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知識分子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中國近代史 1000字左右
胡適在1932年曾說:我們中國這六七十年的歷史所以一事無成,中國的民族自救運動之所以失敗,「都只因為我們把六七十年的光陰拋擲在尋求建立一個社會重心而終不可得」。(註:本段與下段,參見胡適:《慘痛的回憶與反省》,《獨立評論》第18期(1932年9月18日)。)由於過去各專門史之間畛域明晰,互不越雷池一步,胡適這個觀點不甚受人注意。其實,把所有問題都歸結於社會重心的缺乏固然太過寬泛,但若能跨越各專門史的樊籬,從社會方面探索思想和政治演變的造因,並反觀思想演化對社會變遷的影響,似為今日值得進一步探索的途徑。
近代中國何以未能建設一個社會重心?胡適以為是因為中國離封建時代太遠、一般人對君主制的信念又因晚清的墮落而毀壞、再加上科舉制度使社會階級太平等化、人民窮而無資產階級、以及教育不普及,也不存在有勢力的智識階級等等。這些見解大多有所見,也都有點紙上談兵的味道,不十分切題;且有些理由如科舉制度,恐怕正是傳統社會之所以能有社會重心的重要因素。
不過,胡適注意到的「不存在有勢力的智識階級」一點,卻是近代中國才出現的新社會現象,這就提示了認識這一問題的一個取徑。這個問題近年由余英時先生作出了進一步的解答,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從傳統的士到現代的知識分子的社會大轉變。余先生並提出知識分子這一群體在近代中國社會日益邊緣化的觀點,開啟了研究和詮釋這一問題的新思路。(註:參見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第6期(1991年8月)。更系統的論述參閱Ying-shih Yu,"The Radicalization of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Daedalus,122:2(Spring 1993),PP.125-50.本文的思路受益於此兩文者甚多。)
可以說,前近代中國社會的重心正是處於社會結構中心地位而居「四民之首」的士,這一社會重心的制度基礎就是從漢代發端到唐宋成熟的通過考試選官的科舉制。近代國人在西潮沖擊之下,常愛說「數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如果當時中國的確存在劃時代的體制變動,科舉制的廢除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變動之一。
Ⅱ 中國共產黨對推動中國歷史進程的作用
總體上講就是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資本化的落後舊中國在不到一百專年的時間一屬步推到現代文明、科技發展、有較現代強的工業、科技基礎的世界大國的時代;
1、推翻了蔣介石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統治;結束了獨裁的官僚資本化的舊中國;
2、國家實現了統一,避免了舊軍閥的相互的利益之戰;
3、喚醒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避免了中國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奴役。
4、領導全國人民通過抗美、中印、中蘇之戰,捍衛了國家尊嚴與領土完整,建立了周邊的良好的安全環境,保證周邊的長遠和平,使中國成為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樹立了在世界有影響力的不可辱的大國地位;
5、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偉大的社會主義與改革開放的建設,使中國全面進入了現代社會;
總之中國取行的巨大成就是哪個國家都無法比的。所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是唯一能勝任領導全國人民,加速和平建設成為世界強國的歷史使命。
Ⅲ 孝悌之德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古老民族,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美德我們應該把它發揚光大,作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其中的眾多內容來自於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體表現為「孝、悌、忠、信」等。
其中儒家視「孝悌」為「仁*的根本。孝,指還報父母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談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
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就道德社會關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養需要從「孝悌」提升出來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雖然是一個家庭觀念,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國家的基本單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的長治久安。
中國是以孝治天下的。中國的封建社會,實際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禮教最重要的就是孝。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規則。傳承傳統,維護家族穩定和促進繁衍,保持中華文化的可持續性而不至於斷層,鞏固族群的同一性。
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保守,頑固,不容易接受開放的文化與文明的缺點。「孝悌」唯以誠為貴。中華民族本有數千年的「孝悌」文化傳承,歷史上感人的孝親事跡舉不勝舉。然而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社會風氣受到夜來越多金錢、利益的侵蝕。
社會人心逐步脫離了「孝悌」為本的人性之道,民眾「愛錢」之心與日俱增,而「愛人」「孝悌」之心則逐步被削磨彌散。「本」壞則「道」毀,全社會的誠信體系、道德素養、俠義正氣都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這和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所處的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倒有了幾分相似。
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有關的一系列社會觀念、行為底線、信仰體系、價值取向日漸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已經直接影響到了中華民族崛起的歷史大業,直接侵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肌體和整體智慧,直接破壞了中華民族的團結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21世紀合理的道德價值:
其一、「孝悌思想是人們日常倫理關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則,它根植於中國深厚的哲學和文化土壤中,並貫穿於幾千年的中國社會,最終發展成為維系家族和睦與社會穩定的紐帶和基石。正是由於人們對哮悌」思想的重視,才使得中國傳統中以家族為中心的倫理道德體系長盛不衰。
在家庭中,「孝悌」思想是根基,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才能使其他事情有條不紊地進行。在現代家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可以增強每-個家庭成員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感,有助於家庭的穩定。
同時成年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對自己未成年子女最好的言傳身教。人們只有將「孝悌」思想內化吸納,自覺接受並踐行最基本的道德行為准則,才有利於他們將來在社會上遵循其他倫理道德規范。因此,「孝悌"思想是人們接受其他道德規范的基礎。
其二,「孝悌*思想有助於整個社會的穩定,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由於社會的和諧包含多個不同的要素,所以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需要妥善處理和協調社會多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協調和緩解各種社會矛盾。
讓「孝悌"思想內化為內心的自覺規范,人們就很少做出犯上之事,更不會有忤逆為亂之舉。「孝悌」思想注重在家庭中形成一種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的風氣,這一點升華到整個社會中,就是對每一層級管理規章制度的認可和服從。
這不僅體現出了博大的仁愛之義,而且反映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和為貴」。我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牢牢抓住最根本的道德倫理,只有這樣才能使和諧社會的建設走上康莊大道。
其三、孝悌*思想在變化的社會中保持恆久的存在價值。當今社會,在社會制度、社會環境和社會組織形式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孝悌」思想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非比尋常,可以說,它在當今社會中依然保持恆久的存在價值。
「孝悌」思想作為儒學的根本,曾為了封建社會的統治而存在,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以孝治天下」。但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孝悌」思想的基本精神已經融入到了我們文化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階段,最終化為了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
這種思想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給中華民族奠定了民族心理的共同基礎,我們是不能也不可以隨隨便便將其拋棄的。可見,作為一種傳統的精神文明和文化類型,「孝悌」思想具有恆久的存在價值。
其四、孝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從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的發展來看,-切倫理道德又是人類社會和諧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在機制。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孝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有其儒雅、智慧、淳樸、和諧的一面。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開放,孝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如:「孝悌」所倡導的孝敬父母、敬老愛幼等禮儀文明,有利於社會的和諧、有序、穩定的發展,這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孝悌」要求人們一心一意撲在事業上。
勤勤懇懇工作、建功立業,這是現代化建設中十分重要的敬業精神;「孝悌」是愛國心的根源,它要求把國家和民族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對國家、對民族充滿神聖的愛。事實證明,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沒有一個是在完全排斥或放棄自己傳統.文化的條件下完成的。
另外,「孝悌」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人文傳統是人類在21世紀發展中的寶貴財富總而言之,「孝悌」思想作為儒家思想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剔除其中的一些糟粕,並繼承和發揚其中的精華部分。
當今社會所講求的「和諧」,其淵源就是孔子的「孝悌思想,在家熱愛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外熱愛他人、社會和祖國。可見,「孝悌」之道,「作為家庭倫理規范,充滿了中國倫理所蘊涵的建立在以家庭模式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基礎上的和睦精神,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始於家庭而擴向社會的基本特點,具有調節親情、維持家庭、穩定社會的獨特功能。」
Ⅳ 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了哪些努力對現在有哪些啟示
一、地主階級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譯並介紹了大量的西方著作.
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對閉關自守的傳統觀念給予了沖擊.
2.洋務派(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練兵方法,建設近代化國防,他們打出「自強、求富」的口號,先後創辦了一批軍事和民用工業.最終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對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二、資產階級
1.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提出變法圖存,仿照日本明治維新,展開一場資產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戊戌變法運動,想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最終變法失敗,但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變法圖強的社會呼聲日益高漲.
2.革命派(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主張用武力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終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3.先進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高舉「民主、科學」的兩面大旗,開展了一場新文化運動,激發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落網,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三、無產階級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們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的建立最終結束了中國近代的恥辱的歷史,中國人們從此站立起來,中國走向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道路.
Ⅳ 中國的近代思想演變對中國社會產生的進步作用
一、近代中國革命的發生和新舊民主革命的轉變
(一)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特點和基本矛盾
1、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
近代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大國,鴉片戰爭後,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逐漸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使本來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中國,淪為表面上獨立、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中國原有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經濟結構起了很大的解體作用,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初步的發展,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變為有了一定程度資本主義成分的半封建社會。
2、近代中國社會的特點
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是一個特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侵犯了中國的主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使中國在實質上喪失了從前完整的主權國和獨立國的地位,但在表面上,它仍然保持著獨立國的形式。
第二、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被破壞了,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著的優勢。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同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第四、由於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或半統治之下 ,由於中國實際上處於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又由於中國的地域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第五、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他們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3、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發展的革命運動,這就是中國革命的深刻的社會根源。
(二)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發生近代中國革命發生的原因,近代中國為什麼會發生革命,且發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呢?從根本上說,並不是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而是近代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必然產物,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斗爭及其尖銳化的結果。
4、近代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和性質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不僅成為中國革命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和性質。那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對內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民主,這兩大任務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的統一。
5、近代中國革命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八十餘年中國人民與外國侵略者及其走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戊戍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但是,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歷史表明,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和階級的局限性決定了它們擔負不了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的任務,改變不了中國的命運。中國革命需要新的階級政黨來領導,需要新的思想指導,需要尋找新的出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也就成為必然。
(三)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
1、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是歷史的必然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轉變為新民主主義,是中國近代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辛亥革命及後來多次斗爭的失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北洋軍閥對內獨裁專制,賣國對外投降造成的嚴重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預示著新的革命的發生和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新的生產力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和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而喚起的中國人民及其先進分子的新覺醒、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隊伍的形成,又使得中國革命實現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的轉變成為可能。
2、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實現
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實現是通過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創立而完成的。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使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發生了在本質上有別於過去八十餘年的一切革命運動的歷史性飛躍:中國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一批受十月革命影響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始終站在斗爭的前列,成為運動的指導力量,五四運動因而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從有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中國革命進入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1、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內容
1948年4月1日,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對新民主義革命總路線作了完整的概括: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的政策,這條總路線,正確地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動力和領導權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或主要的敵人,就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民族壓迫是最大的壓迫,是阻止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最主要的障礙,因而它是中國人民的第一個和最凶惡的敵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的社會基礎,是用封建剝削制度剝制和壓迫農民的階級,是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阻礙中國社會前進而沒有絲毫進步作用的階級,作為一個階級來說,它是革命的主要對象。官僚資產階級,直接為帝國主義豢養,並與封建統治階級相結合,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成為買辦的、壟斷的資本主義,並構成蔣介石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嚴重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而,官僚資產階級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之一。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 新民主主義總路線的核心是"無產階級領導",就是說新民主主義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區別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標志。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什麼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呢?
第一、中國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這是近代中國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資產階級應當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重任,中國資產階級也確曾為此努力過、奮斗過。但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可能使中國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和民主政治,歷史證明,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力擔負中國革命的領導責任。中國革命客觀上要有新的領導階級,走新的道路,中國無產階級正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
第二、中國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這也是由中國無產階級的自身優點決定的。
中國工人階級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和徹底的革命性,高度集中,容易團結形成強大的戰鬥力,與農民有天然的聯系,便於與農民結成親密的聯盟三大特點,這些優點,必然使它成為近代中國一個特別能戰斗的最革命的階級,擔當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
第三、中國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是堅持無產階級對於民主革命的領導權這條馬克思主義原則的要求。無產階級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權是通過自己的政黨來實現的,無產階級領導的實質就是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組成的是無產階級先鋒隊,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能了解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能制定正確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能夠始終站在革命運動的最前頭,把革命一步、一步引向勝利。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中的"人民大眾",指的是革命動力,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的革命動力是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在一定的時期中,一定的程度上,還有民族資產階級的參加。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社會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階級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的知識分子,小商人, 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他們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大資產階級的壓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動力之一,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者。民族資產階級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又受封建主義的束束縛、所以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矛盾,從這方面來說,他們是革命力量之一,但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他們又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對建的勇氣。中國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順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革命階級和階層。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而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但是,它又不是舊式的、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革命領導權不再由資產階級來領導,而是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來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不是兩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而是馬克思主義;革命的前途不是建立資產階級專政,而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義革命也不相同:革命對象不是一般的資產階級,而是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革命措施不是一般地廢除私有財產而是保護私有財產,革命的結果是既有社會主義因素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有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這是因為:
第一,無產階級領導著這場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處在社會主義向上高漲,資本主義向下低落的國際環境中,已不允許中國革命勝利後再走歐美資產階級走過的老路,不允許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社會。
第三,社會主義因素(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在全國政治勢力的比重增長;農民知識分子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承認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權,國營經濟和合作經濟的建立)比資本主義因素有更迅速的發展。
整個中國革命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第二步使中國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如文章中上篇和下篇的關系,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趨勢。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綱領是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實行民主集中制的新民主主義國家。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與舊的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共和國不同,那種舊民主主義共和國不適合中國國情,帝國主義也不允許中國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與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國也不同。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是一定歷史時期的過渡形式,將來必須要過渡到社會主義共和國,但目前這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化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化綱領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Ⅵ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1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傳入中國,是在同各種社會思潮的激盪中,日益彰顯其真理的力量,並為中國的先進分子所接受的。不同思潮的碰撞,各種理論的辯難,是考驗一種思潮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2.在彼此的沖突與碰撞中,有的思潮銷聲匿跡了,有的思潮則日益流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潮,由於影響不斷擴大,它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及以後的思想文化碰撞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社會中具有重大影響的思想。
3.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實踐充分證明,歷史和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在自己的旗幟上寫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的結合是完全正確的。C現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隨著新時期的不斷發展,隨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和世界舞台的中心,馬克思主義將煥發出更加耀眼的真理,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的光明前途將繼續在中國生動地展現。
Ⅶ 近現代史對於當前中國的發展的重要意義
1、了解國史國情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有助於我們了解國史國情。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了解外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能激發我們的愛國情感;了解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懂得中國必須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爭取到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開辟道路,充分認識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和進步性,自覺地繼承和發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民族精神和革命傳統,能夠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自覺擁護黨的領導 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但是無論是地主階級「自救」的洋務運動、農民階級試圖推翻清政府統治,建立理想社會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所做的努力,都沒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歷史的發展要求舊民主主義革命必須讓位於新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於人民共和國,充分認識到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所以我們應該更自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擁護黨的領導;
3、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深刻了解中國人民走上以共產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聯系建國社會主義改造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認識到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正確性,牢固確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文本框: ●舉例說明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Ⅷ 實現中國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沒有什麼歷史意義 只有現實的意義
Ⅸ 早期的中國先進分子對國家出路進行了哪些探索有何意義
1、戊戌變法
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意義: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2、洋務運動
又稱同治維新、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1861年1月11日,奕欣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重用洋務派,洋務派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著歷時30餘年的洋務運動失敗。
意義: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9)中國先進分子對中華民族進步的歷史作用擴展閱讀:
中國早期先進分子的代表者:孫中山。
孫中山強調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
孫中山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並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孫中山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
他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Ⅹ 中國先進分子對西方列強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變化:
由洋務運動的學技術到戊戌變法的改革封建主義制度,再到辛亥革命決定推翻封建制度,中國先進分子最後發現只有社會主義可以救中國。
洋務運動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10)中國先進分子對中華民族進步的歷史作用擴展閱讀:
只有社會主義可以救中國,中國人民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正在醞釀著一個新的愛國民主運動,這就是五四運動。從此,以無產階級為主力,全國各個階層聯合起來,進行聲勢浩大的斗爭,使五四愛國運動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五四運動使蘇俄在中國播下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種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國民黨的改組便充分顯示出當時布爾什維克革命是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唯一出路,但也有人認為當時對暴力革命的絕對化,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是一種破壞而非建設作用。
五四運動以後,工人罷工和政治斗爭依然不斷,1920年五一,北京學生聯合會散發《五一歷史》傳單,使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理論傳入工人階層,為共產黨誕生創造了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