動發展的基礎上誕生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不久 ,就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作為全國工會的通信聯絡機關,張國燾、鄧中夏先後任主任 。1922年5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確定籌備全國性工會組織 。1925年5月1日在廣州召開了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 ,正式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抗日戰爭時期暫停使用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名稱 ,成立陝甘寧邊區總工會和各抗日根據地總工會。解放戰爭時期邊區總工會和各根據地總工會聯合為解放區總工會。1948年8月1日由解放區總工會和國民黨統治區工會在哈爾濱聯合召開了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決定恢復中華全國總工會。為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工會組織和帶領工人進行各種形式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掀起了多次大罷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總團結帶領廣大職工,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並致力於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提高職工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技術水平,改善和豐富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對外遵循獨立自主、廣泛聯系的方針,到1990年底 ,已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工會組織建立和發展了友好關系。
社會職能與改革
1988年10月召開的全總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工會要遵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同時,更好地表達和維護職工群眾利益的指導原則,履行以下社會職能:①維護職工群眾的合法利益和民主權利。②吸引職工參加改革,努力完成經濟與社會發展任務。③代表職工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參與企業、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④引導和教育職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技術素質。工會工作的方針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改革全局,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維護職工具體利益結合起來,增強基層活力,實現工會的群眾化、民主化,團結教育廣大職工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工會改革的目標是:把中國工會建設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獨立自主、充分民主、職工信賴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在國家的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社會政治團體。工會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進一步明確工會的社會職能,理順工會與共產黨、工會與政府、工會與企事業行政方面的關系,以增強基層工會活力為中心環節,密切工會與群眾的關系,改革工會的組織制度和活動方式,實現工會的群眾化、民主化。
組織機構
中國工會實行產業和地方相結合的原則,各產業建立全國的和地方的產業工會組織。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市、縣的地方總工會,分別成為當地產業工會和地方工會的領導機關。中國工會受同級共產黨委員會和它的上級工會的雙重領導,以同級共產黨委員會領導為主。中國工會的最高領導機關是中國工會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 。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 ,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召集。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 ,執行委員會負責貫徹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討論和決定有關職工群眾的重大問題,領導全國工會工作。執行委員會選舉產生主席團。主席團下設書記處,書記處在主席團領導下主持全總的日常工作。據1990年底統計,在全總領導下有17個全國性產業工會和30個省級地方總工會。全國共有基層工會組織60.6萬個,工會會員1.01億人。全總機關報為《工人日報》 ,1949年7月創辦 ;機關刊物為《中國工運》(月刊),1952年7月創刊 。全總歷屆領導人有林偉民、劉少奇、蘇兆征、項英、陳雲、賴若愚、劉寧一、倪志福、尉健行等。1985年2月 ,全總決定獎勵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和先 進集體 ,分別向他們頒發「 五一 勞動獎章」和「五一勞動獎狀」,並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至1990年底,全總已向5268個先進職工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向938個先進集體授予「五一勞動獎狀」。
全總機關內設15個部門和機關黨委。15個部門為:辦公廳、組織部、宣傳教育部、研究室、基層組織建設部、集體合同部、民主管理部、保障工作部、勞動保護部、經濟技術部(加掛中國職工技術協會辦公室牌子)、法律工作部、女職工部(加掛全國總工會女職工委員會辦公室牌子)、財務部、國際聯絡部、全總經費審查委員會辦公室。還有離退休幹部局、事業發展部。
5. 工會的產生時間歷史來源
工會,或稱勞工總會、工人聯合會。工會原意是指基於共同利益而自發組織的團體。這個共同利益團體諸如為同一僱主工作的員工,在某一產業領域的個人。工會組織成立的主要意圖,可以與僱主談判工資薪水、工作時限和工作條件等等。
工會組織的產生源於工業革命,當時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賴以為生的農業湧入城市,為城市的工廠僱主打工,而工資低廉而工作環境極為惡劣,在這種環境下,單個的被僱傭者無能為力對付強有力的僱主,從而誘發工潮的產生,導致工會組織的誕生。
工會最早產生於18世紀中葉的英國,以後在其他國家相繼建立,並大多爭得了合法地位,成為世界性的普遍社會現象,按其成立的組織原則,可分為產業工會和職業工會。在資本主義國家早期,工會大多為職業工會,凡從事同一職業的熟練工人,都組織在同一職業工會內;一個企業內的工人,由於職業的不同而分屬與不同的職業工會。這種組織分散了同一企業內工人的團結和統一,不利於工人階級的斗爭。隨著工人運動的發展,按產業原則組織工會逐漸為工人接受,越來越多的工人群眾按產業系統組織起來,凡在同一企業內的工人都參加同一產業工會,有利於工人階級的團結和統一,增強了工會的戰鬥力。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工會有的由馬克思主義者領導,有的由進步人士領導,也有的由改良主義者領導或控制,除少數由資本家操縱的黃色工會外,絕大多數工會都能以各種方式,不同程度地代表和維護工人群眾的利益。通過內部協調、互相幫助,解決工人內部的競爭,以集體談判、罷工等形式同資本家對抗,爭取和維護工人的利益,改善工人的工作、生活條件,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爭得工人群眾的社會政治利益。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工會運動則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重要力量和必要條件。
6.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的歷史背景
1925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簡稱「全總」)在廣州召開。大會建立了中國工人階級全國統一的工會領導機關――中華全國總工會,制定和通過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章程,選舉了林偉民、劉少奇、鄧中夏、蘇兆征、李立三、李森、劉爾崧等25人為執行委員。執行委員會以林偉民為委員長,劉少奇為副委員長,鄧中夏為秘書長。「全總」下設秘書處、總務處、組織部、宣傳部、宣傳教育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等機構,由劉少奇主持日常工作。
1925年9月底,國民黨中央部由此處遷往舊省議會。10月,中華全國總工會從大德路的臨時會所遷進這幢房子的二樓辦公。各部門的辦公室,都是以木板間隔的。會議室、宣傳部、監察委員會居中,組織部、秘書處和劉少奇的辦公室靠南,宣傳教育委員會靠北,省港罷工後成立的香港總工會也在此辦公。首層仍為廣州工人代表會使用。
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後,領導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上海「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大力發展各地工會組織,統一廣東和香港的工人運動,支援國民政府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和北伐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國民革命軍攻佔武漢後,為適應新的革命形勢,1927年2月,「全總」北遷漢口,這里改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廣州辦事處。
7. 中國工會產生的歷史原因
中國於2001年10月27日公布施行新修訂的工會法,這對於推動工會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有著重要意義。除港、澳、台地區外,中國工會現有會員1.2億多人,近百萬個基層工 會組織,由中華全國總工會統一領導。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2年中,中國工會在維護廣 大職工權益、協調勞動關系、參與經濟建設、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工會「維護勞動者權益」的基本職責已更明確,工會組織 正在發展和擴大,工作作風和工作方式方法也在不斷改進之中。
舊中國經濟十分落後,直到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後的19世紀中葉,才出現現代工 業,並伴隨誕生了第一代無產階級。現代工會出現以前,曾經有過舊式的工商團體,稱 為行會,包括公所、會館、公行等組織形式。行會制度對手工業和商業從業人員影響最 大。僱主和受僱人參加同一行會,有勢力的僱主自然成為行會的掌權者。行會與現代工 會無共同之點。
工會是工人運動的產物。工人運動的概念,從廣義說,包括工人階級的政黨運動、工 會運動以及相關的工人婦女運動、青年運動等。從狹義說,即指工會運動。中國的新式 工會是仿效發達國家的工會組織起來的。1851年成立的廣州打包工人聯合會,是最早的 具有工會性質的組織。這個組織曾經舉行反對英、法等國侵略中國的罷工斗爭。隨即遭 到鎮壓,被清朝地方當局勒令解散。此後,中國工會運動沉寂了40多年。但是工人自發 掀起的反對外國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剝削的斗爭,在鴉片戰爭以後,即一直不斷 發生。主要的有香港工人的前後兩次罷工(1844年、1858年),港澳工人大罷工(1858年) ,東北朝陽礦工起義(1861年) ,上海小車工人抗捐斗爭(1877年)等等。
19世紀下半葉,中國的現代工業逐步有所發展。甲午戰爭結束訂立馬關條約以後,以 日本商人為首的外國商人大量湧入中國創辦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也有了發展。產業 工人在甲午戰爭前夕約計為10萬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60萬人,1919年增至200餘萬 人,另有城市手工業工人和店員1000餘萬人。
清朝政府和民國初年的北洋政府對待工會運動採取了極端仇視和嚴加禁止的態度。我 們簡略放眼觀察一下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以為對比。英國於18世紀下半葉完成產業革命 ,當時工人為反抗過度剝削、爭取起碼的勞動和生活條件,曾開展了同盟罷工和組織互 助會、友誼會以及其他具有工會萌芽性質組織等活動。法、德、美等國相繼於19世紀上 半葉完成產業革命。1818年蘇格蘭格蘭斯哥織布工人成立的工會是世界上最早的工會組 織,其他工業發達國家亦相繼出現工會。各國對工會一般均是先予禁止,不得已開禁後 又予重重限制。後來,資本家對工人的不斷斗爭不得不作出一些讓步;同時開明資本家 和資產階級政府逐步認識到工會在協調勞動關系、穩定社會經濟秩序方面的有益作用, 轉而採取容許工會合法存在的態度。1871年英國頒布的工會法是世界上第一個以保護工 會法律地位為宗旨的工會法。隨之其他國家相繼公布了工會法。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在 19世紀被帝國主義的洋槍大炮所攻破。清政府為達到船堅炮利的目的,曾創辦一些軍工 企業,但對進步社會理論採取了不屑一顧的抵制態度,它和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政府對 工會運動的態度尤為嚴厲。
8. 中國工會成長歷史
1998~2003:中國工會前進的腳步聲
女職工工作:在創新中發展
9. 新中國成立後工會和學生會是什麼時候正式出現的
中國工會發展的歷史
工會是社會經濟矛盾的產物;是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在社專會主義條件下,屬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包括了整個工人階級,其中有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有直接生產者和經營管理者,只要是依靠工資收入作為主要的生活來源的人,都可以加入工會。
1925年5月,在廣州召開了第二次勞動大會,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總工會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1950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等三部法律在解放初首先頒布。在1992年我國對「工會法」進行了修改。目前,中華總工會主席是尉健行同志。
10. 工會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總的來來說,中國工會的自產生大致可分為發下階段:
一是從19世紀下半葉至1921年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成立。在這一階段,工會主要進行的是有組織的經濟斗爭,發動和組織工人群眾為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工作條件而斗爭。
二是從1922年到1949年成立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國工會要進行的是有組織的政@治@斗爭,號召和組織工人群眾為自身的民主權利,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三重剝削和壓迫而展開的。
三是從奪@取@國家政@權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這一階段,工會主要進行的是組織和引導工人群眾當家作主,學習管理經濟、管理國家,加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四是改革開放時期。在這一階段,適應新世紀、新階段的新形勢,全國總工會在發展方向上,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推動工會工作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