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侵略中國的「十大歷史事件」是什麼
日本侵略中國的「十大歷史事件: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扶立偽「滿洲國」,731細菌部隊。
1,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2,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英語:Russa-Japanese War;日語:日露戦爭;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指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
3,濟南慘案。
民國十七年(1928年),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擔心中國一旦統一,就不能任日本肆意侵略,於是竭力阻撓北伐戰爭的進行。1928年5月,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准備用武力阻止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當國民革命軍於五月一日克復濟南後,日軍遂於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後槍殺,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並進攻國民革命軍駐地、在濟南城內肆意焚掠屠殺。此案中中國民眾被焚殺死亡者,達一萬七千餘人,受傷者二千餘人,被俘者五千餘人。同時,日軍在濟南大量扣留車輛,截斷交通線路,並強占膠濟沿線的行政機關。
4,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是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謀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事件。
凌晨5點30分,張作霖乘坐的專列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葯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後,於當日死去。但秘不發喪。其子張學良從前線動身,於6月18日趕回沈陽,穩定了東北局勢,直到張學良21日繼承父親職務後,才正式公開發喪。案發皇姑屯站以東,史稱皇姑屯事件。當時在日本國內,由於沒有公布兇手,日本政府一直以「滿洲某重大事件」代稱。
10,731細菌部隊
731部隊,全名為日本關東軍駐滿洲第731防疫給水部隊,對外稱石井部隊或加茂部隊。是侵華日軍假借研究內容主要以研究防治疾病與飲水凈化為名,實則使用活體中國人、朝鮮人、聯軍戰俘進行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的效果實驗。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武器研究、實驗及製造基地,是日本軍國主義違背國際公約,用活人進行凍傷、細菌感染、毒氣實驗的大本營,是發動細菌戰爭的策源地,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掠奪資源、踐踏中國主權的重要罪證。
⑵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發生了哪些大事
在中國史上19世紀末發生了百日維新,中日甲午戰爭,20世紀初辛亥革命結束了回封建統治答,五四運動暴發,中國共產黨成立,大革命興起。世界史上19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都完成工業革命,20世紀初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⑶ 中國資產階級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的歷史事件是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它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從政治上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激起了民眾對清政府的憤恨,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的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雖然被慈禧太後扼殺了,但也為13年之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3)19世紀末鯨吞中國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戊戌變法的背景: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出現前所未見的變化。接連的內憂外患,使清朝廷及一眾文人志士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同治年間(1861年)開始,清朝廷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制夷」,改良生產技術。
1894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這亦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為世界各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
中日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朝廷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促使後來對清朝政制進行變法維新,即1898年的戊戌變法。
1895年4月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消息傳至北京,當時正在參加會試的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聯合齊集在京城應試的十八行省與奉、台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並得到一千多人連署。
又稱「公車上書」(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是由各省派送,依漢代孝廉乘公家馬車赴京師受考之慣例,對進帝都參加會試的舉人又俗稱為「公車」)。「公車上書」是維新變法的起點。
⑷ 十九世紀中國歷史事件
1、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1839年6月)指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的歷史事件。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南京條約》也是此次戰爭時政簽訂的。
虎門銷煙間接導致了不平等條約給華夏人民帶來的傷害(割地賠款)。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
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民國時被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而銷煙結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國際禁毒日。
2、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
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3、1851年---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運動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憑借《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濟各方面大肆侵華。
清政府為了支付高達2800萬元的戰爭賠款和贖城費,彌補由於鴉片大量輸入而造成的財政虧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銀1000萬元),加緊橫征暴斂,增加稅收一至三倍以上。
兼之外國工業品大量傾銷,使中國城鄉手工業受到摧殘,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地主階級乘機兼並土地,加重剝削。
民族矛盾的加劇促進了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廣大農民飢寒交迫,紛紛揭竿而起,鴉片戰爭後十年間,各族人民自發的反清起義達100多次。
4、1856年10月---英法聯軍發起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
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這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
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5、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
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 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圓明園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現僅存建築遺址,並建立圓明園遺址公園。
⑸ 19世紀中葉以來史中國陷入危機的重大歷史事件<兩項即可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聯軍進犯: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外國列強多次脅迫清政府予以鎮壓。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英、法、德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王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國的戰爭爆發。 八國侵略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殘絕人寰。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列強各國都乘機對中國出兵,進行大肆掠奪。消息傳到俄國,沙皇政府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除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1900年7月16日,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國侵略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國軍隊佔領齊齊哈爾;9月22日,佔領吉林,28日,佔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沈陽)。俄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1900年11月,俄國脅迫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 ,企圖把軍事佔領合法化。俄軍利用軍事佔領的機會,大肆掠奪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 1900年6月10日,外國侵略軍2000多人在西摩爾率領下,由天津向北京進攻,沿途遭到義和團民眾的抵抗。11日,義和團與侵略軍在落垡車站附近展開白刃戰。18日,義和團將進犯廊坊車站的侵略軍包圍起來,發動攻擊,打死打傷侵略軍數十人。19日,西摩爾敗走天津,途中遭到民眾堵截,死傷400人。22日,狼狽退到天津西沽。6月17日,另一支侵略軍在大沽登陸,進犯天津,一路處處挨打,直到23日才竊據老龍頭車站(現天津車站),並和在西沽的侵略軍會合,到達天津租界,向天津城發動進攻。7月6日起,天津戰事激烈,張德成領導義和團眾在紫竹林與侵略軍血戰三晝夜。14日,天津失陷。 侵略軍向北京進犯以及大沽炮台被攻佔的消息傳到北京,激起民眾的無比憤怒。民眾先後將在京挑釁殺人的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和德國公使克林德處死。6月15日到20日,先後向西什庫的外國教堂及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發起猛烈的攻擊,狠狠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辛丑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表面上向列強各國「宣戰」,暗地裡卻破壞義和團運動,向侵略軍妥協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後,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乞和。列強各國本想武力瓜分中國,在中國人民的反抗下,沒能得逞;同時,各國各有打算,互不相讓,矛盾重重,使得它們需要繼續利用和維護清政府,通過清政府間接統治中國。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了出兵的八國外,又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三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懲辦「得罪」列強的官員;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建立和參加抵抗侵略軍的各種組織;賠款4億5000萬兩白銀,分39年付清,本息9億8000萬兩白銀;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駐兵,中國人不準在區內居住;平毀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 《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⑹ 19世紀末中國近代史的核心內容
近代中國人民的探索史
中國近代史,既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勾結中國封建統治者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抗本國的封建統治的抗爭史;同時更是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政治派別探索國家出路的探索史。這種抗爭與探索,對外以反侵略、捍衛民族獨立為旗幟;對內以反專制獨裁、爭取社會進步為核心,抗爭與探索互相交織,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1.地主階級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張: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一些地主階級的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開始注目世界、關心時局、尋求強國禦侮之道其主張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結果:因清政府腐敗、閉關政策和地主階級的局限性而沒明顯實效
評價:地主階級抵抗派主張的提出使中國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激勵著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積極探索強國禦侮之道。由於實踐有限,沒有產生實際的效果。
2.地主階級洋務派
背景和主張: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統治集團在如何解決內政外交上的眾多危機時發生分歧,形成了洋務派和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即「師夷長技以自強」。
結果:由於外國阻撓,封建頑固勢力的破壞、力量分散等導致洋務運動破產。
評價:洋務運動由於以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為目的,沒有從政治制度上學習西方,決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但是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第一次把學習西方的思想主張具體實踐化。它引進了西方近代科學和生產技術,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並誘導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舉辦新式學堂,開始了中國的近代教育;促進了西方政治學說、民主思想的傳播;民用企業的創辦對外國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3.農民階級
背景和主張: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為了調動農民革命的積極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頒布《天朝田畝制度》。通過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結果: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戰爭環境的緊張和平均分配土地與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等規定,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而使這一方案沒有真正實行過。
評價:廢除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張小私有制,廢除商品經濟,具有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落後性;平均分配土地與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等都是無法實施的,有空想性。
4.資產階級維新派(改良派)
背景和主張:早期維新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危機的加深刺激了這一思想的產生。主張君主立憲來救國,具體為:要求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擺脫民族危機;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學習和傳播西方科學文化。
實踐效果:從「公車上書」演化為社會政治運動到百日維新失敗,說明資本主義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其最大功績在於起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識分子接受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思想。
評價:維新變法思想是當時中國社會最進步的思想,因為它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也是愛國的,因為它把維新思想與挽救民族危亡結合起來。但是其思想主張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內容,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這必然導致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推行維新變法主張依靠的階級基礎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開明紳士,失敗是必然的。
5.資產階級革命派(民主派)
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為了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和角逐,民族危機更加嚴重;《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此時民族資本主義又有所發展,但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限制和阻礙。
主張:資產階級革命派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的思想武器,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理論綱領。其基本主張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結果: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和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統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實最終被袁世凱所篡奪。
評價: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但是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綱領。辛亥革命的最終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6.資產階級激進派
背景:辛亥革命前,維新派和革命派沒有徹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軍閥政府在思想領域推行尊孔復古逆流;一戰期間,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主張方案為「民主"「科學"。具體為: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以西方的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進化論為指導思想,大力宣傳資產階級的新文化,主要內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學
7無產階級
中國的先進分子走上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是他們經過長期的、艱苦的探索之後所作出的一種選擇。馬克思主義學說在 19 世紀 40 年代創立以後,在長時間里,其影響主要限於歐洲。梁啟超、朱執信等人雖也提過一下馬克思,不過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前,中國人並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 1917 年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推動中國的先進分子把自己的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
1919 年 5 月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事件。這個運動是在新的時代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的。
首先,是新的社會力量的成長、壯大。在 1914 年至 1918 年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相當迅速的發展。中國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力量也進一步成長起來。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產業工人已經達到 200 余萬人。這樣,五四運動就獲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斗爭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
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 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舉行。其間由於會場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後一天的會議改在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它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人民從來就勤勞勇敢,富於斗爭傳統。他們的斗爭之所以屢遭挫折和失敗,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沒有一個先進的堅強的政黨作為凝聚自己力量的領導核心。而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這種局面就根本改變了。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使得一切反動勢力感到深深的恐慌。這個運動在萌芽時即被斥為「過激主義」,被視為「洪水猛獸」,而遭到中外反動派的聯合壓迫,以致它剛剛成立,就不能不處於秘密狀態。在以後的一個長時間里,它不僅遭到御用文人的惡毒攻擊、特務的殘酷迫害,更受到反動軍警的血腥鎮壓。但是,幼稚的、弱小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還是迎著種種誣蔑和壓迫,而不可遏止地生長和發展了起來。當年,它只有幾十個成員; 28 年以後,它就成為領導著中華人 民共和國的執政黨了。這個事實說明,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新生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啟示
1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2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
⑺ 列舉中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發生的歷史事件
1、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2、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4、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5、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7)19世紀末鯨吞中國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800年1月1日至1899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9世紀。這段期間最顯著的是西歐與北美因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連帶的,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成形,並影響到社會科學(包含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誕生或重塑。
但另一方面,這些工業國家透過強大的生產力與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數地區,並以傾銷的方式破壞許多古文明國度,如中國、印度、土耳其既有的社會與經濟體系,造成這些國家被迫走向「現代化」。此外,民族主義興起,使多數歐洲民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現代國家,並開始建立與保存本國的歷史與文化。
在藝術上,上世紀流行的古典藝術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後來受到科學與工業革命的刺激,歐洲又開始朝向寫實主義發展,希望透過繪畫、文學、音樂與攝影等方式捕捉現實生活的各種情境與人物,這其中又以印象派最為著名。而社會上,大量的社會沖突不停發生,使得社會主義思潮逐漸發酵,這其中又以深深影響下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最為著名。
網路-中日甲午戰爭
⑻ 19世紀90年代末中國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1,1868 日本明治維新 ,1879年吞並中國屬國琉球島 2,1874年日本侵略台灣,回但沒得逞,1894甲午戰爭答,1895侵佔台灣 3,1904到1905 日俄戰爭 ,在中國本土打的 4,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21條 5,一戰勝利前後它奪取了中國山東半島原德國殖民地 6,1931年 918事變 ,1932年1,28事變,1937年 77事變 標志抗戰開始,1945年 日本投降 7,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 8,幾十年來,回繞著 日本歷史 問題,對釣魚島問題等,中日有交鋒
⑼ 19世紀末的中國被瓜分哪一個歷史事件
應該是馬關條約吧。馬關條約之後,「三國干涉還遼」揭開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⑽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有那些大事歷史意義分別是什麼
1、戊戌變法(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
戊戌人士激進變法的失敗,最直接的後果,是加劇了社會內部的政治兩極化過程。一方面,這這場變法引起了以滿清權貴保守派的政治反動。他們以情緒化的方式,更為頑固地堅持「祖法不可變」的立場。一批更為昏庸、眼界更狹隘的「原教旨」保守派進入了權力中樞,並進而強化了朝野本來就存在的非理性的排外主義勢力。
他們註定成為清王朝殘存的權威合法性資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變法的失敗,使相當一批現代化知識精英,由於對體制內的變革失望,而開始走向體制外的革命。「革命排滿」從此成為日益強大的政治思潮。清王朝充當中國變革的主導者的可能性,將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挑戰。這種兩極化過程使中國未來的命運,將由此充滿了更多的變數。
2、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甲午戰爭標志著中朝之間上千年的宗藩關系正式終結,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制。之後俄國勢力進入朝鮮,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爭奪日趨激烈,最終引發了1904年日俄戰爭。
對遠東局勢來說,《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斗。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
辛亥革命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如毛澤東指出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辛亥革命的領袖們,則認識到要救國必須革命,要想救亡圖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權。
隨著封建帝制的廢除,依附於封建帝制的種種丑惡制度也被次第掃除,例如世襲制度、太監制度、包衣制度等等。民族平等、民權自由、民生幸福的呼聲在中華大地回盪。空前的民主氣象,競辦實業的浪潮,形成了生機勃勃的局面。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並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正因為如此,當袁世凱、張勛先後復辟帝制時,均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和人民群眾的堅決反抗。
民主共和意識的積聚,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空前高漲,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掃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礙。
4、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起)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始;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傳播了馬克思主義。
5、國民革命(1924年5月—1927年4月12日)
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它對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宣傳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黨在群眾中的影響;其次,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第三,廣大群眾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禮。